美媒:中国“安全力量”走出去有助减少恐怖活动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十元梨莓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美媒:中国“安全力量”走出去有助减少恐怖活动(共含5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十元梨莓”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美媒:中国“安全力量”走出去有助减少恐怖活动

篇1:美媒:中国“安全力量”走出去有助减少恐怖活动

美媒:中国“安全力量”走出去有助减少恐怖活动

参考消息网4月17日报道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4月14日刊发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让-马克・F・布朗夏尔的文章《中国海外投资潮对安全防卫的影响》称,西方一般倾向于强调中国经济国际化导致负面的政治影响,但实际或许相反,它们有助于减少恐怖活动,增加西方企业的机会,加强区域稳定。此外,让北京挑起一些以前由西方承受的担当,也未必是坏事。布朗夏尔称,最近有各种消息来源称,中国力量参与了在阿富汗开展的“联合反恐行动”。中资企业在该国采矿、交通运输和公用事业等领域有数十亿美元的投资。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力量参与海外事务并不新鲜:他们约五年前曾在湄公河与老挝、缅甸和泰国一起开展多边巡逻打击犯罪活动;中国警方从去年开始在意大利某些城市与意大利警方联合巡逻。然而,介入阿富汗动荡局势似乎与上述两种活动是完全不同等级的。媒体还报道称,南苏丹以及埃塞俄比亚和伊拉克等地也出现中国“私人”安保企业。诸如此类的动向让人对中国经济的日益国际化及其影响提出质疑,或者说再度提出质疑。围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许多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疑问,包括它对接收国(或称东道国)就业和环境的影响、对东道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以及对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等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许多人还好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如何影响中国在外交和军事方面对外政策的能动性、中国长期以来秉持的不干涉别国内政等原则,以及它对国际经济组织的态度。这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但由于前述最新事态以及中国加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力度、让海军在非洲之角附近采取打击海盗的行动、支持稳定苏丹和南苏丹的局势,这些疑问再度兴起。布朗夏尔称,西方一般倾向于强调这些动向的负面影响:它们被认为标志着西方(首先是美国)的力量衰退,证明中国正加紧掌控全球基础设施和资源,或是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开始积极推行对外政策、扩大海外军事影响等等。文章称,北京当然竭力否认有任何不良意图,而且种种证据表明,它在开展海外活动时的确表现得比较温和且顾及东道国的感受。尽管如此,中国在外国的军事、安全影响日益扩大与它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长和在其他领域的海外影响力增强有着明显关联。中国在国外采取更积极主动姿态的能力增强,也越来越熟悉在海外行动的要求和利弊以及其他大国的历史。因此,有充分依据认为同样的情形在今后会越来越多。布朗夏尔称,探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其外交政策思想、政策及其实施的影响非常重要。遗憾的是,预测这些领域中的事态发展十分困难。不管怎样,假如中国旨在保护其海外资产和侨民的行动也有利于改善地区局势――这正是西方国家及其领导的机构多年来一直在努力的`――那样的话就难以断然宣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经济国际化的其他体现形式所产生的政治影响是恶劣的。相反,它们也许有助于减少恐怖活动,增加西方企业的机会,加强区域稳定。布朗夏尔称,不加严密分析就对中国经济国际化趋势增强的政治影响进行评判是有问题的。事实上,鉴于中国的国际化将始终是世界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深思熟虑必不可少。否则,世界就有可能回绝也许本应被接纳和鼓励的东西。

篇2:美媒:新一代中国军人素质更高

美媒:新一代中国军人素质更高

美媒:新一代中国军人素质更高 06月15日 11:17:17 来源: 新华国际     【美国战略之页网站6月13日文章】题:素质更高的新一代中国军人    中国军队在过去有了很大变化。没受过教育的农村小子再也不受欢迎。而文身、穿耳洞的城市时髦青年和打鼾的人也不受欢迎。    在上世纪90年代,就像中国人爱说的那样,军队是“农民军”。更糟糕的是,军官和士兵都没有经历过战争。参加过朝鲜战争的最后一批老兵大多已经不在了,而参加过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仍在努力忘掉那场战争。那时,中国军队基本上没有实现机械化,武器简陋、装备老化。    在过去10年,所有这一切都改变了。如今,大多数士兵受过更好的教育,经历更多,而且基本是城市兵。大部分士兵是独生子女。这项解决人口增长的严厉措施虽然是在1978年正式推出的,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真正实行。在过去10年,几乎所有新兵都是家里的独苗。他们通常被称作“小皇帝”,受到原本由更多孩子分享的过多关爱。这些经常被描述为被宠坏的孩子的确受到大人的更多关注,受到更好的教育,方方面面都得到更多。他们身怀各种技能(计算机、驾驶和快速学习新东西的能力)进入军队。    军队发现,这些新一代军人能力强得多,学东西也快得多。高级指挥官们对此感到高兴,因为这就是西方军队用来在战场上实现非凡结果的那类人。中国军队的军官和士兵学会了如何改掉一些小皇帝的坏习惯(自私、不顺从和倔强),然后充分利用这些士兵具有的才能。少数屡教不改的小皇帝直接被剔除。    军队规模减小。10年前,中国军队有240万人。如今,人数为210万。他们如何决定要谁不要谁呢?军队当然设法要那些在身体、心理和教育程度上最适合军队的人。因此,军队大约从10年前开始举行入伍选拔考试。如果你是文盲,他们不要你。但是,在经济繁荣时期,受过更好教育的18岁青年不愿意参军。    但许多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年轻人非常想参军。首先,这是一份工作,而且有机会上学和被提拔。军队努力在这些贫穷、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年轻人中发掘更有能力的人,然后让他们参军。    有犯罪记录的人自动被排除在外。有毒瘾的人、身体和心理素质差的.人以及任何在考官看来不对劲的人都不能参军。    征兵工作由人武部负责。根据城区年满18岁的人口数,每个人武部获得一定的名额。由于地区之间在居民的富裕程度和教育程度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人武部工作很好做,而有些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招够人。在一些富裕地区,没人愿意参军,而在不那么富裕的地区,要花钱才能参军。钱不多,但你明白情况是怎样的。在上世纪90年代,进行了一些改革,以期减少腐败和确保获得最佳兵源。这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在一定程度上为了应对巨大的变化,中国去年对兵役法进行了修改。为让更多教育程度高的年轻人参军,军队改善了士兵的生活条件,增加了津贴。此外,认识到许多最聪明的士兵不会在军队中谋求事业发展,新兵役法帮助退伍军人找一份好工作。其中一项较有吸引力的好处是,帮助服完兵役的士兵交大学学费。中国人很可能看到了美国的退伍军人法案在吸引优秀新兵方面有多成功。

篇3:美媒:中国需纠“超前教育风”

美媒:中国需纠“超前教育风”

中国需纠“超前教育风”美国《侨报》10月16日文章,原题:“中国式教育”请慢下来只有当家长们看到“慢教育”下的孩子也能上得了好学校、也能成才,“对的同时也是有用的”,他们才真正会拥护“幼教指南”所蕴含的教育常识,孩子的童年也才能得到不再被透支的保证。 中国教育部近日正式推出“幼儿教育指南”,其核心思想是为中国的孩子“减负”,让孩子回归天性、“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 然而,多数中国家长对此却颇感为难:真按“5至6岁孩子只需学会10以内加减运算”的“低标准”培养,孩子将来怎么上得了一个好小学,无缘好的小学又怎么上好中学、好大学? 不要就此责怪中国的家长不懂教育,并简单引用美国教育家富勒那句“所有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我们却在他们生命最初的6年磨灭他们的天资”去批判他们。站在教育孩子第一线的不少中国家长,比任何人都要早地切身感受到,在好的教育与快的教育、理想的教育与实际的教育之间做选择,是一道多么难的选择题。 中国家长此刻的矛盾心理,反映的其实是当下中国教育几乎积重难返的困境,以及这种困境压力下每个家庭被“起跑线思维”绑架的情形:小升初、中考、高考环环相扣的应试教育,加上“入园(幼儿园)难”、“择校风”所折射的'中国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实,每家每户挤破脑袋都想接受所谓的“最好的教育”。于是“幼教小学化”、“小学中学化”愈演愈烈,孩子不得不提前学习与自己身心发育规律脱节的心算、奥数、英语、写作。 教育部推出的这部“幼教指南”,可谓是对“超前教育风”的一种矫正,也是近年中国在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大学招考制度改革等反思人才培养方式的进一步探索。但显而易见,这并非去疾之本。 当前最紧迫的可能未必是如何教育好娃娃,而是如何教育好全社会,即检讨学校、教育主管机构、培训机构依然顽固的“应试教育”观念,对“一考定终身”教育制度进行持之以恒的改革。 只有当家长们看到“慢教育”下的孩子也能上得了好学校、也能成才,“对的同时也是有用的”,他们才真正会拥护“幼教指南”所蕴含的教育常识,孩子的童年也才能得到不再被透支的保证,才能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精神世界饱满的“祖国花朵”,而不是一台干枯冷漠、单向度的学习机器。 而做到这些,对于政府层面而言,仍然考验着全方位的施政智慧。

篇4:美媒:中国幼儿园要求儿童用筷子 保住文化传统

9月16日报道 美媒称,北京一些幼儿园禁止使用叉子和勺子,坚持要求4岁及以上儿童用筷子吃饭,且只能用筷子。这项严苛的要求激怒了一些家长,还引发了有关育儿、教纲甚至在全球化的21世纪保持文化纯洁度的辩论。

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9月8日援引《北京晨报》报道,本月有多位母亲抱怨说,她们的孩子下幼儿园回家后饥肠辘辘,原因是孩子由于不会熟练使用筷子而吃不饱中午饭。

一位姓肖的妈妈说:“我女儿4岁后,幼儿园一直要她用筷子吃饭,但她用不好筷子。”这位妈妈还说,她的女儿变得内向了,当她看到幼儿园小朋友能用筷子吃饭时,她会有压力,因此变得焦虑不安。她说:“这些天来,我会在她上幼儿园前让她吃好多饭,这样她中午在幼儿园就可以少吃点儿,晚上回家后我再给她多吃点儿。”

另一位姓孙的妈妈表示,现在孩子一下幼儿园,他就会让孩子赶紧吃一顿,以弥补她中午吃得少,而且还会在家里教孩子用筷子。

报道称,这项要求来得并不突然。中国教育部颁布的教纲称,3至4岁儿童应可熟练使用勺子,4至5岁儿童应掌握一定的筷子使用技巧,儿童到6岁则应熟练使用筷子。

北京金苹果幼儿园一名未具名的管理人员证实,该幼儿园也要求4岁儿童用筷子吃饭。这位管理人员说:“孩子们在这个年龄能够也应该会使用筷子了。学习使用筷子还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

报道称,对上述使用餐具规定不满的家长还在网上遭到了严厉批评。一些发表评论的人甚至怀疑使不好筷子的孩子是否配当中国人。

一名批评者在微博上写道:“用筷子有什么可担心的?”还有一名批评者写道:“你可是中国人啊!如果孩子现在不学着使用筷子,他们长大后会因为不会用筷子吃火锅而感到没面子的。”

但一些儿童发育专家表示,幼儿园缺乏灵活性才是令人担忧的原因所在。

广州育儿专家王荣辉说:“这项指导原则只是为儿童设定一个大体目标,但它不应成为不尊重儿童个体差别的借口。”她还说:“儿童手部发育状况因人而异。我就见过一些4岁儿童的手部发育程度仅相当于2岁儿童的情况。”她表示,给孩子施加过大压力可能有损他们的心理健康。

报道称,虽然使用叉子和勺子不太可能让筷子消亡,但如今随着中国的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如何保住这种简单餐具的首要地位这一问题似乎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一问题去年就出现在一档名为“爸爸回来了”的育儿真人秀节目中。中国前体操明星李小鹏的3岁女儿遭到观众批评,因为她只会用勺子吃饭(女孩儿的妈妈是一名美籍华人,她因在节目中说英语不说普通话而饱受攻击)。

报道称,中国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旨在巩固筷子作为中国重要文化象征的地位。

在春晚前播放的一则公益电视广告中,一名看上去约有4岁的小女孩儿在一家人吃晚饭时眼含泪水、努力用筷子吃米饭。她的妈妈鼓励她继续努力尝试,还温柔地告诉她:“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都用筷子。”

但王荣辉说,家长们要考虑好他们最看重什么。她说:“没有哪种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可等同孩子们的健康。孩子们要吃饱饭。”

篇5:美媒称中国农村教育远不及城市:正造就新一代农民工

美媒称,每隔三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就会公布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考试的成绩,这似乎成了一种仪式。全球几十个国家的数十万学生参与了这项测试,每次美国都会感到抓狂,因为中国学生的成绩似乎大幅领先于他们的美国同伴。

美国彭博新闻社12月19日刊登题为《中国学校在失败吗?》的报道称,2009年,上海学生的测试成绩是如此优异——他们在数学、科学和阅读方面称冠全球,以至于奥巴马总统将其和前苏联发射人类首枚人造卫星相比,声称美国人迎来了又一个“卫星时刻”,要求立即采取行动加强对教育的投资,2012年也爆发了类似的恐慌。不过,今年的情况让人感到有些意外。在本月公布的2015年测试成绩中,中国学生在数学、科学和阅读项目上的排名分别为第6、第10和第27位。究竟发生了什么?

报道称,从一方面来说,答案很简单。参与2015年测试的不仅仅是上海接受精英教育的学生,还包括国内其他地方的学生,这拉低了中国学生的分数。不过测试结果凸显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的教育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平等,这会对学校、学生以及整个中国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报道称,在中国,受教育机会不平等是一个长达几百年的挑战。在过去,大多数中国人住在乡下,那里的时间、金钱、甚至对教育的需求都很有限。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开始倾力打造有文化有知识的现代化劳动力大军,这种努力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成功。从1950年到2001年,中国的识字率从原先的20%提升到85%以上。1986年的时候,政府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虽然中央政府拨给学校一些钱,但大部分资金是本地提供的,在上海之类的富裕城市,这并没有问题,不过对农村来说,那里资金短缺,一些学校甚至无法提供课桌,更不用说书本了。

同时,随着城市出现大量的就业机会,数以千万计的中国人离开农村前往城市打工,但他们的孩子无法去城市的公立学校念书。这让他们面临两种选择:家长可以让他们的子女入读当地的“民工子弟学校”,而这些学校往往较差,或者他们可以选择把孩子留下,交给农村的亲人照顾。

报道称,对6100万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教育前景不容乐观。据一项调查显示,只有一半的农村孩子能享受父母读书给他们听,相比之下,城市孩子的这一比例高达78%。学前班和幼儿园能让农村孩子大大受益,但只有不到一半的农村孩子能得到这样的机会,相比之下,76%的城市孩子有机会进学前班和幼儿园学习。2010年,政府研究人员对国内许多学生进行了数学和词汇测试,结果令人震惊:农村学生的表现依然不如城市学生,甚至连家庭完整的农村孩子也和城市孩子之间有差距。

报道称,这些分数表明了一个即将爆发的经济困境,当中国试图对经济进行改革、使其从依赖工厂转变成基于服务业和知识型工作时,这个国家的社会与教育政策并不支持农村孩子的远大志向。一项调查发现,77%的城市孩子向往上大学,但只有59%的农村孩子想上大学,这似乎是发展又一代非熟练的农民工的趋势。

报道称,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不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早期教育投资可能有助于弥合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之间的成绩差距,此外,政府应当降低农村家庭为孩子教育所支付的高昂费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措施可能有助于中国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经济发展,让中国学校不会辜负它们在世界各地所赢得的钦佩。(编译/杨雪蕾)

美媒:最不的10大美国留学专业

中国奶粉安全的背后是科技力量

劳动美中国诗歌朗诵

大美中国作文

减少一次违章多一份安全心得体会

以水为媒--揭示人类永恒主题的人文力量

中国梦劳动美心得体会

“中国梦劳动美”征文

《中国梦劳动美》征文

中国梦劳动美征文

美媒:中国“安全力量”走出去有助减少恐怖活动(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美媒:中国“安全力量”走出去有助减少恐怖活动,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