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让初中物理实验走进生活(共含3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aojie00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让初中物理实验走进生活
物理对于初中生而言就是一门启蒙课程,万事开头难,由此可见初中物理的重要性。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外想想做做的小实验,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用心的合理的加以应用,一定会在教学中获得好的收获。为了做好实验教学,我谈谈我的看法:
一、能做的实验就把它做起来
我所任教的地方是乡村学校,一般的实验器材是不缺的,但偶尔还是有数量上的限制。因此有些物理实验是单靠物理实验室的器材是完成不了的,就要找一些生活中的物体来代替,比如:做“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实验室没有海绵,这个实验不可能就不做了,我就问学生:“同学们,我们用什么物体来代替海绵啊?”学生就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众说纷纭“棉花,沙子,泡沫等等来代替海绵”,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用什么代替最为合理。这样做不仅能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知道物理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初中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等。学生由于亲身经历和学识限制,对书本内容不可能一听就懂,并且会怀疑其客观性。从而实验就起了帮助他们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理解获取知识的桥梁作用。
二、课外小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由于是乡村的学生,放大视野的机会本来就少,所以在课外小实验这个板块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物理中不少概念、原理都是比较抽象、枯燥,而小实验的开展起到了联系物理内容与生产生活的作用。学生通过课外实验,可以大大丰富感性认识,深化与活化已掌握的物理知识。课外实验与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延伸。如:我们凸透镜聚光原理的应用;鞋底的斜纹是为了增大有益的摩擦;烧水的水壶,锅炉水位计、奶牛自动喂水器等是连通器;各种打捞工程和盐水选种是浮力的利用??学生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另外,课外小实验还能帮助克服某些演示实验中能见度低的不足之处,不失为辅助实验教学的一个极好的手段。通过课外实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情感,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了提高,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分组实验由学生自由发展
多数的分组实验都是由老师先讲组分好,再给学生讲注意事项和操作步骤,讲完了就花了半堂课的'时间,最后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整个过程中,学生一直都没有动脑思考,而教师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完了。这种传统式的教学方式我不提倡,学生分组实验就应该让学生自由的完成,拿到实验器材就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怎么用、应该如何来完成实验、包括实验的操作步骤等等都让学生自己去看书或者查资料。得出结论也由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最后老师在对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进行改进和评价,然后一起得出实验结论。在整个过程当中学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则处于引导地位。分组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这种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使学生不再认为学习物理枯燥无味,真正形成教师利用教材教学生学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局面,这样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科学知识的价值就在于应用。学而不用或不会用,知识就失去了它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物理教学必须同生产生活相联系,真正实现“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要求与体现。
让生活走进自然初中作文
“让生活走进自然”是青岛世园会的主题,它显现出青岛人对现代生态文明的追求、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世园会是青岛人走进自然,连接世界与友人共同寻梦的地方。
一座美丽的城市总有绚丽多彩的梦想,一座知名的城市必然有卓群靓丽的地方。
青岛是美丽的,她的美缘于自然的造化,气候宜人,风光秀丽,山海城浑然一体,青岛的美还在于她不断的升华、成长,因为她有追求、有创新、有梦想。
青岛人的梦想是什么呢,“宜居、幸福”。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这也是青岛市提出的发展目标,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无疑会给青岛人的梦想载上腾飞的翅膀。
美丽的自然,让人产生联想和灵感,青岛曾让许多文人墨客叹为观止,留恋往返。三十年代康有为赞叹青岛“碧海青天,不寒不暑; 绿树红瓦,可舟可车”,于是“碧海蓝天,绿树红瓦”成为青岛至今的最佳象征,诗人闻一多把青岛比作“人间仙境”,“当春天/街市上和山野间密集的树叶/遮蔽着岛上所有的住屋/向着大海碧绿的波浪岛上起伏的青梢也是一片海浪/浪下有似海底下神人所住的仙宫。”
才女苏雪林则把青岛比喻为悠然出尘的“海的女儿”,“青岛的海可爱,就因为她的绿,绿得那么娇艳,又那么庄严;那么灵幻,又那么深沉,我现在才认识海的女儿真相,她果然是个悠然出尘、仪态万方的美人。”
文人笔下的青岛,大都有一种小家碧玉的情怀,因为那时的青岛确实很小,最早的时候只是一个小渔村,青岛从建市至今不过120多年的时间,但在旧中国的40多年历史中,青岛却遭受了近30年的德、日侵略,饱受了殖民主义的蹂躏。
从另一个角度看,青岛虽小,但她却是为数不多的.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之一,她与一些从农耕文明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城市有所不同,她有比其他城市多的移民,更多的包容。
以前青岛的知名度并不高,别说在国外即使在国内一些地方的人也知者甚少。八十年代我到西北出差,那儿的人问我:青岛是一座城市吗,什么样子?九十年代我到澳洲学习,那儿的人问我:青岛在中国的什么地方,是座城市吗?我这个自以为家乡挺有名的青岛人很纳闷,怎么连青岛都不知道?当我说起青岛啤酒时,他们知道了,噢,那是生产青岛啤酒的地方!有时品牌比城市更出名。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青岛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承办奥帆赛开始,青岛很快走进了世界的视野,引起了世人的注目,青岛成了一座人们向往宜居的大城市。
一个现代化国际城市应”宜居幸福“,这是当今世界赋予国际城市的新内涵。幸福是一种心态,而宜居则需要一个优美的环境,文明的生态。我们期盼着青岛世园会能成为岛城生态文明的样板。
“让生活走进自然”,自然赋予我们许多的浪漫,走进森林山川,倾听清泉流水,观赏鸟语花香,让心情游走在自然之中,坐看朝阳缓缓升起,行观夕阳落日晚霞, 漫步于绿树丛荫之中,忘却世俗的困扰,让浮躁的心灵得到一份安静,在美丽的自然中寻到一份慰藉,汲取一份力量,那是一种别样的惬意和快乐!
让生活走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诗山中学 吕碧兰
【摘 要】思想品德课堂应以生活为根基,服务于生活。而教学资源特别是乡土资源是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辅助材料之一。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注重生活性、时代性、合理性、参与性,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发挥更好的效果。本文结合我自身工作中一些教学实例,探讨乡土资源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乡土资源;生活性;参与性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进生活,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途径。教学资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相关资料。而乡土资源是一个地区历史的沿革,人文的表现,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社会风俗等。乡土资源更具有本土特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能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提高课堂实效。生活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应注重生活性、时代性、合理性、参与性。
一、生活性
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思想品德教学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遵循知识来自生活的规律,尽可能地运用生活化的资源。离开了社会生活,思想品德教育就失去了实效性和生活意义,变成空洞的说教,难以引发学生的认同和共鸣。社会生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资源,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材的知识联系起来。
例如,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一知识点,引用了泉州本地的独特民俗。正月初五这天,或曰“吃大顿”,或曰“做大岁”,或曰:“无头节”,其由来各有个大同小异的民间传说,都称是明宗靖某年春节前,因倭寇偷袭,人们纷纷外逃,至次年的正月初五前,才先后回乡,于是就于正月初五这天补做“年兜”节(除夕),祭奠来不及逃难而惨遭倭寇杀害的亲人和抗倭捐躯的将士。“吃大顿”、“做大岁”、“无头节”的节俗文化内涵加以认真的研究,在今天仍不失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又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课“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针对学生起绰号的'现象非常普遍,我改编了一个情景剧。
故事发生在教室里。“黑鸭,快来帮帮我扫一下这里。”“你个懒猪,我这忙着。”“豌豆,来擦一下这。”“你这个豆芽这么高,还擦不到。”“面粉,过来一下。”“你个矮冬瓜,叫谁呢?”……教师里硝烟弥漫。
教师引导:是什么使大家都感受到了伤害?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从中,你获得哪些启发?学生在笑声中感悟到:相互取绰号,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表现,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而我们对其他地区的人的一些习以为常的称谓,如“山佬”“山怂”,也是不尊重人的表现,在以后的生活中应该少用甚至不用。
“生活大课堂,课堂小社会”。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感悟践行。
二、时代性
教学资源以社会热点为载体,尤其是以学生所熟知的社会热点为载体,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时事热点是思想品德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本课程的优势与独特性。
例如,教学九年级第二课“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我引导学生关注街边的店铺商家“中国银行”“鸿裕百货”“供销合作社”“农业银行”“小丫精品”“宏达雨具厂”。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其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让学生体会到经济就在我们身边。
又如,教学九年级第三课“坚持改革开放”,引导学生关注“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港口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和创新的过程,加深了对家乡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尽量选取当地的典型事例,新近发生的素材,引出学生关注的话题,增强教材的说服力。否则,会出现空间距离远,感受性差,不易激发学生兴趣,实际教学效果会减弱。
三、合理性
教学资源是为课堂的教与学服务的。因此,所选择的内容与教学内容要贴切与合理,要明确指向相应的知识,要能推动相应的知识。任何牵强附会或模棱两可都收不到教学效果。例如:在九年级第三课“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这一知识点时,引用了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叶飞将军故居)的相关材料,无数的革命志士,包括华侨革命的成功贡献的青春,血汗,甚至是年轻的生命。那一张张图片及沉痛的记忆深深地震撼了学生,切实的感悟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今天金淘镇面貌发生的巨变、产业的提升、文化教育的发展更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六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我引用了今年本校的演讲视频,材料讲诉了该同学在遭受失去父亲,母亲的悲痛,升学的压力,仍勇于面对人生。实例取材于身边的真人真事,延伸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强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四、参与性
乡土资源就在学生的身边,就是学生的生活。初中生对乡土资源有着真切的感受,探究的欲望。教师可适时引入乡土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才艺比拼,课堂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动起来。学生探究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过程。如在八年级上册“正确认识丰富多样的文化”,我组织学生开展泉州美食大调查,若能配以图片更好。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收集的大量图片资料,甚至亲身品尝美味,撰写心得体会。在调查展示环节,学生的调查成果引发学生深深的触动,“文化的丰富多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何面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等在学生中热议,引发思索。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启发和成长,凸显了教育实效。
当然,教学素材在思想品德中的开发与利用应注意一些问题。首先、积累资料。教师应关注相关信息,及时储备,并根据教材作出归纳和整理。当然,还充分发掘学生资源,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感悟,养成主动学习,探究新知的习惯。其次、明确目的。教学素材应服务于教学目的,提升教学效果。乡土资源不能只追求表面的华丽,而应选择适合的素材,力求寻找与教材的结合点,探究观察的角度、剖析素材内在。
教师要主动获取教学资源,灵动利用教学资源。乡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宝库,是思想品德的活力源泉。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整合教学素材,提高教学实效。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让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
★ 走进初中生活作文
★ 物理实验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