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诚实守信的故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imfromsz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幼儿园诚实守信的故事(共含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mfromsz”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幼儿园诚实守信的故事

篇1:幼儿园诚实守信的故事

【汽车维修店】

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得汽车司机。“在我得帐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得要求。顾客纠缠说:“我得生意不算小,会常来得,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得嚷道:“谁都会这么干得,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得握住店主得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得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得、信得过得维修店,我今后常来!”

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这是一种闪光得品格——诚信。

【接班人】

有一位出名的老锁匠,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敬重。老锁匠为人正直,每修一把锁他都告诉别人:“如果你家发生了盗窃,只要是用钥匙打开的家门,你就来找我!”

老锁匠挑了两个年轻人,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但两个人中只能有一个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者。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亮:“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有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

老锁匠宣布二徒弟为接班人。大徒弟不服,老锁匠微微一笑说:“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高超的锁匠,他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有私念,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

【学会守诚信的小熊】

“小兔,我去超市买东西的,你去吗?”小熊在小兔家门口喊着。

“我有事去不了,你帮我带袋洗衣粉回来好吗?”小兔在屋里大声说道。

“恩,好的。”小熊回答着就走了。

小熊又走到了小羊家门口,“小羊,你陪我逛超市好吗?”

“真不好意思,小熊,我妈妈生病了,我要在家照顾她。你能帮我带些饼干回来吗?”小羊十分抱歉地请求着。

“好的,没问题。”小熊说着继续往前走。

“这总要找个人陪着才有劲的。”小熊边走边想,不一会就到了小花狗家门前。

“小花狗,陪我逛超市好吗?”

“哦,抱歉,小熊,今天我外婆刚来,我要陪她的。你能帮我买点骨头回来吗?我等着时午饭吃,先给你钱。”

“没问题,等买回来了再算钱吧!”小熊说着就继续往前走了。

“唉,没人陪我,还是我一个人去逛吧,一个人自由!”小熊自顾自想着,不多久就来到了超市。

他看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物品,这买一点那买一点,不一会儿就买了满满的一篮东西了。小熊看了看自己的东西自言自语地说道:“我自己这么多东西就够重的了,不高兴帮他们买了,他们自己不好到超市来买啊!谁叫他们一个个都不愿陪我来超市的?”说着噘起了嘴。

天都快黑了。

“咦,小熊怎么还没回来呀?”小兔在门口张望着。

“咦,小熊今天怎么啦?让我去看看他呢!”小羊念叨着往小熊家走去。

“哎,今天吃不到肉骨头了。”小花狗对外婆说道,“也不知道小熊回家了没有?”

“快去看看他吧!”外婆对小花狗说。

小兔、小羊、小花狗不约而同来到了小熊的家,看到小熊正在开心地吃着一大堆零食。

“小熊,我叫你帮我带的洗衣粉带回来了吗?”小兔问。

“小熊,我的饼干有没有买?”小羊问。

“我的肉骨头呢?买没?”小狗着急地问。

小熊看着他们愣住了。

熊妈妈招呼小兔、小羊、小花狗坐下吃点心,可是他们一个个都转身离开了。

熊妈妈就问小熊究竟是怎么回事。

小熊说:“我叫他们陪我去超市,可是他们一个个都说没空,还要我帮他们带东西。”

“那你答应他们没有啊!”熊妈妈问。

“当时我随口答应了,可是我自己都买了很多东西很重了呀,能怪我吗?”小熊嘟哝着嘴。

熊妈妈说:“孩子,你要知道一个人要守诚信:答应别人的事凭自己的能力能做到的一定要努力做到,假如做不到就不要随便答应别人。你答应了他们却没能做到是你错了,就应该向他们道歉,否则就不会再有真正的朋友。”

小熊听了妈妈的话,低下了头沉思着,决定明天去向小兔、小羊、小狗他们道歉。

篇2:诚实守信的故事

诚实守信的故事

一碗拌面的诚信

厦门市高殿中心小学  三年三班  林锦平

我家附近有一家小吃店,小吃店的葱油拌面远近闻名,我也经常光顾那家小店。

一天早上,我和平常一样去小吃店吃拌面,拌面真香啊!浓浓的花生酱,翠绿翠绿的葱花,爽滑筋道的面条,真是人间美味啊!不一会儿,一碗葱油拌面就被我倒了个底朝天。我心满意足地抹了抹嘴巴,正准备付钱,天哪!我的钱包呢?霎时,我的心快要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了!一定是我出门的时候把钱包丢在家里了!这可怎么办?面都下肚了,没钱付帐,老板会……还是会……正当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时,老板过来了:“小朋友,吃好了吗?吃好了叔叔要收碗了哦。”“叔叔,我,我忘记带钱包了,面钱能不能,能不能明天再给您呢?”我声音小的像蚊子在哼哼。叔叔笑着说:“没关系的.,就下次一起付吧。”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拿着三元钱去找小吃店的叔叔了,早上吃拌面的人很多,叔叔忙的一头汗,一会儿煮面,一会儿收碗、算帐。我把钱放到叔叔面前,叔叔先是一愣,后来经过我的提醒才想起来昨天有个忘记带钱包的小男孩。叔叔笑着夸我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回家的路上,我心里高兴极了,我诚信,我快乐!

篇3:新版诚实守信的故事

一个夏天的下午,五点多钟了,太阳还是“老当益壮”,脸上泛着红光,不肯退休。我和往日一样,带着满头的臭汗回了家。刚进门我就说起今天下午令我自豪的恶作剧:“我们玩‘捉迷藏’,轮到小林捉时,我们偷偷溜了,他现在还在那儿找我们呢!”我一边擦汗一边兴高采烈地说。“他最傻了,我们走了他都不知道。”我心里十分得意。小林是我同学,平时十分老实,我们背后都叫他“傻蛋”。

可爸爸越听越来气,沉下脸说:“去,把真相告诉他,并向他道歉!”“为什么?”“因为你欺骗了你的朋友!”爸爸怒不可遏地叫道。不,这太丢人了!“快点!”爸爸缓慢而不可违抗地说。“这……天都快黑了,他……他肯定回家了。”我在作最后的抗争。“那就到他家道歉!”“哦……”我嗫嚅道。我拗不过爸爸,“哎!也真是的……”我十分不情愿地挪出了门。

傍晚的太阳把油纸般透明的薄云变成了彩霞,而暮色正慢慢笼罩大地,远处的景物逐渐变得模糊。我边走边烦躁地拍蚊子,“真是扫兴的一天!他一定回去了。”我想着空无一人的场地。走着走着,慢慢到了。突然,小林从旁边蹿出来,一把抓住我:“终于抓到你了!”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小林真的还在这儿!我心里十分矛盾:“道歉未免…太丢人了,可他竟为这到现在…唉!”我觉得对不住他,心中有些惭愧自责,往日捉弄他的情景一幕幕展现在眼前。“你怎么啦?”看着发愣的我,他禁不住地问。“对…对不起,我们骗了你,自己…先走了。”我有些结巴,声音也越来越小。“走,回家吧。”我轻轻地说。“走!”他并不在意,毫无发现被欺骗后通常有的怨恨。

刚回到家,爸爸就问:“你向小林道歉了吗?”“道歉了。”“你知道‘狼来了’的故事吗?”“知道。”“狼来了并不可怕,失去诚信最可怕。”爸爸意味深长地说。“或许道理太深,不过,这会有用的。吃饭吧。”我红着脸,觉得无地自容。

第二天,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大家。伙伴们无一例外地陷入深深的沉默中,好久没人说话。

以后的日子里,再也没人捉弄小林了。我们也不觉得他傻了,因为傻的不是他,而是我们。

篇4:诚实守信的故事

画家李苦禅年轻时师从国画大师齐白石,不仅画艺精湛,而且人格质朴。他长于画鹰、竹、莲、梅等题材。鹰是阳刚的倾向,竹是刚正不阿的象征,莲喻示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梅则表现了坚贞不屈的品格。画品如人品,这也正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他常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李苦禅心地宽厚,待人诚挚,尤重信义,言出必行,不计得失。

有一次,李苦禅在家中正忙着作画,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突然来访,他赶紧放下画笔,请老友入座,命家人端上一杯清茶,俩人天南海北地聊起了故人旧事,甚是欢娱。末了,老友将要起身告辞,才不好意思地说:“不瞒你说,今天我是来求画的,不过我看你作画辛苦,想是相求的人太多,实在难以启齿……”不待老友说完,李苦禅爽朗地笑了起来,“老兄何必这样客气呢?凭你我的交情,一幅画算得了什么?不日即可奉上,还请老兄多多指教!”老友高兴得连声道谢,揖手而别。

可是随着李苦禅名气越来越大,他的应酬也越来越多,因为事务缠身,老友所求之事也一拖再拖。有一天,老友的儿子突然登门,臂戴黑纱,泪流满面地告之其父已于目前病故的噩耗。李苦禅惊得跌坐在椅中,想起老友所托之事尚未如愿,悲伤之中又禁不住满怀愧疚。应人之事未了,而所应之人已去,如何能让自己心安呢?

夜深人静之时,李苦禅在书房里神情凝重,他缓缓地铺展开一张洁白的宣纸,细细地研好墨,然后挥毫作画,时而运笔如风,时而精雕细琢,整整画了一百枝卓尔不俗的莲花。画罢,他又郑重地题上了老友慧鉴的跋款,并盖上了平时自己最喜爱的印章。之后,李苦禅携画来到后院中,满上两杯水酒,点燃一支高香,洒一杯酒在地,双手举画。对天遥祭道:“吾友见谅,苦禅疏懒,未得一了心愿却惊闻老兄仙去,追悔莫及。今作《百莲图》,焚之以追偿所愿,老兄在天有知,苦禅岂敢无信?”拜完后,划着火柴,将精心制作的画作,化作了一团鲜红的火焰。

李苦禅的奇怪举止惊动了他的儿子,他跑出来问父亲发生了什么事,李苦禅叹了口气,详述了事情的经过。儿子听后有些不解地问:“您这又何必呢?又不是故意不给他画。再说,您的朋友已然亡故,你画了画给他,他也无从知晓了啊?”听儿子这样说,李苦禅抬起头,正色道:“过去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应人之事,岂可食言?老友无知,而我心有知。”

事后,李苦禅一再嘱咐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在苦禅大师看来,“诚信”二字,之所以要在“信”字前加一“诚”字,就是强调对信的遵守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心。这种诚信能够超越时空与生死的界限,应之于心,遵之于心,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追求自己内心的释然。

诚信的最高境界,不是简单地有信于人,更要有信于己。

诚实守信的故事 朱熹教弟子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国文化典籍《礼记.大学》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两个。正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后代对此四字的内涵多有解释,但最细致深入的当属朱熹在与弟子论学所阐述的。

朱熹是南宋时期承上启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学者。他在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中进士,之后有意模仿孔子,边做官边教授门弟子。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岳飞的冤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出朝政弊端,规划恢复中原的大业。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并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必须请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养。

针对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开始请教道:“先生在上书中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

朱熹道:“皇帝的修养当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从宇宙之大到昆虫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弟子说:“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龟山先生传下来的道理吗?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颢)说‘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体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识学问。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实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穷尽大道的奥妙。”

弟子问:“先生的话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态,种类无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么多吗?”

朱熹道:“却不是的。程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是因为人生本来有良知良能,可以与万物相当。天地有个心,人也有个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实是一个东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时间长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开发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说:“听了先生一番教导,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来是一种极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说:“不错,但物总得一个个地格。杨龟山先生说:‘学习开始于致知的愿望,完成于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胜格,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万物。因此他格物的时候,绝不能让心思随物流动到十万八千里之外;要随时内向反省,才能越来越明白心里的良知而做到万物皆备于我’。”

弟子问:“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万人,每个人有一个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这良知不太多了吗?会不会引起争论和混乱呢?”

朱熹道:“千万人有千万心,千万心所不同的,是它们的欲望;至于被这些欲望包在里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样的,就是个‘仁字’。因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个,它的大道也只有一个,这个大道到人的心里,就是个‘仁’。所以通过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欲,‘仁’就是良知自然会显露出来。”

弟子听了朱熹的话,仍然有些不明白,见案头上有一方新砚台,就请先生以砚台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范。

朱熹笑着说:“好,就来格这个砚台。”他拿起砚台反转过来叫弟子看:只见磨得镜面一样平的砚台底上有一个大螺壳印子。

弟子奇怪地问:“这样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么钻进石头里去了呢?”

朱熹道:“这就是了。砚石是从山上采来的,说明这山千万年前曾经是海底。这螺儿活着的时候,钻在海底的泥土里;海底上升变成山,泥土干硬变成石头,这螺不就到石头里了吗?到此我们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后来致知:既然山、海那样看起来永恒的巨物,都可以互相变化;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变的?所以,《诗经》里说‘天命无常’。这个无常的天命感动到人的内心,就使人常处忧患,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认真对待周围的一切,这就悟出了个‘敬’字,进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终于明白了朱熹所谓“格物致知”的含义,不仅感慨,拜谢先生说:“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样下功夫修养,天下还愁不太平吗?”

朱熹和弟子讨论“格物致知”的含义,由浅入深,并以砚台为例,为弟子具体阐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谓是良师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学得真学问,却须像朱熹所说的“物总得一个个地格”。这就需要学生珍惜光阴,苦心钻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校。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自言自语地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啊!”

这时,他忽然看见一群青少年离室在外打闹戏耍,他深深感到,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宝贵,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人更有惜时如金之感,于是诗兴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时间的青少年看到诗后,能够珍惜光阴。这些年轻人看到诗后,确实受到启发,又见是名人朱熹所作,争相传抄,学习也更加勤奋了。

“格物”、“致知”是中国文化典籍《礼记.大学》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两个。正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后代对此四字的内涵多有解释,但最细致深入的当属朱熹在与弟子论学所阐述的。

朱熹是南宋时期承上启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学者。他在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中进士,之后有意模仿孔子,边做官边教授门弟子。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岳飞的冤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出朝政弊端,规划恢复中原的大业。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并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必须请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养。

针对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开始请教道:“先生在上书中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

朱熹道:“皇帝的修养当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从宇宙之大到昆虫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弟子说:“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龟山先生传下来的道理吗?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颢)说‘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体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识学问。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实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穷尽大道的奥妙。”

弟子问:“先生的话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态,种类无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么多吗?”

朱熹道:“却不是的。程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是因为人生本来有良知良能,可以与万物相当。天地有个心,人也有个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实是一个东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时间长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开发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说:“听了先生一番教导,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来是一种极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说:“不错,但物总得一个个地格。杨龟山先生说:‘学习开始于致知的愿望,完成于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胜格,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万物。因此他格物的时候,绝不能让心思随物流动到十万八千里之外;要随时内向反省,才能越来越明白心里的良知而做到万物皆备于我’。”

弟子问:“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万人,每个人有一个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这良知不太多了吗?会不会引起争论和混乱呢?”

朱熹道:“千万人有千万心,千万心所不同的,是它们的欲望;至于被这些欲望包在里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样的,就是个‘仁字’。因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个,它的大道也只有一个,这个大道到人的心里,就是个‘仁’。所以通过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欲,‘仁’就是良知自然会显露出来。”

弟子听了朱熹的话,仍然有些不明白,见案头上有一方新砚台,就请先生以砚台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范。

朱熹笑着说:“好,就来格这个砚台。”他拿起砚台反转过来叫弟子看:只见磨得镜面一样平的砚台底上有一个大螺壳印子。

弟子奇怪地问:“这样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么钻进石头里去了呢?”

朱熹道:“这就是了。砚石是从山上采来的,说明这山千万年前曾经是海底。这螺儿活着的时候,钻在海底的泥土里;海底上升变成山,泥土干硬变成石头,这螺不就到石头里了吗?到此我们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后来致知:既然山、海那样看起来永恒的巨物,都可以互相变化;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变的?所以,《诗经》里说‘天命无常’。这个无常的天命感动到人的内心,就使人常处忧患,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认真对待周围的一切,这就悟出了个‘敬’字,进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终于明白了朱熹所谓“格物致知”的含义,不仅感慨,拜谢先生说:“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样下功夫修养,天下还愁不太平吗?”

朱熹和弟子讨论“格物致知”的含义,由浅入深,并以砚台为例,为弟子具体阐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谓是良师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学得真学问,却须像朱熹所说的“物总得一个个地格”。这就需要学生珍惜光阴,苦心钻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校。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自言自语地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啊!”

这时,他忽然看见一群青少年离室在外打闹戏耍,他深深感到,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宝贵,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人更有惜时如金之感,于是诗兴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时间的青少年看到诗后,能够珍惜光阴。这些年轻人看到诗后,确实受到启发,又见是名人朱熹所作,争相传抄,学习也更加勤奋了。

篇5:诚实守信的故事

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

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着称于世。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分析:只有诚信待人者,才能被别人诚信相待。

话题:“诚信与人生”“互助”“诚信的价值”

李苦禅烧画

李苦禅是我国当代着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

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分析:真正的画家、艺术家都是些感情真挚而丰富的人。他的不虚伪造作,讲诚信,从不食言,真可谓画品如人品。

话题:“诚信人生”“重诺”

经营人心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

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

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但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因为‘心’少了这一点。”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经营人生的重要。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又一次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分析:人心是一笔无形资产,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巨大财富。对于企业、商家而言,经营人心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此事亦可看出郑板桥的智慧与幽默。

[诚实守信的故事]

诚实守信

幼儿园教师诚实守信演讲稿

诚实守信发言稿

诚实守信主持稿

诚实守信日记

诚实守信承诺书

诚实守信讲话稿

诚实守信格言

诚实守信语录

诚实守信承诺书

幼儿园诚实守信的故事(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幼儿园诚实守信的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