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居家闲趣散文(共含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tb8816”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居家闲趣散文
原住新疆的我,多年对三亚“四季春常在”的风光很向往,总想有一天能到三亚居住,分享那明媚的阳光,沭浴着温暖的海风。这个梦想终于在两年前实现了。在三亚居住的几年,由于地理气候的差异,虽然生活中常遇到和大陆北方风物不尽相同的事,但我肯于直面对待,因为我爱上这个地方。爱是宽容的基础,有了宽容一切都会和谐,反而觉得有趣不寂寞,还多经了事,多长了智。
三亚和新疆别如天壤,刚来那年,发现在我住的四层高的楼房,室内有四脚蛇、老鼠和蚂蚁。这在新疆比较少见。它们的出现,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复杂内容。不甘寂寞的.我,从而乐此不疲,如同福尔摩斯侦探,苦苦寻觅。就拿四脚蛇来说,以往只是一知半解的知道它是益虫,可灭蚊除蛾。它蛇一样的怪状,常出没房内,总觉有些厌恶,尤其它晚上的叫声。蚂蚁这东西虽小,可不能低估它群体团结的力量,庞大的队伍,成群结队,不分昼夜侵吞家中的食物,特别是甜食。记得从报纸上看到过,有人把蚂蚁当作高蛋白食物,我却不敢问津。再说老鼠,众人皆知,它是个夜来忙。毁坏衣物,好吃更传染疾病。当它们威胁到我的时候,绝不能等闲视之,决心和它们展开斗争。想来还真有趣,生存不息,战斗不止。其实生活就是斗争。与天斗,与地斗,与大自然斗,与人斗,在家中还少不了与小动物斗。在斗争中求生存,求完善。
四脚蛇虽属益虫,开始摸不清它的习性,心想它那模样,一旦爬上床与人共眠,既使不咬人,也够吓人的。于是不论益虫害虫,管他三七二十一,统统消灭。有几次打四脚蛇,我和老伴搬床移柜,勇士般摆下战场等待擒拿,却都不见踪影,屡打败仗。几次折腾,反倒使我冷静下来,想起四脚蛇还有个另外的名字叫“壁虎”,故名思义,才敢认定它不可能东躲西藏,索性对它罢战,放生益虫,以后每当看到它在墙上爬来跳去,用功觅食除害的灵劲,也习以为常不以为然了。真可谓不打不成交,人和动物皆如此。久而久之,也同时感受到它灭蚊的功劳。无怪乎古人还给它取了一个文雅的名字叫“守宫”,皇宫都可留守,更何况民宅。
对害虫绝不能客气。灭鼠更是应该。不仅只是“人人喊打”,重在灭绝。只要大家都动手,不嫌麻烦,细心观察鼠情,循着它的粪便,找准经常出没的地方,晚间睡觉前放下鼠药,让它不得安乐死。还要连续作战,直到彻底消灭,才不会经常遭受它的侵害。对群居进屋害人的蚂蚁更不手软,要直捣老巢,瞄准窝,先灌些浓肥皂水,肥皂水是灭蚁的克星,然后用水泥堵洞或缝,从此杀灭堵绝。战功赫赫,其乐无穷。
如此这番“战斗”,确实也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冬日闲趣散文
冬天,不管阴、晴、雨、雪、昼、夜,都会被寒冷所裹挟。然而,这样的季节里照例有闲趣多多。
其一,要数拥被读书或看电视了,那是很惬意的,应该排在第一吧。这里体现了人类的智慧--用人力来改变季节的寒冷,让温暖与我们重逢。当然,留住温暖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比如空调、取暖器等,但被中的温暖却是靠自己体温不散发而成的,犹如皮毛动物用厚厚的皮毛留住体温一样,纯天然,所以也没有多少副作用,自然也是最受欢迎的。而在这样温暖的氛围里或读书或看影视剧,都有休闲作为底色--忙碌时是不可能坐在被窝里的呢。所以,休闲加上娱乐,便是最有趣味的事情之一了吧。
其二,应该算得上快速散步了。许多朋友怕在冬天散步,因为冷;其实,真正迈开腿快步走起来,不多时就会暖和,甚至出汗。即使是积雪或结冰的天气,只要快步行走十来分钟,就可以享受到温暖如春的感觉。而且,散步比取暖好,因为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解除因久坐带来的疲惫,还可以促进睡眠质量呢。
其三,要数逛商场了。虽然逛商场是女士的最爱,但作为男士的我也偶尔喜欢逛一逛,尤其是综合性的超市,因为里面有电器,包括液晶电视、各种日用电器等。这样的逛一圈,既能享受到空调的.温暖,又能大开眼界,遇到心仪却价格偏贵的还可以从网上淘来,岂不快哉!
其四,就是吃火锅了。吃火锅不一定要去火锅店,家里一样可以;弄些肉或鱼、鸡之类的,加些油盐,再弄些白菜啥的,置于电磁炉或酒精炉上煮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享受着热气腾腾的美味,可谓大饱口福了。
其五,便是网上闲逛了。网上闲逛时,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比如笔者就有一个充电式焐脚袋,里面的液体可以在充电加热后保持几个小时的温暖;放在脚下,一时寒冷也会黯然失色;此时,或与朋友们交流学问,或查看新闻,或欣赏电视剧、电影,或听一段美妙的音乐,或学习一些资料,都有无穷的乐趣。
其六,便是早起了。早起不是很难受吗?其实有些事是“开头难”,一旦真正坚持着早起了,会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虽然有些凉;会有一种自信与活力充溢周身,这远比睡懒觉后的失落感觉要好。当然,早起的前提是早睡,睡眠不足的早起是会伤身体的。
冬日闲趣还有许多,比如无风的晴天在草地上晒太阳等等。当然,不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特色,但本质上都是相通的,那就是用智慧与勤劳来战胜冬天的寒冷,来丰富寻常的生活,来提升自我的层次。
闲趣拾笔话蜗牛散文
今晨落雨,饭前得以初停。因刚下过雨,所以不能像往日那样,到外面去散步和遛弯儿,只好在自家的庭院里信步。也许是闲来得趣吧,我偶然间看到在庭院花坛的水泥墙上,有一只拇指盖大小的蜗牛,正在缓慢地蠕动。于是,我便蹲身下来,饶有兴趣地观察起这只蜗牛来。
我先是用一细细的枝条,慢慢地,轻轻地碰着刮着蜗牛头上的两根,柔柔的,也很软软的触须,看它回缩和伸出的整个过程。经过了这样的几番闹腾之后,我便仔仔细细地观察起蜗牛的两个触须和它的一些技能来。那两根自由伸缩和前后左右摆动着的触须,无论你是如何地观赏与查看,它都永远水水的,就好像是刚从水里爬出来的一样。它的两根触须的最前端,各有一个含着水珠一般的圆的黑点点,仿佛稍微与任何的物体一接触,就要破裂一样地娇嫩。但是,它不是如我想象般地那样,经过我几次用小枝条试过之后,那水水的触须,不仅反应得相当地灵敏,而且也是相当地柔韧迅速,若是不刻意和专心地去抓,你是不太容易抓到的,我就曾尝试了几次,才得手的'。可我并没有伤害它,只是取得一时之乐而已。后来,我也觉得这样的做法欠妥,也就不再如此了。但我的好奇之心却依旧很浓,我猛然这样地想到,这个笨笨的小家伙,嫩嫩的身躯大多半都是在它背上的壳内,若是它一不小心或被风吹翻过来,它又是怎样翻过身来的呢?带着这个好奇心,我便将它翻倒在光滑的水泥台上,静静地观察它,看它是如何翻过身的。可是,它的举动确是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不用二十几秒的功夫,这个小家伙,就将它圆壳的背从新翻了过来,并且显得极其简单和容易,不知列位看官是否注意过没有,今天的清晨我是真实地眼见为实了。就只见它被我仰面朝天地翻在水泥台上后,它略加安静了一会儿,或者说是确定没有危险了之后,将它的触须和所谓的头慢慢地探出又伸出。说它的头要用“所谓”来限制一下,那是因为蜗牛的头,不仅没有一丝略微的毛发,哪怕是浅浅的茸毛都是不存在,就连它的耳目鼻口的五官,你也是根本看不到的,但它一定是有这些功能的器官的,可我横竖就是没有看到。它将伸出的头,极其自然地伸到水泥的台上,再继续向前慢慢地爬,仅指片刻的功夫,它的那个圆圆的壳,就自然地被它驮在了背上。但就在这看是简单的过程中,我清楚地看到,他将那圆壳向上的时候,它那圆圆的壳里,有气泡一样的物体再不断地涌动,我想,这一翻转的过程,也许耗费了它的许多气力。
为了弥补自己一时的疏忽,或者说是过失,我准备拿出我的实际行动来。我就武断地把一只蚂蚁捉拿到它的近前,起初,他们是互不相残的,那只蚂蚁在我刚一放到蜗牛的近旁,它们好像彼此互不相见,蚂蚁仍旧迅速地四处爬行,而蜗牛也是我行我素,慢慢腾腾地向前蠕动。经过了几次,它们彼此都是这般如此。这时,我到是一时地兴起起来。将那只蚂蚁抓住,这回我要亲自放到蜗牛的身体之下,我要亲眼看一看它们是如何撕咬和拼杀的。再一次出乎我意料的是,那只黑色的大蚂蚁,竟然被这只柔软无比的蜗牛,不动声色也毫不费力地安驯与它刚刚爬过的地方,几乎就是一动不动。我看到或不仅是奇怪,而且也很是纳闷儿,一时还真不知道这只蜗牛是用何种的能力,竟然能将一只欢腾的大蚂蚁降伏。我又接连抓来几只欢腾的大一些的蚂蚁,来验证蜗牛这非同凡响的功力。可每一实验过后,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我还是通过这样的几次实验,看出一些“之乎者也”来。这个结果,是我利用几只较有力气也大了一些的虫子,来再次验证得出的结论。它的本事,就来源于它的那些白色气泡的,也显得有些粘稠液体状的物质。这也许对于摆弄过蜗牛的人们,是都知道蜗牛的这种显而易见的现象的。就是这种粘稠液体状的粘液,可以将一些小的爬行生物迅速地粘黏起来,也或许这种粘液有着极强的镇静的麻醉功效。总之,被蜗牛的这种粘液黏过的那些虫子,无论它们的身体多么健壮有力,都是要老老实实,一动不动地在蜗牛的粘液下,或者沉迷,或者安息。在我一连做个几个实验的那些虫子,几乎无一幸免。
我不禁暗暗地敬佩起眼前的这只蜗牛来。它身怀绝技,却从不轻易外露,也不主动地去进攻和伤害其他的任何微小的生物。它似乎只求事不关已安顺的日子,一切的行动,都是在有条不紊进行之中,不浮躁,也不卖弄。不为飞鸟的翱翔而哀叹;也不为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感伤;不会为了长虫的自由游动而悲观;也不会因为鲜花的灿烂而顾盼;也不会因为树上浪漫的蝉声而低落;不会因为水里热烈的蛙声而消沉。这就是我所看到的蜗牛,也是值得我深思的蜗牛。因为它从不在乎自己的丑陋,也不在乎自己的卑微,更不去在意任何的显赫与富贵。或许在它的心中“拥有自我就是最大的快乐”。
我今日因雨而得幸仔细观察到了蜗牛平庸之中,似乎接近伟大的高贵,我也有幸将此感受《闲趣拾笔话蜗牛》。
居家过日子的女人散文
女人自从嫁到家徒四壁的丈夫家,就用她那掌心化雪般的温暖和质朴全心全意地操持着家。丈夫还有两个未成婚的弟弟,得全靠她这长嫂如母的照顾。丈夫的父母亲在三兄弟很小时就早早地去世,三兄弟相依为命,多亏左邻右舍的帮扶,丈夫才在已经三十岁时娶她做媳妇。
女人的确很能干。由于丈夫从未读过书,所以说话做事蛮不讲理。很多时侯,丈夫胡搅蛮缠,粗喉咙大嗓子时,女人就一言不发地看着自己的男人,想到他没父母的教诲没读过书,毫不讲理也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自己再和自己的人闹,不是被别人笑话吗?自己无论如何都得替丈夫多担待些,想到这,她心中的怨气也就随风撒落一地,继续用她独有的爱意把日子一天又一天重复慢慢熟练过着。
女人用一颗经营平常日子的心,一双勤俭持家的手,让一贫如洗的家逐渐有了改变。也赢得两个弟弟的尊重。在她的温情呵护下,贫贱的布衣生活也变得温馨脉脉。没过几年,她相继给两个弟弟成了家。看到两个弟弟能幸福美满地过着有家的日子,她时不时会透露出满心欢喜的笑容。
女人从小在娘家就学到一手怎么居家过日子的手艺。每年阳春三月,女人将会长得旺盛的青菜砍了,一颗颗晒在敞阳处。晒好之后又切成细细的丝,然后装进坛子,撒上盐。一颗颗青菜被如此的加工后没几天,就可以捞出来或炒或拌,成为可口的下饭上好菜品。在神仙都难过、青黄难接的二三月的日子里,腌菜伴着她和家人度过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也正是这些腌菜,才把平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增添不少的情趣,多了许多的欢声笑语。
到了下半年,女人更是拿出她的压箱底的绝活,煮豆豉。把一颗颗精心挑选粒大饱满的黄豆事先泡在水里几个小时后,待其胀起,然后放在锅里猛煮,不大一会,豆香味飘溢整个院子,让人闻之心醉。煮好捞起冷却后,用簸箕晾干,待到晾的时间够了,和早以切好的姜粒均匀搅拌,倒上少许酱油,撒些花椒,装进坛子。想吃的时候就捞出些,如果有猪肉,或者腊肉炒上一盘豆豉回锅肉,那一下子还真不知道具体是那种滋味,只觉得味觉器官被勾得口水直咽,有如浪涛汹涌。再有就是做冻豆腐。做冻豆腐过程繁杂,工序时间长,十分累人。不仅得先把豆子泡好,而且要把泡的时间掌握好,时间短了,豆子不好磨,时间长了,又不出浆。女人都是利用夜深人静的时间才在磨盘上机械地摇着磨把,吱吱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白白的豆浆伴着她的汗水缓缓从磨里流淌时,只有微微一笑,想到自己年幼体弱多病的孩子能喝上一碗甜蜜的豆浆;想到自己的家人在不久的日子能吃上和“臭豆腐”不相上下的冻豆腐时,心里流满幸福和荣耀。
为了一家人的生存,女人拿出男人般的骨气,黄牛似的辛苦着,默默付出着。在人生长久的`岁月里,与不讲理的丈夫“相濡以末”,可以毫不犹豫地能够与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她朴素的家庭生活观念中,对家人万般体恤和呵护中,把平淡的日子过得诗情画意般充满温馨。
女人也没什么文化,但非常通情达理,善良待人。她深知与人交往,和睦相处的重要性,时常用简浅的道理来教育自己的儿子,与人为善,才会为自己打开方便之门;便宜莫想,方显人的光明磊落;命里有时总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等等。她在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同时,左邻右舍也与她和谐共处着。她更深知,她对家庭成员意味着是依靠,是期待,家庭成员对她意识着是希望,是家的踏实。女人就是用自己纤细之身,撑起家的一片蓝天,把粗糙不堪的生活打磨的精致光芒。她在细小处下功夫,一饭一菜,一针一线都用心思去做。把老子曾说过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这话演绎得逼真、贴切。她肯定不懂这句话真正的意思,但她用自己简单的肢体,平凡的语言证明着,在她第二个儿子不到两岁即因病而夭折的那一刻,她感觉到无助,迷惘,痛苦。看着尚不懂事的大儿子,看着自己的丈夫,还有看着她的两个未成婚的弟弟,她没有悲伤,像水一样随遇而安,心境坦然继续着平淡的日子。
女人在不知不觉中已到花甲之年,岁月不经意间在她额头上刻下清晰变老的印痕。已经十岁的孙女经常在她的爱护下,围绕着她撒娇,看着乖巧的孙女,嘴角就非常自然地露出特别满足与享受的会心笑容。女人到如今也没过上大富大贵的生活,伴随她的是辛勤,节俭的日子。此时的她却变得比平常更加伟岸,似乎像汪洋大海般深广。
女人很平凡,似水自然、清澈;女人很伟大,像山高魁、厚重;女人很普通,如图生动、写意。
女人是我母亲,一个会居家过日子的伟大农村母亲!
偶得闲趣散文随笔
不知何时,家里竟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蛐蛐。可是为何,它不待在草丛里,不待在田野中?真如《诗经》所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清风半夜鸣蝉,蛐蛐的叫声却不似蝉鸣般聒噪与单调,它将我的思绪不断拉长,任其飘飞到了童年,我不由得想起儿时的'夜生活,想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而此刻,书香绕灯,耳畔虫鸣,这一派田园风情,却出现在了钢筋水泥之中。赶出家门,还是来之则安?也罢,不管结局如何,先独享了这一刻的悠远宁静和阵阵清秋的鸣寒声。
是啊,蟋蟀声里秋味浓,天凉,夜静,书香,伴着秋风,和着虫鸣,读着美文,品着香茗,此情此景夫复何求。此夜,这偶来的歌声为我的闲情助兴,平白多了一个雅致的良宵。
次日,与先生提起这段闲情逸致,他竟打趣:“要不要我们把它养起来,以供你读书追忆之乐。”蟋蟀终于落入了眼底,我在想,这小小的身躯,究竟是如何穿透黑夜,爆发出那样强劲的嘹亮来。儿子虽能叫出它的名字,但表现得并无留恋,只看了一眼就匆匆离开了。小女儿却天生一副胆怯、要退避三舍的样子。看来这里绝非它的久留之地,我虽心存感念,也只有轻轻将它请到门外。关上房门,回头看到对着电脑、在游戏中激战正酣的儿子,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惶惑,现在的童年真的比“挑促织”更有趣味吗?
关于居家抒情散文
经过了几个月的漂泊,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那颗浮躁的心,变得平静了,受累的心,在尘世的束缚里,逐渐变的很悠闲。家,是个很矛盾而又荫避的地方。
家,会令人新奇而惊喜。漂泊在外,会不经意间想起家乡,思念家乡的人,想那家乡的味道。想起家乡,想到流浪在外久了,难免心生苦楚。打拼属于自己的天地,困难真是重重,流着汗水,中间夹杂着粒粒泪水,滴碎一个个泡影,双手在努力劈开扎根的地,泪水的揉合,心血的浸淬,遂生长出自己的一方乐园。繁华的世界,有太多的美好,惹的我们竟相追逐,人会变的累了,心会变的重了。总会想回到家,去放飞心情。家乡的人,越来越少了,长留乡村的只不过是老人和孩子,新生的生命和衰老的劳动者会碰撞出许多火花,不同的思想的相遇也会搞出很多矛盾。回到家,会发现有些面孔就永远无法再看见了,一个个破败的坟堆看出乡村的衰落和悲哀。老人的弯腰劳作,孩子的泪眼茫茫,家变的很无奈,很困苦。
有些事情是很矛盾的。在灯红酒绿的世界里,我们会无法企及,总是希望寻的一个安稳的地方,纵使落了根也无法阻挡回家的心。刚回到家是有喜悦的,总会沿着小路,或者翻过坡坎,去四处看看,重新领略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景色,映在脑里那些模糊的记忆会变得清晰,一下子就回想到许多以前的时光。但是又会回味自己拼搏的岁月,望着天,不知道寻觅的方向,内心是停留的愿望,却又是舒展心中的渴望,向前走还是回步,抉择是令人苦恼的。家乡的夜很静,夕阳染红了天,不舍的落下帷幕,夜色慢慢袭来,随手拿一根凳子坐在院子里,拿上一壶泡好的茶,轻轻的品尝,再细听这夜的声音,耳边不是车辆相互疾驰的声音,是黑夜的精灵不约而同的奏起令人舒畅的乐曲,闭上眼静静的聆听,能够让人释放,能够变得透澈。头上挂满了星星,黯淡的没有光泽,一弯娇羞的月亮忽隐忽现,点缀着夜空,夜活了,人安稳着。
在家的日子,慢慢的会乏味,每天都是单曲重播,唯一不同的就是时间没有歇息,会感到可惜和冷漠。总要寻思着要做一些事情,让自己变得很充实。上山去打柴,去站在高处,体味一下一览众山小的快感,早已荒废的小路,长满了荆棘,杂草早已淹没了路的踪迹,记忆里依晰知道是弯弯曲曲的.蜿蜒上山,背着满满的一背篓柴火,颤巍巍的的行走在这令人心畏的小路上,磕磕碰碰的,生怕自己会摔倒,在背上有沉重负担,脚下又要行的稳稳实实,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行走着,肩上的担子会感觉越来越沉重,步子也越来越颤抖,仍旧要寻找最踏实的落脚处,汗水不自主的浸湿了后背,头上也会挂着几颗汗珠。一路颠簸着,身体变得疲惫了,总算是卸下了,虽然坐在地上大口的喘气,心也却是乐呵的,乏味转变的有味道了。
冬天的时候到了,雪会洒的白茫茫的,雪刚下的时候是欣喜的,希望它妆满世界,不一会儿就装饰了大地,心里变得好高兴。连绵几日都是雪在飘落,心里变得厌恶了,任雪花随风起舞,也感到无味了。寒风一个劲的乱吹,天气转的好寒冷,这时候,就难以闲坐在院子里了,围坐在柴火堆旁取暖,整个人都蜷缩在了一起,只是下意识的伸着双手去接触这个跳动火苗,人也低着头,陷入了深深的冥想。门窗都半掩着,雪花会钻进屋里,却未抵地,就被青烟带回属于它的地方。待在屋内,任雪纷飞。
居住在家里,一切都很美好。夜深了,人也倦了,关上那颗昏暗的灯,静静的沉醉在梦乡,待着黎明的到来。
居家实用技能饱了还能吃两口散文
芸芸众生中,有的人吃两口就饱了,有的人饱了还能吃两口,我属于后者。
在刚刚过去的中国传统节日里,我成功完成了“每逢佳节胖三斤”的历史性任务,还超额了二两。我想,待我再次离开故乡后,这些塑造我肥膘的美味,又要丝来线去,牵引着我的乡愁。
我外婆年轻时在国营饭店做过厨师,本地菜都烧得很好,天麻竹荪炖鸡、炸酥肉、豌豆焖饭……每年春节都吃得到。可她做菜实在讲究:比如蒸鱼之前要擦掉洗鱼的水气,整鸡炖好要剔骨去皮才能上桌,肉汤要揭掉油脂,盛蘸水(北方可理解为麻酱)的碗边不能留调料的印子,如此种种。80多岁的老人家了,还样样照章办事毫不含糊,即使有人打下手,也常要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
可能是我外婆太能干,导致了我妈厨艺平凡。她最常用的烹饪技能是白水煮一切。闲的时候分开煮,煮白菜、煮胡萝卜、煮西葫芦、煮木耳、煮豆腐、煮蘑菇;忙的时候就一起煮,乱炖一锅只放点盐(可能是她的火锅底料真的被别人吃了,自己只剩下清汤寡水)。
按常理来说,家庭女主人的厨艺应该是容易精进的,毕竟一日三餐总有锻炼的机会;但我妈竟能做到数十年如一日稳定发挥,细细想来,这其中就必有我爸的一份“功劳”了。吃得饱就行――这是我爸爸的用餐标准。
虽然对入口的.饭菜没什么要求,但我爸倒是有几分烹饪天赋。他最拿手的“陈氏麻辣洋芋”是我童年记忆里一等一的美味。大火油炸,金黄焦香,外酥里润,撒上海椒面、花椒面,在大碗里颠上几颠,就裹匀了地道的云南滋味;他洋芋切得也规整,刚刚好一口一块,让人吃起来很是满足!
只可惜自从我爸沉迷于事业,就对炊烟袅袅这回事失去了向往。我们不在一个城市生活已有十余年,上一次吃“陈氏麻辣洋芋”是什么时候,我已经想不起来了。
我结婚以后,在婆家吃饭的机会很多。
与我娘家父母的粗放式管理不同,屎蛋儿他们家对三餐饮食颇为重视――蚕豆够不够甜,米饭软还是硬,外地的蒸肉比不比本地的香,都是值得拿出来讨论的事儿。渐渐地,我也觉得这餐桌上有了大千世界,厨房里尽是《舌尖上的中国》讲的那种“对时序的信任”“关于温度的经验”以及“人与自然相处的秘密”。
我婆家父母风趣开明又宽容随和,我几乎不会做饭这个缺点,得到了他们极大程度的体谅。其实我的味觉也不太灵光,比如肉甲比肉乙更嫩什么的,我基本上体会不到,更是无法参与关于食材产地和火候掌握的“家庭美食研讨会”;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屎蛋家人的依恋,我很珍惜这样一家人在一起,拣葱扒蒜,嬉笑吵闹,认认真真厚待生活的感觉。
过节那段时间,我在大伯、姑妈、叔叔、舅舅家各吃了几顿,蒸乳饼、酸汤鸡、烤饵块、炒菌子、拌豆豉……一次次让减肥中的我放弃抵抗。团聚的时光很短,想聊的话题很多,每当我回想起靠外卖支撑的北漂生活,就更加明白,家的味道是悉心陪伴与无私付出,是共同雕琢岁月的细节,以抵抗潺潺的缥缈的光阴。
我和大部分炎黄子孙一样,需要对家人说出爱与感恩时,会感到羞涩腼腆,所以我能想到的回应亲情、感激关爱的,最拙劣、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好好品尝家里的饭菜,若遭遇[夹菜攻击]就坦然接着,毕竟我橡皮肚子傍身,饱了也能再吃两口。
★ 居家用品广告语
★ 居家养老心得
★ 居家感悟心得
★ 居家养老实施方案
★ 居家读书心得体会
★ 居家养老工作计划
★ 居家做饭心得
★ 家长居家总结
★ 居家装饰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