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填报志愿八大误区-高考专家的案例分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ads118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警惕填报志愿八大误区-高考专家的案例分析(共含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ds11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警惕填报志愿八大误区-高考专家的案例分析

篇1:警惕填报志愿八大误区-高考专家案例分析

警惕填报志愿八大误区-高考专家案例分析

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已落下帷幕,不少考生正在面临填报志愿的又一难关。高考咨询专家、湖北教育报刊社副社长张才生结合近年来的现实案例,为考生指明填报志愿八大误区。

误区一:面子工程

案例:湖南某考生,参加高考上了一本线,他本人希望报考设置物理专业的学校。但他的父母却要求他上“名气大”的复旦大学。这位考生后来被复旦大学医学专业录取,却始终不喜欢所学专业,最终在大三下学期复读,参加的高考,他被湖南某大学录取,读的是与物理相关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专家:许多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孩子升学看成是给自己挣面子的事,不考虑所选的学校和专业是否适合孩子。湖南这位考生为了父母的.面子付出了3年宝贵的光阴,值得警醒。

误区二:轻信承诺

案例:湖北省高校在进行招生网上答疑时,有一位考生提出:武汉某大学在报纸上承诺563分以上的(理科考生)一志愿填报他们学校保证录取,但我564分却没有录取。

专家:每年录取期间出现少数院校“志愿扎堆”,原因大多因为高校事先承诺分数线,以此吸引学生填报。但院校调档分数线是以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一般为1∶1.2以内),在对第一志愿投档过程中,计算机自动生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为标准。学校的投档线是在投档之后自然产生的,不是事前划定的。

误区三:望名生义

案例:一位湖北考生高考得分512,在二批(二)志愿填报河南科技大学(校线523)、烟台大学(校线526)、山东理工大学(校线525)(少填了2所学校),在三批一志愿填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最终他被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录取。

专家:这个考生根据学校的名字报志愿,选“大学”舍“学院”,认为学校名字带有“理工”“科技”“财经”等就认为是好学校。他的高考成绩高出批次线(507)只有5分,却选择了“热门”高校,且少填了2所学校,二批(二)落选是不可避免的。

误区四:见地生情

案例:在湖北省近几年招生中,二批(一)中北京工商大学等学校年年分数线高于第一批批次线。20四批(二)院校中,有13所地处上海的院校,虽然其中大多是民办高校,但仍受到考生追捧,大多数都高出批次线50至100分。

专家:以上情况表明考生青睐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以及大连、青岛等旅游城市的高校。但追逐发达城市造成的后果是志愿扎堆,上线落榜,遗憾终身。

[1] [2] [下一页](责任编辑:邓跃)

篇2:警惕填报志愿八大误区-高考专家的案例分析

警惕填报志愿八大误区-高考专家的案例分析

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已落下帷幕,不少考生正在面临填报志愿的又一难关。高考咨询专家、湖北教育报刊社副社长张才生结合近年来的现实案例,为考生指明填报志愿八大误区。

误区一:面子工程

案例:湖南某考生,20参加高考上了一本线,他本人希望报考设置物理专业的学校。但他的父母却要求他上“名气大”的复旦大学。这位考生后来被复旦大学医学专业录取,却始终不喜欢所学专业,最终在大三下学期复读,参加20的高考,他被湖南某大学录取,读的是与物理相关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专家:许多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孩子升学看成是给自己挣面子的事,不考虑所选的学校和专业是否适合孩子。湖南这位考生为了父母的面子付出了3年宝贵的光阴,值得警醒。

误区二:轻信承诺

案例:年湖北省高校在进行招生网上答疑时,有一位考生提出:武汉某大学在报纸上承诺563分以上的(理科考生)一志愿填报他们学校保证录取,但我564分却没有录取。

专家:每年录取期间出现少数院校“志愿扎堆”,原因大多因为高校事先承诺分数线,以此吸引学生填报。但院校调档分数线是以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一般为1∶1.2以内),在对第一志愿投档过程中,计算机自动生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为标准。学校的`投档线是在投档之后自然产生的,不是事前划定的。

误区三:望名生义

案例:一位湖北考生高考得分512,在二批(二)志愿填报河南科技大学(校线523)、烟台大学(校线526)、山东理工大学(校线525)(少填了2所学校),在三批一志愿填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最终他被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录取。

专家:这个考生根据学校的名字报志愿,选“大学”舍“学院”,认为学校名字带有“理工”“科技”“财经”等就认为是好学校。他的高考成绩高出批次线(507)只有5分,却选择了“热门”高校,且少填了2所学校,二批(二)落选是不可避免的。

误区四:见地生情

案例:在湖北省近几年招生中,二批(一)中北京工商大学等学校年年分数线高于第一批批次线。2007年四批(二)院校中,有13所地处上海的院校,虽然其中大多是民办高校,但仍受到考生追捧,大多数都高出批次线50至100分。

专家:以上情况表明考生青睐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以及大连、青岛等旅游城市的高校。但追逐发达城市造成的后果是志愿扎堆,上线落榜,遗憾终身。

误区五:取近舍远

案例:,湖北一位考生577分,填报第一批一志愿 :武汉理工大学;第一批二志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福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杭州商学院。录取结果:第一批落选。

专家:20,第一批理工类批次线是561分,这名考生高出批次线16分,第一志愿填报武汉理工大学,应该说是可以的。不料该年度武汉理工大学理工类调档线竟达584分。他失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第二志愿里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可以保底。其思想根源在于对发达城市情有独钟,而且首选武汉,填了3所武汉高校。在各省市都有这种情况:省会院校与外地同类院校相比,大多数分数线较高,且年年居高不下。

误区六:抓多放少

案例:2007年,贵州省毕节学院二批(二)在湖北投放的计划不多,理科4人,文科6人,第一志愿无人填报,结果征集志愿时,该校理科征集3人,文科征集4人。四批(一)该校投放的计划也是理科4人,文科6人,结果第一志愿文理科各只1人填报,文科有3个计划征集志愿。

专家:在志愿填报时,考生和家长瞄准招生计划多的高校,而对招生计划少的高校“退避三舍”。许多考生和家长担心的是院校计划少,容易造成落榜。其实计划少的学校不一定分数线高,填报的人不一定多。

误区七:志愿留白

案例:湖北考生考分562,一批志愿:一、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二、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只填2个)放弃征集志愿;二批(一)志愿:一、南京邮电(562投档线,被退)二、天津工业大学(只填1个)。录取结果:复读。

专家:该生第二批第一志愿学校是一所比较走俏的学校,他刚够线,被正常退档。第二批第二志愿可以填6个,他只填了1个。他的失败值得大家思考。由此可见,只要愿意就读,与自己分数对应的第一个批次和后续批次的志愿一定要填满,不留空白。

误区八:情迷中介

案例:近年来,考生被中介欺骗的案例比比皆是。在中介的“忽悠”下,考生和家长相信金钱、权利可以“高分低录”;相信早已被禁止的高收费定向生、委培生、军校地方生;相信早就禁止的点招、降分录取;相信可以先入高校读书,然后再弄学籍;相信“专科进本科出”。就这样糊里糊涂把自己的血汗钱交给中介组织和个人找门路。

专家:考生和家长一定要相信投档录取唯一硬性指标是分数,考生与高校唯一的协议是志愿,具有办理录取手续资格的唯一机构是省级招办。

高考进行时直击现场 | 高考站 | 院校库 2011各地高考真题及答案发布 2011各地高考作文题名家点评报考必备录取线|全国高校信息库

新增专业名单|具招生资格高校

211、985高校|选大学何去何从高考成绩查询时间高考真题答案在线估分

[各地高考作文][志愿填报日程][九大热门求学目的地]2011各地高考快报更多 ・南科大“基本法”七月实施 ・校长任期5年校理事会任免

・语文高考改革缺清晰路线图 ・盘点:2011高考“五宗罪”

・专家精准预测2011高考分数 ・最大考点3661名考生一起考

・高考命题“数学帝”遭人肉 ・寻找阳光笑容助力寒门学子

・终结同分不同命的高考人生 ・“馒头计划”缔造精英留学生 众明星助阵高考 20中国大学排行榜

篇3:高考志愿填报八大误区

高考志愿填报八大误区

误区一:面子工程

案例:湖南某考生,20xx年参加高考上了一本线,他本人希望报考设置物理专业的学校。但他的父母却要求他上名气大的复旦大学。这位考生后来被复旦大学医学专业录取,却始终不喜欢所学专业,最终在大三下学期复读,参加20xx年的高考,他被湖南某大学录取,读的是与物理相关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专家:许多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孩子升学看成是给自己挣面子的事,不考虑所选的学校和专业是否适合孩子。湖南这位考生为了父母的面子付出了3年宝贵的光阴,值得警醒。

误区二:轻信承诺

案例:20xx年湖北省高校在进行招生网上答疑时,有一位考生提出:武汉某大学在报纸上承诺563分以上的(理科考生)一志愿填报他们学校保证录取,但我564分却没有录取。

专家:每年录取期间出现少数院校志愿扎堆,原因大多因为高校事先承诺分数线,以此吸引学生填报。但院校调档分数线是以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一般为1∶1.2以内),在对第一志愿投档过程中,计算机自动生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为标准。学校的投档线是在投档之后自然产生的,不是事前划定的。

误区三:望名生义

案例:一位湖北考生高考得分512,在二批(二)志愿填报河南科技大学(校线523)、烟台大学(校线526)、山东理工大学(校线525)(少填了2所学校),在三批一志愿填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最终他被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录取。

专家:这个考生根据学校的名字报志愿,选大学舍学院,认为学校名字带有理工科技财经等就认为是好学校。他的高考成绩高出批次线(507)只有5分,却选择了热门高校,且少填了2所学校,二批(二)落选是不可避免的。

误区四:见地生情

案例:在湖北省近几年招生中,二批(一)中北京工商大学等学校年年分数线高于第一批批次线。20xx年四批(二)院校中,有13所地处上海的院校,虽然其中大多是民办高校,但仍受到考生追捧,大多数都高出批次线50分至100分。

专家:以上情况表明考生青睐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以及大连、青岛等旅游城市的高校。但追逐发达城市造成的后果是志愿扎堆,上线落榜,遗憾终身。

误区五:取近舍远

案例:20xx年,湖北一位考生577分,填报第一批一志愿:武汉理工大学;第一批二志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福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杭州商学院。录取结果:第一批落选。

专家:20xx年,第一批理工类批次线是561分,这名考生高出批次线16分,第一志愿填报武汉理工大学,应该说是可以的。不料该年度武汉理工大学理工类调档线竟达584分。他失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第二志愿里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可以保底。其思想根源在于对发达城市情有独钟,而且首选武汉,填了3所武汉高校。在各省市都有这种情况:省会院校与外地同类院校相比,大多数分数线较高,且年年居高不下。

误区六:抓多放少

案例:20xx年,贵州省毕节学院二批(二)在湖北投放的计划不多,理科4人,文科6人,第一志愿无人填报,结果征集志愿时,该校理科征集3人,文科征集4人。四批(一)该校投放的计划也是理科4人,文科6人,结果第一志愿文理科各只1人填报,文科有3个计划征集志愿。

专家:在志愿填报时,考生和家长瞄准招生计划多的高校,而对招生计划少的高校退避三舍。许多考生和家长担心的是院校计划少,容易造成落榜。其实计划少的学校不一定分数线高,填报的人不一定多。

误区七:志愿留白

案例:湖北考生考分562,一批志愿:一、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二、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只填2个)放弃征集志愿;二批(一)志愿:一、南京邮电(562投档线,被退)二、天津工业大学(只填1个)。录取结果:复读。

专家:该生第二批第一志愿学校是一所比较走俏的学校,他刚够线,被正常退档。第二批第二志愿可以填6个,他只填了1个。他的失败值得大家思考。由此可见,只要愿意就读,与自己分数对应的第一个批次和后续批次的志愿一定要填满,不留空白。

误区八:情迷中介

案例:近年来,考生被中介欺骗的案例比比皆是。在中介的忽悠下,考生和家长相信金钱、权利可以高分低录;相信早已被禁止的高收费定向生、委培生、军校地方生;相信早就禁止的点招、降分录取;相信可以先入高校读书,然后再弄学籍;相信专科进本科出。就这样糊里糊涂把自己的血汗钱交给中介组织和个人找门路。

专家:考生和家长一定要相信投档录取唯一硬性指标是分数,考生与高校唯一的协议是志愿,具有办理录取手续资格的唯一机构是省级招办。

篇4:高考填报志愿警惕这些误区

今日,重庆市教育考试院召开高考志愿填报会。会上总结了往年志愿填报的误区和真实案例,考生和家长要看清。

误区一:没有先后顺序

×实行平行志愿时,ABCDEF6个志愿是绝对平行,没有顺序的。当考生同一批次中所报6所高校条件都满足时,考生选择最想去的学校投档。

√实际上,对考生个人志愿来说还是有顺序的。当填报的几所高校都满足条件时,要遵循A、B、C、D、E、F的志愿顺序将该考生的档案分到首先满足条件的一所高校。

误区二:可以一档多投

×实行平行志愿时,某考生的档案同时分别投到ABCDEF6个志愿的高校,然后由高校录取,考生选择其中一所高校就读。

√实际上,目前还不能做到一档多投,只能一档一投。

误区三:投档没有风险

×实行平行志愿时,考生档案肯定能投到自己填报的一所高校,不存在档案投不出的风险。

√实际上,当考生的实际成绩低于填报志愿的每一所高校的最低投档线时,确实存在档案投不出的风险。

误区四:退档没有风险

×平行志愿的投档录取时,没有退档风险。

√实际上,实行平行志愿的高校,在招生时由于有专业匹配问题(专业安排方式,详见各招生院校章程),加上高校不同专业对选考科目、身体条件外语口试、单科成绩等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是按 1:1.05以内比例投档,这就造成投档考生有可能因为以上原因而退档。

误区五:可以多次投档

×ABCDEF6个志愿投档是有先后的,当被A高校退档后,还可往B高校投档。

√实际上,该批次所有检索好的档案都是同时投出去的,各校录取也是同时进行的,当被某一高校退档后,只能进入征集志愿环节或进入下一批次录取。

真实案例!不懂平行志愿规则导致高分落榜

填报志愿时,一定要做到知分、知线、知位,最好是能服从调配。但从往年的录取中,也出现过因为不了解平行志愿的规则,导致高分落榜的现象。

根据市教育考试院提供的真实案例,重庆某考生高考成绩理科650分左右,本科第一批填报了6个志愿,但仅仅只有最后一个志愿服从调配。

“考生是想第六个志愿作为保底,但其实平行志愿是一轮投档,如果被退档,只能是进入下一个批次。”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张勇华告诉记者,“在录取中,这名考生的档案被投进了前面的院校,但因为专业不服从调配被退档,当然也遗憾无缘一本批次。”

[高考填报志愿警惕这些误区]

篇5:高考志愿填报的八大误区

误区一:一门心思奔名校

有些考生父母打算为孩子只在本科一批一志愿报考一所心仪名校,放弃二志愿的填报。不可否认,211和985高校在硬件、软件上都较优越,能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好事。

刘毅点评:这种填报志愿方式欠缺考虑,风险较大,如果本科一批一志愿没被报考院校录取,就失去了就读其他一本院校的机会。完全从名牌出发选高校,不考虑其他因素,特别是专业因素,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普通高校一些专业也有特色,具有很强的实力。

误区二: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还有一个误区是:盲目拥挤热门专业,在咨询时经常被问道今年什么专业热?、什么专业是好专业?。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挤热门专业,对考生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刘毅点评:首先,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很难挤进热门专业。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的同时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误区三:不看招生简章,只凭学校(或专业)名称来选择,不关注学校实际情况、专业内涵

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还有一个误区是,喜欢凭着专业的名称来选择专业,而对专业内涵不了解。实际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许多高校都开设材料工程专业,但由于学校的不同,其发展方向有差异,如哈工大材料工程专业实力很强,因为它研究的材料和航天有关,既有金属材料,还有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工程,则更强在金属材料上,因为其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天津工业大学的材料工程强在纺织材料上,因其前身是天津纺织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的材料工程,主要研究丝绸材料,因为它是由浙江丝绸工学院发展而来,其前身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的蚕学馆。

刘毅点评: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看心仪院校的招生简章,详细了解该校某一专业的内涵。一般应该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否属于特色专业,专业的实力如何,在国内同类专业当中居于什么位置,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如何,专业对学生的相关科目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无特殊要求。

误区四:认为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许多家长和学生认为平行志愿没有风险,事实上,平行志愿填报虽然减少了志愿填报的风险,但同样存在风险:最主要的风险应属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

虽然教育考试部门从减少投档而被退档的矛盾出发把投档比例定位105%,但是仍有5%的考生投档后可能会被退档。退档的考生,即便是A志愿退档,也将直接进入征求志愿,这是平行志愿填报最大的风险。

刘毅点评:规避平行志愿退档风险,应避免填报专业志愿太高,尽量填写服从调剂,否则容易退档,还有一些不满足学校的特殊规定,例如视力等身体条件没达到学校标准,单科分数没达到院校要求。

误区五: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

平行志愿的实行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风险,同时更突出了高考分数的作用。如果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同样会增大退档风险。

刘毅点评:不同志愿填报方式要区别对待,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填报的N个平行志愿全部落空,俗称滑档,平行志愿的最后一、两个志愿要相当的保险,但是各省招生政策的变化可能会使分数线集体上涨或下降,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误区六:不服从专业调剂(认为服从专业调剂会吃亏)

当考生在报考某院校时分数不占优势(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填写不服从专业调剂就意味着学校将会作退档处理。

刘毅点评:对待是否服从所报院校专业调剂,考生要统筹考虑。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准备。你被调剂到的专业极有可能与报考初衷相差甚远,一般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你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时,则会失去了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但如果在下一个批次有特别理想的学校或专业的情况下,上一个批次也可以填报不服从专业调剂,例如在黑龙江省录取中,有学生616分,报考了一批次某学校的几个好专业,但是不服从调剂,退档了,但是一批次B段被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录取了。

误区七:选择专业时,不考虑考生的兴趣和特长

在选择高考志愿时,父母固然要考虑到孩子将来的职业规划,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他的自身特性。如果父母选择孩子不喜欢的专业,违背了考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就会影响孩子未来积极主动地学习深造。

刘毅点评:考生自身特性包括:个人兴趣爱好、个人性格特征、个人能力所及、个人身体条件等4个方面。选择符合考生特性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为将来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创造条件,例如不会素描的学生报考建筑学、风景园林、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类的专业就不适合,入学后可能被学校调整到其他专业,或者学不出过硬的本领。

误区八:照搬往年的录取分数来报志愿(以为高校录取分数线一成不变)

每年的院校咨询会上,分数是家长们咨询得最多的题目。在咨询会上,不少高校会粘贴出该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以供考生和家长查阅参考。本是一个参考系数,不少家长却误把它当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数对号进座。

刘毅点评:实际上,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自然形成的,录取结束前无法准确知道。另外,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有的还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高,一年低。刚实行平行志愿的考生,绝对不能参照非平行志愿下的任何录取数据,一本学生不能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只能关注全省排名,二批学生不能关注与二本分差,只能关注与一本分差。

刘毅,全球职业规划师,经济学教授、硕导、管理学博士,哈尔滨讲坛客座教授,哈工大201讲坛客座教授,省内几十所重点高中学生人生规划、高考填报志愿及留学规划指导专家,主编《高考生人生规划与填报志愿指南》等多部丛书,提供先进教育理念、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专业、职业及国内外大学等信息服务。

篇6:填报高考志愿的八大误区

误区一:面子工程

许多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孩子升学看成是给自己挣面子的事,不考虑所选的学校和专业是否适合孩子,而是考虑所上的学校公之于众能否给自己挣面子,是否对得起公众的耳朵。他们往往要求孩子按他们的意愿选大学,学校名气越大越好。

湖南某考生,参加高考上了一本线,分数有相对优势,他特别希望填一个可以安排他读物理专业的学校。可是父母要求他上复旦大学。他知道他的分数上复旦大学问题不大,但上不了该校他喜欢的专业。父母说:不管什么专业,复旦大学名气大,说出去听都好听些。这位考生比较孝顺父母,就填了复旦大学。果然学校没有安排他读自己喜欢的专业,而是安排他读医学专业。从进大学门开始,大学的生活就没有让他开心过,因为他实在不喜欢这个专业。一想到自己将来要做一个医生,天天面对病人,甚至要上手术台,给病人做手术,他就浑身不自在。煎熬了3年,他终于忍无可忍,大三下学期放弃学习,到一所高中复读,参加的高考。这一年他被湖南某大学录取,读的是与物理相关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这位考生为了父母的面子付出了3年宝贵的光阴。他的遭遇值得引起广大家长的思考。

误区二:轻信承诺

对高校承诺分数线和预估的分数线深信不疑,结果遭遇“志愿扎堆”,后悔无药。

(来自湖北省高校招生网上答疑)

考生问:老师,我知道你很忙,但我不得不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你,武汉某大学(笔者隐去学校名称)在报纸上承诺563分以上的(理科考生)第一志愿填报他们学校保证录取,但我564分却没有录取,我心里好恨他们呀。你要么就别承诺,承诺了就要遵守你的诺言,我报了你的学校却掉了档,这就是大学的精神吗?老师你认为呢?

巩平答:高校应该代表社会文明、社会良心,高校作为教育人的学堂应该为他的学子及其家长建立表率,执守诚信。你的批评很有道理。我们也希望这些高校汲取教训,在今后招生宣传时,不要做不负责任的承诺,这不仅会损害考生的利益,也损害高校自身的形象。

同时我们也提醒来年的考生和家长注意,高校的投档线是计算机根据考生志愿和学校招生计划,按一定的比例对学校投档结束后,自然生成的,任何个人都不能提前预知。所以在填报志愿之前不要轻易相信学校预估的分数线,那是没有根据的。我们也希望媒体不要参与这样的炒作,这同样也伤害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形象。

每年录取期间出现少数院校志愿扎堆,原因大多因为高校事前承诺分数线,以此吸引学生填报。但学校的投档线(调档线)院校调档分数线是以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一般为1∶1.2以内),在对第一志愿投档过程中计算机自动生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标准。学校的投档线是在投档之后自然产生的,不是事前提前划定的。考生和家长如果轻信高考事前承诺,是很容易吃亏的。

误区三:望名生义

根据学校的名字报志愿,选“大学”舍“学院”,学校名字带有“交通”、“理工”、“科技”、“财经”、“外语”就认为是好学校。

湖北考生07429103××15××76

考分:512分

二批(二)志愿:

一、河南科技大学(校线523)

二、烟台大学(校线526)、山东理工大学(校线525)(少填了2所学校)

三批(一)志愿: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录取结果: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这是个“望名生义”的典型,他所填都是二批(二)中校名是“大学”而不是“学院”的高校,他的高考成绩高出批次线(507)只有5分,却选择了“热门”的高校,且少填了2所学校,二批(二)落选是不可避免的。

误区四:见地生情

青睐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以及大连、青岛等旅游城市的高校。

在湖北省近几年招生中,二批(一)中北京工商大学等学校年年分数线高于第一批批次线。

20四批(二)院校中,有13所地处上海的院校,虽然其中大多是民办高校,但仍受到考生追捧,大多数都高出批次线50-100分。

追逐发达城市造成的后果是志愿扎堆,上线落榜,遗憾终身。

误区五:取近舍远

北京的考生眷恋北京,上海的学生舍不得上海,武汉考生只愿意填报武汉的高校;省内非省会地区的考生想到大城市上学,也首选省会城市。在各省市都有这种情况:省会院校与外地同类院校相比,大多数分数线较高,且年年居高不下。

湖北考生044210××15××39

考分:577分

第一批(一)志愿:武汉理工大学

第一批(二)志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福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杭州商学院

录取结果:第一批落选

该生当年从第一批落选了。,第一批理工类批次线是561分,该生高出批次线16分,第一志愿填报武汉理工大学,应该说是可以的。不料该年度武汉理工大学理工类调档线竟达584分。他失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第二志愿里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可以保底。其思想根源在于对发达城市情有独钟,而且首选武汉,所以填了3所武汉高校。

误区六:抓多放少

瞄准招生计划多的高校,而对招生计划少的高校“退避三舍”。

年,贵州省毕节学院二批(二)在湖北投放的计划不多,理科4人,文科6人,第一志愿无人填报,结果征集志愿时,该校理科征集3人,文科征集4人。

四批(一)该校投放的计划也是理科4人,文科6人,结果第一志愿文理科各只1人填报,结果文科有3个计划征集志愿。

许多考生和家长担心的是院校计划少,容易造成落榜。其实计划少的学校不一定分数线高,填报的人不一定多。

误区七:志愿留白

志愿不填满,留下空白,让机会白白错失。

湖北考生074291××15××15考分562

一批志愿:

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二、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只填了2个)

放弃征集志愿

二批(一)志愿:

一、南京邮电(562投档线,被退)

二、天津工业大学(只填了1个)

录取结果:复读

2007年,湖北省理科562分,第一批有很多学校可以录取。不幸的是遭遇“志愿扎堆”,该生落榜了。可惜的是该生第一批第二志愿只填了2所武汉高校,没有起到保底作用。如果他填满了6所,二志愿录取的机会就加大。该生第二批第一志愿学校是一所比较走俏的学校,他刚够线,被正常退档。第二批第二志愿可以填6个,他只填了1个。他的失败值得大家思考。希望大家能从他这里汲取教训,设计好志愿,力争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与自己分数对应的第一个批次和后续批次的志愿一定要填满,不留空白。

误区八:情迷中介

由于望子成龙心切,被中介利用。相信金钱、权利可以“买分”,可以低分高录;相信早已被禁止的高收费定向生、委培生、军校地方生;相信与高校领导、招办工作人员沾上边就有无限的权力;相信早就禁止的点招、降分录取;相信可以先进高校读书,然后再弄学籍;相信“专科进本科出”。不知道别人变着花样想掏你的腰包,却“为了孩子”糊里糊涂把自己的血汗钱交给中介组织和个人找门路,而不重视填报志愿。

我们要相信投档录取唯一硬性指标是分数,考生与高校唯一的协议是志愿,具有办理录取手续资格的唯一机构是省级招办

篇7:警惕高考填报志愿的两大误区

高考志愿填报,既怕热情过度,又恐冷静如冰。凡事都有个度,要讲究火候,拿捏分寸,选爱人如此,选专业更是如此。不能陷入热恋中不能自拔,也不要掉进雪洞里丧失信心。不管是读什么专业,都要慎防冰火两重天。

误区一:热情过度,高枕无忧

热门专业,热门学校,热门地区,这个情况应该足以维持热恋的温度了吧?很多同学高考后就以为自己选了热门专业,再加上其他的附加条件,可以不用担心四年后的发展。这就大错特错了,要想让热度一直保持,除了以上分析的一些因素以外,外语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甚至必要的机会都是很关键的。明明自己性格内向,却选择了经管类等经常需要与人交流的专业;明明对语言类没兴趣,却选择了外语、新闻等专业,很容易造成厌学情绪,浪费四年。再加上自己的定位出现问题,明明不知道自己的特点和适合的工作在哪里,却挑三拣四,白白错过了许多大好机会。一旦遭受打击,很容易信心全无,从热情转向冷漠。

误区二:冷门专业就一定冷热门专业就一定热

有的人认为,读了历史、哲学等冷门专业,就一定找不到工作。其实从短期看,这些专业的学生很多只是不愿意就业,并不等于找不到工作。师范类院校的就业情况来看,基础学科的就业形势都很不错,而综合类院校如果统计两年以内的就业情况,大部分也都有了满意的工作。所谓找不到工作,仅仅是暂时性的或者说是在自我调整阶段。而许多热门专业,在某一地区的某一行业或者部门可能已经是饱和,而连年的扩招根本无法保证学生的专业素质,许多学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只能是咫尺之间,无缘对面。并不是没有岗位,也不是岗位要求太高,是自身的能力达不到要求,用人单位不想用也不敢用这些热门专业的应届毕业生。

高考志愿填报的八大误区

解读高考志愿填报误区

专家支招湖南高考志愿填报

高考依据实力填报志愿填报志愿八大禁忌

高考志愿填报的具体步骤带案例

高考平行志愿填报

高考志愿填报时间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高考如何填报志愿

如何填报高考志愿

警惕填报志愿八大误区-高考专家的案例分析(锦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警惕填报志愿八大误区-高考专家的案例分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