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中的虚词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海滩湾湾

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答谢中书书》中的虚词(共含7篇),方便大家学习。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海滩湾湾”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答谢中书书》中的虚词

篇1:答谢中书书虚词

答谢中书书虚词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颓废)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读

词类活用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五色交辉 (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篇2:答谢中书书文言虚词

答谢中书书文言虚词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文言虚词知识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备 古义:具备 今义:准备、具备)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晓 古义:清晨 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作品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课《短文两篇》、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6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篇3:《答谢中书书》中的虚词

中学八年级《语文》课本(人教版)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的第一篇《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陶弘景晚年写给谢中书的一纸短札,可见诸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全梁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歇,停止,消散。颓,落下。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仙都,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地方。康乐,即南朝宋山水诗派创始人谢灵运,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全文意思的是:

山河的绮美壮丽,自古以来都为人们热切地交谈和议论。高高的山峰插入云霄,清彻的流水一望见底。两岸峙立的陡峭石壁,在阳光的照耀下相交辉映五彩缤纷。青葱的树林和翠绿的竹篁,一年四季全都齐备。每当清晨岚雾即将消失,可以听到猿猴的长啸声和鸟雀的高鸣声混杂在一起;而每当傍晚夕阳西下将要沉没时,则可以看见潜藏在深水中的鱼类竞相追逐而跃出水面。这里其实就是人间的仙境,那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地方。自从有了南朝宋康乐公谢灵运所经营的《始宁墅》以来,就再也没有能与之争奇媲美之处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答谢中书书的朗读

2.《答谢中书书》注释与翻译

3.《答谢中书书》佳句赏评

4.《答谢中书书》赏析及表达的情感

5.改写答谢中书书1000字

6.《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

7.答谢中书书课文原文

8.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

9.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归纳大全

10.《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答案

篇4:答谢中书书实词虚词

答谢中书书实词虚词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堕落 今义:颓废)

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

一.基础知识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2.文言词语

【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辉映 )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坠落 )( 潜游在水中的鱼 )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

二.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理解探究

1.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2.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答: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答: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答: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答:“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篇5:答谢中书书中考题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锦集

1.台州市(09 浙江省)(11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作 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2分)

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答案:19. B

20.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2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22. 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 _”和 “_______ 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 _ ”。(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之美”,乙文描写了“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4分)

答案: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1.(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2.(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山川 ; 月色(月夜)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06云南

(一)(11~14小题,共12分)三峡略 答谢中书书(课外阅读)

1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 (4)四时俱备

1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1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案:11.(1)或:有时(1分) (2)奔:飞奔的马(1分)(3)绝:消失(1分) (4)俱:全,都(1分)

1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

1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

14·(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分) (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2分)

荆州市

三、(8分)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答案: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 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10. B (2分)

11. 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

12.①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 仙 (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

泰安市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落,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乙]山川之荚,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猛浪若奔 奔: ②负势竟上 上: ③猿则百叫无绝 绝: ④沉鳞竞跃 鳞: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 ②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译:

9.甲乙两文在描写山和水时都抓了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山的 和水的 (4分)

【答案】7.①(马一样)飞奔 ②向上 ③停止 ④鱼 【评分】4分每小题1分

8.①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②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评分】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奇 异

篇6:答谢中书书中考题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

一、呼和浩特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以物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 ”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

参考答案:

24. ①介词,因为 ②只,不过

25.B

26. ①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7. 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闲人

二、20广东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译文: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

参考答案:

3.(2)A

4.(3)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3分)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6.(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三、河北省邯郸市(课改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分)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 竹 柏 影 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参考答案:

4、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①考虑,想到 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1

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四、20山西省(实验区)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译文: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3、(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6.(C)

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五、浙江省湖州市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8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

念无与为乐者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18.翻译句子。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参考答案:

17.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 解析:考查的是解释加点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解析:考查的是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的对译,还要保证句子通顺、无语病。解析:苏轼的《记承 天 寺 夜 游》是名家名作,考查的是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

19.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解析:考查“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解答此题一是要结合语境,把握题干活所给信息“沧桑凝重”,二是要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六、20浙江衢州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2)怀民亦未寝 (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9、①遂:于是,就 ②寝:睡觉 ③但: 只3分,每题1分)

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分,意思符合即可)

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七、2007年山东省枣庄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

7.A

8.D

9.C

八、2007年山东省淄博市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译文: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参考答案:

8、①门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这种心得乐趣只能于山中隐逸的'僧侣闲游的人共享又怎么能和俗世中人一起谈论。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九、2007年浙江省湖州市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8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

念无与为乐者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18.翻译句子。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参考答案:

17. 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

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19.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十、2007年德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 户 ②怀民亦未寝 寝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0.答案:①门 ②睡觉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篇7:答谢中书书中考题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集锦

阅读学习《答谢中书书》,通过接触文言字词,挖掘文言字词背后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品味陶弘景之心境。

一、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 ⑵晓雾将歇( )⑶夕日欲颓( ) ⑷沉鳞竞跃( ) ......

⒉翻译句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三、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

(一)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参考答案:

1.信 给谢中书的信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1)对偶 (2)对偶,借代

4.三 (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

(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

5.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

1.⑴交相辉映 ⑵消散 ⑶坠落 ⑷潜游在水中的鱼

2.⑴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参考答案:

(一)

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2.月色,月光 竹柏影 比喻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

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5. A.√B.×C.√ D.√

《答谢中书书 》

答谢中书书实词

《答谢中书书》课后练习

题解《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写作技巧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翻译

改写《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总体评述

《答谢中书书》中的虚词(推荐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答谢中书书》中的虚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