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课文《看电视》板书设计(共含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aie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祝福课文板书设计
课题:祝福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试验修订本)
作者:鲁迅
教学重点:
1、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2、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操作步骤:
1、出示文章的主人公“祥林嫂”。
2、明确文章的故事情节
按照情节发展的顺序,依次出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初到鲁镇――被逼改嫁――再到鲁镇――乞讨惨死(完成教学重点一)
3、引导分析祥林嫂的死因。
帮助学生归纳:死于贫穷、悲伤、恐惧、绝望、孤独…… 从而证明祥林嫂清白无辜,对自己的死不负任何责任。
4、重点分析:
谁为祥林嫂的'死负责。指出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鲁四、四婶 、柳妈 、婆婆…… 分析后明确,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
5、.总结分析:
祥林嫂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所在,是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摧残与戮杀。标出“封建礼教”(完成教学重点二)。
6、延伸:
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是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的最大障碍。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最终将走向衰亡,走向毁灭,走进坟墓,千百万劳苦大众必将成为他们的掘墓人。标出坟墓的形状。
板书设计说明 :
本板书采用图形式,把社会环境(封建礼教)设计成一座大坟墓,主人公祥林嫂处于最下层,中间依次是其他几个人物鲁四、四婶 、柳妈 、婆婆,最上面是“封建礼教”四个大字。目的是揭示封建礼教对祥林嫂,对所有鲁镇人的残害和扼杀。
依照文意:祥林嫂之死,按情节发展的顺序,依次展现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祥林嫂的死,谁该承担责任。再依次分析鲁四、四婶 、柳妈 、婆婆等人该什么责任,从而明确封建礼教上杀人凶手。
小学课文板书设计
一、形象性板书
形象性板书就是用简洁的文字配上线条、箭头以及绘画等,形象地展现画面,来揭示文章内容的一种板书形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有些课文采用这种板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它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一)思路的明晰性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设计板书时,应该做到作者的思路(文路)经过教师的精心考虑(教者思路)和学生的学路有机地统一起来。形象性板书即把课文的思路,形象、生动地展开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领会文脉,并循路而学。如《在祖国的蓝天上》是按“去机场”、“看飞机”、“坐飞机”、“下飞机”、楚地指出文章按参观的先后顺序来写。文章思路显得清晰。(见板书)
在用交替手法写的一些文章在设计板书时,除了采用平列式板书外,再添上辅助线和箭头,也能形象地展示人物之间的行动和神态。如《诚实的孩子》的板书(见下)把表兄弟表姐妹、姑妈和列宁这些人物的言、行、神态都反映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内容的概括性
板书应该把课文的内容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来。形象性板书具有一种空间、立体之感,使学生看板书后,更容易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如《第一次跳伞》的板书(见下)
课文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板书“起飞”“在空中”“降落”三个词语并用线条连接把跳伞经过作出概括。“我”在空中看到云朵、房屋、树、公路、汽车都显得那么小,衬托出我第一次乘飞机跳伞的惊奇、喜悦之情。当“我”跳伞降落时感到“两脚凌空、头眩晕”看到自己飘在空中,听到风声呼呼,道出心情紧张。这些带点的词正好突出重点。整个板书写“到机场”我高兴,“飞空中”我惊奇、喜悦,“降落时”我惊慌,“着地后”心平静。把“我”第一次跳伞的所见所闻所感反映得一目了然。
又如《海底世界》的板书,不但点出海面波涛澎湃的形,而且点出海底平静之状,在“海底”(横线表示)上下分别写上动物、植物、矿物以示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三)显示词义、段意
板书简洁的文字把段意概括出来,这是教者设计板书的用心所在。所以形象性也必须考虑在呈现文章思路形象性的同时,注意段意的概括和词义的解释。有个教师设计的《跳水》板书(见上)不仅具有立体感,而且从“人逗猴”、“猴摘帽”、“孩追猴”、“孩遇险”、“跳水”这些词语扼要地归纳了段意,为学生分段提供了依据。文中的“甲板”、“桅杆”、“横木”几个词义分别在板书中注明,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又如《海底世界》一文中的“蕴藏”,教师可以边指点板书(在横线下的这个词),边说明矿物埋在海底叫蕴藏,使学生明白词义。又如《诚实的孩子》一文中的“互相追逐”一词,教师也可结合形书中的箭头示意来指出其义。
(四)用板图解释词语
第二册29课《王二小》,讲王二小把日本鬼子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时,可用简单两笔画出板图,便能讲清“埋伏圈”一词的意思。
(五)用板图画出方位
第六册6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从海面、海底、海滩和海岛等四方面分段描写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可用简图画出它们的方位。
第九册2课《梅雨潭》,可用简笔画,将“亭、瀑、潭”三者的地理位置关系显示出来。
第十册2课《小站》,通过示意图,把小站简洁、优美、舒适的特点,更简明、形象地体现了出来。(见图4)
(六)用板图帮助学生了解参观或游览路线,理清课文的条理
第六册20课《参观人民大会堂》,可先画出人民大会堂的平面图,然后再用彩色粉笔画出箭头符号,表示参观的路线,也可用复合幻灯片表示。(见图5)
第十册6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可先用小黑板画平面和立体两种示意图,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平面示意图
立体示意图
(七)用板图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
第三册28课《小马过河》,可先画好马棚、磨坊和小河的位置,然后边讲边用箭头符号画出小马过河的示意图。
第十册16课《草船借箭》,可将草船借箭的经过边讲边用示意图表示,以突出重点、难点,说明诸葛亮用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八)用板图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第一册11课《太阳、地球、月亮》,可用形象的板图,使儿童认识“大”、“小”概念,了解太阳、地球、月亮哪个大,哪个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九)用板图教学古诗,表现诗情画意
第十册5课《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简笔的勾勒,将挚友送行的绵绵之情,表现了出来。
第十册21课《泊船瓜洲》,可用板图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思乡之情便跃然纸上。
二、表格式板书
表格式板书的特点是纲目清楚、简明扼要。教学中的表格式板书具有提示性强,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精心选词摘句,积极思维并参与板书等特点。表格式板书内容特点有:
(一)表现课文主要内容
(二)体现课文写作顺序
(三)展示文中人物形象
《在艰苦的岁月里》
(四)显示文中动物习性
(五)反映文中事物变化
(六)比较揭示课文中心
另外,表格式板书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板书形式
1.词语式
是以文章中的重点词语为主的一种板书形式。如:
鸬鹚
静 动 静
湖面:平……像镜子 荡起……波纹平静
浪花……跳跃
渔人:悠然吸烟 站→拿→抹 拣→抛 回去
鸬鹚:站等待 钻→拍→跳 张→接→吞 站
通过板书上述词语,结合学生看图描绘,喧染生动形象的动态,揭示文章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理解本文怎样按时间顺序叙述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又回到平静的过程的。这样,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提纲式
是以反映文章写作提纲为主的一种板书形式。如: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1.遇到暗堡→喷出火舌→封锁道路(略)
2.请求炸堡→瞪着→迸射→坚决(略)
3.冲到桥下→跃出→匍匐→滚→猛冲(详)
4.舍身炸堡→昂首挺胸→托→顶→拉→挺立→眺望→高喊(详)
5.道路炸开→消灭敌人→红旗飘扬(略)
通过这样提纲式的板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小结、概括课文内容,而且还能指导学生写作,有助于怎样选择素材。使学生懂得,文章哪些材料应略写;哪些材料应详写,并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3.对比式
是以反映文章中两种事物或两种情况之间的对比关系为主的一种板书形式。
如:
山间又响马铃声
麻西苗寨:世世代代用马驮物
十年内乱 现在
马帮 死 骨瘦如柴 足有二十多匹
苗胞 喝 死耗子水 自来水
大爷 靠救济 存三百元
政策落实,由穷变富
此板书通过今昔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更能理解到马铃声的消失和重新响起来的原因;反映了苗族同胞不同的生活;说明了党的农村现行政策的无比正确。
4.关系式
是以反映文章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主的一种板书形式。如:
以上这一简单明晰的演示板书,主要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教师的讲解,出示左边的板书,使学生领悟到:蛇吃田鼠,蛇多田鼠就少;田鼠糟踏庄稼,现在田鼠少了,庄稼就获得了好收成。这样,通过事物联系推理分析,就能自然地得出结论:田里有了蛇,因而庄稼得到了好收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参照左边的板书,写出右边的板书形式。这样,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5.图表式
是以简单的图表反映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的一种板书方式。如:
水晶宫的秘密
(海底) (采油)
本课文采用图表格式,首先按“海上来船→钻探→出油”的顺序出现,可以促使学生对段落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同时,表格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知识要点。由于本课是独立阅读课文,也可以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自行归纳要点,按板书表格的要求,填入括号里的内容。这样,既指导了学法,又得到了训练。
6.符号式
是反映事物来龙去脉,抓住事情起因、经过、结果这一线索,用符号表示出来的一种板书形式。如下图。
本版书首先以线条符号画出轮船和桅杆的示意图,表示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然后,在横线上引出人物,表明故事的起因;继而顺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以箭头及文字显示人、猴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反映事情的发展、变化和结果。只要在此基础上稍加归纳。就很容易得出“水手逗猴子→猴子(放肆)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孩子被激怒,走上横木→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跳水,被救”这一思路。
7.范例式
是用范例引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板书补充完整的一种方式。如:
再见了,亲人
小金花( )
大 嫂( )
本文前三段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基本相同。教师只要指导学生写出第一段的板书后,可放手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仿照第一段的板书形式,在括号里分别填上“救老王,妈妈牺牲”和“挖野菜,双腿残废”等内容,使板书得到完整。
8.章法式
生物体自身结构存在着一种合规律的匀称形式,例如事物两个方面的对称,三个方面的联称,多方面的并称等等。匀称形式能产生庄重、严肃、宏伟、朴素等艺术效果,给人和谐的美感,有些课文段落分明、结构匀称,其主体内容的几个方面既独立成体又相互联系。这样,在设计板书时要尽量以匀称的形式来表现其优美的章法结构。
例如《桂木山水》一课,课文首段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领起下文,分别写其水“静、清、绿”和其山“奇、秀、险”的特点,每部分的描写又与祖国的名山大川进行比较,从而印证了“甲天下”的道理。这篇课文的板书设计 可用对称的方法构思,将桂林山与漓江水作纵向对称,把桂林山与泰山、香山,漓江水与大海、西湖作横向对称,使全文的章法结构匀称美十分清楚地显示出来。
再如《繁星》一课的板书设计 。作者主要是通过在三处地方仰望天空的繁星景象,抒发热爱星天的真挚感情,流露出作者对光明美好的追求和对祖**亲的热爱之情。根据全文的三段式结构,设计板书时,分别抓住每段中仰望繁星的地点、繁星的特点和看繁星的感受三个方面,用联称的方法把它们展示出来。同时,扣住课题《繁星》,把三部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最后,上升为“爱星天”这个中心。(见下页图)
9.对比式
各种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和谐,可以造成对比强烈,明暗烘托的艺术效果,有时它比匀称的和谐更具有美的魅力,造成一种以偏托正的美感。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的主次分明、繁简互制、详略安排是突出文章重要内容,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常用手法。有些课文重点部分铺陈渲染,次要部分惜墨如金。设计这些课文的板书时,宜突出重点,勾勒其余,顺其详略之别,造其主体美感。
例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课文描写了故乡杨梅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全文分三部分。第一、二部分略写,介绍了故乡的位置及杨梅树;第三部分详写,描述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滋味。热爱故乡之情主要是通过第三部分的描写显露出来的。设计这篇课文的板书时,前两部分宜竭尽简略,后一部分可不厌其繁,使主体部分的内容得到充分的显示,造成强烈的主体美效应。
10.因果式
人类千万年来形成的审美心理,对圆环有一种特殊的喜爱之情。圆环的示意图特点之一是,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装饰美的标记。圆环的另一示意特点,它再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刘勰说:“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有些课文在叙述各种事物的联系中揭示了前因后果的变化规律,给人以回环的美感。设计这些课文的板书时,要找出各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用弧线连接,成为回环状的圆形图,以激发学生的新奇感,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蛇与庄稼》一课,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揭示了三组事物间的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即蛇、田鼠、庄稼;猫、田鼠、蜜蜂、苜蓿;痰、空气、病的因果关系,用回环图形可作示意。
如果把上面三个圆环的规律加以归纳,可以用叠套方式把三个圆串在一起,这样既标示了课文三段内容的层次,又便于进行举一反三的学习。同时,又使整幅板书显示出回荡丰厚的美感。如下图:
另如《半夜鸡叫》一课。课文写了地主周扒皮半夜学鸡叫,残酷剥削长工,长工们将计就计,借鸡叫痛打周扒皮。“鸡叫”是周扒皮与众长工相互斗争前因后果的媒介物,围绕着“鸡叫”用双圆环交叉的形式能把整个故事情节较简洁地表现出来,学生借助于板书能兴致盎然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板书与思想教育
语文课板书的功用很多,这里仅就它所具有的思想教育之功用谈点看法:
(一)凭借景物之美,激发爱国情感
例如:《颐和园》
这则板书反映出作者给读者当导游,按参观顺序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使学生知道祖国如此古老宏伟、美丽壮观的建筑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二)凭借景物联想,树立崇高理想
例如:
这则板书表明林海的景美、物美、人更美,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当作者看到林场的伐木工人劳动的情景时便联想到木材对祖国四化建设的作用,联想到“兴国安邦”。
(三)凭借人物言行,建树良好德行。
例如:《一分试验田》
这则板书反映出彭总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反映出彭总质朴、豪爽的形象。
(四)凭借“手”的象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
这则板书紧扣“学成这手”,讲出了这双手的形成过程,揭示了老农民陈秉正为之自豪与中学生带鄙视的不同心理的文章主旨。指导学生获得启示:学习任何一门技术都要不怕苦、不怕累,要有恒心,坚持不懈,才能学成。
(五)凭借人物形象,培养良好习惯
这则板书通过妈妈背“我”去医院看病的路上,一位三轮车工人主动蹬车送“我”去医院的经过的真实事情叙述,赞扬了三轮车工人助人为乐、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
画家乡课文板书设计
一、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写的是美术课上,孩子们用彩笔画家乡的事。通过三个孩子不同的画,展现出他们各自家乡的美丽,表达了孩子们爱家乡的情感。
第2--4自然段具体描述了小青、小松、小波3个孩子所画的家乡。小青画的是山林,那里山峰高,瀑布美,屋前屋后都是高大的树。小送画的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那里草绿,牛羊多。小波画的是辽阔的大海,那里海水蓝,海面上有装满货物的轮船。他们的画画出了各自家乡的特点,更有趣的是,他们把自己都画到了画中:小青提着小篮子在丛林里采果子;小松正骑在马上赶着羊群;小波在码头上迎接爸爸,从而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把握两个整体:
1、文章是一个整体:第一自然段由我们在美术课上画自己的家乡引出课文;第2、3、4自然段通过三个孩子不同的画展现自己家乡的美--山林、草原、海边展示课文内容;第五自然段总结画了许多画,感受家乡多美,祖国多美,从而构成一篇完整课文。
课文结构清晰--引出课文、并列展示、总结抒情。
课文内容丰满--2、3、4自然段各为一个独立的整体。(2自然段有山高、水美、树大和动感的富有情趣的小青采果子,用画笔绘出了山林的美;3自然段有草原的广阔、碧绿、富有和勇敢勤劳的小松奔马放牧,构成一幅动态的画面;4自然段有大海的宽阔、海水的碧蓝、海面上有繁忙的货船和码头上一个迎接爸爸出海早归的孩子,画出了既有景又有情的海边生活。
2、家乡的美构成了祖国山河整体的美:三个并列的美丽家乡景象是祖国多美的其中一部分,且有不完整性,那正是给教师与学生开发的广阔空间--展示学生自己家乡的美,从而使祖国的美更加充实。
二、关于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认识山字旁。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家乡的美丽。
3、能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里,什么样。
4、会用一望无际写一句话。
5、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三、关于教学重、难点: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要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实际和家乡的具体情况。
1、教学重点:课文第2、3、4自然段,了解三幅画的内容,体会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依据第一、二册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基础确定难点)
(1) 感知课文描写家乡(山林、草原和海边)景色的美丽;说自己家乡的样子;
( 确定这个难点主要是想学生年龄小不会留心家乡什么样,或根本不清楚家乡在哪。
所以家乡一词要从广义理解:生活的所在地、故乡老家等。但不要出现说自己家所在的楼。)
(2) 会用一望无际写一句话。(首先要了解词义,其次要与生活实际联系,再有是写一句话。)
难点的处理办法:分散和随即。
四、教学资源准备:
1、通过观察、访问或与家长聊天,了解自己家乡在哪里和它的样子。
2、用小彩笔画自己的家乡或想象中的家乡的图片。(结合语文课本中的图画如《浪花》、《小山村》等课文;也可结合美术学课的内容。)
3、课文中三幅图的课件或投影片(有条件的学校)。
目的是尽可能多的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五、教学设计依据的教学理念:
1、落实自主学习。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的`获得是自主习得的过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承认学生认知基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获得信息的能力、感受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大胆放手把读书感知--读书感悟--读书体情的权力给学生。叶老曾经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试着理解、试着揣摩,从而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
2、加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利于学生间、师生间语言交流、情感沟通、思维碰撞。本课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什么样的口语交际过程,应是在学生间、师生间进行的,教师要给学生交际的空间。可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因区域不同而定)(因兴趣、想法不同而定)等。其间教师要深入小组中,注意学生思维空间的打开,在合作中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但此过程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3、力求学科整合。本课内容与美术学科联系甚密,且学生因年龄小对画画又特别感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让学生在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培养学生的动手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六、教学时间:建议2--3课时
七、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能有语气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3幅画的内容,感受家乡的美丽。
2、能读准8个生字的字音,能了解字义;随文认读5个认读字,认识山字旁。
3、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愿意与人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里,什么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家在哪里?
你想把自己美丽的家乡画下来吗?我们先学一学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用画笔,向我们介绍家乡的?(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拉近生活与学习的距离,体现学为所用,即学习有明确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 (自主习得能力培养之一:巩固拼音的拼读技能;加强已识字的运用;学习认读新字。)
要求:借助音节读准字音。
2、同桌或小组内互相读课文 (合作学习体现之一)
要求:(1)互读互助 读要努力读正确,听要认真,发现错误帮他改正。
(2)读后标出自然段
[这一过程除训练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外,还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在合作中形成能力。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教材、资料、媒体、实物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3、检查反馈学生初读课文后的识字情况
(1) 内容: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或短句,强化识字(可用卡片或用课件)
画笔 山峰 丛林 草原 屋前屋后 一望无际 又高又大
瀑布 码头 一艘艘装满货物的轮船 骑在马上赶着羊群
(出示的词语要带音节,读词语中可了解山峰、丛林、瀑布等词的意思;认识山字旁。)
(2) 形式:可指名读、可开火车读
导语:(过渡到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感悟语言,体会情感
第一板块
(一)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感知发现的自主学习权力留给学生,从而实现第一个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自己读课文,想一想读后知道了什么?
(汇报后教师要有意识让学生知道文章的整体:什么时间 谁 在做什么)
第二板块
(二) 读课文,感悟语言
1、观察彩图并读课文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让儿童画与语言之间建立联系,又体现学科整合思想)
(1) 找一找:每一个自然段与四幅彩图的联系。
(2) 说一说:指出联系。
(3) 读一读:相应的自然段。
2、按自然段学习课文(了解自然段的内容,感悟语言,体会情感。认识第二个整体)
说明:第一自然段学生了解画家乡的事发生在美术课上就可以了。第二、三、四自然段能结合语言与图画说出家乡的美、读出家乡的美。第五自然段要知道我们画了许多自己家乡的画,感受到了家乡的美丽,懂得家乡的美丽构成了祖国的美丽。
第二、三、四自然段可打破自然段的顺序进行教学--按学生喜爱自然段的兴趣所需,这也体现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自主习得能力培养之二)
(1) 细读第二自然段。 (目的是引导学生由感知走入到感悟语言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感。)
想一想这次再读你又知道了什么?(结合插图、投影片或电脑课件汇报,同时启发学生想象,在情境中感受画面中的形象。)
(汇报重点指导语言表达顺序及感悟语言内涵,构成单幅图画的美:a、家乡在哪里--山林;b、家乡怎么样--山峰高、瀑布美,到处都是树;c、画中的人在做什么--小青在提篮采果子。)
结合图画、语境了解丛林等词语的意思。
(2) 随学生的汇报指导学生的朗读,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喜爱。
如:她画的山峰是那么高,瀑布是那么美。要读出家乡的山高水美的赞美感。
屋前屋后都是又高又大的绿树。要读出家乡树的高大及绿色的美。
画中的小青正提着小竹篮,在丛林中采果子。要读出小青置身于丛林中享受家乡的树林给她带来的快乐的情感。
(3)启发想象再朗读本自然段,回归自然段整体。
(合作学习体现之二)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可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也可让学生对画面的喜爱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学习方法可同第一自然段学习方法) 第三自然段要结合图画、生活实际及想象了解一望无际的意思。
出示投影片:(起到总结归纳课文2--4自然段的作用) (第2、3、4自然段采用对比读也可,要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处理。)
3、说说自己的家乡:(学习运用书上的语言表达方法)
表述内容:(1)家乡实景(生活的所在地、老家)
(2)想象中家乡的美丽景色
4、指导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赞美家乡、赞美祖国。
第三板块
(三)、有语气地朗读全文,体会感情。(回归文章的整体)
1、自读后指名读。
2、选择(2、3、4)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把它背诵下来。
四、作业:(1为必做题,2为选做题)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有能力的也可背诵全文。
2、用小画笔画出自己的家乡或想象中的家乡。 (让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体现语文学科与美术的整合。)
课题:祝福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试验修订本)
作者:鲁迅
教学重点:
1、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2、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操作步骤:
1、出示文章的主人公祥林嫂。
2、明确文章的故事情节,按照情节发展的顺序,依次出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初到鲁镇被逼改嫁再到鲁镇乞讨惨死(完成教学重点一)
3、引导分析祥林嫂的死因。帮助学生归纳:死于贫穷、悲伤、恐惧、绝望、孤独
从而证明祥林嫂清白无辜,对自己的死不负任何责任。
4、重点分析:谁为祥林嫂的死负责。指出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鲁四、四婶、柳妈、婆婆
分析后明确,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
5、总结分析:祥林嫂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所在,是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摧残与戮杀。标出封建礼教(完成教学重点二)。
6、延伸: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是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的最大障碍。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最终将走向衰亡,走向毁灭,走进坟墓,千百万劳苦大众必将成为他们的掘墓人。标出坟墓的形状。
板书设计说明:
本板书采用图形式,把社会环境(封建礼教)设计成一座大坟墓,主人公祥林嫂处于最下层,中间依次是其他几个人物鲁四、四婶、柳妈、婆婆,最上面是封建礼教四个大字。目的是揭示封建礼教对祥林嫂,对所有鲁镇人的残害和扼杀。
依照文意:祥林嫂之死,按情节发展的顺序,依次展现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祥林嫂的死,谁该承担责任。再依次分析鲁四、四婶、柳妈、婆婆等人该什么责任,从而明确封建礼教上杀人凶手。
学习手指课文的板书设计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手指》(A 案)。
A案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自学题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优点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累弯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在谈话!
它们的对话,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是五兄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唉!”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和食指老弟了。小主人上了高中后,学习压力大,作业繁多,每次小主人写作业,我俩都要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要求旋转,有时是中文汉字,有时是英文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把我们俩转得头晕目眩,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瞧,我俩原先圆凸凸的表面,都被压扁了。”
“还不止呢,小主人的握姿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我都快喘不过气了。”食指气愤地补充道。
“咳!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脖子去支撑笔杆,看,这儿都磨掉了一大块肉。还不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烧伤的痛苦。”中指禁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将燃烧过的试管中的溶液除去,但必须等到试管不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就习惯性地伸出最长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那,我的整个身体都像被烙铁烙了一样,有一种很疼痛的烧灼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可怕呢!”说着,中指竟呜呜地哭了起来。无名指坐了起来,帮食指擦干眼泪,接着说道:“咱们都是同病相怜啊!”
“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小拇指看着无名指上的圆圈问。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主人的男友硬要把这个戒指送给她。小主人戴上它后,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着这个戒指,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发呆。可是这个戒指,从此以后,像个铁环一样套着我,让我动弹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这枚戒指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合身,戴上它时,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它,不顾我的感受,硬是把它从我身上扯出。你看,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痕……”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了。
“咱们的命真是太苦了!”大家纷纷说。“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己身手的机会,可我呢,主人看不起我,从来不用我,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啊。”小指伤心地说。
四兄弟安慰它:“你别这样想,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挡一面的时候,但我们帮助小主人搬东西,提书包,拧毛巾,少了你,那可费力极了!况且如果少了你,人们只有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小拇指没有回答,似乎陷入了沉思。
屋子里一下变得寂静了。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五兄弟的脸,兄弟5人伸展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明天也许还会有着更多、更新的任务等待着它们呢……
★ 教学板书设计
★ 《看电视》读后感
★ 《看电视》教案
★ 看电视的教案
★ 看电视教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