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sam415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物(共含5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am415”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篇1: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王羲之的人物介绍

王羲之,字逸少,她善于书法,特别是隶、草、楷、行多个字体,他的作品除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还有《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初月帖》等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他的书法风格与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他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很多同学对王羲之的深刻印象除了《兰亭集序》,大概都出自“入木三分”这个历史典故,“入木三分”经过这个著名典故也演变为一个汉语成语。

王羲之“入木三分”这个典故指的是:相传当时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让王羲之吧祝词写在木板上后派工人雕刻,而刻字者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表示惊叹,王羲之炉火纯青的书法技艺造就了“入木三分”这个汉语成语的典故。

篇2: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

王羲之出生于两晋时期的名门望族,家族在当时地位非常的高,王羲之的祖父是西晋的尚书郎,父亲任淮南太守,也是支持朝廷东渡的人之一,在这样世代为官的家庭中,文学氛围也非常的浓郁,王羲之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书法了。

传说王羲之七岁的.时候就开始练习书法,当时在王羲之的家门口有一个水池,他每次练完书法都会在这个水池中洗毛笔,二十年的时间里没有中断过,后来大家发现他把已经门前原本清澈的水池都洗成了黑色,可见当时王羲之非常的用功。

篇3:鲁迅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鲁迅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鲁迅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民国时期人

相关阅读:关于鲁迅的更多认识

人物经历

少年时期

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13-14]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15]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16]

光绪二十二年(18),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本年开始写日记。[17]

光绪二十三年(18),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18]

奋力求学

光绪二十四年(18),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

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光绪二十五年(18)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14]  [20-22]

光绪二十八年(19)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23]

光绪二十九年(19)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24-25]

光绪三十年(19),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26]

光绪三十二年(19),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旋即复赴日本,7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23]  [27]

光绪三十四年(19),从章太炎先生学习,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28]

宣统元年(19),《域外小说集》二册出版。

迷茫困顿

宣统元年(1909年)8月,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宣统二年(19),8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19,写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29-31]

民国元年(19),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从本年起至19,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其中也对佛教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研究。[32-33]

民国六年(1917年),7月7日,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14日,乱平即返部。[34]

画家空行道人李振凯先生笔下的鲁迅

民国七年(19),1月,参加《新青年》改组,任编委。

文坛先声

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35-36]

民国九年(19),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6月,读《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盛赞译者。9月,发表小说《**》。[37-38]

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小说集《呐喊》出版;与弟弟周作人分居,迁至西四塔胡同61号居住,分居原因不明。12月,作《娜拉走后怎样》演讲,兼任女师大,世界语学校教师;《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38]  [39]

民国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8月返京。11月,《语丝》周刊出版,鲁迅在首期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鲁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一。[40-41]

民主战士

民国十四年(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42]

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4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sha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避难期间笔耕不辍。8月,《彷徨》出版,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12月辞职。[38]  [43]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学任教。3月,与中共两广区委书记陈延年会见。4月1日,赴黄埔军校发表演讲《革命时代的文学》,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29日,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然辞职。8月,发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9月,致信台静农,拒绝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离开广州赴上海,并与许广平在上海开始同居生活。12月,与梁实秋等人就“第三种人”、“自由人”发生论争,双方争论持久,影响巨大。[44-46]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参加中国革命互济会。本年,与创造社、太阳社大部分成员就“革命文学”问题展开论争。是年开始大量搜集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为之翻译。同时开始提倡革命美术,倡导现代木刻运动。[47-48]

民国十八年(1929年),9月27日,许广平生子,鲁迅为其取名“周海婴”。年底,与冯雪峰多次磋商组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49-50]

左联盟主

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3月2日,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被选为常务委员,作《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演讲。[51]

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20日,柔石被逮,鲁迅离寓避难。28日回旧寓。[52]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29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与艾青等人发起“春地美术研究所”。[53]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月,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2月17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作《为了忘却的纪念》怀念柔石。[54]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与郑振铎合编的《北平笺谱》出版。5月,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55]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6月,集成《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长序。[56]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现剧痛,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2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5月15日再发病,医生诊断胃疾,自后发热未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情况不乐观。6月,身体略有好转,鲁迅及身边的人都认为“鲁迅先生好了”。10月17日病复发,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不止。19日上午5时25分逝世。

篇4:左传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左传是一部什么体裁的史书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主要记述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的各国重要历史事件。

《左传》当中有哪些名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

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郑庄公语。后人对该篇取名《郑伯克段于鄢》。行:做。不义:违背正义、不合道义之事。自毙:自取灭亡。毙,灭亡。

2、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民生: 人民的生计。匮(kui): 缺乏; 贫困。蚕: 养蚕。句意 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 勤劳就不会贫困。

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这句话出自《左传 襄公十一年》,意思是说,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只要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最好的了。此话极是,其中蕴含的道理指引我们勇敢地走出逆境做一个坚强的`人,永远激励我们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做一个智慧的人。

4、《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出自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处于安全环境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考虑到危险就会有所准备,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太上: 最上等的, 第一等的。立德: 树立德业。其次: 次一等的, 第二等的。立功: 建立功业。立言: 指著书立说。废: 废绝, 湮没。句意 最上等的是树立德业, 次一等的是建立功勋, 再次一等的是著书立说。这三者不会因为时代久远了而湮灭。

6、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损: 减少。句意 我听说过用忠善来减少怨气的, 没有听说过作威使人害怕来防止怨恨的。

篇5:王昌龄是哪个朝代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成就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已报生擒吐谷(yu)浑。

【赏析】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字,笔墨非常简练,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王昌龄《从军行》组诗第五首,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中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读者会悬想: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黄帝内经是哪个朝代

苏轼是哪个朝代

王维是哪个朝代

西魏是哪个朝代

李商隐是哪个朝代

花木兰是哪个朝代

元稹是哪个朝代的

弟子规是哪个朝代的

杜甫是在哪个朝代

杜甫是哪个朝代的

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物(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物,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