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水稻机插秧苗培育及大田栽培技术(共含6篇),希望能帮助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喝苏打吗”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水稻机插秧苗培育及大田栽培技术
培育适合机械栽插的秧苗及采取相应的`大田栽培技术是实现水稻栽培机械化的关键.机插水稻秧苗秧龄短、整齐度高、排列紧密以及栽插后缓苗期长等特点,决定了机械栽插秧苗培育和大田栽培技术的特殊性,营养土制备、播种、秧田及大田管理等技术环节必须适合机械插秧各方面的要求.根据近5年生产实践以及对周边农户调查,切实按照以下技术环节操作,可以收到600~650 kg/667m2的经济产量.
作 者:郝玉华 Hao Yuhua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淮安,223200 刊 名:江苏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6) 分类号:S5 关键词:水稻 机插 秧苗培育 大田栽培机插水稻秧苗的苗期管理技术的探讨论文
培育适合机插的健壮秧苗,是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成败的关键。“秧好半熟稻,苗好产量高”,秧苗素质的好坏,对水稻生育后期的穗数、粒数和粒重起着重要作用。机械化插秧对秧苗的基本要求是总体均衡、个体健壮,要求“一板秧苗无高低,一把秧苗无粗细”。那么,如何培育出适合机插的水稻秧苗呢?机插秧苗在苗期又是怎样管理的呢?
(一)高温高湿促齐苗
经催芽的稻种,播后需经一段高温高湿立苗期,才能保证出苗整齐,因此应根据育秧方式和茬口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增温保湿措施,确保安全齐苗。同时,秧田要开好平水缺,避免降雨淹没秧床,造成闷种烂芽。
1、封膜盖草立苗 封膜盖草立苗适于气温较高时的麦茬稻育秧。包括双膜育秧、软盘手播及机播直接脱盘三种类型。立苗期要注意两点:一是把握盖草厚度,薄厚均匀,避免晴天中午高温烧苗。二是雨后及时清除盖膜上的积水,以免造成膜面积水,加之覆盖的稻草淋湿加重,局部受压“贴膏药”,造成闷种烂芽,影响全苗。
2、拱棚立苗 拱棚立苗法适于气温较低时的早春茬育秧和倒春寒多发地区,此法立苗在幼芽顶出土面后,晴天中午棚内地表温度要控制在35℃以下,以防高温灼伤幼苗。
播种到出苗期一般为棚膜密封阶段,以保温保湿为主,只有当膜内温度超过35℃时才可于中午揭开苗床两头通风降温,随后及时封盖。此间若床土发白、秧苗卷叶时应灌“跑马水”保湿。
(二)及时炼苗
1、揭膜炼苗 盖膜时间不宜过长,揭膜时间因当时气温而定,一般在秧苗出土2厘米左右、不完全叶至第1叶抽出时(播后3~5天)揭膜炼苗。若覆盖时间过长,遇烈日高温容易灼伤幼苗。揭膜原则:晴天傍晚揭,阴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若遇寒流低温,宜推迟揭膜,并做到日揭夜盖。
2、拱棚秧的炼苗 秧苗现青后,视气温情况确定拆棚时间。当最低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方可拆棚,否则可采用日揭夜盖法进行管理,并保持盘土(或床土)湿润。
(三)科学管水
1、湿润管理 即采取间歇灌溉的方式,做到以湿为主,达到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温,以水护苗的目的。
操作要点:揭膜时灌平沟水,自然落干后再上水,如此反复。晴天中午如果秧苗出现卷叶要灌薄水护苗,雨天放干秧沟水;早春茬秧遇到较强冷空气侵袭,要灌拦腰水护苗,回暖后待气温稳定再换水保苗,防止低温伤根和温差变化过大而造成烂秧和死苗;气温正常后及时排水透气,提高秧苗根系活力。移栽前3~5天控水练苗。
2、控水管理 与常规肥床旱育秧管水技术基本相似,即揭膜时灌一次足水(平沟水),洇透床土后排放(也可采用喷洒补水)。同时清理秧沟,保持水系畅通,确保雨天秧田无积水,防止旱秧淹水,失去旱育优势。此后若秧苗中午出现卷叶,可在傍晚或次日清晨人工喷洒水一次,使土壤湿润即可。不卷叶不补水。补水的水质要清洁,否则易造成死苗。
(四)用好“断奶肥”
断奶肥的施用要根据床土肥力、秧龄和气温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一般在一叶一心期(播后7~8天)施用。每亩秧池田用腐熟的粪清500公斤兑水1000公斤或用尿素5公斤(约合每盘用尿素2克)兑水500公斤,于傍晚秧苗叶片吐水时浇施。
床土肥沃的也可不施,麦茬田为防止秧苗过高,施肥量可适当减少。
(五)、防病治虫
秧田期病虫主要有稻蓟马、灰飞虱、立枯病、螟虫等。秧田期应密切注意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对症用药防治。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逐年加重,务必做好灰飞虱的防治工作,可于一叶一心期用吡虫啉2克(有效成分)加80千克水喷施。另外,早春茬育秧期间气温低,温差大,易遭受立枯病的侵袭,揭膜后结合秧床补水,每亩秧池田用敌克松1000~1500倍液600~750公斤洒施预防。
(六)、辅助措施
在提高播种质量,抓好秧田前中期肥水管理的同时,二叶期根据天气和秧苗长势可配合施用助壮剂。若气温较高,雨水偏多,苗量生长较快,特别是不能适期移栽的秧苗,每亩秧池田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克,倍液兑水喷雾(切忌用量过大,喷雾不匀,如果床土培肥时已使用过“旱秧壮秧剂”的不必使用),以延缓植株生长速度,同时促进横向生长,增加秧苗的干物质含量。
(七)苗期倒春寒的应对措施
水稻早稻育秧期间,倒春寒天气时有发生,对传统的育秧方式影响较为严重,如果管理不当,则会造成烂秧死苗,导致有钱买种无钱买秧,严重影响水稻生产。机插育秧一般采用控水育秧,该育秧方式本身比常规育秧方式更耐春寒,与不少地区推广的抗寒育秧技术不谋而合。但遭遇降温寒流,也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培育合格健秧壮苗。
1、深水护苗,以水调温,以水调气。遇低温寒潮,灌深水至秧叉处护苗,注意不要淹没秧心。寒潮过后若天气突然放晴,切勿立即退水晒田,以免造成青枯烂秧死苗。倒春寒的主要危险就在于天气突然放晴气温骤然回升,造成秧苗生理脱水,深水层可以缓解苗床温度剧烈变化。
2、及时泼浇敌克松。低温来临前或寒潮过后,每分秧田可用100-150克敌克松兑成1000倍液泼浇,防止烂秧死苗。长时间阴雨低温过后应及时喷施壮秧宝防治立枯病发生。
3、拱棚防冻。如遇降温幅度大时间长,有条件的可结合前两条措施,搭建拱棚保温防冻。
4、忌过早追肥。低温过后,秧苗抗逆能力较差,若过早施用化肥,对生长微弱的秧苗来说等于雪上加霜,加速了烂秧死苗。因此,应在低温过后3-4天再开展追肥。
总之,我们要把培育机插水稻秧苗的苗期管理技术进一步地推广,让兰西的水稻远近闻名,让此技术对农民种植水稻增产、增收、增效起到实践指导意义。
1.1秧苗苗床的地点选择及其制作过程
苗床的位置选择直接决定水稻的产量,故在选择苗床位置时应该十分慎重。选择背风向阳、地下水位低、地块平整、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质地疏松、保水保肥性能好的蔬菜地为主,土壤熟化好的旱地为旱育秧苗床地,切忌选用地下水位高的田块和老秧田。在进行播种前的30d左右,用腐熟的培养肥5~9kg/m2,过磷酸钙大约为0.25kg/m2,硫酸钾大约为5g/m2。将以上物质均匀撒在厢面处同时将其翻嵌混于1.5m深的苗床床土中,运用沼液或者粪水将其进行充分浇湿后用薄膜进行密封发酵,使其充分达到培肥效果。每667㎡苗床用敌克松2g对水浇施厢面,进行土壤消毒杀菌。增强抗寒抗病的能力,确保秧苗安全生长过3叶期。秧苗苗床的制作工艺可以采用茶盘式或者高厢式,在进行播种以前将经过培肥的苗床床土铺平,按照原有厢宽1.5m,厢长按照具体用量而定。
1.2培育秧苗
1.2.1选择优质品种,严控播种质量关按照本地气候的特点以及栽培的具体情况,选取适宜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在进行播种之前,选取晴天进行晒种后,将种子中的`瘪粒去除,再将稻种用沼液进行浸泡6~12h后捞出将水分滤干,按1kg优质稻种添加0.5kg旱育保姆均匀拌种后进行播种。在播种时,需要进行三次撒播,第一次将种子总量的50%进行土地满播,第二次用总量的30%进行后续补播,第三次用余下种子进行最后的补漏,以望达到播种均匀的效果。
1.2.2无纺布覆盖技术在运用无纺布的覆盖技术时可以运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先将竹片做成拱形,在其上方覆盖无纺布再将农膜盖在上面已达到表面保温的目的,等到秧苗长成两叶一心时将表面覆盖的农膜除去,四周以泥土进行密封保温。第二种是先利用竹片做成拱形,同时在厢体表面处加盖一层农膜作为内膜,后以无纺布进行覆盖,四周仍采用泥土密封保温,等到稻种返青后在将其内膜除掉。
2大田高产型栽培技术
在大田进行移栽过程时的主要技术是按照合理密度进行种植,推行合理配方高效施肥的措施,着重施加底肥、适当进行追肥,进行合理灌水。
2.1细心整田
泥细田平在大田进行移栽前的3~5d进行全田翻耕,在冬闲时期,泡冬田的翻犁工作需要1次耙平;同时,小季田的翻犁工作需要进行两犁两耙,其翻犁深度需要为25cm,然后将田面恢复平整,以达到田平泥细的目的,更利于插秧工作的顺利开展。
2.2浅水处栽插
合理密度种植生态水稻的旱育秧苗自身呈现矮壮的特点,分蘖较早且数目较多,在移栽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泥细田平、水浅以及带土栽培,栽培深度一般不能超过3cm。普遍中上等的肥力田需要按照宽行29cm,窄行17cm,窝距17cm,其相对栽植密度为18万~20万窝/hm2,其茎蘖数大约为121.00万/hm2,普遍下等田需要按照宽行28~30cm,窄行17cm,窝距13~18cm,其栽植密度约为19.50万~22.50万窝/hm2,其茎蘖数120.00~142.50万/hm2。
2.3着重施加底肥
适当追肥底肥的施圈肥约为1.80万~2.25万kg/hm2,尿素约为225.00~300.00kg/hm2,过磷酸钙大约为750~900.00kg/hm2,氯化钾大约为105.00~150.00kg/hm2,硫酸锌约为30.00kg/hm2。在进行移栽后的7~10d,尿素用量为75~105.00kg/hm2拌除草剂用量约为300~375.00g/hm2进行撒施,同时还需保持移栽处于3~5cm的浅水中。在水稻秧苗的拔节期,叶绿素较少,需要及时采用尿素约为60.00~75.00kg/hm2,钾肥约为375.00kg/hm2进行追施以充作穗肥,提升其成穗率。孕穗期需要采用尿素约为30.00kg/hm2进行加施粒肥,也可以选用1:1的比例进行叶面整体喷施,从而达到增粒增重的目的。
3结语
生态水稻的旱育秧栽培技术的创新研究是我国维护及保持生态家园的延伸工作,也是生态水稻的旱育秧栽培技术发展的进一步需要。本文通过对生态水稻的旱育秧栽培技术的研究,发现其应用前景相对广阔,以期对未来研究产生帮助。
水稻机插密度试验总结
水稻机插密度不但关系到水稻群体发育产量高低,也是解决提高光合利用率的主要途径.因此,选择最佳的机插密度是建立高光效的.群体、扩大光合积累、减少呼吸消耗、实现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
作 者:邢建国 朱德华 冯德清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二九一农场,黑龙江,集贤,155923 刊 名:现代化农业 英文刊名:MODERNIZING AGRICULTURE 年,卷(期): “”(2) 分类号:S5 关键词:多种育秧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水育秧育种、旱育秧育种和淤泥秧育种3种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通过试验得出结果:旱育秧这种育种方式比较有利于增加秧龄弹性、延长秧龄,同时也在形成素质比较好的秧苗有着比较突出的优势;淤泥育秧虽然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成活率比较低,并且还受到土壤质量的影响,在实际培育过程中要谨慎小心使用。要想秧苗存活的时间较长,肥料在秧苗的培育过程中宜少施。
关键词:育种方式;水稻;机插秧苗
如今科技日益发达,以前许多人工的事越来越机械化,比如盖楼、运输等等工业方面的例子。近几年来,机械化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成为当今科技研究的重点,比如水稻机插秧苗的运用,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种植秧苗的效率,如果能合理的设置条件,也能大幅度提高秧苗的素质。但在现实中可能遇到难以预料的问题,会导致秧苗的素质良莠不齐,比如不同的育种方式。本文主要来讲述当今一些比较流行的育种方式,并探讨了不同育种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
一、不同的育种方式的介绍和出现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把水稻种植机械化的主攻方向放在机插秧苗上,但与之相结合的农业技术研究体系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现在,有一些经济型机插秧苗育秧技术逐渐成熟,比如说以双膜育秧、软盘育秧为主的技术。与此同时,各地的技术人员在关键的技术环节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如就地取土育秧、旱育秧、报纸育秧等一些小型范围的试验的成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育秧床土准备、秧田水分管理及地膜打孔等操作变得相对容易了。但在实际生产中还是存在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如播量相对过大、超秧龄移栽等,这些问题很可能直接影响秧苗的`最后的素质,直接导致产量减少。按照经验,机插秧苗比较合适的秧龄是15-20天,5叶左右,苗高为15-20厘米,秧苗拥有较粗的茎部。正因为如此,需要研究不同育种方式对最后秧苗素质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水育、旱育、淤泥育三种方式进行了研究试验,目的是完善现代机插秧苗的管理模式,同时提高秧苗的质量和年龄。
二、试验简要过程与结果
1.材料和方法
试验选在一较好的田块进行,土壤的PH值为5到6之间,拌了壮秧剂后PH值为5。试验的品种是镇稻6217,计算时采用90%的发芽率。芽谷播量水平取739和924克每平方米,进行水育、旱育和淤泥双膜育秧的方式。
2.结果简要分析
从秧苗的高度、叶龄及根系发育等一系列指标来看,落谷后第15天最适宜进行秧苗机插。在播量相同的情况下,3种育种方式的秧苗叶龄在落谷后15天基本一致。盘根状况都比较正常,有一定的盘结力使得它可以形成秧块。旱育方式在单位面积成苗数方面与其它两种方式有区别,旱育成苗数较高。旱育秧的整体高度较矮,根据播量的不同,水育和淤泥育都有所不同,但没有一定的规律。在秧苗的形状方面,旱育处理的叶片比水育秧短,虽然旱育秧苗高度没有其它两种方式高,但已经满足了机插的要求。同时当播量为924克每平方米时,水育秧苗最后生长的整齐度不好,而旱育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三、不同的育种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讨论
本试验结果显示,在播量相同的条件下,在落谷后15天,旱育、淤泥育秧的秧苗素质都比水育秧质量较好,并且秧苗长得更为健壮,有更大的优势,有利于秧苗的培育。其中淤泥育秧还与秧苗所在土地的土壤性质有明显的关系。本试验中,在淤泥育秧就地取泥的过程中,淤泥中没有拌入任何肥料,这样会导致秧苗较为瘦弱,高度也较矮;落谷后闷种容易造成秧苗的成苗率较低、单位面积的苗数也较少。另外,由于本实验的土壤有较重的黏性,在秧田落干时田间就会出现很大的裂缝,这种情况下,即使秧苗质量好也很难长好。所以淤泥育秧的土壤以选择壤性为宜。
在种植过程中也要注意温差的变化,需要注意到春、秋两季温度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在正常情况下育秧时,旱育秧可延长的秧苗年龄的具体范围要看春季的温度、阳光而决定,不能够依靠经验而盲目确定。
本实验还表明,旱育较水育而言,在培育适合机插的高秧苗年龄方面更有可行性。此外,由于机插育秧秧苗整体的密度较大,那么就导致个体生态环境相对较差,在底土中适量的加壮秧剂,短期内对秧苗的生长是有好处的,但其抗衰老能力很差,稳定不了太长的时间就会出现秧苗素质急剧下降的现象。如果在前期没有施加任何肥料,虽然生长出来的秧苗相对较瘦弱,但其抗衰老能力较强,并且至第25天或更长时间仍没有明显的衰老现象。这就可以根据需要在机插前几天重施一次肥料,便可形成质量较好的老壮秧,带肥下田。这样做有几个好处;首先,可以使秧田的肥料运作简单化,还可以根据温度、阳光等情况来对秧龄进行调控,从而避免瘦弱的秧苗和超秧龄移栽,但这类的秧苗具体能存活多久还不甚清楚,有待于今后相关人员继续研究和探索。
四、总结
总而言之,不同的育秧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或者不同时间和气候,应选择合适的育秧方式。科学证明,插秧机的使用状况与水稻的生存环境对最后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如今的时代给了农民很多的便利,但也需要我们去消化这些知识,然后传达到农户那里,确保农户能够丰产、增收。当然,有时候天气变幻莫测,也可能影响产量,但这只是极少数情况,如果我们能准确的把握各项条件,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文献:
[1] 沈建辉;于林惠;邵文娟;张祖建;郎有忠;杨建昌;陈文林;朱庆森;;江苏三地机插稻育秧床土的基础肥力及其培肥与秧苗素质[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04期.
[2] 沈建辉,邵文娟,张祖建,杨建昌,曹卫星,朱庆森;水稻机插中苗双膜育秧落谷密度对苗质和产量影响的研究[J];作物学报;09期.
[3] 张洪程;端木银熙;吴桂成;徐军;孙菊英;戴其根;霍中洋;许轲;赵品恒;朱建华;周纪平;王建军;陈金龙;;机插杂交粳稻超高产形成与精确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南粳46原名宁5047,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南粳38经系统选育,于2004年选育而成的.水稻良种,属中熟晚粳。车坊镇于2009年引进,全镇种植面积8.01hm2,试行机插秧栽培。车坊长巨村大户,2009年机插秧面积1.88hm2,实收产量8 497.5kg/hm2。经一年的示范种植,初步掌握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机插秧的主要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1特征特性
南粳46属中熟晚粳良种,一般于5月底至6月初播种,6月20日移栽,11月初成熟,全生育期160~165d,是秋播作物的良好前茬。植株高度一般在100~107cm,株型紧凑,群体整齐度较好,大田期植株生长旺盛,分蘖力较强,叶色中绿,成熟时熟色熟相较好,较耐肥抗倒,适宜机械收割。但该品种中感白叶枯病,轻感穗颈瘟,高感纹枯病、条纹叶枯病。小苗机插分蘖力较强。移栽的基本苗一般可达105~120万根/hm2,高峰苗可达450~480万根/hm2,成穗率较高,一般在80%左右。一般产量在7 500~8 250kg/hm2,丰产方及高产田块,产量可达9 000~9 750kg/hm2,穗、粒、重三者关系比较协调。有效穗数一般在330~360万穗/hm2,总粒数在120~130粒,实粒数在110~115粒,结实率在85%~90%,千粒重在25g左右。米质较优,适口性好,经农业部食品检测:整精米率为66.8%,垩白粒率为20%,垩白度为2.4%,胶稠度为83mm,直链淀粉含量为15%,达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
2机插栽培技术
2.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南粳46机插一般5月底至6月初播种,秧龄18~20d,苗高15~20cm,6月20日开始机插。播前10~15d对秧田进行耕翻晒垡,播前2~3d对秧田进行整平整细,精做秧板,排塑料软盘,放松泥拍平,播种,用营养土盖籽,然后覆盖无纺布。秧大田种子比例按1∶(90~100)计算,秧田播种子4 500 kg/hm2,接着按机插秧要求进行秧苗追肥及病虫害等防治管理,培育适龄壮秧。
2.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南粳46机插秧的大田必须精细整地。先干整平大田,后放水多次耙平大田,以利移栽的秧苗,寸水棵棵到[1,2]。一般6月20日开始移栽,秧龄18~20d,当秧苗苗高达15~20cm时,即可进行机插。机插的的行距为30cm,插足75万穴/hm2,基本苗75~150万根/hm2[3]。 2.3科学用肥,合理灌水
根据机插秧旱育小苗移栽的生理特性进行科学施肥。一般施纯氮270kg/hm2左右,氮、磷、钾三要素合理搭配。施肥原则应掌握前重、中稳、后补的施肥原则,早施分蘖肥,拔节肥稳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后期看苗补施穗肥[4]。具体肥料运筹:基肥施三元复合肥375kg/hm2;分蘖肥分2次追施,第1次在移栽后5d,追施尿素150kg/hm2,第2次在移栽后15~20d,追施尿素112.5kg/hm2、三元复合肥75kg/hm2;穗肥促保兼顾,看苗追施,一般追施尿素120~150kg/hm2。水浆管理应掌握前期浅水勤灌,促进早发。中期灌水以干干湿湿,强秆壮根。后期灌水以湿润灌溉为主,确保水稻活熟到老。具体办法是实行浅水插秧,深水活棵,活棵以后仍以清水勤灌,适期搁田,搁田要求达清水硬板为宜。后期灌水以湿润灌溉,干干湿湿为主,以确保水稻秆青籽黄,活熟到老[5]。
2.4病虫草害防治
播种前抓好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条纹叶枯病、白叶枯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病害。秧田期由于采用了无纺布覆盖,秧苗移栽前,必须用好起身药。机插秧大田因行距较大,苗体小,易遭草害繁衍,在机插后用14%乙苄(乙草净)可湿性粉剂600g/hm2,采用二次稀释法拌化肥均匀撒施,施药时田间要求3~4cm水层,并保水3~5d。6月底至7月中旬,主要防治蓟马、灰飞虱、大螟、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等虫害,用48%绿丰(48%毒死蜱)1 350mL/hm2+20%稻螟特1 050mL/hm2对水750kg小机喷雾或对水300kg弥雾防治。7月下旬至8月中旬,防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大螟、白背飞虱,用48%绿丰1 350mL/hm2+75%吡虫・杀虫单900g/hm2+5%井冈霉素3 000~3 750mL/hm2对水600~750kg小机喷雾或对水300kg机动弥雾。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褐飞虱、稻纵卷叶螟、大螟、三化螟等病虫害,用绿丰1 350mL/hm2+20%特螟特1 050mL/hm2+20%井・三环1 500 mL/hm2+5%井冈霉素3 000~3 750mL/hm2,对水750kg小机喷雾。
3参考文献
[1] 樊宝贵,李德剑,李杰,等.“南粳44”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J].上海农业科技,2009(4):42-44.
[2] 王越涛,尹海庆,王生轩.粳稻新品种郑稻18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7(4):27.
[3] 宋世枝,崔满星,扶定,等.豫南粳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0(10):33.
[4] 叶厚专,周韧金.杂交水稻机插软盘育秧配套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6(2):47-49.
[5] 王生轩,尹海庆,唐保军,等.高产优质粳稻水晶3号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0(5):11.
★ 插的组词及造句
★ 插田歌原文及赏析
★ 九张机诗词及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