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又见满月唯美散文(共含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在线讨饭”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又见满月唯美散文
已很久很久没有品月了。
打开窗户晾衣服,猛一抬头,“啊,月圆了!”只见那圆圆的月亮静静地悬浮在夜空中,银色的月华使远山都泛起了银色的光芒,清冷而空朦。
不知不觉中,日子就这么轻轻滑过了。
又见满月,有轻轻一点的感动。触景生情,遥记起那青春年少、浪漫快乐的时光。也是这秋月,也是这银色的月华,我们在如水的月色中畅谈,在欢笑,动人的.吉它弹奏出青春的音符。我们已习惯了亲和月色,拥抱月夜,我们从月夜匆匆的脚步声中感受到时间的快速,四季的不同,感喟“时不我待”,生出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如今,身居城市,霓虹闪烁,脚步匆忙,心绪万千,已很久很久没有看到那泻满广袤大地,明清如昼的月色了。但今晚,高悬的静月下,那种自然,那种质朴,那种清爽,那种飘然,又在我的记忆深处漫然开来,让我神怡,让我愉悦。
又见满月,有轻轻一点的孤独。但很真,很纯,很美好。仿佛远离了繁杂的城市,远离了喧闹的人群,与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念亲人,思念远方的朋友,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与同学在朦胧的月色下憧憬爱情、婚姻、家庭、孩子,不知远方的她是否顺心如意。独自欣赏夜月,独自在聆听心灵之韵,悠然而旷达。
又见满月,有轻轻一点淡泊明志的感觉。在宁静、祥和又温馨的月夜里,内心坦然而踏实。
又见炊烟唯美散文
寒风萧瑟,大地冰封,我从城里回到了农村老家。
小时候经常照顾我的三姨,是我一直挂念的,尽管天快黑了,我还是来到了她家。
远远地就看见了那所小房子,看到那从小房子里飘出的炊烟,一种熟悉的已经很少见了的情景,真实地出现在了面前。还是那上世纪60年代盖的房子,那斑驳脱落的墙皮,那黄泥土坯裸露着,和周围崭新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我对它的情感却是那么的深厚,因为这里是我小时候的乐园,在这间小茅屋里曾经装满了我童年很多快乐的故事。
我迫不及待地推开大门走了进去,看到三姨坐在灶膛前,依然用几十年前人们用过的土坯垒的灶,在烧着玉米秸做饭,红彤彤的火光映红了她那满头白发和粗糙的脸颊,袅袅的白烟从灶膛里冒出,屋里飘出了梁米的浓浓香味。
好亲切、好温馨啊!这久违了的柴草,这久违了的炊烟,这久违了的泥土的清香,这久违了的梁米的喷香!
我静静地站在院子里,看着忙碌的三姨,看着那缕缕炊烟,不由地浮想联翩,想起了看过的一篇描写炊烟的文章,里面有几句我一直记忆犹新,“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计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
炊烟袅袅,袅袅炊烟,氤氲着浓浓的亲情,那是一种亲情和温暖,那是温暖的家的方向,那是母亲的一声声呼唤……
看着三姨在锅灶前那么的全神贯注、那么的悠然自得,看着那氤氲升腾的炊烟,那和炊烟相伴的岁月,在眼前渐渐地清晰起来……
我家和三姨家只隔着一条胡同,三姨和我的母亲娘家都是相隔大约5里地的张家庄,虽然不同姓,但是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姐妹,以后又一起嫁到了一个村,因此我出生后就顺理成章喊他“三姨”了,因为她排行老三。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我就经常在三姨家玩,尤其是三姨烧火的时候,我就找个小马扎在她身旁端坐好,眼巴巴地等待着她把可口的美味烧熟了给我吃。那个时候生活虽然很清苦,可是大自然对人们的馈赠是丰厚的。三姨经常在灶膛里放上冬天储存好的地瓜、萝卜、大枣,一会儿就从灶膛里飘出了浓浓的香味,三姨就把烧熟了的美味用小铲子端了出来,胡萝卜上冒着热气,地瓜上一层黑黑的灰皮,有的已经裂开露出黄黄的地瓜瓤。面对着这些从灶膛里取出来的飘着诱人味道的香物,我和三姨的女儿桂香不顾一切地每人抓起一块大嚼起来,那个特别的香甜味,无以言表,至今令我难忘。
到了夏天,地里和河里产品就多了起来,鲜美的鱼虾,喷香的野藕,河边以及树上的鸟蛋,都是我往灶膛里填的东西,这些美味,随着炊烟飘出好远,引来了更多的小伙伴们。尤其是夏天的傍晚,当三姨生着火以后,只要在院子里等待着,就会有自己送上门来的美味――刚从地里钻出来的蝉。那个时候家家院子里很多树,都是土泥地,这就给蝉的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一到傍晚,那些蝉赶趟儿似的从地里往外爬,有的甚至爬到了我的腿上。这时,我就会抓起这些小生灵顺便填到灶膛里,那香味扑鼻而来,也随着炊烟缓缓飘出,飘上了天空,飘向了远方。
到了冬天,缕缕炊烟,就是心中的太阳,就是心底的温暖。每当进入腊月,乡村的天空总是袅袅炊烟缭绕盘旋,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醇厚的浓香。那个时候,灶前拉风箱烧火这个活儿,是每个小孩子都争先恐后抢着干的,因为它可以驱走寒冷,那红红的火焰,映红了脸庞,烤得小脸儿红彤彤的;那带着暖意的炊烟,在身边缭绕着,身上暖烘烘的,心里也暖烘烘的。在隆冬时节,特别喜欢弥闻那经过炊烟久熏的腊肉的味道,母亲踏着方凳子将挂在屋内横梁上熏制的一大块腊肉取下,一刀刀切开,里面的肉泛出透明的金黄色,有一股浓浓的.炊烟味道,扑鼻而来,直入心扉。煮腊肉的日子,腊肉里溢满了炊烟味道,炊烟里盈满了腊肉味道,心里沁满了腊肉炊烟融合的味道……
小时侯,炊烟成了我的精神寄托和美好期冀。每天放学后,我和小伙伴们都会在外面疯玩一阵后才回家,直玩得气喘吁吁、饥肠辘辘的,一只脚还没跨进大门槛,第一眼就是瞅瞅屋顶那高耸的烟囱,当看到烟囱冒出的缕缕炊烟,心里马上就会泛起浓浓的暖意来,因为它预示着马上就要吃上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了。那个时候,特别盼望过年了,因为过年就可以大饱口福了,吃上平日难以吃到的丰盛可口的美味佳肴,那随风飘来的炊烟里就会飘满着各种美食的气味,有豆腐的清香,有炸糕的甜香,还有炖猪肉的浓香。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炊烟袅袅,是人间烟火;袅袅炊烟,是乡村的灵魂,有了炊烟就有了人家,就有了亲人在召唤。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小时候记忆中的袅袅炊烟的画面,已经渐行渐远了,但那一缕缕炊烟依然在我的心空里氤氲着、缭绕着,如一根根银线,无时无刻不牵引着我的思乡之情。出差坐车途中,常常要经过一个个村庄,就会看见很多农户烟囱里冒出的缕缕炊烟,感觉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温馨,那缕缕炊烟不觉间在心空中弥漫开来,幻化出了一副副醉美醉心的家乡画卷。
……
“孩子,你什么时候来的?”是三姨亲切的声音。
这久违而又熟悉的声音,把我从回忆的思绪中拉了回来。三姨从灶膛前站起来笑盈盈地在迎接着我,她头发苍白、满脸皱纹,显得更加苍老了,我赶紧走上前去,紧紧握着她的双手,一股暖流不觉涌上心头,那飘着炊烟的清香,一缕缕沁入心扉。这时候,我忽然觉得自己又是一个小孩子了,那灶膛里依然烤着我童年时代的地瓜、萝卜……
又见炊烟【散文】
前几天一早去老家看望大哥大嫂,越过几条小河,穿过层层麦浪,走进绿荫掩映的村庄,远远望见大哥家屋顶的烟囱上一缕炊烟轻展飘起,如丝如雾,美了那抹朝阳,温馨了醉美村庄。
这是一幅久违的如画美景。儿时乡村的美景如梦般晃动在眼前,小河湾湾,流水潺潺,炊烟袅袅,还有那牧童短笛,鸟语虫鸣,常常勾起我深深的眷恋和回忆。
我家住在射阳河边上,射阳河的美景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如果你站在高处俯视大地,你会看到射阳河水如一泓清泉般静静的流淌着,闪动着粼粼的水光,好似少女明亮的眼波,凝视着鱼米水乡肥沃的田野秀色。每当清晨的第一抹朝光从黄海上空冉冉升起时,满河红晕,泛着点点银光,而当夕阳西下时,一抹晚霞远挂天际,撒网的渔翁,断续的号子,绘就一幅天然的渔舟唱晚的水墨画卷。夜幕降临时,射阳河水更是灯光浆影,柔情依依,悠悠流水熔化了人们白天的疲劳,荡漾着河畔两岸温馨的故事,叙说着古老的如水般动人的美丽传说。
我喜欢射阳河,更喜欢射阳河的水。村上的`孩子们早在六七岁时就到射阳河里去游泳了,到了八九岁时大都已经练就一身的好水性,再深再宽的河也无所畏惧,常常游过一里多宽的射阳河对岸芦苇滩里去摸河螺,掏鸟蛋。当天气乍暧还凉时,孩子们就已耐不住性子,午饭后,放学了,或是晚间纳凉时,屋后的小沟小港是最好的去处,带着满身的汗水一个猛子扎下去,钻进水肚里,游泳、戏水、摸虾,那份舒畅和惬意常常令人难忘。
我爱家乡的天空,湛蓝湛蓝的,像透明的镜子那样明净,厚厚的白云,一团团的如棉花,如波涛,如山峰。我喜欢在宁静的夜晚站在乡间的田野上抬头仰望星空,乡村夜晚的星空十分明朗,星星点点,密密麻麻,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天幕下,闪闪发光。一轮明月如一艘小船穿梭在云层里,忽隐忽现,仿佛航行在宽阔的银色长河里。
家乡的水是清澈的,河底的鱼虾追逐打闹,河面的鸭子水鸟成群结队吱吱嘎嘎,口干舌燥的人们随便走到哪条河边,掬一捧河水放到嘴里,清洌甘甜,透心爽凉。
家乡的空气是清新的,像是被洗涮过一般,没有一点混浊,阳光下看不到一丝尘埃,每一次的呼吸都能感觉到身心被洗涤了一般,若是一场小雨过后,空气中带着泥土和芳草的气息,沁入心脾,让人神清气爽。蓝天白云下,湾湾的小河,金色的田野,还有那远处村庄屋顶上袅袅升起的炊烟,勾勒一幅恬静醉美的乡村画卷。
然而多年后再回老家农村看看,由于人们忙碌于生产生活,忽视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河水变浊了,天空变浑了,空气里弥漫着呛人的味道,鸭子再也不敢下水,白天看不见云彩,夜晚望不到蓝蓝星空,从那时起,似乎再也没看过家乡屋顶上飘展的袅袅炊烟,乡间那水清天蓝的醉美场景一度成为深藏在人们心底的一个记忆。
大哥告诉我,过去人们不重视环境卫生,什么东西都往河里扔,河水全脏了,连衣服都不能洗,那么大的一条河,不知道上游排的什么东西,不少鱼都死了。大嫂说,各家各户经济条件好了,草锅灶都改成了燃气灶,烧茶做饭大都不用柴草,买一罐气要烧几个月,收割时田间的秸杆没处放,就在田头一把火点着烧了,到处是火,处处冒烟,呛得人喘不过气来,日子没法过了。
据大哥讲,近来县里动员千家万户大力整治农村环境,家乡的每条河都疏浚了一遍,脏水杂物全部清走了,现在的河里看到鱼儿游了。村民们觉悟也高了,不再往河里乱抛乱倒,好多人家恢复了草锅灶,收割时田间的秸杆合不得烧掉,除了还田外,全部收回来烧茶煮饭,说还是草烧的饭香。
儿时的那条小河依然清亮澈底,如一面明镜,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一闪一闪,像是点缀着一颗颗星星。几只小鸭在水面上晃动着,一缕炊烟在屋顶冉冉升起,我感觉似乎回到了童年时光。
又见刺青散文
有朋友说对一个人来说刺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同永生不变的承诺,在柔软的肌肤上刺下刻骨的印记,那必定是有着深厚记忆的感情才会这么做的。我一直没有勇气这么做,总觉得心里心心念念想的念的东西,或许十年后未必如此,只是当时太执迷了吧,就怕将来会后悔,擦不去,抹不掉,永远的留在身体上,让你痛着死去。
后来多年,发现很少有人会去刺青了,即便有也是刺在了身体上极其隐秘的地方,宛如一个秘密,就像黑色面纱下神秘的中东女子,只能孤芳自赏。在夜晚,宁静而浓稠的夜晚,独自一个人点一盏温暖的灯,借着琐碎的柔光,轻轻抚摸肌肤上的刺青,然后呷一口清酒独自沉醉,或哭或笑,或后悔或怀念,永远都如同一个倔强的孩子,只能躲在没有人的地方放纵自己。那刺青代表叛逆,那刺青是无言的誓言,没有炫耀,唯有祭奠,祭奠一段感情,祭奠老去的青春。
一个黑色顺直长发的女子,有着狭窄脸颊,眼神中总有些淡淡的哀愁,她在耳后刺了一只蝴蝶,蓝色的,非常执着,说她喜欢的蝴蝶必定是蓝色的。后来用一把长发披在肩头掩盖了一切,属于刺青的故事,从前的所有轰轰烈烈全都被掩盖得寂静,悄无声息,宛如魅惑人的蝴蝶,只等有情人悄悄撩开她的那头长发才能看见她的爱。爱一个人,有的时候也要成全她内心深处的情深意重,毕竟一个人如果太容易忘记一段恋情就只能说明她太薄情,太过薄情的人与深爱无缘,永远只有浓重的放纵和无情。
有些叛逆的人总喜欢在赤裸的脚踝上纹一只刺青,有着某种特殊的含义,但不知情者永远都无法看清它的含义,或者它到底是个什么都看不太清楚,越是这样的东西越是危险,倘若有天你懂得它的意思,你会发觉你离它的主人已经太近,感情隐秘的人只有对自己喜欢的人才会说出那刺青的意义,隐秘,慎重。她会想要你沿着这份神秘继续去了解她,如同去了解那刺青的意义,因而,不要随意问一个叛逆女子她身上刺青的意思,她们也不会轻易就将答案告诉你。一个叛逆的人,对于感情的执迷总是轰轰烈烈,容不得半点敷衍,倘若如此她必定会烧毁你,因为她的叛逆会让她比常人更加不要命,如果你够无情或懦弱,她就只剩下永无休止的堕落和麻木了,所以说,接近一个脚踝有奇异刺青的女子,其实是种危险,那刺青往往就是危险的符号。
刺青,其实并不是温暖的,它是冷的,决绝的,敢在自己身上纹上示爱某人的刺青,亦或者对方的名字,这样的人其实很傻,很天真,甚至单纯得令人心痛,她以为在自己的身体上纹上了对方的`名字,这样就能拥有他,然而结局未必如此,男人往往会对过于深陷迷恋自己的女人望而却步,他怕玩过头,任何事情一旦玩过头就会着火,火虽然能温暖人心,但更多时候是会灼烧人的。面对一个一辈子只可以对自己裸露身体的女人,他往往承担不起这份责任,这份担当就如同一个女人告诉他自己有了他的孩子一般重大。他不会为此而感动太久,很快就会明白,那刺青其实是束缚他的牢笼,讨价还价,无非是要他把自己出卖给你。最终刺青成了债,不知道是该还?还是不该还?有时候只怕想还也未必还得起,于是总有人懦弱的却步,其实这比起日后彼此埋怨的好。走了就算了,女人如果带着这一身战败的“伤疤”还能再找到一个爱自己的男人,那么他是真爱她,毕竟能够容忍自己女人身体上纹着别人名字的男人不多,真有那必定是经得住考验,有些容纳世事和责任担当的人了。
刺青,往往是黑色的最为魅惑,神秘,幽怨,带着一点点令人畏惧的死亡气息,就那么痛的爬在你的身上,把你白皙的肌肤衬托得愈发无处躲藏。它是对生活的渴望和某种追求,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和担当去纹刺青的,喜欢是一回事,刺青又是另一回事,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和担当去面自己喜欢的东西,并在日后为之承担一切后果的。如果有个男人肯为你纹上一支刺青,你需要注意了,如果那刺青只是某种类似于与你有关的符号,纹在他的身上既美观了他自己又能打动你,那么千万要留点心,毕竟日后这刺青有可能成为他炫耀迷惑别人的资本,哪怕没有了你也并不算什么,在男人的世界里所有爱的“伤痕”都是一种谈资,那种不见血的忧伤是很能轻而易举就打动痴情女子的东西。如果他能把你的名字纹到身上去,不考虑是否会有失美观,仍旧那么铁了心的执着,那么不敢说这个一定对你的爱不会变,但可以肯定一点,他一定会是个对你有所担当的人。
对任何人来说,即便他对任何事都漫不关心,但对于身上的刺青一定是慎重的,毕竟那是一辈子都会留在身上的东西,怎么说都是左右思量后才纹的,毕竟这个时代已经变了,纹上刺青并不像过去那样是某种特殊身份的炫耀,人们喜欢叫它刺青而不是纹身。它秀气,精致,完美,独一无二,不仅存在于一见钟情的肯定,也有某种生命意义的延续,它是某种特殊的符号,在你身上便是独一无二的,它代表了你的所思所想,对生活的追求,对爱情的期盼,对梦想的执着。所有难以实现的,统统都会在一阵刺痛当中实现,融合着你身体上流淌出来的血迹,把对你的爱也融入体内,它成了你的刺青,是只属于你的,就像你的孩子,你私自隐藏在内衣里的夜间情人。
执迷刺青的女人似乎对香水也很执迷,她们过分敏感,脆弱,但却都出奇的好强,物过刚则易折,这样的人总是会被别人妒忌。然而她们依旧会我行我素,“从不悔改”,哪怕伤痕累累,疲惫缠身。比起没有勇气在自己身体上纹刺青的人,她们做任何事都会很有主见,当她有勇气用一辈子来赌一支无法更改的刺青时,无论她的选择是对是错,她都无怨无悔,继续走自己的路,任凭那刺青来魅惑众生。
不知道将来自己会不会有勇气为自己为某人而纹上一支刺青?或者是隐秘的,只有自己才会知道它的存在;或者是裸露的,大胆的向全世界宣示。无论是哪一种,其实都是极其需要勇气和担当的。不过谁又说得准呢?面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我怕自己终有一日会为纹上一支刺青而后悔,想要涂抹也难掩饰掉,必定会留下难看的痕迹,再也无法将它除之干净。更怕自己会背叛自己,日后某天会觉得那刺青不再好看了,明明当时那么喜欢,就如同喜欢一个难舍难分的恋人一般,那么我会对自己失望,会痛恨自己对自己的背叛。
刺青是一个记忆,一种怀旧,冷的暖在心中,倘若有天它淡了颜色,你是否还会喜欢?如同宠爱一个老情人一般。这样的人,会对身上淡了颜色的刺青不离不弃,依旧难舍难分,喜爱着,笃定着,对任何事物都保持淡定从容,这样风轻云淡的人,其实真的很令人欣赏。
又见故友散文
坐上了回来飞驰的高铁,云的心是久久难以平静。
想到这次与洋的重逢,云还没有回过神来。跟洋已经多年未联系,如不是大姐的偶然相遇,云还不知洋一直会惦记着自己。对于洋的的模样,云已经不是记忆犹新。
约好下午江浦路见面,云在镜子面前好好的修饰了一下自己,对于自己的长相,云总结为一般般。有友笑曰,云的面孔棱角分明,很耐看。云叹息,面孔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沧桑了许多,那曾有过的美好青春岁月,已不复在。
大姐看着仔细修饰过后的云,赞叹着,咱妹的身材还是保持这么迷人,穿上这样的衣服,既高贵又有气质。云哑然失笑,想起上次代替大姐会她那个有钱的网友之事,云对自己还是有几分自信。
上海的变化很大,在江浦路转了一圈,才找到与洋约定好的酒店。洋大概对云的记忆很深,老远就从酒店门外,主动来招呼着云,云看着面前似曾相识的面孔,不知所措。洋眯细着双眼,笑了,云,你也是老样子,没变。
看着洋那依然充满阳刚之气的脸,云依稀又回到了从前,跟洋相处过的一段美好时光。
那时候的云,刚从学校毕业,带着青春的.美好憧憬,来到了离家乡不远的城市—上海。年轻时候的她,身材纤细,模样清秀。长阳路的一家大学宾馆招聘,云来到了这家宾馆做前台接待。洋是回沪家庭子女,长相也比较俊郎。因着爸妈的原因,他顶替回到了上海,也在这家宾馆做侍应生。云记得每次下班以后,都会坐着洋的单车,先去外滩溜达一圈,买点烤肉串,俩人有说有笑的,打趣闹着玩。洋从来没在云面前表白过爱情,但云知道,洋一直都很关心自己。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分开,一直没相见,云到至今还是觉得洋是个谜。
云的神思恍惚,也被洋看在眼里。洋无奈的耸了耸肩,抿了一口茶,说:不谈以前了,我一直没忘记过你,这些年一直在找你,如不是这次遇上你大姐,我们之间真的无缘再见了。通过洋的叙述,云知道洋在奉贤区,经营一家规模比较大的印刷厂,开得还挺红火。家中女儿十一岁,是个长相甜蜜的小女孩,家庭美满。
不知不觉,俩人已细叙到下午四点,云感觉跟洋的这次见面,心情很舒服。前一段时间,经历过的家庭矛盾,也随着这次与洋的再相逢,愉悦和开心了许多。
漫步在江浦路上,洋默默地陪着云。云哼起了黄凯芹的用粤语演唱的《晚秋》,洋诧异了,你还记得那首歌?云笑了笑,也不全记得,但是喜欢这里面的填词,还有曲调。
云知道跟洋的见面,也许是上苍注定,但现在云的心已经平静如水,因为云知道跟洋之间没有刻骨铭心的相恋过,那不是爱情。
“曾停留风里看过多少次晚秋,如何跟你说别再潇洒的远走”。旁边小店里的店主好似也领悟到了云的心境,放起了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和着晚秋的节拍,俩人互有默契的相视一笑,拉着的手儿,也互相温暖了彼此……
多年之后的重逢,又见故友的眷恋之情,再也难以忘记,云跟洋约好下次再相聚。
又见中秋散文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清辉满地,正如李白诗中云:“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大地如婴儿般的酣睡在美梦中,浑身罩满了银白色的月光。月光下的世界,朦朦胧胧,如梦如幻,恬静而安详;月光下的世界,如此清冽、如此明朗,仿佛空气中也弥漫着花的清香;月光下的世界,一片圣洁,人的灵魂也在这片圣洁中得到了升华。
中秋的月亮是永恒的话题。她清辉如水,圆润如玉,在清明冷艳中带着几分傲岸。“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抬眼仰望,月亮如娇羞的少女,静静的驻足空中。这就是中秋的月色,这就是中秋的夜晚。“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亘古不变的月亮,以她的阴晴圆缺预示着人间的兴衰荣辱、世事变幻。她总是默默的关注着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都能得到她圣洁无私的光芒,既亮丽幸福的人,也眷顾不幸的人。她永远慷慨地给予,那么从容,那么大度。
中秋是思念的节日,中秋的月亮撩人情丝,惹人相思,促人回忆。有人说中秋的月光是游子望乡的眼眸,是被爱拨动的款款心曲,是沉淀在心底浓浓的祝福。每到中秋,我们都会思念,思念那远去的风,远去的云,远去的微笑和那已经远去的往事。中秋的思念是一份清凉、澄澈、淡淡的`远怀,“月是故乡明”是多少游子的望乡情怀,圆圆的月亮承载了满满的思念,“缺也是思念,圆也是思念”,一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多少人的美好意愿。
在这“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夜空下,令人生出许多遐思:远行的游子摘下天边的明月照亮归乡的路,热恋的情侣在圣洁的月光下翩翩起舞……月色,亘古的晶莹剔透、冰晶玉洁,圆圆满满,不禁让人发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
又见芦苇散文
很久没有见到家乡的芦苇了。哈拉海的朋友给我传过来一组芦苇的图片,墨绿而肥硕的芦苇笼罩在原野上,就如千军万马,紫色的芦花跳跃出美丽的音符。我立即感动的沉默良久,脑海里幻化出我童年的图画,仿佛一阵清风,扫荡着我被城市雾霾困顿着的心情。
有了故乡,就有了期盼;我常常想起的就是那片芦苇。
虽然今年的冬天走的晚,风雪抛锚在这座城市里,但是我知道,我家乡的那片水域,芦苇正在苏醒,尖尖的芦笋正在香甜的泥土里孕育着生命。如果一片荒火烧过荒芜的河床,就会见到冒出土地的芦苇。它们翘翘的钻出来,仿佛一个个婴儿展示着自己雄性的标志,威武而稚嫩,阳光扯开他们包裹着的绿色的叶子,旗帜似的飘扬在依然布满冰块的河岸上。遥遥的远方,就是绿色的'绒毯,我的梦就睡在这片芦苇上面。
想起芦苇,是因为我的两位诗人老师的一次便餐。我们在白菜汤和一盘鱼以及两瓶啤酒的桌子上相聚。先是说生活,再说诗歌。他们立即朗诵起关于草原关于芦苇的诗歌,我们一句一句的背诵着。他们是真正的诗人,我是装点着孔雀羽毛的草原上的鹞子。我曾经接触到的知青,他们告诉我学习的窍门:背诵。于是我开始背诵各种诗词歌赋。没有想到,今天,在他们面前,我们又回到了昔日那些诗歌的烂漫里。我也知道了他们的诗歌为什么写的那么好,因为他们有着扎实的根底。
红日,蓝天,白云,碧草,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快乐。我怀念我穿行在芦荡里的童年,绿色的苇叶在我的皮肤上轻轻划过;怀念在冰雪里打苇子的青年,棉絮一样的芦花沾满了我的全身;怀念离开芦苇的这些日子,不知道那个远方里它们怎么样了。
想起小时候在泥里挖掘芦根,白白的,管子一样的芦根,在地下盘绕。我们挖出来,嚼芦根里面的甜丝丝的滋味。那个贫困的年代,甜是最美好的。只要有一根芦根能嚼出甜的滋味,接下来的咀嚼里,很多的甜蜜都是脑海里想出来的。就是这种想象,我的儿童的牙齿被损坏,芦根的碎末在嘴里吐出来。当然,为了追求这种甜蜜,我们咀嚼了玉米秸和高粱秸以及各种汁水浓重的植物。但是只有芦根在我的记忆里顽强的存在着,因为它们在地下,它们储藏的甜蜜好像在冰箱里冷藏过好像糖果在冷冻里历练过,那种浅浅的甜会给我带来想象和永不熄灭的追求。我的思维在这种嚼了许久都榨不出来浓重的感觉里,更加渴望的心情积累了我的勇气。就如一只狗咬食一块干枯的陈旧的骨头,狗用唾液浸泡出骨头昔日的油腻和香气,在一种幻想里把骨头咬碎。我用回忆的唾液舔食着我昔日的芦苇。
我的家乡是平原,如果没有水域,这个平原就没有灵气;如果没有芦苇,这个平原就没有精神;如果没有我对它的苦苦的思念,我就不会对诗歌那么的钟情。
又见芦苇,我的故乡现在已经遍野新绿了。
又见黛眉散文
河洛初冬,碧空如洗,忙中偷闲,我携家人一起前往黛眉山,感受其冬韵美景。
黛眉山位于新安县西北部的石井镇境内,是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离我的家乡不远。多年以前,我去过黛眉山,那时它还是没有开发的原生态景区。这次再到黛眉山,这里已是盘山公路、观光车、栈道等基础设施完善的4A级景区。黛眉山从一个未施粉黛的小家碧玉到如今的傅粉施朱、风吹仙袂飘飘的绝世佳人,经历的`不仅是容貌的变化,更是气质的提升。
走进山门,坐上观光车,眼就不受控制地搜索着窗外的景色,生怕漏下一点。望着车窗外的青山绿水,竟感受不到一点冬天的肃杀之气,取而代之的是点点的生机萌动。车一驶入隧道,眼睛就被黑暗蒙住,听着车上播放的黛眉娘娘的故事,心渐被黛眉娘娘的大仁、大爱、大义所感动。待车一出隧道重见光明,心里竟感激起黛眉娘娘来了,似乎是她像拯救万民一样把我从黑暗中解救出来。
踏着栈道,移步换景,不知不觉已到好运峡。人们都说踏进好运峡就会时来运转,不时看到一些年轻人或白发苍苍的外地游客,或驻足沉思凝望,或面壁轻声呢喃,没有喧哗,有的只是心灵的祈祷,他们希望峡谷能给他们带来好运。漫步在曲折逶迤的峡谷中,你需用眼去仔细地分辨察看,唯有如此方能看懂沧海桑田留下的痕迹;你需要用耳去细细聆听,听那裹卷风雨世代更迭的声音;你需要用鼻去仔细地闻,闻那空气中还弥漫着的黛眉娘娘救人采药时留下的百花香;你更需用心去感受,感受六月六黛眉娘娘寿辰吉日,方圆数百里的人前来进香时的虔诚。感受到了,你的好运就来了。
出了好运峡,转过几个回旋廊道,不觉间已行走在半空,脚底生风,头顶云飘,傲立半山中,凭栏远眺,群山叠峦,缈雾翠烟,似入仙境,心旷神怡。蓦然,一块巨石矗立前方。初看巨石,不以为然,只以为大。待走近,方觉奇,再走近,就是惊了!这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啊!严格来说,是两块石头,摩天巨石下面还有一块小石头,两者之间只有很少一点接触,下面的小石头擎着上面的大石头,保持着独特的姿势,仿佛一个舞者用手托举着另一舞伴。舞者的托举只是一瞬,而这两块巨石已不知将这个姿势保持了多久。两块巨石,让人心惊,仿佛哈一口气就能吹落。
不觉间,天色已晚。我虽是再游,仍意犹未尽。还好,家乡的美景可以再来看。想罢,踏着暮色朝山下走去……
又见紫薇散文
无意间发现路旁的紫薇花又开了,惊喜之余不免又添了一重感慨。岁月匆匆,又是一年紫薇季。花颜更添娇美,红颜则添了一年的风霜。容颜旧,花颜新,叹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记得去年为这粉红色的紫薇花淋漓了几点墨渍,如今又添新墨,反而少了那种如诗如画的心境。其实与紫薇花无关,只是时过境迁,睹物伤情罢了。
如此,似乎也明白了李清照所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之意。景依旧,甚或如古人所言“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奈何,赏的人心境已非昨,风景再美也觉不如从前。那些无拘无束的日子,那些没有心事沉潜的岁月,早已不知随哪一年的.紫薇一起凋零了。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我的庭院也许正缺这样一树紫薇,以至于形影相吊,黄昏竟也不愿多做停留。来不及看夕阳,已是星落九天,月光如瀑。也罢,或许找一个微风徐徐的夜晚,赏月看星也不错。
忽而又想起《戎醒》里的那一丛丛紫薇花飘落,如下了一场紫色的雪,凄美到了极致。于紫色雪花中凋零的爱情,是心碎、伤逝与斯人独憔悴。那样绝世的女子,那样风华的男子,本该是一对璧人,却终究在森冷红尘中错过,乃至一生一死。那一捧捧紫薇花,开出谁的痴心如毒呢?小院清寂,斜阳残照里谁的心事破败如风?
生命是雪花,一片一片消融在森凉的尘世。那雪水揉入泥土,或许成了风沙滚滚,或许成了青草离离,亦或许开出繁花无数。也许,那里就有一丛紫薇,著一袭淡淡粉裳于骄阳下独舞,不知又惊艳了谁的年华。人来人往,有髫龄少女,有青衫少年,有风尘侠女,亦有落拓剑客。谁的马蹄溅起烟尘滚滚?谁的剑落如雨?
此刻,手中无剑,只有一腔心意沉沉,于指间滑落,慢待了流年。争分、夺秒,光阴在纸上滑过,擦出一些清寂的文字,几分哀婉,几分沉湎。那些字,一横一划,一撇一捺,便勾勒出千千结,再也解不开。像是时间的堆叠,一年,两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生生地叠出一些沧桑来。
十年,二十年,那瘦瘦的一株紫薇是否也会长成苍天大树,于每一个夏日开出成团成簇的紫薇花?风雨侵袭,或许于某一场风暴中折断枯竭,或许年年花好。惟愿,年年花好!
又见南锣鼓巷散文
我有一位朋友住在南锣鼓巷旁边,为了好找,前些时我曾两次和他相约在南锣鼓巷东侧东棉花胡同内的中央戏剧学院门口见面。于是,在无意中我便两次穿过了南锣鼓巷。
据介绍,北京的胡同年头最早的是西四的砖塔胡同,它建于元代。南锣鼓巷也同样是一条古老的胡同,它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近些年北京的报纸可一直地宣传南锣鼓巷,说它是北京胡同、四合院保护的典范,因此,有不少外地人来京后,参观南锣鼓巷就是其旅游的一个必然项目。说实话,我已经有些年没有到过南锣鼓巷了,按着“北京市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的要求,在我的心目中,南锣鼓巷的胡同和四合院保护一定是不同凡响的。
然儿,当我前些时穿行南锣鼓巷时,却感到震惊,同时也甚觉失望。前些年来南锣鼓巷时,那时商店的门脸还寥寥无几,可如今,从南口穿行到北口,在南北全长700多米的胡同两侧,但见商店门脸一个紧挨一个,各条胡同口还都探进去一块,也都是各种门脸。胡同中买卖的吆喝声、游人的嬉笑声不绝于耳。当然,一对对俊男靓女们也在街巷中来往穿梭着。他们或是出了这个店又走进另一个店,或是手中拿着一瓶酸奶或是一个纸包,另一只手拿个竹签,不时地从纸包中插出食品,放进嘴中。人流中时不时还夹杂着一些散发着浓郁香水气息的外国男女,其热闹的气氛完全是一幅厂甸式的年节景象,我没有看到胡同保护的样子,我只是看到了一个类似于大栅栏一样的商品街巷在隆重经营――南锣鼓巷的.现实与我的期望竟然大相径庭。
其实这种现象有关部门已经发觉并引起了注意,也在试图改观。我于网上就搜索到两篇有关此情况的报道。如在2013年9月30日的一篇题为《南锣鼓巷找回文化味儿》的报道中就提到:“记者在南锣鼓巷一趟逛下来,发现700多米的巷子里餐饮店有70多家,其中一半以上是小吃类,有些还是市区常见的连锁店。”一位家住天通苑的女士说,自己从上大学时候就爱跟朋友一起来南锣鼓巷,“买盒奶酪,逛逛小店,胡同里走一走,真是百玩不厌。可就这两年,怎么感觉南锣越来越像学校对面的小吃街?”而且据介绍,南锣鼓巷的保洁工作量比原来也超出了两倍。
报道还称,从交道口街道获悉,近期东城区正在针对南锣鼓巷进行业态调整,并颁发了南锣鼓巷特色商业街区业态准入名录。名录中明确了支持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的项目包括具有文化特色的书店、餐饮、健身、旅馆等项目,文化旅游体验类项目,以及艺术品展售,创意产品零售,文艺演出与交流五大类别。并要求,凡是在南锣鼓巷申请入驻或业态变更的商户,都要签下承诺书,承诺保护南锣鼓巷古建筑风貌,保证装修风格与街巷一致,并接受南锣鼓巷风貌业态领导小组的全程监督。
然而据我前几天所见,虽时隔一年多了,我却看不出熙熙攘攘的南锣鼓巷这条商业街有什么变化。
在南锣鼓巷南口东墙上有一块由政府树立的胡同志中对南锣鼓巷介绍道:“……全长786米,宽8米,锣鼓巷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元代,南锣鼓巷属昭回坊……”按着正常的思维,南锣鼓巷既然是在元大都时代就已经建成,那它肯定就是文物了,按着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应该是严格地进行保护的,虽然会花一些资金,但“修旧如旧”后几十年都不会有变化,将是一劳永逸的。而引进那些商业摊点的用意究竟何在呢?这么大一个北京市,难道文物保护还要自筹资金吗。结果弄得是700多米长的胡同,拆掉所有的古墙壁,改成现代化的门脸,你让中外游客来南锣鼓巷看什么?凭空想象古街道、古胡同、古四合院吗?可现在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在全国绝无二致的十分繁荣的商品市场而已。这是对文物保护的一个绝妙的讽刺!再比如后海,好几年前就开始了保护工作,可我们看到的,是后海四周的老墙壁许多都被拆掉,开了不少咖啡店,可是咖啡店与北京的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呢,这不也是一种破坏性的保护吗?真是莫名其妙。
因此,我以为,现在不是讲究调整经营战略的问题,在文物保护区搞经营,引进商业街本身就是错误的,它本身就不应该存在。当前最紧要的应该是,立刻撤除一切经营的商品项目,还南锣鼓巷一个真正的老胡同四合院保护形式,还老百姓一个真正的老北京的面貌。这才是南锣鼓巷当前最必须做的。
★ 散文阅读又见老屋
★ 又见麦苗青青散文
★ 浪漫唯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