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素材积累:乔布斯与鲍勃·迪伦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草根0755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考素材积累:乔布斯与鲍勃·迪伦(共含4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草根0755”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考素材积累:乔布斯与鲍勃·迪伦

篇1:高考素材积累:乔布斯与鲍勃·迪伦

当听到乔布斯去世的那一刻,我第一反应是:乔布斯?他怎么会死呢?他属于那种精力充沛,每隔一阵子就出来刺激一下社会,让你惊喜又心怀羡嫉的人。

我对着台面的“苹果”,突然吼出一声,“乔,你凭什么现在去死啊!”你太对不起你的偶像——鲍勃·迪伦这老家伙辉煌的青春了吧?他已经70岁了,还在全世界巡回摇滚着唱!你才56岁。

如果没有鲍勃·迪伦,如果没有乔布斯,这个世界将会失去多少精彩内容?

鲍勃·迪伦——美国伟大的文化符号、反战英雄、音乐界传奇……对于如此杰出人物,故事可以这样叙述:上世纪60年代,迪伦一边嘴里含着布鲁斯口琴,一边跨腿抱着吉他演唱《答案在空中飘扬》、《时代在变》、《暴雨将至》、《犹如滚石》……简约犹如圣经中箴言的歌词——瞄向美国政客、华尔街上的银行家,反越战示威人群、巷子后饥饿潦倒的黑人以及种族冲突、妇女解放等运动。他近乎冷酷地以自己尖锐的音乐,刺入大众内心世界,被誉为“解放了你的思想”的20世纪摇滚教父、民权经典之声,惟一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音乐家。

小小的乔布斯,在迪伦的摇滚乐里,度过青少年时光。迪伦激发出小乔的头脑风暴:“像迪伦一样,我也许可以在固有的规则之外寻找逃逸甚至反抗的方法。”

从此,这个眉头紧蹙、沙哑嗓子依然吞吐着云彩与大海的迪伦,成了乔布斯一辈子的精神主宰,甚至成了他灵魂的老巫师——他的反文化传统的价值观、他拒绝受各种规则的约束……无不受迪伦的影响。

所以,如果你对迪伦、乔布斯的故事足够熟悉,你会发现他们很像:他们做事都很专注,生性孤僻,不那么合群,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抱着极大的热情。他们的人生就像一条穷尽变化的漫长公路,但他们从来不在意别人的评论,一意孤行。他们活得很真实,缺点毛病一点不比我们少:言行无礼、惹事生非,暴躁、妒忌甚至有些残酷……但拥有如此性格的人,是不会拥有平凡一生的。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你可以反对他们,质疑他们,颂扬或是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事物。

迪伦的困境是,怎样在创作时懂得节制他哲人般疯狂的才华,因为呐喊是容易的,可以自我安慰,悲愤却是困难的,有助于寻根问底、背水一战。其实迪伦是最有资格谈怀旧的人,但他却坚决地选择说:别回头!他甚至拒绝在演出时演唱他最有名的那些歌曲。这种决绝令人肃然起敬。

乔布斯的困境是,怎样令他的颠覆精神找到出口,苹果的每一次创新与革命,都是他为自己内心的狂热与不安找寻出口。坚决地走创新之路,坚决地追求简约完美,坚定地奉行拿来主义,坚定地按照商业营销规律办事。即使历经胰腺癌和肝脏移植两次身体的大变故,记者问乔布斯,是否打算功成身退,结束在苹果的`职业生涯?他说,苹果不是职业生涯,而是我的人生。

是的。对于他俩来说,决定等同于“抉择”加“注定”。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纪念美国人权运动音乐会,邀请迪伦献唱《时代变了》,迪伦依然特立独行,非但不参加排练,就连音乐会当天与总统夫妇拍照的环节也丝毫不感兴趣。奥巴马说两人仅有的互动就是礼节性握手和迪伦离开时报以的一个微笑,“如果他做些别的什么,那他就不是鲍勃·迪伦了。”

于是,就注定了这样的一个结果:一个成了美国摇滚之父、一个站在世界科技之巅成了传奇。

事实证明,最终站上巅峰的人,只是比别人坚持得更久、比别人坚持得更完美、更独特而已!

现在,“摇滚之父”还在摇着,但“苹果传奇”这个亮点却黯淡下去了,这种消失带给“果粉”的打击,是最要命的!因为不知多少人的生活习惯,因这个“亮点”而改变。现在我们简直不知道能替代这盏灯的那一盏灯,什么时候才能再亮起来?

望着乔布斯托腮的巨幅照片,我更在意一些形而上的东西:不浪费自己有限的生命,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专注自己钟爱的事业,这绝对是一个勇敢者的选择。

愿鲍勃·迪伦的音乐永远伴随着史蒂夫·乔布斯!

篇2:高考素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经典语录

1、当你过度让自己自由懒散的时候,那么等待你的,就是一个名叫“罪恶”的家伙。

2、我从不刻意去写作一些事情,我只是灵光一闪然后把它记录下来,我一向很认真对待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3、我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是一个音乐家,实际上,不管是死是活,我都是一个普通人。

4、未来对我来说,应该是对每个人来说,都已成为过去。

5、如果你想要拥有梦幻般得经历,但你又很懒,我建议你不要再空想了,干脆去对着窗户外边发呆吧。

6、大学就像是养老院,实际上,更多人死在了大学里。

7、你不能企图去报复一个人,如果你恨他入骨,就应该想办法让他永远不能翻身。

8、如果我不是bob?dyl高考素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经典语录n,也许我会从这个名字里找到许多答案。

9、世界上不会每件事都让你顺心,你能做的,只有在失败中获取经验,而不是埋怨世界不公平。

10、我还从未写过一首政治歌。歌曲拯救不了世界,我深有体会。

11、民主从来都没有统治世界,我们只能把他放在脑袋里。

12、我不是万能的.,我能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做好我自己。

13、人们从来不实践自己信仰的,只追求快捷方便的。

14、英雄就是懂得责任与自由同在的人。

15、我接受这个混乱的世界,但不晓得他是否接受我。

16、你要抑制自己的野心,这样你才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17、被关注是一种负担,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因为他备受关注,所以我经常失踪。

18、一个真正的诗人,是不会告诉别人自己会写诗的。

19、没有人是真正自由的,连鸟儿都被天空束缚。

20、你可以喜欢我所拥有的,但你不一定非要得到我所拥有的。

21、你可以随时转身,但你绝对不可以后退。

22、不管你多么富有,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幸存者,一种是已经迷失的。

23、对于爱好音乐的人来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你选择努力争取辉煌,要么你选择什么也不是。

24、这世间的一切所谓的真相,只不过是在积累一个巨大的谎言。

25、你不是忙着出生,而是忙着去送死。

26、音乐可以拯救众人,但它被商业绑架,这样的音乐太多,形同污染。

27、如果你希望世界上没有法律,你就要学会诚实。

28、无论谁生谁死,地球照样转。拿破仑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最终照样死于非命,生命不会为任何一个人停留。

29、荣誉,你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得到,但从没有人思考过得到它意味着什么。

篇3:高考热点素材:诺贝尔文学奖应不应该给鲍勃·迪伦?

2017高考热点素材:诺贝尔文学奖应不应该给鲍勃·迪伦?

正方:

吴亮(先锋文学评论家):

“迪伦从来没有过时!诺贝尔奖的评委老爷们终于想起了他。我在《朝霞》里仅仅提到了两位美国摇滚歌手,梦幻的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一个鲍勃·迪伦,另一个就是大卫·博伊。后一位去世了,另一位得了诺奖。”

黄昱宁(上海译文编辑,文学翻译):

“其实老头在名单上也已经好多年了,只是太多人把这个当笑话看了。很多摇滚、民谣甚至说唱的歌词都是绝妙的、冒着活气的、随时可以从舌尖上绽放的现代诗,嗯,比很多诗更像诗。瑞典的老头们能认识到这一点,说明他们还是与时俱进的。”

孙孟晋(乐评人):

“他的歌词写的很好,他的回忆录《编年史》也很好,在非虚构文学里是典范。在中国,好像只有作家协会的写小说诗歌的才是作家,才是文学,他们忽略了,摇滚乐里歌词写的好的也是文学。他的作品很深刻的,他对人性的洞察,他歌词里面对时世的关心,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甚至我觉得他的歌词一点都不比一些大诗人写得差,他早期读了很多诗人的作品,比如金斯堡,他的名字都来自于迪伦·托马斯。他的《编年史》回忆录就放在文学作品的'范围里面的,我觉得如果没有那本回忆录,他也不一定能获奖。回忆录是从他走向纽约街头开始讲起,他怎么离开明尼苏达大学,到纽约寻找民谣歌手伍迪·格思里,伍迪·格思里怎么指引他往前走的一段故事。”

李黎(书评人):

“迪伦当然是作家。作家或诗人身份不是官方或机构授予的玩意儿,写作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继承与发扬、传统与变革。写作的本质是对一切的冒犯,重点是冒犯上一代。鲍勃·迪伦的写作确实是为了唱,技术上追求流畅、现场感,但他一出手就摸到了写作或诗歌的本质所在,演唱和演出只是他所处时代的一个容易选择的文化方式而已。”

萨尔曼·拉什迪(《午夜之子》作者,布克奖得主):

“从《俄耳甫斯》到巴基斯坦作家法伊兹,音乐和诗歌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迪伦是吟游诗人伟大传统的杰出继承者。选得真好!”

郭强生(台湾小说家、剧作家)

“凡以文字表达出思想与灵魂的,都是文学创作;能诵唱的文学,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

反方: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美国作家,诺奖热门人选之一)

我被问到迪伦获诺贝尔奖有啥感受,我的评语是:鼓舞人心,眼光独到。他的音乐与歌词令人难以忘怀,从深层次看来,还是很有文学性的。如果要找一个准流行音乐偶像的话,有趣又大胆的诺贝尔奖也可以选择颁给甲壳虫嘛(或者别的谁?),他们也应该拿这个奖。人们应该成立一个针对杰出流行音乐的国际大奖,更确切点儿,是针对那些显得很流行但又超越了流行的音乐。我想起来了,鲍勃·迪伦之所以取名为“迪伦”,是为了向20世纪伟大诗人迪伦·托马斯致敬——那个本可以得诺奖却终究没得诺奖的诗人,正如罗伯特·弗罗斯特(曾四度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诗人)一样。

周敏(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唐·德里罗译者):

“Shame!这对于美国文学来说,其实更像一次羞辱,1993年以来好不容易轮着了,没人,那就弄个唱歌的吧。”

吴文忠(恩古吉·提安哥译者):

“感觉评选偏大发了,这里含有政治因素,可能有巴结美国的意思,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是不应该把诺奖看得太重要,诺奖更多是西方的兴奋,诺奖是为英语世界宣传,就算take it for granted吧。”

林俊颖(台湾作家):

“我根本不在意诺奖谁得,但是给鲍勃·迪伦?有没有搞错!迪伦的歌是有意思,很多我很喜欢,但给他文学奖,是乱搞。起码给文学留些尊严吧。”

黄小邪(专栏作家,芝加哥大学电影系博士):

“本来想缄口,还是凑了个热闹。这结果很讽刺,无论从文学成就还是社会意义。不过说到底也许我们不必太在乎某奖的 ‘权威性’。当过几次电影节评委后对这点体会更深,很多偶然因素。”

北村(作家):

“说是阿多尼斯的时候,我有些遗憾,我个人对诺贝尔级诗人的标准如果不是里尔克级的,至少也是策兰级的,结果给了个鲍勃狄伦,眼镜真是碎了……瞎颁!诗歌,如果追溯歌的传统,只会想起荷马,不会想到狄伦。”

王周生(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自此,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艺术奖。”

中立派:

毛丹青(旅日作家):

“刚才日媒分析,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鮑勃・迪伦与瑞典学院的常务秘书有关,因为这位带有朋克风格的女性是瑞典学院2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常务秘书,她从去年的出现对评委界定文学等议题也许起到了作用,但不知这一分析是否靠谱。”

方方(作家):

“蛮喜欢诺奖评委的思维方式:就是不按人们预设的思路出牌。文学就该开阔再开阔些。诺奖评委经常做这种开拓式工作。比鲍勃·迪伦诗好的人一定有,但给了你们这些作品完美者有什么好玩?评奖本来就有游戏色彩。这不,今年的诺奖就玩得很嗨。把全世界闹炸,而大街小街庙堂草庐一律响起诺奖得主的歌。”

篇4:中考素材:给耳朵写诗的人-鲍勃·迪伦

2017中考素材:给耳朵写诗的人-鲍勃·迪伦

达尼乌斯说,迪伦将他的诗歌通过歌曲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与古希腊那些通过音乐表达的经典作品别无二致。鲍勃·迪伦的作品虽然是让人“听”的,但完全可以把它们当做诗歌来“读”。

迪伦1941年5月24日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他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在各种乐队中参加表演,对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尤其热爱美国民谣和布鲁斯。他还受到早期“垮掉的一代”年轻作家以及现代诗人的影响。

迪伦1961年搬到纽约后开始在咖啡厅和俱乐部里进行音乐表演,在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后,1962年发行首张同名专辑《鲍勃·迪伦》。此后,他发行了大量涉及社会、宗教、政治与爱情等主题的专辑。作为美国流行乐坛的领军人物之一,迪伦曾获得格莱美音乐奖多个奖项和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并于2013年成为首位入选美国艺术文学院的摇滚音乐家。

除了大量音乐专辑,迪伦还于1971年出版了实验性著作、散文诗集《狼蛛》。瑞典文学院评价说:“他的多才多艺令人惊奇,画家、演员和作家领域都有他的足迹。”

文学院评点说,迪伦是一位标志性人物,对当代音乐的影响深远,同时“也是亚文学不断追随的人物”。

鲍勃迪伦名言

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荡》歌词

高考素材积累名人名言

高考素材积累:泰戈尔

经典高考素材积累:坚持与忍耐

《流浪猫鲍勃》观后感

高考素材优美句子积累

高考议论文论据素材积累

高考热点作文素材积累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积累

高考素材积累:乔布斯与鲍勃·迪伦(精选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考素材积累:乔布斯与鲍勃·迪伦,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