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寻找初心主题征文范文(共含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c666”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在春寒料峭的三月,一个熟悉的名字向我们走来,他就是――雷锋。“雷锋在哪里?”我常常这样想。雷锋,时时刻刻在我们的身边!
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着困难前进,这也是我们革命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每个人只有真正融入集体中,在其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那样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都是雷锋精神的表现。雷锋就在你我的身边,用心去观察,将发现每个人身上都有雷锋精神。
“哗哗哗??”,水房的人真多啊,并且水还很小,在焦急的等待着,终于轮到自己了,由于室内外温差,我的眼镜前面被蒙上了一层“白雾”,往里插卡,怎么插不进去,原来上一个打水的人的饭卡还在里面插着,我放下暖水瓶就去追那个人,把卡交到他手上,他的带有微笑的一声谢谢,让我感觉很温暖??捡卡的情况,在学校每天都可以看到,有些同学的卡丢了,里面的钱在一夜间便会变空,而有的同学的卡则会原封不动的回到自己的手中。
在我看来,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雷锋就在你身边,雷锋时时处处都会出现,只是所做的内容不同而已。人人都做一个小雷锋,校园便会变得更加和谐。
回想汶川地震时,多少人失去性命,失去财产。当家中并不富裕的他向灾区捐献了100元钱的时候,他就是雷锋。你也许会讶异,可是他的妈妈是个擦皮鞋的,一次只能挣一、两元钱,这100元,要擦多少双皮鞋,要流多少滴汗水?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竟可以有这么大的义举,他难道不是雷锋?一个已经退休的老人,虽然每月有丰厚的退休金,但他还是那么勤俭节约。当他的袜子已经破了一个洞时,他还坚持不换,他把省下来的钱捐献给灾区,他如是说:“节约、节约,节约一双袜子的钱也能够让灾区人民吃一顿饭啊
寻找身边的雷锋主题征文:雷锋就在身边!”他不也是雷锋?当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上车时,一位年轻人向他说声:“老奶奶,您请坐!”的时候,他也是雷锋。一位一年级的小女孩冒着雨等妈妈的时候,你将一把雨伞递到她身边,为她撑伞时,你也是雷锋。当你把课本忘在教室,独自在家懊悔时,同桌冒着风雨为你送来课本时,他就是雷锋。青春,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要向雷锋叔叔学习这种艰苦奋
斗、助人为乐的精神,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黑暗中,梦想是一盏照亮前方的明灯;风浪中,梦想是一把搏击长空的利剑;战火中,梦想是一张平稳安定的课桌。梦想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是一束永恒追求的光,我们应放飞梦想,为祖国添光增彩。
记得刚入学时,我常常哼起那首儿歌:“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童稚的声音背后是一颗单纯的心,那时的我有着最简单,最纯粹的中国梦。我以为有了知识,有了智慧,就可以成就梦中那个中国。
如今的我,会给你说一段经典的旧评书段子:“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了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在充满幻想的季节里,我想象着做一个像岳飞一样的大将军,为国效力。我认为只有身怀绝技,凭着满腔的热情,才能为国效力。
回顾中国的历史,为了祖国的`荣誉,有多少仁人志士不顾生命安危,抛头颅,洒热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情取丹心照汗青。”那是文天祥的正义梦。“心坚如磐,毫不动摇。”那是苏轼的气节梦。“杀我一个,还有后来人。”那是夏明翰的执着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那是钱学森的回国梦……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无不展现了他们的梦想——爱国梦。
梁启超曾说过:“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中国梦”并不是一句话,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行动与付出。不畏艰难,迎难而上是我们首先要做的。生活就像逆水行舟一样不进则退,需要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在竞争中学会迎难而上,在逆境中学会坚持不懈,在困难中学会顽强拼搏。在诱惑中学会克制自己,在险境中学会斗智斗勇,不放弃,不退缩。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振兴中华,梦圆中国,踏上奋斗的道路吧!
建党一百年 风正一帆悬
一百年来,党建引领下的公共卫生运动如火如荼;一百年来,中华大地上的公共卫生境况大步跃进。回溯百年党建历程,结合医疗业务进展,党员干部得以演绎出一首中国特色公共卫生体系的动听乐曲。以歌证史、以史串歌,广大人民百姓得以聆听到一首首党建引领业务、业务促进党建的动听歌谣。
“爱国卫生年年搞,年年都有新气象”。透视党的发展历程,党建引领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奠基密不可分。回眸爱国卫生运动,医疗卫生更是在党指导下被升华到“人人振奋,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重要高度。从高处看,党指导下的医疗卫生建设以新思想为抓手,从理论上彻底翻新老百姓的医疗卫生知识图谱。往细处看,党指导下的医疗卫生建设紧密结合我国城乡现状,有力抗击非典、甲流等一次次公卫挑战。向外处看,党指导下的医疗卫生建设探索出了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在数次全球性流感危机中交出了中国答卷、拼出了中国速度、走出了中国体系。
“你用生命抗战我在背后支援,团结一切力量控制疫情蔓延”。回望过去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五湖四海,党员抗疫身影遍布神州大地。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全国公共卫生系统的一次冲击与挑战,更是对党领导下中国公卫体系的一次检验与阅兵。抗疫是一场没有看客的战役,人人都是抗疫主力军;抗疫是一场没有死角的战疫,处处都是抗疫第一线。抗疫战争中,没有观众、没有路人,人人都是主角、你我皆是导演。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战“疫”。一封封请愿书、一个个红手印、一幅幅白手套,共同交织、串联,为神州大地公卫现状搭建起一张有力的健康防护盾。
“致敬最美逆行者,欢迎英雄凯旋归”。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党的第一个百年生日中,必能打好疫情防控“下半场”阻击战;我们笃定在党的第二个百年历程中,必能唱好健康中国建设“下半首”交响乐。过去一年,党员干部以“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毅力抗击疫情,替广大人民群众保障一个卫生家园;未来一年,党员干部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扫除障碍,为党的百年生日维系一个平安中国。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成功经受了非典、甲流、新冠等数次环球公共卫生危机检验。党员干部要继续坚持扛牢政治责任,振奋精神、增强信心、保持定力,加快绘制健康中国瑰丽画卷、加快探索党建引领行业建设。
炊烟记忆
“妮儿,起来吃饭了,奶奶炖的乌鸡汤呐!”鲜亮的汤汁,香气四溢,一大早就吃上了奶奶亲手做的“大菜”,这在小时候可是想都不敢想的。闪电在泛红的天空中裂成花束,时光折叠,飞雨簌簌,我仿佛看到破败院落里那抹浓浓的炊烟。
“咳咳”。奶奶头上顶着块抹布从“锅屋”里走出,迈着小脚步子,颤巍巍端着大铁锅,从早上五点起来忙活,已经过半晌了,一道鸡汤才悠悠的出来。大人们饿的前胸贴后背,小孩们早就耐不住性子哇哇大哭了。浓浓的炊烟还未散尽,缭绕的烟雾中央掺杂着些乌黄色,奶奶取下头顶上的抹布擦拭了下眼睛,许是被烟熏的,眼眶子红红的。“开饭咯”,大人小孩们一拥而上,一大盆鸡汤不一会儿就见了底。“做饭的没有功劳呀。”奶奶边收拾着碗筷边感慨。
书上总把炊烟当作一种意象,来表达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自由、惬意、洒脱。殊不知村子外的人拼命想归隐田园,村子里的人却想拼命过上好日子。炊烟,至少村里人并不觉得是个好意象。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有“锅屋”,黑漆漆的一个小屋子,四面墙也被熏成了黑的,两三架灶台摆在靠门的那面墙,后面囤着各式各样的柴火,有玉米秸秆、花生秧、捡来的小木棍、棉花柴……一个小箱子里专门盛着生活垃圾,以塑料袋为主。到了该做饭的时候,全村的女人们像是约好了一齐下手,每家每户的烟囱里都冒出了浓郁的黑烟,然后变成乌黄色,再后来变成轻烟,那便是烧火进入正轨了。一同升起的炊烟,壮观又无奈,像是既定的时辰,是那个年代普通农村人的日程分割线。
8岁的时候,奶奶教我烧火做饭,“穷人家的孩子要早当家咧”。我吃力地抱着柴火,头上顶着个小抹布,学着奶奶的模样,将塑料纸夹在干柴中,左手拿着干柴,右手拿着火机,呲溜的一声点住了塑料纸,滴答滴答,塑料纸的油在淌,可干柴却没能燃烧,一连好几遍,气得我直哭。这烧火是有学问的,奶奶常说看烟囱里烟的颜色就知道这家的女人是不是个持家的,若是青烟,就说明女人烧的一手好饭,若是黑烟、黄烟,这家的孩子可是遭殃了吧,连口热乎饭也吃不上,奶奶常这样说。她很会烧火,一缕青烟随风飘动,饭香也在炊烟之下更加浓郁。但是阴雨天情况就不一样了,奶奶也有做不好的时候。
夏天是个潮湿的季节,雨季一到,到处都是湿漉漉的,一家人的吃饭全靠“锅屋”那点受了潮发了霉的旧柴。为了让全家人吃上一顿热乎饭,奶奶总是在一大早就起来钻进“锅屋”,支好锅灶,开始跟火较劲。点燃火柴,一根,呲溜,灭掉。又点燃一根,燃烧,呲溜,再灭掉。这样的动作重复了好多次,半盒火柴下去了还没见火生起,奶奶气的直跺脚,也顾不上外面下着雨了,一路小跑去屋子找那些不用的塑料、废纸箱子,截几段塞进灶里,点燃火柴。这次,终于有了点小火苗,燃烧燃烧,眼看就要成功了,呼的一缕小青烟,又灭了。奶奶边叹着气边寻找着干柴,嘴里说着:“今天能不能吃上饭,就看运气了”。是的,运气好的时候角落里会有干柴,用干柴一引,灶火便起来了,运气不好的时候,整个小屋里的柴全是潮湿的,一整天都吃不上热乎饭。这样的日子奶奶过了半辈子。
一股浓浓的香气扑鼻而来,思绪拉回现实。明亮的厨房,整洁的灶台,各式各样的厨房用具,现代化的设施和奶奶头顶上的抹布略微不协调,奶奶蹒跚着步子有条不紊的关上灶上的煤气,盛出最后一碟小菜,打开高压锅,尝了尝汤汁的咸淡,又从小电锅里盛了一碗八宝粥。窗外的雨渐渐小了,一道道雨帘随风而动。
“党对老百姓好呀,国家富强了,老百姓也富了,今年88了赶上了好日子,这么个雨天要是赶以前啊,咱得啥时候才吃上热乎饭啊!”奶奶望着院子里的积水笑着说,“现在好了,不用烧火了,空气也新鲜,想吃什么打开煤气灶,通上电压锅。你爷爷最爱吃新鲜花样儿,前些日子你姑姑来教了我几道菜,说是啊,从网络上查的,哎呦,是真好呀,那个时候怎么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好日子!”奶奶一边感慨着一边拿起手机竟说要和姑姑视频通话,真是个老小孩咧。
民以食为天,从孩提到成年,从炊烟到普及电气,从饱腹到营养丰盛,短短十几年间,奶奶的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日子流逝,时代更迭,我也从当初的烧火小娃娃变成一名基层公务人员,即将在这片曾经养育我的大地上挥洒青春与热血!
天放晴了,我走出院子,呼吸着绿水青山带来的新鲜空气,远去了浓浓炊烟,瓦蓝的天空飘着棉花糖似的云朵,大街上蜿蜒的水泥路修到家家户户门口,一排排太阳能板路灯正在汲取能量,新时代来了,新生活来了,美丽新农村正在以昂扬的姿态走进新未来!
寻找老屋的记忆
老家的老屋是1994年盖的,九十年代的农村,万元户尚且不多,老爹硬是把那几年做小本买卖积累的三万多块钱拿出来,盖起了六间敞亮的砖瓦房。那时候讲究“私人订制”,老爹都是请木匠到家里去,窗户、门框、房门、屋门,一件一件地细细打磨,甚是讲究。不论屋内陈设,只看外观,现在来说老屋都丝毫不显落伍。
老屋的天井最初是泥土地,农忙时节,收获下来的小麦、玉米、花生、棉花都晒在上边,每每这时就特别期待大晴天,这样泥土地就能立马“起干”,庄稼晒得就好。后来,时兴砌水泥凉台,老爹就把院里院外都用水泥砌起来,这样晾晒粮食更加方便。小时候每到粮食收获的时候,都跟着老爹到镇上的粮管所交公粮。后来国家取消了“三提五统”,不再交纳“皇粮国税”,压在农民身上的担子一下子减轻很多,真正是“让利于民”。
如今再看老家四邻,家庭轿车基本上是“标配”,后邻大哥拥有3辆农机,有管土地耕耘、打畦子的,有管播种的,有管庄稼收割的,可以给乡里乡亲提供一条龙服务。前段时间刚开回一辆崭新的联合收割机,接着就加入镇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跟着去外省收割小麦,打个二十来天的时间差,就马不停蹄地赶回收割当地的庄稼,正应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老百姓越过越红火的日子,更是因为赶上了新中国发展的好时候。
我们姐弟几个在不同的城市都各自安家立业。以前家庭聚会时大家等等这个、看看那个,往往半天的时间就消磨了。现在虽然距离变远了,可快速发展的交通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时空距离,只要工作时间允许,坐上如今国产的“复兴号”高铁,不消一个小时,便能“回趟家”。从最初的骑单车,到乘坐公共汽车,到私家车,再到疾速飞驰的高铁动车,交通的方便,让“走娘家”成了一件乐此不疲的事。
如今,老爹和娘已经进城居住,老家的老屋闲置起来,铁将军把门,让人不觉有种岁月斑驳的伤感。可老爹说,“时代发展了,一辈一辈都是这样的,只能越过越好。但不论走到哪里,这里都是我们的根,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忘根,总书记都说了要留住乡愁,所以老屋坚决不能卖”。于是,时不时老爹还会回趟老家,把老屋周围收拾得利利索索。依依不舍的恋乡情结是亘古不变的,承载着更多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千万万个小家幸福圆满了,才会有我们祖国大家的和谐昌盛。岁月如梭,老爹已是古稀之年,以前每次我打电话他都能给点意见建议,可这次他说,“老了老了,我不想操心了,关键是也不用我操心了。”这话说得在理!如今我和弟弟都奋斗在基层一线,感受着基层的温度,体味着百姓的生活,也更明白一个道理:老百姓安居乐业,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幼有所教,贫有所扶,困有所帮,病有所医,正是新时代我们党和政府奋斗的动力源泉。
斑驳的老屋,留存了老爹和娘这些多年穿越风雨、披荆斩棘为家打拼的一幕幕记忆,更是见证了流金岁月里普通人与祖国同奋斗、共成长的美好历程。祈愿新时代的“赶考”路,你我并肩奋斗,不忘初心再出发!
★ 难忘初心征文
★ 寻找红色足迹征文
★ 大学校园主题征文
★ 红色主题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