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令我感动的诗词之美(共含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尚雪摄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诗词之美令我感动作文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上下五千年,多少风云人物已化为枯骨,多少亭台楼阁已化作残垣断壁。可唯有诗词,几千年来,经历无数风风雨雨,依然保存着那份多独特的,亘古不变的美。
仍记得岳飞的《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当你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不要把自己的大好时光浪费掉,等到你已满头白发时,你才会发现,时间是多么的宝贵,而你,只能低下头默默叹息。从这三句诗中,你能否读出岳飞的惆怅?你是否会被深深的无奈而感动?
又想起陶潜的《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顾自采菊,款款走在东篱下,听不到大街小巷、繁华闹市的喧嚣,陶冶着自己的情操,放荡着自己的胸怀,悠悠走在田间小路上,心中没有一丝杂念,看到南山,心中又平添了一份宁静,从这两句话之中,你能否体会到诗人心中的平静?又能否体会到诗人那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境?
还有的《沁园春。雪中》“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的车轮滚过,留下无数风流人物,当走过一片片雪山之后,写下了真正的风流人物还看现在,他以那无比豪迈的气魄,抒发了多少现代人的`信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超越前人,创造奇迹,从这三句中,你能否读出壮年的胆识与气魄?你又能否读出他对革命的信心与勇气?
最后还有李清照《点绛唇》中“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一袭青裙,几支珠钗,三千墨发,独自一人立于繁茂的树冠之下,阳光拉长了她的影子,让那少女恍若画中的仙子。蓦然回首:驻足,将鼻尖贴上青梅,你能否体会出她的羞涩,又能否体会出他对生活的那份诠释?
诗歌,比小说多一份精炼,比散文多一份意境,比歌剧多一份想象的空间,你能否读出诗中不同韵味的感动?
青岛之美令我感动作文
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三面环海,一面接陆,巍峨的崂山傍海屹立,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辉映出青岛特有的美丽身姿,具有典型欧式风光的建筑,形成了中西合璧,欧亚风情的特色。赤礁、细浪、金色沙滩构成青岛美丽的风景线。
在暑假,我和我的朋友一起报了一个七天的'青岛夏令营,我们坐着火车向目的地驶去。我们来到了海边,刚好赶上了涨潮,只听见海面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一开始,浪潮还不过我的膝盖,过了一会儿,那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出现了许多条白线,那许多条白线一条接一条的,银白色的海浪一个紧接着一个向岸边涌上来。开始,浪花只像调皮的孩子一样跳跃着。过了一会儿,一米多高的大浪一个推着一个奔腾而来。海浪击在海边的礁石上,迸出碎玉般的浪花,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跟比一浪强”。他们载着更高、更快、更强的心愿飞奔而来。浪潮打在石头上后,形成了两丈多高的水墙。沙滩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海蛎和贝壳,五颜六色惹人喜欢。我们在沙滩上捡着贝壳,聊着天,走在海水中两脚感到顿时轻松。
在海边人们框出来了一片地方,在这里人们自由自在的嬉戏,一片热闹的气氛,我们也逐渐的参与到了其中。水上游艇,水上波波球无不展现出童年的魅力,蓝天白天也互相衬托,创造出了美好而又和谐的画面。
这一切美好的景物都是来源于我们的亲爱的祖国,是她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的美好家园。青岛之美令我感动,祖国之美令我感动。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她给了我们许多许多,这种美令人感动。
一天在翻看书本时,不经意间看到字里行间有一句:“皓月凝辉,竹影婆娑留画意;明湖摇翠,桨声欸乃壮诗情”,好一个“皓月凝辉,明湖摇翠!”寥寥几字,用皓月,竹影等意象,描画了一幅月下游湖图景。品味着这句话,深深地陶醉在它隽永的意境之中。
然而我又似乎忽然回想起在一个夏风沉醉的傍晚游烈士公园年嘉湖的情形:月色倾泻在广阔的湖面上,波光粼粼,我独自行走在湖畔的小道,树影斑驳,蛙声阵阵,这一切景色轻易地牵起人无数的思绪。我想,这就是诗词的魅力所在吧。
那么我们来谈一谈诗词的美吧。
首先是诗词美在它说营造的意境之美。比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简短的语言,却形象逼真,李白借助大胆想象,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十分逼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最著名的是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当中用了三句诗词来表达三种意境,从而说明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为“无言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句诗词,三种意境,三种人生境界,妙哉!
诗词之美,也在它描写的景色之美。借景抒情,是一种常用的诗词表现手法,常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景的诗句多不胜举。“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用“光影、梅枝、清水、昏月等几个意象为人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开阔的意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了气势磅礴的壮丽景色。又有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寥寥数语就把一幅大漠落日景象就此铺开。
当然,我认为诗词最美的地方还在于那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带来的奇妙体验。
有的诗词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而我们也能够很快地从中获得乐趣。而我觉得有很多的诗词更像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一样,有时候你不能体会得到其中的奥妙,而你却依然觉得它十分美妙,就像“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只是单纯的觉得这句诗很好,尽管一时间我不明白其中的妙处,可仍然能够感觉其出色的地方。
是言:诗词之美,美不胜收。
诗词之美作文
近日买了一本《古典之殇》,不得不说这本书曾经跟我擦肩而过很多次,同学跟我推荐过,后面的图书角出现过很多次,也曾翻阅过一两次,都最终不了了之。终于,它来到我的身边。
文字很美,这是第一直觉。而后,大量的古诗词更是惊艳到了我。作为一个文科生,不得不说,这些古诗词是很得我的'喜欢的。一时兴起,几天都沉浸在各种各样的古诗词中。
山有木兮木有枝,简单的描绘一面景色,却暗含了一颗真诚的心,心悦君兮君不知。淡淡的情似水流逝,奔腾成大海,带着心酸的苦涩,仿佛看到了流水河畔的船夫对鄂君子皙的告白。
要说一句从小是背李白的诗长大的,还真是不为过。可以前也只是背,如今读来确实万般感慨。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这是最近听得《风华录》里的诗词。李太白啊李太白,纵你一生潇洒桀骜不驯,最后结局还是……你看他的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仿佛看见了他的衣角在悬崖边上飘荡。
很早就知道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句诗,很久以后才知道这是白居易写的。都说白居易喜欢把自己的诗弄得通俗易通,我想他若看到今日,会不会在棺材板里笑开了花。
朋友给我推荐过仓央嘉措,她介绍时是说一个写情诗的和尚。我去看他的诗r,发现也是很熟悉。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诶,这么美的诗,为何没有在当初擦肩而过时仅仅抓住呢?
现在想来,大量的诗词歌赋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靠近我的身边,我莫不是无视,便是忽视。想着大量财富离我而去,便觉得心痛。而现在又有多少人还会作诗去吟咏万千河山?我们现在是背诵千年之前的古诗,再千年之后的人呢?他们是打算去了解万年之前的古古诗吗?
记得看过一期的《我是演说家》,演说家是谁已经忘了,他鼓励我们多看看古诗词,不要只专注那些必备科目。诶,我想,现在有人肯去背必备科目已经很不错了吧。
看看那些诗词之美,多去领略一下自然吧。
我们读古典诗词,不是真的在读,而是用心在体悟,体悟那份空灵、曼妙、共鸣,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呼吸着诗中世界的气息,让每一次感受都有新的发现,新的不同,新的美妙和其中暗藏着玄机和活力。古典诗词的精炼留下了让人巨大的想象空间,读者能够将自身化为微小的尘雾,瞬间弥漫于整个诗的空间。那巨大的空间可以让读者,如丝如梦,如幻如仙,其多种意境,多种揣测,多种解释,多种理解,渗透全身。其诗句可以是青山绿水,可以是大漠落日,可以是古寺寒钟,可以是隐逸暗香,可以是高山流水,也可以是海枯石烂……她就是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具有宽广的想象视野和表达空间,其穿越性,是超出时空的。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古典诗词以音乐性质的美感,以韵律、语感、节奏为主流,营造一种朦胧的梦境,朦胧的山水情怀,朦胧的人生咏叹,她既可以是气势磅礴,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也可以是花前月下的浪漫的儿女情长。
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在于她的押韵,古典诗词的主体,是使用中古音系统进行创作的,这个系统的标准叫“平水韵”,是因为一个平水县人编的字典而得名的。近体诗(即绝句和律诗)是只能押平声韵的。更重要的.是古典诗词,是押尾韵的,即:诗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
她是汉语诗歌的一个特色。古典诗词的押韵有它深厚的蕴涵和独特的魅力。
我们的汉语诗又叫做“诗歌”,是因为那些诗本来都是可以歌吟的,现在我们办古典诗词诗会,就有许多老同志上台去吟诵,去歌咏。古典诗词的押韵,是大有深意的,由于整首诗中,被拖得最长的,就是韵,韵的发音被夸张、慢化、加强,所以韵的发音,会对整首诗的意境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古人写诗重视押韵的原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自然物象与人文精神彼此涵容,大大增加了诗歌内容的丰富厚重,将感性的物象与抽象的人生思考紧密结合,用比喻的手法,形成了巨大的艺术张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无穷的思想启示意义。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表现的个性化语言,对读者来说,往往会感到“陌生”,但却给人新奇的感受,比非文学语言往往更有情趣,更有吸引力,更易于启发读者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李白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从诗句来看,在实际的生活中没有这种说法,而且不符合语法规则。而诗人这样用,是别有匠心的,她使语言产生了“陌生化”效果。虽然在意义上,显得有些不可理喻,但读者也能理解,并能感受到这种“陌生”所蕴含的审美趣味。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我们不能简单机械地把语言当成思想的媒介、工具、载体甚至“外衣”,其实不然,语言就是思想本身,离开了语言就没有了一切。抛开语言而奢谈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虚幻圈套之中。当代西方语言哲学认为,语言就是一切,甚至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一切都在语言之中,文本之外一无所有。因此,所谓诗歌,乃语言运作而产生的“言语”而已。古典诗词带着自古而来的感觉经验,每个作者和读者,也都在语词的基本共识层面进行创作和阅读理解。所谓“意境”、“涵蕴”都不是脱离和超越具体语词的抽象之物。诗词高手都是运用语言的高手。诗是——人类语言美中之纯美的存在。是宇宙万物间美的总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隐者也,文外之重旨也。隐以复意为工。”“复意”就是指文学的多义性。古典诗词即“由于诗人的提炼、加工,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在本义之外,还带有使之诗化的种种情感和韵律。”
《古诗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诗中的“相去日已远”中的“远”,既指“空间”上的长,也指“时间”长。正是这个词语的多义,不但营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审美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感受,激发读者情感,产生应有的情感共鸣,诗人正是在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在自然与生活的互溶过程中,把对生活的感受诗意化、情感化、审美化,从而使诗歌艺术意境达到巅峰。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是采用民歌体裁写作的绝句,运用了民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谐音双关。一场太阳雨后,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高涨,平如镜面。突然从江上传来一阵歌声,岸边的姑娘听出是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所唱。好久没有他的音讯,以为他已忘记了自己,听到歌声,才知道他就像夏日晴雨不定的天气,以为没情,原来却是有情的。这里的“晴”是“情”的双关语,由上面的“东边日出西边雨”引出,写出姑娘的心理活动。诗人只用七个字就把姑娘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出来,让我们仿佛看到她怦然心动由怨转喜的表情,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功力。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中“碧玉”表现出多义性。一是实写,用“碧玉”比喻鲜嫩清脆,仿佛带有玉石般光泽的柳叶。二是虚写,把柳叶的细柔与人相联系,通过想象,把柳树的婀娜多姿,脉脉含情小家碧玉联系起来,赋予情感意蕴。
中国古典诗词,正是做到虚写与实写得统一结合,提高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审美效果,从而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境界。
总之,古典诗词之美,之丰富想象,之巨大艺术张力,之表达视野空间的宽度与广度,是为千古一绝,万世为表也。
漫谈诗词之美
东坡的诗词和易安,小山不同,适合关西大汉操铜琵琶演奏。这样的美谓之“阳刚”,现在多用来描述男子雄健的美,其实它是中国传统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阳刚类似,壮美这一审美感受也可以给人带来类似的体验。不过阳刚之美多用来形容
体的自我修养,例如“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之类,描述的是意气风发的英雄。又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句,更加明显的展示出阳刚之美实际上是儒家对于君子之美的一种要求。这反映出儒家的人生观,君子要坚韧有操守,要自强厚德,有所作为。壮美常见于边塞诗歌当中。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绘边塞壮美的景色。“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一句展示出壮美背后的人生观,不同于阳刚的自我修养,他是儒家对于保家卫国,无私奉献的一种追求。
飘逸之美散见于李白的诗歌当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现出李白的失意,他的失意一开始源于被贬谪。在这一点上,李白诗歌里有儒家入世的因素,希望可以入朝为官。“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同时他又擅长自我安慰,用瑰丽的想象来弥补现实的不足。“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酒和美景让李白最终超脱,达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的解脱和拥有在受到打击后仍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
飘逸之美,飘散在盛唐诗歌当中,在文化的融合里增添了一抹道家的出尘色彩。
沉郁之美常指杜甫的诗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勾勒杜甫晚年的样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说出杜甫的心声。他的诗歌仍然隐含了儒家的人生观,君王可以任用贤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入朝为官,而不是栖居寒室。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儒家礼乐的一种要求,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在于主客体得平衡,和儒家人生观里中庸异曲同工。中庸并非是现在所说的平庸,不出头,无能。而是一种达到平衡的,不断提升自我,修养身心的智慧。
道家的“阴柔之美”常见于老子,庄子的著作中。阴极为刚,说的就是大直若屈,大智若愚,隐含辩证法的思想。“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阴柔往往可以战胜刚强,道家讲求无为,自然希望君王可以像水一样润泽百姓万家,无为而治,实现天下大治。
空灵之美来源于佛家的审美。多见于王维和寒山的禅意山水诗中。诗歌有有我和无我之境,禅意诗歌多为无我之境。如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和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均为此境界也。“天气晚来秋”是知觉,“明月松间照”是视觉,“清泉石上流”是听觉,无我之境看似无我,其实处处有我。
这就是佛家的人生观,希望超脱世俗,看似无我,实则天人合一,与万物共生。
审美活动是高级活动,人生观是精神产品,两者共存于中国的艺术文化之中。于诗词之中窥见中国传统审美,不管是“大江东去浪淘尽”“还是昨夜小楼又东风”,都会给我们更多启发。
中国,一个古老且屹立在世界顶峰的伟大国度。在这一片繁华而辽阔的大地,一个又一个奇迹,悄然出现……而其中最厉害、也最多样的,非诗词莫属了……
中国是一个从不缺少诗的国度,从《诗经》开始,漫长的诗词之路就已拉开了序幕。而其中最为鼎盛的唐诗与宋词,更是将诗词推到了世界的顶峰!
诗词从不缺少美的意境。李清照曾经写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读着这首诗,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乌江边,马儿不停地嘶鸣,项羽手握长剑站立,前方是波涛凶涌的乌江,后方是刘邦的千军万马。最终,他做出了自己的决定:缓缓地拔出长剑,然后划向自己的脖子……鲜血流淌,映照出最后的一抹晚霞。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展现了夏天特有的景物;“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了一幅秋景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则令人感受到冬天的寒意……这就是诗词的美丽之处啊!
是的,这正是诗词的魅力所在!区区十几个字,却能将一切描绘的`栩栩如生,好似身临其境,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诗词,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最有魅力的体现。让我们弘扬中国文化,发扬诗词之美吧!
在朗读唐诗宋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为古代诗人的才华而惊叹不已。而诗人的风格更是让我们对古诗词的有了新的感悟。
在一年级的时候,我读了李白的《静夜思》,李白写的是非常朴实,令人能根据字面就能理解了他写的诗句的意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当时的我,读了《静夜思》后脑子里浮现出这样一幅情景:李白站在床前望着一轮明月不禁思念遥远的家乡。
到了四年级,我已经能够理解诗人在诗中想表达什么了。在读了《题西林壁》之后我更是受益匪浅,尤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是不仅描写了庐山的巍峨秀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六年级,我读了《泊船瓜洲》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诗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描绘出了春天来临的时候,江南一片葱茏,到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看到了这样一幅景象,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这首诗不但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还是思乡的名句。
在诗的海洋中徜徉,让我深深体会到诗是历史中绽放的花;是山河美景的荟萃;更是诗人情感的吐露。在读古诗的那一刻,我感悟到了它的美。
★ 他们,令我感动_
★ 感动的美
★ 冬之美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