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子工程 毕业论文范文(共含1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NSEL”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机械电子工程毕业论文
浅谈气动机械手
摘要:气动机械手由操作机(机械本体)、控制器、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装置构成,是一种仿人操作,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能在三维空间完成各种作业的机电一体化自动化设备。特别适合于多品种、变批量的柔性生产。它对稳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劳动条件和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机械手 控制器 仿人操作
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
机器人应用情况,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并不是在简单意义上代替人工的劳动,而是综合了人的特长和机器特长的一种拟人的电子机械装置,既有人对环境状态的快速反应和分析判断能力,又有机器可长时间持续工作、精确度高、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机器的进化过程产物,它是工业以及非产业界的重要生产和服务性设各,也是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自动化设备。机械手是模仿着人手的部分动作,按给定程序、轨迹和要求实现自动抓取、搬运或操作的自动机械装置。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机械手被称为“工业机械手”。
生产中应用机械手可以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可以减轻劳动强度、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安全生产;尤其在高温、高压、低温、低压、粉尘、易爆、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等恶劣的环境中,它代替人进行正常的工作,意义更为重大。因此,在机械加工、冲压、铸、锻、焊接、热处理、电镀、喷漆、装配以及轻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引用。机械手的结构形式开始比较简单,专用性较强,仅为某台机床的上下料装置,是附属于该机床的专用机械手。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制成了能够独立的按程序控制实现重复操作,适用范围比较广的“程序控制通用机械手”,简称通用机械手。由于通用机械手能很快的改变工作程序,适应性较强,所以它在不断变换生产品种的中小批量生产中获得广泛的引用。
机械手的`组成
机械手主要由执行机构、驱动系统、控制系统以及位置检测装置等所组成。
(一)执行机构
包括手部、手腕、手臂和立柱等部件,有的还增设行走机构。
1、手部
即与物件接触的部件。由于与物件接触的形式不同,可分为夹持式和吸附式手在本课题中我们采用夹持式手部结构。夹持式手部由手指(或手爪)和传力机构所构成。
手指是与物件直接接触的构件,常用的手指运动形式有回转型和平移型。回转型手指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故应用较广泛。平移型应用较少,其原因是结构比较复杂,但平移型手指夹持圆形零件时,工件直径变化不影响其轴心的位置,因此适宜夹持直径变化范围大的工件。手指结构取决于被抓取物件的表面形状、被抓部位(是外廓或是内孔)和物件的重量及尺寸。
常用的指形有平面的、v形面的和曲面的:手指有外夹式和内撑式;指数有双指式、多指式和双手双指式等。而传力机构则通过手指产生夹紧力来完成夹放物件的任务。传力机构型式较多时常用的有:滑槽杠杆式、连杆杠杆式、斜面杠杆式、齿轮齿条式、丝杠螺母弹簧式和重力式等。
2、手腕
手腕是连接手部和手臂的部件,并可用来调整被抓取物件的方位(即姿势)。
3、手臂
手臂是支承被抓物件、手部、手腕的重要部件。手臂的作用是带动手指去抓取物件,并按预定要求将其搬运到指定的位置。工业机械手的手臂通常由驱动手臂运动的部件(如油缸、气缸、齿轮齿条机构、连杆机构、螺旋机构和凸轮机构等)与驱动源(如液压、气压或电机等)相配合,以实现手臂的各种运动。
4、立柱
立柱是支承手臂的部件,立柱也可以是手臂的一部分,手臂的回转运动和升降(或俯仰)运动均与立柱有密切的联系。机械手的立柱因工作需要,有时也可作横向移动,即称为可移式立柱。
5、行走机构
当工业机械手需要完成较远距离的操作,或扩大使用范围时,可在机座上安滚轮式行走机构可分装滚轮、轨道等行走机构,以实现工业机械手的整机运动。滚轮式布为有轨的和无轨的两种。驱动滚轮运动则应另外增设机械传动装置。
6、机座
机座是机械手的基础部分,机械手执行机构的各部件和驱动系统均安装于机座上,故起支撑和连接的作用。
(二)驱动系统
驱动系统是驱动工业机械手执行机构运动的动力装置调节装置和辅助装置组成。常用的驱动系统有液压传动、气压传动、机械传动。控制系统是支配着工业机械手按规定的要求运动的系统。
目前工业机械手的控制系统一般由程序控制系统和电气定位(或机械挡块定位)系统组成。控制系统有电气控制和射流控制两种,它支配着机械手按规定的程序运动,并记忆人们给予机械手的指令信息(如动作顺序、运动轨迹、运动速度及时间),同时按其控制系统的信息对执行机构发出指令,必要时可对机械手的动作进行监视,当动作有错误或发生故障时即发出报警信号。
(三)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支配着工业机械手按规定的要求运动的系统。
目前工业机械手的控制系统一般由程序控制系统和电气定位(或机械挡块定位)系统组成。控制系统有电气控制和射流控制两种,它支配着机械手按规定的程序运动,并记忆人们给予机械手的指令信息(如动作顺序、运动轨迹、运动速度及时间),同时按其控制系统的信息对执行机构发出指令,必要时可对机械手的动作进行监视,当动作有错误或发生故障时即发出报警信号。
(四)位置检测装置
控制机械手执行机构的运动位置,并随时将执行机构的实际位置反馈给控制系统,并与设定的位置进行比较,然后通过控制系统进行调整,从而使执行机构以一定的精度达到设定位置。
参考文献:
[1]张建民。工业机器人。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
[2]蔡自兴。机器人学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战略。机器人技术,:4
[3]金茂青,曲忠萍,张桂华。国外工业机器人发展势态分析。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1:2
[4]王雄耀。近代气动机器人(气动机械手)的发展及应用。液压气动与密封,:5
[5]严学高,孟正大。机器人原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电子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电子工程是电子和电磁现象和规律的技术运用,它受到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方面的很大影响。快来看看电子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吧!
电子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浅析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
摘要: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与创新,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建设可以通过将信息技术和专业学科技术进行有机的融合,实现了信息的有效处理和传输。对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本文对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电子 现代化技术 信息工程
现阶段,电子信息工程计算已经在我国的生活和生产领域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相比于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在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除此之外,在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国际金融一直处于萎靡的状态,为了扩大内需,使市场经济向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保证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性,还需要进一步对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进行应用。
一、电子信息工程在现代化技术领域的应用
利用电子计算等先进技术控制电子信息的手段就是电子信息工程,这种工程主要是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式进行研究,同时设计、开发、应用以及集成处理现代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现阶段,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的高速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开发制造业、电子通信业务等各行业都受到了电子信息工程的影响,以上各行业中都受到电子信息工程的影响。
二、案例介绍
某电力企业为了达到创办一流电厂的管理目标,引入先进的管理软件对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通过全面了解工程中相关信息的动态,可以和施工单位积极进行信息的交流,实现节省投资、加快施工进度的管理目的。参考兄弟单位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制定了信息化工程管理目标,组建了信息化网络,并制定了具体的网络管理制度。系统可以实现信息的更新、资源的共享,全面提升了管理效率。
三、系统框架结构分析
3。1 硬件配置分析
以二期工程总体设计规划为依据,将Del lPoweredge 1400 sc选为操作工具,将磁盘阵列配置好,用作为管理系统(P3)服务器服务,HP NetServer LH3和 HPNetServer LC3(配有磁盘阵列)分别为email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利用Sun Micro Systems—Sun Fire 880升级原有的数据库服务器。路由器和中心交换机分别为Cisco 2610、IntelExpress 550T Routing Switch,3台Intel Express 510T Switch是使用的交换机型号,除此之外,还配有其他类型的交换机,如3Com的SuperStackⅡ Switch 1100系列,同时,将联想LS—3008交换机加配有需要的办公室内。采取了3台山特2kVA UPS以使系统在断电的状态下或者在电压不稳定的情况下能够持续稳定运行2h以上,将数据可靠保存起来。
3。2 网络规模及互连情况分析
图1所示的是网络拓扑结构。“客户机/服务器”(C/S)和“浏览器/服务器”(B/S)相结合是基建阶段采用的模式,为了实现与二期筹建处及各施工单位的互连,采用了光纤和拨号方式。星型结构的快速以太网使网络主干采用的,其速率是100Mb/s;超五类双绞线到桌面是办公楼内采用的,根据桌面速率工作性质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种形式:交换式和共享式,速率分别为10Mb/s和100Mb/s2。
已投产的一期工程是二期基建阶段的网络方案的'基础,扩充网络系统的依据是系统建设的实际需要,直接进行光纤联网的有4家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同时将远程拨号系统进行配置。现阶段,将100多台计算机接入外高桥电厂筹建处(包括设计院)内部,将270多台计算机接入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
四、实施措施及效果分析
4。1 现场调度和管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
各施工单位在每周1次的工程施工协调例会,以口头的方式将上周工作情况和本周工作计划进行汇报,并将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出。由于没有事先准备,因此在会议上提出来的问题通常都不能被解决,通常情况下问题在第2周才可能被答复,工程进度受到严重的影响。现在运用的会议室大都是具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设备,采用的方法是结合投影大屏幕与座前液晶显示屏,将工程协调会汇报材料通过PowerPoint进行演示,同时利用P33级计划实现超级链接,将过去2周已完成的项目进度、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1周将要开工的施工项目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以利于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开好施工协调会的前提是做好会前准备工作,在会议上各参建单位将上周的安全情况以及工程进展情况、本周工作计划和需协调的问题在会前进行上报,同时对其进行统计与公布,以使各单位做好会前准备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协调会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4。2 P3工程管理软件在工程中的应用
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利用P3软件对工程的实际进度即时、准确了解,同时比较其与目标进度存在的差异,已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适时调整;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将P3软件特点进行充分利用,将各种过滤器进行利用,以不同的要求将需要的进度视图制作出来,因此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进度尽快更好地控制。同时,P3软件的利用可以保证项目进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数据的及时输入和更新是实施P3软件的关键所在。以下几点强制性措施可以采取,以保证有效的利用P3软件跟踪和控制工程进度。(1)3级进度计划(电子版)是施工单位报审的开工报告必须具有的,如果没有就不能开工。(2)施工单位用P3实时跟踪所有开工项目,对数据进行每周更新。实际工程进度与3级计划存在的不同要由监理部进行核对,如果二者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可以暂时不对工程进度款进行结算。各施工单位每周更新P33级计划。
4。3 现场管理制度的相关应用情况
现阶段,“现场管理制度”已经升级到C版,其中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46个。P3软件与有些文档进行超级链接,以实现P3记事文档的管理功能。在网上传递施工协调会会议纪要的发布以及每周P33级计划进度等信息,同时在网络上有关施工日志和监理月报、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以及文件收发等资料。
4。4 资料档案管理应用
二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因为较大的单机容量和信息流量以及较多的参建单位,存在比较复杂的文件资料和图纸交换。为了将基建文件资料和图纸的管理水平提高,需要开发相应的信息管理软件,如文档数据库管理系统,此系统的功能比较齐全多样,可以发挥比较大的作用。“四控制、两管理、一协调”是文档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的设计思路,设计、施工、综合是各类现场文件的三个组成部分。每种分类又有子类组成,按照相关要求将工程中大量的文件、资料和记录的信息进行自动生成文件编号,将文档错号、漏号和重号问题杜绝,以使文件编号的唯一性得到保证。
基于电子设计竞赛的电子专业实践教学
[摘要]根据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内容及特点, 强调电子设计竞赛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针对电子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提出了加强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增加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项目、利用EDA仿真技术等具体措施,为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电子竞赛;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挑战杯、创新杯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等项目规模已逐步加强,在高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1]。
一、电子设计竞赛的内容与特点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每两年举办一届[2], 几乎在校的三四年级学生都有机会参加一次竞赛。竞赛的内容主要就是通过模拟、数字电路专业课的学习与实验,参考有关资料设计与我们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应用电路。学生经过对电路的设计、仿真、安装、测试,进行一次创新训练,从而展示自己的作品,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及部分优秀奖。电子设计竞赛的主要特点是: 实践性和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 不但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还涉及到一些专业选修课的内容。[3]这样就鼓励了学生学习选修课的积极性,比如传感器技术、电子测量、电子工艺、EDA仿真实验等专业的选修课[4]。设计手段可采用传统的实际动手方法,也可以采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设计方法,如EDA辅助设计,可大大促进参赛学生理论知识的升华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5]。
二、电子设计竞赛中的典型实例
1. 用电子技术开发中学物理实验
基于普通中学物理器材的笨重、价格昂贵、操作复杂、可靠性差、实验效果不明显,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一缺陷,我们指导学生以LED发光器件为核心,将其低功耗、低成本、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的发光二极管应用于中学物理实验中。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改进了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6]。
如图1中的上图是一个欧姆定理原理实验图,下图是一个多功能信号测试原理图,图2是测试欧姆定理的显示效果图。如果将上图电路的输出接入下图直流输入端M1、M3端,改变电源电压的大小或者滑动变阻器的大小时,通过LED2一组两只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亮暗,可以观察到电流、电压以及电阻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实验演示验证了欧姆定律I=V/R的关系。
图2的测试电路不但可以测试欧姆定理,还可以测试中学物理实验所有信号的电路,比如进行电磁感应现象测试,交直流电信号的测试,音乐电平信号的测试;变压器原理的测试等等。
2. 单双向可控硅导通特性的模拟演示实验装置
图3是单双向可控硅导通性能演示实验装置原理设计图,图4是单双向可控硅导通性能演示实验效果图,每个图的左半部分由电源、可调电阻及电容组成一个充电回路,右半部分的可调电阻、电容、双向二极管、可控硅组成一个触发电路及可控硅导通回路[7]。导通后的显示效果是用555多谐振荡器和CD4017十进制计数器联用,555用作时钟脉冲发生器送到CD4017的CP端,使CD4017计数器的十个输出端随输入时钟的加入,依次出现高电平,故LED0——LED9依次点亮,则形成“单双向可控硅导通”模拟显示电路。它演示的动态效果非常生动地揭示了可控硅触发导通的特性,很具有创新性及说服力。
这种新颖独特的演示教具一方面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电路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其内部特性,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8]。另外,这种教具还可以很好地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验演示,便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的讲解。
制作这种教具的方法是:选择一大小合适的盒子,将控制电路图按比例大小安排在盒内,使整个所需电路图都能附在盒内,然后在需要安装元件的地方钻孔安装元件,把焊接好的流水灯电路板安放在盒内,再把输出的每只发光二极管按照点亮的顺序用引线安排在单双向可控硅电路的导通回路,内部安装好后,盖上盒盖,在发光二极管相对应的盒面位置画上可控硅的导通原理示意图,安装好控制开关及电源就可以演示。
三、结语
通过上面的实例,充分说明了电子竞赛不单单是一次竞赛活动,而是和我们学习的专业知识紧密相关。它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量度尺,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必要措施[9],能让学生在自主设计、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到创新的乐趣,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通过竞赛促进了教师的实验教学,反之,实验教学又加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10]。学生们可以借助EDA技术,首先进行电路的仿真,然后进行设计、安装、测试,虚实结合,环环紧扣,通过自主创新,可以创作出各种电路,为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彬,杨丹,李晶皎.竞赛式教学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5):181-182.
[2] 宋智,车仁信.结合电子竞赛开展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科学,2008(6):174-175.
[3] 赵青云,杨培林,黄朝艳.基于电子设计竞赛的电子专业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1):279-280.
[4] 姚有峰,赵江东,汪明珠.从电子设计竞赛谈电子类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7):111-132.
[5] 刘韵,余魅.开展电子设计竞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8):121-122.
[6] 冯忠耀,罗惠霞.大学物理实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47-250.
[7] 徐长军,王峰,等.双向可控硅的设计及应用[J].电子产品世界,2008(12):33-35.
[8] 杨兆民.高校物理实验课程的构建与改革[J].实验科学,,(2):14-17.
[9] 王喜鸿,王良成,周密.论以科学竞赛促进理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J].实验科学,2011(4):1-3.
[10] 孔祥文.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2):75-77.
关注电子专业教学
摘要: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这是一个科技的时代,这是一个与电子产品密切接触的时代,于是有很多的人把目光转向了电子专业。电子专业研究的.就是电子类的电器设备,比如:电视、电脑、电冰箱等。而网络信息的传递,工厂电气控制,家电自动化智能化,航海,航天,地下、海底、太空探测等高中低各个层次的电器设备也都离不开电子设备,可见电子专业的广域性和实用性。当今很多的年轻人都选择了这个专业,他们基本上都是怀着热情与好奇,对于这样一个神圣而又神秘的专业,他们充满期待。那么,如此备受瞩目的专业该进行怎样的教学呢·本文主要从四个角度讲讲本人关于电子专业教学的拙见,以此来和教育界的朋友们探讨、交流。
关键词:电子专业;教学;四个关注
电子专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是令人欣喜的,面对众多的生源应该怎样进行教学呢·我们要培育的人才是要适应这个社会,靠自己的技术养活自己,靠自己的专业为中国的进步贡奉献力量。那么,我们就得密切关注电子专业的教学成果。我认为,在电子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四个方面:
一、 思想
电子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需要的是一种严谨的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得关注学生这种思想的培养。如今,除了重点学校和二本学校,在三本院校和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也在培养电子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不同的学校学习,虽然不能肯定的说在重点学校和二本学校学习的学生在电子专业这个领域就会比其他的学生好,但是这些学生的起点确实不同。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都有很大的区别。选择去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虽然选择这个专业是出于兴趣,但还是有部分人是为了混时间。面对这些不同层面的学生,我们还是必须保证搞好教学。我们得保证毕业后从事电子专业工作的学生不会因为我们的教育问题而给社会带来什么危害。师者,传道者。我们教学生不仅是教学生学习电子专业的知识,我们还应该教会他们道德。电子产品对社会的影响是深渊的,从事这个工作的人必须得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有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想法,有严谨的思想。因为电子产品的一点小差错,就会给社会,甚至是整个中国都会带来影响。只有在思想上严谨,在工作中他们才会严格要求自己,严格检验自己的产品,这样才能保证电子产品的安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们必须时刻提醒学生们摆好一个正确的心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从而逐渐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理论
电子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专业,但同时它又关联到其他很多领域的知识,因此,电子专业要求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理论,他们会觉得很枯燥、乏味,而且误认为理论的东西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体现理论”,可见,理论的东西在当今这个社会的用处。如果不懂理论,那么在实践的过程中将怎样指导工作,怎样进行改革和进步·理论是电子专业必须学好的东西。学生们的起点不同,知识的功底也不同。特别是在三本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们,在高中或者初中,他们根本没有认真学习数学、物理,而这两门学科却又和电子专业密切相关。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差距就特别大。因而,在不同的院校,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教学的基础,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并且,电子专业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知识,比如,军事方面。当你想要为国家出一份力量,想在军事设备方面做点文章。就必须了解现如今中国的军事情况,什么样的武器设备才适合中国的军队,然后再从这些情况着手研究。这些都是我们要关注的内容。学习电子专业,我们不仅要学习这个专业本来的理论知识,我们还得扩展自己的眼界,关注专业进步,关注社会进步,关注时代变化。总之,不仅要学好专业的理论,还得掌握多领域的知识。
三、 实践
电子专业是一个动手能力强的专业,它要求产品的准确度高,严密性强,任何一个小的差错可能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经常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水平的理论知识,就应该让学生多多地与实践相接触。多动手,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查阅、咨询等解决问题。这样能让学生有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将学习的主导性还给学生。课程新标准中要求老师让学生学习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同样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好的教学方式放在电子专业的教学中。有句话叫做“实践出真知”,学生们以前学习的理论知识都是前人的成果,他们对于这些理论的理解可能只是表面的,当他们接触到实际操作后,他们将会更深一层次地理解这些理论的知识,在加深理解的同时也加深了记忆。而且,知识正在不断地更新,通过实践操作,有独特思维的新一代或许会有一些新的理念,在实践中找到真知,或许对学生,对电子专业,甚至是中国的发展都是一种贡献。多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不可忽略的教学重点之一。
四、 创新
电子专业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前景非常好的一个专业。要在这个领域取得新的成绩,要想这个时代取得更大的进步,电子专业上也就得创新。这是年轻的时代,以后的生活也得他们自己过,他们要用他们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他们的那份蓝天。多给学生一点自由的时间,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想象,改进电子产品的不足;多给学生一点空间,让他们去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实践去检验自己的成果;多给学生一点勇气,让他们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面对社会。电子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只有通过大胆的创新,大胆的改进,人们的生活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就像乔布斯一样,知识的累计,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创新,才使我们拥有了手中的“苹果”。这是一个科技的时代,学生们要有大胆的精神,要有探究的精神,要不断地去追求,去创新,希望有一天在我们的学生中会出现另一个“乔布斯”。
结束语:
生活在信息时代,生活在电子优越的时代,电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方便。为了下一代,为了自己,为了中国,我们也应该好好的研究电子专业的教学,希望我们未来更方便、更美好的生活不是梦。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
1.微电子设备易受雷电电磁脉冲的损坏
雷电电磁脉冲是天空打雷时产生的成为干扰源的强大闪电流及其电磁场,它的感应范围很大,对建筑物内的各种电气设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危害,这种危害就是雷电电磁脉冲所产生的干扰。而由于微电子设备抗干扰能力低,它更易受到雷电电磁脉冲的侵害。
1.1微电子设备工作电压低, 抗雷电能力差微
电子设备日益向高精度、高灵敏度和高可靠性方向发展。其设备非常灵敏,但耐压很低,一般只有 10V 左右,所以对雷电电磁脉冲极为敏感,极易受到干扰或损坏,如果没有配套的防雷保护措施,雷电损坏率是很高的。这是因为微电子设备的耐压水平不能与一般电气设备相比,一般电气设备允许的雷电脉冲要比微电子设备高得多,所以感应的雷电电磁脉冲对一般设备来讲是安全的,而对微电子设备来讲是危险的。
1.2雷电电磁脉冲的干扰是微电子设备损坏的主要原因
雷电伤害一般分为直击雷、雷电感应及雷电波侵入等,以上这 3 种雷击均可在建筑物内产生雷电电磁脉冲,并对建筑物内的微电子设备产生干扰,其干扰形式有:
(1)建筑物的防雷装置接闪时,强大的瞬间雷电及其强磁场对建筑物内的电力线路和微电子设备的干扰。
(2)天空中雷电波的电磁辐射对建筑物内电力线路和微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
(3)由外部各种强、弱电架空线路或电缆线路传来的电磁波对建筑物内微电子设备的干扰。
因其电子设备耐压水平很低,各种雷害产生的雷电脉冲对它都可以产生危害,雷电脉冲因电磁感应而产生,它可以来自避雷针落雷而感应产生,也可以来自远处落雷而产生,并且在数百米的范围内,对保护各种微电子的设备构成威胁,而且雷击越近,造成的危害就越大。同时,感应的雷电电磁脉冲也可以通过电源线、天线、信号线的耦合被引入微电子设备,并且可以在所有的金属管道及电缆金属外皮感应产生,所以雷电电磁脉冲是微电子设备损坏的主要原因,应是现代智能建筑防雷的重点。
2.电子工程类建筑防雷设计
通常我们将建筑物防雷装置分为两大部分: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外部防雷装置是传统的常规防雷装置,其作用是保护建筑物免遭直击雷,除外部防雷装置外,所有防雷保护的附加措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措施主要有屏蔽、均衡电位(等电位)、合理布线和良好接地等,其作用是减少建筑物内的雷电流和电磁效应,以防止雷电感应所造成的反击、接触电压及电磁脉冲等雷害。
2.1 建筑外部防雷装置
接闪器包括避雷针和避雷网,避雷针的保护机理是通过雷电引向自身来完成保护区内的保护对象免遭直接雷击的,这种引雷的机理使避雷系统增加被雷击的概率。要保证被保护对象免遭直接雷击,避雷针就必须有足够的高度,而避雷针越高,其遭雷击概率也越大,即避雷针被雷击的概率与它的高度成正比。因此,采用避雷针保护不但起到引雷的作用,而且会大大增加被雷击的概率。
对于微电子设备来讲,要保证其安全使用,应尽量避免其所在的建筑的避雷针直接受雷击,尤其在保护范围内的直击雷,这是因雷击避雷针后,强大的雷击电流经引下线入地的过程中,由于雷电流陡度的作用,在其周围产生强大的磁场,可使建筑物内的金属物体产生感应电压,它与雷电流陡度成正比,与雷击点的距离成反比。
引下线的作用是传导雷电流经接地极入地,当建筑某部位遭雷击时,强大的雷电流将经引下线入地,引下线的粗细和数量将直接影响分流效果,若引下线多,每根引下线通过的雷电流就小,电磁感应就小,对其微电子设备影响就小。同时,增加引下线的数量,也有利于屏蔽的效果。
2.2 建筑内部防雷装置
前已述及,雷击时,雷电电磁脉冲是损坏微电子设备的主要原因,这些设备在防雷装置接闪时会受到电磁干扰,由于它们灵敏度高,耐压水平低,有时附近打雷或接闪时,也会受到雷电波的电磁辐射或受到传来的电磁波的影响。由于这些电磁波均来自建筑物外,因此防御雷电电磁脉冲干扰的理想方法就是采用屏蔽,即利用法拉第笼原理,将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成为笼式避雷网。
对于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应尽量利用其结构内的钢筋(地板、顶板、墙、梁、柱),使其连接构成一个六面体的网,以形成良好的屏蔽,这样,不仅能较好地防止空间电磁波的辐射,而且还可以使建筑物内部的雷电分流和均压达到最佳效果。对于砖混结构的`建筑,应对其电子设备用房单独做屏蔽。
电子应用系统对低频信号工作接地要求较高,采用联合接地体,不能允许低频工作接地系统有环流存在,因此,低频信号工作接地应采用单点接地系统,各层的低频信号工作接地均应直接接在本层的单点接地板上,整个建筑物内为树干式结线,不得形成环路,单点接地系统应由建筑物内的中心部位引到建筑的基础底板上,直接与基础装置相连并焊接,以避免防雷引下线产生的强磁场干扰。
联合接地系统通常利用建筑物的基础作接地极,其接地电阻均<1Ω。在确定接地电阻时,应综合考虑各种设备对接地电阻值的要求,取最低值。若还不能满足要求,应在室外加打接地极,并应与建筑的联合接地极相连,以避免形成单独接地。
3.结论
瞬态电涌一般来源于雷击电磁脉冲和操作过电压、外部防雷措施对瞬态电涌产生的过电压起不到保护作用,必须在信息系统电源线路和信息通道上,分级设置电涌保护器 SPD,以抑制浪涌电压和旁路浪涌电流。对于电子应用类工程建筑其防雷设计应注意:
(1)为减少直击概率,直击雷的接闪保护宜慎用避雷针,多用避雷网,若用避雷针,应远离微电子设备。
(2)为减小建筑物遭雷击时,引下线流经的强大的雷电流所产生的强磁场对微电子设备的干扰,应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引下线的数量,从而减小每根引下线的电流密度及响应产生的磁场强度,同时,增加引下线对于屏蔽的效果也有好处。
(3)为防御建筑物外雷电波的电磁辐射,减小建筑物内感应的电磁脉冲对微电子设备的影响,采用的最好办法是屏蔽,把建筑物防雷设计成为笼式避雷网。
(4)为防御建筑物内产生反击电压,保证人身及设备安全,在建筑物内做等电压电位连接。
(5)为防御雷电波侵入,对于高、低压架空进线的建筑,应采取加装避雷器及过电压保护器等以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对于天线、航空障碍灯,也应考虑防雷电波侵入措施,在其电力系统中应加装浪涌保护器。并在信息系统电源线路和信息通道上,分级设置电涌保护器 SPD。
(6)为减少因引下泄流在建筑内靠外墙处产生的强磁场对设备的影响,建筑内电力及通信主干线应尽量设在建筑物的中心位置,其精密电子设备用房也应远离靠外墙处。
电子税务局毕业论文
学校编码:10384 分类号 密级 学号:X3287123 UDC
工 程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某市税收数据综合应用平台
数据质量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ata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for Integrated Tax Data Application Platform
李正东
指 导 教 师: 林凡副教授
专 业 名 称: 软件工程
论文提交日期: 9月
论文答辩日期: 209月
学位授予日期: 年
指 导 教 师:__________
答辩委员会主席:__________
*月 月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适当方式明确标明,并符合法律规范和《厦门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规范(试行)》。
另外,该学位论文为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获得( )课题(组)经费或实验室的资助,在( )实验室完成。(请在以上括号内填写课题或课题组负责人或实验室名称,未有此项声明内容的,可以不作特别声明。)
声明人(签名):
年 月 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同意厦门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学位论文(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厦门大学图书馆及其数据库被查阅、借阅。本人同意厦门大学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 )1.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查核定的保密学位论文,于 年 月 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2.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或填上相应内容。保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未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声明人(签名):
年 月 日
摘 要
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是税收工作的两大核心业务。强化核心业务,关键在于提高税源管理水平。税源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效地解决“两个不对称”问题,即征纳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税务系统内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就要求税务部门首先要打通税务系统内各部门之间的、税务系统和各经济主管单位之间的信息交互渠道,整合来至其他社会部门的涉税资源。并在此的基础上,从税收工作实际出发,强化税收情报综合分析能力,打破“两个不对称”的信息藩篱,从源头上提高税源管理效益。
我国税务系统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金税工程的不断推进,基本实现了税收征管工作的数字化,但对海量税收数据的监、管、用缺乏全生命周期的规划,这成为税务部门有效发挥其职能作用的瓶颈。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强化涉税数据管理与应用,已成为各国税务部门提升税源管理水平的突破口。
本文按照总局“信息管税”的总体要求,针对基层税务机关的开展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工作实际需要,结合某市国家税务局税收数据综合应用平台的建设思路和要求,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信息处理手段,进行分析挖掘等技术手段,对多种来源的涉税数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全力确保涉税信息“采集数据、挖掘信息、发现规律、获取知识”的税收数据分析利用链条的质量,提升税收数据信息和价值发现的有效性、可靠性,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建设对推进税收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进征管体系现代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关键词: 税收数据综合应用平台;税源管理;信息不对称
I
Abstract
Tax revenue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are two of the main businesses of taxation work。To strengthen the core business, the key is to raise the level of tax source management. And the level of tax source management depends on whether we can solve two kinds of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ic problem or not. In another words, we need to solve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problem between the taxpayers and collection department, and between different departments in tax system. Hence, this requires us to make ways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departments in tax system and between the tax system and various economic unites, to integrate the tax resources from other social sectors. Given on that, we should Starting from the reality of tax work, strengthening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bility in tax information, breaking the obstacles of two asymmetric,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ax source management from the beginning.
After years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tax system, especially the continuing boosting of golden tax project, our county realizes the digitalization in tax collection work. But, for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ic environment, it is
still lack of overall plan of tax data monitoring, management and using with the full data life-cycle, which becomes the bottleneck of effectively play functions in tax departments. So using moder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strengthening the tax-related data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has become the breach of the tax department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tax source management.
????? 缺33333
Keywords: Tax Data Integrated Application Platform;Tax Source Management; Tax Data Monitoring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目 录 ........................................................................................................ IV
第1章
1.1
1.2
1.3
第2章
2.1
2.2
2.4.1
2.4.2
2.4.3
第3章
3.1
3.2
3.2.1
3.2.2
3.2.3
3.2.4
3.2.5
3.3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绪论........................................................................................... 1 项目开发的背景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2 本文的研究方向及主要工作 .................................................................. 2 项目整体架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项目定位与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项目设计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开放性与独立性统一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可持续发展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先进性与成熟性结合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需求分析 .................................................................................. 4 项目需求综述 .......................................................................................... 4 业务需求 .................................................................................................. 8 查询统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报表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报告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OLAP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挖掘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需求 ................................................................................................ 12 框架需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性能需求 ................................................................................................ 23 可扩展性需求 ........................................................................................ 24 可操作性需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可靠性需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需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应用对象需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9
第4章
4.1
4.2
4.3
4.4
4.4.1
4.4.2
4.4.3
第5章
5.1
5.1.1
5.1.2
5.1.3
5.2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3
5.3.1
5.3.2
5.3.3
5.3.4
5.3.5
第6章
6.1
6.2
6.3 其他技术需求 ........................................................................................ 25 概要设计 ................................................................................ 26 总体框架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架构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应用架构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非功能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性能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可靠性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可维护性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支撑层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支撑层架构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生产系统数据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仓库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分析应用系统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层次模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历史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原子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汇总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题数据概念模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逻辑模型实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模型管理工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的抽取、转换和加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总体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同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OT-ETL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加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反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应用支撑层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26 应用层总体架构 .................................................................................... 55 应用支撑功能模块定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应用支撑层的实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2
6.3.3 分析引擎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通用分析工具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7章
7.1
7.1.1
7.1.2
7.1.3
7.1.4
7.1.5
7.2
7.2.1
7.2.2 重点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户式管理子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户式――整体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逻辑结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户式――首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户式――查询统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界面设计与实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收入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领导驾驶舱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税源地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8章
8.1
8.2
8.3
8.4
8.4.1
8.4.2
8.4.3
8.4.4
8.5 项目测试 ................................................................................ 56 测试目标 ................................................................................................ 56 测试规划及方案 .................................................................................... 56 测试准备 ................................................................................................ 57 测试内容与结果 .................................................................................... 57 数据和数据库完整性测试 .................................................................... 57 接口测试 ................................................................................................ 57 功能测试 ................................................................................................ 58 性能测试 ................................................................................................ 59 测试结果分析 ........................................................................................ 64
第9章
9.1
9.2 总结与展望 ............................................................................ 65 总结......................................................................................................... 65 展望......................................................................................................... 65
参考文献................................................................................................... 67
致 谢 ....................................................................................................... 69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开发的背景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近年来,经济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1]。作为和经济密切相关的税收工作,也必然会呈现出。在社会经济走向“新常态”的过程中,与之密切相关的税收工作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目前,我国的税制结构仍然以间接税为主,在由10%左右的高速经济增长向7%左右的中高速经济增长“新常态”转变的过程中[2],税收增长率的减速幅度通常会大于经济增长率的减速幅度。同时,经济结构变化必然带来税源结构的深刻变化。一方面,经济实体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不断增加,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3]。税源呈现出复杂性、隐蔽性和流动性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普遍的特点[4]。另一方面,随着房地产税等涉及个人的直接税改革的推进,纳税人的范围将在现有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基础上增加自然人,纳税人数量将从“大量”变成“海量”;其高容量(Volume)、多样性(Variety)、速度(Velocity)及价值(Value)的4V特性[5],直接导致了税务部门的数据来源更加广泛、数据类型多种多样。这使得各级税务机关如何更加有效的“监、管、用”税收信息,持续提高涉税数据质量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同时,在税收“新常态”下,我国税务系统不断“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7]。“金税三期工程”的推广建设,一是在全国税务系统的范围内,包括国税系统和地方税务系统,规范了涉税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机制,为信息分析利用准备了数据基础;二是金税三期工程主体系统在国家税务总局、国税系统和地税系统的全面应用,实现了全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为大范围的涉税信息分析利用提供了技术条件;三是全国、省级数据大集中、涉税数据分类管和统一的税收征管工作要求,为信息分析利用整合了统一的管理体系[8]。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税务系统既存在强化税收数据质量监督、规范涉税数据使用的内在要求,也具备了深度分析利用涉税数据所需的物质基础、技术条件和管理体系。
1.2 研究现状和问题
西方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税收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发展快、历时长、技术沉淀和经验积累深厚,已经逐渐从简单的统计分析发展到有理论支撑、技术先进、管理配套的现代税收数据质量管控系统。例如,美国联邦税务局(IRS)通过两个全国性的总部计算机中心和10个区域性的大区服务中心实现了税收数据的高度管理,在进行业务管理、实现有效的税源管理、征收率高达80%以上的同时,税收直接成本下降到0.4%左右[6]。
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走过了以业务处理为主的、以“单机使用”、“税网/新税网”、“省级集中”为标志的`信息化建设历程,进入了以“金税三期”为标志的“业务处理系统和决策支持并重”、“统一系统、统一流程、统一数据”、全国涉税数据总局/省局两级集中的新的发展阶段。全国各级税务部门在不断探索数据分析和税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都对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数据质量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例如,XX国税利用税收数据综合应用平台,整合了金税三期系统数据、防伪税控系统数据、车辆购置数据以及工商、海关、质检、能源、交通、公安等多个部门的涉税,通过多方比对的方式排除疑点,提高数据质量。但是,由于局限于当时现实条件,涉税数据质量的管理能力和效率都较为有限,无法满足“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对税收工作提出的时代要求。
1.3 本文的研究方向及主要工作
本文按照总局“以信息管税为依托,努力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9]的总体思路,立足金税三期系统,借鉴其他行业对业务数据质量管控的实践经验,针对涉税数据质量管理“没人管”、“没法管”等问题,在某市国家税务局税收数据综合应用平台的整体框架下,从各种来源的涉税数据的采集、整理、保存、流转、使用等多个环节入手,【??????】利用 、 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采用。。。。。。。的手段,不断丰富涉税数据质量的跟踪监控手段,预警数据使用风险,完善涉税信息“采集数据、挖掘信息、发现规律、获取知识”的分析利用链条,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建设对推进税收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本项目是XX市国
家税务局强化数据质量管控、深化数据分析利用,努力适应税收工作“新常态”的一次新的尝试和努力。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1章是绪论。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既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税收工作“新常态”,两个方面分析了税收数据质量管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当前研究的概况以及主要的问题,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并对论文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说明。
第2章是需求分析。从业务需求描述,采用流程图和用例图描绘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包括指标管理需求分析、计划管理需求分析、支付管理需求分析、银行管理需求分析、公务卡管理需求分析、工资统发需求分析、数据报表需求分析和系统管理需求分析等。
第3章是系统设计。详细的介绍了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功能架构设计图,总体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和安全设计等。
第4章是系统实现。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实现环境、主要界面设计以及关键功能模块的实现过程,给出了重要功能的实现代码。
第5章是系统测试。包括系统的测试环境,功能测试用例设计、功能测试结果分析以及性能测试场景设计和性能测试结果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测试分析图。
第6章是总结与展望部分。总结了本文所开展的研究工作,给出了后期系统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2章 需求分析
2.1 项目需求综述
2.1.1 业务现状分析
随着税务信息化建设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征管数据的采集和覆盖范围日益扩大,就实际工作来看,在综合征管软件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出现了部分质量低下、无效、冗余、不合法、不一致的数据,税务生产系统数据质量现状不容乐观,而对于未来税务大数据的应用来说,数据质量又是一个分析系统的生命力之源。作为目前税务涉税信息的数据质量管控还未有信息化的支撑,往往在业务人员发现了数据质量事故发生或被发现之后,由信息化人员采取人工的方式去排错、去清理。目前这种基于事后,人工管控的数据质量治理手段基于以下流程展开:
目前基于上述流程的人工数据质量管控有以下不足:
1. 所有数据质量的问题发现只能靠事后,实际工作中业务人员被动的发现,
无法提前治理,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
2. 数据质量问题即使分析到数据异常规则,由于无法获知数据异常的生产
来源,数据质量还会随着生产数据的产生而产生,无法从根本解决数据质量管控。
3. 整个质量管控的过程成果维护起来费时费力,存在大量的返工,成本加
高。
4. 基于人工的数据质量管控成果信息无法归集,也无法进行成果分析和宏
观的预警,无法为辅助决策提供
2.1.2 业务流程分析
面对目前人工执行数据质量管控的弊端,为解决目前税务局数据仓库的数据质量管控,依赖信息化系统建设,降低质量管控的难度,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强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原则上,可以将数据质量按照业务约束和技术约束来区分,例如行业认定和经营范围不符合的异常数据,直接影响群体分析的准确性,所以对于这种限制于业务影响的,称之为业务约束导致的数据质量问题。对于重复记录、字符类型不符、长度不符的,编码规范不符的,直接受数据库技术约束,称之为技术约束数据质量问题。受技术约束的数据质量问题,一般有估计的解决规则,发现异常可以按照重复的规则处理。受业务约束的数据质量问题,一般需要人工的治理,系统需要能自动识别和任务推送即可。
将传统人工数据质量管控和信息化相结合的思路,就需要梳理出利用信息化分析的整个基于数据仓库的数据质量管控系统业务流程,目前结合传统业务,规划整个业务系统的流程如下:
如上图流程,同过引入信息化数据质量管控流程后,和现状业务相比,数据质量管控具有以下优点:
1. 实现了数据质量规则的维护,成果会有数据保留,利于成果复用和规则
完善。
2. 增加了周期性的自动化扫描分析,降低人工重复查找数据质量难度和时
间,节省了人力和成本。
3. 增加了自动清理环节,对于分析出来的数据质量问题,尤其针对生产数
据无法从源头解决的数据质量问题,一旦有确定的清理规则,可以结合周期扫描监控来及时自动化进行数据异常数据清理。
4. 系统考虑到有些由于业务操作引起数据质量问题,需要具体业务人员根
据实际具体治理的,则系统提供人工统筹流程,及时提醒提示治理。
5. 在系统流程实现数据质量管控的基础上,进行各个环节的成果进行分析,
含跟踪管理和效应分析。
6. 随着数据质量管控成果知识的积累,可以依赖成果数据进行宏观预警,
对高发的数据质量问题或高发的群体,自动化分析,提供预警信息。
2.1.3 系统角色分析
按照系统业务流程分析,系统流程可分为制定数据质量模型、管控方案、扫描分析、任务统筹、质量治理、成果分析、监测预警等主要环节。扫描监控为系统后台功能,在系统流程上可以和管控方案合并为分析监控环节。按照这样的分析可以将系统共分为:质量模型、分析监控、任务统筹、质量治理、成果分析、监测预警核心业务模块。考虑该系统需要单独部署需要单独的系统管理模块。所以按照系统业务模块,划分系统角色如下:
图2-1: 图 2.2 业务需求
2.2.1 质量模型需求
质量模型是将数据质量从业务转化成技术实现的基础,是将平时业务人员能看懂的数据质量业务规则通过质量模型的维护,转化到具体数据表上的逻辑规则定义。质量模型业务上的规划可分为四层设计思路,分别为数据层、对接层、逻辑层、规则层,分别通过指标元、指标和模型来维护出数据质量模型。应实现数据质量规则管理,在标准的数据质量规范之上,通过数据质量审计和数据一致性
比对来对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发现数据出现差错的环节。质量模型就是将示意图如下:
2.2.2 分析监控需求
分析监控主要是将维护的质量模型通过设定分析方案、分析规则、扫描监控、数据质量信息、审核,确定通过定义周期实现执行风险模型自动扫描,最总成果为数据质量信息。分析方案可以维护自动治理规则或者选择人工质量,需要有自动的监听执行功能和高效能的分析引擎。分析监控的主要流程图如下:
2.2.3 任务统筹需求
任务统筹实现对审核通过的数据质量信息,进行任务统筹下发,主要存在多任务的合并和逐级下发功能。处理好任务统筹,就需要对市、区县、分局三级的用户人员功能进行操作,任务统筹可以分为主要以下环节:任务定义、任务下发、任务接收、任务合并、任务分配,通过分析可以树立出目前任务统筹的一个整体流程如下:
2.2.4 质量治理需求
质量治理是最后管控过程的最后一道环节,主要操作对象是科所级的用户操作。质量治理在方式上要提供给用户任务办理和处置的页面,同时要有对处置结果的检测功能,确保治理后的效果。同时考虑业务上的需求,该模块还需要具有审核流程和办结等处理。所以梳理的质量治理需求流程图如下:
2.2.5 成果分析需求
1. 过程跟踪
主要实现质量管控各个环节的成果进行统计跟踪,包括模型体系的指标元、指标、模型的建立数量;分析监控的方案、扫描分析、数据质量数据等;任务制发、流转、超限的过程跟踪;治理的进度和成果进行跟踪。
2. 效应分析
主要是对治理前的数据质量问题和治理后数据质量问题进行宏观比对,通过比对算法,对不同业务指标的计算准确性等从治理前到治理后对比,对治理前后
的数据质量问题遗漏情况进行比对效应分析。通过这些分析,验证业务系统完整性,不断对质量模型进行优化。
2.2.6 分析预警需求
数据质量管控系统处理结果的积累上,可将数据质量管控结果作为知识积累,一方面对大量的质量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突出的数据质量问题和来源,有方向有侧重点的在某些行业某些区域加大数据质量管控,进行宏观的辅助决策。其次,利用整个质量管控知识库,可以根据业务数据依赖规则、数理统计、二八原理、人工智能算法等进行潜在的数据质量问题预警,提高数据质量管控的持续深入发展。核心的业务可以从分析和预警两个方面考虑:
1. 数据质量管控结果分析的分时间、税务机关、分质量模型、分行业等维度进行宏观分析,找出问题突发区域,进行辅助决策。
2. 潜在数据质量问题的预警,依赖进行预警值测算和人工智能算法等方式进行分析,进行潜在关联的数据质量问题预警。
2.2.7 系统管理需求
系统管理主要是确保系统有独立的权限控制系统和运维监控功能,主要分为权限管理和日志管理两方面,对系统安全和优化提供监控数据。
1. 用户、岗位、角色管理,进行系统用户密码、身份的维护;
2. 日志管理,监控系统登录日志、菜单访问日志、系统报错日志、流量监控日志的查询监控。
2.3 功能需求
本章节采用UML建模中的用例建模来分析业务需求中的需要包含的系统功能需求分析。参照系统角色分析,系统中的用户可按照角色对应分别为:质量模型维护和分析监控管理工作交由各级信息中心技术人员操作;任务统筹环节,由各级机关设置专门的数据质量管控专员负责各级任务接收流转;质量治理主要有各业务处室的业务操作人员执行;成果分析用户和分析预警用户主要提供给各层级机关局领导使用,进行宏观辅助决策工作使用;设定单独的专人做系统管理员。所以该系统的所有用户为:技术人员、管控专员、业务操作人员、局领导和系统管理员。以下是对系统流程中核心功能模块的功能需求分析,如下图(系统整体
用例图)。
局领导
2.3.1 模型体系管理
质量模型体系在功能上是要将业务上的数据质量规则和要求,通过系统功能进行实现定义出来,分别建立功能点来实现对接层、逻辑层和规则层的功能,所以该模块在功能上可以分为指标元管理、指标管理、模型管理三个功能来实现。
技术人员
2.3.1.1 指标元维护
指标元维护在功能上主要将数据层到应用层的对接,是将来源数据表的字段定义成可视化的业务名词,是对底层数据库到业务层的名词对照关系维护,指标元维护的主要功能有:指标元新增、指标元修改、指标元移除、指标元导出、批量新增和指标元检测等主要用例,如下图所示:
技术人员
表2-1 指标元维护用例表
2.3.1.2 指标维护
指标维护功能对照业务需求质量模型的逻辑层维护功能,是将业务指标的加工规则公式和部分数据函数基于指标元定义出来。指标维护的主要功能有:指标维护、指标修改、指标移除、指标导出、批量维护和指标检测等主要用例,如下图所示:
表2-2 指标维护用例表
2.3.1.3 模型维护
模型维护功能对照业务需求质量模型的规则层维护功能,基于指标,定义出来数据质量业务判断过滤的逻辑规则。模型维护的主要功能有:模型维护、模型修改、模型移除、模型检查等主要用例,如下图所示:
表2-3 模型维护用例表
2.3.2 分析监控管理 2.3.2.1 管控方案管理
监控方案管理是设置出数据质量监控的数据范围和执行规则,包括所使用的质量模型、分析期间、是否周期扫描、行业、税务机关、清理规则等。主要功能用例如下:
表2-4 监控方案维护用例表
2.3.2.1 扫描监控管理
扫描监控主要是按照维护的质量模型规则和方案规则进行自动化的监控分析,包括触发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异常信息、结果信息等。扫描监控功能上需要实现一个高能效的分析引擎来保障自动调度和智能算法解析扫描,具体功能如下:
表2-4 扫描监控维护用例表
2.3.3 任务统筹管理
任务统筹管理功能是实现了将数据质量问题清单通过任务流转方式,最终确定治理人员和质量方式,确保管控流程闭环。主要功能实现省、市、(县)区、科所人员间的任务流转,实现数据治理任务流转到具体的处置人员。主要的功能用例如下:
表2-4 任务统筹维护用例表
2.3.4 数据质量治理
数据质量治理主要是在确定人员和确定方式后,对数据质量问题进行清理,清理后进行下规则检测,确保数据清理的正确性。主要功能包括异常数据清理和规则检验、提交审核、办结处理。
异常数据清洗、清理、验证。
表2-4 数据质量治理用例表
2.3.5 管控成果分析
在系统实现数据质量管控的流程环节基础上,对各个环节的过程成果和过程情况进行分析和跟踪,含跟踪管理和效应分析,主要功能用例如下:
表2-4 管控成果分析用例表
2.3.6 分析预警
分析预警主要包括两部分功能,包括宏观分析和潜在数据质量问题预警,提供给管理者辅助决策信息。宏观分析包括分税务机关、分行业、分质量模型等多维度的成果查询统计分析。数据质量预警主要通过预警算法维护、预警值测算和监控预警。具体的分析预警用例如下:
分税种、分行业、分月份、分事项等;
表2-4 分析预警用例表
2.3.7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主要功能为权限管理和日志管理两个模块内容,权限管理功能包括用户管理、角色管理、岗位管理,日志管理主要是用户登录情况日志监控、菜单访问日志、系统报错日志、流量监控日志的日志监控功能。具体用例如下:
表2-4 系统管理用例表
2.4 非功能需求
2.4.1
性能需求
数据质量管控系统用户对象为所有内部税务人员,全局税务人员6000名,其中主要的用户群体为信息中心负责数据运维人员使用,预计全局使用用户为1000名。按照目前的规模评估用户并峰值在100左右。系统登录性能要求为平均登录响应时长不能超过5s,最长不能超过10s。系统核心是对大数据的质量监控,核心的性能问题会集中在数据统计和模型分析引擎的执行性能,既包括分析引擎对服务器的资源占用,分析过程对数据库的资源占用。性能过程需对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均进行性能监控和优化,服务器的CPU占用不能高于60%,内存占用不超过70%。
其他具体系统模块的性能要求如下: 查询类业务性能要求:
分析型业务性能要求:
2.4.2 安全性需求
系统接入安全:
1、渠道安全:应用系统对所有的接入渠道进行渠道安全校验,只有被许可的接入渠道才能接入应用系统。
2、身份认证:应用系统对所有的接入渠道需要通过口令认证方式进行身份认证,只有被许可的接入渠道及提供正确的口令才能使用应用系统提供的服务。
3、权限控制:应用系统对所有的接入交易请求根据渠道进行权限控制,只有被许可的渠道接入及被允许的交易请求才能正常使用应用系统提供的服务。
系统数据安全:
1、传输安全:关键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必须加密传输,以保证数据的传输安全性。
2、存储安全:根据国家税务局等级保护三级要求,应用系统必须保证数据的存储安全。因此,在税务局内部网络环境下,必须将与业务相关的数据保存在税务局内网区域(核心区域)。 2.4.3
可扩展性需求
系统应能适应税务数据应用需求复杂多变的要求,考虑未来 3-5 年的可扩展性,采用构件化设计思想,系统框架与业务逻辑分离,具备开放的可扩展体系
结构,支持在线升级和扩展,支持多用户和并行访问。系统的设计应确保在用户
系统保存已有和未来至少五年的(共十年以上)最明细的业务数据。进入数据仓库的数据应与生产系统中的数据保持一致。经过数据清洗、装载、查询、展现后为用户提供准确的数据。 2.4.4
其他技术需求
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标准。技术框架采用J2EE架构,JAVA语言为主要开发语言,基于B/S(Browser/Web Server)和关系型数据库方式实现。具体需求如下:系统后台采用WINDOWS SERVER、UNIX 等平台、WEBLOGIC等应用服务和 ORACLE大型数据库。
第3章 系统设计
3.1 应用体系设计
根据总体设计,操作型业务与分析型业务需要进行分离设计。本系统的模块可划分如下:
3.1.1操作型业务
操作型业务设计以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以工作流的驱动方式执行全流程的闭环控制管理。
本子系统的操作型业务有模型体系管理告、任务统筹管理、数据质量治理等业务。
下面重点阐述管控生命周期管理,其它模块的设计重点为数据模型设计,将在数据体系结构中展开。
1. 数据质量管控的生命周期管理 如下图所示:
数据质量扫描得到的扫描疑点的明细信息,进入数据信息库。 ? 处理
数据扫描疑点明细信息,需要进入疑点风险评价环节,该环节是疑点信息量化的主要步骤,将通过排序等手段,生成疑点数据等级等信息。
? 消除
数据疑点信息在应对完毕之后,通过应对系统的反馈,消除该数据疑点信息。 2. 数据质量管理闭环控制
数据质量管控管理是一个闭环操作,围绕数据疑点管理战略目标实施,通过疑点数据识别、分析、评价、应对、管理全程监控及结果评估构成闭环,同时通
过不断的监控、分析报告对整个管理过程进行持续改进。
闭环需要较为完备的流程控制,以上描述的生命周期管理,将以工作流的驱动方式进行管理,工作流程图如下所示:
说明:
综合分析数据质量管控的主要功能模块,以及数据质量管控与其他子系统的关联使用,得到以下体系结构图:
数据质量管控体系结构图
说明:
1. 总体技术架构
公司的技术架构,包含前端、web、框架、通信各个层面解决手段。 2. 指标管理平台
数据质量管控基于指标管理平台设计,指标管理平台提供丰富的支撑功能。 3. 核心服务
系统的核心服务,如组件管理,运维管理等。 4. 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的封装,隔离底层与界面层的交互。 5. Web应用功能 1) 界面层
数据质量管控主要分为7个模块:
6. 接口
数据质量管控的接口层,与外部系统的接口都在此层面规划。
3.1.2分析型业务
数据质量管控的分析型业务主要有指标预警值测算和风险扫描等,这两个业务都是依赖指标管理平台,如下图所示:
指标预警值测算是数据扫描的一个必要输入,在扫描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到指标的预警信息如均值、上下限等,这些都是需要事先预处理的,指标管理平台提供相关的指标测算服务。
扫描是对扫描方案的执行过程,在分解了扫描方案之后,主要的工作就是调用指标管理平台的分析引擎服务,执行相关的操作,并保存结果。
3.2 架构设计
3.2.1技术架构
本项目采用J2EE相关的架构进行开发,技术架构图如下:
31
架构说明:
1. 整个架构主要由客户层、中间层(web层、架构层、EJB层)、资源层组成。
2. 客户层:系统最终用户的使用界面和设备。一般为基于浏览器的瘦客户端,比如IE等;本项目中使用了SUI来实现展现效果。
3. 中间层:用户和系统之间的交互管理,提供用户层的展现逻辑和对资源层的访问接口。该层主要采用Front Controller, Request Processor, Command, View Dispatcher,DAO、工厂等设计模式来实现。本项目在WEB层使用Webfaster,在架构层使用SOA。
4. 资源层(EIS):各种信息系统资源,在本系统中主要用到了:RDBMS(数据库),以及文件数据容器(主要是在分析引擎中使用)。
3.2.2体系架构
界面管理模块的执行过程如下图所示:
32
展现层
说明:
1.
用户通过操作界面与系统进行交互。
2. 用户操作的数据经过展现层、接口层、核心层,最终存储到数据层中。 3. 展现层包括了传统架构分层中的界面层、web层、架构层、业务逻辑层
的一部分。
4. 接口层、业务核心层是对传统业务逻辑层的进一步细化,业务核心层包
含了传统业务逻辑层的大部分内容;部分功能遵循此结构。
应用执行体系将设计期和运行期分离设计,将部分功能充分松耦合,达到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复用性,如下图所示:
说明:
扫描方案执行器接收到扫描方案实体对象,将对象解析后调用指标管理平台
33
提供的算法和子系统内部处理逻辑,完成扫描,输出扫描结果信息。
在设计期,系统只需要生成样扫描方案等内容,将这些内容存于数据库即可。 在运行期,通过手动触发或者系统自动任务监听,读取并解析设计期的成果,生成相关的执行实例,调用分析引擎等工具,执行得到结果,写入执行结果相关数据库表。
方案是数据质量管控的关键数据对象,是扫描的基础,它需要满足风扫描这一动态执行功能的业务和技术两方面的要求,这个要求如果再做一个逻辑抽象,可以很直观地将方案划分为两个执行部分:方案的执行实体和方案执行参数。
除此之外,方案还要能提交到知识库与大家分享,方案可以方便展现出来。 综上分析,这个关键数据对象的划分如下图所示:
执行实体指明的是扫描执行的具体业务对象、风险分析算法等内容,执行参数则是用于支撑动态执行所必须的周期频率、执行时间等参数。
更具体的设计内容见“关键设计”章节。
风险方案执行器在接收到扫描方案实体对像后,先进行对象的检测,以确定对象是否适应当前的执行环境。
检测通过之后,执行对象的解析,产生可以计算的实体对象,如指标信息,计分规则信息等。然后依据对象的类别调用不同的执行器实现类执行运算,运算过程中根据需要调用指标管理平台提供的算法,最终完成运算结果的输出。
具体实现流程如下图所示:
34
35
说明:
方案如果想正确执行,我们需要知道,方案是否适应当前的环境,因此,方案执行的时候系统将自动触发方案的检测,方案的检测产物主要是方案的检测状态和检测报告。
扫描方案的实体对象在检测通过之后,进入分解环节,该环节主要的分解结果是模型、指标和运行所需的参数。任务监听程序会监听运行参数,在合适的时候启动扫描流程。
扫描方案执行流程中,首先要处理的就是分解环节的模型、指标信息,这是风险扫描的关键所在,预处理通过之后才执行相关的处理流程。
3.3 数据体系设计
3.3.1 概念模型
在设计数据模型时,必须从基于合乎业务基本原理的业务规则出发,根据业务内涵来设计数据存储的模型。这点能够大大提升单位数据的处理效率,是有效解决该问题的基础。合理的数据分层规划和数据分布设计,能够更好的理顺数据间的关系,从而可以简化数据的存储、数据的处理,从而提升效率。 在设计数据模型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 完整性原则:全面覆盖税务业务
? 稳定性原则:实现在保持全局稳定的前提下的持续改进 ? 适应性原则:适应各个层级、不同用户的需求 ? 高效性原则:实现数据的高效访问
数据质量管控的概念模型设计,主要是从业务处理流程展开,并考虑辅助系统的其他必须数据,总体概念模型设计如下图:
36
说明:
4 数据质量疑点识别的核心是数据特征库,主要包含数据指标与模型,其中疑
点数据特征指标,在获取指标管理平台的指标相关基本属性之外,还享有数据管理所需专用属性。
5 指标预警值是指标预处理的结果,供后续数据疑点分析环节使用。 6 疑点数据分析方案是分析的基础,是风险疑点数据扫描的支撑。 7 人员权限信息,用于管理系统的人员权限控制。 8 监控信息,保存系统运维的监控数据。
9 日志记录,数据质量分析流程相关处理操作统一保存在日志信息实体中,便
于操作查看和追溯。
10 配置控制,数据质量管理业务处理过程中将一些系统参数信息保存到配置信
息实体中,方便修改维护。
37
3.3.3 数据结构
表分类说明
平台的数据库表可分为以下几类:
在数据质量管控系统中,分析监控是最核心的业务功能需求,包括方案定义维护和分析监考,这2块的数据库设计如下图:
模型体系及分析监控
38
3.4 部署体系设计
3.4.1 部署结构图设计
管理部署结构如下图所示:
部署风险管理应用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缓存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部署策略如下:
1. 数据管控管理应用服务器:管理应用完成界面和流程类操作。 2. 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分为:数据仓库,风险管理库,指标管理库,统
39
一权限库。
3. 缓存服务器集群:负责存在子系统产生的实体数据对象。
4. 监听服务器:风险系统所有的监听服务独立部署一个但节点的应用。 3.4.2 部署硬件设计 建议配置如下:
3.5 模块设计
3.5.1 模块功能结构
通过对业务需求和业务架构梳理,归纳数据质量管控功能模块框架。数据质量管控功能模块框架总体上分为三大部分,一部分是数据质量管控业务流程实现部分,其中包括数据疑点识别、疑点分析、数据疑点评价;第二部分是应对管理部分,其中包括应对管理、疑点处置;第三部分是质效评价。 从界面模块以及后台模块角度考虑,得到以下模块结构图:
40
机械电子毕业论文
计算机控制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得机械电子工程向着专业化、科学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并且所发挥出的作用与水平越来越高。因此,控制工程技术成为了近些年中人们分析与研究的一个重点。所以,我们需要对于控制工程与机械电子工程的概念、控制工程技术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与研究工作,全面提高机械电子工程的质量与水平,使其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得到有效提升,促进我国机械工程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一、控制工程与机械电子工程的概念
控制工程指的是有效应用各种先进的工程理论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形成的一种处理自动化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技术方式。而机械电子工程是一个具有独特特点的工程学科,以构造简单为其主要的特性,以模块化的方式来进行系统的操作。
而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人们对于电子机械工程要求的增多,我们需要将控制工程技术在机械电子工程中进行有效的应用,使的两者优势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处理好机械电子工程中存在的许多难题,一方面对于控制工程技术进行有效的检验,另一方面使得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质量与水平得到提升,最终为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控制工程技术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
(一)神经网络控制的应用
在生物学基础上形成的神经网络控制技术,是将多个有效简单的网络神经元连接为一个网络系统,可以对于大规模网络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原因在于,虽然以往的多个网络神经元具有十分简单的特点。但是,我们将其进行有效的连接与融合,就使得其成为了具有复杂处理能力的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这种系统一个最为收集整理显著的特点是可以具有与人类相似的适应学习能力,最终使得神经网络控制系统朝着多功能、一体化、智能化的方向进行发展。我们以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在电子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为例子进行具体的说明。电子机械工程中,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在数控机床中应用。比如:人们有效的应用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对于数控机床切割中不确定地点进行有效改变,最终使得数控机床加工的效率幅度得到大规模提升,使得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安全性得到全面提升。
(二)模糊控制工程的应用
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尤其是其加工流程具有非常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应用传统的加工工艺流程方式建立起的模型,即自动化控制方式很难进行有效的工程流程控制。但是,科技水平的提高,将控制工程技术中的模糊控制工程技术在机械电子工程行业中进行应用,可以使其具有直观化与形象化的特点,使得以往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复杂问题变得非常简化,提高了其质量与水平,发挥出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价值。
而模糊控制工程技术之所以有着这样的效果,其原因在于,模糊控制工程技术具有简单灵活的算法,使得模糊控制工程技术程序编制过程非常的简单,最终使得机械电子工程中的数据信息输入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偏差保持在合理化范圍内即可,就能保障工程的质量,而不需要对于 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大量数据信息进行精确化的分析与研究工作。这种应用方式大大降低了其应用的难度,减少了其工作量。因此,我们将模糊控制工程技术在机械电子工程中进行应用会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三)鲁棒控制的应用
控制工程技术中的鲁棒控制指的是,技术系统在受到外界条件干扰下依然可以在某一方面保持应有的功能与特性,最终使得其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具体来讲,我们将控制工程技术中的'鲁棒控制在机械电子工程中进行应用,可以提高机械电子工程工艺的质量和水平。比如:我们以鲁棒控制在机械电子工程中机械制造生产为例子进行具体的说明。如:在柔性臂轨迹制造中,我们通常应用的是滑膜变结构的控制方法来进行工艺制造的控制,并且研究出慢变控制器。而我们有效的应用鲁棒控制就可以应用先进的理论研究出鲁棒控制器,并且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对于整个系统的控制器结构进行科学调节。因此,我们应用这种方式,通过应用补偿控制算法,可以对操作轨迹模拟研究工作进行有效的补偿控制计算,最终保障柔性臂轨迹制造中的滑膜变结构。同时,想要达到以上的控制结果,我们需要对于其运行目标轨迹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具有合理化应用的组合方式,最终确保控制工作的效果[。
(四)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应用
控制工程技术中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将优质的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可以对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具体操作流程与应用的工艺技术进行人工智能化模拟与控制,全面提高机械电子工程的质量与效率。原因在于,智能化控制系统具有与人脑相似的大脑思维模式,通过有效的对于自主信息数据进行收发,使得其控制的机器人像人一样进行自动化工作,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的生产,最终使得机械生产的效率与人工效率进行有效结合,完成对于机械电子工程生产流程的控制,节约了大量工程的成本与人力物力资源,提高了工程的质量与效率,使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提升了其在社会生产中的竞争力。对于应用这些先进技术方式的企业来讲,树立了良好的成本控制思维,提高了生产工艺的科技含量,在市场中形成了有效的精品深加工的理念,有利于企业未来的进步与发展。
三、结论
对于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工作,有利于我们应用好控制工程技术方式,最终提高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质量与水平,降低其工程的成本、使得其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 请注明来源。原文地
电子类专业毕业论文
电子类专业毕业论文:浅论电子信息工程应用
[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已然成为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决定因素及最活跃因素,渗透于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当中。文章概述了电子信息工程的相关认识,重点对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应用作出分析论述,并就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优化提出几点建议,意在为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与支持。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发展;分析
现代信息社会,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电子信息工程必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进行探讨,来对其具体行业领域中的主要应用加以明确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与推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电子信息工程相关认识概述
俱进的重要体现。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曾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开启了我国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全新篇章。到了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各个行业的大规模运用,其已成为科技的一个核心要素。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无论是哪一次信息技术的飞跃也必然带来社会的飞跃式发展。从全球的经济发展来看,全球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也在推动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财务管理系统需逐步转向电子商务模式,必须实现消息采集和处理的无纸化和实时性、结算和支付的网络化、电子化和安全性、以及管理操作的便捷化;通过网络管理的观念实现改革制度和梳理流程,实现管理方法流动透明化,最终实现监控的目的。
电子信息工程是基于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应用来进行电子信息控制与处理的一门学科,信息系统与电子设备的设计、开发、应用、集成及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均属于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当前,电子信息工程已实现了对社会很多领域的覆盖,如电话信号处理,手机对于图像、声音的传递,军队信息保密等,均是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应用。电子信息产业的经营产品以电子产品和信息产品为主,属于新兴产业的范畴,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同电子信息工程的强力支持有着密切的联系,像电子学习机、电话、手机等就是常见的电子信息产品,可以说,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 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应用分析
2。1 工程造价管理中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应用分析
就当前情况来看,造价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互联网/局域网为通讯网络平台,通过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和实施办公自动化来实现管理的有效强化,促进办公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应用钢筋计算软件、工程量计算软件等来计算钢筋用量和工程量,进而为工程预决算的编制提供依据;应用数据库技术来进行指标系统(收集与分析)的建立,进而服务于工程积累;应用信息网来完成信息的获取与发布,并作用于工程造价管理和预决算编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人们在造价控制、投标报价、标底编制、定额制定等方面均脱离了传统的手动模式,四号线了信息化、电子化的管理,且多种造价管理相关软件的应用推广更具说服力。新世纪,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服务和信息的网站大批涌现,它们是针对工程造价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有益尝试,一定程度上为造价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2。2 公路行业中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应用分析
对公路(高等级)信息数据结构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其大量信息均是以相同数据库为建立基础的。基于纸质办公的数据查询、整理及使用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损失,且在实际管理中,数据的更新难以在施工当中进行及时的反映。如在公路工程计量支付当中,部门数据的来源主要是工程积累对工程费用、质量、进度等数据的描述,实现了对工程量数据指标的随时取算,是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的集中体现,保证了工程信息管理的有效实施。在实际计量过程当中,对照工期与合同,来完成其对工程进度、投资的宏观调控。但就当前情况来看,公路工程计量过程仍是采用人为操作,只能在宏观层面上实现对工程进度的控制,在通讯联络、质量管理等方面亦存在薄弱环节,这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管理的效率。而有效对策就是通过有效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来对公路工程实施现代化的计算机管理。
2。3 日常设备中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应用分析
随着生活信息化理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可,越来越多的日常设备,开始逐渐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其工艺中,有信息技术或多或少的参与,如彩电的数字网络、冰箱的恒温控制等,而汽车的日渐普及,则使得电子信息工程在日常设备中的应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就一辆新汽车来看,其组成包括各个电子控制单元,它们既能够完成独立操作,也可以相互协调,来保证最佳的汽车运行状态。举个例子来讲,安全性、平稳性是对汽车性能的要求,出于此方面的考虑,在操控车轮方面,除安装防抱死装置,应用大压力传感器外,已经增设了EBD(电子动力分配系统),从而能够在雨雪天气最大限度地保障保障汽车的稳定、安全驾驶。
3 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优化的几点建议
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推广极具社会意义,为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强化政府方面的政策支持。通过提升政府对于信息技术的投资力度,来对于信息建设项目进行扶持。这就要求政府应努力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并通过相关工程基金的建立,来确保电子信息工程的持续发展。同时,政府还应引导移动通信产业的发簪,强化化联网应用、软件信息服务、数字电视、电影推广等方面的研发,来促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的顺利、有效开展。
2)电子信息工程长足发展的实现,需要不断强化产品及服务的创新与融合,来培育新的增长点。为满足企业现代化需求,电子产业应积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强化经济领域中技术层面的发展,通过培育通信技术、通信设备、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增长点,来寻求产品技术的创新。
3)优化投资结构,对于电子信息的关键技术突破提供保障和支持,来推动电子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战略的发展。同时,及时跟踪国际信息产业动态,通过技术创新联盟的组件,来促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产品与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还应强化知识产权战略,通过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与执法力度的强化,来促进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创新热情的提高。
4)人才是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关键因素,应从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抓起。其中,学校应结合时代趋势,来有效开展教学,并注重前沿知识的及时融入。而企业则应创造一个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氛围环境,来激发人才创新潜能,并通过公平的激励基质,来促进人才潜能的发挥,使其素质同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4 结束语
通过上述内容的论述,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实际应用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确了电子信息工程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电子信息工程必将成为我国经济的先导性、战略性及基础性的支柱产业,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投入研发,使其在同社会发展更好地融合,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大跨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东。浅论电子信息工程[J]。科技风,,5。
[2]胡波。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9。
电子自动化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人口涌入了城市,造成城市用地和住房的紧缺。为了缓解建筑用地不足的局面,高层、超高层建筑便油然而生,而这种类型在遇到火灾时往往造成比较大的危害。这就要求对建筑消防电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来保障人们的居住安全。因此,本文将按照国家的有关规范和要求,对建筑消防电气在安装和维护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消防电气系统;建筑;安装;维护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扩张是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而城市面积的短缺造成了住房需求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便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由于超高层建筑具有多层数、人流密集、短时间不易疏散等特点,一旦高层建筑内部发生火灾,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建筑消防电气的设计和建设,可以有效的避免和消除建筑内部的火灾隐患。这就需要建筑消防电气系统在安装的过程要有合理的规划、安装和维护,来保证其良好的防御功能。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建筑消防电气的安装和维护问题。
二、建筑消防电气的功能
建筑消防电气的功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早期避难功能
建筑消防电气系统包含了消防电话、消防广播、应急照明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一旦发生火灾,小区消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火灾报警信号及时的了解火灾的先期预报,通过消防广播等设施及时的疏散群众,避免出现秩序的混乱,从早期有效减少生命威胁。同时假如出现人员被困可以向其提供有效的逃离路线,帮助他们安全逃生。早期避难功能是建筑消防电气系统最重要的功能。
(二)控制火势功能
建筑消防电气除了能及时发现并输出火灾报警信号从而疏散群众以外,还可以利用防火门、防火卷帘等消防联动设备进行防火隔烟,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火势的蔓延,还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护被困人员的安全。该功能是体现建筑消防电器系统是否合理的一个关键功能。
(三)辅助救援功能
当火灾发生时,是否有高效率的救援往往是损失程度大小的关键,而建筑消防电气系统可以为救援工作提供辅助,便于消防人员及时了解火情信息,也能一定程度上保护消防人员的安全,从而确保灭火救援的工作的有效进行,能大大降低了火灾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该功能是一样辅助功能。
三、建筑消防电气的安装
建筑消防电气系统主要包含火灾报警系统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两部分。因此,探讨建筑消防电气的安装,也是要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目前,出台的规范主要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它们都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在规划设计时应切实遵循。
(一)火灾报警系统的安装
因为火灾报警系统是火灾发生时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它的安装必须严格按照安装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确保每一个部件都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应有的作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安装主要包含探测器、按钮、模块(接口)、报警控制器、联动控制器、报警联动一体机、重复显示器、警报装置、远程控制器、火灾事故广播、消防通讯、报警被用电源安装等项目。
在安装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
1.火灾报警系统的安装专业性很强,因此施工前必须经相关公安消防监督机构批准,并且由有许可证的安装单位来承担,确保施工质量。
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安装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条例,满足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书的要求并且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
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备应选用经国家相关部门检验合格的产品。并且安装前均应妥善保管,防止损坏,安装时应避免机械损伤。发现设备材料不符合要求时要及时更换。
4.因为大多数管线安装比较隐蔽,因此在安装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质量,防止返工维修。
(二)消防联动系统的安装
消防联动设备主要有防火阀、防火门、防火卷帘、送风阀、排烟阀、水流指示器、电磁阀、排烟风机、送风机、消防泵、喷淋泵、切断电源装置、通讯、应急广播等。它的安装就必须根据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在安装的过程中,要配合消防控制中心之前的基础工作,并按照联动设备厂家说明进行严格的安装,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和通电试验,保证能正常使用。最后,还要将用明显标志标出联动设备导线,用锁母将金属软管与设备进行连接,并根据配管规定接地。
四、建筑消防电气的维护
建筑消防电气系统的维护, 是保证消防系统可靠运行的重要环节。假如消防管理部门对消防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不加以重视,不去系统保养消防设备,随着投入时间的推移,系统的可靠性会下降,不能达到火灾保护功能。因此工作人员要及时定期、按时的对消防电气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测试和维护。从而保证整个消防电气系统的保持在一个好的好性能。对建筑消防电气的维护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维护:
(一)消防水系统的功能测试。
消防水系统是建筑灭火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幕系统、水喷雾灭火系统等。消防水系统是否正常运行对建筑物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对消防水系统的功能要定期测试,最好每一年全部测试一遍,包含水流指示器、消火栓启泵按钮的测试、消防水泵有三种启动方式(现场启动、自动启动、远程启动)是否进行等。
(二)备用电源的维护
假如发生火灾,普通电源就会被完全切断,为此,消防电气的备用电源就显得至关重要。通常状况下,工作人员在维护消防电气设备时也要对备用电源进行全面的检查,在发现电池失效之后,要立即进行更换,确保建筑消防装置安全、能可靠的运行。
(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检查维护
火灾发生时,第一时间对人员的疏散以及火灾救援最为关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职能就是能及时发现火情。因此,维护自动报警系统是消防电气维护工作的重点。按照行业相关标准,探测装置等运行时间大多都是 2 年,因此每隔2年或 3 年就需要一次彻底的清洗。并且还应进行定期的检查,从而确保其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总之,针对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消防部门常态化、制度化管理,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并切实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消防电气系统及相关设备进行管理以及维护。假如有设备损毁,要及时修理或更换,确保消防电气系统的有效运行。通过对消防电气的全面检查维护,确保消防电气系统有效运行。假如电气设备有损坏,必须及时修理或更换。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五、结束语
建筑消防电气的安装与维护是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的安装是否到位、安装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火灾抵御能力。因此,在规划设计上技术人员应全面的分析建筑的整体结构,从而合理的设计建筑消防电气系统。在安装上施工人员应该从技术上要足够可靠,在维护和管理上应该不断摸索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提高消防系统管理水平,最终保证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岳玮晨,智能建筑消防电气的安装与维护[J].工程科技;
[2] 杨念东. 建筑工程消防电气安装与维护策略刍议 [J]. 科技创新与应用,.02
[3] 张竹祥.浅析建筑消防电气的安装与维护及管理[J].价值工程,.10(12):107-108.
[4]郭艳靓.消防电气技术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02(04):262-265.
[5]迭勇,刘振,王少强.对高层建筑消防电气设计浅析[J].陕西建筑,.12(23):21-23-26.
在电子专业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教学媒体较多。合理科学地选择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掌握电子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各种媒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因此,媒体的选择,课件的制作要立足于科学、准确地解决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助于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技术教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大势所趋,特别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计算机软件进入课堂辅助教学,使教学的形式、内容、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人结合电子技术学科自身的特点,积极探讨将教学媒体与教学手段合理整合应用于电子专业的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趣味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此写出少许心得与同仁探讨。
一、运用软件创作裸件辅助教学
电子技术基础是电子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比较抽象,逻辑严谨性强,被学生公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学科。我们在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也会面临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尴尬局面。有的.知识点即使想尽量突出重点讲得具体生动些,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手段等因素的限制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如在讲解基本放大电路这一章节时,交流放大器放大信号的过程,学生普遍感觉内容抽象。很难理解交、直流信号的合成与分解过程,这时如果我们将这部分内容制作成课件,利用计算机动画和追踪功能,将交流信号设计成一个动态变化量,将直流信号设计成一个静态变化量,将整个交、直流信号设计成一个动、静结合的动画,在随着讲解的逐步深入,将交、直流混合信号的合成、分解以及放大器的输出信号同步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直观、形象、生动的了解放大器放大信号的整个过程,可以使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声有色、栩栩如生,从而使学生能透过现象抓住放大器放大信号的本质特征。然后利用图片、表格将其前后联系对照,启迪学生进行分析、对比、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差别。这样形象直观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前后总结对比。学习起来轻松,抓住了要点,解决了重点、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供逼真的交际情景、言语,使学生感到置身于真实的言语运用活动之中,而不是处在人为的学习环境。电教媒体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从具体导入抽象;可将历史事件活现于眼前,也可把将来的发展展现于此刻;可将宇宙中最宏大或最细微的事件、物体、人物以至个性、结构等等,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耳边。电教媒体的这一作用,在英语教学心理上可以造成一种假象,使学生犹如置身于自然的语言环境之中,而消除许多心理障碍,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录像技术帮助学生动直观学习理解
采用录像教学法,即将现场操作录制成光盘在课堂授课需要时进行演示讲解。这样组织教学,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更具有真实性和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也经常会涉及一些电子线路较复杂、操作时间长、要求高的实验,在一次或几次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无法完成的电路,可先对实物进行录像后制作成光盘,在多媒体教室播放。这样组织教学,实际上是将理论与实践的形式相结合,具有真实性和直观性,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又便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也提高教学效果,增加了教学内容。如讲到收音机工作原理时,将收音机从外观到里面的电路板进行逐一摄像,再制作成光盘。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现场进行播放,再配备相应的电路图和实物,来进行多媒体教学,用这种简单、明了、直观的方法,轻而易主地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解决了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手段教学的复杂过程。现代化的教育媒体一是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二是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在参与。如果不重视后一方面,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搞注入式教学,其不良后果要甚于常规教学。因此,教师在使用电教手段时,要处理好常规教学与电化教学在教法上的结合,如实践性原则与交际性原则在常规教学中应坚持,在电化教学课中同样应该坚持。上电化教学课,教师要注意精讲多练,以练为主,讲练结合。而且教师要根据电教媒体的作用点,选择和设计练习,为学生提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多层次的形式不同的言语实践条件。
三、科学运用投影仪、实物展台,提高教学效果
在众多的教学设备中,投影仪直观方便的特性备受教师青睐,是我们使用频率较高的设备之一。教学中,在讲解展示一些电子元器件时,由于形体较小,在后面的学生几乎看不见。把电子元器件放在视频展台进行放大,再投到投影仪上去,学生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了。另外,在课堂上画线路图费工费时,如果将教材上的图,直接放在视频展台上,放大投到投影仪上,教师再作讲解,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像,完全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科学、合理地使用投影仪,使学生易于掌握教材内容,又节省教学时间。这就要求课前应认真制作好课件,将课件制作的内容编排顺序,对提出的问题、讲解的内容、演示的内容、分析的问题等都要考虑周全。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犷较好地使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20XX年的脚步刚刚离去,来到mcuzone已经半年多了,回首过去的这段工作经历我感触颇深。我的角色真正意义上从一名大学毕业生转变成一名电子工程师,刚开始进入工作岗位,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前途的担忧。电子工程师是个技术岗位,没有太多的交际,唯有用技术说明一切。初出茅庐对于这些应接不暇的高新技术充满无限好奇,但是落实到自己身上却显得捉襟见肘。在学校学的是电子信息工程,虽说专业对口,但是到了实际应用就有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这也许就是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纳应届毕业生的原因吧。
在这里待遇不算好,但是我个人认为比较适合毕业生的发展。总结这半年多就是“累但很充实”,白天工作晚上回去还要继续“充电”,每天都有收获,从焊接、画图和英文数据手册的阅读等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测试是这半年多中的“重头戏”,使我对公司的产品线有所了解,但是这花费的时间较多,有时候一项工作因为测试的中断而停止。在过去的日子里唯一缺憾的一点就是没做什么项目,能力也只停留在小模块的驱动上面,做项目是能迅速提高的一条捷径,从中能挖掘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另外,在这半年多的艰苦奋斗中我的自学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基本摆脱了学校里教学为主的学习方式。从老师讲解资料到自己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寻找资料包括数据手册或者网络等方式,这些都是自学能力提升的体现。阅读英文数据手册是个棘手的问题,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它却是最有效的方式,在这上面我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
面对一个新的平台,没有中文资料网上的交流也很少,现在想想当初走了许多弯路,浪费时间去纠结一些不该纠结的问题。或者可以这样说,没有适应新的学习方式,面对问题喜欢去究根结底,把心里的那些“疙瘩”一一解掉才展开下一步工作,但是事实上许多东西都是不必要的“鸡肋”而已。
渐渐的我将摆脱这些“鸡肋”,从而提高效率。由于能力有限,还是无法逃避一些问题。对于efm32平台有时间的问题也有能力的问题,最大的障碍还是对资料信息的获取能力,新的知识新的概念不能理解透彻,影响了最终的应用。efm32平台中途搁置是一个遗憾,但是我相信我能解决遇到的问题。新的nxp平台我会用心去学, efm32g&nxp17xx同属于cortex-m3内核,这也有助于我对新知识的理解,希望能通过这种途径解决efm32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总结过去的一年是落后的一年,也是悲痛的一年,有来自生活的压力也有前途选择的压力。亲人故去、毕业、考试等等,这些或多或少对我的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的已经开始,我将总结过去一年中的得失,扬长避短。在新的一年里我将用四个字概括“任重道远”,在efm&nxp两条线并进的同时希望能向arm9平台迈进,还希望在pcb板设计及硬件电路上有提高,争取掌握绘制多层板的能力。我有兴趣侧重于无线数传zigbee、bluetooth、gps、gprs都想尝试应用。20XX年不是世界末日,我需要迎接更多的挑战,励志耕耘锐意进取。
今天我代表工程部述职:一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工程部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现将一年来工程部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日常制度的管理
管理出效率,在一个成功企业如果没有完善的日常管理制度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一年来我们工程部完善了以前原有的日常管理制度,制定了《日常制度考核管理标准》如早操、卫生、迟到早退、日常巡查、值班请销假等。我们还将迟到、早退、每日巡查、值班、请假等与员工绩效工资挂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上下班《打卡制度》。规定没迟到早退一次扣除20元每次扣1分。此规定运行以来,开始的第一个月迟到早退人数为20余人次,近一个月来有明显的下降,仅为5个人次。《日常巡查制度》网球馆消防泵房为我们巡查的重点目标之一,不能有一丝疏忽。我们将签到本挂在泵房铁门下面,同时规定每日巡查不到位的扣除一天工资,并扣2分。此制度运行以来,第一个月没有签到的人达两个人次,通过近一个月的检查,没有巡查的人数为零。《值班规定》值班时是否尽职尽责,是否存在遗留问题,否则扣除一天工资并扣2分。以前值班时比如疏通下水道,有隔夜的现象,自此制度执行以来基本没有遗留问题。《旷工制度》规定不请假者第一次扣除500元,并扣除10分。《请销假制度》规定请假超过4天的超过一天扣除一天工资。现在我们工程部的所有员工都能较好的坚持遵守所制订的日常制度。
二、日常维修
日常维修是我们工程部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在日常维修中,《责任区问题的处理规定》中规定责任区的责任人接到报修单超过15分钟不能到位的派出第二个人进行维修,并酌情扣除第一人20一100元,并扣2分。一年以来,我们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处理业主报修的日常性维修。水暖组维修12770人次,电工组日常维修主要以更换灯泡、更换空开、维修线路、处理业主家里没电跳闸为主,出勤6720人次。
三。大项工作的完成
我们工程部在完成日常维修的同时还完成了一些大项的工作。
1、屋面漏雨A区共维修58家,B区共维修13家(不包括项目部来维修的)。
2、0层做防水57处
3、A区散水台下陷14处约320余平方米
4、A区下水管例坡翻修3条合37米
5、维修卫生间漏水A区7家、B区6家
6、维修天窗27个
7、维修竖井门32个
8、刮腻子AB区81家
9、天井盖维修15处
10、竖井门上锁78处
11、维修采光井14处
四、员工思想状况比较稳定
我们大多数员工的思想较为稳定愿意长期扎根物业公司,具体表现在行动上如俩个班长技术水平比较高,在突发事件到来时知难而进,能起到表率作用,水暖工班长宋小杰在农历8月15的降大雨中,为了疏通下水道,只身跳入齐腰深的水中去疏通,电工班长李重阳,每次停电都能亲临现场,别人进入梦乡了,他仍穿梭于A、B区的箱式变压器之间,拉闸、合闸,一干就是俩个多小时,毫无怨言。11月13日晚东通道跑水事件中,我们工程部水暖工,电工三人关阀门、抽水一直干到深夜三点多。记得四个月以前的那次停电中,发现发电机正常工作后,发现50多部电梯中有近五分之一的电梯不运行,我们电工班全体员工紧急出动,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经查有的时因为相序问题,有的是因为转换开关不转换的原因,经过我们电工班的共同努力,迅速采取措施,使大部分的电梯都能正常运行。现在每次停电,除去20号楼的一单元,三单元外,其余电梯都能正常的迎送业主。
我们的水暖工在疏通马桶时,粪便经常会溅到身上、脸上,胡乱擦擦,继续作业??>这就是我们工程部的员工,当然这些都是他们应该做的。以刘凤友、代宇、杨建东为代表的工程部员工日常维修兢兢业业,服务及时,将自己的责任区一遍又一遍的进行梳理,体现了“业主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水暖工于丛礼在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能主动干些额外的工作,比如:门、锁、垃圾箱、健身器材等的维修,仅10月份,他完成额外工作达38次之多,为业主解决了不少烦恼。
五、员工维修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
作为一个工程部员工,在强调服务态度的同时,维修技术永远是占主要地位的,为此,我们制定了本专业考核管理计划:每周日都要进行考核,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员工,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提高服务质量,我们还将员工在责任区的工作与绩效工资挂钩,解决了干好干差无差别的现象。
六、开源节流
下半年,我们工程部成立了一个以刘凤友、宋小杰和电工组代宇为主的技术小组,运行以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仅就以A区下水管倒坡和业主家里卫生间漏水来说,A区下水管倒坡改造原计划改造6条,结果我们技术小组的反复勘察、计算,结果只改造了3条,节余资金近万元。原来半个月就需雇佣吸粪车吸一车,自从改造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污水井水位超高的现象,卫生间漏水也是我们物业公司十分棘手的事,自从技术小组成立以来,避免了多起不必要的大面积刨地所造成的损失。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以前,潜水泵、太阳能水泵坏了,往往是更换新的,小组成立以来,代宇同志利用业余时间维修潜水泵9次、太阳能水泵4次,为公司节约了不少的资金。
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由于我们的员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维修技术有待提高。
2、少数员工工作热情不够高,工作标准不够高;
3、少数临聘人员由于工资结构以及切身利益的原因,导致积极性不高;
4、由于我们部门员工普遍文化水平比较低,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八、下一步计划和打算
1、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2、继续加大日常制度管理力度;
3、做好各专业>培训计划。
总之,在下年度,我们要抓住日常制度的管理和各专业考核这俩条主线,以管理要效率、以考核出技术,将我们工程部打造成一支人员素质高、服务态度好、服务质量硬的团体。
电子工程简历
个人情况:
姓名: *** 性别: 男 籍贯: 江苏
出生日期:1980.2.3 专业: 信息与电子工程系电子工程专业
联系方法:
电话: *** 邮编:310027
地址: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1089#
E-mail: ***
教育情况:
1998.9-2002.6 浙江大学信电系
1992.9-1998.7 江苏省滨海中学
个人能力:
良好的英语听、说、写能力
熟练运用OFFICE软件
熟练运用C/C++、VFP编程
熟悉MCS-51单片机、DSP
能利用DSCH、EWB、VHDL、Pspice、ISP Synario等EDA软件进行电路的模拟、分析
自学了MATLAB,能用它实现动态波形的模拟
正在自学Protel软件的运用
工作经历:
2001.9 正在谢银芳教授的带领下正在进行高频布线的专题设计
2001.8 用ISP Synario软件和同学合作进行小规模电路的设计和演示
2001.8 参加了彩色电视机维修培训
2000. 7 独立完成功率放大器的制作并获得成功
2000.5 用MATLAB完成阵列天线空间磁场的动态图演示和数值法求解拉普拉斯方程
1999.12 用VFP完成学生成绩档案管理系统
1998.12 用C语言独立完成俄罗斯方块游戏
社会活动: 2001.10作为青年志愿者积极参加了数源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的演示和推广并做讲解
2000.7利用暑假时间任某网吧网管,取得不错业绩
1999.11 参加天堂杯西湖划船比赛
1999.10 参加校营销协会,积极参加协会的活动
1998.10 加入混合班学生会体育部及校足协,参与并组织了系篮球赛
个人素质:
有强烈的.好奇心,富有挑战和竞争意识,勤奋、能吃苦
自我激励,学习认真,有很好的自学能力
有很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有责任感
个人爱好:
篮球、足球、看报、音乐
职业期望:
研发部门
★ 电子工程求职信
★ 测绘工程毕业论文
★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 电子消息工程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