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行全省巡演观后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李起飞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张伯行全省巡演观后感(共含14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李起飞”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张伯行全省巡演观后感

篇1:张伯行全省巡演观后感

大型新编廉政大戏《张伯行》在潢川县文化会展中心剧场上演,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认真观看。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观后感受颇多:一感其“清",张伯行为噶母贺寿送一篮自种青菜,虽喻大清江山长青,但主要用意是规劝总督噶礼收敛贪腐之心;二感其”刚”,面对总督噶礼权倾朝野之淫威,恩师忧心畏权之劝诱,心中充满刚正之气,始终无畏无惧;三感其“智”,在江南科考贪腐大案惊心动魄的斗争中,智取铁证,以正胜邪;四感其“爱”,“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的“一字歌”盛传至今,彰显其为民无私之大爱。

廉教春风,润化于心。当前,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新春伊始,潢川县纪委致力打造“大廉教”格局,先后组织全县党员干部观看警示教育片《无路可逃》、《沉沦》,县委书记上一堂廉政党课,选编通报全县10起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现今观赏全省优秀廉政戏剧《张伯行》,这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不仅很好地学习贯彻了中央及省纪委全会精神,而且似春风化雨,润化全县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之心。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坚守正道,不断学习,努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修身慎行,清廉自守,广大纪检工作人员忠诚干净担当,恪尽监督执纪问责之专责,党风政风必将焕然一新,定会带动全社会淳化社风民风。

篇2:张伯行全省巡演观后感

豫剧《张伯行》删繁就简,集中焦点,以江南科考舞弊案为故事主线,以江苏巡抚张伯行与两江总督噶礼的正面冲突为主要矛盾,展开了一场廉洁与贪腐、正义与邪恶的惊心动魄的交锋,以点带面地刻画了张伯行的精神与人格,而故事的编织又做到了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张弛有度,戏味十足。

一方面,《张伯行》紧扣科考舞弊案的主干一气呵成,以情节的起承转合实现结构的完整统一。一二两场舞弊案发、群情激愤,三至五场对簿公堂、剑拔弩张,六至七场赴京攻辩、天理昭彰。全剧做到了立主脑,减头绪,绝无旁逸斜出的细枝末节,情节紧凑,冲突集中剧烈。开篇第一场将科考放榜与噶母寿诞置于一处,是一个出色的安排。这场戏清晰地交代了科场舞弊案的环境氛围,为此后的冲突展开提供了有力的动作支点;初步揭示了张伯行、噶礼在性格特点、价值观念及处事方式上的对立立场,为二人此后的生死较量营造了充分的行为动机;直接展示了江南官场的奢靡之风,暗示反腐任务之沉重及张伯行治贪之艰辛;正面刻画了噶母深明大义、不徇私情的性格特征,为剧末噶母为张伯行仗义执言、大义灭亲之举做了性格、情感和心理上的铺垫。而最后一场康熙对群臣的训谕,尽管或多或少存在着配角遮蔽主角的`问题,可从叙事的角度看,确是全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剧作冲突抵达制高点后的“解结”所必需,同时还是借康熙之口强化主旨,是全剧激浊扬清的主题升华之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该剧虽然冲突剧烈,却并非长驱直入,而是一波三折,动静相间,冷热相济。《张伯行》以热闹欢腾的寿诞开场,热闹之下暗藏杀机;钦差审案刚到关键处却戛然而止,紧接着荡开一笔,插入了夫妻夜谈的温情场面;重要证人接连遇害,张伯行只得上折奏本,却置自身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于是与妻子、仆人生离死别的抒情段落就水到渠成了;夫妻抱头痛哭一场,是全剧最打动人心的情感高潮,在紧张激烈、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外在冲突暂时中止,而人物内心却汹涌澎湃;有此作为铺垫,到最后金殿激辩一场戏,张伯行当着康熙和文武百官的面慷慨陈词,表达“壮士勇断腕,惩贪不留情”的决心,自然就满腔热情、毫无惧色了。这样的安排或松于表而紧于里,或止于行而动于情,树欲静而风不止的舞台张力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

篇3:观看张伯行心得体会

近日,通过观看由省纪委大型新编廉政历史剧《张伯行》,我深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要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观念。

基层干部作为整个队伍中的重要力量,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时时刻刻代表着党的形象,要做好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是要营造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氛围,努力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牢牢筑起一道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

三是要开展纪律教育专题学习,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开展警示教育,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吸取反面人物教训,强化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四是要建立健全各项廉政制度。

要完善科学的民主决策机制,做到科学民主决策,杜绝决策失误,要着重抓好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内生活和创优争先制度,党务、政务公开制度,承诺公示制度,健全财务收支公开制度,从细节上防止腐朽现象的产生。

五是要加强监督、从源头上扼杀腐朽萌芽。

监督是防止干部出轨的重要措施和利器,同时也是保护干部的重要手段,基层纪委要加大监督力度,创新监督方式,将腐朽思想从源头上扼杀。

篇4:观看张伯行心得体会

大型新编廉政历史剧《张伯行》是我省继《全家福》《九品巡检暴式昭》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廉政大戏,是河南豫剧院打造的“廉政文化三部曲”的'压轴之作。

它以古鉴今,浓墨重彩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风骨、有情有义有担当的艺术化的主人公形象。

该剧以康熙年间江南科考案为切入点,描写了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伯行在担任江苏巡抚期间,与总督噶礼等贪腐势力展开惊心动魄斗争的故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张伯行为官廉惠清正,首先体现在他关心民生疾苦、主动无私地去爱民助民上。

他本在康熙二十四年就进士及第,授职内阁中书,又改中书省中书,但因遭遇父丧,一直守孝在家。

康熙三十八年仪封大雨,城北黄河大堤被冲,随时都有决口的危险。

当时的张伯行只能算是一介平民百姓,但他以民生安危为重,独资招募民工堵修大堤,避免了灾害的发生。

河道总督张鹏朋十分感动,上书皇帝请求让张伯行以原有职务督修黄河。

张伯行接到圣谕,督修南岸堤200里及马家港、东坝、高家堰工程,没拿皇家一分薪水,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

康熙四十二年,在家守孝七年的张伯行方因治河有功而授官山东济宁道。

这时山东正遭大灾,为了救苦救难,张伯行从自己老家运来米面和钱物进行义贩,使济宁百姓免于饥寒。

康熙又命令他分道贩济演上、阳谷两县,他开仓放粮22600多担,把临近的几个国家粮库都放空了。

当时的布政使指责他擅自动用国库,要弹幼他,他据理力争:“皇上命我分道治贩,怎能是擅自动用?皇上对灾民受困万分伤悲,你认为库谷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康熙认为张伯行安抚了百姓,宣扬了圣德,心系百姓的人怎会不让人敬仰?

看张伯行写的字“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张伯行“一字诗”自此不胫而走。

该剧以廉为荣、以廉为美,用传统戏曲讲述为官一方,造福百姓的廉洁故事,通过观看戏曲,使广大党员干部接受了一次震撼心灵的廉洁教育,让干部群众享受了这一廉洁文化大餐。

篇5:观看张伯行心得体会

大型新编廉政历史剧《张伯行》是河南省继《全家福》《九品巡检暴式昭》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廉政大戏,是河南豫剧院打造的“廉政文化三部曲”的压轴之作。

它以古鉴今,浓墨重彩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风骨、有情有义有担当的艺术化的主人公形象。

该剧以康熙年间江南科考案为切入点,描写了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伯行在担任江苏巡抚期间,与总督噶礼等贪腐势力展开惊心动魄斗争的故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部历史剧是“反贪腐”的好教材,告诫我们要以廉政准则为镜,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清正廉洁,忠于职守,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做到“慎始、慎权、慎独”,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才能保持职务行为上的廉洁性。

在现实中,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不顾廉政准则的约束,或利用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或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或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或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和身边人谋取利益,或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等。

在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时时对照廉政准则这面镜子,自觉抵制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到清正廉洁。

通过这次观看廉政历史剧,让我充分认识到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对照先进找差距,反观腐朽鸣警钟,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服务观,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坚持公道正派,提高自身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争做一名合格共产党人。

篇6:张伯行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张伯行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张伯行

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考授内阁中书,改中书科中书。

丁父忧归,建请见书院,讲明正学。仪封城北旧有堤,三十八年六月,大雨,溃,伯行募民囊土塞之。河道总督张鹏翮行河,疏荐堪理河务。四十二年,授山东济宁道。值岁饥,即家运钱米,并制棉衣,拯民饥寒。上命分道治赈,伯行赈汶上、阳穀二县,发仓谷二万二千六百石有奇。布政使责其专擅,即论劾,伯行曰:“有旨治赈,不得为专擅。上视民如伤,仓谷重乎?人命重乎?”乃得寝。四十五年,上南巡,赐“布泽安流”榜。寻迁江苏按察使。

四十六年,复南巡,至苏州,谕从臣曰:“朕闻张伯行居官甚清,最不易得。”时命所在督抚举贤能官,伯行不与。上见伯行曰:“朕久识汝,朕自举之。他日居官而善,天下以朕为知人。”擢福建巡抚,赐“廉惠宣猷”榜。伯行疏请免台湾、凤山、诸罗三县荒赋。福建米贵,请发帑五万巿湖广、江西、广东米平粜。建鳌峰书院,置学舍,出所藏书,搜先儒文集刊布为正谊堂丛书,以教诸生。福州民祀瘟神,命毁其偶像,改祠为义塾,祀朱子。俗多尼,鬻贫家女,髡之至千百,伯行命其家赎还择偶,贫不能赎,官为出之。

四十八年,调江苏巡抚,赈淮、扬、徐三府饥。会布政使宜思恭以司库亏空为总督噶礼劾罢上遣尚书张鹏翮按治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署布政使议司库亏三十四万分扣官俸役食抵补伯行咨噶礼会题①不应。伯行疏上闻,上命鹏翮并按。别疏陈噶礼异议状,上谕廷臣曰:“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问。”伯行寻乞病,上不许。

伯行方成进士,归构精舍于南郊,陈书数千卷纵观之,及小学、近思录,程、朱语类,曰:“入圣门庭在是矣。”始赴官,尝曰:“千圣之学,括于一敬,故学莫先于主敬。”因自号曰敬庵。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老氏贪生,佛者畏死,烈士徇名,皆利也。”在官所引,皆学问醇正,志操洁清,初不令知。平日齮龁②之者,复与共事,推诚协恭,无丝毫芥蒂。曰:“已荷保全,敢以私废公乎?”

(节选自《清史稿?张伯行传》)

【注释】①会题:联名上疏。 ②齮龁(yǐhē):本指啃咬,这里指因意见不合而忌恨。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岁饥,即家运钱米 值:适逢

B.时命所在督抚举贤能官,伯行不与 与:赞许

C.擢福建巡抚 擢:提拔

D.俗多尼,鬻贫家女 鬻:卖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搜先儒文集刊布为正谊堂丛书,以教诸生 焉用亡郑以陪邻

B.伯行命其家赎还择偶 其皆出于此乎

C.故学莫先于主敬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D.置学舍,出所藏书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伯行为官清正廉明,皇帝称赞他是最难得的清官,他勤于供职,在官时所举荐的都是学问醇正、志向操守清廉的人。

B.张伯行担任山东济宁道时,发放仓谷,赈济灾民,而布政使责备他独断专行,准备上疏弹劾他,为此张伯行睡不好觉。

C.张伯行破除地方陋习,重视教化。福建百姓祭祀瘟神,他命令毁掉这些瘟神的偶像,改祠堂为义塾,祭祀朱熹。

D.张伯行重视教育,他建书院,置学舍,拿出自己的藏书,搜罗前代文人的文集刊印成丛书,用来教育学生。

19.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会 布 政 使 宜 思 恭 以 司 库 亏 空 为 总 督 噶 礼 劾 罢 上 遣 尚 书 张 鹏 翮 按 治 陈 鹏 年 以 苏州知 府 署 布 政 使 议 司 库 亏 三 十 四 万 分 扣 官 俸 役 食 抵 补 伯 行 咨 噶 礼 会 题不应。

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有旨治赈,不得为专擅。上视民如伤,仓谷重乎?人命重乎?(4分)

(2)平日齮龁之者,复与共事,推诚协恭,无丝毫芥蒂。(3分)

答案:

16.B (被举荐)

17.A (连词,来。B.其:前一个,代词,他,他的;后一个,副词,表猜测,大概;C.于:前一个,介词,比;后一个,对;D.所:前一个,“所”与“藏”组成所字结构;后一个“为……所”表示被动。)

18.B (“张伯行睡不好觉”理解错误,文中“乃得寝”意思是,经过张伯行的辩解,“布政使只好停止弹劾事”。“寝”,息,止。)

19.会布政使宜思恭以司库亏空为总督噶礼劾罢 / 上遣尚书张鹏翮按治 / 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署布政使 / 议司库亏三十四万 / 分扣官俸役食抵补 / 伯行咨噶礼会题 / 不应。

20.(1)皇上有旨救灾,(1分)不能说是独断专行。(1分)皇上如此重视民间疾苦,(1分)应该以仓谷为重呢?还是以人命为重?(1分)

(2)平时对于意见不合的人,也仍与他们共事(1分),开诚布公,同心协力,(1分)没有一点怨恨。(1分)

篇7:《张伯行》文言文阅读答案

《张伯行》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考授内阁中书,改中书科中书。

丁父忧归,建请见书院,讲明正学。仪封城北旧有堤,三十八年六月,大雨,溃,伯行募民囊土塞之。河道总督张鹏翮行河,疏荐堪理河务。四十二年,授山东济宁道。值岁饥,即家运钱米,并制棉衣,拯民饥寒。上命分道治赈,伯行赈汶上、阳穀二县,发仓谷二万二千六百石有奇。布政使责其专擅,即论劾,伯行曰:有旨治赈,不得为专擅。上视民如伤,仓谷重乎?人命重乎?乃得寝。四十五年,上南巡,赐布泽安流榜。寻迁江苏按察使。

四十六年,复南巡,至苏州,谕从臣曰:朕闻张伯行居官甚清,最不易得。时命所在督抚举贤能官,伯行不与。上见伯行曰:朕久识汝,朕自举之。他日居官而善,天下以朕为知人。擢福建巡抚,赐廉惠宣猷榜。伯行疏请免台湾、凤山、诸罗三县荒赋。福建米贵,请发帑五万巿湖广、江西、广东米平粜。建鳌峰书院,置学舍,出所藏书,搜先儒文集刊布为正谊堂丛书,以教诸生。福州民祀瘟神,命毁其偶像,改祠为义塾,祀朱子。俗多尼,鬻贫家女,髡之至千百,伯行命其家赎还择偶,贫不能赎,官为出之。

四十八年,调江苏巡抚,赈淮、扬、徐三府饥。 会布政使宜思恭以司库亏空为总督噶礼劾罢上遣尚书张鹏翮按治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署布政使议司库亏三十四万分扣官俸役食抵补伯行咨噶礼会题①不应。伯行疏上闻,上命鹏翮并按。别疏陈噶礼异议状,上谕廷臣曰: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问。伯行寻乞病,上不许。

伯行方成进士,归构精舍于南郊,陈书数千卷纵观之,及小学、近思录,程、朱语类,曰:入圣门庭在是矣。始赴官,尝曰:千圣之学,括于一敬,故学莫先于主敬。因自号曰敬庵。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老氏贪生,佛者畏死,烈士徇名,皆利也。在官所引,皆学问醇正,志操洁清,初不令知。平日齮龁②之者,复与共事,推诚协恭,无丝毫芥蒂。曰:已荷保全,敢以私废公乎? (节选自《清史稿张伯行传》)

【注释】①会题:联名上疏。 ②齮龁(yǐhē):本指啃咬,这里指因意见不合而忌恨。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岁饥,即家运钱米 值:适逢

B.时命所在督抚举贤能官,伯行不与 与:赞许

C.擢福建巡抚 擢:提拔

D.俗多尼,鬻贫家女 鬻:卖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搜先儒文集刊布为正谊堂丛书,以教诸生 焉用亡郑以陪邻

B.伯行命其家赎还择偶 其皆出于此乎

C.故学莫先于主敬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D.置学舍,出所藏书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伯行为官清正廉明,皇帝称赞他是最难得的清官,他勤于供职,在官时所举荐的都是学问醇正、志向操守清廉的人。

B.张伯行担任山东济宁道时,发放仓谷,赈济灾民,而布政使责备他独断专行,准备上疏弹劾他,为此张伯行睡不好觉。

C.张伯行破除地方陋习,重视教化。福建百姓祭祀瘟神,他命令毁掉这些瘟神的偶像,改祠堂为义塾,祭祀朱熹。

D.张伯行重视教育,他建书院,置学舍,拿出自己的'藏书,搜罗前代文人的文集刊印成丛书,用来教育学生。

19.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会 布 政 使 宜 思 恭 以 司库亏 空 为 总 督 噶 礼 劾罢 上遣 尚 书 张 鹏 翮 按 治 陈 鹏 年 以 苏 州 知 府 署 布 政 使 议 司 库亏 三十 四 万 分 扣 官 俸 役 食 抵 补 伯 行 咨 噶礼会 题 不 应。

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有旨治赈,不得为专擅。上视民如伤,仓谷重乎?人命重乎?(4分)

(2)平日齮龁之者,复与共事,推诚协恭,无丝毫芥蒂。(3分)

篇8:张伯行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张伯行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考授内阁中书,改中书科中书。

丁父忧归,建请见书院,讲明正学。仪封城北旧有堤,三十八年六月,大雨,溃,伯行募民囊土塞之。河道总督张鹏翮行河,疏荐堪理河务。四十二年,授山东济宁道。值岁饥,即家运钱米,并制棉衣,拯民饥寒。上命分道治赈,伯行赈汶上、阳穀二县,发仓谷二万二千六百石有奇。布政使责其专擅,即论劾,伯行曰:“有旨治赈,不得为专擅。上视民如伤,仓谷重乎?人命重乎?”乃得寝。四十五年,上南巡,赐“布泽安流”榜。 寻迁江苏按察使。

四十六年,复南巡,至苏州,谕从臣曰:“朕闻张伯行居官甚清,最不易得。”时命所在督抚举贤能官,伯行不与。上见伯行曰:“朕久识汝,朕自举之。他日居官而善,天下以朕为知人。”擢福建巡抚,赐“廉惠宣猷”榜。伯行疏请免台湾、凤山、诸罗三县荒赋。福建米贵,请发帑五万巿湖广、江西、广东米平粜。建鳌峰书院,置学舍,出所藏书,搜先儒文集刊布为正谊堂丛书,以教诸生。福州民祀瘟神,命毁其偶像,改祠为义塾,祀朱子。俗多尼,鬻贫家女,髡之至千百,伯行命其家赎还择偶,贫不能赎,官为出之。

四十八年,调江苏巡抚,赈淮、扬、徐三府饥。 会布政使宜思恭以司库亏空为总督噶礼劾罢上遣尚书张鹏翮按治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署布政使议司库亏三十四万分扣官俸役食抵补伯行咨噶礼会题①不应。伯行疏上闻,上命鹏翮并按。别疏陈噶礼异议状,上谕廷臣曰:“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问。”伯行寻乞病,上不许。

伯行方成进士,归构精舍于南郊,陈书数千卷纵观之,及小学、近思录,程、朱语类,曰:“入圣门庭在是矣。”始赴官,尝曰:“千圣之学,括于一敬,故学莫先于主敬。”因自号曰敬庵。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老氏贪生,佛者畏死,烈士徇名,皆利也。”在官所引,皆学问醇正,志操洁清,初不令知。平日齮龁②之者,复与共事,推诚协恭,无丝毫芥蒂。曰:“已荷保全,敢以私废公乎?” (节选自《清史稿?张伯行传》)

【注释】①会题:联名上疏。 ②齮龁(yǐhē):本指啃咬,这里指因意见不合而忌恨。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岁饥,即家运钱米 值:适逢

B.时命所在督抚举贤能官,伯行不与 与:赞许

C.擢福建巡抚 擢:提拔

D.俗多尼,鬻贫家女 鬻:卖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搜先儒文集刊布为正谊堂丛书,以教诸生 焉用亡郑以陪邻

B.伯行命其家赎还择偶 其皆出于此乎

C.故学莫先于主敬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D.置学舍,出所藏书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伯行为官清正廉明,皇帝称赞他是最难得的清官,他勤于供职,在官时所举荐的都是学问醇正、志向操守清廉的人。

B.张伯行担任山东济宁道时,发放仓谷,赈济灾民,而布政使责备他独断专行,准备上疏弹劾他,为此张伯行睡不好觉。

C.张伯行破除地方陋习,重视教化。福建百姓祭祀瘟神,他命令毁掉这些瘟神的偶像,改祠堂为义塾,祭祀朱熹。

D.张伯行重视教育,他建书院,置学舍,拿出自己的藏书,搜罗前代文人的.文集刊印成丛书,用来教育学生。

19.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会 布 政 使 宜 思 恭 以 司 库 亏 空 为 总 督 噶 礼 劾 罢 上 遣 尚 书 张 鹏 翮 按 治 陈 鹏 年 以 苏 州 知 府 署 布 政 使 议 司 库 亏 三 十 四 万 分 扣 官 俸 役 食 抵 补 伯 行 咨 噶 礼 会 题 不 应。

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有旨治赈,不得为专擅。上视民如伤,仓谷重乎?人命重乎?(4分)

(2)平日齮龁之者,复与共事,推诚协恭,无丝毫芥蒂。(3分)

16.B (被举荐)

17.A (连词 ,来 。B.其:前一个,代词,他,他的;后一个,副词,表猜测,大概;C.于:前一个,介词,比;后一个,对;D.所:前一个,“所”与“藏”组成所字结构;后一个“为……所”表示被动。)

18.B (“张伯行睡不好觉”理解错误,文中“乃得寝”意思是,经过张伯行的辩解,“布政使只好停止弹劾事”。“寝”,息,止。)

19.会布政使宜思恭以司库亏空为总督噶礼劾罢 / 上遣尚书张鹏翮按治 / 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署布政使 / 议司库亏三十四万 / 分扣官俸役食抵补 / 伯行咨噶礼会题 / 不应。

20.(1)皇上有旨救灾,(1分)不能说是独断专行。 (1分) 皇上如此重视民间疾苦,

(1分)应该以仓谷为重呢?还是以人命为重?(1分)

(2)平时对于意见不合的人,也仍与他们共事(1分),开诚布公,同心协力,(1分)没有一点怨恨。(

篇9:张伯驹个人资料

一代名士张伯驹

张伯驹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

今天的人们对西晋陆机手书的《平复帖》和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游春图》应该并不陌生。前者距今已有近17历史,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后者距今也有1400多年,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

然而,今天的人们,知道张伯驹其人的,似乎并不多。而张伯驹恰恰是《平复帖》和《游春图》的最后私人藏家。为购置《游春图》,身为豪门巨富的他债台高筑;即便身被绑架仍言“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的他,一生醉心于收藏字画名迹,最终却毅然将终生所藏国宝无偿捐赠国家。

张伯驹(18—1982年),字家骐,号丛碧,系张锦芳之子,过继其伯父张镇芳。张伯驹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

刘海粟曾说:“丛碧词兄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学士、艺苑真学人。”《一代名士张伯驹》正是从这“四条河流”探究传主的不平凡经历。

张伯驹自30岁起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初时出于爱好,后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张伯驹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经过他珍藏的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张伯驹、潘素夫妇保藏文物珍品,但并不把收藏视为一己私有,而是出于爱国至诚,也是基于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刻认识与由衷的酷爱。正因为如此,故宫博物院才有了《平复帖》、《游春图》、杜牧《张好好诗》等镇院之宝。

张伯驹痴迷京剧,造诣超群。1937年张伯驹40岁生日,为了赈灾所演的一出《失空斩》可谓是他最出名也是最难得的一次演出。他饰孔明、余叔岩饰王平、杨小楼饰马谡、王凤卿饰赵云、程继仙饰马岱、陈香雪饰司马懿、钱宝森饰张郃、慈瑞泉、王福山饰二老军带报子。群星闪耀,盛况空前。

张伯驹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一部《古文观止》可以倒背如流。354卷的《资治通鉴》他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扎实的文学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艺的文化底蕴。由于张伯驹天资超逸,而又翕然尘外,便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

张伯驹所作之词,多写人生感受、自然之景,感情细腻,自然超逸。周汝昌评价道:“则李后主、晏小山、柳三变、秦少游,以及清代之成容若,庶乎近之。”长调则哀感顽艳,婉丽凄清。小令则格高韵远,极尽缠绵秀隽之致。而张氏的书法也是飘逸不羁、别具特色,被称为“鸟羽体”。

“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利如尘埃”,是张伯驹一生的写照,即便在文革中遭受不公正待遇,张伯驹依然保有一份放达之心。黄永玉说:“余生也晚,然前贤文章轶事,亦有幸涉猎,故于伯驹先生行趾极生兴趣,乃知今世有如斯大妙人实千秋江山之福祉也。”

篇10:行比伯夷成语

【拼音】:xíng  bǐ  bó  yí

【简拼】:xbby

【解释】:行:品德;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品行可与伯夷相比拟。形容品德高洁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桔颂》:“年岁虽小,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顺接】:夷为平地 夷夏之防 夷然不屑 夷然自若 夷险一致 夷险一节

【顺接】:放诸四夷 赴险如夷 河溓海夷 化险为夷 急病让夷 履险如夷 履险若夷 视险如夷

【逆接】:按辔徐行 霸道横行 败德辱行 半路修行 苞苴公行 倍日并行 倍道兼行 倍道而行

【逆接】:行不从径 行不副言 行不及言 行不履危 行不由径 行不由路 行不知往 行不胜衣

篇11:《清史稿张伯行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清史稿张伯行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考授内阁中书,改中书科中书。

丁父忧归,建请见书院,讲明正学。仪封城北旧有堤,三十八年六月,大雨,溃,伯行募民囊土塞之。河道总督张鹏翮行河,疏荐堪理河务。四十二年,授山东济宁道。值岁饥,即家运钱米,并制棉衣,拯民饥寒。上命分道治赈,伯行赈汶上、阳穀二县,发仓谷二万二千六百石有奇。布政使责其专擅,即论劾,伯行曰:“有旨治赈,不得为专擅。上视民如伤,仓谷重乎?人命重乎?”乃得寝。四十五年,上南巡,赐“布泽安流”榜。

寻迁江苏按察使。

四十六年,复南巡,至苏州,谕从臣曰:“朕闻张伯行居官甚清,最不易得。”时命所在督抚举贤能官,伯行不与。上见伯行曰:“朕久识汝,朕自举之。他日居官而善,天下以朕为知人。”擢福建巡抚,赐“廉惠宣猷”榜。伯行疏请免台湾、凤山、诸罗三县荒赋。福建米贵,请发帑五万巿湖广、江西、广东米平粜。建鳌峰书院,置学舍,出所藏书,搜先儒文集刊布为正谊堂丛书,以教诸生。福州民祀瘟神,命毁其偶像,改祠为义塾,祀朱子。俗多尼,鬻贫家女,髡之至千百,伯行命其家赎还择偶,贫不能赎,官为出之。

四十八年,调江苏巡抚,赈淮、扬、徐三府饥。

会布政使宜思恭以司库亏空为总督噶礼劾罢上遣尚书张鹏翮按治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署布政使议司库亏三十四万分扣官俸役食抵补伯行咨噶礼会题①不应。伯行疏上闻,上命鹏翮并按。别疏陈噶礼异议状,上谕廷臣曰:“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问。”伯行寻乞病,上不许。

伯行方成进士,归构精舍于南郊,陈书数千卷纵观之,及小学、近思录,程、朱语类,曰:“入圣门庭在是矣。”始赴官,尝曰:“千圣之学,括于一敬,故学莫先于主敬。”因自号曰敬庵。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老氏贪生,佛者畏死,烈士徇名,皆利也。”在官所引,皆学问醇正,志操洁清,初不令知。平日齮龁②之者,复与共事,推诚协恭,无丝毫芥蒂。曰:“已荷保全,敢以私废公乎?”

(节选自《清史稿张伯行传》)

【注释】①会题:联名上疏。

②齮龁(yǐhē):本指啃咬,这里指因意见不合而忌恨。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岁饥,即家运钱米

值:适逢

B.时命所在督抚举贤能官,伯行不与

与:赞许

C.擢福建巡抚

擢:提拔

D.俗多尼,鬻贫家女

鬻:卖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搜先儒文集刊布为正谊堂丛书,以教诸生

焉用亡郑以陪邻

B.伯行命其家赎还择偶

其皆出于此乎

C.故学莫先于主敬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D.置学舍,出所藏书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伯行为官清正廉明,皇帝称赞他是最难得的清官,他勤于供职,在官时所举荐的都是学问醇正、志向操守清廉的`人。

B.张伯行担任山东济宁道时,发放仓谷,赈济灾民,而布政使责备他独断专行,准备上疏弹劾他,为此张伯行睡不好觉。

C.张伯行破除地方陋习,重视教化。福建百姓祭祀瘟神,他命令毁掉这些瘟神的偶像,改祠堂为义塾,祭祀朱熹。

D.张伯行重视教育,他建书院,置学舍,拿出自己的藏书,搜罗前代文人的文集刊印成丛书,用来教育学生。

19.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有旨治赈,不得为专擅。上视民如伤,仓谷重乎?人命重乎?(4分)

(2)平日齮龁之者,复与共事,推诚协恭,无丝毫芥蒂。(3分)

参考答案

16.B (被举荐)

17.A (连词 ,来 。B.其:前一个,代词,他,他的;后一个,副词,表猜测,大概;C.于:前一个,介词,比;后一个,对;D.所:前一个,“所”与“藏”组成所字结构;后一个“为……所”表示被动。)

18.B (“张伯行睡不好觉”理解错误,文中“乃得寝”意思是,经过张伯行的辩解,“布政使只好停止弹劾事”。“寝”,息,止。)

19.会布政使宜思恭以司库亏空为总督噶礼劾罢 / 上遣尚书张鹏翮按治 / 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署布政使 / 议司库亏三十四万 / 分扣官俸役食抵补 / 伯行咨噶礼会题 / 不应。

20.(1)皇上有旨救灾,(1分)不能说是独断专行。 (1分) 皇上如此重视民间疾苦,

(1分)应该以仓谷为重呢?还是以人命为重?(1分)

(2)平时对于意见不合的人,也仍与他们共事(1分),开诚布公,同心协力,(1分)没有一点怨恨。(1分)

参考译文:

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后经考选,授内阁中书,又改任中书科中书。

遇 父丧归乡,建立请见书院,并讲解宣传儒学。仪封城北原有堤,康熙三十八年六月因遭大而被冲垮,伯行招募民工用口袋装土来堵塞。河道总督张鹏翮巡视黄河后, 上疏推荐张伯行能够治理河务。四十二年,张伯行被授为山东济宁道。适逢灾荒之年,便从家乡运来钱和粮食,并缝制棉衣,用来解救百姓的饥寒。皇上命令按各道 救济灾民,张伯行便拿出仓谷二万二千六百石有余赈济所属汉上、阳谷二县。山东市政使责备他独断专行,准备上疏弹劾,伯行说:“皇上有旨救灾,不能说是独断专行。皇上如此重视民间疾苦,应该以仓谷为重呢?还是以人命为重?”布政使只好停止弹劾事。四十五年,皇上南巡时,赐予张伯行“布泽安流”匾额。不久,张伯行升为江苏按察使。

四十六年,皇上再次南巡。到苏州后,对随从的臣子们说:“我听说张伯行任官特别清廉,这是最难得的。”当时曾命负责管理江苏的总督及巡抚推荐德才兼备的官 员,而张伯行并没有被推荐。皇上见到张伯行说:“我很早就了解你,我来推荐你。如果将来做官做得很好,天下都会认为我是知人善任的。”于是,提拔张伯行为 福建巡抚,赐予“廉惠宣猷”的匾额。张伯行上疏请求免去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因灾荒而欠交的赋税。因为福建的米价很贵,张伯行请求动用国库的钱五万购买湖 广、江西、广东的米平价出售。建鳌峰书院,置学舍,拿出自己的藏书,搜罗前代文人的文集刊印成《正谊堂丛书》,用来教学生。福建百姓祭祀瘟神,张伯行命令 毁掉这些瘟神的偶像,改祠堂为义学,祭祀朱熹。民间多尼姑,有人卖贫苦人家的女子,以致削发为尼者成百上千,张伯行命令这些人家赎回自己的女子,为她们选 择配偶。有家境贫穷无法赎回的,由官府出钱赎出。

四十八年,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救济淮安、扬州、徐州三府的灾荒。适逢布政使宜思恭因布政司库存亏空被总督噶礼弹劾罢免,皇上派尚书张鹏翮查处。陈鹏年以 苏州知府的身份代理布政使职务,建议布政司库所亏空的三十四万,以分别扣除官员的俸银及使用差役的费用来抵补。张伯行行文噶礼要求联名上疏,没有被答应。 张伯行便自己上疏,皇上得知后命张鹏翮一并调查。张伯行另外又上疏说明了噶礼的不同意见。皇上对廷臣说:“看了张伯行的这个上疏,知道他与噶礼不和。作为 臣子,应该以国事为重。我办理机务将近五十年,未曾让一个人施展他的私欲。这个上疏应当放置不予理睬。”不久,张伯行以身体多病为由提出辞官,皇上没有允 许。

张伯行刚成进士时,回家乡南郊建造了一座精制的房屋,摆上了数千卷书以供纵情观览,看到《小学》、《近思录》,以及程、朱的《语类》,说:“进 入圣人的门庭在这里呀!”最初任官时曾说:“圣人们的学问,概括为一个‘敬’字,所以学习没有比掌握敬更重要的。”因此他自号为 “敬庵”。又说:“君子懂得义,小人只知利。老子贪生,信佛的人怕死,烈士追求名声。这都是属于利。”在官时所招致的,都是学问醇正、志向操行清廉的人, 而且开始不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做官的。平时对于意见不合的人,也仍与他们共事,开诚布公,同心协力,没有一点怨恨。他说:“已得到皇上的保全,怎敢以私而废 公呢?”

篇12:西城男孩中国告别巡演之旅观后感

西城男孩中国告别巡演之旅观后感

算是一篇迟来的观后感吧,那些年,一起追的男孩。

2.22,多么‘吉利‘的一天。西城男孩开始了中国告别巡演之旅。第一站是北京。现场真的是沸腾了,能看得出来西城在中国还是很有人缘的,这么多人顶他们,亲眼看到他们我真的是挺兴奋的。细腻的Shane,粗犷的Mark,成熟的Kian,性感的Nicky。现场的演唱功力那真是超赞,无论是单唱还是和声。尤其是Mark飙高音真是无敌了。

西城的歌陪伴了我的'中学,大学时代。高考,考研的时候都会听他们的歌来放松,这是种精神慰藉吧!在那个懵懂的年代,听着西城男孩的歌,慢慢成长,或许能成为一辈子美好的回忆。花了500RMB,确实挺心疼的,这可是我一个多月的工资啊。不过我认为挺值的,即使我还不是追星族。

出道,终于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有些不舍,希望他们一切都好。

篇13:张乐行简介

捻军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捻”为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伙。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有说产生于清康熙年间,有说出现于明朝末年,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嘉庆末年,捻子集团日多,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经常在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间护送私盐,并与清政府发生武装冲突,后甚而起义攻城。1853年(咸丰三年),捻子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发动大规模起义。起义后的“捻”,史学界称捻军。

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长达十六年,其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1853年1月至3月,太平军连克武汉、安庆、南京,安徽、河南捻众纷纷起义响应。及至太平天国北伐军经过时,已开始从分散斗争趋向联合作战。1855年秋,各路捻军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会盟,力量最大的当地捻军首领张乐行(张洛行)被推为盟主。联合后的捻军建立五旗军制,用黄白红蓝黑五色旗区分军队。总黄旗主由张乐行自兼,总白旗主龚得(龚得树),总红旗主侯士维,总蓝旗主韩老万(万峰、狼子),总黑旗主苏天福。总旗下有大旗、小旗。每一旗主左右都有一个以宗族、亲戚、乡里关系结合起来的领导集团。由于各旗间互不统属,各种集团林立,不易离开本土,形成了它的分散性和落后性。

1857年春,张乐行率领捻军渡淮河南征,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军会师霍丘和正阳关。从此以听分封不听调用为条件,接受太平天国领导,配合太平军作战,但不接受改编。年底,内部出现分歧,以蓝旗将领刘饿狼(刘永敬)为首的部分捻军坚持要回淮北,被张乐行等杀死。捻军于是分裂,大部分旗主返回淮北,只有张乐行、龚得等少数留在淮南,与太平天国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还有一部分如孙葵心、张宗禹等,转战南北,曾深入河南、山东,推动了当地人民以各种形式起义反清。在皖北、苏北,捻军或协同太平军或独立作战,屡破清军。1860年,张乐行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1861年9月和1862年(同治元年)5月,清军攻陷安徽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和庐州(今安徽合肥)后,捻军因而失去太平军为依托,处境困难。张宗禹等部自淮北西入河南、陕西,与远征西北的太平天国陈得才等军会合。1862年秋以僧格林沁为首的清军大举进攻皖北,次年3月攻陷捻军根据地雉河集,张乐行被叛徒俘送至清营遇害。

自1863年4月至1868年8月为后期捻军。前期捻军失败后,余部活动于河南、湖北、陕西边区。1863年5月张宗禹等在安徽桐城境与李秀成相会后,仍回到皖北。太平天国封张宗禹为梁王、任柱(任化邦)为鲁王,张琢(张禹爵,张乐行侄)袭封幼沃王,捻军其他将领亦各有所封。

1864年4月,张宗禹、任柱等和陈得才、赖文光等部太平军在河南内乡会师,欲东下救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僧格林沁所率清军困阻于鄂皖边界。时天京已陷,陈得才于兵败后服毒自杀,所部纷纷投降。张宗禹、任柱与赖文光突围,将余部太平军和捻军合并为联军。赖文光被推为首领。

联军以太平军军制重新整编,易步为骑,采用流动战术,奔驰豫、鲁、苏之间,声势复振。1865年5月,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高楼寨歼灭清精锐蒙古骑兵,击毙僧格林沁。清政府改派曾国藩督湘军、淮军镇压捻军。曾国藩更多使用洋枪洋炮,实行重点设防、坚壁清野,画黄、运、淮、颍四河圈围的战略,尾追、迎击联军。1866年9月,联军突破颍河上游贾鲁河防线。曾国藩因围剿不力被清廷撤免钦差大臣,李鸿章继其任。1866年10月起,联军分为东西两军。赖文光、任柱继续在中原地区活动,为东捻军;张宗禹、张琢进入陕西联络回民起义,为西捻军。1867年东捻军转战湖北,曾败淮军主力刘铭传部,但企图入川、陕与西捻军会合未遂。是年6月经河南进入山东,后被李鸿章淮军围困于黄河南岸、运河东岸、胶莱河西岸和六塘河北岸的地区内,突围失败,任柱被奸细杀害,余部于次年1月在江苏扬州覆没,赖文光被俘就义。西捻军转战陕西后,经山西洪洞向南穿王屋山入河南济源,再向东北挺进直隶(约今河北),1867年初至保定,威胁北京。旋退入河南,最后进入山东黄河以北、运河以东地区,被李鸿章、左宗棠军包围。1868年8月在茌平溃败,全军覆没,张宗禹渡徒骇河不知所终。至此,捻军起义失败。

篇14:人民英雄张伯礼简介及其事迹

张伯礼,1948年2月生于天津,籍贯河北宁晋,中共党员,中医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

张伯礼198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199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1999年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200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2010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201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获得吴阶平医学奖;2017年被授予“全国名中医”称号;2019年获得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020年8月,授予张伯礼“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

人物经历

1948年2月26日,张伯礼出生于天津市南开区。

1982年7月,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

1982年9月—1992年7月,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所室主任。

198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2年7月—1999年12月,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

1999年12月—2002年8月,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2002年8月—2006年10月,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

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组建中医医疗队,担任中医治疗“非典”总指挥,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患者。

2006年10月,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2010年12月—2018年12月,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2020年2月,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中医院。

主要成就

1科研成就

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开展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开拓了舌象色度学和舌底诊研究方向。20世纪90年代开展血管性痴呆(VD)系统研究,制定了VD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及下滑三期证治方案;明确了中风病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创立了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机制。自1999年开展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创建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途径和关键技术。21世纪初完成了首个中医药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大规模循证研究,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开拓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领域,促进中药科技内涵和质量提升,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

2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6月,张伯礼已发表论文400余篇,SCI收录80余篇,主编专著20余部。

3承担项目

截至2019年6月,张伯礼已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

张伯礼主持的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连续三次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支持。

平安行观后感

釜山行观后感

张丽莉观后感

张北川观后感

木兰花慢,木兰花慢张伯淳,木兰花慢的意思,木兰花慢赏析

平安行观后感小学生

《平安行》观后感800字

《釜山行》600字观后感

《平安行》观后感心得

张桂梅观后感

张伯行全省巡演观后感(共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张伯行全省巡演观后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