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赤壁之战电影观后感(共含15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漂亮公主”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电影《赤壁之战》观后感
写在前面:自高自大的曹操、心中有主的张辽、有勇有谋的黄盖以及等等。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火烧赤壁那一幕――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
曹操本自以为得志,却不知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曹寨一时尽着,无处躲避。张辽搭救曹操上岸,却被黄盖追杀。张辽射出一箭,正中黄盖肩窝。可因黄盖深知水性才得以性命。
《三国演义》,罗贯中先生的大作。完整的记录了三国。使后人受益匪浅,确实值得尊敬啊!昨天刚刚学了一篇课文《赤壁之战》,课文中的周瑜采用了火攻,准备烧毁曹军。可是曹操实在也太大意了,于是,他的人马烧伤的,淹死的,不计其数。这是曹操后来没有统一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曹操曾经是奸诈,凶残的化身。但是我是认为曹操在这场战争中是能赢的。他之所以失败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他准备的太匆忙了。别的不说,曹操当时的兵都是北方人,他为什么不在他的地盘上练习水上作战呢?那样一来,他的兵练习会了水上作战,不就更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了吗?而他当时直接率兵去赤壁时就没有想到这一点。他的兵在赤壁练习水性时,其实就给周瑜留了时间想计策。同时也留了时间让诸葛亮请来了东南风。而且他求贤若渴,凤雏庞统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把战船连起来。这样一来,他更是必输无疑。于是,这场大战就开始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就这样全军覆没了。《赤壁之战》
话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于是吴蜀联合抗曹。由于曹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使用火攻。先是“凤雏”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曹军用铁索把船只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再是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曹;最后孔明推测出东南风将至。风起时,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本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魏军逃跑。孔明在岸上设连环计,杀得曹操四处逃窜,最后只剩数十人。在华容道上,关羽念及旧情,放曹操一马,曹操逃走了。
关于赤壁之战电影观后感1
三国鼎立时期,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攻打东吴、蜀国。东吴与蜀国结为同盟,共同抗曹。在周瑜勇猛地火烧连船,孔明机智地草船借箭后,曹操大败,败走华容道。
此次战役空前绝后,被喻为“赤壁之战”《赤壁》一片以现代高科技的手段重现了古代宏伟的战斗场面,实在令人震惊。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我不经感慨到:团结力量的伟大。影片中,刘备与孙权结盟把弱小两国变为了强大一国,击败了曹军。可见团结的力量不可小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是弱小的蚂蚁团结起来的威力。
生活中,人更应该如此,与家人、朋友、同学友好相处,不要闹不和。分离只会带来更多的伤害,团结才能凝聚精神和力量。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亚马逊森林里,一场森林火灾包围了一群蚂蚁。蚂蚁们迅速合拢,变成一个“蚁球”。蚂蚁们冲出火海,外表的蚂蚁牺牲了,可大多数蚂蚁因为蚂蚁的团结而得救了。不团结也有坏处,“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这就是不团结的坏处。
上次接力赛,我班表现不错,大家的速度十分快。眼看胜利在望了,可是由于我们不团结,掉了棒。我们得了第二名。可见,大家不齐心协力,触手可及的胜利也会擦肩而过。团结,一种我们身边经常可以做到的事,可多少人做到了呢?
希望大家生活中要团结,团结力量大!
关于赤壁之战电影观后感2
东汉末年,新野一战刘备大败。无法反击的蜀军只好带着老百姓离开新野。但老百姓的行动很慢,这极大地耽误了行军转移的速度。有人劝刘备放弃老百姓,说这样会使转战快一点。但刘备说:“不行,老百姓不愿投靠曹操才跟我们走的,我们连老百姓都保护不了,那我们打仗还有什么意义?”
刘备决定让孔明去东吴请求援军。孔明来到东吴,接下来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舌战群儒”,最终,孔明说服了周瑜和孙权,孙刘联军对抗曹操的一场三国大戏,就因此拉开了……
不同的人看《三国》,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导演吴宇森要通过电影《赤壁》表达他怎样的思想呢?
一、情义高于一切。
赤壁一役的胜利完全在于“义”和“团结”。“义”是一种神奇的万能力量,能让不同的人联合起来,割头换颈。“团结”让无数根稻草抱成一团,不会被轻易折断。曹操虚为汉民,实为汉贼,不讲正义,更不懂得用人,狂妄专横,自然没人愿意相信他,真心效力于他。
二、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备虽然打的胜仗不多,但他得民心,肯为老百姓着想,即使到了自己最危急的时刻,他也仍然不愿弃老百姓而自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关于赤壁之战电影观后感3
昨天看了吴宇森导演的三国之赤壁的上集,感觉有一点失望,但也不算完全失望,起码我还是想继续看他的下集赤壁,至少吴宇森的赤壁里面的动作和场面比三国之见龙卸甲要好看一点。
吴宇森的赤壁这部电影比较适合给那些没有一点中国历史常识的美国人看,但对我来说可能就不太适合,记得高中课文里都有三国演义的段落,大学听得又是单田芳的三国演义评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小说也在那时候通读了一遍,之后又是彻夜玩日本的三国志,现在玩的还是光荣的真三国无双系列的游戏,可以说,三国的故事以及里面的人物形象已经在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模式了,一提到赵云、关羽、张飞,他们的形象几乎是固定化的,而吴宇森导演之下的这些形象和我们心目中的都不一样了。
其实我更认同的是光荣的电脑游戏中的三国人物形象,而且我觉得,日本人的确真正吃透了三国文化的精髓,他们的游戏对于三国历史中很多有趣而详细的描写,又没有违背原本小说的中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真正的属于我们自己的三国演义文化,一味迎合外国人所好制作的电影,是不能反映出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文化。
这一点其实我们值得向日本人学习,日本人开发的真三国无双系列游戏的英文版在西方也非常流行,不少老外都热衷于这个游戏,有的.老外甚至专门为了这个游戏而研究了中国的三国历史和文化,这也说明了好东西,不用投其所好,照样能发扬光大。
关于赤壁之战电影观后感4
三国时期周瑜在一座山顶生病了,诸葛亮前去探病,到了地方诸葛亮说可以治周瑜的病,诸葛亮说要建七星坛自己可以在坛上作法。借了三天三夜的东南风,周瑜的病好了,诸葛亮又回到夏口让赵云守乌林、张飞守葫芦口、关羽守华容道,周瑜把曹操打到了乌林。埋伏在乌林的赵云跟曹将打了起来,曹军跑到了葫芦口,埋伏在葫芦口的张飞打了起来。最后守华容道的关羽要抓曹军最后关羽想到昔日曹操对自己的感情就把他们放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着诸葛亮不但聪明还会在七星坛上做法真厉害,我想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努力思考。用智慧来克服一切困难,当然,也要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好,不能忘恩负义。
关于赤壁之战电影观后感5
东汉末年,新野一战刘备大败。无法反击的蜀军只好带着老百姓离开新野。但老百姓的行动很慢,这极大地耽误了行军转移的速度。有人劝刘备放弃老百姓,说这样会使转战快一点。但刘备说:“不行,老百姓不愿投靠曹操才跟我们走的,我们连老百姓都保护不了,那我们打仗还有什么意义?”
刘备决定让孔明去东吴请求援军。孔明来到东吴,接下来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舌战群儒”,最终,孔明说服了周瑜和孙权,孙刘联军对抗曹操的一场三国大戏,就所以拉开了……
不一样的人看《三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那么导演吴宇森要经过电影《赤壁》表达他怎样的思想呢?
一、情义高于一切。
赤壁一役的胜利完全在于“义”和“团结”。“义”是一种神奇的万本事量,能让不一样的人联合起来,割头换颈。“团结”让无数根稻草抱成一团,不会被轻易折断。曹操虚为汉民,实为汉贼,不讲正义,更不懂得用人,狂妄专横,自然没人愿意相信他,真心效力于他。
二、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备虽然打的胜仗不多,但他得民心,肯为老百姓着想,即使到了自我最危急的时刻,他也仍然不愿弃老百姓而自顾。同样,在刚刚上映的《建国大业》里,我们再次见到了一个爱民如子的领袖形象,毛泽东主席得了民心,所以他领导的革命才获得了伟大胜利。
读了三国演义,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要数《赤壁之战》这一章了,它之所以让我记忆深刻是因为这章讲述了一场中国历史以少胜多的战役。
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拥有24万的兵力,然而孙刘盟军仅仅才5万。他挥师南下,想要灭刘备,再击败孙权,从而统一天下,然而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抗击曹军,当时由于北方人不擅长水战,所以曹操下令将战传首尾相连成一体,以便用与训练水军,等待作战。周瑜采纳了黄盖所献的火攻计,并且利用苦肉计诈降,来让曹操松懈警惕,后来黄盖摔战船10艘,满载干草,并在上面洒了油,当时江面上刮着孔明早以预计好的东南风,所以船速飞快。
当快接近曹军时,黄盖下令各船同时点火,火船直冲曹军的战船。由于曹军的战船全都连在一起,结果顿时成了一片火海,在风的作用下,火越烧越猛一直逼上了岸上的曹营。随后周瑜等摔军乘势突击,一举击溃了曹军。为后来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相当大的基础。
我体会到曹操之所以输掉了这场战役是因为他轻敌了,和太过自信,以为自己的兵多就能打胜仗,结果却败在了自己粗枝大叶之上。在现实中也是一样,我们在做一件自己很有把握的事情的时候,也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全心全意的去完成它,做事时也要细心,而且不能太骄傲自负,要有自知之明,要擅长从自身中找确定并及时的改正,扬长避短。
关于《赤壁之战》的电影观后感
《赤壁之战》观后感
曹操,字孟德。有一次,他亲自带领八十三万大军南下,准备攻打江东。当时曹操号称百万大军,吓得孙权连大气也不敢出。幸好刘备派诸葛亮去江东帮助孙权,受到了孙权的热烈欢迎。虽然是初冬,诸葛亮却预测三天以后有东南风,于是他和周瑜商量了一条计谋。他们先派庞统去游说曹操,让他把所有的战船都用铁链连接起来,再让黄盖领兵去诈降,趁机把曹操的战船都烧毁。等到了黄盖诈降的那一天晚上,果然吹起了猛烈地东南风,于是黄盖放出了许多火船。只见那些火船乘着东风,飞快地冲向曹操的战船。可曹操的战船被铁链拴在一起,不能掉头,无法逃脱,因此,一转眼就被全部烧毁了。曹操大败。
看完《赤壁之战》,我对诸葛亮又敬佩有羡慕。他不但能打仗,能制造木牛流马和喷火巨兽,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测出三天后有东南风,对赤壁之战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以后一定要向诸葛亮学习,学习他博览群书、刻苦求学的'精神。我会每天好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好好做作业,还要读很多的课外书,增加自己的知识,做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社会有用的人。
东汉未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曹操的兵士都是东方人,做不贯船,他等士兵练好在水上打仗的本领后就下令渡江。
周瑜叫来黄盖和他一起商量对付曹军的`办法。周瑜想到火攻是一个好办法,黄盖又想出一个怎样的打仗的好办法,对周瑜说子一篇,周瑜非常满意于是黄盖写子封“投降”信给曹操。曹操看了这封信很高兴。
这天,曹操在船头看到黄盖来投降了(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便笑了。他高兴还来不及,不可能想到防备。
黄盖的船开到离曹操的船队不远处,叫人把船里的芦苇一起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曹操的战船被铁锁迁着,无法散开一下子着火了。
不久,曹操的人马烧死的、绳死的不计其数。曹操坐小船逃上江岸。背后,周瑜的兵追来了。曹操见手下的兵无心,应战值得带他们逃跑。
昨天刚刚学了一篇课文《赤壁之战》,课文中的周瑜采用了火攻,准备烧毁曹军。可是曹操实在也太大意了,于是,他的人马烧伤的,淹死的,不计其数。这是曹操后来没有统一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曹操曾经是奸诈,凶残的化身。但是我是认为曹操在这场战争中是能赢的。他之所以失败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他准备的太匆忙了。别的不说,曹操当时的兵都是北方人,他为什么不在他的地盘上练习水上作战呢?那样一来,他的兵练习会了水上作战,不就更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了吗?而他当时直接率兵去赤壁时就没有想到这一点。他的兵在赤壁练习水性时,其实就给周瑜留了时间想计策。同时也留了时间让诸葛亮请来了东南风。而且他求贤若渴,凤雏庞统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把战船连起来。这样一来,他更是必输无疑。
于是,这场大战就开始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就这样全军覆没了。
赤壁之战读后感 曹操率领大军占领荆州,虽然威震四海,势如破竹,但是却十分骄傲,警惕性不高,认为孙刘联军不堪一击,一举就可以击破。所以,曹操对孙刘联盟估计不足. 而孙刘联军水陆两军人马不足五万,虽然力量弱小,但是上下军民团结一心,所以士气大增,并在周瑜的正确指挥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帮助下,找到对方的弱点。
11月,曹操率领10万大军,进攻刘备。周瑜、黄盖等人发现连环船有不易躲避火烧的致命弱点,决定利用火攻;江南每年在12月有几天是反常吹东南风;为方便放火,周瑜、黄盖使出“苦肉计”,曹操蒙骗上当。而联军充分利用了有利的条件,所以赢得胜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赤壁之战,曹操的所有水军全部丧失,而刘备、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实力大大增强,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的机会. 曹操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他的十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是曹操轻易信人,是曹操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周瑜人少,就一定会获胜,掉以轻心. 赤壁之战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制胜的根本在于诸葛亮聪明的神机妙算、周瑜足智多谋、曹操的听信谣言。
这也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不仅仅要拥有聪明的头脑,还要学会做任何事都不能够掉以轻心,不能够听信他人未经过证实的话. 曹操率领大军占领荆州,虽然威震四海,势如破竹,但是却十分骄傲,警惕性不高,认为孙刘联军不堪一击,一举就可以击破。所以,曹操对孙刘联盟估计不足. 而孙刘联军水陆两军人马不足五万,虽然力量弱小,但是上下军民团结一心,所以士气大增,并在周瑜的正确指挥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帮助下,找到对方的弱点。
我看了《三国演义》和《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赤壁之战。
主要讲了曹军要去攻打荆州。刘琮遇上了鲁肃和他“联和抗曹”。
孙权去找诸葛亮。诸葛亮说:“用火攻打荆州。”孙权说:“常常刮西北风,怕烧到自己的战船。诸葛亮预测冬至那天刮东南风,我们再进攻。”
那天,黄盖听见有东南风时,说:“放火。”刹那间几个小船成了火船,把曹军吓跑了。
这是三国演义上孙刘军胜利,是三国史上宣战结束。这时我国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三国史上最著名的战例。
我的感想是:曹军因骄傲所失败。人心力量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要想到竟想不到的事。
二、学生交流背景,解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曹操率兵攻打东吴,因为士兵坐不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军的战船、军营,曹军大败而逃。或简要的评价人物也可以)
3.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①读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苇、硫、磺、缆、盔(组词)
②注意字形
眺:右边笔顺 丿 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 80万
周瑜 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 3万人,而“北魏” 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
(一)我们通过速读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二)梳理归纳问题,.课件显示。
1.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
2.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三)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
1.回忆释疑的方法:
(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找)
(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议)
2.学生按以上四步自读自悟。
3.自学反馈。
(四).课件演示
赤壁之战的过程(出发、炸降、点火、着火、大胜)
(五)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原因1:
(1).课件显示描写曹操的句子。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2)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
原因2: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曹军号称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C.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对方弱点)
原因3:
画出有关句子读议东南风对火攻战术的帮助?(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这说明――(巧用天时地利)
(1)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2)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原因4: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20条船里装满芦苇,上面铺上火硝、硫磺,都用幔子遮着。
B.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
C.曹操坐小船逃到江岸,忽听得背后鼓声震天,周瑜的兵逃来了。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考虑安排周详)
(六)小结原因: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上“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甚至”)
面对强大的敌军,东吴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动脑筋,想办法,看准对手的弱点,狠狠地打,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三、.总结
1.读了这个故事,你体会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2.在文章的写法上你学到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直奔重点,创设情境,用作战图和人物画像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顺序地介绍本文,并根据疑点让学生展开辩论以完成本课教学。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自述故事的过程提出疑点,通过讨论来解决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一仗的顺序。
探究活动
1.搜集和阅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评出讲得好的同学。
2.办一个展览,把同学们搜集到的有关三国人物的故事、资料等展出,交流一下阅读体会。
3.对书中的人物进行简单的评析。
赤壁之战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东汉未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曹操的兵士都是东方人,做不贯船,他等士兵练好在水上打仗的本领后就下令渡江。
周瑜叫来黄盖和他一起商量对付曹军的办法。周瑜想到火攻是一个好办法,黄盖又想出一个怎样的打仗的好办法,对周瑜说子一篇,周瑜非常满意于是黄盖写子封“投降”信给曹操。曹操看了这封信很高兴。
这天,曹操在船头看到黄盖来投降了(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便笑了。他高兴还来不及,不可能想到防备。
黄盖的船开到离曹操的船队不远处,叫人把船里的芦苇一起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曹操的战船被铁锁迁着,无法散开一下子着火了。
不久,曹操的人马烧死的、绳死的不计其数。曹操坐小船逃上江岸。背后,周瑜的兵追来了。曹操见手下的兵无心,应战值得带他们逃跑。
五年级:伟哥
新赤壁之战
话说,三国大局久分别和,久分别分。这不,最近“金融风暴”突然袭来,把诸葛亮、周瑜、曹操等人都弄得有些措手不及。蜀国的刘皇叔银行,吴国的瑜记米店,魏国的天茂菜市场,都已经倒闭了。 作文网
大奸雄曹操为了争夺物资、土地、正在策划着第二次赤壁之战。 作文网
这一消息立刻传到了诸葛亮、周瑜的耳朵里。诸葛亮就走到了蜀国的“秘密工场”,旧这样“叮叮当当”地响了七天七夜,诸葛亮走了出来。
第八天早晨,张飞早早地等候在了“秘密工场”门口,问道:“先生,您又有什么新发明。只见,诸葛亮拍了两下手,“秘密工场的大门打开了,里面推出了两架新武器。诸葛亮说:“第一架飞机名叫‘烈隼号’是一架侦察战斗机,它小巧玲珑,适宜藏入云中,不会被敌人发现。第二架是一艘船,名叫“游鱼号”,它的`速度非常快,行如流水,十分敏捷,每小时可达两千千米。
很快,第二轮赤壁之战拉开序幕,不知是谁在水底放了颗鱼雷,把吴国的大船,炸了小洞,周瑜并没有发觉,最后船沉了下去。只见, “烈隼号”在云朵中不停射导弹,把魏国的水军打得焦头烂额,把曹操急得不知所措,魏国的大船射出鱼雷,“游鱼号”敏捷地躲避着,“烈隼号”射出激光,将魏国的大船摧毁了,曹操的阴谋也被摧毁了。
这一仗蜀国大获全胜,得到了赔偿金一百万黄金。诸葛亮再次为蜀国缓解了危机。
我想大家都应该听说过赤壁之战,也知道在赤壁之战孙、刘大败曹操,从而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对于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在拥有强大军力的前提下,最终还是失败了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都会非常统一的说,是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策略的结果。但这真的是曹操战败的主要因素吗?
我认为,曹操战败的原因有三点。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三是运气因素。但到底哪个是主要因素呢?
先说自然因素,曹操的军队来自北方,不善水战。来到南方作战水土不服,不习惯南方湿润的气候。再加上不习惯乘船,经不起风浪颠簸,谋士就向曹操献计:把船用铁环连起来,这样士兵站在船上就不晕船了。曹操采用了建议,却没想到他自己下令连接战船,成为了自己水军葬身火海的主要原因。而在赤壁之战中,曹军又感染上了瘟疫,死伤了无数人。“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史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三国志》)可以看出,瘟疫也是曹操兵败的因素之一,导致曹军战斗力下降,军心散涣。
其次是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又分为两点。第一点是从曹操自身角度来说。当时时机并不成熟,此战不应该打,贾诩曾进言,希望曹操休养生息,可做到“不战而令江东称臣”,可曹操自负轻敌,骄傲自满,认为自己八十万大军足以攻打下荆州,不听从贾诩的话,一意孤行,从而导致上当中计,兵败赤壁,所谓“骄兵必败”,再加上曹军多是降军,军心不稳。第二点是从孙、刘角度来说。孙、刘虽然兵力不足,但身边却有许多的谋士,献上了许多好计谋,采用了正确的战术。在采用的战略中,最重要的就是苦肉计。曹操性格多疑,东吴人正是抓住了曹操这个弱点,又派能言善辩的阚泽去送信,故曹操相信了黄盖的投降,没有仔细考察黄盖投降的真伪。却不料黄盖是诈降,使得黄盖火烧战船。
第三是运气因素。在运气方面,曹操可能背了点,一是谁料大冬天的居然刮起了东南风,为孙、刘火烧赤壁提供了有力条件,正好烧了处于江北的曹军兵船。二是雾,《英雄记》云:“曹公赤壁败,行至云梦大泽中,遇大雾,迷失道路。”这虽然不是直接的败因,但也对曹军造成了不利。
但凡一个事件中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上三点因素都必不可少,单论其最主要的,我认为是第二点:人为因素。因为第二点中曹操过分自信,骄傲轻敌是导致曹操兵败赤壁的直接原因。
大家一定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吧!这部书中有文武双全的关羽、赵子龙,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狡猾奸诈的曹操,还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吕布;黄巾起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出师表……这一个个的鲜活的人物和故事精彩呈现,最让我难忘的还是《火烧赤壁》。
火烧赤壁讲的是曹操想带领十五万大军夺取东吴江南的地方。蜀国庞统的连环计成功后,周瑜决定用火攻来对付曹操。先让黄盖写信诈将,让曹操降低防备,曹操不知有诈,黄盖的船借着东风,飞快地冲进曹军的水寨乱杀一通。最终吴蜀联军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是靠了团体的智慧战胜了曹操。因为先是庞统出了连环计,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诸葛亮借来东风,最后是黄盖写诈降书来攻打曹操,让曹操不知所措。
在日常生活中,团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东吴和蜀国不联合的话,就不可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他们早就被曹操各个击破了。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弥补缺点。
我们还需要智慧和勇气在遇到困难时,不能直接不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动脑筋,想出化解困难的好办法,面对困难要有勇气去面对。如考试卷子上有一道难题,我们不能空着不做,得通过脑子用来思考,要拥有聪明的头脑,还要学会做任何事都不能够掉以轻心,不能够听信他人未经过证实的话。如遇到抢劫时,我们要用智慧和勇气并存才能治服强盗。
我们无论说话做事都要学会抓住时机,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太早时机不成熟,太晚,错失时机。在三国里火烧赤壁的周瑜,是勇气和智慧并用的,当然奇迹也是必然的。
诸葛亮为什么能在三天之内借到东风?这是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我认为我们必须从小就养成爱读书,勤思考的习惯,不断地积累科学知识,长大了才能成为像诸葛亮那样有才华的智者。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值得我学习。
生活中,既要有勇气又要有智慧,让我们做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17《赤壁之战》 之三
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积累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学会用“非……不可”、“不是……也不是……而是……”造句。
2.能按情节的发展给课文分段。学习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合并起来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3.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种策略不仅能用于战争,也能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点:运用段意合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预习:
一、自学词语,读通课文,标小节序号;
二、完成书面练习:
1.写出“惯”与“率”的笔顺。
2.读准下列各字:
火硝 拴住 东汉 末年 率领
3.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未( ) 住( ) 滔( ) 幔( ) 硫( )
末( ) 肚( ) 恐( ) 漫( ) 流( )
4.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自不量力( ) 投降( ) 无心应战( ) 穿着( )
测量( ) 降级( ) 应该( ) 着火( )
5.解释词语:
调兵遣将:调:调动。谴:派遣。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自不量力: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毫不防备:毫:一点儿。一点儿也没有做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不计其数:计:计算。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
三、读熟课文
四、同学之间互相检查朗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东汉末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周瑜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本文的课题告诉我们两点:一是地点(赤壁),二是事情(战)。
二、整体进入
1.我们知道课文中出现了三个人物,指名回答――
出示:曹操周瑜黄盖
哪一个在这场战争中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黄盖)为什么?
因为黄盖想出了火攻的计策。
2.要想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就要――知己知彼:
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黄盖“知己知彼”。
板书:兵力 地理位置 水战经验
知
己 (周瑜) 3万 南 熟水战
知
彼 (曹操) 80万 北 不善水战
|
战船相连
请同学算一算周瑜的军队一个人要打曹军几人?(26.6)
3.曹操知道自己不善水战,所以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读书上的句子。
(曹操叫人……就下令渡江。)
补上板书:战船相连
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措施呢?
引读:生:曹操的兵士……非坐船不可――(所以)――曹操叫人……平地一样。
“非……不可”这组关联词语应读出什么语气?(强调)
再读这句。
4.出示:
黄盖为避免己方兵力弱这一情况,而针对彼方战船相连这一弱点,制定了速战速决的火攻.计划。
用一个成语,板书:扬长避短
5.齐读第1、2段。
三、讲读课文
1.过渡:火攻当然不是放一把火,要完成这一个.计划,就要巧妙安排,环环相扣。
老师先给你们两个环节:
出示: 火攻
1
2 选择刮东南风的那一天。(6-10)
3
4 定点点火,让火船冲向曹营。(9)
5
其余1 、3 、5 环节开展讨论完成。
2.分组讨论。
3.交流:
1 黄盖写信假意投降。(5)(“假意投降”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代替“诈降”。)
3 火船在前,兵船在后。(7、8)
5 乘胜追击,大获全胜。(11)
师:火攻到达第4步已经结束,然而要全部消灭敌人,大获全胜,还要进入第5步,自由朗读第11节,自己体会赤壁之战的妙。
4.出示思考题:
1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 2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
(注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句子,并圈出句中词说明理由。)
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4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师:第2 题人人自己做,1 、3 、4 题小组讨论做,先在文中划句子再体会。
交流的时候也请你先读句,再谈体会。
5.交流:
A.第1 题:
第5节第1句(东吴兵少……大军。)
△向曹操示弱。
第5节第2句(周瑜自不量力……哪有不失败的。)
△用了贬低周瑜的词,抬高曹操,使曹操――
出示:麻痹轻敌
师:第5节第3句(他愿意……投降曹操。)
这里为什么要写带兵和粮草,与下文的哪句话有关系?
(第7节:不错……硫黄。)
师:黄盖做这一步就要为下一步作准备,可见黄盖火攻计策的环环相扣。
师:请你.总结一下黄盖的计策中的两个任务。
(一是写诈降信麻痹曹操;二利用东南风火攻。)
由此看来,你认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头脑简单,麻痹大意的`人。)
师:恰恰相反,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家、文学家,而且生性多疑,他怎么可能会被区区一封诈降信骗倒呢?原来,除了这封信,黄盖、周瑜,以及课文中没有出现的诸葛亮、鲁肃等,他们孙刘联军暗中做了许许多多的准备工作,如黄盖的苦肉计,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借东风,有一句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打它那儿来的,等等,这才把曹操给骗倒了。
这么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全出自《三国演义》这本书。请大家课外阅读这步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能够进一步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以及人物的特征。
*B.第3 题
师:那么黄盖诈降到底带了什么?
火船:
出示句子比较:
1 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2 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师:为什么第二句好?(强调)
所以你感受到这个计策怎么样?(妙)
让我们朗读这句句子,体会计策之妙。
小船:
读句:(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后面)(7)――逃生。(9)
齐读第9节逃生的句子(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9)
读句:(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8)――乘胜追击,打击曹军。(11)
齐读第11节乘胜追击,打击曹军的句子。
*C.第4 题
读“定点点火”的句子:(黄盖的船离曹操……曹操的船队。)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呢?
生:不能离曹操太远,也不能太近。
太近:火势不大;
太远:自己的船要烧光,曹操有时间准备。
齐读黄盖点火的句子。
6.余下一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讲,回去后再好好思考一下,把课文读熟。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分析了课文,交流了3个思考题,出示上节课题目:
1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 2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4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这节课我们来交流第2 题。
2.在交流以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回家朗读课文的情况。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继续讲读火攻
1.要讨论风的作用,首先我们要来观察一下赤壁之战的地理位置。
出示示意图:
曹操北
――――――――
―――――――― I
周瑜 南 东南
指名划出风向。
你觉得风重要吗?说出理由。
师:这真是――火借风势,风助火威
请你交流你划到的书上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并找出其中词语说说理由。
生交流:
这一天…… (急,波浪滔天)
曹操定睛一看…… (不一会儿)
黄盖的船…… (快,离弦的箭)
让这二十条…… (冲)
曹操的战船…… (一下子)
火又窜上岸去…… (窜)
2.引申
1 过渡:战争惨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虽然曹操带着残兵败将逃出了大火,但周瑜显然不肯就此放过曹军。齐读最后一节。
2 如果穿梭时空,采访曹操,你认为曹操会说些什么?
失败是成功之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扬长避短,不
近日,我和妈妈一起到影院观看了好莱坞恢弘制作《赤壁》心情十分激动。我又重新拜读了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这是中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当时,曹操在荆州打败了刘备率领八十万大军挥师南下,想要消灭刘备和孙权,夺取江南,吞并东吴,统一中国。诸葛亮到东吴劝说孙权与刘备联合,共同抗击曹操,虽然在兵力上寡不敌众,东吴只有五万部队。但他们占据长江天险,曹操的部队是北方人不善水战,周瑜利用蒋干中计让曹操斩杀了擅长水战的蔡瑁、张允消灭了曹操的有生力量。周瑜、孔明决定用火攻之计,他们先让庞统误导曹操将战船相连施“连环计”,又用黄盖施“苦肉计”,再使阚泽去送诈降书,加上神机妙算、呼风唤雨的诸葛亮借来东风,后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在周瑜和诸葛亮安排的几路军马伏击攻打下曹操的八十万大军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
这场战役胜在天时、地利、人和。败在曹操本人既生性多疑,又轻信他人。中了庞统的连环计、黄盖的苦肉计,信了阚泽的诈降书。加上曹操是远来之师,一路跋涉,筋疲力尽,周瑜完全是以逸待劳;曹操的士兵又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别看在陆地是精锐之师,所向披靡,无战不胜,可一到像长江这样的大江p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了;加上曹操轻敌,他太强大,对手太弱小,其实他也想到对手的种种计谋,也想到对手会用火攻,但他只想到西北风掉以轻心,最终失败。也许是诸葛亮太聪明,东风有意周郎呀?是天意还是必然?
总之,强者不一定就要胜,弱者不一定败。如果东吴一开始畏惧曹操强大而投降他,那么历史将会重写。胜不骄、败不馁。我们在生活学习中一样,暂时的胜利不代表永远的胜利,暂时的失败不代表永远的失败,要有拼搏精神。
★ 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