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的个人观后感400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szqfkj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明月几时有的个人观后感400字(共含6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zqfkj”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明月几时有的个人观后感400字

篇1:明月几时有电影观后感

作为许鞍华导演的超级粉丝,对电影《明月几时有》充满了期待。电影选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今天的上海影城一号厅座无虚席。

影片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1940年香港沦陷后平凡人物加入抗战的故事。导演整体拍摄很细腻,战争中的打斗、战争场面并不是激烈、宏大的,方姑和锦荣的爱情也不是轰轰烈烈,但整体拿捏很到位。梁家辉的出现用特别的方式介绍个大时代背景下各个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周迅、彭于晏、霍建华三大主演的演技全部在线,一众老戏骨的配角表现同样出彩。值得一提的是叶德娴,演技堪称完美。

整个影片也不乏搞笑的点,其中方太太那句“死不要紧,但不要连累队友”是全场观众爆笑最强烈的地方。

影片最后是21世纪繁华的香港,如今和平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都是无数无名英雄的共同抗争换来的,值得铭记。

电影结束后观众分别响起三次掌声,这是属于导演及所有主创们的。

总之,开头热血,过程走心,高潮震撼,结尾治愈。

胜利再见!

篇2:明月几时有电影观后感

许鞍华导演今年整整70岁了。从30岁初执导筒开始,拍到今天依然活跃在影坛第一线的中国导演,算来不多,而每一部作品都能维持较高水准,更为难得。在充满争议的《黄金时代》之后三年,她又携抗日题材的红色主旋律电影《明月几时有》回归,值得期待。

提到抗日电影,观众多半脱口而出“神剧”二字。确实,发生在7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在现有的文化环境下,前有商业利益,后有审查威逼,不论是否喜剧,多半走的都是《虎口脱险》的荒诞路线,呈现出来的面貌往往背离那场战争的实况很远,但《明月几时有》并非如此,全片的基调相当写实而人文。

影片有一个类似《虎口脱险》和《十月围城》的引子,即营救文化人士脱离日寇围剿的真实历史事件。茅盾、柳亚子、柳亚子、梁漱溟、邹韬奋……一个个文学界和思想界的巨人挤在逼仄的一叶轻舟之中,在草莽英雄的掩护下投奔怒海,逃离魔爪。影片的前半段因此显得明快刺激,但许鞍华的用意显然不在做一个龙争虎斗的“局”,此后的`剧情转趋平缓,水静流深之下波涛暗涌。直到最后观众才明白,原来那些巨人身后的平凡人物才是电影真正的主角,房东、写字员、小学老师、村姑……抗日英雄原是普通人,一如真实的历史。

拍过武侠、恐怖、警匪等商业类型片的许鞍华显然不是在藏拙,这种与“抗日神剧”大相径庭的处理方式是她一种自觉的创作追求。熟悉许鞍华的观众都知道,她的电影有重复出现的三大元素:政治、师生恋和古典诗词。不一定每部都有,但时常会以其中一种为主菜,辅以其他二者,烹出一席雅俗共赏的大餐,而《明月几时有》集齐了这三种元素。

政治不必多说,东江纵队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传奇抗日组织,彭于晏扮演的“刘黑仔”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英雄人物。而在今日的政治背景下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其宣传“红色正能量”的意图不言而喻。彭于晏凭借其利落身手承担起了大部分动作戏,谈笑中取汉奸和日寇人头的风范,让几场动作戏声势不凡。师生恋的情结主要体现在周迅扮演的小学教师身上,在房客茅盾先生的人格魅力感召下,这位文学女青年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东江纵队的地下联络人。周迅扮演的方兰造型多变,从大方得体的教师到干练利落的地下工作者,还有别具风情的疍家女造型,充分展示出周公子的个人魅力。

至于古典诗词,是影片一条重要的支线情节。永濑正敏扮演的日本军官与霍建华扮演的地下情报员以中国诗文论交,上演出一幕相爱相杀的基情大戏。片名《明月几时有》就出自他俩曾亲密探讨的《水调歌头》。影片甚至还挪用了“七步成诗”这样著名的典故,不过吐个槽,霍建华做的几句歪诗实在是互联网写手水平。

除了以上这些彰显出许鞍华个人印记的元素之外,她的作者性还体现在影片中众多难以被一锤定音的复杂角色上。一般来说,商业片为了便于观众接受,多半会用比较刻板易懂的方式来塑造主角与反角,但《明月几时有》不是这样。码头上设卡盘查的小卒,按说是最易被脸谱化的汉奸,但影片寥寥数笔,把他们那种犹疑在善恶之间,既想自保又泯灭不了最后一点良知的卑微人性描写得淋漓尽致。方兰的母亲是观众熟悉的“桃姐”,在片中承担了不亚于女主角的戏份,其精湛的演出让人难忘。但就是这样一个最重要的正面角色,影片在一开始也表现了她身为房东精明悭吝的一面。这些复杂的角色还包括上述永濑正敏扮演的日本军官。曾经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健将的许鞍华,即使在这样一部红色商业电影中,依然坚守了她的写实诉求和对人性的思考。

影片在梁家辉的追忆中开始,又在他步出写字楼,化身的士司机融入滚滚车流的镜头中结束。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上空升腾起一股沧桑寥廓的历史感。是那些无数小人物的奋斗和挣扎,汇成了我们今日命运的走向。《明月几时有》也由此成为许鞍华电影长卷中的一部分,我相信只要她创作的脚步不止,这幅探索近代以来形形色色中国人颠沛流离命运的长卷,还将一直延伸下去。

篇3:明月几时有电影观后感

《明月几时有》的片名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宋词名句,是品质导演许鞍华的最新力作,由周迅、彭于晏、霍建华(按出场序)联手一众当今影坛实力派郭涛、黄志忠、蒋雯丽、梁家辉、王菀之、吕良伟、鲍起静、春夏等主演。还原了一段1941年发生在香港的战争往事。

在许鞍华的调度下,强大的演员阵容各司其职,合力演出了“一幅特殊年代中的人物命运长图”。

纷乱的战争背景前,三位主演淡定、勇敢、沉着——历史的硝烟散去,那些普通人,小学教师、文员、房东、老村长、村姑……原来都是英雄。

电影《明月几时有》将历史上著名的“省港文化名人大营救”还原到大银幕上,展现了平凡小人物在国难当头时的勇敢抉择。

面对一场生死未卜的营救行动,小学教师方兰(周迅饰)、神枪手刘黑仔(彭于晏饰)与绅士特工李锦荣(霍建华饰)根据任务随时变换身份,周旋在对敌前线。

篇4:电影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最近上映的电影《明月几时有》,一改抗战神剧手撕鬼子的奇葩风格,从人性角度刻画了香港抗日的惊心动魄故事。我们欣喜的看到好演员在好导演的镜头下,呈现了多么棒的表演。谁的粉丝都不吃亏,不认识演员光看电影的观众也同样享受。

周迅影片中去参加婚礼穿的一套旗袍真的好看,与之相配的剧情也同样精彩。霍建华神采飞扬与忧郁隐忍并行,无可挑剔的样貌与演绎。彭于晏戏份最精彩,1940年香港街头的游击队,自行车踩出激动人心的风范。

人物最饱满的却是叶德娴饰演的方妈妈,市侩精明,大是大非却不含糊,爱女如命,自愿抢着要帮女儿做最危险的工作,直至最后牺牲。叶德娴简直不得了,演的入木三分。方妈妈和方姑之间很多应该都能让人想起自己和妈妈,有时候争吵,有时候说笑,没有太肉麻的语言,爱却无比深刻的浸染在每一刻的生活中。

周迅饰演的方姑、霍建华饰演的李锦荣、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叶德娴饰演的方妈妈……都是活跃在1940年代香港抗日战争前线的人物。故事却是从现在的香港,梁家辉饰演的一位老出租司机的讲述开始。他当年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如今老态龙钟,在导演的引导下,慢慢回忆讲述当年的情形。

有人说梁家辉在影片中的演技突出,有人说梁家辉在影片中作用尴尬。

其实这正是许鞍华的特点。上一次《黄金时代》,也是这么来的。中间总要有几个人絮絮叨叨,像接受采访一样说主角的生平。

《黄金时代》比《明月几时有》更繁杂,更漫长,所伴随的也是更沉闷。而《明月几时有》则虽保留了这特点,却变得更精炼,更精彩,更紧凑。

当你沉下心来,就会发现这种手法的妙处。时紧时松,让你有时间去回味刚才的触动,让你自然的过度到影片的下一段落。这是比正常的过场戏要有趣的,当然还是许鞍华用的好,举重若轻,回味无穷。

许鞍华适合一些看电影精彩情节太激动,需要按暂停缓一缓的观众;适合看一幕精彩的戏,就脑洞万千思前想后补了十八出戏想跟人聊聊的自我创作型观众。但不适合习惯了看电视剧逻辑,再简单的事情不说白就觉得跳的莫名其妙的观众。

许鞍华在质感上绝对不会让人失望,但是对于习惯看快节奏爆米花电影的观众来说会闷。就像《桃姐》,像《黄金时代》一样,你知道是好片子,但又怕在电影院打呵欠。

不过小编亲自体验之后,发现看之前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电影前期尤其主要体现在李灿森、熊欣欣几位精彩的送人头情节上。后期则是悲痛的牺牲戏份。

而青山绿水、砖石街道,方妈妈踩在地板上笃笃响的木屐,拿出去待客一口没吃又收回来的糕饼,方姑和刘黑仔在黑漆漆的天台上分吃的茶粿,马口铁罐头的量米杯……看电影最爽的就是看细节,彷佛真的置身当时。

一部讲抗日故事的电影,用了最平实的表现手法,显得无比真实。没有刻意渲染苦大仇深,没有刻意宣扬沉重历史,却更能引起共鸣与获得接纳。越是生活的,越是真实的残酷。

导演说她“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拍摄的这部电影,希望大家也带着开放的心态来看。”

我想,这才是好的文化教育。而很多嚎叫着主旨却空无内容且无美感更没艺术性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丢人显眼了。

篇5:电影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周迅、彭于晏、霍建华、春夏……一票颜值上乘、演技实力和票房号召力都不差的演员出演,似为影片7月1日公映的《明月几时有》增添了不少商业色彩。但在导演一栏,“许鞍华”这三个字——— 这位曾经拍出《桃姐》、《黄金时代》的文艺片导演,又稳稳当当地把这份略俗气的商业气息妥帖地中和掉,甚至文艺质感还更胜一筹,最后倒和片子《明月几时有》的名字一般,引人惆怅忧伤起来。

不久前,《明月几时有》在上海电影节期间做了公映。影片没有爆,这很自然;同时,它也没有收获一面倒的专业好评,争议主要集中在太过搞笑、不够严肃;故事过于零散、人物不够深刻。截至昨日下午4点,豆瓣有650人给该片评了分,平均成绩为6 。8,排除掉明显的水军账号,其实超过三分之二的影迷,给了《明月几时有》三星及四星的评价。再仔细看,不难发现,认定影片平庸或惊艳的差别,就取决于你是否接受甚至爱上故事的这种“散”。如果你能接受故事的“散”,你会被许鞍华的处理迷得神魂颠倒——— 从故事到演员表演,从配乐美术到运镜,都那么相得益彰;故事看似散、淡,但随着人物渐次出场,你不知道何时就陷进了情节和影片营造的那种怅然若失的氛围里。它不知不觉地,让你完全浸没在了那个风声鹤唳的凄冷时代。但与此同时,你会发现心里有股感动的暖流,这个电影是有温度的。于是已经有不少影评人把它归为“近年看过的最好的华语电影”。

篇6:电影《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关于音乐 】

今晚的音乐,我改编了电影《明月几时有》的主题曲《曾经守候》。在这部电影里,华哥饰演的【李锦荣】是一个让人难忘的角色:他有才华,有品位,有追求,浪漫又懂生活。他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他有他的选择他的执着。温柔的钢琴曲,献给李锦荣,也献给在那个动荡年代中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以及,此刻听到这首曲子的你。

祝福大家好梦。

――――

【正文】

我很少看这种题材的电影,所以散场时,与其说有多么大的感慨,不如说我其实有点懵――千言万语在心中,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

几天后,当我弹这首曲子的时候,不知怎么的我就哭了――看来,这片子后劲儿很足,不是用眼睛看,而是要用心品。

我是冲着华哥塑造的李锦荣去看的,但我的收获不只是这个角色。这部影片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方姑、方姑的母亲、刘黑仔、千金地下党、叫不出名的各位情报人员、游击队长、逃难的文人们、甚至是方姑的表姐、媒婆、饭店的老板这些可能就几句台词的人,在战争面前,每个人的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不喜欢那种假大空的舍生取义,因为那不是人性。

拿李锦荣来说,他的本性是浪漫的、有才华的、有品位的。你看他登场的时候背景多好看:明媚的绿色,蜗牛吐着泡泡,肥大的兔子安逸的嚼着草――好生动好可爱,完全联想不到残酷的、压抑的战争。我不禁想,这样的人,如果换成在和平时代,他会拥有怎样的人生呢?李锦荣的魅力,在我看来,恰恰是他的本性,和他所在的现实产生冲突后,他的最终选择。

在观影中,李锦荣离开大佐房间后枪声响起,我的左前方传来一个很稚嫩的童声:“他是被打死了吗?”

只有小孩子才需要用眼睛来确认,对于大人来说,很多事是不需要表达那么直白的。我当时有点伤感,但又不是那么的伤感,因为在那种局势下,这就是李锦荣必然的人生之路――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的。

我想,李锦荣自己也是很清醒的,在战争面前,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每个人都在顺势而为。所以,这部影片让我最感慨的,是人的`“命”、“运”和“势”。

大佐爱才,所以李锦荣能够在日本人手下做事,出入自由;大佐有戒心,所以李锦荣察言观色,谨慎小心。李锦荣在摸索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去平衡,去做他该做的事,这就是他的成长――毕竟他所在的地方,凶险异常。

在外人看来,他的行为就是“汉奸”,甚至他自己也表现出沉迷酒色、轻浮风流的模样,可是,眼神是不会骗人的。大佐是心思细腻的人,我不认为他当真察觉不到,因此,烤肉时的“七步诗”,只是他们俩日常相处中很正常的一次正面交锋――暗流涌动,如履薄冰。李锦荣并没有经历战场上的炮火,但他每日,都以他的方式在战斗。

当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天命,在对待生与死的问题上,他就是理性的。这并不是说他会变得麻木冷漠,相反,他会更懂得顾全大局,更懂得大爱,也更懂得珍惜每一个当下。观影中,可能大家会为送接情报或者日本兵的突然出现而胆战心惊,事实上,李锦荣一直在最危险的地方,随时都可能瞬间毙命――他清楚自己眼前的祥和氛围,只是幻象。

没有人是天生的英雄,时事造英雄,英雄亦适时。

这部电影不是在讲谁的传奇,它讲的是普通人,讲的,就是你我。

《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苏轼

明月几时有朗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鉴赏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10

苏轼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说课设计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全诗是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明月几时有》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明月几时有的个人观后感400字(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明月几时有的个人观后感400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