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观后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哩哩小怪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少年时代观后感(共含16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哩哩小怪”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少年时代观后感

篇1:少年时代观后感

不知为什么看了这部电影,心中似乎明白了什么,165分钟是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就在这短短165分钟中就过去了,我们就像那个男孩一般,一眨眼间,我们已经14岁了,时间如梭,过的飞快。

“妈妈你知道吗?我终于知道那些黄蜂是从哪里来的了。”“是吗?哪里?”

“我想一定是,如果你刚好把水抖到空气里,然后就变成了黄蜂。”

这两句话是在电影开头男孩 与母亲的对话,也许你认为这个男孩的猜想十分可笑,但这个问题 你有问过吗?也许你问过,但你可能问了就完了,可能你问了就等着其他人来告诉你答案,或许你已经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在这短短的句话中,充满了小男孩的好奇,但同时为他自己的猜想而高兴。

影片历时12年拍摄,讲述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及其父母亲个方面的变化·······

这部电影让我最深刻的不是母亲冒着很大的危险去救自己的儿女,那个酒鬼后父实行了家暴后,母亲就躲了起来,她已经安全了,可她仍回来接在危险中的儿女,母亲为了自己的儿女奋不顾身,而是一个男孩变换着各种发型,各样的打扮,从6岁到18岁,而同样的母亲在12年里却只是变换着不同的发型,住着不同的房子,换着不同的丈夫,而父亲也不过是卖掉了车子,换掉了老婆,蓄起了胡子。

这个家庭的变化让我感觉到时间过的飞快,在小男孩成长为一个大人时,经历许多的事情,玩游戏、看动画片、和姐姐萨曼莎吵架、一个个新的继父,母亲一次的换丈夫······这些事情一转眼就过去了。

母亲冒着很大的危险去救自己的儿女,送儿女去上大学,找到好工作······这些都是母亲为儿女所做的事情,想到这里不禁想起母亲我和弟弟操碎了心,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多少,我们都应铭记在心中,从我们小时候帮我们穿衣服,系鞋带,教我们走路,骑自行车······母亲的伟大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回想时间的匆匆流逝,让人赞叹不已!我们应把握时间,而不是时间把握我们,时间流逝的速度让人想不到,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握时间!

篇2:少年时代观后感

第一幕仰望蓝色天空那稚气的脸和电影的名字都着实唬住了人。剧情的开头,帅气的小男主和他闹腾的小伙伴玩涂鸦,看裸女,真的会让人误以为这会是有一部小鬼当家之类的电影。

剑走偏锋的节奏,没有那么轰轰烈烈,说着一个普通小男孩慢慢长成一个普通男青年的故事。编剧在开头做了多少可以改变整个故事的铺垫,有一个励志的妈妈,有很多可以让他成为一个伟人,一个英雄的理由。在时间慢慢推进中,编剧慢慢把我的这种期待慢慢掐死,可以脑部他冷冷一笑说:故事就是这样的,我实话实说,爱看不看。

当他们的生活闯进了一个刻薄的继父,不,是他们寄人篱下。故事真实得有点不近人情,我们注视的这个主人公怎么没有反抗?为什么只是唯命是从?看到3/4的时候我已经投降了。

当孩子的亲爸出现的时候,我为什么会怀疑他是一个彻彻底底失败的人呢?只是因为他丢下了儿女,让一个曾经相爱的女人承担一双儿女,我对他进行了诅咒,我想编剧一定站在正义的一段,他必将在观众的诅咒下接受命运的惩罚。慢慢的,我放弃了,更可恨的继父登场了。为什么开始看到继父的第一眼会感觉到他是个靠谱的人呢?可不是,男孩子的妈妈一开始也这么认为的。电影中很多角色进入之前都是有过充分铺垫的,故事背景慢慢地像蜘蛛织网那样一点点丰满,完整。但对于影片的进展和结局,观众没法预测,就像我们面对的生活,愿望是美好的,未来你是不知道的。

影片没看完就关了。真的看得有点累。也许我那个时候需要一个怪兽来破坏世界,我需要大楼倒塌,山洪暴发,僵尸惨死,头颅倒挂。真的是没有辣味似的情节来激发也是蛮痛苦的。

后来几天,看到网上好几次提到这部电影。我又从中间开始播放。其实情节一样。我想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似乎是男孩子从暗房出来,带有一种在平常很常见,但是在电视上很少见的羞涩。那种对话没有好莱坞演员那样自信,我觉得这个男孩子真的是在演自己一部12年拍摄完成的电影,真的像纪录片。

最后男孩子和室友,室友女朋友,室友女朋友的室友去徒步。一对单身男女擦出了火花,这个场景和导演的另一部《爱在黄昏日落前》男女主角在试音间里如出一辙。故事到两情相悦的当间结束,有理由相信,有12年耐心的导演,或者正在筹划着下一个24年的《成人时代》(Adulthood)。

如果你期望他像可乐一样迸发出强劲的力道,还是看小鬼当家吧。这部片子需要慢慢品,这部片子就是一杯白开水。

篇3:少年时代观后感

昨天刚看完,看之前因为并未提前看任何影像资料,抱着两小时电影的心态就这么进了厅,结果看完出来发现差不多三小时过,三小时看着同样的男孩,女孩,母亲,父亲走完时光,体验12年表达的少年时代。

镜头从一个躺在学校草坪上等待妈妈来接的Mason的脸出发,开始刻录时间。

Linklater在Mason小时候略言语,不再有三部曲里大段不停歇的道理和哲学,沟通与隔阂,而是让画面本身讲述,写实,速写。我们只远远看到小Mason和伙伴们看性感女人的图片,却听不清楚他们在讨论什么,只透过Mason的眼睛看到母亲和生父在窗外的争吵,看到父亲沮丧离的背影,却也不知道他们具体争执了些什么,只看到Sam永远一副小大人并嫌弃Mason的模样,却也弄不清楚为什么。因为许多人的`小时候就是这样,更多的是具体的画面感,而不是抽象的词汇与句子。

后来沉默变成单纯的句子与简单的表达。镜头转到大学课堂,Mason看到自己的母亲和教授亲昵的模样,他问妈妈,你喜欢他吗?当继父独裁的让人剪掉了Mason的头发,他对妈妈说,他没经过我同意就剪了我的头发,我不喜欢他。就这样,在一天他和伙伴们骑完自行车回家后看到趴在地上嚎啕大哭的妈妈,在餐桌上气急败坏大摔杯子的继父,到最后母亲在楼下大呼Mason和Samantha的名字,总被母亲主导的小学生活也快结束。

等慢慢对世界有了更复杂的认知,Mason就不再单纯的表达自己,反而变得有些试探,有些欲言又止。当他看到party上母亲和一个新的男人聊的欢愉,他不再问妈妈,你喜欢他吗。Mason的说话对象也不再只是母亲,开始愿意和女生聊天,并且告诉她我挺喜欢和你聊天。会跟男生偷喝啤酒,聊性经验,并轻描淡写的说了个十分美国成年人式的单词“whatever”.帅气的短发保留了几年又换成了Beatles的长发,眼神越发忧郁,对成年人的表达越发欲言又止。烦恼开始更多,却还没有多的像妈妈堆满桌的账单。开始思考自己的兴趣以及未来,似乎懂,又似乎不懂,一些意义,一些方向,摇摆不定,一如他飘摇的目光。

在这样的少年时代快要结束之时,掷地有声的抽象词汇开始多起来,仍然摇摆不定,但却多了一分坚定,失焦的目光变成了定点的寻找。在荒原上与那个大学第一天认识的女生关于we seize the moment还是moment seizes us的交流,彼此似乎对此颇有共鸣,眼神交汇,但似乎又没有抵达得那么透彻,直戳人心。可是片子就在这里结束了,少年时代也就这样结束了。但Mason的人生还没有结束,表达还在继续,思考还会继续。

12年的时间,就像记录片一样记录了Mason与其一家的12年。三小时里看着同样一个男孩变换着各种发型,提溜着各样的打扮,从6岁到18岁,同样一个女孩从一个小可爱变成一个真正的尤物。而同样的母亲在12年里却只是变换着不同的发型,住着不同的房子,换着不同的丈夫,而父亲也不过是卖掉了车子,换掉了老婆,蓄起了胡子。

虽然只是记录了一个普通的美国男孩12年,美国家庭的12年,但一定许多人都觉得似曾相识,因为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表达过程,体验过这样的家庭的维系。

在和平年代,大概许多人的一辈子都是一个样。小时代观后感黄金时代观后感冰川时代观后感

篇4:少年时代观后感

《少年时代》,剧情一句话概括起来也是“一个普通德州男孩6到18岁的人生”,但我觉得,林克莱特镜头下的主角是“时间”。电影里我们随处可见时间留下的印记:主角们用的通讯设备,从翻盖手机到iPhone4;各种电子游戏(这方面由于我是女生所以不太了解,应该都是当年很流行的游戏,有全部玩过的朋友吗?);美国总统由小布什变成了奥巴马;新千年流行金曲大串烧般的OST;爸爸(Ethan Hawke)开的车从古董GTO变成了新款SUV... 但最明显也最让人唏嘘的,还是角色本身的外形在12年的时间里真的成长、改变了,给观众的震动绝对是那种“多年以后”然后换个演员的做法达不到的。梅森(Ellar Coltrane)由一个萌萌的小正太,变成有点小肥的懵懂少年,突然又变成瘦削的长着青春痘的打着各式耳钉的高中生。妈妈Olivia(Patricia Arquette)的变化更让我感同身受,她由瘦变胖又由胖变瘦,努力地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皱纹悄悄地爬上了她的眼角看到她坐在厨房戴着眼镜处理成堆的账单,心里突然一阵酸:从我记事时起,就一直觉得爸爸妈妈是“正当年、力壮的中青年”,他们身材没咋走样,头发也没咋变少,看看年轻时候的照片绝不会觉得天上地下的那种,每天工作、回家,过问我的学习,吃饭时开开只有三个人懂的玩笑。但突然有一天,我离开家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求学、工作,一年才能见到他们一次;三年前暑假回家,我突然发现他们看书看报都需要一人戴副老花眼镜了。虽然我现在早已习惯两个人视频前说“等一下,我找找眼镜”,但这件事当时给我的打击我却一直记得。我们看着每天见面的家人,会觉得时间很慢,不会感到它的存在。但如果一年见一次就像《少年时代》这样会觉得这种无形的力量包围、改变着每一个人。

所以最后的成片我们看到,没有任何字幕来提示时间到了哪一年、梅森多少岁了、几年级了,剪辑师无缝拼接般地把素材连起来,更让人感到时间在不经意间从指间溜走。上一个镜头梅森还在和爸爸讨论如何和女生交流,下一个镜头他已经带着女朋友在凌晨的奥斯汀拥吻。许多人会觉得,德州少年的青春期和自己的人生实在太不一样,电影没有很强的代入感。但我觉得,这三个小时就像我从12年前开始,就和一个叫梅森的男孩每年一起参加夏令营,成为了朋友,每次就两三天的时间,我没有机会了解他生活中全部的故事,却足够听他道出他觉得最值得回味的瞬间。三个小时可以是一部很长的电影,也可以是一段很短的时间,让我去了解一个人并爱上这个角色,他的故事我愿意一直看一直听下去。

和林克莱特往常的电影一样,本片没有传统的三幕戏剧结构和激烈的戏剧冲突,笔墨都用在刻画人物上。他的电影给人的感觉总是一种“意外的美”,里面的人物聊起来似乎永远停不下来,说到哪是哪,所有的对话都像即兴表演。但正是这些自然、无痕迹的对话最体现他剧作的功力:他的电影全都是有完整的剧本和全部的对话的,《少年时代》在开拍之前已经确立了所有的情节大纲,虽然具体的对话是一边拍一边完成的,但无一例外全都经过了精心的雕琢。

而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又是林克莱特最不一样的一部电影。他在女儿Lorelei刚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有了这个想法,觉得应该用影像为她记录下这一段特别的人生(做他的女儿真幸福呀)。于是就像一个社会实验一样,他每年找同样的一小班人马,用很小的投资(用制片人的话来说就是“每年拿出公司的一点零用钱”)只拍三四天,演员们在镜头里和镜头外都像家人一样亲密,难怪最后的效果像记录片一样真切了。电影虽然说的是成长于21世纪的一代,但仍旧有从林克莱特自己生活中取材的部分。他自己的母亲就和Olivia一样,结婚生子后重新回到学校,一边工作一边深造,支持家庭的同时终于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导演解释说,其实周围的人对他母亲这样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做法有误解,觉得她没有对孩子付出足够的时间和关心,电影某种程度上是给妈妈的“正名”。

而就算是性格浪荡不羁甚至说不太称职的爸爸,总是有一遭没一遭地出现,却在每次的相聚流露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每次父子的对话都令人印象深刻。是的,电影里每个主角都非常可爱,美好到不可思议,甚至都有点太完美了。我想这一定是导演的私心,在这本私人家庭的相簿上留下的都是最美的人、最美的瞬间。电影里也有些混蛋角色,妈妈的几任老公首当其冲,酗酒的酗酒,打人的打人,但他们来了又都走了,许多当年看上去危急如命悬一线的事件,等它完全过去后竟像上辈子那么远。这些人这些事肯定或多或少在生命中留下了印记,可生命和时间的长河冲不散的,是那些更值得留下的人。

在梅森高中毕业准备去上大学的时候,妈妈突然情绪失控哭了起来,说“我本来觉得人生还会有更多”。但电影看到这里,我并不觉得伤感占了上风,尤其对妈妈来说。没错,过着最普通人生的我们,时常会发出这种感慨,为什么我的生命还没发生什么惊心动魄的事,它就过去了?林克莱特通过《少年时代》好像在对我们说,你看,你的生命里其实发生了很多很多,多到你都无法看到全部。对于过去的事,与其伤感地去回忆,不如把它看成时间留给自己的宝物,去感受、拥抱它。爸爸对梅森说,“生活的意义?重要吗?重要的是你有所感悟。”电影好像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它不像以往的作品,不在讲述过去的故事,也没有赋予未来的想象,它说的就是“现在”,一个正在进行时,一个转瞬即逝的时间点或许这部电影也无法把握这一瞬,但它让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现在”的存在,和它不可比拟的美。

对于“现在”的把握,或许林克莱特的感悟的确深在两年前一场德州大火中,他失去了自己一块地上大部分的房屋和几乎所有的胶片收藏。那是他在前开始就自己动手打造的家,顷刻间灰飞烟灭。而他也惊讶于自己并没有因这件事过分伤心,去年《少年时代》结束拍摄后,他就开始动手在同样一片土地上重建。他在采访中说到,自己在911事件前几个月还曾去了世贸中心的双子塔,感叹这建筑真是人类的奇迹,一定会长久地留存下去,没想到几个月后一切瞬间坍塌,让他意识到这世界上或许没有任何东西能永远存在。

所以最后梅森驾车离家,给我的感觉不是离别的难过,而是对未来的期待,期待看到下一章人生。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呀,就是去年看完《阿黛尔的生活》之后一模一样的。蓝裙子的女孩失去了爱情,但她还有最宝贵的青春,我就想这样一直看她看下去,永远期待她生活里下一个故事的发生。The moment seizes us... the film seizes me. 我有时候会觉得“过好生活已是不易,就别花太多时间沉迷(烂)电影了”,但每次看见这种电影,如同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击中似的,它投射出比一部电影、三个小时多得多情绪,放大了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最普通的美,或许这力量就是“永恒”吧。

篇5:少年时代观后感

it took the director 12 years to make the film ,which squeezed a boy's boyhood (a boy from 6 to 18)in 3hrs.

the film reminded me of the 《7 up 》series and 《before 》series that also took a very long time to film and still the same actors .

no dramatic episodes.

it is so plain so real that just make you think that this is your life or someone who around your life .

what I want to say it's that what it filmed was not so far away from you and me .

the mother had a emotional outburst when her kid Mason was packing things to leave home in his 18.

she thought she would had more after marriage、giving birth 、divorce 、getting the master degree ,raising kids .

but now kids grew up,the only thing she could think of was her funeral.

I think this really make sense to you and me that we should live in the moment .

also you can lear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 and the west ..

Mason was kind of driven away from home by their mother and had to make living by himself as soon as he was 18.

Mason didn't look sad at all but I was sad when I sa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 and him .

mother got divorced again and again in this 12 years (not with the same man ),I don't know how American kids feel .

but for me ,it was terrible.

how could I survive in such a changeful environment?or maybe things go as the saying goes "A side water and soil raises one party people.

question 's solved!

the other difference that caught my eyes was that the dad and the son are good friends.

it may be a gap between father and son at the very beginning,

but the father bridged it finally. what method did dad use?

communication it was!

篇6:少年时代观后感

留学党最喜欢讨论的话题里总是离不开融入美国社会。因为大家憧憬的美国留学生活里最难的就是融入。

还没有出国的孩子们应该好好看看,看一遍,就好像跟着一个普通的美国孩子成长了一遍。这样在美国,你大概知道你要交往的对象是小时候是怎么过来的。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你们在美国遇到的每个人都是Mason,但他们的身上有Mason,或他的姐姐,妈妈,女朋友,同学……

融入难是因为我们两国人在过十八年的生活中,记忆的点点滴滴都是由不同的细节堆积而成的。在你空降到美国的那天起,每天的文化碰撞都与你们过每天所经历的不同有关。这不是一两周就能克服的。

我们的成长也不是用来因为要融入而抹的。

我们是不一样的,Mason的妈妈是典型的未婚单亲妈妈,而身为中高产阶级家庭的我有一双相濡以沫的父母。

当小姐姐欺负Mason得意洋洋唱的歌是Britney Spears的Oops I did it again时,我没有一个可以欺负的弟弟也不知道小甜甜的歌。

当生父带孩子们出玩的时候,姐弟两学会了在草地上接橄榄球,而我小时候常被妈妈带小区附近的街道上打羽毛球。

Mason妈妈邀请学生和老师们来家里做客,提供的是葡萄酒和饼干芝士块。我妈妈邀请她的同事和学生来家里玩的是唱卡拉ok,喝茶,嗑瓜子。

生父和mason在山里露营时会讨论怎么征服女孩子的芳心时,我只敢偷偷摸摸地躲着爸妈给喜欢的男生发短信。露营这项活动乃一种传说。

当Mason在餐厅打工和女孩子打情骂俏的时候,我在学校除了死磕单词,还是死磕单词。

The list goes on and on.

但这部电影的伟大除了展现出一个美国孩子的童年和中国孩子的童年有多么不一样,也让我看到我们有那么多的相同。

当Mason的继父把他的长头发剪了后妈妈说这样我能看到你的眼睛和脸颊了,我也曾被妈妈强制剪头发因为短头发好打理。

当姐弟两被生父带看棒球赛,爸爸带着两似懂非懂的娃起哄时,我想起了小时候因为爸爸看世界杯,现在的我才那么关心世界杯,略懂足球。

当教授继父Bill发脾气摔东西的时候Mason耸的一句大气不敢吭的时候,我想起小时候爸妈吵架,我和他一样耸。

当Mason转学到新学校,坐在新课室里一点也不自在的时候,我想到了我转到第二个小学时被介绍给新同学的情景,我和他一样不安,别扭。

当Mason叛逆期时戴着古怪的耳环留着洗剪吹式的发型时,15岁的我喜欢艾薇儿式的黑眼圈和左右两边加起来有9个耳洞的我。

The list goes on and on, too.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一样。一样的是这十几年来我们都和Mason一样似懂非懂着,用不同的方式寻找着自己存在的意义。有多少次,我们都希望找到答案,解答那个问题,what's the point?

无论你在中国,美国,说中文还是英文,有些东西还是一样的。

现实生活总是比电影故事(除了这部)要复杂、难以预测和归纳。人的欲望总是没有止境。时间在我们寻找自己或迷失自己中匆匆流。我们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的关系都是独一无二的唯一。我们的亲人对我们的性格和人生轨迹有重要的影响但只有自己是人生的主人……

融入一个新的环境的秘诀不是速成学会这个环境的所有规则,而是看到、尝试感受,了解这些陌生人的过。我们不是两个不同星球的两种人,而是千千万万独一无二的,但又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相似的个体。于是这样,接受与被接受就更自然了

篇7:《少年时代》大学生观后感

拍一部电影需要多久?短则一月有余,长亦难过一载,但当十二年的时光被浓缩为一部166分钟的电影,一个6岁到18岁美国德州少年的成长和其家庭琐碎的故事,《少年时代》用最为简单的架构,在光影的世界里留存演绎了一个人一生最美好的青葱岁月。

对于电影,我们已然习惯了其时间背景的假定,呈现一个人不同时段的成长亦无非是找着几个年龄段有其神似的演员,这本无可厚非,因为除非是记录片本就无必要性做到电影时间与真实时间的统一,这似乎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当理查德·林克莱特这位美国独立影人中的翘楚做到这点时,本就书写了电影史上一个新的传奇,十二年的拍摄时间,《少年时代》中从未有旁白或字幕告知其桥段身处何时,而是以细小甚微物的变化,时代性事件的巧融,人物在时间中真实的成长,来呈现电影时间剧情的推进,其独到的观感体验绝非用不同年龄段的演员来演绎所能同日而语。

《少年时代》与诸多主流电影背道而驰的是,电影一直在尽其所能的规避狗血和搞怪剧情的发生,这对比某些以早恋,逃学,叛逆等各种噱头博人眼球的恶搞有着本质的区别,那种集万千群像为一身的呈现本就不是任何人的青春过往,而这部作品则不同,有着成长中父亲与儿子,朋友间关于性和爱情探讨,但皆为点到即止,剧情上虽然有着数度的转折,但总能在时间的流逝中化为平静,电影里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絮叨的交谈中进行,但就是这种平淡的絮叨,使电影里人与人之间的爱是一种生活最为本真状态的呈现。

近三个小时的时长,自感却未有丝毫的庸长作态,电影故事或是琐碎的,甚可以用流水账来形容,但就是在这波澜不惊看似欠缺张力的剧情,却散发着难以抵挡的魅力,这魅力不仅源于时间,更关乎平凡,电影中每个人都在成长,玩世不恭,浪荡不羁的父亲,不甘平庸,努力深造的母亲,他们应性格不合的的离异却都仍还深爱着两个孩子,母亲后两次失败的丈夫和男友构成了剧情发展的脉络,电影中的小男孩因为母亲的变故一次次在与人分别,也在一步步的长大,好在一直没有走上歧途,他有着迷茫也有着坚持,有着初恋的甜蜜也有着分别的苦涩,对于很多国人来说,一个美国德州少年的成长经历看似与我们难有所感,但不论生长于怎样的环境,青春的年少却总是有着共通性,比如亲情和友情甚至是爱情,绝大多数人的青春其实都是看似平凡的,但我们都总都会有着属于自已或多或少成长的故事,理查德用时十二年想要做的正是这种质朴。

《少年时代》是一部无比奢靡的电影,因为它耗用的是无法用金钱与之衡量的时间,一部横跨十二年之久的作品,在镜头里见证的是一个少年真实的成长,这才方使在电影中对青春的怀抱是如此的真切。

篇8:《少年时代》大学生观后感

在制片人日益拉长的资源清单上,时间的因素通常是挂不上号的。但它却是编辑/导演理查德·林克雷特备受称赞的《少年时代》所最不缺乏的。这部电影跟踪一个男孩由一年级一直到中学毕业的成长变化过程,是在的时间里拍摄和剪接的。林克雷特说:“这太奢侈了!我一直想,假如一部电影能够先拍一阵子,放到一边,然后拿着素材仔细琢磨,那就太棒了。”

当林克雷特把《少年时代》的想法摆到老搭档伊森·浩克面前的时候,他稍作思索,便干脆地答应了这个为期12年的承诺。这部电影将以3天拍摄一个单元,一年一个单元,观众将可以看到孩子真实的成长,而非通过化妆、特技或更换演员。浩克将饰演父亲,他跟孩子的母亲离了婚,戏份不多,但在孩子的故事中非常重要。

这是一个旷日持久的项目,一个导演要驾驭好这样的项目,既必须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保持高度的关注,同时又需要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以便对应处理其间必不可少的意外。浩克和林克雷特一起合作完成了不少他的最佳作品,他也知道如果谁能完成这项工作的话,他已经在跟他对话了,他当场毫不犹豫地就接下了这个角色。

帕翠喜娅·阿奎特签约扮演男孩的母亲,而IFC影业也欣然同意这笔超长投资。林克雷特选中非专业演员奥斯汀的当地人艾勒·考尔翠茵(开拍时7岁)来扮演男孩梅森。他还让自己的女儿劳蕊蕾来扮演姐姐。

林克雷特拟定了大致的故事梗概,从梅森的视角,描述他有些动荡起伏但却绝对是平常的生活——有个寻求安稳工作和爱情的妈妈,总的来说一个令人厌烦的姐姐,加上一连串其他进进出出的人。对林克雷特来说,真实是第一位的,他不希望陷入电影动作的老套,不要有雕琢的痕迹。

“我知道我得放弃掉一些(常规)电影的控制。12年的拍摄期很奢侈,但另一面是不可预见的困难带来叠加风险,尤其是故事的情感共鸣需要由一个6岁的演员来完成。”

每年拍摄完毕,林克雷特都会尽量多地呆在剪辑室里,和剪接师(也是《少年时代》的共同制片人)桑佐·阿黛尔一起,琢磨哪些可以改进,规划来年的方案,以便保持故事的真实和自然。虽然头年的拍摄基本是按着剧本来做的,但随后的工作越来越多地成为参与者的思想碰撞。

“我和桑佐的合作方式完全不同,因为我掌握所有的时间。”林克雷特说, “我想,如果你把我们在剪接上花的2年时间加起来——这对一部低预算电影很不寻常——还有我们花的所有时间谈论拍过的环节的得失和对来年的规划,桑佐对这部电影的影响非常明显。你通常只是塑造已经拍好的素材,而没有机会去想像如何去塑造你还没有拍完的故事情节。这也是她为何最终得到了共同制片人的头衔。”

事实上,拍摄《少年时代》“近乎治疗”,他接着说,“我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跟她对话。她是唯一的定数,别人都像走马灯似地来啊走的,演员啦,剧组工作人员啦,但桑佐是个定数。”

林克雷特同样珍惜他远离这部电影的时光,这让他能够以新鲜的眼光回到项目。“有些项目你想寻求的就是些简单的东西,也很具体,你最好一鼓作气把它做完。但如果你做的电影主题很能激发你,有这种时间的充裕就很棒了。我总是不断地反问自己:‘我学到什么了么?’,‘这部电影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如果是这样,你就需要时间了。而我就有时间!每年我开机拍3天,剪辑这些素材,把它接在这段不断加长的东西后面。然后重新剪接。我可以孤身一人看到凌晨两点,一直琢磨:‘这段是什么意思?’或者‘那太直白了,词不达意。啊,还有这层意思,我怎么从来都没想到呢。’这种消化时间很有价值。”

看过林克雷特电影的都知道,他会千方百计地避免那些让人联想到类型电影俗套的时刻。他想远离那些似乎只是为了渲染戏剧效果而存在的大起大落,他也不想用标准的仪式——生日啊、毕业啦——来标记时间,那常常对艺术无所追求的平庸电影手法。“我希望的格调是,从一开始事事都能天衣无缝地进展。你对新年份和故事发展的了解都只能来自于你的观察。我们不想要丝毫那种照本宣科或老套的东西把你拉出这些人的生活轨道。”

这个导演也承认,他得遏制内心的诱惑去吸引观众关注一年一年的时光过渡。毕竟这个项目如此雄心勃勃,有谁不会去强调这些演员们都长大了一岁呢?

“你禁不住会说:‘这是我们的与众不同之处……’”他拖着腔说:“但这是我们自始至终都要贯穿的。从第一年到第二年的有一段过渡我几乎是拖到最后才剪接的。它也靠得太近了,我们走过门厅,梅森走向门口,然后他打开门,一眨眼他就长大了一岁啦!我最后看这段,我的感觉就是:‘这很聪明。’但聪明只能管用一次,对电影并没有太多帮助。这就是有那么多时间的绝妙之处,你可以从容地来处置那些俗套和炫耀的冲动,返朴归真。”

摄影师李·丹尼尔和摄影指导贤·凯力在35mm胶片上拍摄了这部电影,尽管一开始赛璐珞就已经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数字摄影却方兴未艾。林克雷特说:“我不喜欢数字拷贝那时候的感觉。现在它也在逐渐改观,我也在一些小的项目中使用业务级的数字摄影机。但像这样的项目,35mm洗印是当时理所当然的格式选择。”35mm胶片拍摄也确保了这个横亘12年的项目保持前后的一致色调。

他还提到后来几年的制作变得有些棘手。“到后来这变得不太方便,因为胶片正在缓慢地成为明日黄花。”亲眼目睹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把行业迅速推向几乎全数字化的世界,他不禁叹息。“我们全都拍在胶片上,但我也明白(数字化过渡)所发生的原因。租赁公司用胶片设备已经不那么赚钱,因为维护也相应减少。要找到相应的服务越来越困难。洗印工场也少了,即使它们还在,也未必能提供同样级别的服务。最后你就只想要用数字摄影机,因为坚持拍胶片简直就是自讨苦吃。”

如同林克雷特大多数的电影,《少年时代》的摄影风格设计同样是尽量的顺乎自然不露痕迹,几乎就要成为纪录片的风格。“有些人看过电影说,如果没见到帕翠西娅和伊森,他们真会误以为是纪录片。我并不在乎人们这样看,但显然它还有纪录片你多半看不到的摄影手法和其他的东西。我们并没有刻意去把它拍成一部纪录片的样子,但我们也从来不想提醒人们去关注场景有打光,或是有摄影机之类的事实。”

随着男孩的长大以及成人主角开始进入角色,他听取了更多的来自演员的计言,有的是直接的表演和对话的建议,有的是间接获得的启发,譬如艾勒的性格发展诱发林克雷特对梅森该当如何行事举措的判断。

“虽然我是在拍电影,但对我来说,它是活生生的,能呼吸的东西。”林克雷特形容道,“每个故事千差万别,但我总是明白这多多少少都会跟真实的艾勒有所交集。随着他的逐渐长大,他开始给我许多建议。我会去询问,并给出我的要求,譬如‘来年(你的角色)要去约会一个女孩,让我们来设计一下台词。当你在日常与女孩聊天的时候,做些纪录。’我喜欢这样,而且总是如此。自我头一次开机拍摄,我对演员都是采用这样的做法:真正的现学现用”。

林克雷特每年会为浩克和阿奎特放映当年的日志,但这没有孩子的份。 “他们从来没问过,”他说道,“但我的想法是不让他们观看。我不想让他们有什么自我意识,产生 ‘哦,我的样子太雷人了’或类似的想法。你知道你完全会做出一些情绪性的反应,譬如‘那不是我的声音!’因为它听起来不像你以为的那样,结果变得瞻前顾后。我不想他们去下结论。”

12年间物换星移,但林克雷特一直恪守自然朴实的初衷,不落今日观众所熟知的那种戏剧性极端起伏的窠臼。他说:“我希望尽我所能地接近现实生活。”

“这就是它的基调和节奏。我始终在扪心自问:‘它通常是什么样子的?要是我的话会是什么反应呢?’孩子们一直把自己置于险境,但大多数情况真正糟糕的事情并不会发生。我会想:‘唉,或许有人会在这里断掉一根手指。’但我会这样反应:‘咳,我也做过那事,可谁也没断掉过手指。’我们并不需要这样去捕捉那种表面看来毫无戏剧性,但对一个小男孩来说却是情绪非常容易波动的事情。”

篇9:《少年时代》大学生观后感

有时候很怀疑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发展的太快了,从56K的猫速到现在成千上百兆的带宽,十年间互联网大大缩短着了个世界的距离,几乎所有的人和事情都被放在了这张高速发展的网络上,几乎每个人都在讲述着万丈高楼一夜起的传奇故事。模式、互联网思维、资源、平台,每个人都在做着一夜成名的梦想,拿时下最火爆的全民创业季来说,创业者如果不拿出个五轮融资、三年上市计划基本上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

文化的速度如出一辙,当下最流行的书籍要么是每天都会更新上万字的网络玄幻小说,要么就是教你如何快速成功的励志教材。电影亦是如此。张扬、浮夸、各种迎合市场的技巧,无论是小投入还是大手笔,如何能在最短时间内在票房上有最快的回报几乎已经成为已经是唯一追求的目标。

在这样的时代,还能看到《少年时代》这样的电影,无疑是非常幸运的。影片最让人赞叹,甚至感叹的是导演的态度和耐心,理查德•林克莱特拿起这部电影的摄像机的时间是20,那一年姚明才整装待发奔赴NBA,那一年连诺基亚都还没站在手机霸主的制高点,那一年聊天室在一些地方还甚为流行;那一年国内首富还是荣智健,阿里巴巴的盈利不超过10万元,那一年的流行歌曲是孙楠的《拯救》。

转眼十二年过去,姚明在获得NBA乃至全世界的认可后已经黯然伤退;诺基亚在藐视群雄后,不知道为什么就突然死去;微信充斥了人们的生活,荣智健开始接受调查,而马云已经带领阿里巴巴站在了亚洲财富榜的顶点;满大街响起的是各色各样的神曲。

而十二年过去了,这部电影才刚刚杀青。

这部电影从少年梅森(科尔特兰)6岁时候开始拍摄,利用每一个暑假期间进行阶段性的记录和演绎,用了整整12年的时间,描述了这个男孩少年时代的成长历程。在此期间梅森从一个胖乎乎的可爱男孩,成长为一个满面沧桑的文艺青年。导演似乎根本没有受时间的影响,在他的脑海里,这十二年的间断拍摄几乎不会影响到整部电影的完整和连贯性,小梅森的成长是完全线性的,他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在每个年龄阶段应该表现出,或者说正常表现出的情况,都被导演完整的把握住。

我们甚至很难分清楚这到底是一部纪录片还是一部文艺片。事实上这正是导演的伟大之处,他把生活和艺术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小梅森既是在出演这个角色,又是在表现他成长的真实历程。无论是从小和姐姐的斗争,还是和亲生父亲以及继父的抗争,无论是第一次和朋友喝啤酒吹牛还是和第一次和一个女孩单独相处,无论是刻意的叛逆(染指甲打耳环)还是努力地追求(学习摄影),一个成长中的少年立体地呈现在荧幕之上。这些细节真实而有力,仿佛让我们都能够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代,回想起自己曾经做过的或者是感受过的点点滴滴,文化虽然有差异,但是童年的本质是没有差异的。

影片另一个出色之处就是对梅森母亲的描写,如果说梅森的成长是尽可能按照真实进行还原和描述的话,那么梅森的母亲奥利维亚这一角色则展现了导演对戏剧冲突性的绝佳把握。奥利维亚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个单身母亲的复杂生活,在梅森还是个6岁的孩子,在她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单身妈妈的时候,对孩子的照顾以及对新生活的追求造成的极大矛盾让她非常痛苦以及难以抉择。而后奥利维亚在新生活的磨砺中一步步走向成熟,在再次经历失败的婚姻,以及入不敷出的生活之后,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开始掌控自己的生活。

不过经历这么多坎坷,把两个孩子都带到了成年之后,奥莉维亚终于感觉到自己的生活似乎到了尽头,没有了对孩子的责任,自己的生活也就没有了目标和追求。那几秒钟的倾诉和眼泪集中表现了天下所有母亲的伟大,正如奥莉维亚所说,送走了两个孩子自己似乎就要迎来葬礼。

导演对母亲和父亲的描述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母亲奥莉维亚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单身母亲形象,自强,独立,无论遇到什么样挫折都不依附别人。但是影片却很少从正面来讲述母亲和孩子的故事,母亲和两个孩子几乎没有什么当面的交流和沟通,更别说直接的教育。

而父亲老梅森的讲述完全不是这样,老梅森严格来讲几乎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除了隔三差五地带孩子出去玩一圈,他似乎没有为孩子做更多。不过影片中很多人生的道理都是从父亲口中直接表述出来的,比如对小梅森打保龄球时的鼓励,对两个孩子如何处理两性关系,对将来的生活如何选择,老梅森和孩子都有面对面的沟通和表达。在这里,导演其实也展现了自己的一种家庭观念,母亲和父亲的角色应该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导演在这部电影了充分展示了自己不仅仅只会讲述爱情故事(爱在三部曲),更会讲述亲情故事。

用一句传统的词语来形容这部电影,可以叫做重剑无锋,整部电影没有任何刺激的镜头和语言,没有任何煽情的形象和表演,但是他却有力地劈开了人们心灵当中关于成长,关于亲情的记忆牢笼,把这些回忆都释放了出来,他就像生活的一面镜子,立在你的面前,只不过这个镜子并不是展现你的生活,而是展现了生活背后的道理。

篇10:《少年时代》观后感精选300字

我是分两次看完《少年时代》的。第一次是晚上,看了快一个小时后我才发现这个电影的时长竟然有2小时45分钟,顿时觉得不能撑下去。第二天我还有些犹豫要不要看下去,因为头一天好像也没看出什么门道来,不过后来确认这的确是部高分获奖电影,才决定看完。

其实《少年时代》的情节真的不算出彩,就是讲一个从小就父母离异的美国男生和他的家庭12来年来的生活轨迹。让我惊叹的是导演及编剧理查德·林克莱特做成这部电影的创意、决心和坚持,因为这部影片从男主角学前班的暑假开始,足足拍了。所以,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大眼、清秀的小男孩儿长成一个胡子拉碴的内向男人都经历了什么。鲍勃·迪伦曾经问过“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男子汉(How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you call him aman.)”,我想,这句话应该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少年时代》的魅力所在。我们的生活日复一日,看似平淡无奇甚至难免乏味,然而在岁月面前,我们无法不存有敬畏之心。这就难怪饰演男主角姐姐的罗蕾莱·林克莱特(她是导演的女儿)在看完影片后会说:“在某些时刻真的很痛苦,看着自己经历着那些尴尬的阶段,很难——我一直在哭。”而片中妈妈的扮演者帕特丽夏则伤感地说:“伊桑(即伊桑·霍克,他在片中饰演姐弟俩的爸爸)和我,只是在变老。”我终于明了,不止我一个人会从镜子中感觉到岁月在自己身上留下痕迹,无论我们承认也好、逃避也罢。可想而知,观众只能用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走过人生12年的光阴,这种刺激何其直接又何其残酷。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导演的野心可见一斑。

篇11:《少年时代》观后感精选300字

第一幕仰望蓝色天空那稚气的脸和电影的名字都着实唬住了人。剧情的开头,帅气的小男主和他闹腾的小伙伴玩涂鸦,看裸女,真的会让人误以为这会是有一部小鬼当家之类的电影。

剑走偏锋的节奏,没有那么轰轰烈烈,说着一个普通小男孩慢慢长成一个普通男青年的故事。编剧在开头做了多少可以改变整个故事的铺垫,有一个励志的妈妈,有很多可以让他成为一个伟人,一个英雄的理由。在时间慢慢推进中,编剧慢慢把我的这种期待慢慢掐死,可以脑部他冷冷一笑说:故事就是这样的,我实话实说,爱看不看。

当他们的生活闯进了一个刻薄的继父,不,是他们寄人篱下。故事真实得有点不近人情,我们注视的这个主人公怎么没有反抗?为什么只是唯命是从?看到3/4的时候我已经投降了。

当孩子的亲爸出现的时候,我为什么会怀疑他是一个彻彻底底失败的人呢?只是因为他丢下了儿女,让一个曾经相爱的女人承担一双儿女,我对他进行了诅咒,我想编剧一定站在正义的一段,他必将在观众的诅咒下接受命运的惩罚。慢慢的,我放弃了,更可恨的继父登场了。为什么开始看到继父的第一眼会感觉到他是个靠谱的人呢?可不是,男孩子的妈妈一开始也这么认为的。电影中很多角色进入之前都是有过充分铺垫的,故事背景慢慢地像蜘蛛织网那样一点点丰满,完整。但对于影片的进展和结局,观众没法预测,就像我们面对的生活,愿望是美好的,未来你是不知道的。

影片没看完就关了。真的看得有点累。也许我那个时候需要一个怪兽来破坏世界,我需要大楼倒塌,山洪暴发,僵尸惨死,头颅倒挂。真的是没有辣味似的情节来激发也是蛮痛苦的。

后来几天,看到网上好几次提到这部电影。我又从中间开始播放。其实情节一样。我想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似乎是男孩子从暗房出来,带有一种在平常很常见,但是在电视上很少见的羞涩。那种对话没有好莱坞演员那样自信,我觉得这个男孩子真的是在演自己一部12年拍摄完成的电影,真的像纪录片。

最后男孩子和室友,室友女朋友,室友女朋友的室友去徒步。一对单身男女擦出了火花,这个场景和导演的另一部《爱在黄昏日落前》男女主角在试音间里如出一辙。故事到两情相悦的当间结束,有理由相信,有12年耐心的导演,或者正在筹划着下一个24年的《成人时代》(Adulthood)。

篇12:《少年时代》观后感精选300字

这部备受关注,甚至被赞誉为是“21世纪神作”的电影《少年时代》终于在大年初一晚上有幸一睹。我在被窝里,抱着电脑,度过这段相当惬意的时光。它首先吸引到我的是导演Richard Linklater历时的拍摄,演员跟随角色的成长而成长,从一始终,就让我觉得这至少是一部用心的电影,而不是国内某些让人看完想要骂街的商业烂片。

一如大家所知,故事讲述的是男孩Mason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影片聚焦于日常生活,细枝末节,却又无法掩盖精炼过后的艺术气息,普通的对话之中意蕴深刻,让人忍不住感慨:Oh, God. This is life.

Mason从那个可爱的大眼睛小男孩,长成一个有婴儿肥的小少年,再变成一个优点叛逆的瘦削的高中生,最后到大学的时候,青色的胡渣也竟有几分沧桑之感。时间这个伟大的雕刻师,塑造的我们的面容,而更伟大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察觉到的这些珍贵的变化,有人都一一记录下来,当它有一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是那么的令人赞叹。

常规意义上来讲,Mason不是一个幸福的小男孩,父母离异,母亲之后的几次婚姻也不能算是成功,他在情感上有缺失的,缺少家庭的归属感,一如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们一样。他有一点闷,一点特别,但善良有艺术天赋。母亲是一个坚强且执着的人,就像Mason父亲说的那样:女人永远不会满足,他们永远再找更好的男人。她离过好几次婚,到老了却戏言说要做一个Mother Monk。他的姐姐和他经历一样的成长过程,却比他开朗,表面上比他叛逆。我最喜欢的是他们的父亲,一个自由自在,对生活没有束缚的人,热爱音乐,他给子们带来的总是那种轻松的氛围,可以放心的把自己的想法全盘拖出,也不会对你有任何指责的爸爸。

但是某种程度上,我甚至觉得他比一般孩子都要幸运,他经历了不同的家庭,有了更丰富的情感经历,他有了更多的人爱他,他母亲,母亲的丈夫和家人;父亲以及父亲的家庭。但这其中必定伴随着无奈的一次次对父母的失望,家庭之于人类的重要性,我想导演也在试图告诉我们这一点吧。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没有任何关于时间的提示,镜头一转或许就是几年之后的事情,Mason又长高了,他的妈妈变胖了,他姐姐的头发换了颜色,他爸爸有了新的家庭。一切就那么顺其自然的发生,给人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的神奇感受。

篇13:《少年时代》观后感精选300字

昨天刚看完,看之前因为并未提前看任何影像资料,抱着两小时电影的心态就这么进了厅,结果看完出来发现差不多三小时过,三小时看着同样的男孩,女孩,母亲,父亲走完12年时光,体验12年表达的少年时代。

镜头从一个躺在学校草坪上等待妈妈来接的Mason的脸出发,开始刻录时间。

Linklater在Mason小时候略言语,不再有三部曲里大段不停歇的道理和哲学,沟通与隔阂,而是让画面本身讲述,写实,速写。我们只远远看到小Mason和伙伴们看性感女人的图片,却听不清楚他们在讨论什么,只透过Mason的眼睛看到母亲和生父在窗外的争吵,看到父亲沮丧离的背影,却也不知道他们具体争执了些什么,只看到Sam永远一副小大人并嫌弃Mason的模样,却也弄不清楚为什么。因为许多人的小时候就是这样,更多的是具体的画面感,而不是抽象的词汇与句子。

后来沉默变成单纯的句子与简单的表达。镜头转到大学课堂,Mason看到自己的母亲和教授亲昵的模样,他问妈妈,你喜欢他吗?当继父独裁的让人剪掉了Mason的头发,他对妈妈说,他没经过我同意就剪了我的头发,我不喜欢他。就这样,在一天他和伙伴们骑完自行车回家后看到趴在地上嚎啕大哭的妈妈,在餐桌上气急败坏大摔杯子的继父,到最后母亲在楼下大呼Mason和Samantha的名字,总被母亲主导的小学生活也快结束。

等慢慢对世界有了更复杂的认知,Mason就不再单纯的表达自己,反而变得有些试探,有些欲言又止。当他看到party上母亲和一个新的男人聊的欢愉,他不再问妈妈,你喜欢他吗。Mason的说话对象也不再只是母亲,开始愿意和女生聊天,并且告诉她我挺喜欢和你聊天。会跟男生偷喝啤酒,聊性经验,并轻描淡写的说了个十分美国成年人式的单词“whatever”.帅气的短发保留了几年又换成了Beatles的长发,眼神越发忧郁,对成年人的表达越发欲言又止。烦恼开始更多,却还没有多的像妈妈堆满桌的账单。开始思考自己的兴趣以及未来,似乎懂,又似乎不懂,一些意义,一些方向,摇摆不定,一如他飘摇的目光。

在这样的少年时代快要结束之时,掷地有声的抽象词汇开始多起来,仍然摇摆不定,但却多了一分坚定,失焦的目光变成了定点的寻找。在荒原上与那个大学第一天认识的女生关于we seize the moment还是moment seizes us的交流,彼此似乎对此颇有共鸣,眼神交汇,但似乎又没有抵达得那么透彻,直戳人心。可是片子就在这里结束了,少年时代也就这样结束了。但Mason的人生还没有结束,表达还在继续,思考还会继续。

篇14: 电影《少年时代》观后感

电影《少年时代》观后感

这部备受关注,甚至被赞誉为是“21世纪神作”的电影《少年时代》终于在大年初一晚上有幸一睹。我在被窝里,抱着电脑,度过这段相当惬意的时光。它首先吸引到我的是导演Richard Linklater历时的拍摄,演员跟随角色的成长而成长,从一始终,就让我觉得这至少是一部用心的电影,而不是国内某些让人看完想要骂街的商业烂片。

一如大家所知,故事讲述的是男孩Mason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影片聚焦于日常生活,细枝末节,却又无法掩盖精炼过后的艺术气息,普通的对话之中意蕴深刻,让人忍不住感慨:Oh, God. This is life.

Mason从那个可爱的大眼睛小男孩,长成一个有婴儿肥的小少年,再变成一个优点叛逆的瘦削的高中生,最后到大学的时候,青色的胡渣也竟有几分沧桑之感。时间这个伟大的雕刻师,塑造的我们的面容,而更伟大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察觉到的这些珍贵的变化,有人都一一记录下来,当它有一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是那么的令人赞叹。

常规意义上来讲,Mason不是一个幸福的小男孩,父母离异,母亲之后的几次婚姻也不能算是成功,他在情感上有缺失的,缺少家庭的归属感,一如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们一样。他有一点闷,一点特别,但善良有艺术天赋。母亲是一个坚强且执着的人,就像Mason父亲说的那样:女人永远不会满足,他们永远再找更好的男人。她离过好几次婚,到老了却戏言说要做一个Mother Monk。他的姐姐和他经历一样的成长过程,却比他开朗,表面上比他叛逆。我最喜欢的是他们的父亲,一个自由自在,对生活没有束缚的人,热爱音乐,他给子们带来的总是那种轻松的氛围,可以放心的把自己的想法全盘拖出,也不会对你有任何指责的爸爸。

但是某种程度上,我甚至觉得他比一般孩子都要幸运,他经历了不同的家庭,有了更丰富的情感经历,他有了更多的人爱他,他母亲,母亲的丈夫和家人;父亲以及父亲的家庭。但这其中必定伴随着无奈的一次次对父母的失望,家庭之于人类的重要性,我想导演也在试图告诉我们这一点吧。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没有任何关于时间的提示,镜头一转或许就是几年之后的事情,Mason又长高了,他的妈妈变胖了,他姐姐的头发换了颜色,他爸爸有了新的家庭。一切就那么顺其自然的发生,给人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的神奇感受。

片中有几次人物之间的对话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关于Mason和他姐姐和他爸爸谈到他和他们的母亲争吵,这位父亲的回答;Mason老师在暗室里对Mason的一番对话:Mason和女朋友分手后,爸爸的安慰;Mason去上大学前在母亲的小公寓里收拾东西时,母亲情绪失控的发泄;和影片结尾Mason和一个女孩的对话。这些所谓的“大道理”变成电影人物间轻松的对白,比在书上看到更生动一些,我想这些对白其实是导演对于观众们的说教,他告诉我们尽管生活很艰辛,但你必须前进;他告诉我们梦想人人都有,但不一定人人都会实现;他告诉我们感情多半是时机的问题,没有人会永远随着你改变,我们唯有对自己负责;他告诉我们父母终有一天会老,在你离家的时候黯然伤神;他告诉我们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是永恒的,只要我们尽情的活在当下。这些他都告诉了我们,让我们再一次心灵被触动,没有任何反感和不屑,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真实的再现了生活原本的粗粝与残忍,但却让我们无法不爱它。

就在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缺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没有头绪去清晰的表达,或许生活本身就是这样的杂乱无章,我们每个人都在即兴表演,它有没有什么意义,谁又知道,或者生活有没有意义,又有什么重要的,我们拥有的只有现在和身边的人,不是吗。

篇15:少年时代观后感1000字

不知为什么看了这部电影,心中似乎明白了什么,165分钟是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12年就在这短短165分钟中就过去了,我们就像那个男孩一般,一眨眼间,我们已经14岁了,时间如梭,过的飞快。

“妈妈你知道吗?我终于知道那些黄蜂是从哪里来的了。”“是吗?哪里?”

“我想一定是,如果你刚好把水抖到空气里,然后就变成了黄蜂。”

这两句话是在电影开头男孩 与母亲的对话,也许你认为这个男孩的猜想十分可笑,但这个问题 你有问过吗?也许你问过,但你可能问了就完了,可能你问了就等着其他人来告诉你答案,或许你已经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在这短短的句话中,充满了小男孩的好奇,但同时为他自己的猜想而高兴。

影片历时12年拍摄,讲述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及其父母亲个方面的变化·······

这部电影让我最深刻的不是母亲冒着很大的危险去救自己的儿女,那个酒鬼后父实行了家暴后,母亲就躲了起来,她已经安全了,可她仍回来接在危险中的儿女,母亲为了自己的儿女奋不顾身,而是一个男孩变换着各种发型,各样的打扮,从6岁到18岁,而同样的母亲在12年里却只是变换着不同的发型,住着不同的房子,换着不同的丈夫,而父亲也不过是卖掉了车子,换掉了老婆,蓄起了胡子。

这个家庭的变化让我感觉到时间过的飞快,在小男孩成长为一个大人时,经历许多的事情,玩游戏、看动画片、和姐姐萨曼莎吵架、一个个新的继父,母亲一次的换丈夫······这些事情一转眼就过去了。

母亲冒着很大的危险去救自己的儿女,送儿女去上大学,找到好工作······这些都是母亲为儿女所做的事情,想到这里不禁想起母亲我和弟弟操碎了心,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多少,我们都应铭记在心中,从我们小时候帮我们穿衣服,系鞋带,教我们走路,骑自行车······母亲的伟大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篇16:少年时代观后感1000字

其实,这不是一部电影,基本上是一部美剧,因为这部片子根本靠不上艺术电影或者电影艺术的边儿,根本就是美国德州中产阶级的琐碎、狗血的生活,表演夸张得也跟美剧差不多。但是,重要的时这个但是,6岁到18岁,12年的光阴,没有电影会这么拍,但是林导就敢下这个手,时间堆积起来,看到最后不可能有观众不“自伤身世”,我旁边有人笑,有人叹气,有人低下头默默地擦眼睛,我知道这是导演在煽情,可是被煽得那么舒服,其实到结尾的时候,真的所有的缺点都可以被原谅。

不用过多地介绍导演演员和电影背景了,其实真的只要说一句,这部电影拍了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12年(更具体地说,12个夏天,拍摄基本在暑假),但是没有换演员,就足以永载电影史册。忽然反应过来,这部电影其实更接近巴赞所谓的“电影的本质”,作为生活渐近线,或者“木乃伊情结”,无论剧情怎样狗血(何况不甚狗血),它确实是完成了所谓“对时间的凝视”,就像写[老友记]的剧评时很多人都会写“陪我们一起慢慢变老”,美剧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陪你度过的岁月,和你在其中投射的自己的岁月;一旦到了大结局,这些累积的情感就会集中爆发,比如前一阵的[老爸老妈浪漫史]。可是这就是所谓亲情友情的意义,它在那儿,一直在那儿,回头去看,你会被他们和自己一起感动,就是这样。

按美剧的标准说,[少年时光]大概对应的是[成长的烦恼],虽然片中家庭算不得模范家庭,而且男主角小朋友也没有长残,但是平均十几分钟的每一季都秉承着有发展,有矛盾,有解决,有新加人物等等原则。特别喜欢剧作的一点是对其中所有的这些东西都不做解释,从不铺垫前史,也不交代人物关系,丢给观众去脑补,实际上这也是减轻剧情冗长感的一个做法,但是真的很有效。人物塑造其实也比较平面化,父亲一直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母亲是不甘于中产阶级郊区家庭主妇,求自我实现的现代知识女性,找了一个新丈夫和一个新男友,最后都成了酒鬼;贯穿全片的则是男主角始终被教育的两个问题“你好好想想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你一定要负责任”,后面一个说了太多次就让人有点烦了。按照电影的标准来说,当然首先是片中极有意识地形成互文关系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同样以不换演员而著称,戴锦华老师对这一“青春的伤痛”有很妙的论述),然后还有导演的[Before XXXX]系列,当然还有比如小清新圣经[一天],克劳德勒鲁什的两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瓦尔达拍了很多重访当年电影的纪录片……比起这些电影来,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就是,其实成长就是时间本身,发生了很多事儿,其实什么事儿都没发生,因为这只对你自己重要。

正如片中母亲在儿子终于高中毕业后果断卖掉房子换到公寓,跟儿子告别时那段点题的话一样,人生不过是恋爱结婚生孩子离婚再结婚再离婚,好像前一天孩子才学会骑单车,再往后“是我的葬礼!”,“我想要的更多!”所谓更多,不过是“时间啊请你停一停”。儿子高中毕业后的大趴体,简直是一个完美的大团圆结局,但是高妙之处在于导演又加了四大段戏,一段父子(在这之前父子同名的梗基本没有强调),一段母亲向儿女宣布要卖房子(那个墨西哥小工的梗真是太绝妙了!虽然真心十分刻意但是真心完美),一段母子,一段儿子进大学后的新生活(这段马上让人想起[玩具总动员3]啊)。这五大段煽情,加上前面两个多小时的积累,高段观众估计也扛不住啊……

还好,影片一直停留在普通家庭,少年只是静静成长,没吸毒滥交,没无因反叛,没遭受更多的校园暴力,没同性恋,没变成傻大黑粗体育生,特别顺当地长成了文艺青年却不是子承父业玩音乐(小时候有一年看到他房间里有把吉他,还以为会这样呢),变成了特别切题的摄影师。这不能不说不刻意,但是蛮准确(这是艺术电影的暧昧性呢还是剧本脱线呢还是导演逗观众玩呢?)。小正太头发这个梗用得很好(其中几季的长发,尤其是被第一任继父剪去的长发),脸上长出的青春痘,和结尾故作老成蓄起的胡须更好。

影片结尾时,母亲果断地“断舍离”,要求一双儿女把物品分类,留的,扔的,卖的,到她搬进公寓,只有简简单单的东西,儿子上学去的时候,不过也只有三件行李。正如片中纷繁的人物,少数在毕业大趴体出现,多数就那样无影无踪,就像第一季骑着单车追着搬家汽车的发小,很多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过客而已。生命不止,可能性不息,总会有人走过来走过去,你有定格的时光或者记忆,但是正如宋胖子那句经典的歌词一样,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说白了,真的是简简单单的事情。有的时候就是需要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不过说到这儿,早已不是人生如戏或者戏如人生那么简单的事儿了,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便是,林导牛逼。

我们的少年时代

在少年时代优秀作文

.观后感

》观后感

《》观后感

观后感

抗美援朝观后感

焦点访谈观后感

《曾经》观后感

国庆观后感

少年时代观后感(共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少年时代观后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