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北京冬奥会闭幕式观后感启示(共含19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喵喵喵喵喵喵”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国际奥委会主席指出,北京冬奥会最终如期举办,尤其是在当前奥密克戎毒株在世界蔓延的情况下,再次彰显了中国的决心、高效与活力。国际奥委会主席在开幕式致辞中说,感谢中国让所有人能够安全参与本届冬奥会。
对中国举办冬奥会,国际社会给予大力支持。30余位国际政要出席了冬奥会开幕式。中俄践行“冬奥之约”,奥运互访已经成为两国元首密切关系的表现和良好传统。土库曼斯坦、埃及等国总统,在本国没有运动员参赛的情况下,仍特意来京“捧场”,尽显诚意和情义。塞尔维亚即将举行大选,身为执政党前进党主席的武契奇总统在国内政治议程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来华,凸显两国铁杆情谊。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来华期间还参观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在与国家领导人会谈时,向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所做的一切和取得的伟大成就表示崇高敬意……对比之下,个别西方国家将体育政治化,大搞政治操弄,妄图“以奥遏华”,结果只是闹剧一场,应者寥寥,不得人心。
中方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广泛凝聚共识。连日来,北京密集进行的外交活动中,团结、发展等关键词被多次提及。国家领导人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上有三件大事值得认真思考和关注:一是团结抗疫;二是促进发展;三是发扬民主。中国与俄罗斯、厄瓜多尔、阿根廷、蒙古国、巴基斯坦等国发表联合声明。不管是支持和参与,还是重申愿就推进倡议继续开展相关工作,这些声明都彰显全球发展倡议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观看完本次开幕式,颇有感悟。开幕式从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开始,展现了中国人民满满的文化自信。张艺谋导演赋予了本次开幕式电影版宏大的篇幅,令人心生震撼。
张艺谋导演不仅展现了悠久的中华文化,还兼顾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世界性,更加立足于未来,强调人类的,世界的!展现了人类团结的伟大力量,让我们更加坚定的相信世界会发展的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更加增强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信心,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胸怀。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更加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正如毛主席所说:“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对体育课程抱有积极态度,让体育精神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代代相传!
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冬奥开幕式与传统节日立春撞了个满怀;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冬奥从绿色开始,小草萌发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五星红旗手手相传,直抵人心;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冰雪五环破冰而出,寓意着打破隔阂融为一体;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空中上演烟火“迎客松”,欢迎全世界来宾的到来;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伴着《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几十名来自世界的年轻人并肩而行,影像长河缓缓展开;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最后一棒火炬插在了由所有代表团共同构筑的大雪花里,微火虽微永恒绵长生生不息!
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巴 赫先生说到:“我们要特别感谢全体志愿者,从我们抵达的第一天起,你们就给了我们宾至如归的感觉,你们眼中的微笑温暖着我们的心,谢谢你们志愿者。”我很荣幸能成为这次的志愿者,在小小的岗位,给世界传递中国温暖。
立春之时,乘着一朵雪花,北京冬奥温暖启程;元宵过后,伴着绚烂的雪花花灯,冬奥迎来告别时刻。
今夜,的星光五环与2022年的“大雪花”主火炬交相辉映,“天下一家”“ONE WORLD ONE FAMILY”满载美好祈愿,粲然绽放。
来自五大洲的运动员、工作人员、志愿者、媒体记者又一次欢聚“鸟巢”。从春节到元宵,大家共度难忘中国年,也让“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愈加熠熠生辉。
拼搏与超越、热爱和团结惊艳赛场;欢呼与掌声、遗憾和泪水震撼心灵。此刻,所有情感在此汇聚、交融、绽放。
今夜,是依依惜别的送行;今夜,是拥抱未来的起点。
每一个运动员挥洒激情共同缔造冬奥盛会,今夜是属于他们的欢庆时刻。
柳青青,杨花漫漫,离愁别绪涌上心头。在熟悉的《送别》乐曲中,365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普通人,怀抱晶莹发光的柳枝向场地中央汇聚。
“折柳寄情”,古老诗歌吟唱的惜别场面,而今再度深情上演。中国人再次用特有的浪漫,传递对世界友人一年365天不变的思念。
终于,我们还是来到离别时刻,那些拼搏、团结、友谊的.冬奥瞬间,将被深深铭记。
“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我们欢迎中国成为冰雪运动大国。”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高度评价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精神之所以如此闪耀,得益于中国人民为我们出色地搭建了安全的奥运舞台。”
中国用最大的诚挚和热情兑现了诺言,为世界呈现了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疫情挑战下,这场如期举办的全球体育盛会,为世界文化交流、心灵沟通搭建了珍贵桥梁。在这里,大家沉浸式感受命运相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2月20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
从百年奥运梦圆,到2022年与奥林匹克运动再度携手,北京成为历史上首座“双奥之城”。过去16天,北京见证竞技体育的荣耀与梦想,凝聚人类社会的团结与友谊。五环旗下,来自9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运动员奋力拼搏、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刷新了2项世界纪录和17项冬奥会纪录,奏响“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华彩乐章。中国克服疫情影响,为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付出巨大努力,一流的比赛场馆设施,出色的组织服务工作,赢得了奥林匹克大家庭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中国代表团以9金4银2铜刷新了单届冬奥会获金牌数和奖牌数两项纪录,名列金牌榜第3位,创造了自1980年参加冬奥会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
夜幕下的国家体育场流光溢彩、气氛热烈。
夜幕降临,鸟巢璀璨依旧。我们看到,由片片雪花汇聚成的主火炬,在舞台中央散发着微光,燃烧的奥运火种镶嵌其中。
承载着奥林匹克精神的火种,在16天前,点燃了全世界人们对北京冬奥会的热切期待。16天间,“双奥之城”的历史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相互交汇。
此时此刻,在四周看台区,氛围灯已经点亮,观众相继落座,等待着奇迹的再次发生;工作人员在正在各自岗位上等待着这场检验的到来;在媒体工作区,记者们的键盘和镜头,早已迫不及待“整装待发”。
早前,记者从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主创导演、闭幕式舞蹈总监张文海处了解到,为了与开幕式形成呼应,在今晚的闭幕式上,91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象征的单片雪花汇聚成的主火炬将再次出现,雪花影像层层熄灭,最后雪花中心的奥运火种熄灭。整个环节,依然创意满满,突出科技含量,通过科技的力量,让闭幕式“空灵与浪漫”。
他透露,与开幕式不同,闭幕式的表演基调是快乐、放松、自由、温暖、感动、依依惜别。同时,希望在疫情中传递温暖,体现“天下一家”的理念。
立春之时,乘着一朵雪花,北京冬奥温暖启程;元宵过后,伴着绚烂的雪花花灯,冬奥迎来告别时刻。
今夜,的星光五环与2022年的“大雪花”主火炬交相辉映,“天下一家”“ONE WORLD ONE FAMILY”满载美好祈愿,粲然绽放。
来自五大洲的运动员、工作人员、志愿者、媒体记者又一次欢聚“鸟巢”。从春节到元宵,大家共度难忘中国年,也让“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愈加熠熠生辉。
拼搏与超越、热爱和团结惊艳赛场;欢呼与掌声、遗憾和泪水震撼心灵。此刻,所有情感在此汇聚、交融、绽放。
今夜,是依依惜别的送行;今夜,是拥抱未来的起点。
每一个运动员挥洒激情共同缔造冬奥盛会,今夜是属于他们的欢庆时刻
在全球亿万观众注视下,挪威运动员特·约豪格和俄罗斯奥委会运动员亚历山大·博利舒诺夫,先后登上越野滑雪女子30公里和男子50公里集体出发(自由技术)项目的最高领奖台。在充满祝贺和敬意的掌声中,获奖者们将奖牌举在胸前,用力挥舞花束,与世界一起分享这梦想成真的激动时刻。
闭幕式现场屏幕上,运动员在赛场摘金夺银、奋勇拼搏的精彩瞬间一一闪过,把人们的思绪又拉回激情飞扬的赛场。而这些,只是冬奥赛场上一个又一个突破与圆梦故事的缩影。运动员们用一个个充满个性的“我”,共同绘就了北京冬奥会的逐梦画卷。
竞技场外,动人故事也在上演。选手们交换徽章、互相安慰、共同庆祝,这些或欢乐、或遗憾、或感动的奥运时刻,如点点繁星,照亮赛场内外。
而此刻,不管成功与失败,他们终于抛下所有压力,脸上笑容洋溢。运动员们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表达着快乐,拿起手机自拍、尽情欢呼挥手、对着镜头飞吻……现在是属于他们的欢庆时刻。
每一个工作者辛苦付出保障精彩赛事,今夜是回馈他们的感恩时刻
21岁的清华大学本科生孙泽宇,手提一盏灯笼,站在他熟悉的舞台——“鸟巢”中央,被祝福和掌声簇拥。他和其他五位志愿者一起,作为一万八千多名冬奥志愿者的代表,在现场收到了满满谢意。
20北京奥运会开创了“向志愿者致敬”这一环节,从此成为奥运会闭幕式传统。而今这一幕再现“鸟巢”,跨越的是流转光阴,永恒的是严寒无法侵袭的温暖和口罩难以阻隔的微笑。
每一根柳枝都寄满惜别之情,今夜是我们友谊地久天长的`见证时刻
地屏冰面上,舞者们步伐轻盈,渐渐走出一幅“垂柳图”。杨柳青青,杨花漫漫,离愁别绪涌上心头。在熟悉的《送别》乐曲中,365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普通人,怀抱晶莹发光的柳枝向场地中央汇聚。
“折柳寄情”,古老诗歌吟唱的惜别场面,而今再度深情上演。中国人再次用特有的浪漫,传递对世界友人一年365天不变的思念。
终于,我们还是来到离别时刻,那些拼搏、团结、友谊的冬奥瞬间,将被深深铭记。
“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我们欢迎中国成为冰雪运动大国。”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高度评价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精神之所以如此闪耀,得益于中国人民为我们出色地搭建了安全的奥运舞台。”
中国用最大的诚挚和热情兑现了诺言,为世界呈现了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疫情挑战下,这场如期举办的全球体育盛会,为世界文化交流、心灵沟通搭建了珍贵桥梁。在这里,大家沉浸式感受命运相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循着场地边缘一道亮光,两位意大利小朋友推动手工制作的地球走向中央。下一届冬奥会举办地八分钟表演“双城璧合·聚力联辉”拉开序幕。四年后,活力四射的时尚之都米兰将携手山川环绕的科尔蒂纳丹佩佐,共襄冬奥盛会。山川与城市、自然与建筑相互映照,在共舞中寄寓着人类和自然间的彼此尊重、相互对话。
从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Together),到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再到意大利“八分钟”的“双城璧合·聚力联辉”(Duality,Together),三个“Together”不谋而合,无不表现出全人类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决心。
氛围灯已经点亮,观众相继落座,闭幕式即将开始
夜幕降临,鸟巢璀璨依旧。我们看到,由片片雪花汇聚成的主火炬,在舞台中央散发着微光,燃烧的奥运火种镶嵌其中。
承载着奥林匹克精神的火种,在16天前,点燃了全世界人们对北京冬奥会的热切期待。16天间,“双奥之城”的历史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相互交汇。
此时此刻,在四周看台区,氛围灯已经点亮,观众相继落座,等待着奇迹的再次发生;工作人员在正在各自岗位上等待着这场检验的到来;在媒体工作区,记者们的键盘和镜头,早已迫不及待“整装待发”。
早前,记者从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主创导演、闭幕式舞蹈总监张文海处了解到,为了与开幕式形成呼应,在今晚的闭幕式上,91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象征的单片雪花汇聚成的主火炬将再次出现,雪花影像层层熄灭,最后雪花中心的奥运火种熄灭。整个环节,依然创意满满,突出科技含量,通过科技的力量,让闭幕式“空灵与浪漫”。
他透露,与开幕式不同,闭幕式的表演基调是快乐、放松、自由、温暖、感动、依依惜别。同时,希望在疫情中传递温暖,体现“天下一家”的理念。
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表达,以“简约、安全、精彩”为创作原则,立足于从全世界的角度展望美好未来。
在结构上,文艺表演与仪式环节将融为一体。通过融入科技创新、低碳环保和运动健康理念,努力呈现精彩的仪式效果,展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运动之美。“将文艺表演与仪式环节融为一体,通过融入科技创新、低碳环保和运动健康理念,努力向世界奉献浪漫、唯美、温暖的盛会。”
同时,开幕式还有一份中国人的浪漫,恰好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个好兆头,代表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也是要给全世界传递一份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力量。
2月8号,在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18岁少女谷爱凌夺冠。这也是中国冬奥历史上,雪上运动的首枚金牌。
在决赛的最后一跳之前,谷爱凌排在第三,已经可以登上领奖台了。妈妈建议她做个左边的1440,确保拿到一块银牌。但她没有采纳妈妈的建议,而是跳出了目前世界最高难度的左转双周偏轴转体1620。这一跳,让谷爱凌反超泰丝·勒德,排名升至第一。相比坡面障碍技巧和U型池,大跳台并不是她的最强项,训练时间也是最短的。但她却敢于放手一搏,选择在最重要的时刻挑战自己的历史,做出了一个她从没公开做过的高难度动作:1620。
谷爱凌的勇气并不仅仅来自于她过往的经验和实力,更多的'是一种对未知无所畏惧的心态。在受邀为《纽约时报》撰文时,她在文末这样写道:“在恐惧面前,我永远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从这个18岁女孩的身上,我发现了克服恐惧的三种力量。
开放办奥,汇聚的是多方力量,收获的是全面进步。整个北京冬奥会,从赛事筹备到进入正赛时间,无处不闪耀着开放元素。北京冬奥组委首次开展全球招聘,选聘了一批外国专家参与筹办工作,吸引了一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奉献,引进了一批往届奥组委的外籍员工在华效力。不仅如此,在筹办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的六年多时间里,中国与国际奥委会、国际体育单项组织、部分国家的冬奥委会,以及冰雪运动相关的国际专家团队进行紧密合作,在场馆建造、制冰造雪、赛事组织、训练参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此次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了全部7个大项、15个分项的“全项目参赛”,共获得104个小项194个席位的参赛资格,占全部109个小项的95.4%。与参加平昌冬奥会5个大项12个分项53个小项相比,增加了冰球、雪橇2个大项,北欧两项等3个分项,速度滑冰女子5000米等47个小项,参赛小项、运动员数量均大幅提升。
从平昌冬奥会约有三分之一的项目在中国没有展开,到北京冬奥会这“一片空白”被完美填充,这一切离不开扩大开放,向冬季冰雪项目先进的国家学习取经。
科技赋能,冰舞雪动。早在2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就设立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围绕办赛、参赛、观赛、安全、示范五大板块部署科研任务,从制度上为创新发展提供保障。当各方力量被充分整合运用,北京冬奥会便在很多科技创新领域成功实现了“零”的突破。据了解,本届冬奥会有4项技术是在全球首次推出,有33项技术是在冬奥会首次使用,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破圈”、创新迭代的生动体现。
奥运带动科技,科技造福社会,后冬奥时代,很多技术将从奥运赛场走向社会。比如,8K节目、8K频道及8K屏幕正在走向公众;氢燃料大巴在延庆、张家口提供赛时交通服务保障,赛后会继续用于城市运行……很多“冬奥同款”技术成果将实实在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冬奥证明了中国实力,冬奥也是中国的机遇。在冬奥会的引领下,神州大地,热“雪”沸腾,冰雪装备制造业发展借风提速,相关企业的创新潜能将被进一步激发出来。从“一季火”走向“四季热”,冰雪运动正在融入中国人的生活,这份“冰雪奇缘”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各地也在大潮中抓紧“白雪换白银”,推动“冷”资源变成“热”产业。
开放办奥,促进多样文化交流,展示良好形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作为冬季全球规模的体育盛会,不仅是东道主也是参与各方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促进文化交融,展示自身形象,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动力。
北京冬奥盛会,既有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鲜明的中国印记,更有着交汇融合的文化创新。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用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赋予整体形象以“创造非凡、探索未来”的寓意,展现出浓浓的现代科技感。
无论是形似游龙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还是晶莹剔透、如同披着一件冰雪外衣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无不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冰雪运动的完美结合。
北京冬奥会赛程接近尾声,在过去的十几天的比赛里,人们惊叹着屡被刷新的奥运记录、回味着沉稳矫健的健儿风采、更致敬着盛会背后的无名英雄。
赛事之初,分布在北京、延庆、张家口3个赛区的12个竞赛场馆,3个冬奥村、主媒体中心等非竞赛场馆,就以惊艳世界的基建速度和匠心独运的建造风格备受关注。
数万名冬奥建设者们用匠心筑梦、用匠艺强国,为全世界呈现了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冰雪盛会。
开放办奥,以冬奥为媒实现“朋友圈”再扩容。作为东道主,中国张开双臂,热情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共办共享一届冰雪盛会。北京冬奥组委选聘的俄罗斯专家尼古拉,在筹办冬奥高山滑雪测试活动期间,与国内团队夜以继日奋战在延庆小海陀山上,连续一个半月不下山,最终圆满完成了高山滑雪竞速项目造雪压雪、山地运行等工作。
在筹办北京冬奥会的过程中,北京、张家口都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培育壮大冰雪产业。在张家口高新区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内,法国MND索道、苏法格造雪机、瑞士BMF索道、意大利天冰造雪机等一批冰雪装备知名企业先后落地投产。
短短几年间,中国有超过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必将更大激发世界各地人民上冰雪的热情,带动冰雪体育产业、冰雪经济发展的前景不可限量。北京冬奥会,实现的是中国与世界的共赢,是体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舞。
办好冬奥会,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以前,因国际技术封锁、参数标准不明,中国造不出一条合格的“冰状雪”赛道。
为实现用雪自由,时年70岁高龄的秦大河,一肩扛起了“冰状雪”的科研攻坚,率领团队五年踏雪筑梦,高效储雪的技术难题被攻克。“冰丝带”所采用的正交双向马鞍形索网屋顶设计,解了高钒密闭索“卡脖子”技术;“冰立方”里的“水冰转换”“一馆三温”解锁了“绿色办奥”的科技密码。
在规划中时时注重创新,在建设中处处体现匠心,冬奥场馆建设的“中国方案”必将在百年奥运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5年7月,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第24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权;2022年2月,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让全球瞩目。
6年时间,建设者们用“一刻也不能停”的速度抢工期、擂进度,12个竞赛场馆全部提前完工,3个冬奥村如期交付使用;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冰丝带”舞动神州,“雪如意”灵动八方……
在海拔2198米的山顶上,在零下30多度的气温里、在区域坡度近70%的路面上,刻印下多少建设者热火朝天的奋斗和夜以继日的坚守,从新建场馆打下第一根桩,到如今场馆林立、服务冬奥,是一个个大国工匠们披着星光、沐着晨露,才让冬奥地标从蓝图变为现实。
★ 北京冬奥会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