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我的1919》的个人观后感800字(共含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hishengit”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经过两节课的观摩,虽然未把《我的1919》整部影片看完整,但我们可以从那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中洞悉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
那是一段屈辱的近代,上面是软弱无能的政府,下面是被剥削与压迫的广大劳动人民。面对列强的侵略,政府总希望能通过和约的方式来解决,但这更大大加了人民的负担,因为那实实在在地摆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个的不平等条约。对于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必须
有一批爱国志士站出来,向列强说不,对于一浪浪爱国热潮在中国大地上席卷,政府仍无动于衷,这段历史被冠上“屈辱”二字与之前的清政府及当时的北洋政府的懦弱是不可分开的。
对于这些政府,我充满愤怒,但又很无奈。
除了政府,来自外界的列强施加的压力及人民内部的问题也是这段历史所相伴的。当时的世界被笼罩在列强的阴影下,一些被霸占的地区与国家的人民虽愤怒又无力抵抗,这使得整个世界,全人类都不能得到真正的公平与更为重要的和平。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大批汉奸、走狗与一些近代史上人民内部的矛盾和国家内部的矛盾使得列强能够不费吹灰之力而趁虚而入,国家也就岌岌可危了。
因此,国家强盛的根本在于政府的正确指导与带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团结,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团结;面对外国的侵略,国民有足够的爱国之心与责任感,并誓将侵略者赶出去的信念,这样的国家也就无坚不摧了,也就屹立不倒了。正如现如今的中国发展状况来说,以上条件都具备,这其中与党的正确领导与决策和广大人民的努力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我们应该把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肩负在每个人的肩上,记住那段屈辱的历史,让祖国拥有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倘若你最初的梦想在最接近你的那一刻坠落悬崖千钧一发,当你看到你触手可及的幸福瞬间遥不可及,你会无助的蹲下抱头痛哭,还是会依旧怀着信念坚定地走下去?
19,孙中山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普通民众期盼的民主时代终要来临,却未料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在皇室中的威信,从孙文手中取得了大元帅的身份。不久之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出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重新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国家即将回归复辟专制,民主共和将再次成为民众心中追求的梦想。
若你我生活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国家动荡不安。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你我也要在心中铭记,及时无助到任人宰割,迷茫到手足无措,你我也决不能放弃心中一直追求的那一缕阳光,决不能放弃自己的希望,我们仍旧要为了梦想而奔波。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命运的危难时刻。作为一战中的战胜国,我们却无法堂而皇之的拿回属于自己的领土,那些强权国家硬要将德国在中国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弱国无外交”,陈道明在剧中的话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想自救先自强。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带着中国人民的梦想诞生的,他带领着中国人民重新寻找华夏民族一直苦苦追求的民主、共和。
有人说:青春就是疯狂的奔跑。二八岁月最是美丽,在这段岁月里,我们可以毫无顾虑的在风中奔跑,在山顶唱歌。我们有时间看遍潮涨潮落,望遍阴晴圆缺。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的挥霍我们的时光,因为我们正年轻。
当我们聚在一起聊天谈笑时,我们不知道二十世纪的青年在那时有着怎样的希望,怀揣怎样的梦想。那时的青年学生才真正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他们首先站起来,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天安门游行示威,组织“护鲁义勇队”,上街演讲。他们用自己的力量维护者自己的梦想,用年少的肩膀支撑起华夏的希望。
如今,当你我可以安静的躺在草坪上仰望天空白云,当你我可以闲暇时享受鲜花的香气,九十年前为了未来而拼搏的也不能被历史遗弃,更不能被我们忘记。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就要锻炼我们的翅膀,不断向前飞翔,就要不断的打拼,为祖国争光!
班里同学一同观看了影片《我的`1919》,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属于胜利国的中国,却在巴黎和会上只得到两个席位,并在多次谈判中饱受欺辱,直至最后拒绝签定凡尔赛合约的事。由于事件过程发生在19,所以片名为《我的1919》,片中的“我”则是整部影片的主人公:悲哀的外交才子-----顾维钧。
1919年,正是国内动荡,外交紧张,英雄辈出的年代,李大钊、闻一多、鲁迅以及数不胜数的伟大思想家或政治家出自这个年代。可影片中的顾维钧还有另一过人之处----雄辩。电影开始不多久,顾维钧刚来到大使馆就随陆征祥总长就中国席位一事与法国总统克里孟梭进行秘密会晤,当时,顾维钧的不卑不亢的态度,严厉坚定而又不至于咄咄逼人的话语,将他在外交上的天才展露无疑,克里孟梭也对他十分赏识,可中国终究只有两个席位。辩论会上,顾维钧利用日本外交官的丢失手表,发表了一场慷慨淋漓的演讲,动人心,鼓壮志。“你们日本,在全世界的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呢?四万万的中国人该不该怒呢?……中国人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句句热烈澎湃的话语,让各国议员无不在下面交头接耳,点头默叹。
乱世多英雄,英雄多磨难。坚定正义的的顾维钧却多次遭到同伴的误解,辩论会后,他的同伴都说他太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懂得外交方法,偷窃牧野男爵的手表,费大国风范。可有谁能体会他的苦衷,每逢重任,所有人都把重任推给顾维钧,都怕承担不了责任,唯有顾维钧单枪匹马在各国领导面前代表中国谈判、会晤,为山东问题而努力。顾维钧的好友肖克俭也在责怪顾维钧,说他懦弱无能,说谈判无法解决问题。顾维钧没有一个知己,没有一个支持者。仅靠一己之力,终究无法挽回。最终顾维钧大义凛然的没有签下辱国的凡尔赛合约。
外交关系永远是政治上最具有难度的题目。现金,虽然社会较为安定,但外交并不顺利,与美国,与日本…中国与许多国家之间都存在隐秘的问题,或因为领土,或因为资源,或因为历史,数不尽的原因,数不尽的问题。
1919年的事件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外交、军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决不能盲目动用军事力量,除非属于自卫,再动用军事力量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在国际上,外交事务上,定要谨慎,不卑不亢,因为这不是个人恩怨,一个人代表的是一个国家。
顾维钧的事例值得我们思考,到底应当如何处理外交事务?很可惜,外交多变,没有永恒的定论。不论怎样,我们都应学习顾维钧,遇事冷静,热爱祖国,让中国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震动了世界,影片《我的1919》正是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参加巴黎和会的经历。
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这是怎样屈辱得像虫子一样走过的一百年?中国人,在近代史上,能算得上是“人”吗?我们咬紧牙关,我们忍辱偷生,四万万中国人,锻炼出了多少中华之魂,磨砺出了多少华夏脊梁?
电影《我的1919》通过中国外交使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示出80年前中国外交风云,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影片着重表现和描写;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签“凡尔赛”条约的光辉伟绩和肖克俭为国为民请命、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
影片充分表现了作为“弱国”的中国,在列强的国际社会中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的艰难。但是,中国终于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对列强说:不!从此开始了中国上世纪新的篇章,是中国人民觉醒而奋起的出彩华章!
“弱国无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这是饱含悲痛的五个字,这是深刻烙印在从近代开始所有中国人心上的字。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铭记!
因为,我们为了这五个字,失掉了多少领土,失掉了多少白银,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多少中华好儿女……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也不要重蹈覆辙,悲剧性的历史,就坚决地让它永远留在昨天吧!
“弱国无外交”,告诉我们国强才有说话的权利,说话才能有被听见的权利。当时的中国从官到民,从内到外,从陆征祥这样的高官到顾维钧这样的青年外交家,从肖克俭这样的热血青年到梅这样的巾帼志士,有如此众多的仁人志士,为什么中国还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为当年的中国,是一个谁也可以来分一杯羹。谁也可以随意践踏一脚的国家。
那么,即使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如何精彩地运用他特有的机智,幽默,巧取,以一块怀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个人才华和人格舌战群敌;以及肖克俭如何如何奔走呼号,声嘶力竭,如何壮酬国、慷慨赴死……在世界强权政治的大环境下,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绝对优势前提下,通通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一颗再尖锐的沙砾,又怎么能敌得过一块坚固而巨大的石头呢?
请13亿的中国人牢牢记住吧:弱国无外交!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这句话常响耳畔。须知未雨绸缪,须知居安思危,或许是卧薪尝胆。
“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这是电影《我的`1919》中的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驳斥日本窃取我国山东主权的慷慨陈词。在这次会议上,顾维钧分别从历史、地理和文化方面驳斥了日本的种种狡辩,使日本代表哑口无言,狼狈不堪,并博得了在场与会各国的热烈掌声。
然而,巴黎和会毕竟是战胜国的一次分赃会议,美、英、法三国竟不顾中国代表的反对,将山东主权出卖给了日本。
为什么美、英、法三国胆敢无视事实出卖中国?是中国的代表团没有努力吗?不是。是中国政府自愿将山东拱手相让吗?不是!是中国人民神情麻木,没有抗争吗?不是!都不是!那是因为中国国力弱小,国家积贫积弱,使人家小觑!纵有千千万万像顾维钧这样的外交官又如何!纵有千千万万像肖克俭这样为了国家民族甘愿自我牺牲的志士又如何!纵有千千万万愤怒的中国人民又如何!能言善辩,据理力争,以死抗议,换来的只是拒绝在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却不能换来中国主权的完整。
弱国无外交!
在当今,虽然是和平年代,但我国仍受美国霸权主义及日本的威胁,我国还尚未完成统一,因此我们必须全力发展经济,才能使中国崛起,民族振兴,才能使我国在外交事务中拥有强有力的后盾。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我的心灵在不断地被敲击着,被震撼着。这样的震撼不仅仅来源于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尊,也来源于对那些懦弱虚伪的国民的愤恨,更来源于对顾维均的人格魅力的钦佩。
影片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过程。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在和会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也是必须的尊重与重视。作为战胜国,甚至没有夺回本属于中国的山东,没有夺回主权以及领土的完整。今天看来,这一结果荒谬的近乎可笑,这是一个战胜国应得的待遇吗?但是历史就是如此血淋淋的把这一章永远铭刻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中。
顾维钧,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之一。可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中国代表团应有的5个席位变成了2个,代表团的人都在干吗?有抱怨的,有愤怒的,有事不关己的,唯独顾维钧,作为代表团的一员,怀着不卑不亢的精神据理力争,不肯轻易退让。从他于法国总统第一次的会面开始,就让法国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民族。
在和会上的第一次发言更是体现了他的机智和勇敢,那段对日本代表牧野先生的怀表的借题发挥,那精彩绝伦的.发言很是让人佩服!他在和会上的第一次亮相,眉宇之间的逼人英气,看着他耍弄那条狗一般的日本外交官,当众发言的顾维钧左手一扬,掌心摊开,指缝一松,一块怀表吊着链子垂下来,“请允许我,在正式发言之前给大家看一样东西。进入会场之前,牧野先生为了讨好我,争夺山东的特权,把这块金表送给了我。”会场开始交头接耳,顾维钧彬彬有礼的样子,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发言,“牧野男爵愤怒了,他真的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表。那么,我倒想问问牧野男爵,你们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呢?四万万中国人该不该愤怒?!我想请问,日本的这个行为,算不算是盗……窃?是不是无耻啊?是不是…极端的无耻?(语气凌厉到了极点,说话同时提起右手叉开五指朝上前方虚空处猛地一插,旋即猛一侧头,满脸的正义凛然和潜藏已久的怒火一起化为一道凌厉的剑光,闪电般射向那无能可怜的日本人!)”这种是把个人的机智和国家的利益结合在一起,读后感《我的1919》观后感范文 愤怒、无奈、奋起》。“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这句话让每个人都为之一震。可以说,这段慷慨激昂的陈辞留给我的印象很深,短短的话语中凝聚了所有中国人的无奈,所有中国人的期盼,更凝聚了所有中国人的愤怒。
的确,所有的中国人都愤怒了,此时,我从影片中看到了另一个人的身影——肖克俭。一个满腔愤怒的中国人。看看他做了什么吧,游行,罢工,游行,最后在广场上自feng。看到这最后的一幕,我很痛心,虽然我同样被他的勇气,被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所感动,所震撼,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实在是不明智的,相比顾维钧,明显稚嫩了许多。由此我不得不跳出那些情感,去理性的看待一下巴黎和会。我不禁要问,为什么受到如此不公平待遇的是中国,而不是法国,不是美国,甚至不是日本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力。“落后就要挨打”,“若果无外交”……这样的一句句深深的刺痛了我,相信也刺痛了每一个存有良知的中国人。的确,因为我们的落后,因为我们的贫穷,我们在列强的谈判桌上没有谈判的筹码,纵使我们有无比杰出,无比优秀的外交官又有何用。
“五·四运动”,一场改变民族命运的运动,一场励精图治的运动,一场奋发图强的运动。民主,科学,是五四运动的核心,我们为什么要民主,因为有了民主,我们至少不会在谈判异常艰难的时候还要受到来自本国政府的阻力。我们为什么要科学,因为只有科学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变得强大,而只有强大了,才有我们在世界上的发言权,才能得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所应得的权利。
从19走来,我看到了香港的回归。中国从1919年一路走来,通过科技强国,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强大了,中国说出的话有了作为一个大国所应有的份量!!!
历史不断地在向我们昭示这样的真理,只有强大了,才有说话的权利,只有强大了,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这是怎样屈辱得像虫子一样走过的一百年?中国人,在近代史上,能算得上是“人”吗?我们咬紧牙关,我们忍辱偷生,四万万中国人,锻炼出了多少中华之魂,磨砺出了多少华夏脊梁?
电影《我的1919》通过中国外交使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示出80年前中国外交风云,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影片着重表现和描写;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签“凡尔赛”条约的光辉伟绩和肖克俭为国为民请命、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
影片充分表现了作为“弱国”的中国,在列强的国际社会中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的艰难。但是,中国终于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对列强说:不!从此开始了中国上世纪新的篇章,是中国人民觉醒而奋起的出彩华章!
“弱国无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这是饱含悲痛的五个字,这是深刻烙印在从近代开始所有中国人心上的字。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铭记!
因为,我们为了这五个字,失掉了多少领土,失掉了多少白银,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多少中华好儿女……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也不要重蹈覆辙,悲剧性的历史,就坚决地让它永远留在昨天吧!
“弱国无外交”,告诉我们国强才有说话的权利,说话才能有被听见的权利。当时的中国从官到民,从内到外,从陆征祥这样的高官到顾维钧这样的青年外交家,从肖克俭这样的热血青年到梅这样的巾帼志士,有如此众多的仁人志士,为什么中国还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为当年的中国,是一个谁也可以来分一杯羹。谁也可以随意践踏一脚的国家。
那么,即使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如何精彩地运用他特有的机智,幽默,巧取,以一块怀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个人才华和人格舌战群敌;以及肖克俭如何如何奔走呼号,声嘶力竭,如何壮酬国、慷慨赴死……在世界强权政治的大环境下,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绝对优势前提下,通通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一颗再尖锐的沙砾,又怎么能敌得过一块坚固而巨大的石头呢?
《我的1919》令我一头雾水。主要在于对一个问题没有理清头绪:顾维钧从挣扎着痛苦着要不要签字,到最后慷慨陈词,坚决拒签——这中间的转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仅仅从我个人这个观众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给人的感觉就是,有英雄主义历史观的倾向。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种倾向有一定的真实性,这又与我们一直所学习的群众历史相违背,二者一对立,影片就有了趣味性 ——因为我们远在,所有的斗争、燃烧、鲜血,都只是小小屏幕里的热闹。
那么,顾维钧到底是怎么下定决心拒签的呢?
爱国?这个理由似乎不太充分,作为一个必须遵循列强所制定的国际法则的中国外交官,他无时无刻都体现着冷静与理智。“外交事务很复杂,你们无法理解。”他的爱国之心,体现在勇气和责任感上。当陆徵祥这个看起来洋化的人,跪在天父面前祈祷精神上的宁静,在比利时夫人的温柔中需找安慰,最后狼狈地逃离法国的时候,顾维钧的形象就开始高大了。骨子里同样是中国人,陆徵祥体现的是所谓的“良心”,不敢背负千古骂名,而顾维钧则是需找解决之道,纵使一切现实条件都处于劣势。但是直到签字的前一刻,这种爱国依然被埋得很深,深得无法作为拒签的理由。
那么是五四运动的作用吗?这个理由最符合高中课本的描述:“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罢免、释放、拒签”。然而看看大洋的这一边,优雅的法国,列强们并不关心中国的一派如火如荼,他们所作的就是权衡利弊,然后“出卖”而已。那么中国的外交官呢?陆徵祥反复强调他们是为北洋政府做事的。北洋政府呢?一次次地下达指令:“要与各国共同协商”、“切勿直接与日本讨论青岛问题”、“顾维钧的言辞让政府不满意”……知道最后,北洋政府依然没有对拒签有任何的指示。五四运动似乎未能给北洋政府施加足够的压力。
是肖克检的牺牲吗?肖克检的作为是如今的大多青年无法理解的,用一个很容易联想的词来形容:偏激。细想一下,所谓偏激,只不过是热血的一种副产品而已。能够为了民族大义抛头颅洒热血,果断撇下妻子的人——这种人才能那么全身心地投入“唤醒人民”的'事业。不知道肖克检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否有想过自己的生命能换取怎样的筹码?他血红的眼里,充斥着一种狂热,深陷那种极端的宗教分子在自爆之前的满足中。无论如何,对于自己做不到的事,人们总是钦佩的。他燃烧了自己的生命,一如点亮在自己墓碑前的白色蜡烛。持着蜡烛的顾维钧心里是怎么哀痛,然后怎么权衡的,观众不得而知。
影片详细地描述了那段历史和那次中国人不会忘记的失败的经历。它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影片的主人翁顾维钧,一个年轻、英俊、灵敏和机智的外交官。他的身上似乎拥有一切优秀的品质,而他所做的一切都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无可非议上午爱国青年。为了争取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拥有五个席位,他在法国总理克里孟俊面前表现的不卑不亢,深受克里孟俊的赏识,在面对大国的刁难(要求中国代表团在下午三点前简述自己在山东问题上的观点,而他们接到通知时已将近2点)时,他顶着国内政府的压力,发表了激情洋意的演说斩钉折铁的指出:“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使得在场的每个人都震惊并赢得了全场的掌声。但顾维钧背后有一个软弱的政府,尽管他再出色、再有才华横溢,他都不能为力,也不能改变中国失利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早已不是一个外交官艘能左右局面的了。尽管,外交失败顾维钧依然用他的行动来捍卫祖国的尊严和利益,即在没有接到国内政府拒绝在和会上签约的明确指示下,他拒绝在和会上签字。这是要在多大的压力下才能完成的啊!这就足见他是一个爱国的青年了。
与顾维钧相对应的另一个人,他的好朋友肖克俭,一个不折不扣的爱国主义者。他都屡次领导工人罢工,为争取山东权利和废除“二十一条”,他领导巴黎华人游行示威。但情况是不如他艘愿的越来越糟糕——外交失败,为抗议巴黎和会的签订,他在凡尔赛广场自焚。他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奉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他的行为深深的震撼着我,我清楚的感受他的爱国热情。相对于顾维钧,他的爱是激烈而又直白的容易引起无数的爱国者的共咛。他们两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和手段来表达对祖国的爱,其实是殊途同归。
影片中顾维钧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弱国无外交。“是啊!·一个国家不强大,那么你在外交上是没有优势的。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知识,用科学来强大我们的国家。我们要有丰富的知识与爱国的心,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事务中坚定不移地站在维护祖国利益,捍卫祖国尊严的立场上。我们要奋发图强不要让第二个巴黎和会再出现在中国。
19,正是国内动荡,外交紧张,英雄辈出的年代,李大钊、闻一多、鲁迅以及数不胜数的伟大思想家或政治家出自这个年代。可影片中的顾维钧还有另一过人之处----雄辩。电影开始不多久,顾维钧刚来到大使馆就随陆征祥总长就中国席位一事与法国总统克里孟梭进行秘密会晤,当时,顾维钧的不卑不亢的态度,严厉坚定而又不至于咄咄逼人的话语,将他在外交上的天才展露无疑,克里孟梭也对他十分赏识,可中国终究只有两个席位。辩论会上,顾维钧利用日本外交官的丢失手表,发表了一场慷慨淋漓的演讲,动人心,鼓壮志。“你们日本,在全世界的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呢?四万万的中国人该不该怒呢?……中国人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句句热烈澎湃的话语,让各国议员无不在下面交头接耳,点头默叹。
乱世多英雄,英雄多磨难。坚定正义的的顾维钧却多次遭到同伴的误解,辩论会后,他的同伴都说他太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懂得外交方法,偷窃牧野男爵的手表,费大国风范。可有谁能体会他的苦衷,每逢重任,所有人都把重任推给顾维钧,都怕承担不了责任,唯有顾维钧单枪匹马在各国领导面前代表中国谈判、会晤,为山东问题而努力。顾维钧的好友肖克俭也在责怪顾维钧,说他懦弱无能,说谈判无法解决问题。顾维钧没有一个知己,没有一个支持者。仅靠一己之力,终究无法挽回。最终顾维钧大义凛然的没有签下辱国的凡尔赛合约。
外交关系永远是政治上最具有难度的题目。现金,虽然社会较为安定,但外交并不顺利,与美国,与日本…中国与许多国家之间都存在隐秘的问题,或因为领土,或因为资源,或因为历史,数不尽的原因,数不尽的问题。
1919年的事件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外交、军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决不能盲目动用军事力量,除非属于自卫,再动用军事力量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在国际上,外交事务上,定要谨慎,不卑不亢,因为这不是个人恩怨,一个人代表的是一个国家。
顾维钧的事例值得我们思考,到底应当如何处理外交事务?很可惜,外交多变,没有永恒的定论。不论怎样,我们都应学习顾维钧,遇事冷静,热爱祖国,让中国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山东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中国的圣人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孔子——犹如西方的耶酥;山东是中国的,无论是从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上,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这一从历史、人文、主权、经济等诸方面阐明中国必须收回山东的严正立场被誉为“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经典的发言载入中国外交史册”。而他顶住列强和本国政府的压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则被历史学家誉为“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画下最光辉的句号”。毛泽东同志生前也曾说:“我很敬佩顾维钧先生的外交才华和为人”。
既然中国有从陆征祥这样的高官到顾维钧这样的青年外交家,从肖克俭这样的热血青年到梅这样的巾帼志士,有如此众多的仁人志士为什么中国还是如此任人宰割?我们这个曾经强盛的民族在那些列强软弱了太久太久了,“你们究竟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给日本人?”就在这一年愤怒了的中国人第一次向列强说不!我们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
如今的中国早已走出了“弱国无外交”的阴影,在我们能在国际上以大国姿态行事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国外交的先行者浴血开路的那段悲怆的历程,我们要铭记历史,刻苦奋斗,强盛祖国。
电影《我的1919》讲述的是一战后作为中国代表团公的顾惟钧参加巴黎和会的始末。影片末尾,顾维钧痛斥最高委员会不公,而拒绝在协约书上签字,随后拂袖而去,画面在这一刻定格。
我听到全场想起的掌声,经久不息。是啊,没有人不被这一画面打动,那个背影包含了太深的爱。可这份爱国之情掺杂了太多的辛酸与无奈,而愈发沉甸甸……
“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惟钧在会议上铿锵有力地甩出这样一句话。这句话道出了每个有良知的中华儿女的心声。试问,有哪个国家的人民愿意把自己国家的领土拱手让给别人?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愈发艰难地向前走着,一步一步,步履蹒跚,太多的屈辱混着血和泪的味道,砸在每个中国人的肩上。
然而,最高委员会还是决定牺牲掉中国的山东。此时,没有公平正义,有的只是利益。“弱国无外交”,代表团成员中有人吐出这几个字,却又压抑着多少辛酸屈辱,多少无奈。
在法国的华侨们愤怒了,他们在肖克俭的组织下抗议示威,高喊“还我山东”。美国总统威尔逊倚在窗前看到楼下示威的华侨们,说“从来没发现法国有这么多的中国人”,因为此时每个在法的中国人都加入到了示威队伍中,为了国家的完整,他们带着一腔爱国热忱,无畏艰险地走到了一起。只是,示威换来了他们的头破血流,甚至牺牲生命,这当中又有多少无奈呢?
华侨门围住顾惟钧的车子,要求他保证不在协约书上签字。在没有得到满意答复的情况下,将顾惟钧围住殴打。画面上,顾惟钧的眼神——深深的无奈,令人心痛。有谁愿意当历史的罪人呢?可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中国又该何去何从呢?
顾惟钧没有签字。那一刻,忽然落泪了。因为感动,还有心疼。心疼爱着中国的每个中华儿女,有谁的爱没有被这种无奈打得湿淋淋呢?心疼那时的中国,在风雨中飘摇,多少辛酸,屈辱和血泪。在结束“弱国无外交”局面的今天,中国又该何去何从呢?不要忘掉这段历史,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要让中国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