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观后感精选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你的酒馆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转山》观后感精选(共含17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你的酒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转山》观后感精选

篇1: 转山观后感

今天,真的感谢老师让我们观看了《转山》。我真的感触很深。电影的意义或许不仅仅是供人消遣和放松心情,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信念,一种关于爱,关于生命的信仰。片中张书豪为了完成哥哥骑车去拉萨的夙愿,遇到了“川哥”,遇到了家中失去顶梁柱的藏族家庭,途中遇狼,看见思念家人的留守儿童与妇女打电话给最亲爱的人。我不止一次被感动,不止一次的为之泪流满面。爱是一首经久不衰的歌.因为爱,我们坚持着,不断向前,向前!

当我看到小男孩小心翼翼的为他戴上帽子,恋恋不舍的问了声,哥哥什么时候回来时,他殊不知结果是未知的。此时,林书豪或许有对孩子的不舍,或许也在心里问了一句同样的话,但他的结果是否定的。一场场离别的场景,如电影浮现在眼前。生命的离别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当“川哥”口中说着未来的美好憧憬时,跌下了山崖,摔成重伤。最后终于见到了神圣的“冰激凌“山峰,这是一种信念,我想到了,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无论你怎么打算的多好,未来是不可测的,但是我们要有自己的目标,在此生有自己的追求,并且实现。这是生命的意义!

篇2: 转山观后感

传闻11月上映,因为穷,所以只能等盗版下载了,就在昨天,终于得到下载地址了,于是下载完了,今晚上刚刚看完了。

看完了以后模仿小学生作文,写个观后感吧。

1.总体还行,因为看过N多骑行日志了,感觉没网上传闻的那么好,因为是电影,剧情都压缩到极点了吧,还不如车友们的骑行日志真实有趣,转山原没看过,我想原著应该也不错吧。

2.不管是开车还是骑车,哪怕是骑自行车、走路,一定不能走神,不能得意忘形,否则掉山沟里很正常。走路拿手机上网撞过电线杆,骑自行车接电话摔了N次,骑自行车一回头撞到路基,还有车友骑车下山往后一看,差点摔下山去,开车撞到人什么的事,每天都在发生……

3.要爱惜自己的驴,虽然前面猪脚踢了N次自己的驴,但是最后他还是良心发现了,把他的驴擦得干干净净。

4.大冬天的骑行西藏,是疯了吧,人也该偶尔疯一次。

5.走出去了,就要走到底,走出去以前,还是先规划好比较好一点,没头的苍蝇一样乱撞,很容易就没信心了。

6.人难得有喜欢的东西,得像晓川这样,喜欢就去做。

完了。

顺便一提,明天想去草原看看。

篇3: 《转山》观后感

那是离太阳很近的地方,那是离天堂很近的乐土,那是摄人魂魄的拉萨!傲立的雪山、白色的云朵,蓝色的湖泊,绿色的森林,神秘的玛尼堆,飞舞的玛尼旗,与转山朝拜的虔诚藏民融为一体,来西藏吧,这里可以荡涤你的思想,可以净化你的心灵!

很早之前就一直关注这部电影,期待已久了。

一个人骑行20xx多公里到达西藏的旅程,这个崇尚自由的流浪故事令无数年轻人向往,震撼人心!整部电影,没有半句废话,看人情,看光景,看生命。生命,就是一场旅程。对于我这么一个喜欢旅游,喜欢自由的人来说,这部电影无疑是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我也走过转山路,72拐的惊险让我不能忘怀。

整部影片给我最大的感触不是书豪那不畏艰难为哥哥完成他未完成的愿望的精神;也不是那路上朝拜者信仰的坚定;而是当剧情到书豪跟晓川大哥在山腰看梅里雪山的时候,很可惜,没有如愿,是晓川的话和他那虔诚的心让我很有感触,晓川说:“我来3年了,依旧没看到梅里雪山。”但是他依然坚定的来了,活着意义何在?晓川在一次次跋涉中抓住了生命的核心,“医生说我找死,我觉得不对。我不想死,我热爱生命,所以必须走,必须走出去。”

很欣赏晓川大哥幽默的话语:“原来是你没诚意。”这句话是在他脱光衣服后依旧看不到梅里而发出的一句感慨。那需要多大的毅力、多大的勇气啊。

不过影片很真实的描绘的进藏路上的艰险,真的是一句废话都没有,很精致。看完这个片子,想到某个朋友也是利用暑假从川藏线骑自行车去的西藏,他的朋友说当时他骑车时还被狼追。不过我的朋友不愿告诉我当时旅程发生了什么,刚刚在看这个影片的情节时,总让我猜想他当时的情景。

一路上有欢歌笑语,一路上有悲喜离合,一路上还有人间冷暖。书豪骑在路上,寻找价命值,完成自我。这不像是电影,更像是宗教,是一个你自己朝拜你自己的理想,你的信念,你的追求的机会。

篇4: 《转山》观后感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看《转山》这部影片,反正我是看了,看的我热血沸腾,当然不是杀日本鬼子的那种,那种只是为了正义的伸张,而这种热血沸腾,是与众不同的,是震撼心灵的那种,它可以让你净化你的心灵,让你悟出更多的道理,如果有过那种经历,我相信,生命中没有什么事情还能难倒你。

当看到晓川掉入悬崖的那一刻,我的心真的震了一下,一个生命就此而差点结束,他让我明白做事情真的.要很小心,不管你认为你有没有把握,现实生活中的我,总是觉得很多事情在我的掌控之中,可是未然,一切都不在手中。我总是想把东西拽在手里紧点,可是越紧它越掌握不住,人生亦是如此!

晓川还是活过来了,活过来了又继续上路,很佩服这种人,对于一种生活的狂烈热爱,是没有什么能够抵挡的住的。他说:喜欢路上的味道,喜欢去看那个雪山冰淇淋。扪心自问,我虽没有那种顽强的意志,但我也想能够走上那条路,静静的享受美好的风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净化一下自己浮躁的心!

那是一种挑战,挑战自我的超级表现,旅行,是自我的一种解脱,而骑行,则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看完之后,我觉得我此生不会做骑车去西藏这种危险的事情,更多的是对自己,对亲人的责任和牵挂,我没有那种勇气!本身我也是放不下的人,所以我坚信我会踏上那片土地,但不是通过骑行!

所以,我是打从心里崇拜佩服这些勇敢上路的人们,唯有遥祝骑行在进藏途中的兄弟姐妹们一切安好,祝你们平安。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如果你真的想好了,就出发吧。

篇5: 《转山》观后感

等了好长时间,这部电影终于上映了。我迫不及待的去大上海影城观看了这部我期待已久的电影!这是一部专门为骑行者们量身打造的影片。故事主线是讲述一位骑友的弟弟为了完成他生前的愿望,独自骑行滇藏线在路上所发生的一些感人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从俩个骑行者的嘴里听到这样的话,一下就戳中了我的泪点。我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骑友,跟很多人说过自己想去这里,想去那里,信誓旦旦扬言的一人旅行。但是总有各种理由为自己搪塞,资金不够,工作忙等等!总之只要你不想去做的,你总有说不完的理由让自己缓一缓等一等不着急。因此你只能成为别人绚烂生活的羡慕者,围观者,或者嗤之以鼻的轻声一笑,自欺欺人地说一句“那又怎样”。只能想影片里的哥哥一样写满了一本子的骑行日志,却只能化为冰冷的躯体带着自己的梦里梦境永远永远的再见。男主角张书豪是幸运的,他有这样一个契机让迷茫的想要逃离的自己,背负着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一种执着踏上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道路,去寻找未来,去认知自我。一个人,骑车20xx多公里,从丽江到拉萨,为的是替逝去的亲人实现梦想,这样简单纯洁的心性无需太过复杂的诠释。

其实片中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李晓川这个人物。坚持滇藏骑行的糕点师,可以让人依靠的大哥,等待梅里十三峰现身的孩子。没有这样一个人带着张书豪一段路,可能张书豪就无法坚持过前半程。那巨大的雪山冰淇淋最后还是眷顾了这样虔诚坚持不懈的孩子,他带着身上的七根钢钉上路,他随时能问到在路上的味道,他想活着,热烈的活着,因此他不允许自己耗费时光,浪费生命。他说:“我热爱生命,所以我必须走出去。”冰淇淋打火机和雪山冰淇淋相互遥望,坚持下去吧,如果有一天你厌烦了什么,那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至少你有一些事是在一直坚持的。

在骑行的路上,我可能无法做到张书豪那样的壮举,但是作为一个普通骑友,我也愿真心祈祷所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梦想执着追求者们,平安。

篇6:《转山》观后感

为什么要走?只因路在脚下。

两年前看的《转山》这书,也是两年前去的西藏。只因转山这部电影,那些回忆那些没有完成的梦想又一起燃点起来了。这是一部关于梦想,关于信仰的电影。

记得两年前考虑去西藏的时候,是打算骑行青藏线进去的,那时候因为看了天涯上一个很有名的牛人月光1981只身骑行川藏线的帖子,血脉喷张。于是买了自行车和装备,练习了几个月,也约好了骑行的同伴。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最后却只是很安逸地坐了飞机去,惭愧不已。虽然去了拉萨,去了珠峰,可是一直有心结,总觉得只有用徒步或骑行的方式去西藏,才是心灵的净化和梦想的完整。每一个修行的人,都知道修行是艰苦而漫长的。我也想以这种修行的方式,去到西藏。

人只有梦想,有信仰,才会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主人公张书豪为了完成哥哥的梦想,没有一点骑行经验就只身踏上了滇藏之路。在同行的川哥掉下悬崖受伤后,一个人继续骑行。面对寒冷、高原反应、食物中毒以及恶犬时候的那种精神状态,歇斯底里达到了极致。我明白,比起那种肉体上的痛苦,心灵上的孤独和精神上的摧残是最可怕的。如果没有信仰支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那么,你就有可能半途而废。

在这压抑且让人窒息的都市里,我们戴着面具,每天朝九晚五地过着操蛋一样的生活。是该给自己的心灵找个出口了。

只有在路上,我们才会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就像张书豪一样,谁会想到这个文质彬彬的台湾男生,竟然骑完了1800多公里的滇藏线。我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张书豪,可这却又是真正的张书豪。没有面对绝境的那种无法回头,我们永远不会发现真正的自己。

也许回来了,我们还是过着操蛋一样的生活,可是我们经历过那些内心的洗礼,已经变的异常的强大,或许若干年后,还可以跟儿子吹吹牛逼,你老爸骑行过西藏,知道不?

篇7:《转山》观后感

挑战自我

我只是看了影片的末尾一小段,我感受最深的是:骑行者敢于挑战自我。即使面对高山,他也不畏惧,努力向前。在影片中,有一幕是一辆汽车经过主角旁,说上面至少5000米海拔以上,问他是否需要帮忙,骑行者说:“我行的,不用了。”如果面对同样的困境,我们是否都会有一样的回答呢?现实中的我们,常常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脆弱,经不起风浪。观看了电影也许会有一点改变。

信念

骑行者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要去拉萨。在拉萨那高原地区,高原山地的气候,一个骑行者要完成这次旅程似乎是很难的事。但我们常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他能够完成,是因为心中的信念:我要去拉萨。当你在大海中航行时,信念是你手中的一方罗盘,它使你沿着捷径前行;当你在黑暗中摸索时,信念是夜幕上一颗明亮的北极星,它将你的未来照得银亮银亮的,像是希望在跳跃;当你顺着小路回家时,信念是一篝为焰,指引你走向前方……正是因为信念才产生了内心的一种坚持,一种执着。奇迹就是这样创造的。拉萨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追求下去。“知难而退”并不是一种智慧,而是一种懦弱。心中拥有了信念,我们就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人文关怀

《转山》中贯穿了一种人文关怀。虽然,人与人之间素不相识,但因为一个动作——“握手”,而牵在了一起。“握手”——显示一种信任,一种理解,一种鼓励。志同道合的人一个简单的动作“握手”以及老人与骑行者的“握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内心洋溢着温暖。除此之外,我从影片中体会到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老人在雪地遇见骑行者,随后两天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在主角临行前赠予药物。慈祥的老人,言行也一样令人感到慈祥。雷锋精神中的助人为乐得以彰显。

《转山》让我想起爸爸对我说的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发出生命的强音。向困难发出挑战,凭借信心、勇气将困难克服。

篇8:《转山》观后感

《转山》观后感

整部影片,都像冰山一样,冷,痛,苦,仅有的温情片段不多,可主人人和小孩临别时的额头碰额头观者却由衷地被触动。

“这一路不好走”气候地形。一切都是考验书豪这一路,不是旅行,是修行。都在受着苦,佛祖的修行,也是在苦难中悟道。背后强有力的支撑是那个意念——替哥哥完成骑行去拉萨的愿望到达最后一个雪山。终于到了拉萨太阳照进来一切阴霾都被一扫而光为什么美景在险峰?因为险,所以无人能及,没有人类的开发挖掘与践踏就没有破坏真正的原生态,真正的望而生畏片中对话也不多,更多的是眼神表情的传达。

就像韩国的《爱,回家》中,外婆的一举一动都是细腻无声的爱;卓别林的演出,总能准确地表达出电影的主旨。语言如此苍白无力。语言永远如此苍白无力。师公看老师的眼神不一样,具体说不出是什么感觉,但他看她,我总能想到那首《can't take my eyes of you》,这是对的,就是right,Mr right。 不是言语是行动。是You're the apple  of my eye。

《那些年》《转山》两部真棒的台湾电影!前者演绎精彩的青春;后者磨出人生的'硬度看来思想自由,思维就开放就不会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只要你敢想,只要你循着自己的心走。“满脑子都是路上的味道,那味道一日比一日强。我热爱生命,所以必须走,必须走出去。”世界太大,我们太渺小不同人的旅行有不同意义我想,让同样的生命长度,却有不同的生命宽度,宽一些,再宽一些;走一步;再多一步。趁活着。

篇9:《转山》观后感精选

转山起初的名字我真的没兴趣看,但是她介绍了我去看了,《转山》电影观后感。言归正传 男主角张书豪有一颗不屈的心,他的诺言是那么的铿锵有力。从不会骑自行车,从不会野外生存,从没有勇气面对。他做到了前路坎坷 艰险 那挺过了,那些映射到社会上真的太牛了。 我们生活的当今社会面对方方面面的诱惑,不公,不平,我们一直逃避,能告诉我你们有几人去咬着牙奋力前行了。 四肢健全的乞丐,没 你们没有你在糟践和践踏父母给你的躯体。红十字会你更可恶老百姓的钱你就这样的挥霍,做过实事吗?我靠 骂死你 中国的官员们 我知道你们坐上这个位置不易 TMD 能用点心吗,观后感《转山》电影观后感》。老百姓是衣食父母,你荣华了 富贵了 忘记了我们这穷苦的老百姓, 是的我们是底层人物。我TMD 到现在还不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唯有用者扯淡的心去面对那草单的人生。抱怨了 我 话题说跑了 。一时气愤见谅。

话说回来当我们的男主角快到西藏时他咬牙坚持的骑了上去,那伤痕累累的战车。他的步伐看时笨重,他的内心太轻快了。他笑的难以自拔他做到了,真的他做到了。他想对着那巍巍雄山大声的告诉他哥我做到了,哥哥我帮你圆梦了。其实他也对自己说 你不迷茫了!他还想说我找到了我努力的目标了,他说谢谢哥哥。他说谢谢父母 ,谢谢川哥 加油你们加油我也加油!

现实实在太现实,但是我们生活的蓝天,白云,大地,这不好吗? 我说好 我们活着。

篇10:《转山》观后感精选

在干了件恶心到自己的事情之后,我选择了看电影来消磨时光,避免继续恶心自己。

没有情绪看书和看电影是最近一段时间的常态,以致于想偶尔文艺也没了资本。发现大家都在谈论“转山”,于是我就看了。

可以说对西藏的向往不能简单停留在欣赏那里天堂般的美景,应该是一种纯净灵魂的情节。高考失败后选择了西藏散心,对那里的一呼一吸仍然记忆犹新,虽然同行者让我觉得略有不快,但是手可摘星辰的夜晚以及触手可及的云朵,彻底过滤了我绝望的思绪。所以,影片对于我而言,又多了一份悸动。

本来艺术就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暂且不评论这种意气用事登上滇藏线的骑行是否合理,但过程却是有人尝试并完成。旅途中有奸商、同行者、好人、孩子还有女人,就是一段生命的浓缩和折射。

虽然有人想讹你,但最终却没能讹成你,虽然凉了人心,但却没吃亏反倒长了见识,这样应该算是比较理想的模式,不过现实很多情况是你不仅被讹了钱财,还被卖了感情。

虽然有人带你上道,但他不一定能陪你走完你想要走的旅途,但他却带给了你走完旅途的技能和信念,这种如父如兄还带温暖人心的贵人,是前世修来的福。

影片中有很多好人,至少主人公只被骗过一次,多好的运气。但凡遇到困难总有人在最危难的时候倾情解囊伸手援助,这都是社会主义好的具体体现,有好心人收留你包吃包住(当然怎么个交易法就不深究,吃住的条件也就那样),反正藏民很淳朴,这倒的确是,只不过你不能嫌弃最原生态的藏族家庭会有汉族人无法轻易接受的味道,不能嫌弃糌粑和酥油茶也有汉族人无法轻易接受的口感(倒是制作过程挺诱人,青稞面和着牦牛奶和酥油捏捏就像饼干一样么?)

孩纸的眼神总是最澄澈的,因为他们还不懂得世俗的肮脏,觉得每个对他们微笑的人都是好人,他们将喜怒哀乐全部倾注在了眼神里。所以一个想要领悟生命意义的成年人,每每看到孩子无辜而新奇的眼神,总会思绪万千。

影片中很奇怪的穿插了一段似有似无的爱情,可以叫爱情么?一个藏族寡妇,一个台湾学生,这之间的距离至少也是个雅鲁藏布江的峡谷了吧,好在寡妇长得一张秀丽的脸蛋,加上一个令人同情的身世,在一个刚刚失恋的热血青年那里,也未尝不可产生一段情愫,只不过是一场既没烟花绚丽还比烟花短暂的邂逅,很无奈,无奈到只能把它解释为前世三百次的擦身而过。

虽有诸多遗憾,但最终还是实现了梦想到达了彼岸,见到了175毫升牛奶加225毫升奶油再加两勺糖才能搅拌出来的冰淇淋雪山,见到了其实并不巍峨却很严肃的布达拉宫,见到了真正的拉萨。

每个人或许都有个西藏梦,为了那里的美景、为了那里的风情或者为了那里的圣洁。。。总有一个是让自己牵挂一辈子的。至少我希望再一次,体验最初没能体验的西藏式生活,仰望最初没能仰望的珠峰,朝圣最初没能朝圣的心灵的纯净。

篇11:《转山》观后感精选

旅游卫视的《行者》,播放时间有点晚,但是我期待的一个电视节目

预告片中,周迅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问题、痛苦、困难、压抑,每个人的解决方式各有不同……去做一个决定,去享受一次行走人生的片段……希望可以偶遇下一个全新的自己!”

她用沙沙的声音,说出《转山》二个字,说出这段直指人心的话时,心里一咯。这妞。从末这么爱过她

深夜,沙发上的皮毯有点凉,搬出床上大被子,裹得直钻出个脑袋

47寸的显示屏,一个人的沙发,杯子里的水冒着热气,板粟散了一桌

没赶得上去电影院看,有碟看,已经很满足了

感谢师傅送我的碟,还有那种随手拈来的纸条上,龙飞凤舞的笔迹:与其借,不如让你拥有

丽江的酒巴古街,梅里雪山云雾中的幻,拉山99道弯的险,暴雪的奇,冰封的垭口,血红的经幡,漫天飘散的彩纸…

当一脸挂着血疤,脱水发白的嘴唇肿得老厚,衣裤鞋都破旧褴袢的张书豪在那简陋的小村庄,对着公用打卡机电话筒那头吟吟自语地说:哥,我想你时……心里一阵揪心揪心地痛,眼眶猛地湿了……

当他转身离开盐井,转身离开藏族女子,转身离开小灵鬼时,他脸上的二行泪清楚地刷地一下就掉了下来

那是位有着一对清澈的眼眸非常纯净的藏女子,她做再多再香的粘巴饼,再多的眼波留露温柔,这,仅仅会成为书豪骑行路上白雪中的彩色的点缀色

那古灵精怪,爱用镜子反光捉弄人的小鬼,他才几岁,却懂得大人心,会说出句:她喜欢上你了

当他最后终于站到了布达拉宫前时,简单的吉他弦乐声响起,轻轻,在黑夜中渗出了扣动人心的音符,屏幕中的他却一脸的平静,反复那28天魔戒般的日子与他无关

影片从头到尾,不是华丽的影像,不是激烈的打斗,没有太多高潮起伏,没有大多数青春励志片中的说教气,简单干净得刚刚好

而就是这种坦然,让内心一种强烈的震撼和对生命中追求的感悟

想起,当时麦可和阿牛哥说起出他们骑行到达拉萨后,那一脸淡然样,浅浅的笑着,有种看透红尘的脱俗感

是不是所有的激动都撒在了路上。说如有人说,去西藏,目的地不是拉萨,而是这一路上

如果有直达拉萨的飞机,下机就跟着保姆导游屁股后面转进转出一些景点,在布达拉宫前把自己当奥特曼似地拍一张到此一游的相片,又一机飞回来,然后到处显摆着俺是去过西藏见过世面的人。那……也算是“转山”一次?

吼吼……俺还没白痴到连旅游与行走的区别都分不清。行走路上,那一路的坚决与妥协,因该只有经历过的人,经历过那些磨难与痛苦后,才会懂得。那些四处喧扬,连天都分不清什么颜色的自以为是的家伙,还是躲回你那被“香车,美女,别墅……”包围着的乌龟壳里吧

篇12:《转山》观后感精选

最初是朋友说她哥想带他要追得一个女生去拉萨,后来另一个朋友有了骑车旅行的经历和我分享,再后来一个高中同学说要骑车去拉萨,跟我一商量,我们一拍即合。昨天又和一个大学骑车已经去过拉萨的校友聊天,他是为了那边风景,为了那种经历。

那我呢?我是去干什么。我认为我是个内心自由的人,自己想到做什么就会立刻做的人。

单车去拉萨,当然考虑最多的就是那里的风景,拉萨一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一个纯粹的地方,一个人神往的地方。我也要把那里的景色留在我的人生记忆中,让我的青春留下些可以让我对自己竖起大拇指的感动。还有就是想和好朋友们一起去做一些挑战自我的事情,生命如果太平淡,我们就应当给自己加一点调味剂。给自己一个理由,才有动力去做这件事。

当然骑车去拉萨有很对困难,第一、父母为了安全考虑而不同意,其二、骑车去拉萨确实是有一定困难的事情,第三、明年暑假是否有时间,这些问题明年一个一个解决吧。有些问题有点主观可以解决,有的就得看安排了,希望明年一切顺利。

篇13:《转山》观后感精选

抛开具体情节不谈,我觉得这部电影表述的是一种情感上的东西,一种久存于我们心底,极其渴望、呼之欲出,却又久违遗忘、迷失多年的冲动

它用最直接的手法,表达出了许多一直以来想说的,而又不曾说出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让我为之疯狂,痴迷与热爱。也是这些东西,让我在这个逐渐麻木的世界里,还能感受到心脏鲜活地跳动

如果让我用两个词来表达,就是单纯与梦想!

为了追求梦想而咬牙坚持的信仰,抛弃安逸之路,选择最难的道路前行,这才是信仰真正的的力量

或许在别人看来,那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而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那一路,转山转水转佛塔,不是为了旅行,也不谈不上修行,只是一种生命前行的必须!一段孤独到无法想象的旅程,在真正的黑暗中独自前行

我尊重有过此种经历的人,欣赏他们为了追梦而把心一横,牙一咬就上路的果断劲。欣赏他们回到俗世中,仍保留心底那一抹如藏蓝般的原始纯野

越来越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分类明显

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别说一句话,半句话都嫌多

篇14:《转山》观后感

我突击看了《转山》。感触一般。电影的意义或许仅仅是供人消遣和放松心情,但其中传递一种信念,一种关于爱,关于生命的信仰。

片中张书豪为了完成哥哥骑车去拉萨的夙愿,遇到了“川哥”,遇到了家中失去顶梁柱的藏族家庭,途中遇狼,看见思念家人的留守儿童与妇女打电话给最亲爱的人。颇有点被感动。爱是一首经久不衰的歌。因为爱,我们坚持着。

小男孩小心翼翼的为他戴上帽子,恋恋不舍的问了声,哥哥什么时候回来时,他殊不知结果是未知的。此时,林书豪或许有对孩子的不舍,或许也在心里问了一句同样的话,但他的结果是否定的。一场场离别的场景,如电影浮现在眼前。生命的离别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当“川哥”口中说着未来的美好憧憬时,跌下了山崖,摔成重伤。最后终于见到了神圣的“冰激凌“山峰,这是一种信念,我联想到了,我们的生活也就是这样,无论你怎么打算的多好,未来是不可测的,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篇15:《转山》观后感

今天我去看了一场电影叫《转山》,不是特意去看这部电影的,是临时决定的,转山观后感。因为它正好卡在这个时间点上,所以我就选择了这部电影。这正如人生一样,有时不是特意的,只是在合适的时间碰到了,于是就恋爱了、结婚了、生子了、过一辈子了。或许一开始是没有感觉,但到结尾了,总会有所感。

下面就是吾之感: 电影的情节是讲一个人骑着单车从丽江去拉萨的,期间会经过很多海拔高低不一的'地方,整个行程是20多天,路上有野兽、有高原反应、有不同气候、总之是困难重重。 分享好文 在一开始的时候,有朋友劝他不要去,让他放弃。主人公也犹豫过,但最终还是决定go 。 行程的第一站是他遇到了骗子,被骗了钱。幸好遇到一个好人,一起骑车结伴同行,在一段下坡路上,与他同伴的人摔到马路外面,变成了瘫痪。 他一个人痛苦、或许也有放弃的念头吧,看他疲惫、忧伤的继续前行。他一个人不懂藏语、缺乏户外行车的经验,有高原反应、吃、睡都很艰苦,天气恶劣,路远险陡等等困难,他最终还是骑车到了西藏的最高处。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首先是佩服他在一开始时的勇气,然后是在行程中战胜困难的那份意志,他那永不言弃的、乐观的态度。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如果有了他这份勇气,有他那份意志,有他那些个态度,我们遇到的困难又能算得了什么呢,时间不早了,我就简写一下了,呵呵,让我们也let's go吧!

篇16:《转山》观后感

过年前就知道有一部关于骑行者的励志电影,虽然小投入,但是还是赢得了观众的好评。自己赶上家里出殡还有过节,没有静下心来看。刚看完,感触颇深,剧中的主人公张书豪失去亲爱的哥哥非常痛心,在告别哥哥遗体的时候,从哥哥的灵柩里拿出了哥哥生前的出行日志,也是哥哥生前的梦想—骑行到拉萨。

剧情简单,画面唯美,骑行的经验介绍也不是很多,装备也不是很讲究,就是那位路上的行者朋友的望远镜显得很到位。 分享好文刚开始看了周迅和另一位名人做的转山介绍短片,还是很不错的。我们都是行者,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有了梦想就不孤单。有亲情,有鼓励,困难都会克服,目标能够到达。有机会还是会和家人一起看。我家的宝宝睡觉了。睡觉去。明天新年的第一天班,开门红啊。

好时光总是过得太快,过年在乡宁的一幕幕还是那么温馨,以至于觉得太过留恋。新的一年里,龙马精神!

篇17:转山观后感优秀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求途中与你相见”之前一直以为诗中提到的“转山转水转佛塔”指的只是跋山涉水而已,直到看了《转山》,才明白这个“转”字的来之不易。在藏语中,“转山”本意是一种祈福的仪式,即朝圣者绕着大山不间断地行走,以肉体的磨炼还得心灵的平静。而把这个意义推而广之,则一切的旅行都可以说是转山。

影片很简单,只有一条线索: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张书豪,在寒意渐生的10月,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高原之路”。一路上他经历了穿越无人区、夜间骑行几乎掉下悬崖、八宿打狗、由于食物中毒而整整两天上吐下泻……途中他一直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摇摆,但最终决定走下去,因为他认为,就算是失败,也应该在失败面前看见自己是如何就范的。在自己的毅力和沿途众人的帮助下,他最终到达了内心深处最纯洁的地方——拉萨。这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片中有一句台词引人深思“不要有一天我们在对方的葬礼说,当年我们去就好了……”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心中有着无数的梦想,却被众多俗事束缚着,以为自己还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却不知其实在一天天地虚耗光阴,无形之中离自己的梦想已渐行渐远,直到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

还好,张书豪给了我们一个榜样,影片开始时他是一个懦弱寡言的普通男孩,外表的清秀文弱让人不敢相信他的内心竟然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随着他的渐行渐远,他的目光逐渐变得坚毅果敢,虽然他选择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高原上的孤魂野鬼,但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斗志,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困难,片中有两次在他筋疲力尽时遇到了汽车,旁人愿意搭他一程,但他拒绝了,只是淡淡的微笑:谢谢,我可以。眉宇间的刚毅,让他充分展示了一个阳光男孩到成熟男人的转变。他的努力和坚决,终于让他完成了这项在常人眼中不可能的任务,作为回报,他见到了“入藏第一眼看到就能给人一年好运”的梅里雪山,来到了“世界屋脊的明珠”——布达拉宫,片中的景色雄伟壮丽,在金字塔状的雪峰间,环绕着如梦似幻的白云,和天空纯净到几乎没有杂质的蓝色互相辉映, “雪山冰激凌”美得摄人心魄,这是人们梦中的天堂,让我们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顺便提一下,据说影片的原著来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那么我相信,与影片中所见到的相比,真实的骑行西藏之旅也许更加艰辛,即便是拍摄此片的剧组,同样也遇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他们的用心,加上片中那些业余演员们眼神中流露出的纯真和干净,确实令人折服,难怪导演以业余身份拿到了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评委的颁奖理由是:这部影片真的传递到我们内心中。

走出影院,面对满天星光,朋友感叹说:如果以影片中这种精神来面对生活,还有什么困难是我们克服不了的呢?是的,这是一部属于青春和梦想的电影,希望我们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去征服生活带给我们的磨难,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也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坚定不移的在寒风和冰雪之中, 与我们心中的高原女神:喜玛拉雅,来一次最热烈的拥抱。

《转山》观后感作文

电影《转山》观后感精选

电影《转山》观后感:心灵之旅

转山语录

盲山观后感

摩梭人转山节节日常识

山那边的孩子观后感

《山外是海》观后感

定军山电影观后感

那山那人那狗文艺片观后感

《转山》观后感精选(共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转山》观后感精选,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