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最佳嫌疑人观后感(共含12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nihaomaj”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最佳嫌疑人观后感
最佳嫌疑人观后感在这个美好的周末傍晚,我和小伙伴一起观看了今日首映的电影《最佳嫌疑人》。
首先,作为追随偶像的朋迷,有朋的电影当然会在首映当天看。不得不说的是,这部电影是苏先森历经密室系列的邋遢侦探柳飞云、杀生中的怪异反派牛医生、铜雀台中的傀儡皇帝汉献帝、甜蜜杀机中的贪生怕死王警官等等边缘角色以外,又一个极致分裂的角色了。为了林以泰,他不惜主动要求剃掉眉毛,舍弃帅气形象,熬夜两三夜不睡觉,只为演出“瞪着失神的双眼”的感觉,一贯的敬业精神也让我们社长演技更加精湛,每一个动作、眼神,都能体现出人物角色的.特点,足可见得他的用心与执着。
睡不着还是醒不了,林总监的恍恍惚惚随着案情的发展愈加强烈,仿佛绞进咖啡中的方糖,一点点旋转、溶化,到底谁是S?我是S吗?观众的大脑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一步步灼伤,重度烧伤的我决定用核桃皮为大脑植皮,以多增加些沟回,好能更容易地解开谜团。
围绕一张神秘古药方而展开的商战,牵动着每个当事人的心,体现着利益、权利的商场典型。剧中情节紧张但不慌张,让人有喘息的空当;色彩虽然灰蒙但不乏靓丽,可爱俏皮的安琪儿和干练的梅川小姐让人回味,到底谁更机警,谁更单纯,谁中了谁的圈套,动机到底是什么,(www.fwsIr.com)为了爱,还是为了别的什么。疯狂的石头班底依旧没有让人失望,搞笑的台词设计,并不为了搞笑而搞笑,每一句台词都像冷笑话一样使观众哄堂大笑,体现着黑色幽默的强大功力。
集合了内地、台湾、香港、日本、韩国多地演员的电影《最佳嫌疑人》是一部很好看的内地电影,让看惯了商业大片和文艺小清新的观众感受另一种黑色幽默的美,在小成本中感受着实验主义的精神---专注、特色、另类、真实,内在的功力远比华丽包装更值得回味,大老爷们赤裸裸地泡澡比绚丽的制作效果更接地气。
第三度嫌疑人观后感
影片讲述了一个原创的悬疑犯罪故事:辩护律师为因杀人焚尸罪遭到起诉的罪犯进行辩护,在这过程中发现其杀人动机立不住脚,进而接近另一个真相。
大梦认为,电影的一大亮点也是某些人认为的败笔在于一个越来越模糊的真相。
一般的悬疑片在后来会渐渐将真相浮出水面,达到很好的叙事效果,让观众更好的理解且进一步完整思考整体事件,进而了解到电影所想传达的信息。然而,在这部电影中,导演一开始就给了我们一个真相,可随着剧情的发展,原本的真相愈渐模糊,直至结局,我们都难以把握事件的全貌。
明明故事的主线应该是寻找真相并且找到真相,可明显导演是背道而驰,如此一来,不少观众表示很懵,完全不懂影片到底讲了个啥?其实,所有没有道明的真相都在影片里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自认的真相。
律师、陪审人员包括被害者的家属都浸在自己所知晓的蛛丝马迹里,在窥视到真相的冰山一角时便认为自己所掌握的是事情的全貌,执着且笃定。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自己的影子,有时候过分相信自己所知道的,一味的坚持从而钻了牛角尖。
可是,这真的是我们的错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十分相信自己所看所听的吗?这些问题,随着影片的结束一直萦绕,直到你找到说服自己的理由。
整部影片,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足够大且十分持久。另一方面,影片也显示出几个更加深入的问题――仅凭法官而定夺的.案件是否真的能做到公正?而司法的公正又是否能真正落实不受外界干扰?
影片所呈现的答案显然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司法公正不是取决于事实真相,而是在于外部不断变化的因素,例如大众取向、业内潜规则(法官必须在一段时间内审理一定数量的案件)等等。
除此之外,影片依旧能够看到是枝裕和以往的影子,里面关于家庭的描述直击人的内心。例如律师对待犯人不断更改的口供赋予理性的思考并不断寻找事情的真相,但在面对自己的亲人时,父子关系的无奈、父女关系的尴尬都能体会出一个人总会感觉到的无力感。
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思考,就像是整部电影带给人的第一感觉,迷惑、混乱且压抑。可即使是这样,也并不会影响你喜欢上这部电影。因为,它所带来的快乐远远大于沉闷,那种看完后的酣畅淋漓,会使你感受到内心的翻腾,感觉到波涛后的平静。
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昨日在上海举行电影首映礼发布会,当天,导演苏有朋和两位领衔主演王凯、张鲁一共同亮相,王凯张鲁一分别介绍自己是霹雳虎和小帅虎,苏有朋则笑言自己是“老乖乖虎”,三人组成了全新的“小虎队”,一改在片场时紧张压抑的拍摄氛围,在台上进行了一番实力“互怼”。
王凯和张鲁一“控诉”从没遇到过这么严苛的导演,透露在片场一个镜头拍几十遍是常有的事情,两人在拍摄期间都饱受高强度折磨,只能“默默流泪”。
苏有朋则回击片场最难搞定的就是这两位高智商男演员,还试图为自己“魔鬼导演”的称呼平反,表示也会有一两条就过的镜头,但立刻被王凯和张鲁一“无情戳穿”,两人开玩笑说遇到这种情况会怀疑已经被导演放弃。
而当被问到是否会因为这种严苛的要求而记恨导演时,王凯和张鲁一都笑言看在童年偶像的份上还是算了。两人颇有默契地合唱起小虎队经典歌曲《青苹果乐园》,还不忘机智改歌词向观众呼吁“快到电影院来”。苏有朋也加入其中,重新换上魔鬼导演面孔,让他们“周末午夜别徘徊,默默回家背台词”,观众笑倒一片,纷纷表示这简直是一场“表情包发布会”。
而在被问及为什么会选择王凯和张鲁一来饰演影片中的唐川和石泓时,苏有朋还是走心了一把,他表示影片以两个天才之间的巅峰对决作为突破口,因此无论在演技还是其他方面,两位男主都必须旗鼓相当,而王凯和张鲁一正是他心目中“中国版双雄”应有的样子,苏有朋还开玩笑说这两位实力派演员之间的合作可谓是“天造地设”,还请观众在上映后亲自检验真伪。
发布会结束后,苏有朋、王凯、张鲁一携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兵分三路,分别在常州、苏州、无锡进行路演,与有幸提前看片的观众进行深度交流。不少观众都表示被片中剥丝抽茧般的'推理过程吸引到最后一秒,而贯穿影片始终的感情线更是让不少观众忍不住擦起眼泪来。现场有原著迷称赞电影的本土化改编十分到位,在每个细节中,都可以窥见导演对这部作品的用心。
而在常州,不少观众自发带上了“x”形状的红色头箍为电影助阵,苏有朋第一次执导悬疑电影被赞极富个人风格。现场甚至还有一路跟随主创路演,已经三刷影片的观众表示,每一次观影都能注意到更多的细节,愈发感觉影片中推理过程的严谨,值得一看再看。
苏有朋导演则表示影片中其实还埋了“许多梗”,期待能有观众看出来并和他交流。至于影片中人物的选择、结尾的深意,在拍摄时他均有留白,希望观众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真正参与到这部电影中来。
在苏州,电影放映结束后,不少观众表示影片中三位主演的精彩演绎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惊喜,每一个眼神都装满了情绪,尤其是被王凯那种深沉的感情所感动,唐川眸中含泪、声音哽咽的表演直击内心,让人感同身受。
王凯更是被观众称赞其塑造了一个独一无二、令人难忘的唐川。他也坦言这次演戏是他对自己打破重建的一个过程,打破的是表演上的套路,重建的是更加沉浸在角色中的自己。
对于大家呼吁已久的“发自拍”需求,王凯当场立誓,票房过五亿发自拍,过六亿发自拍九宫格,引得在场观众一片欢呼尖叫。
而无锡的一位观众则称赞张鲁一饰演的石泓“连呼吸都是戏”,将原著中的角色还原到了极致。张鲁一透露,为了彻底进入石泓这个角色,他用了20天时间进入这个人物,在这个过程中也和导演逐渐完成磨合、找到信任。坦言虽然拍戏过程中十分痛苦,但好的作品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谈到唐川和石泓之间的友情时,张鲁一表示这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就像伯牙子期,是惺惺相惜的至交,这份既是朋友、又是对手、还是嫌疑人的友谊,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电影原著,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大IP,有不少的粉丝。
东野圭吾被评为日本推理小说之王,看过东野圭吾的小说都知道,东野君最喜欢的情节就是暗恋,情杀,借刀杀人。
当然,这部《嫌疑人x的献身》也不例外。
《嫌疑人X的献身》观后感
梁景春工作室
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是根据日本推理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改编,小说曾史无前例地获得日本三大推理小说排行榜年度第一名,电影原名《完美的爱情》。
我原来看过这部小说,这是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非常好看,情节引人入胜,讲述的是一个男子为爱疯狂的故事:在高中教数学的金石固曾被同窗好友视为数学天才,后来却因为暗恋漂亮的女邻居白花仙,成了杀人者的帮凶。被拍成的电影有三个版本,一个是日本拍摄,一部是韩国拍摄,还有一部是中国大陆拍摄,我看的是韩国的版本。
剧情梗概是: 沉默寡言的天才数学家金石固每天唯一的乐趣,便是去固定的快餐店买午餐,只为看一眼在快餐店做事的邻居白花仙。花仙和外甥女允儿相依为命,过着平静的生活,可是没多久有一个总来找麻烦的前夫金哲民闯进家里,不但索要金钱,而且还要强暴她,花仙因不堪忍受虐待,和他展开了生死博斗,最后在允儿的帮助下,用暖桌电线勒死了前夫。住在隔壁的数学教师金石固察觉花仙是出于自卫而杀人的事实后,主动提出由他来料理善后,并为这桩犯罪设计完美的不在场的证明,保证让白花仙和允儿不受到牵连。
案发以后,负责查办此案的郑警官曾是金石固高中时的同窗好友,他认为白花仙就是本案的凶手,虽然没有确凿证据,却依然执著地展开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与此同时,金石固为了保护自己爱的人,能让她过得幸福,选择了投案自首,终于案情大白。原来金石固为了保护白花仙,故意转移警察的侦破视线,在帮助她处理了金哲民的尸体后,又策划了另一起杀人案件。当白花仙得知真相后非常震惊,同时也痛心疾首,认为是自己害了金石固。但此时一切都无可挽回了。
影片中我们看到,金石固之所以要帮助白花仙是因为暗自在心里狂热地爱着她。石固在遇到白花仙前的生活是枯燥无味的,他整天在研究数学题,寂寞孤独无法忍受想自杀的时候,忽然听到窗外传来女人的笑声,好奇心促使他出来看个究竟,原来是新搬来的邻居白花仙,顿时被她的美貌惊呆,从此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为了能经常看到白花仙,石固每天都去她工作的快餐店里吃饭。可是白花仙对石固的痴情并不知晓,有一次同事看出石固对她有意思时,她还说自己不喜欢这种类型的人。到了金石固投案自首时她才知道,石固对自己的感情是多么深,后来金石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
石固对白花仙的深情还从一件事中可以看出,当他帮助了白花仙后,有一天,突然发现她和一个中年男子来往,顿生妒忌。这个男子叫南浩泰,是白花仙原来的客人,而且早就在暗恋着她。石固为了赶走南泰浩,不让他们两人继续来往,于是暗中跟踪拍照两人约会的照片,还写匿名信恐吓南浩泰,同时警告白花仙不可以背叛他。从这里看出金石固心胸极度狭窄,为了爱情扭曲了自己的灵魂。
由于金石固对白花仙太痴情,才使他做出让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为了保护白花仙,精心设计,处心积虑进行反侦察行动,开始每天用公共电话和白花仙通话了解警察的动向。后来为了迷惑警察,金石固给自己暗恋的女子制造最完美的不在场证明,不惜以身试法,采取移花接木的方法,亲手制造了一起新的杀人案件,正是他的这种疯狂行为,使一个无辜的`流浪汉丧了命。
后来,随着警察调查的深入,眼看纸保不住火了,金石固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人,竟然不珍惜自己的前途,选择了投案自首,把所有的罪名都揽到自己身上。但是结果还是瞒不住警察的推理,终将案件破获。白花仙得知石固为了自己甘愿去犯罪,惊得目瞪口呆。她面对残酷的真相,无法承受内心的谴责,最终也向警方自首。故事的最后,得知白花仙也去自首了,金石固发出了野兽般的咆哮,咆哮里夹杂了绝望的哀号,他仿佛正在呕出灵魂。
金石固是为了一个女人毁掉了自己的一生,这使得当警察侦破此案的老同学也为之惋惜。影片有这样一个场景:平时显得邋邋遢遢不修边幅的金石固打算当去警察局自首的时候,独自在镜子前面缓缓穿上西装,打起领带。他要穿的体体面面地去自首,颇有点理直气壮的样子。杀人偿命,天经地义。金石固为了爱情而献身,这样的爱以生命为代价,看似理由正当,实际很不可取。
这是一个爱情悲剧,看后使人唏嘘不已。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看完影片,让我们懂得了,在这个世界上,不能把爱情看得太重要,因为我们还有事业理想去追求。而金石固疯狂的爱彻底毁掉了自己事业,像他这样学问高深的数学教师,在今后一定能为教育事业作出很大的贡献的。我们可以想象,当学生得知了自己的老师为了一个女人而去犯罪,肯定会大吃一惊,同时又难以理解。
推理小说的优势是把案情写得扑朔迷离,悬念迭起,而且结局出人意外。这部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非常忠实原著的描写,刻画人物也非常成功。看了电影,不仅得到一种精神享受,还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那就是:在生活中,我们要理智地看待爱情,要用健康的心态去追求爱情,如果不顾一切疯狂地爱,以不惜毁灭自己的方式去爱,就是一种畸形的爱,这样的爱情最终的结局都是糟糕的。
今天,我看了一场电影叫说嫌疑人X的化身,具体讲的什么呢?我来详细的讲一讲。故事的开头说要打败高智商犯罪者,必须要利用他们的大脑方式来抢先一步。还介绍了一个拥有强大声波的仪器,名字叫做定向声波发射器,这个仪器设的声波向直线传播。
故事的主角有两个,都是数学天才,一个叫石泓,一个叫唐川,石泓喜欢的人杀了人,石泓不忍心让喜欢的人收到惩罚,于是制造了不在场证明,唐川就来破解这个案子。一开始唐川不知道石泓也干涉了案子,但后面慢慢怀疑,曾经石泓和唐川有一个比赛,互相出题考对方,可能这个案子,就算是石泓的问题吧。石泓意识到早晚会被唐川查出来事情的真相,于是石泓故意漏出破绽,就是让警方误以为人是他杀的,最后石泓被抓。石泓很开心,我看的时候就纳闷,为什么呢?被抓到了怎么会开心?而且真凶明明不是自己,我觉得无论如何也开心不起来啊。可能是因为善良和爱,石泓曾经有抑郁的症状,感觉自己很无用,是那个女孩让石泓从抑郁中走了出来。
最后那个女孩自首了,我看完这个电影最大的感悟就是帮助别人,你也会得到帮助,但是,如果是错误的帮助,就会带来更加不理想的结局。
看电影之前,我一样选择了不做任何功课,抱着最初始的心态去看这场三大男神鼎力出品。一是不愿受到原作与珠玉在前的先入为主,二是,没时间然后,听了大半场隔壁大妈小声而热烈的讨论,我得说苏导这部《嫌疑人X的献身》拍得如同看选手走迷宫,明知道终点在那里,却始终不知道他怎样碰壁数次才能找到出口。
影片的叙事选了倒叙,在简短的交代了男女主人公的情况之后,作为核心线索人物的唐川就登场了。紧接着就是案发,顺着破案过程解密,一步一步还原了一个唏嘘的故事。
片头配音描述了主角石泓的生活环境,老旧的房子能随时听到隔壁的声响,而他也将这样的声响充当自己的时间节点,跟着隔壁的节奏生活。镜头切换描述他的生活轨迹,两点一线,无比固定。当切换到隔壁陈婧家的镜头,则显得轻快而明亮,特别是女儿陈晓欣房间的长镜头,还有那个在镜头下部显眼位置的小鹿玩偶。而小吃店的名字寄托情愫深藏,欣欣,欣欣向荣。反观石泓,古板的数学老师萎靡的没有什么存在感,吵闹的课堂里学生当他不存在,石泓沉浸在自己的数学世界中。
关于唐川的出场,典型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场讲座揭开了唐川教授的人设。演讲场面很好的表达了唐川教授的意气风发。有一个直线取景的镜头一闪而过,教授的风范也跟着这个镜头直击人心。
整体看来,这部电影在解谜的路上一路的假设、推翻,再假设、再推翻。观众明知道石泓是凶手,却一直猜不透。苏导在剧本阶段孜孜不倦的100多稿显现出了价值。在表达方式上,分场和分镜清晰描述了每个人的思路,时间线也很清晰。石泓周围围绕着各种数学符号和数字暗示,而唐川与罗淼一边则是阴暗和光明的场景暗示。
当年在小虎队里面,我并不那么喜欢的乖乖虎苏有朋,果然是在成为了学霸之后。有了更多的积淀,也就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他的这个《嫌疑人x的献身》的故事,有跟我预期完全不一样的解读。学霸果然是学霸,能够引着你一路往前走,却仍然迷惑,最终才能走出来,走下去。
他将石泓塑造的不那么阴暗,更显纯良无害。片尾谜底解开时,我几乎为石泓的献身落下泪来。为什么要揭开真相的质疑我也曾经有过,然而唐教授一句“你竟然杀了一个无辜的人”的低吼,将我从悲情的漩涡里拉出来!石泓是出于保护没错,他却对一个流浪汉痛下杀手,毫无怜悯之心,麻木而偏激。单单这一句台词,就清醒的回到法理的天平上来,跳出了三个人的世界,仿佛开了上帝视角俯视石泓的人生。
不仅仅是立意突然就升华到人性与理性的思考,在叙事方式上也做的很中国化。整体带着国画处处留白的哲学意境。
一个精彩之处就是林心如与滕坤约会的那几段。第一次见面时候的全素颜和突兀的大红唇以及用来缓和突兀感的发型,一个女人在那种情境下的忐忑窘困的心理,非常微妙。在那之后准备送衣服,也就是唐川去店里的那次,以及之后再跟滕坤见面时候,依旧红唇但有了底妆的脸,忽然colorful起来的'衣着,带着一点女生时代的生动。苏有朋和林心如不愧是二十多年的好友,对林心如的足够了解让他抓住了林心如的每一个优点。因而在他镜头中呈现的陈婧并没有多少陪酒女郎的风尘味,而是带着些端庄气度的母亲,只在受到威胁变得慌乱时候,看得出陈婧的教育程度不高,生活圈子也有限――否则她不至于这样被欺负,也不至于这样一味躲下去。
另一个精彩自然是爬山这段,两人之间最精彩的对手戏。我很讶异苏有朋能将这段有些乏味的爬山戏,拍的如此这般的中式诗意:既有阮咸那般寂寞隐士狂放傲物的风骨,又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般宋代山水哲思的意境。那个水中落叶的空镜,选了一片没有生机却又形状完整的枯叶,与满山绿意石上清泉形成了对比,石上清泉就是石泓,这片落叶似乎象征着石泓的心,完整却没有生机。第一个空镜,“受困找不到出口”的意思非常明确又不直白;第二个空镜,“走出来”“走下去”的兼顾与结局“献身”的双重暗示,让我非常惊喜。这样写意山水墨分五色举重若轻的表达,就像“云破越来花弄影”那么传神。这也为之后的剧情反转,感情在法理中升华,打下了脱俗的基础。
第三个精彩之处是陈晓欣。这个小女儿的存在看似不起眼,实则是众人最大的精神寄托,她的人设,不仅是故事本土化的细节所在,更是忠于原著的细节所在。原著中女儿是存在的,基本人设似乎跟现在大致相同。但电影中的这个女儿,似乎更有分量。她是正在长开的豆蔻少女,引来没有血缘关系的父亲的觊觎,进而导致陈婧为保护她失手将前夫杀死。她是陈婧最最宝贝和看重的女儿,家里只有女儿的房间是陈婧不俭省的,她的安危让陈婧不顾一切,不仅失手杀了前夫,还“背叛恩人”报警。她是石泓最大的安慰,这个学单簧管的女孩儿对石泓有一些信任,愿意用他数学的方式交流,音乐里那些隐含的数学规律虽然她不懂但是石泓乐在其中,石泓干涉陈婧自首,也多少因为不愿这个孩子的生活被打断。她是唐川在意的未来,为了不扭曲唐川揭开真相让一切各归各位。陈晓欣,这个名字就耐人寻味,欣欣向荣的早上,代表着生机,代表着未来,代表着生活的希望。尽管这个角色的戏份并不多,但小姑娘演的清新自然,成为隐藏在主角光环背后承载一切美好本源的意象符号。
第四点,就是剧中几个跟数学有关的符号了。晓欣学的是双簧管,双簧管是乐队用来校音定调的乐器,就像小欣的存在是剧中几个主角审视自己行为动机的起点。小女儿出现时候双簧管的音乐,优美和谐悠扬轻灵。西方古典音乐旋律里有特定的数学规律,石泓对音乐的享受镜头,也算是一个隐藏暗示。摩斯密码的含义则是更为明确的一个数学天才的偏执了,――通过摩斯密码联系,没有直接照面,不会破坏石泓心目中与隔壁邻居之间的完美关系,而且这是他身为一个数学天才的傲气,只跟谈得来的人聊天。
可惜苏有朋对张鱼旦和凯凯王两位同学明显不够他对林心如那么了解。两人在他的镜头下虽然非常精彩,也不乏爆发性的画面,但通篇看下来总觉得少了那临门一脚。剧情升华了,人物塑造上少了点惊喜。我能感觉到两位男主都尽了自己最大努力,或许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塑造都超出了成品的水准,却在镜头里少了点空间。张鱼旦的石泓,日常邋遢萎靡足够虔诚感人,却在对陈婧母女二人的感受上少了一点更深刻的描画;而凯凯王同学的唐川,做足了中国化的正气,却觉得在戏份上空间不够,只对石泓一案做了描绘,对这个人的过往却鲜少涉及,在最后唐川境界升华,也是少了些更为厚重的支撑。整体感觉在沉淀了一周之后趋于平面化,没有那么深刻立体的感觉。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这句诗出自北宋词人张先的名篇,只可惜全篇其他句子远不如这两句表现出彩。
苏导的这部作品也有类似的感觉,有些地方光彩照人,整体表现嘛,诚意奉献有收到,及格了,再往上不敢说......
或许是作为观众我给他们画了个圈,压缩了他们实际的光芒。或者我再刷他个三遍,会品出不一样的石泓和唐川?
几年前看过小说,不过忘得差不多了,几乎当全新电影在看。
总体不错,层层推送,很有悬疑感。
BGM很加分,与情续渲染相应相合。
另外剧情安排上:
对于一开始在杀人处嘎然而止,然后在警察怀疑到女主后,再揭秘杀人过程。我觉得这一设计很好,很顺畅,我做为观众,心理就是这样一步步顺着剧情发展过来的。
唐川顿悟盲点问题,跑步到大桥下一段,感觉略跳跃,这时候观众并没有意识案情真相,也没有想到流浪汉,也不知道唐川这时在纠结什么情法理,看到这里有一头雾水的感觉。
关于流浪汉,感觉铺垫不够,我前期没有发现流浪汉失踪一事,所以后期说到流浪汉失踪时,反应是:咦是吗。如果对流浪汉失踪一事再稍稍加强下突出就好了。
石泓杀唐川一段很突兀。石泓可以想杀情敌,因为爱情;但石泓不可能去杀唐川,只为了自己活命;这不是石泓这个人,可能会有的表现。强行把这段安排在石泓身上,要不然是石泓这个人设走偏了,要不要就是石泓的计算出问题了。
追车一段太冗长。可能是觉得安安静静的推理不太够味,想加些流行的动作元素吧,但不得不说,这与整部影片的整体基调不太符。就算要追车,短一点也好啊。
结尾在监狱里石泓哽咽半天,没有爆发性的一吼,总觉得有点憋屈,如果在以唐川为前景时,有石泓吼的背景音,感觉会更好。
三个月后的一段,让人有断裂感,不如就断在监狱那里更有冲击力。就算想表达唐川和石泓相遇的一幕,以及走向光明的理念,直接顺下来演也会更好一点,把三个月后的时间概念用其它方式,比如对话暗示,来表达,总之不要有三个月后这样的字幕,这样感觉强行把连贯的剧情和感情割裂成了两个部分。
好的地方都忽略了,不好的地方反而记得清楚。虽然这样,总体还是可以的。不过也可能有原著太过强大的因素吧。
《嫌疑人X的献身》讲述了一个数学天才为了帮助一对母女隐藏杀害前夫的罪行,和警方展开了一连串的斗智,制造整个骗局。
该作品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长篇推理小说,也是他发表作品迄今被翻译成最多语言的作品。同时获得直木奖和本格推理小说大奖,创造了日本推理小说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同时摘得“这本小说了不起”、“本格推理小说Top 10”、“周刊文艺推理小说Top 10”三大推理小说排行榜年度总冠军。
石神和靖子:痴情的爱恋与生存的拯救
石神,一位性格孤僻、寡言少语的高中数学老师,每天唯一的乐趣,就是到一间便当店买午餐,只为能默默看上一眼在里面做事的邻居靖子。他从暗恋和单相思的幻想中寄托情感满足,却极度害怕去接近。在石神的世界里,一直以来,没有对物质和情感的欲求、没有对世俗标准的追逐,只有对数学和推理的痴迷。
但正是这位拙于情感表达、在别人眼中的“怪人”,在得知靖子失手杀害前夫后,为帮助她逃避罪罚和追求幸福,不惜自己制造了另一起命案,最终计划通过自己的牺牲让这个案件画上句号,彻底与靖子撇清嫌疑。
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深情,说实话,这种疑问一直伴随着阅读的过程:面无表情的石神怎么会迸发出如此深沉的爱情?就个人起初的理解,觉得这可能是石神长期压制感情正常需求而突然找到一份情感寄托的释放爆发,那份深沉夹杂着突然释放所带来的非理性和偏执的混合。也许,只有对于这样一位缺乏生活色彩、习惯单一线条的数学家,才能如此孤注一掷地爱上一个人和不计一切的付出,最终在符合逻辑的极致推演下甘愿突破对与错、是与非的界线。石神虽然拥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但在情感交流和表达方面却又极度自卑――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让人得出石神的爱是不成熟的。即使他在自己的逻辑思维中作出自认为最纯情的表达,但爱情有她自身的轨迹和规律,如果不符合就难以得到期望的反馈。在大多数人看来,不以“得到”为目的情感付出都是失望和痛苦的,几乎不会有男人会有“牺牲自己去成全另一个男人”的念头,即使这会给心爱的女人带来幸福。
究竟什么样的邂逅,可以为之舍命不悔!
但,读到最后,却发现其实可能是自己低估了石神,或者准确地说是低估了东野圭吾对人性的刻画。一年前,石神准备自杀的时候,这才是故事的开始。他一度迷失了活着的意义,在一个眼里只有数学的天才,如果在领域内找不到存在的价值,对他绝对是种自我否定和打击。在这样的煎熬之下,他既感觉自己毫无留恋,也觉得没人留恋他;他没有理由寻死,也没有理由活着,但他还是选择了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当时的他难以一直容忍现实对他高傲野心的糟蹋。但就在这时,靖子和女儿的出现让他从自杀的边缘走了出来,他那颗之前从未被任何美丽的东西吸引和感动过的心一瞬间融化了,他突然找到了活下去的留念,觉得她们的美和求解数学的美感在本质上是殊途同归的――她们好好活着本身,就是对他的拯救!
所以,石神献身无疑是出于爱而行动,但这又不只是出于爱情,强烈的感情背后是一份对美好事物的爱。靖子和女儿两人身上,寄托了石神内心里对他生命延续的希望。在他看来,对拯救最好的报恩,就是呵护好这份希望。
石神VS汤川:两位天才的别样人生与极致对决
石神和汤川,一个是百年一遇的数学奇才,一个是逻辑思考缜密的物理神探,两位天才拥有着近乎相等的智慧和野心,也都有着古怪个性,但不一样的家庭环境、人生际遇和不同的性格,让两人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石神只对数学痴迷,喜欢逻辑和推理,习惯通过推理和演算达到目的;而汤川则涉猎更为广泛,注重实验,善于从观察发现中去寻找解决办法。他们同样专注,但在此基础上,石神又更加偏执,而汤川则相对包容。
步入社会的石神不能容忍也难以理解与他价值观相冲突的现实环境,但为了生计又不得不委屈忍受,在不断地碰壁和失望中渐渐消解了激情和野心;他吞下了苦衷也放弃了抗争,接受了屈服于现实的无奈,最终他的智慧消极地让位于生存――从梦想成为献身研究的数学家到最后满足于得过且过的高中数学老师。他把自己逃离于现实外,却也失去了改造现实、展现价值的机会。人只有在现实环境中去寻求改造,而无法在自我思考中实现改造。
而汤川则专注于物理研究本身,不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苛求外部环境,也不会对物理研究不受重视而耿耿于怀。在他的理解中,既然获得了生活的安定,则必须要舍弃一定的自由;他有时也会失落,但却并不会因此失去锋芒,关键的是他在面对无奈的现实环境和无聊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时多了几分生存的技巧,最终他的智慧在现实中有了发挥的空间――从大学、硕士、博士专心攻读物理再到留在大学继续做研究成为物理系副教授,而且运用自己的物理知识和观察推理能力帮助警察侦破案件。
旧江户川的一起杀人案件调查,两人由于立场的对立开始了一场天才之间的对决。
――“拟一个别人无法解答的问题和解开那个问题,何者更困难?”书中这个带着哲学思维的数学问题,让汤川和石神既绞尽脑汁又充满乐趣,而不管是否自愿,他们却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达摩”石神为了爱情,设计了一个别人难以解答的问题:采取移花接木的方法,制造另一起新的命案,通过一系列基于严谨逻辑的巧妙操作,嫁接到靖子杀害前夫的命案上,成功制造了完美的不在场证明。他以身试法,用自己聪颖过人的头脑,设下残酷并且匪夷所思的局,让警方一直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徘徊摸索,却始终无法触及案件的核心。
而“伽利略大师”汤川则为了正义,致力于解开那个超级难题:到每一个与案件有关的地点察看,不放过任何一个经不起推敲的证据,但不执迷于去证伪,而是跳出来去思考还有没有另外的可能性,他在整体的逻辑中去寻找每一个细节的合理解释,在一步步还原案件完整拼图中不断接近震撼的真相。不能证伪的并不一定必然是可靠的证据,但如果证明是唯一的可能性,即使再看似不可能那也是真相。
极致的骗局:针对自以为是的盲点
石神平时出数学考题的出发点,就是针对自以为是的盲点:看似是几何问题,其实是函数问题。而在这起命案中,这位高中数学老师延续了一贯的“出题”风格,他利用自己超强的逻辑推演能力,给警方设计了一道针对自以为是盲点的“考题”:看似是要推翻不在场证明,实质则是要发现死者的真正身份。
最可疑的嫌疑人坚称有不在场证明,而那个不在场证明又看起来疑点重重,根据警方查案的思维习惯,这自然便是一个应该集中精力去攻入的方向。而其实,这是那位数学天才设下的一个陷阱,那个不在场证明看似脆弱实际却又无法推翻。他通过制造一些疑问和线索让警察自认为走在正确的路上,而其实是在导引他们跳进陷阱走上错误方向,始终也找不到真正的答案。当警察根据石神的引导自以为是地认定了命案受害者的错误身份,靖子前夫这件命案便没有了答案,警察一切寻找真凶的努力都不会有结果。这就好像一个人走上了乍看好像相连、其实绝不相交的另一条直线上,再努力走也无法到达目的。
而当汤川窥透了石神的计谋时,石神又出了一道令人震惊的“考题”:他主动自首承担杀害靖子前夫的全部罪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石神从一开始就已经准备了要用自己的献身来终结这个案件,他知道尽管自己的计划能让警方一时无法推翻靖子的不在场证明,但只要案件没有侦破,靖子就不能摆脱嫌疑,她就不得不一直在提心吊胆中生活。所以,他从一开始也就已经架构了承担罪责需要的逻辑,尸体的处理和后续的应对在符合偷梁换柱的设局要求的同时,也在铺垫着这个逻辑。当然,他这个献身的计划原本可能只是一种万不得已的选择,但汤川却让这种可能的选择成为必须的行动。
当他贬低自己为变态跟踪狂、因遭受背叛滋生怨恨的而去自首时,他的口供是那样看似毫无可疑、无懈可击,从他提供的角度出发去推敲,所有的逻辑似乎都合情合理。如果不能证明他的供词是假的,就要按照程序进行结案,而一旦结案,他又绝不会上诉,一切就会盖棺定论。
终极献身:一个无法承受的真相
石神竭力让自己所做的一切在靖子面前都展现地冷静和温柔,他只让她了解他想让她知道的事,他把真正的付出和牺牲都藏在暗处;他希望她能安心地追求幸福,让她知道自己喜欢她就够了,而绝不愿让她背负沉重的愧疚感。石神用普通人连想都想不到的壮烈牺牲保护靖子母女,就为她们能安宁地获得幸福。他把全部人生都赌进去了,却不希望让靖子发现真相。
当一个男人为了一个女人去顶罪,可以理解是这个男人对她痴情的爱,但说到底也是他自愿的选择。当那个女人对男人没有一定的爱意时,虽然会为此感动,但依然能够承受这份痛苦,而且时间会逐渐淡化愧疚。但当汤川向靖子揭露了石神用杀人这种以身试法的手段去隐藏她们两母女的罪行时,她面对是何等残酷的抉择。当她对真相一无所知的时候,仍然对幸福满怀憧憬;但当她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即使接触了幸福也无法感受到幸福,有的只能是终生的自责和不安。
当汤川看到好友石神做出那样沉重、残酷的牺牲之后,靖子却在毫不知情的幸福生活着,他看不下去,为石神感到太不值。所以,他觉得自己有义务让靖子明白石神有多爱她,他应该要把真相告诉她――但没有人能承受那样的真相。而最后,靖子女儿美里在学校割脉自杀,靖子自首,石神崩溃......
我们试着这样理解,石神对于靖子的付出和牺牲,不仅仅是个爱情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爱、生命、勇气以及竭尽一切让人幸福的故事。石神已经把自己生命的美好寄托在靖子母女身上,当剥夺了靖子母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力,也就相当于终结了他对美好的一切期待和对生命的所有留念。当然,汤川追究并揭露事情的真相无疑是对的,但有时理论上的对并一定能带来人性上的美好。
但从来就不可能有不受法律和道德约束的爱,一旦没有了约束最终就必然会迷失方向。只是浓烈的爱又往往充满着野性,而野性又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或许,最终一切都是对人性的考验,能承担失去才能享受获得......
总体感觉还可以。
1.选角挺好的,俩主角小时候和长大了的确挺像的,林心如也挺柔和的。
2.前期挺好的,有悬念能吸引人继续向下看。
3.看到傅坚死的那一点,就已经能猜出来结局了,这点不好。
4.里面有些哲理挺引发思考的。比如你以为是几何结果是函数之类的。每天重复同样的生活之类的。数学就像爬山,到山顶的路有很多,而我要找的就是最优美的那条。四色问题,即简单又可以写成一本书。而我要做的就是走下去。
5.有点矫情,牺牲我保护你之类的。为了掩盖而杀人之类的,即可怜又无辜的流浪汉啊!为了救人可以杀人可以顶罪,果然是献身啊!
6.记忆比较深刻的笑点是:唐川和石泓去爬山,石泓从屋里拿出一把斧子,唐川还以为要杀他,结果是让他去砍柴,当时全场都笑了。
7.山上有一幕,石泓对唐川,冬天来看,是另一番风景,我还以为结局会是唐川独自来爬山,结果不是。结尾很好,走向光中。
8.另一个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唐川出庭当证人,从电梯出来的时候碰到石泓,当时唐川手里拿着四色问题,石泓问,难吗?唐川答,难。
9.四色问题即是开端又是结局,也算有因有果吧,前后呼应。
10.基友说,比较震撼的是,当大家都以为石泓是变态跟踪狂时,结果这些都是石泓的牺牲,这点比较好。
我原来看过这部小说,这是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非常好看,情节引人入胜,讲述的是一个男子为爱疯狂的故事:在高中教数学的金石固曾被同窗好友视为数学天才,后来却因为暗恋漂亮的女邻居白花仙,成了杀人者的帮凶。被拍成的电影有三个版本,一个是日本拍摄,一部是韩国拍摄,还有一部是中国大陆拍摄,我看的是韩国的版本。
剧情梗概是: 沉默寡言的天才数学家金石固每天唯一的乐趣,便是去固定的快餐店买午餐,只为看一眼在快餐店做事的邻居白花仙。花仙和外甥女允儿相依为命,过着平静的生活,可是没多久有一个总来找麻烦的前夫金哲民闯进家里,不但索要金钱,而且还要强暴她,花仙因不堪忍受虐待,和他展开了生死博斗,最后在允儿的帮助下,用暖桌电线勒死了前夫。住在隔壁的数学教师金石固察觉花仙是出于自卫而杀人的事实后,主动提出由他来料理善后,并为这桩犯罪设计完美的不在场的证明,保证让白花仙和允儿不受到牵连。
案发以后,负责查办此案的郑警官曾是金石固高中时的同窗好友,他认为白花仙就是本案的凶手,虽然没有确凿证据,却依然执著地展开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与此同时,金石固为了保护自己爱的人,能让她过得幸福,选择了投案自首,终于案情大白。原来金石固为了保护白花仙,故意转移警察的侦破视线,在帮助她处理了金哲民的尸体后,又策划了另一起杀人案件。当白花仙得知真相后非常震惊,同时也痛心疾首,认为是自己害了金石固。但此时一切都无可挽回了。
影片中我们看到,金石固之所以要帮助白花仙是因为暗自在心里狂热地爱着她。石固在遇到白花仙前的生活是枯燥无味的,他整天在研究数学题,寂寞孤独无法忍受想自杀的时候,忽然听到窗外传来女人的笑声,好奇心促使他出来看个究竟,原来是新搬来的邻居白花仙,顿时被她的美貌惊呆,从此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为了能经常看到白花仙,石固每天都去她工作的快餐店里吃饭。可是白花仙对石固的痴情并不知晓,有一次同事看出石固对她有意思时,她还说自己不喜欢这种类型的人。到了金石固投案自首时她才知道,石固对自己的感情是多么深,后来金石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
石固对白花仙的深情还从一件事中可以看出,当他帮助了白花仙后,有一天,突然发现她和一个中年男子来往,顿生妒忌。这个男子叫南浩泰,是白花仙原来的客人,而且早就在暗恋着她。石固为了赶走南泰浩,不让他们两人继续来往,于是暗中跟踪拍照两人约会的照片,还写匿名信恐吓南浩泰,同时警告白花仙不可以背叛他。从这里看出金石固心胸极度狭窄,为了爱情扭曲了自己的灵魂。
由于金石固对白花仙太痴情,才使他做出让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为了保护白花仙,精心设计,处心积虑进行反侦察行动,开始每天用公共电话和白花仙通话了解警察的动向。后来为了迷惑警察,金石固给自己暗恋的女子制造最完美的不在场证明,不惜以身试法,采取移花接木的方法,亲手制造了一起新的杀人案件,正是他的这种疯狂行为,使一个无辜的流浪汉丧了命。
后来,随着警察调查的深入,眼看纸保不住火了,金石固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人,竟然不珍惜自己的前途,选择了投案自首,把所有的罪名都揽到自己身上。但是结果还是瞒不住警察的推理,终将案件破获。白花仙得知石固为了自己甘愿去犯罪,惊得目瞪口呆。她面对残酷的真相,无法承受内心的谴责,最终也向警方自首。故事的最后,得知白花仙也去自首了,金石固发出了野兽般的咆哮,咆哮里夹杂了绝望的哀号,他仿佛正在呕出灵魂。
金石固是为了一个女人毁掉了自己的一生,这使得当警察侦破此案的老同学也为之惋惜。影片有这样一个场景:平时显得邋邋遢遢不修边幅的金石固打算当去警察局自首的时候,独自在镜子前面缓缓穿上西装,打起领带。他要穿的体体面面地去自首,颇有点理直气壮的样子。杀人偿命,天经地义。金石固为了爱情而献身,这样的爱以生命为代价,看似理由正当,实际很不可取。
这是一个爱情悲剧,看后使人唏嘘不已。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看完影片,让我们懂得了,在这个世界上,不能把爱情看得太重要,因为我们还有事业理想去追求。而金石固疯狂的爱彻底毁掉了自己事业,像他这样学问高深的数学教师,在今后一定能为教育事业作出很大的贡献的。我们可以想象,当学生得知了自己的老师为了一个女人而去犯罪,肯定会大吃一惊,同时又难以理解。
推理小说的优势是把案情写得扑朔迷离,悬念迭起,而且结局出人意外。这部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非常忠实原著的描写,刻画人物也非常成功。看了电影,不仅得到一种精神享受,还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那就是:在生活中,我们要理智地看待爱情,要用健康的心态去追求爱情,如果不顾一切疯狂地爱,以不惜毁灭自己的方式去爱,就是一种畸形的爱,这样的爱情最终的结局都是糟糕的。
我听歌不多。奇怪的是,每当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耳边不期然就会响起某首歌曲的旋律;每当听到一首喜欢的歌,脑海里也总是会幻出一些似曾相识的情节。看完《嫌疑犯X的献身》,我耳边响起的,就是这首《为爱痴狂》。
靖子是一个前陪酒女郎,现便当店售货员。没有惊人的美貌,没有高贵的出身,没有丰裕的收入,甚至也没有聪明的头脑——男主角石神作为一个长居象牙塔的天才型人物,有时候不禁惊讶于世间竟有如此愚笨的女子。然而就是为了这样一个平凡甚至有些低下的女人和她的女儿,他付出的代价之大,令小说中所有的角色为之震悚,令读者也不能不为之动容:他杀人,欺骗,认下所有罪行,甚至让人以为自己是变态跟踪狂!
某人说,不明白一个人何以会做到如此地步。
我倒觉得我能理解这种心态。或者是因为我曾经经历过跟主角有某些相似之处的心路。
石神固守着一些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早己抛弃的原则。相信自己的才能——这点也为周围的人们所承认,却又困于茫然蹉跎,虚掷岁月,一事无成。周围无人可以交流,无人可以理解自己。倒是有公开的白眼和言语行为之后隐隐的蔑视——这种蔑视在他人或者看不出来,在这一方的智力而言却是显然而确实的。这样的生存究竟有何意义?是否索性消失在这世间,以逃避这日日追逐不舍的空虚、孤独和寂寞?就像置身于鲁迅笔下的黑暗铁屋,比鲁迅描摹的情况更可怕的一点在于,屋子里面没有第二个同伴。
在这种窒息,这种灰暗当中,忽然吹进一股清风,照进来一道光芒。铁屋被打开了。在石神准备自杀的一刻,极为偶然地他看到了搬来隔壁的母女。这一刻他的感受不止是被冲击,被鼓舞,而是更强烈的一种宗教式的情感——被救赎。从此他把自己的整个灵魂寄托于对方身上。这已经不只是男女之爱,而是信仰之爱。在这种爱面前,其他所有的原则、名誉、财富乃至生命都已经不再重要。
于是时机到来之时,他对神献上自己。对他来说这不是牺牲,而是一种生命价值的完成。所以他不曾犹豫,不曾回顾,也不求回报——事实上也不可能有所回报。靖子对他没有任何可以称之为爱的感情。她倒是喜欢上了那位富裕、优雅、有品位的工藤先生,从她还是陪酒女郎,工藤先生是一位光顾酒吧的有妇之夫的时候开始。对于在此过程中无辜者的受害,他也正如所有狂信者一样加以漠视甚至视为救赎了。
然而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的女神的心灵仍然只是一个人类。她的心灵“还没坚强到足以承受这个事实”。于是在这个沉重的献祭面前,她被压垮了。一起被压垮的,还有她的女儿。
人类就是人类。将人当作神来膜拜,造成的只会是悲剧。哪怕是令人感动的悲剧。哪怕是为了爱。
但也许整个事件中处境真正悲惨的,只有那一对母女和被杀的流浪者而已。就像刘若英为“师父”痴爱多年,她也是情愿的。人类的事情,在本人来说不可以用利害来计算。能这样爱人的石神,我想,至少曾经,是幸福的。
补记:科学家新近的研究发现,信仰的大脑活动是在情感区域的。信仰不但是非理性的,而且就是感性的。无怪乎强烈的情感会变成信仰式的存在。
★ 最佳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