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看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共含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北冥有鱼”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这是一片浩瀚的荒原,这是一片炽热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无数的知识分子挥洒了他们最美好的青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大江东西。唯一共有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命运的不屈。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这是一个高呼劳动人民万岁,劳动最光荣的年代。可是只有劳动改变不了中国的贫穷,只有劳动是满足不了中国一代青年的梦想的。
当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胫而走时,有一股小小的火苗开始蔓延,他在每个青年的心田上冉冉升起,我要读书,我要考大学,这个呼吁在那个年代,在那片荒原上是这么的突兀,这么的刺耳,可能吗?开始时是没人敢相信的,是的,相信这句话,在那个年代需要大多的智慧与魄力。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空穴可以来风,当阿三抱着收音机出现在众人面前,当宣布恢复高考的声音从万里之外传来,这片火终于迎风而起,燃烧了着万亩北国的广土,这个冬天注定不平凡,这个1977注定改变这一群知识青年的命运,注定改变中国的命运。当这片火迎着北国的风熊熊燃起的时候,热血在这一刻霎时奔涌……
是的,他们要考试,他们要改变命运。没人能阻挡他们的脚步:十一年的时间,不能;场长的反对,不能;恶劣的环境,不能;路途的辗转,不能。是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当场长舍不得他们抛下辛苦耕耘的农场而想法刁难的时候,他们一理抗争,不成,便绝食抵抗。他们是宁愿死去,也不愿与梦想隔绝的。 当拖拉机坏掉,当时间急迫,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用脚步丈量这抵达梦想之路。他们在雪中奔跑,在林间穿梭,一个跌倒,另一个拽起;一个倒下,一伙人把他托起……他们就这样狂奔,从黑夜奔向黎明,从现实奔向梦想……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强生想要读书,便去书库去偷,被人抓住,扭送到派出所,偷书不成,反遭惩罚,然而,一句:这是你的包吗?让他没有白费力气,是的,这是一个这样的年代,警察偷偷的在他的包里留了几本书。是的,知识本就有着这种力量。
带着“历史反革命”的高帽的陈老师不远万里从上海赶到东北,冒着畏罪潜逃的风险,为的就是送一套高考复习资料给自己的女儿陈琼,可是却无法得到女儿的谅解,面对向他索要证明材料的愤怒的女儿,他显得那样的无奈与心痛,这是时代的罪过。为了帮助想要考试的孩子,他又应求冒充招生办的主任,最后又为了自己的女儿伪造了一张证明。这是一个父亲的力量——不顾一切。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顽固的场长老迟最终被这群孩子所感化,最终被这种渴求所感染。是的,当渴望改变命运的雄火燃起,当渴望梦想的灵魂翻山越岭,这便无所不及,无所不动。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被困了十一年的灵魂终于破茧而出,我们要高考!
我不禁想到了我的高考,想到了我们的高考。我们或许曾经抱怨,高考这座大山压制了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是的,1977的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今天的高考依旧会改变我们的命运。我感谢高考,他让我走出了狭隘的农村,他让我拥有过那么多的激情与梦想,他让我曾度过了三年繁忙充实的岁月。曾经,我也曾抱怨,高考,掠夺了我最美好最失意的岁月,但今天,回过头观望,才发现,那时有着太多的美丽,太多的憧憬。
高考1977,这群年轻人最终冲破了一切,抵达了梦想。每颗为梦想而流的泪水都将浇灌出世间最美的花蕾!
1977年,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拐点。恢复高考,让年轻一代站在相对公平、公正的舞台上展现自我,决定命运,这是新中国教育史上最为可贵的一笔。影片《高考1977》讲述的正是特殊年代,那群求索不歇的人,时刻等待着为自己的命途做出倾力之搏。
一、燎原之火,点亮希望
影片开篇就是一个极为珍贵的镜头:露天电影场上农垦三分场的上海知青在寒冷的黑夜中感受着银幕带给他们的希望:邓小平复出了!尽管停电,但大家还是用自己的热情——“人力发电”点燃了那一柱希望之火。就是这种众人踩起的火焰,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这然也是在改变中国这个国家的命运与历史的进程。
再就是陈琼带领的知青在大雁洼工程即将开工时的那一把大火。几十个火把顺风投向那一片荒芜的乱草,就像一个个知识的火把点亮了一片片荒芜的心田。单独的个人在宏大的政治与历史面前是那么的渺小无助,无论多么强大,也会像那些知青一般牢困于那片荒芜的土地,无能为力。就在工程即将开工的时候,阿三颠簸送来的收音机传出了一阵天籁:各行业的知识青年都可以报考大学了!这无疑是被耽搁了的一代人的最大福音,他们将有机会重新捡起书本,拾回属于他们的梦想。这一把顺风又迟来的大火,给了那一代人崭新的希望。
二、两枚公章,两个父亲
三分场的场长,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可爱可笑、暴戾而善良,却有着一颗善良仁慈的心,同时他深信腰间横跨的公章是掌握知青的生杀大权。他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农垦复员军人,独断专横但却仁爱,无知但却无私,他们将生命献给了北大荒,也希望知青们能从一而终。因此,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抗争。还好,一旦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蛮横,又能知错就改,成为改变得最坚决、最具人性的、最伟大的父亲。这是最朴素、最善良而又有些蒙昧的人们那最真实的一面。
与老迟刚好相反,陈甫德是一个在特殊年代有“历史问题”的知识分子。他重视知识、关注教育,且有着感人至深的沉沉父爱。获知恢复高考的信息,他便不顾还是被管制的特殊身份,以身犯险偷偷打开学校的图书馆。他找寻复习资料千里迢迢去送给女儿,希望女儿能够复习功课并参加高考改变命运,为自己赎罪。为了女儿能参加高考,甚至作出不惜冒充国家干部,私刻公章的“疯狂”行为。或许这出于一种道德自信:当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的清白,而且相信历史会还自己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变得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作奸犯科”,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而不惜自我牺牲的伟大父爱,也寓意性的表征了他试图通过复制公章来“恢复”自己作为“父亲”的身份,并以此“证明”其作为“父亲”的权威。
两枚公章,两个父亲,正是那个政治弄人的历史时代两类不同的政治身份与政治地位的人物的典型代表,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生活的缩影。
今天看完高考1977这部电影后,内心只有一种感觉——感动。
十年的___动荡,破灭了广大学子的大学梦,而没有经历过___的我们,无法体验那种梦碎的痛苦。
当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宣布恢复高考的时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新希望就此诞生了。
高考1977中,一批因___而发配至东北劳作的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受到过上层领导的阻拦和胁迫,但他们热血沸腾,以绝食相威胁,决不能在希望面前留下遗憾。那种对高考的执着鼓舞了我,给我树立了榜样。
看完整部电影,有一个片段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就是知青们拼尽全力追赶火车去高考的情景。他们为了参加考试,在雪天早早起床,坐着拖拉机去火车站乘坐开往县城的火车。但半路上拖拉机抛锚了,时间不等人,他们便索性跑步去追赶即将到站的火车。一路上充满艰辛,但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搀扶、跌倒了再爬起来,有几个学子摔倒后实在无法走了,就大声鼓励其余考生,脸上全是遗憾,那一嘲令我十分感动。他们追赶的是一列希望列车。
影片无时无刻都折射出一系列社会劣态。“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是主人公老迟起先面对知青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没有他的盖章谁都不许参加高考。老迟层层阻拦知青参加高考,而其目的只是为了不减少“北大荒”工程中的收入。直到女主人公陈琼的父亲为了女儿高考,冒着风险伪造证明,并把证明和一封给女儿充满深情的信寄给老迟。老迟这才被打动,并开始支持高考,最后成了知青们顺利参加高考的关键人物。
“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这是影片中最动人的一句话。高考,让他们的命运得以改变,再次证明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真理。他们从没畏惧过,跟他们比,我们的条件太好了,一心一意学习,没有任何干扰,我们又何必畏惧?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我们应该向前辈学习!
现在,恢复高考已经30多年了, “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说明高考已经成为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所以在现今如此优越的环境之下,我们应懂得珍惜,用汗水书写这段美好的时光。
看高考1977观后感
首先,就影片本身传递给我们的价值观念来谈谈该片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当然仅代表个人观点:
一、在影片开场塑造了一批上山下乡青年的形象,可谓恰到好处的点明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当时人们所遭受的苦难。在夕阳下的一曲长歌中,然我想到的还不仅仅是其中的悲凉,更是在控诉当时的领导者。由此我又想到了,现在的村官,其实这只是一种比较罢了!
二、贯穿影片始终的有老迟,学习,连长的爱情悲喜剧。但通过老迟这个人物,使我们深刻的了解到,阶级斗争和官僚主义是农村不变的主题。在工人领导知青的情况之下,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还能听别人的意见,这还是独一个,这也是本片的出彩之处。
三、爱情线路的点睛无疑是这部片子吸引众多青年影迷观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段情感虽然算不上是可歌可泣,但是感动是不变的不论是在现在还是在未来。知青们的爱情总能唤起一辈人的美好的记忆,虽然这段记忆有艰苦,有无奈,有悲伤,但记忆是人们最好的老师,因为他教会我们如何不重蹈覆辙!
四、悲剧主角的处理有严重的问题。其实就我觉得小根宝这个人物代表着一类人,这类人就是在没落的文化之中独守的固执老人,他觉得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是暗色调的,都是和自己作对的,都是和自己没关系的。就我的观点来说,这只是一个煽情的成分,但在影片中这个角色的戏份是可以加载到别人的戏份上的。而小根宝本人是可以不出现的,即使本片是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五、而从本片中两个细节中也可以知道当时知青的生存是多么不易。(1)一天晚上强子去偷书,被发现了最后虽然被保释,但这种渴求知识,渴求走出现存环境的欲望一把锁是挡不住的!(2)在剧中有一个老师再不能获得女儿的爱,但是却先得到了同学们的爱戴,这也是一种别样的爱,虽然是残缺的!
六、最后本质上要表达的主题得到了凸显,但是在整部影片的基调上并未给予一个明确的定调,说是爱情片其中成分太少,说是励志片戏份残缺不全,说是历史片剧情衔接并不自然。因此败笔当属“整体风格”。
其次,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并不能算得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励志片,说其是一部知青在政治中得爱情史反而更贴切些。
诚然,在该部影视剧作中已经是20xx年较好的一部国产片了,而且各方面的处理也差强人意但是就我看来抒情成分太多就是电影的硬伤之一,但是在本片之中众多的抒情成分,也为其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调。其中的爱情,友情,师生情,更是其中的点睛之笔。这也就是这部片子在众多的国产片中杀出一条血路的出众之处,而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中,我们花钱去电影院,所想要的.就不仅仅是感动而已,更多的还有人性的思考。
影片之中就“到底是纪律重要还是人情重要”做了较为深刻的探索,影片之中的老迟这个人物整天把“组织”“纪律”放在嘴边,但却把公章大印随身携带,生怕别人偷去了似的。这就真实反映了在六~七十年代,那个消息闭塞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尤其是知青的生活是多么辛苦与无助,而老迟却倚老卖老,还乐此不疲。从连长的恋情一事上,老迟采取的方法是给那个出身有问题的女孩另找一个婆家了事。以免祸害了这个他眼中的好苗子——连长。但连长是不领情的,即使他和老迟成为了朋友。事实上这并不是违反了组织纪律,但在故事的不断发展中,我们还是不难发现以权谋私,公私混为一谈的画面。
当然,在故事的不断发展中又出现了诸多与现实可以关联的地方,而最具象征意义的莫过于在收听关于恢复高考的广播时,在黑龙江湿地中烧起的一把火,这把火迎风而起带着噼啪的声响,宣告着新政策会打倒一切不符合时代的思想文化,虽然还会再长,但长出的总是新的,绿的他会代替老态龙钟的,在黄色的升华之后,迎来的是新生,这就不仅仅是一个传奇所能概括的。当然在故事的不断发展中,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片段而已,但因为有他,影片更加完整;因为有他,我们感触更深;因为有他,片子才有了思想飞跃的契机!也从其极强的表现艺术中领略到了表现艺术的可塑性,而且是具体的,客观可感的。
最后,在影片将要结尾的时候,两个男人之间的对话,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厚重感,因为官员之间讲感情已是大忌,而电影结尾更是大量出现了讲感情讲人情的桥段,但是通过该片细腻的刻画,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讲感情讲人情的必要性,因为在中国这个讲感情的社会之中“人情”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料”。当然,这只是电影的一种假设而已,社会并不一定亦步亦趋,但艺术不就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吗?
国产电影的市场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尤其是这种质量较高的影片已属少见。正如成龙大哥所说的“不要一谈到电影就脱口而出《哈利波特》,《指环王》等等,中国也应该有这样一部片子,那就是《寻找成龙》。”所以中国电影正在朝那一个大方向迈出一大步,这只是其中的第一步,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电影之中,总要有那么一两部来撑起中国电影的场面,无疑《高考1977》就是这样一部可以撑场面的那一部佳作了。
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为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献映。该片以1977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宣布恢复高考为大背景,讲述了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群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不堪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变“知识青年”命运的高考到来,且积极争取高考的故事。
本以为是一部刻板的主旋律电影,没想到拍得如此真实生动。那是一群真率淳朴的青年,欢呼着兴奋地观看小平讲话的黑白场面,雪窖冰天,仿佛封不住他们的梦想与热情。孙海英饰演的老迟简直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一个拧巴又可爱的老厂长,比王学兵和周显欣还要出彩。强子、阿三等等几个新人演员也将人物刻画得非常传神。让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这群知青们拼尽全力追火车去高考的镜头,这也是电影海报的背景。他们一直摔倒,互相搀扶,不断地有人掉队。我在想,他们拼命追的不仅是火车,他们追的是希望,他们想要追回那被浪费在深山雪岭中的,的青春。
片尾是那个曾经阻止知青们参加高考的老迟,亲自开着拖拉机将知青们送进了考场,送进了新时代。最后,老迟拿着话筒宣读知青的名字和被录取的学校,那洪亮的声音在知青曾经劳动的农场回荡了好久。
对于主旋律电影,该片内容确实拍得非常生动,但我认为也有几处突兀的地方。我在这部电影里看不到知青受了什么苦,从而偏要逃离那个农场不可。他们在夕阳下扛着锄头悠哉悠哉,或者是谈谈恋爱谈谈理想,要么就是开会时耍耍贫嘴。说实话,我看不到他们的生活有多苦,除了偶尔掠过的冻疮画面,导演这方面的铺陈确实还很不够。与后面他们疯了般的追赶火车的场面配合得有点唐突,因为既然生活的这么开心,干嘛还要拼死往外挣扎?其次,陈琼的父亲为了女儿能够参加高考,而私自刻制假公章欺骗组织,被工作人员识破后,仅仅单凭一句,“要是为了女儿,你敢私刻公章么?”答曰:“敢”,而将此事风平浪静是无论如何行不通的,要知道那个阶级斗争尚未销声匿迹的年代,这样处理该处有点太过牵强。再次,影片中的那个教授,陈琼的父亲那个角色处理得有点潦草,仿佛小丑似的在观众面前晃来晃去,人物刻画太单薄了。但不管怎样,该片带给人的感动是真实的,作为从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80后,在观看此片后,已将那个年代,那些知青们的执着,深深刻入了记忆最深处,作为给当今年轻人的一种精神救赎吧。
电影《高考1977》是一部纪念高考恢复举行30周年的故事片,该片以当年知识青年比较集中的北大荒为故事背景,叙述了当时北大荒某农场一批上海、北京等知识,克服以种.种困难挫折,终于参加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1977年第一届高考考试。
整部片子充满着激情。是的,30年的高考,不仅仅改变个体的命运,更是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所以拍摄这样一部题材的电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承载着众多因高考恢复而改变人生的群体的回忆、感慨、叹息。
1977年高考恢复和-的复出有着密切关系,在-中-几经沉浮,在他下台的日子里,他依然在关心和思考着国家复兴大计,构思着振兴中华之伟业,在他重新上台任国务院副总理之前,也许心中已经有了全盘的规划。然而,他首先就想到的是恢复教育、科研方面正常秩序,其中就包括恢复高考,为国家选拔、培养急需的各种人才,没有人才,一切振兴国家的计划也就没有办法实施,可以说1977年,一位老人的决策,改变了众多普通老百姓的人生,也改变了国家、民族的命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歌颂他,不得不说。。。他是如此智慧的老人。对他的敬仰在影片中也有具体的表现,从观看-复出的纪录片、私下传送的有关-在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广播电台播送的恢复高考招生的报道的故事情节及电影中大量有关恢复高考背景资料的旁白,我们很容易地感受到老百姓对伟人崇敬、歌颂之情。
现在的我们,比起那时候真是幸福的多了。剧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当他们得知可以参加高考之后那种激动,那种对知识的渴望。我们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却没有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上学也完全是被家里逼的,谈到高考更是怨声载道。但我想,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你也许会喜欢高考。虽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点,但是目前它是适合我们国家的选拔制度。那个年代,想读书是多么的困难,不读书就只能永远留在农村种地,无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识分子,落魄到那个地步,真的很可怜,这也是十年内乱带来的恶果之一。
试想一下,如果现在还是当年那种的推荐制度,上大学要靠政治背景,我们现在多少人还能上得了大学了?
所以,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珍惜现在的机会,好好利用大学里面的资源,尽可能的去多学习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自己的未来奠定好基础。
“高考1977”是最近热播的一部电影,乍一看电影名字,以为是一部为经历过那场重大变革的人而准备的电影,但在观看过影片后,才发现他也是和我们这样的年轻人看。
影片讲述了一群因上山下乡而被耽误了学习的知青在1977年-复出后,经历了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变革使他们燃起了要回家乡,要有美好生活的希望。体现了那时候知青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学习的热情。
“高考1977”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励志电影,那些知青们为了能够高考并且通过它而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也感染了剧场里的所有人。剧中的高潮部分,呢群知青为了追上火车发疯般的追赶那段深深感染了我。他们追得不知是火车啊,更是梦想,更是未来,而我们现在这一代人生活条件好了,教育设施好了,但是我们对学习的热情却渐渐的缺少了。呢种为了理想而发奋打拼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却发的吗?无论在什么时候,这份对学习的热情都不能少啊!
这次期中考试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复习是不够认真,不够专注,不够有拼劲!看了电影之后,我着实受到了教育,我决定学习呢些知青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向着理想进发!
对上影的这部国庆献礼大片《高考1977》早有耳闻,故事内容大概也能想象一二。只是我一直有个疑问,影片反映的是我们上一辈的经历,表达的是我们上一辈的情感,作为80后的学生,一没有经历过废除高考的大悲,二没有感受到恢复高考的大喜,在我们的脑子里高考多半都是不堪回首的记忆,我们为什么还要看《高考1977》。
今天有幸提前看到这部《高考1977》,颇有收获。对我们上一辈的人来说,也许他们看到的是自己的青春,看到自己从苦涩到收获的心路历程,忆苦思甜,百感交集。在影院里,剧情的每一波潮起潮落都能激起许多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我却从中找到一个迥异于世俗观念的平民英雄,影片中所反映出来的那些现今社会稀缺的品质和精神,亦让人觉得弥足珍贵。
影片里,墨守陈规,固执己见的老迟并不那么讨人喜欢,他利用组织给他的权力,对知青们的报考横加阻挠,他不近人情地拆散陈琼和潘志友,他近乎自私地想把自己器重的年轻人留在深山老林……看上去他是那么的冰冷无情。然而我更愿意相信,这并不是他的错,从头至尾,老迟一直是令人敬畏的。
我们都在感慨,恢复高考,挽救了一大批人的青春,但这并不包括老迟。老迟的青春在哪,就深埋在眼前这个冰天雪地的农场中,他埋藏着老迟对这个国家的深沉热爱,他承载了老迟默默耕耘的青春岁月。当知青们金榜题名,载誉返乡,也许只有老迟留守这片土地,就好像一个执着的父亲,为孩子们的`成长而欣慰,不舍的还是那份辛勤耕耘的事业。
他执着于自己的信仰,执着于国家的事业,任劳任怨,不计得失。他信任潘志友,为了他的前途和农场的未来,他不惜破坏潘陈两人的感情,对大家的报考百般阻挠,也是怀着一颗朴素的事业心,“都走了,谁来建设农场?”且不提是否耽误来他们的前程,这种一股劲扎进事业的精神,也只有存在那个年代。
况且,得不到上学机会,也许会耽误一些年轻人,但谁又能说在祖国的最需要的地方默默奉献一生始终耽误呢?除了老迟,令人动容的还有潘志友,想比那些追求自己理想青春无悔的考生们,肯牺牲自己一辈子扎在农场的他,更有理由赢得我们的尊重。
在老迟和潘志友身上,我们找到的是业已稀缺的一种精神,那种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那种舍己为国的牺牲精神。
另外一方面,《高考1977》也引发了一些人对高考制度的新一轮讨论。
现行高考制度的种种弊端在今日的社会环境下逐渐显露出来,无论学生、家长还是老师,抑或是所谓的教育专家,挨得上的挨不上的都来插一句嘴,“高考制度”大有直逼“中国足球”的历史地位之势……无论争议几多,然则高考在当下仍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最不坏”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而用高考在当今社会条件下面所暴露出的缺陷来质疑甚至否定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其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
《高考1977》把焦点放在了高考这一个永不过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之上,那个时代的人有着自己实实在在的体会,现在的人对它也不陌生,既爱又恨。不禁窥探导演和制片人的精明。
《高考1977》讲述了一群因文革而发配边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家对高考的执着,以及“反面”角色革委会主任“孙海英”,对大家高考的态度。特别是当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当孙主任开着带着犁杖的拖拉机,载着一车人奔赴考场时,我已热泪盈眶。故事的情节并不新颖,但是演员们真实的演出一次次让我们从心里留下了眼泪。
主题是高考,一部电影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历史,是让我们听听那个时代的声音,高考的本身意义大于高考,史实本身意义高于史实。
因为上山下乡的缘故,因为“黑五类”的缘故,他们早早的就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十年,二十年,时间太长了,人生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二十年。他们渴望着人生的转机,直到邓小平的复出,知道高考制度的重新实施。新的高考制度不在考虑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组织盖章,人终于又开始有了自由。
在我们频频对高考质疑的今天,看看电影当中的人们对高考的期盼与感激,未尝不使得我们再一次反思,是我们要求的太多,还是高考制度本身有问题。前面已经说过,电影情节并不新颖,甚至可以说是老套,但就是这老套的东西,往往也经常是打动人心的东西,谈到这部电影当中的打动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谈谈电影当中的亲情。
父爱同母爱一样无私,他不需要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高考1977》中,陈甫德对于陈琼的父爱,就让人深悟到父爱的伟大。因为自己是“黑五类”,他不得不跟自己的妻子离婚,不得不有女儿而无法相认。当知道高考制度恢复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千里迢迢感到农场去给女儿送复习资料。
可是此时的陈琼早已经为了自己的生存,割断了与父亲的一切关系,一切向组织靠拢。当父亲冒充教育局的人来到农场时,她毫不犹豫的揭发了他,并无意思顾及亲情。那时的陈琼已经被黑暗的生活压迫失去了常人的一切,她只是机械的想摆脱黑五类,想摆脱黑暗的社会给她带的一切灾难。
然而在这些矛盾冲突的背后,基本的人性依然残存且生生不息。连性格扭曲的陈琼在内内心深处也留有一丝轻易不敢触动的软弱,那就是为人子女的亲情。当陈甫德离去,陈琼站在空旷的雪地里脚步踉跄,跌跌撞撞的奔走呼喊,那一声声爸爸更是撕心裂肺,催人泪下。
电影,叙述了很多,本来就已经说过,电影本身传达的东西比他本身多。电影当中不乏令人遗憾的地方,有些情节纯属累赘,这些我们便无从在谈论。
高考,人们永远谈论的话题。新的高考刚刚结束,又有多少是是非非让人谈论呢。
1977年,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拐点。恢复高考,让年轻一代站在相对公平、公正的舞台上展现自我,决定命运,这是新中国教育史上最为可贵的一笔。影片《高考1977》讲述的正是特殊年代,那群求索不歇的人,时刻等待着为自己的命途做出倾力之搏。
一、燎原之火,点亮希望
影片开篇就是一个极为珍贵的镜头:露天电影场上农垦三分场的上海知青在寒冷的黑夜中感受着银幕带给他们的希望:邓小平复出了!尽管停电,但大家还是用自己的热情——“人力发电”点燃了那一柱希望之火。就是这种众人踩起的火焰,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这然也是在改变中国这个国家的命运与历史的进程。
再就是陈琼带领的知青在大雁洼工程即将开工时的那一把大火。几十个火把顺风投向那一片荒芜的乱草,就像一个个知识的火把点亮了一片片荒芜的心田。单独的个人在宏大的政治与历史面前是那么的渺小无助,无论多么强大,也会像那些知青一般牢困于那片荒芜的土地,无能为力。就在工程即将开工的时候,阿三颠簸送来的收音机传出了一阵天籁:各行业的知识青年都可以报考大学了!这无疑是被耽搁了的一代人的最大福音,他们将有机会重新捡起书本,拾回属于他们的梦想。这一把顺风又迟来的大火,给了那一代人崭新的希望。
二、两枚公章,两个父亲
三分场的场长,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可爱可笑、暴戾而善良,却有着一颗善良仁慈的心,同时他深信腰间横跨的公章是掌握知青的生杀大权。他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农垦复员军人,独断专横但却仁爱,无知但却无私,他们将生命献给了北大荒,也希望知青们能从一而终。因此,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抗争。还好,一旦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蛮横,又能知错就改,成为改变得最坚决、最具人性的、最伟大的父亲。这是最朴素、最善良而又有些蒙昧的人们那最真实的一面。
与老迟刚好相反,陈甫德是一个在特殊年代有“历史问题”的知识分子。他重视知识、关注教育,且有着感人至深的沉沉父爱。获知恢复高考的信息,他便不顾还是被管制的特殊身份,以身犯险偷偷打开学校的图书馆。他找寻复习资料千里迢迢去送给女儿,希望女儿能够复习功课并参加高考改变命运,为自己赎罪。为了女儿能参加高考,甚至作出不惜冒充国家干部,私刻公章的“疯狂”行为。或许这出于一种道德自信:当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的清白,而且相信历史会还自己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变得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作奸犯科”,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而不惜自我牺牲的伟大父爱,也寓意性的表征了他试图通过复制公章来“恢复”自己作为“父亲”的身份,并以此“证明”其作为“父亲”的权威。
两枚公章,两个父亲,正是那个政治弄人的历史时代两类不同的政治身份与政治地位的人物的典型代表,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生活的缩影。
三、结 语
把影片《高考1977作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事件来看的,更是作为一代人的青春来看的。那一代人的青春史诗,交融了国家与历史的重大转型,而他们确实也付出了青春的代价,也为自己的青春谱写出了别样的光彩。
6月8日晚上,在这930多万学子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统一高考期间,看了一部本以为只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怀旧的电影说教片,但电影画面的切换中带来的是心情凝重。再回望现实,现实中有这么多丰腴与满足,也对父母辈曾经的生存、学习环境的展现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由此带来更多的沉思……
恢复高考,比高考实质的意义更重大。
一句话点题,也贯穿了整个影片。中间有好几处细节的处理确实是别有神韵,几位有特点的人也勾勒了人的性格。也让我感叹性格即命运。
老迟——全剧的重要人物,喜欢把钢印系在腰间,钢印代表了权力,代表了不容置疑的权威,全剧以他为挽留知情进而阻碍高考政策的落实作为矛盾的引发点,随着剧情的推进,老迟的思想也产生变化,到最后是赞同政策落实并参与送考,使得人物的形象得以升华。几个知青悄悄的潜入图书馆“盗借”学习资料被抓之后,老迟一边说不管,却又跑到公安局带人。假公章证明文件的更改等情节,一个刚强、失落、耿直却很善良可爱的老同志形象就活了。改革实际涉及自己利益,让钢印、证明、介绍信等不好使以后,扭曲的政策在被废止,新兴的选拔制度,平等参与权利的落实,可以看到老迟代表的落后的权力观在被瓦解过程中的冲撞。
连长——为爱情、为友情有坚持有担当的汉子。身上闪现的是理想主义的光芒,爱情面前没有阶级成分的分别,也婉拒老迟的忠告,坚守自己内心的爱情;珍惜友情愿意与知青们打成一片,也愿意为小根宝背起300斤的麻包,去为别人赢取一次推荐机会,也最终愿意不辜负老迟的信任,留在了农场,自己交了一份白卷。虽然是演绎,却也动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友情、爱情、事业权衡清楚的。
陈甫德——漂亮女知青的父亲,是个老派的知识分子,是“历史反革命”身上处处显现父爱的深沉与伟大,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可以千里迢迢去隐晦探望女儿,为女儿准备资料……冒充干部被扭送招生办路上时的大义凛然,这些都昭显了一位迂腐却又深藏爱的父亲形象的高大。
小根宝这个彻底悲剧性的人物。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抛开书本闹革命,与真正的老三届相比,他们的青春完全被政治动荡耗费殆尽,一俟高考恢复,命运的大门洞开之际,他们忽然发现,自己根本走不动了。机会来了,可他们却无力抓住。命运总是留给做好准备的人,这样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与其哀叹命运、时运,自己做了些什么准备这更重要,无论身处何地,请多为自己储备好足够的知识与技能是多么的重要……
强子绝食抗议的带头人,不能左右别人去接受测试,但自己用行动去挑战不公平,确实是中国千百年历史长河中“士”的真实写照,愿意捍卫自己的原则,不愿意轻易去任由别人摆布。最后能去上西南政法大学确实也冥冥中有性格的使然,让他去坚守法律的公平,给更多人以希望。
以上只是电影看过后头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由此也得出教育的神圣,我们身处教育大环境中的一小分子,显然也有自己的担当,虽然现在上大学没有30几年前的艰难,教育公平也在国家政策微调中在一步步发展,我们所处的职业教育(岗前培训、在岗提升)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教育生力军,也在为共和国的教育事业大厦添砖加瓦。既有身处这样行业的职业自豪敢也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实话实说培训机构的低门槛,现在导致行业的无序竞争,从业人员的良莠不齐,需要从业人员从内心审视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样的行业,因为这样的行业还是需要有“成人达己”摆渡人的心态,真的是热爱敬仰这样的一份事业,只有这样才能为别人成功喝彩,做好更多的服务,公司也推出了比较多的岗位规范与工作职责,假如在工作中没有爱心、没有事业心、没有真正的教育之心,空有规范也只能是会背的机器,上课的机器而不能被尊称为“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除了解开技术之惑,是否也在做传道之事?“道”也在引领风尚,做正能量的倍增器,而不是鸡鸣狗盗的道。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因为这部电影是和同学们一起看的,所以让我格外有感触,我们一起感受了上世纪70年代青年人的亲身经历。影片中展示了潘志友、陈琼等知识青年为获取知识、参加高考做了一系列努力并且最后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的青年人的风采。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1977年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考试。在1977年之前,有许多像潘志友、陈琼一样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希望。
在那种艰苦条件下,他们没有任何的高考复习资料,但是他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一边工作一边复习。这一代的青年人是艰苦奋斗的一代,也是值得敬佩的一代。他们有着对知识的渴望,更有着为祖国付出的勇气和毅力。他们知道,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才、知识、科学与文化的根本思想。他们是无畏的,他们的青春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