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长征大会师观后感(共含18篇),供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名侦探一休哥”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2月4日,由津楚四方智库主办的电影《大会师》观影研讨会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礼堂召开,八一电影制片厂领导、影片主创团队以及来自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和知名影评人士与媒体人齐聚一堂,围绕该片的社会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深入研讨,对长征故事在当下现实中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力量给予了评价。专家们表示,主旋律影片要学会创新化表达,此外推动红色文化的世界传播也是当前课题。
影片《大会师》以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传奇与坎坷并重的历史史诗,揭秘长征途中红一、二、四方面军从合到分,从分到合,艰难北上,胜利会师的光辉历程。
在研讨会现场,中央党校教授王杰指出,这个片子让我们在记录长征精神的同时,提醒今天所有新的长征路上应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大会师》制片人李义现场介绍,自己在二十年前就有一个想法,希望把大会师的故事搬上银幕。但电影拍摄期间遇到了重重困难,主要是资金问题。作为一名会宁人,李义为了宣传会宁,为了通过电影促进经济建设拉动旅游,他们用长征精神拍电影,用红军精神走完了这段艰辛的道路,最终完成了影片的拍摄。他表示,影片在中国给红军后代、中央党校的学员、北大清华的学生、部队官兵等看了都反映良好。
《大会师》导演安澜在回顾影片制作拍摄中的心路历程时介绍说,全摄制组的同志都是怀着敬畏之心面对80年前完成这次伟大壮举的先辈们、英雄们。《大会师》编剧雷献和介绍,通过领袖人物的长征和普通战士的长征两条主线展现大会师波澜壮阔的场景,选择了过去很少描绘的会师的点位很有新意。
想到我们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在近代遭到西方列强的欺凌和揉搓,国家满目创伤!
从起初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后来领导红军闹革命,一路走来真的是不易!
看到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中国的伟大复兴,付出的代价是多么的沉重!
近代,西方列强靠着对别国的巧取豪夺,提前走上了所谓的发达国家的生活,抗着人权的大旗到处演讲,说我们西方的社会多么的民主!——虚伪!!
有些人也许去过西方,看到它们的生活就心生向往!回来后就说三道四,对制度不满!我只能说你们是吃饱了撑的!国家发展到今天让你们住的别墅,开着豪车,还能经常出国旅游,你们是改革开放的收益者,也正是你们享受着国家发展的成果,却到处散布谣言和不满,成为西方列强的.走狗!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要热爱国家,而不是诋毁国家,有意见可以提出来,让我们的国家变的更好。
看到先烈们的故事,心里备受感动!因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怀揣着一个中国梦,希望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对的起先烈们的牺牲!
想想从1949年到现在我们中国走得艰辛历程…
书记说不忘初心,但愿别忘记我们的百姓!
9月28日上午,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大会师》首映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该片由甘肃省委宣传部、八一电影制片厂、白银市委市政府、庆阳市委市政府、兰州电影制片厂有限责任公司、甘肃三军会师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甘肃会师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创作摄制,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安澜执导,王晖、侯祥玲、董永、陶贤锋等资深演员出演,10月将在中央电视台及全国院线播出。
影片通过全景式的宏观视角和生动流畅的叙事手法,清晰再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历经艰难险阻、战胜重重困难后会师会宁,宣告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事件,真实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袖人物的光辉形象,充分展现了红军战士的伟大信念、钢铁意志和革命情怀,深刻阐释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表达了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时代呼唤。影片中还加入了大量的观赏性元素,全片2700多个镜头中有1000多个是特技,充分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百丈关、直罗镇、大渡河、腊子口、会宁城、山城堡等战役的宏大场面。该片的成功拍摄和放映,将使伟大的长征精神通过电影银幕更加深入人心。
任何一种精神,都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在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整的红军长征中,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上,它与其它不同阶段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一起构成中国革命的精神长廊,铸成中国革命之魂。伟大精神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历史变革和物质产生的强大动力,鼓舞和激励千百万群众投身于伟大的事业中。精神力量在推动中国革命建设事业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长征精神一直受到全党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永不过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长征精神。首先,“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我党和人民坚韧不拔、顽强奋战、勇于开拓精神的体现和生动写照,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又一次伟大而艰巨的长征,进行新的长征同样需要“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开拓精神和革命气魄,同样需要亿万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具有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坚定信念。其次,党和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发扬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发达,相反就遭到挫折和失败。再次,艰苦奋斗是改造世界的一种实践,无论什么条件,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总要有这种永远开拓前进的创业精神。
长征精神能够形成发展,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广大共产党员心里,体现在共产党员身体力行的先锋模范作用中。唯有如此,它才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弘扬长征精神,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呼唤,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正烦躁地按着发酸的腿,边按边抱怨着。看着桌子上乖乖趴着的帽子,又回忆起了那天的所见所感……
在周五那天,我们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举行了一次远足,听到这个消息当然让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出发当天,带上统一的白帽子,望向初三班级的窗户——他们正羡慕地望着我们,我们的心里又是一阵得意。
终于,队伍的长龙开始移动了,同学们都压抑着心中的激动,愉快地踏上旅途。
途中同学们又说又笑,浩浩荡荡的队伍在街中走着,吸引得不少人朝我们行注目礼,在这些围观的人群中发现了许多老人们的身影,他们正用既羡慕又欣慰的目光看着我们。
本以为可以一直这么愉快地走着,没想到过马路时需要快速地跑,跟紧队伍。这大大减弱了我的忍耐力,不到一半的路程,我就累得气喘吁吁,与同学们谈笑的兴致也没有了,只是忍耐地走着。
浩荡的队伍向武警中队移动。
在那里我看到了武警们训练,也看到了他们的宿舍,一张张被子叠得像砖块一样,使我们不得不惊叹佩服,从那里走出再一次看到武警们的训练,突然在心里自嘲:“常抱怨学习累,那算什么呀!”
回来的途中,我们基本上走的是山路,脚下已经被石头磨出一个个泡,不得不偏着脚走。腿软了,走不动了,只得扶着路边的墙,愈来愈热的太阳晒得人头晕目眩,只是毫无知觉麻木地挪着脚步,因为疼,每走一步仿佛都看到了长征时每一位战士的神情,每一位战士的背影。远足开幕式记得老师曾经说过,这次远足路程不及长征的八百分之一,这就坚持不了了?仅有的一丝没有被疼痛吞噬的意识告诉我,要坚持下去!
一路上,我们唱着军歌,从未断过,因为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是国家的希望,即使再累,也要一直歌颂祖国,一只大声唱下去!
现在,我懂了那些老人的目光,他们羡慕我们年轻,他们期待我们的成长,他们欣慰,国家可以拥有如此的栋梁,他们为我们骄傲!
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了历史潮流,把握了历史机遇的结果。也是全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但是我感觉这个电视剧并非大作,无论是尊重历史还是艺术创造上都有很多不可原谅的瑕疵。
“包座”和“腊子口”两个重要战役有失艺术亮点,打包座是场硬仗,最后歼敌4000,俘虏800。可我们看到的就像一个连在打一个,几十个人机关枪和手榴弹一顿乱扔就结束了。没这么省钱的。再说这场战斗是红军一个军对国民党一个精锐旅,想当一个师级编制,张国焘一看这仗打的这么痛快、顺利,头脑发胀了,开始想挟持中央搞山头了。这是张国焘当时具有军事优势,闹独立的一个重要揭示点。剧中竟然没有表现。打腊子口,后来聂荣臻讲要是他占领这个要塞,就一个营都能挡住十万大军,可是我们就轻易打下来了吗?这其中有很多精彩的历史片段,比如到敌人背后面偷袭,有一个叫“云贵川”的苗族小战士用钩子攀岩带领迂回部队攻上去的。面对“关非不险,路非不难”,我们的指挥员和战士不仅斗志勇猛,而且智慧都用到家了。怎么就没能用艺术形式表现一下,该抢眼球的的地方不会抢。
再说对张国焘的评价,我看了很多回忆录和网上的文章,我们不必要评价张国焘如何如何。我所关注的就是历史是怎么演绎的,我想看到事件发生的历史逻辑,从中我们找到其中的偶然和必然的联系,以至于能够真正了解历史,正确看待历史,并汲取科学思维的营养。
我在几年前就零零碎碎地看了张国焘所著《我的回忆》。我们的历史知识都是经过前人过滤再传给我们的,很难找到一部真正反映史实的信史,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朝历代的政权对历史科学有太多负面的干预,什么是该写的、什么是不该写的,只由几个人甚至是一个人说了算,可是历史科学应该是以恢复史实为目标的。就像当年毛泽东去世时,在公布的照片上把“”站立的位置全都把人处理掉了,这不是尊重历史。我年轻的时候就看出来,这不是科学态度。
我看了网上一些文章,感觉其中的看法应该让大家了解,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也是共产党人优良品质的表现。我在此借用整理给大家看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张国焘的资历可以说是最老的,当然,毛、董和张都参加过一大,但毛、董二人只是作为地方党的代表出席会议,而张则是代表党的创建人陈独秀,是会议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之一;张国焘19入北大,赶上了新文化运动,开始与陈独秀、李大钊交往,真接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他是中共一大、四大、六大的中央委员,四大和六大的政治局委员,他与列宁、斯大林有过直接的会谈,这在中共领导人当中并不多见。从他个人的履历来看,直到1931年他去鄂豫皖苏区,他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决策。
他的阅历丰富极了,除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渊源外,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像五四运动、二七罢工、五卅运动、国民党一大、北伐、南昌起义这些在近代史上有名的事件,张国焘都作为重要角色参与其中,他对于这些事件的回忆也是有相当价值的。
《大会师》全片100分钟,将红军一年多来横跨大半个中国的历史壮举清晰的呈现,再现了战士们的铁血历程。过草地时的绝望、爬雪山时的坚持、过铁索桥时的英勇,相爱相恋难相见的无奈,还有当时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智慧和战士们团结一致的温馨,镜头一一闪过,催人泪下又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电影对百丈关、直罗镇、大渡河、腊子口、会宁城、山城堡等几场重要的战役浓重笔墨的细节描写,呈现恢弘震撼、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战争场景,生动展现了长征途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红军高层领导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敢于斗争,最终实现长征胜利,反映了以刘志丹、习仲勋为代表的南梁革命老区、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为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和奉献精神。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征程的伟大胜利,离不开像毛泽东这样的军事政治领袖的领导和正确决策,同时也离不开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一个个普通士兵的英勇奋战。《大会师》就在展现领袖人物的同时,写出了诸如枣儿、书同、石传一等一批青年战士投身革命参加长征,在红军队伍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动人故事。
通过此次观看《大会师》,我对长征这一伟大史诗的战略的胜利有了一个更加全面、清晰的认识。追忆往昔,缅怀先烈,以史为鉴,不忘初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洗涤下,我们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畏艰险、攻坚克难,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好新时代的长征之路!
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了历史潮流,把握了历史机遇的结果。也是全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但是我感觉这个电视剧并非大作,无论是尊重历史还是艺术创造上都有很多不可原谅的瑕疵。
“包座”和“腊子口”两个重要战役有失艺术亮点,打包座是场硬仗,最后歼敌4000,俘虏800。可我们看到的就像一个连在打一个,几十个人机关枪和手榴弹一顿乱扔就结束了。没这么省钱的。再说这场战斗是红军一个军对一个精锐旅,想当一个师级编制,张国焘一看这仗打的这么痛快、顺利,头脑发胀了,开始想挟持中央搞山头了。这是张国焘当时具有军事优势,的一个重要揭示点。剧中竟然没有表现。打腊子口,后来聂荣臻讲要是他占领这个要塞,就一个营都能挡住十万大军,可是我们就轻易打下来了吗?这其中有很多精彩的历史片段,比如到敌人背后面偷袭,有一个叫“云贵川”的苗族小战士用钩子攀岩带领迂回部队攻上去的。面对“关非不险,路非不难”,我们的指挥员和战士不仅斗志勇猛,而且智慧都用到家了。怎么就没能用艺术形式表现一下,该抢眼球的的地方不会抢。
再说对张国焘的评价,我看了很多回忆录和网上的文章,我们不必要评价张国焘如何如何。我所关注的就是历史是怎么演绎的,我想看到事件发生的历史逻辑,从中我们找到其中的偶然和必然的联系,以至于能够真正了解历史,正确看待历史,并汲取科学思维的营养。
我在几年前就零零碎碎地看了张国焘所著《我的回忆》。我们的历史知识都是经过前人过滤再传给我们的,很难找到一部真正反映史实的信史,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朝历代的政权对历史科学有太多负面的干预,什么是该写的、什么是不该写的,只由几个人甚至是一个人说了算,可是历史科学应该是以恢复史实为目标的。就像当年毛泽东去世时,在公布的照片上把位置全都把人处理掉了,这不是尊重历史。我年轻的时候就看出来,这不是科学态度。
我看了网上一些文章,感觉其中的看法应该让大家了解,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也是共产党人优良品质的表现。我在此借用整理给大家看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张国焘的资历可以说是最老的,当然,毛、董和张都参加过一大,但毛、董二人只是作为地方党的代表出席会议,而张则是代表党的创建人陈独秀,是会议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之一;张国焘19入北大,赶上了新文化运动,开始与陈独秀、李大钊交往,真接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他是中共一大、四大、六大的中央委员,四大和六大的政治局委员,他与列宁、斯大林有过直接的会谈,这在中共领导人当中并不多见。从他个人的履历来看,直到1931年他去鄂豫皖苏区,他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决策。
他的阅历丰富极了,除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渊源外,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像五四运动、二七罢工、五卅运动、一大、北伐、南昌起义这些在近代史上有名的事件,张国焘都作为重要角色参与其中,他对于这些事件的回忆也是有相当价值的。
由于张氏长期担任党的高级领导人,使得他的描述有高屋见瓴的功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也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关于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影响,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余英时先生曾说过:在近代西方国家中,有二个国家对中国影响最大,一个是日本,另一个就是苏联。对这话我是很赞成的,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渊源甚深,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在当时苏俄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自成立那天起,就一直受到这个国家的影响,这样的影响直到1989年5月,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会谈之后才在形式上告一段落。
从张国焘的回忆来看,苏联对中国的帮助偏重于政策指导和人员训练。中国共产党奉苏俄为思想上、行动上的老师,苏俄就此对中国共产党给予指导则是天经地义的。张国焘在回忆中重点提到了威金斯基、马林、越飞、鲍罗廷、米夫几个人。由于当时的交通、通讯的不便,使得苏俄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的政策只占有理论上的优势,而他们对中国的实际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让莫斯科派驻中国的几个代表人物相机行事了。
在这几个人物中,鲍罗廷的影响最大,因为他在中国期间,正值国共两党合作的蜜月期,中国共产党在那时还只是一个小党,借的声势,与其合作来发展壮大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多少带一些“右倾机会主义”的味道,就是说生怕得罪,于自身的发展不利。鲍罗廷的重要性在于,他强化了这一政策的合法性。
在1927年4月,对共产党人实行镇压的时候,鲍罗廷和中共的领导人们也只是提出联合的左派打击,从根本上还是希望维系国共合作的。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政策行不通,八一南昌起义就是对这一政策的反动。所以南昌起义的意义不仅在于中国共产党走向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代表着代苏俄对中国政策的破产。
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这次会议在中苏两党的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这次会议开始,苏联对中共的帮助由偏重于政策指导到政策指导和人员训练并重的局面,后来许多在中国共产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都在这前后前往莫斯科受训,除张国寿的回忆外,杨尚昆、武修权的回忆录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在西安事变中,苏联对中共的影响是最富戏剧性的。张学良捉蒋后,中共上下(除周恩来之外)都是一片喊杀之声,下面是张国焘在回忆中的有关记载:
1、平素持论温和又不多发议论的朱德竟抢先表示:现在还有甚么别的话好说,先将那些家伙杀了再说。一直在那里狂笑的毛泽东也接着表示:“这件事我们应该站在后面,让张杨去打头阵”。
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也为了让党员同志重温红色岁月、缅怀革命先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学习革命先辈的优秀事迹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和研发中心党支部党员同志一起去观看了《大会师》这部讲述红军长征历史的电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大会师》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四方面军的懋功会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的吴起镇会师,以及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大会师,全片详细揭示了长征途中红一、二、四方面军从合到分,从分到合,艰难北上,最终胜利集结汇合的光辉历程。影片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红军高层领导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敢于斗争,实现长征胜利的宏韬伟略,反映了以刘志丹、习仲勋为代表的南梁革命老区、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为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奉献精神,同时又恰当展现了历史大潮中、基层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和所表现的信念、情操、精神及扣人心弦的情感故事。
借鉴历史、抚今追昔。在接近两个小时的过程中,大家一起用心认真地看完了整部电影,除了对红军长征有一个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以外,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也淬炼了我们全体党员同志的政治立场与革命信仰。影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红军战士们为什么一致同意要追随中央“北上”?枣儿等几个年轻人为什么要参加长征?又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在长征途中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在当代中国,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极其重要。片中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是你们这些普通战士,用信仰和生命完成了伟大的长征,缔造了长征精神。 ”毛主席明确指出了信仰的伟大力量,而坚定的信仰正是上面问题的答案。在今天经济飞速发展,但国际矛盾和国内社会问题纷繁复杂的中国,全体党员同志们不断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团结一致锐意进取,理应成为全社会共同进步的先锋力量!
近日,机关党委组织全办人员观看《大会师》电影,这是一部以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为题材的史诗电影,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历史故事。观看完这部红色电影,令人感慨,发人深省。
《大会师》再现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光辉时刻,对百丈关、直罗镇、大渡河、腊子口、会宁城、山城堡等几场重要的战役浓重笔墨的细节描写,呈现恢弘震撼、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战争场景,生动展现了长征途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红军高层领导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敢于斗争,最终实现长征胜利,反映了以刘志丹、习仲勋为代表的南梁革命老区、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为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和奉献精神。
《大会师》之所以感人,还因为影片不仅把笔墨用在关注领袖上,而且浓墨重彩地写出一批普通战士的命运起伏和情感故事。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征战,要靠具有坚定理想信仰的红军部队才能完成。一方面需要像毛泽东这样的军事政治领袖的领导和正确决策,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一个个普通士兵的英勇奋战。《大会师》就在展现领袖人物的同时,写出了诸如枣儿、书同、邓承武、石传一等一批青年战士投身革命参加长征,在红军队伍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动人故事。
观看完《大会师》,使我对长征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完整的认识。抚今追昔,缅怀先烈,借鉴历史,不忘初心。我们要更加珍惜党的团结、人民的团结和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紧密团结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不畏艰险、攻坚克难,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好新时代的长征之路!
作为中国革命的一段壮丽史诗,中国工农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历史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座精神丰碑。革命历史大剧《大会师》揭秘了红一、二、四方面军从合到分、从分到合,艰难北上、胜利会师的光辉历程,同时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红军领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终实现胜利会师的主线进行了清晰再现,展现了红军老前辈坚定信仰跟党走,不怕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的伟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也展现了红军老前辈坚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与高尚的品德。作为工信部直属高校党员观看这样的红色电影,对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坚决跟党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观看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和感触,现就个人感悟总结如下:
党指挥枪,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党永远不变的灵魂。自从在三湾改编将支队建在连上形成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到现在,这一规定已经经历了八十余年的风雨考验,但却始终坚持了下来。在红一、四方面军汇合之初,张国焘凭借自身人多枪多对刚刚经历多次围剿而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不屑一顾,甚至在由中央政治局一致决定的军事行动上故不执行以致延误战机,多次向中央要职务、要权利、要地位,以致最后公然带队伍南下另立“中央”。这明显是“枪指挥党”的错误行径,但是伟大的共产党人,全体红军战士并没有因为他枪多而放弃抵抗,反而是坚决拥护党中央决定、跟党走,坚决与张国焘的错误行为做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了三军大会师。这说明党指挥枪不是一个人决定的,而是全体红军战士共同认可的,是不可动摇的,是经历过历史考验而形成的不可改变的规定。谁要在这一原则性问题上打折扣、不执行,谁就会被全党全军所抛弃,被历史车轮所辗压。作为信部直属高校党员的我们,就应当以现今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不断加强自身政治觉悟,坚决做到时刻跟党走、做党的忠诚卫士。
影片中,红军战士过草地时,一名战士在即将被泥潭沼泽吞噬之际,仍不忘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留给缺少衣服的战友,那一只举着一块银元党费和党证的手渐渐下沉,只剩一顶军帽飘在水面的场景顿时让我泪目。女战士丁幺妹牺牲时,敌人的子弹打中了她胸前佩戴的黄花,殷红的鲜血浸染黄花,花朵由黄变红,幺妹悲壮倒下,再一次让我潸然泪下,鲜红的国旗是多少战士!我们共产党人不能忘记初心,初心就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用他们的英勇牺牲和无私奉献换来的人民大众的幸福生活。要做到不忘初心,就需要时时学习,做好自我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特有的一项政治性工作,影片中的红军战士之所以坚定信仰跟党走,与张国焘的错误行径坚决斗争,也是因为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基层,让全体官兵明白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是为了民族独立、国家解放而奋斗的,是一支坚决听从党指挥的军队。所以当张国焘叛党时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坚决跟党走、听党的话,坚决与张国焘的叛党行为作斗争。所以这正说明了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其强大的功能。现阶段我党面对更加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各种不良信息正在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影响着我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现阶段更需要时刻牢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在深入回顾我党发展壮大艰辛历程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时刻做好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自身对党的感情,真正发挥党史的宣传教育和助推追赶超越的作用。
为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的重要讲话要求,近日,深圳布吉街道组织党员,观看电影《大会师》。
电影《大会师》中,随着字幕”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展示,映现出毛主席聆颂长征壮丽诗篇的银幕形象。
毛主席率领红军指战员于1935年10月7日亲自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高峰——六盘山主峰,登高望远、万里晴空、红旗猎猎, 再凝望阵阵南飞大雁,直抒胸中情怀。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作为有过军旅生涯的笔者,更是激起感慨万千,不能自已。
笔者对影片塑造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光辉形象所感动。毛主席作为红军的最高统帅,在红一、二、四方面军从合到分、从分到合,艰难北上、胜利会师的光辉历程中,影片生动真实再现了他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终实现胜利大会师的光辉形象。
影片通过银幕把红军作战的英勇场面,譬如百丈关、直罗镇、会宁城、山城堡等著名的战役战斗,表现得淋漓尽致,震撼人心。
《大会师》在展现毛主席等领袖人物的同时,还描写了枣儿、书同、邓承武、石传一等一批青年人投身革命参加长征,在红军队伍里英勇作战,不畏牺牲,栩栩如生的动人故事。影片在大会师胜利后,还浓墨重彩的描绘了毛主席见到那批青年战士,亲切的直呼其名,对牺牲的年轻战友的深切怀念的感人情景。这就是红军三军最高统帅与红军普通士兵的水乳交融!剧中毛主席动情的说:“是你们这些普通战士,用信仰和生命完成了伟大的长征,缔造了长征精神”。笔者看到这里,再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邓小平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正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用信仰和生命完成了伟大的长征,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奇迹,缔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时代观看纪念长征的影片,在新长征启航之际,我们更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大会师》通过电影这一大众文化的艺术载体,让我们对长征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长征从突破湘江到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到飞夺泸定桥,再到爬雪山、过草地……红军在物质短缺、装备落后,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等极其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历时两年,行程万里,最终到达陕北胜利大会师,让人深刻认识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要有流血和牺牲的。无数先辈越过千山万水,克服重重阻隔才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长征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于心。
片中浓墨重彩地呈现出一批普通战士的悲欢离合,枣儿、书同、邓承武、石传一等四名角色,他们从普通的乡野青年到投身革命成为参加长征的红军小战士,他们英勇作战、不畏牺牲,这种变化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军队伍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这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既需要毛主席等一批党的领导人的正确决断,也离不开无数普通战士的奋勇拼搏、冲锋陷阵。我们的党,正是由千千万万的党员组成的,每个党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不惧困难,才能让我们的党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和红军坚持北上抗日,既彰显出道义担当,又嬴得了民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工农红军唯一正确的选择。毛泽东与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做了有理有节的斗争,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三大主力会师会宁,取得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这一切都全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实践证明,有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有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红军就转危为安,化险为夷,革命就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纪念长征,我们要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改革开放,走好新时代的长征之路!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八十周年之际,学院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共同观看革命历史电影《长征大会师》,影片以史诗般的恢弘巨制、新颖深厚的精神开掘和新鲜独到的细节呈现,向世人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壮阔历史画卷。
这部红色历史大剧,令人感慨,发人深省。它用大量鲜活生动的事例,诠释了一个真理:长征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纪念长征,我们要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改革开放,走好新时代的长征之路!
关于长征的题材,从电影到电视剧,已经有了不少,但是真正以三军大会师为主要题材的电影作品,《大会师》应该是第一部。该片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不仅表现了长征这个人类历史上伟大壮举的艰苦卓绝,而且揭秘了红一、二、四方面军从合到分、从分到合,艰难北上、胜利会师的光辉历程,同时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红军领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终实现胜利会师这条主线进行了十分清晰的再现。其中关于作战的场面,诸如百丈关、直罗镇、会宁城、山城堡等著名的战役战斗,写得悲壮惨烈、气壮山河。
《大会师》之所以感人,还因为作品不仅把笔墨用在关注领袖上,而且浓墨重彩地写出了一批普通战士的命运起伏和情感故事。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征战,要靠具有理想和信仰的红军部队才能完成。一方面需要像毛泽东这样的军事政治领袖的领导和正确决策,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一个个普通士兵的英勇奋战。《大会师》就在展现领袖人物的同时,写出了诸如枣儿、书同、邓承武、石传一等一批青年战士投身革命参加长征,在红军队伍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动人故事。它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过去写重大题材容易忽略对普通战士活动的描写的窠臼。正是基于这一点,这部作品赢得了很多青年观众的喜爱和认同。这一成功实践证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不是非得人物显赫、事件重大不可,只要把小人物写好写活,也可以实现小中见大的非凡艺术效果。
一部优秀的作品再现历史的时候,不应该是简单的描摹,而应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作。在这一点上,《大会师》可以说别具匠心。影片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加上大量催人泪下的细节,营造出深情悲壮的审美效果。比如,女战士枣儿牺牲时,敌人的子弹打中了她胸前佩戴的黄花。顷刻,殷红的鲜血侵染黄花,花朵由黄变红,枣儿悲壮倒下。还有过草地时,红军战士在即将被泥潭沼泽吞噬之际,仍不忘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留给缺少衣服的战友。画面里,举着一块银圆党费和党证的手渐渐下沉,只剩一顶军帽漂在水面上。这些极具象征意义的表现方式都是对英雄、对理想、对信仰的由衷赞颂,它与战场上的冲锋陷阵一样震撼心灵,荡气回肠。
我们共产党人不能忘记初心。但究竟什么是初心?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用他们英勇牺牲和无私奉献的壮举,对此作出了深刻的诠释。不可否认,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某些文艺作品沿着“去历史化”的错误方向,走向了一个极端。而《大会师》与这种“去历史化”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创作者坚定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寻找到了文艺作品表现历史的正途。从这个角度看,《大会师》就是一部展示共产党人初心的优秀教科书。
电影以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传奇与坎坷并重的历史史诗,揭秘长征途中红一、二、四方面军从合到分,从分到合,艰难北上,胜利会师的光辉历程。
历史线性结构以时间自然顺序及事物因果逻辑顺连延展铺设剧情。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在《大会师》中,电影以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波澜壮阔、血火烟的艰苦征程和艰难回合为创作蓝本,通过其传奇与坎坷并重的历史史诗叙述。影片揭秘了长征途中,红一、二、四方面军从合到分、从分到合,艰难北上,胜利会师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长征的背景,同时也延伸了全片叙事的整体脉络。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不畏牺牲的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从一九三四年十月,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八万和构图等的协调,使得场景立体逼真,再现了中共党史重要历史片段场景。影片对百丈关、直罗镇、大渡河、腊子口、会宁城、山城堡等几场重要的战役浓重笔墨的细节描写,为观众呈现史诗的恢弘震撼,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战争场景。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一段壮丽史诗,长征是中华民族的一座精神丰碑,千年传唱,万古不朽!,该剧以史诗般的恢弘巨制、新颖深厚的精神开掘和新鲜独到的细节呈现,向世人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壮阔历史画卷。观看这部红色历史大剧,令人感慨,发人深省。它用大量鲜活生动的事例,诠释了一个真理:长征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纪念长征,我们要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改革开放,走好新时代的长征之路!
我们通过电影再次了解历史,胜利会师结束了,然而我们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大会师》电影,此部电影是讲述红军长征历史的一部优秀作品,以四位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再一次以逼真的场景展现了红军长征时期所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展现了红军老前辈坚定信仰跟党走,不怕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的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展现了红军老前辈坚定的意志与高尚的品德。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敌人对革命根据地展开了疯狂的围剿。在党内毛泽东被排斥在党和军队的领导核心之外,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下,中国工农红军遭遇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伤亡惨重,根据地大量流失,红军不得不被迫开始转移,这才有了长征。长征刚开始,中央红军就在湘江战役中遭受重大损失,8.6万多人,一下锐减到3万余人。革命向何处去?红军的前途在哪里?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挺身而出,在湖南境内召开的通道会议上提出转兵贵州,放弃与红二、六军团湘西会师的建议。周恩来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立即召开政治局会议,说服李德、博古,改变了行军方向,使红军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核心领导地位。他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声东击西,巧渡金沙江,率领红军彻底跳出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包围圈,彻底改变了红军自长征以来一直被动挨打的局面,实现了历史的大转折,取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继而毛泽东又指挥红军打过嘉陵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开创了红军长征的新局面。红军长征到达懋功,实现了红一、四两方面军的大会师。两河口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确定了共同北上,建立川陕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日本鬼子侵占我东北,又蠢蠢欲动,妄图侵占我华北。蒋介石不顾民族危亡,不想抗日救国,只想着“攘外必先安内”,集中兵力围剿红军。蒋介石这样做既违民心,又失道义。我们党和红军坚持北上抗日,既彰显出道义担当,又嬴得了民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工农红军唯一正确的选择。张国焘对党中央阳奉阴违,他坚持南下,妄图分裂党分裂红军。毛泽东与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做了有理有节的斗争,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三大主力会师会宁,取得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这一切都全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实践证明,有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有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红军就转危为安,化险为夷,革命就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通过观看此部电影,我们要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改革开放,走好新时代的长征之路!
电影《大会师》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在陕西吴起镇胜利会师的恢宏场景。影片以几个红军小战士的成长历程为主线,用普通人的视角讲述着苦难深重的家国情怀。
雪梅的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广大东北同胞正遭受的苦难。当时的中国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东三省,而蒋介石国民政府竞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借口,不拒外敌而对中国工农红军同室操戈,欲除之而后快。为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而北上2抗日,中国红军翻越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用血肉之躯谱写着一个又一个人类生命史上的奇迹。正如毛主席登临六盘山巅即吟:“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豪迈气概预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红军必将取得革命的胜利。
今年正值中国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回顾历史,在新时期,我们更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长征。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走好属于我们自己的长征路。做好本职工作,做好人民公仆。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80周年。为积极贯彻和落实总书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嘱托,缅怀先烈、不忘初心,弘扬长征会师精神,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举行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总体方案》,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共白银市委、白银市人民政府、中共庆阳市委、庆阳市人民政府、中共会宁县委、会宁县人民政府、中共西吉县委、西吉县人民政府、兰州电影制片厂有限责任公司、甘肃三军会师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甘肃会师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湖南潇湘第二影业公司、紫千传媒、北京众源尚地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等单位联合创作、摄制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大会师》。
《大会师》是第一部以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为题材的史诗电影。创作班子以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波澜壮阔、血火硝烟的艰苦征程和艰难会合为创作蓝本,通过其传奇与坎坷并重的历史史诗,揭秘了长征途中,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从合到分”,“从分到合”,艰难北上,胜利会师的光辉历程。影片反映了以刘志丹,习仲勋为代表的南梁革命老区、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为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奉献精神。打开尘封已久的历史往事和中国工农红军曲折成长的历史陈因。影片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红军高层领导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敢于斗争,实现长征胜利的主线。又恰当展现了历史大潮中、基层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和所表现的信念、情操、精神及扣人心弦的情感故事。影片既有长征途中红军经历的百丈关、直罗镇、大渡河、腊子口、会宁城、山城堡等悲壮、惨烈的宏大战役场面,又有枣儿、书同、邓承武、石传一等四位会宁小青年,投身革命参加长征,英勇善战、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
★ 长征观后感
★ 长征电影观后感
★ 长征观后感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