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影片《小男孩》的观后感(共含1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azh10040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整部影片很温情,最让人怜爱的是一直长不高的被称为「小男孩」的男孩子。他期待父亲回来的那份执著和渴望,还有知道父亲死了后一如打开的水龙头放肆哭的情形,很让人动容。做为一个成年人,我羡慕小男孩单纯的相信牧师告诉他一个古老的说法完成10件事情,上帝就会帮助,让他的父亲回来。因为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的'认识是很多都不现实,不可能,要保持理性。
刚看完电影的时候,我还在纠结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当知道事情是导演和编剧为了达到某些效果而编排时,心里还是有一点点失落,是真的很希望这个事情是真实的,这样能最大限度的温暖小男孩和知道这个故事的人。但是又转念一想,不是真的也无妨,因为小男孩在剧中已经愿望实现,并且真真切切的感动了我们这些成年人,对我们有所触动,这就足够了。
我想这个电影对于外邦不信的人可能最多是亲情的感动,感受当时二战的一个背景情形等等,但是对于我们,却还是蛮有意义的。也许是因为太感动,也许是相比小孩的单纯和感性觉着为自己的世故和理性而惭愧。从而有一个领悟,就是即使是成年人我们也要尽量保持一个单纯,信靠的心在主面前,即使外界有很多的声音包括来自自己的经验和判断,但是也要有一个顽强的声音从内心里发出来说「要相信」,哪怕声音很微弱,被很多其他的声音盖过。当然我们也知道,我们常说我们跟主求了,主不一定成全,因为神有神的美意,也要看具体什么事情,然而在不要妄求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选择相信!
这是一部令我震撼的电影,如果不是电影中穿插了个别黑白镜头的战争场面,我真的看不出这是一部战争片。
整个故事都是在温暖的生活情境中展开的。美国的一个小镇上,一个小男孩的父亲在二战中成了日本的俘虏。小男孩相信自己的信念可以把父亲带回来,他想用双手的“魔力”把日本吸过来,阻止战争。
这时,镇上来了一个日本人——桥本。镇民哪里容得下他,将仇恨全部发泄在这个日本人身上,他们骂他,用脚踢他,把他的房子砸得稀巴烂。桌子、沙发、相框……无一幸免。屋内一片狼藉,先辈鬼子扫荡了一样,可怜的桥本跟个小兔子似的,完全没反抗能力。
牧师对小男孩说:“如果想救回你爸爸,就必须和桥本成为朋友。”小男孩就不顾全镇人的误解,和桥本慢慢成为朋友。小男孩无时无刻不在期望着父亲回来。
终于,美国向日本投射了两颗原子弹,两朵巨大的蘑菇云占满了整个屏幕。在蘑菇云升起的同时,地面的房屋瞬间崩塌,无数生命顷刻消失,这样的杀伤力隔着屏幕也足以使我毛骨悚然。“小男孩”其中一颗原子弹的名字显示在黑暗的屏幕上你,画面就转回了小镇,战争结束,小男孩等回了父亲……
我想,小男孩如此可爱,为什么要经历差点失去父亲的痛苦呢?日本人桥本又为什么要经历被欺负的屈辱,日本人为什么又要遭受原子弹的巨大伤害?这一切都是因为战争,国家质检的战争,带来的损失和痛苦总是普通民众在承担,战争是可恨的。
生在和平时代从未进过战争的我,永远都不希望见到战争。永远都不希望见到战争,希望“小男孩”的故事不要再重演。
这是一部关于信念的电影,如果说这个时代,信念已经毫无价值可言,那么这部电影就是用眼泪来唤醒信念的。
一个小男孩,从小成长发育都比别人慢一步,这个城市里所有人都比他矮小,而小男孩的镜像投射的角色则是日本人桥本,导演安排可谓富有深意。这两个人的处境与人际关系竟然出奇地相似,桥本作为日本人,在美国白种人看来不仅矮小而且还遭受到敌视,就如小男孩的处境一样,没有朋友,被欺负,被歧视,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桥本说,他什么都不信,但是他却信自己,他的房子里保留的日本物件就说明了他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对自己国家的认同,他没有过度宣扬也没有自卑不堪,就是这个信念,强烈的自我生存信念,在最后医院濒临死亡的那一刻,他凭着精神信念活了过来。
而小男孩,影片中的主角,他身材矮小,却强大无比,因为他的精神信念足以让地动山摇,一次在魔术师安排下的用意念移动汽水瓶子,再到之后由于巧合“移动”了一座山脉,他的形象在这个城市高大伟岸起来,所有欺负他的人不再敢欺负他,城市里的居民从向来的视而不见,到对小男孩的行为赞不绝口,从心底里佩服,这个单纯得纯粹的小男孩,用父亲素来教导他的——用信念和意志去完成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他不畏流言蜚语,义无反顾,果断决绝地努力下,在他夜以继日,持续不断地坚持下,日复一日地对着太平洋海岸,用“信念”去阻止战争,他做到了。
“修持加行,次第修学,明心见性,花开见佛”
当我们没有真正认出自己之前,需要信心,需要次第修学,需要正知正见善知识引领。当一步步往上爬,发现空气是如此新鲜,树木如此茂密,草木繁盛,眼见善色,耳闻鸟鸣,心如明镜,原来自己本来具足。发现自己,妙明真心,佛陀说“众生皆具如来德相”,只因没有觉知。
神父让珮泊按照清单一件件去完成,发愿说完成后就会见到父亲,爸爸就会回来。就是去布施,去忍辱,去持戒,修戒定慧,建立和谐关系,成为爱,付出爱。
我是我世界里唯一的主角,其他人事物都是来为我配戏的,所以珮泊和日本人在一起完成一件件任务,用信愿行,用庄严的仪式,成就最后的完满。
其实我们也是一样,通过闭关体验学习,通过各种修持加行,来一步步成长自己,一点点破开迷雾,来转识成智,见到自性。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回头一望,走过的路,相遇的人,无不是菩提路上相互扶持,助你成长的点化。违缘也罢,顺缘也好,无不是在告诉你转向转型,去体验更加丰盈富足的人生。
逃不过的二战题材,从主客两个视觉去交替,美国人民对战争的憎恨只能通过某个对战争毫无关系的HIMOSHINO丧失和发泄(忽然想到前几年抵制日货,砸几量日本车真的可以抵制日货吗?赶走几个日本小企业可以崛起中国经济吗?抵制日货的根源在哪里?民族科技无法崛起,同时不从上流斩断进口,难道有米吃还非鼓励人吃SHI吗),作为挑起事端的日本方,或许前期在军事上政治上处于主动的日本,而日侨的处境是非常被动的。实际从主客双方的角度去否定战争。
好吧,信仰。信仰应该是整部电影的核心和主线,在这部影片里,成人的对于信仰渐渐淡化,内心纯正的人延续坚固了信仰。LITTLE BOY,和他的妈妈,牧师都是信仰的守护者。这三个人分别演示了信仰中的不同角色:牧师的铺垫,先行引导,LITTER BOY的固执与坚守,信仰的践行者;妈妈的协同与鼓励,信仰的加固者和捍卫者。
Villagers 的态度其实大部分是茫然的,她们去教堂寻求心理的救赎与安慰,但是对于信仰,她们已经不够单纯,无法清空得像个孩子一样去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但是当山被移动的时候,他们的信念被奇迹加固,但是她们只是这场布景的观众,她们是信仰中的芦苇草。
宗教:宗教在西方,不谈稳定政治等主管作用,谈谈客观的作用。宗教以教化为目的,更多是奠定了西方的德育基础,所谓价值观等。在战争中则更多承担了安抚与希望等。
人性:其实电影一开始,或许很多观众对于哥哥这个角色的爱憎倾向比较显著,哥哥更多担任的是人性的代言。有些压力有些绝望让人丧失,但是弟弟的逐步逐步影响,妈妈结婚纪念日盛装让他把自己(的卑劣)看得更清,对HIMO的暴虐态度到最后的担当与施救...让角色的在经历中逆转...这大约是人性+德育的底线。
相信上帝的孩子总坏不到哪里去,(我不是子民)就像说喜欢音乐的孩子坏不到哪里去...
《小男孩》讲的是二战期间,一个长不高的小男孩总是受到镇上其他人的欺凌,他的父亲是他最亲密的伙伴。父亲不得不去参军了,小男孩和家人只能每天期待着父亲回来。小男孩为了父亲能回来,完成牧师的清单,坚信着自己的力量,如借助牧菜籽的力量移山移山,对着海那边的日本施力就能结束战争。最后父亲终于回来的圆满结局。
小男孩一直坚信着魔术师的一句话 “do you believe you can do this”。他始终坚信着并实践着一切他以为能让父亲回来的办法,这种相信的力量让人动容。电影中好几处都让我湿了眼睛,好像痛痛快快的流眼泪,可是眼泪总是掉不下来。看完电影,越发的低落,感觉自己这几天又走进了一种持续低落的抑郁里。看完电影,循环着一些悲伤的歌,整个都情绪压进了一个角落里,整个人被低落包裹缩紧。
电影中有战争的无奈与残酷,借助小男孩梦里的视角,我们看到投向广岛的原子弹摧毁了一整个城市,鲜红的原子弹壳与蔓延的黑色废墟形成鲜明的对比。战争到底有没有输赢?
原子弹的名称叫小男孩,是《小男孩》的小男孩。
电影中还有美国人对待日本人的态度。珍珠港事件由日本人发起,大家都认为战争由日本发起,他们怨恨所有的日本人,电影中的桥本是一直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大家都怨恨他,甚至想要置他于死地,小男孩也不例外,认为都是由于他们这样的人父亲才回不来,但由于清单任务的缘故,他要与桥本成为朋友,最后小男孩接受了桥本,与他成为了朋友。
有一点这部影片中是有批判将战争的疼痛怪罪到整个民族做法的。显然中国的一些抗日神剧是无法与之相比。
不得不说的是,剧情确实有些微的俗套和简单,前几十分钟小男孩执着于魔术师的片段甚至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地步,但父亲生死未知的战争背景还是怎么都笑不出来。战争总是残酷的,为了在战场上有源源不断的兵员补给,强制征兵成了报效祖国的不二之选,这个家里本该是方才成年的哥哥远征,却因为平底足而阴差阳错地让父亲顶替,虽然小男孩日后与哥哥起冲突时口不择言,斥责哥哥是父亲失踪的根源,但即便哥哥当时应征入伍,此时下落不明的是他,这个家庭难道就不会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吗?亲人都在家中享有平等的地位,无论父亲还是儿子,都是家庭圆满的必不可少。
父亲杳无音信,这个破碎的家庭陷入了彼此依赖又彼此埋怨的微妙处境中,天真无邪的小男孩深信牧师的话,以为只要实现了希望清单就能唤回父亲,哥哥无法接受这种错把现实当童话的异想天开,兄弟俩几乎反目。镇上的医生趁虚而入,主动向母亲示好,哥哥话中带刺。这是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再也经受不住的风雨,危若累卵的亲情就在父亲尚有一线生机的希望中艰难维系。
童心未泯的父亲在潜移默化中给小男孩灌输进信仰的力量,钟情于魔术师,一次次问他“do you believe you can do this?”,都是为了让他相信人定胜天。世事难料,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挑战何时来临,他需要在战争世界里为孩子培养起一股信念,一股不悲从大流,自我坚定的信念。他的确做到了。在父亲走后的日日夜夜里,他靠着这股贻笑大方的信念,撑过一个一个没有父亲相伴的暗夜。谁都会对他的无谓坚持哄然大笑,在他一次次在海边迎来日出送走日落时,镇上的每一个人都像是在看一场闹剧,一场由这个八岁的小个男孩用相信童话与奇迹上演的闹剧。或许,是我们的世界太过复杂,成长向我们的生活中加入太多琐碎负面的东西,我们长大成人,不再相信天真的想象,不再相信简单的信念,用一切理智逻辑费一番周折分析出来的,往往是能让我们彻底死心的结论。而八岁孩子的世界里,是没有那些所谓理性的,相信就是相信,不相信就是不相信,从来都是是非黑白的泾渭分明。所以他坚信,只要用心实现牧师提出的要求,就能救回父亲。他不管流言蜚语。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电影的名称是《小男孩》。
小男孩有一个特点,他永远是那个高度,他患有侏儒症,他比同龄人矮好多,老是受他们嘲笑欺负。幸好他有一个对他很好的爸爸。可是战争爆发了,他爸爸必须去当兵,从此他没有和他爸爸一起生活,后来他爸爸被日本人抓了起来,但他始终坚信他爸爸一定会回来的'。他的信念和坚持感动了很多很多人,连当时的美国政府都以他的名字little boy命名了原子弹袭击日本的行动。
战争结束了,传来的消息却是他爸爸已经死了,他很受打击,后来一个日本朋友劝他说,你已经为爸爸做了好多,爸爸也会开心的。令人惊讶的事发生了,最终他爸爸活着回来了。
感想一,即使是敌对的日本,也有友好的善良的日本人。
感想二,我们要像小男孩一样,坚持自己的信念,相信奇迹的存在。
感想三,要和平,不要战争。
选择相信是需要勇气的,爱和信念最终可以创造奇迹。这是电影的主题,足够强大的信念也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从被魔术师的“魔法”帮助实现了第一次隔空移动物品,后来小男孩就坚信自己也是有魔法的。
父亲是小男孩心目中最好的“伙伴”,片头用了几段来陈述父子关系,导演将孩子幻想中的情节展现出来,生动有趣。因为长子是扁平足不能参战,所以父亲上了战场,然而在菲律宾,父亲成了日军的战俘,生死未卜。后来,小男孩遇到善良的神父,他给了男孩一个圣经里的清单,并且告诉他,要按照清单里的任务一条一条完成,那么在战争中失联的父亲就会回来……
这部电影有好几个泪点。小男孩爸爸葬礼的那段,我眼泪止不住往下掉。还好结尾反转,不至于太过伤心。有几个感触的地方:
爱。那张清单的存在起初有点好笑,在桥本眼里它不过是神父用来欺骗小男孩的障眼法。小男孩坚持去完成,电影里说那是信念,我觉得其实爱更适合解释。小男孩从前没有朋友,爸爸是他唯一的partner,他有一个很爱很爱他的爸爸,爱是相互的,所以他也深深地爱着这个伙伴。为了爸爸能够回来,他可以做任何事,甚至于和大家都不喜欢的人去做朋友。这是亲情。然后是友情,我一直对于友情都很重视,朋友不同于亲人,这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所选择的,希望能够相处一辈子的人,我们深深爱着朋友们,并不次于我们的家人。桥本是一个很好的朋友,他可能知道小男孩起初接近他,并不是真心,但还是愿意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总有一个人需要迈出第一步,任何感情都是如此。最终小男孩也确实把他当成了真正的朋友。对于他人的认识。桥本是日本人,因此也一直是被排斥的对象。因为美日战争的原因,小镇上的人讨厌他甚至恨他。但其实他本身并没有错,他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拒绝战争。战争太残忍,所有的参与方都是受害者。家庭被拆散,相爱的人被迫分离,会发生很多不美好的事情。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而并非一个和平的年代。突然感慨,真是感谢祖国,让我们和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总体来说很喜欢这部电影,里面也不乏一些搞笑的片段,小男孩的演技也很有感染力。电影的画面感很强,Little Boy导弹出现的场景黑红映衬也很带感。
前几天学校组织我们看了一部叫《念书的孩子》的片子,很感人,我们班的同学都深受感染。
电影主人公是陆凯,父母都在城市工作。他从小和爷爷相依为命,由一只名叫“小勇气”的狗陪伴着陆凯。陆凯每天晚上最希望父母能给他打电话。有一天,陆凯的爷爷突然想听陆凯读书,就把新课文读给爷爷听。
久而久之,鲁被爷爷开除出读书和读史书。每天放学后,陆凯都带着他的小勇气到处走,他们的关系很亲密。但是有一天,陆凯的爷爷突然生病卧床,没有呼吸,最后去世了,永远的离开了陆凯。卢克的父母回来后,想带卢克去城里上学,但找不到合适的学校。最终,父母找了一所学校接受了这条路,但在城市里养小狗不方便,所以这条路只好勉强留下了一点勇气。
电影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哭泣。我们的父母都在我们身边,每天给我们做好吃的喝的。而且路是开着的?我每天最大的希望就是父母能给他打电话,每年过年都能回来。我们的生活比开车好多了。如果离开父母,我们能不能就这么坐在那里哭?
从陆凯的写作中,我感受到了肖丹和陆凯之间的友谊。有句话叫“狗是人类忠实的伙伴”。是的,这就是肖丹和陆凯之间的情况。他们是亲密的朋友,甚至成为兄弟。当陆凯离开肖丹时,陆凯的脸上有两行泪,肖丹尽力追车,但命运并没有眷顾兄弟俩。
看完电影,脑子里出现了一个词:“爱”。我被陆凯和肖丹之间的友谊,陆凯和爷爷之间的感情,妈妈和爸爸之间的感情,以及社会对这些留守儿童和城市新市民的深厚感情所感动。同样,这条路开启了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样激励着我,是啊,我们要珍惜拥有的生活,更要对得起这美好的生活啊。
当我看完《小兵张嘎》这部爱国主义电影时,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一提起小兵张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倍受人们敬仰。嘎子小时生活很苦,但是为了改变人们艰苦的生活,他少年时就参加了红军,他给红军战士带来了快乐。嘎子多次完成艰巨的任务,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敌人一枪,但他仍不顾伤痛毅然追击。他聪明的脑袋瓜用一只假枪就把敌人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大功。嘎子的爱国热情、幽默、滑稽、可爱、坚强不屈,不达到目的绝对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
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和嘎子对比,我显得是那么渺小。嘎子为完成艰巨的任务而奋不顾身,即使失败也会坚持不懈地去完成而我失败就放弃。记得那次学校开展一次“科技小发明”的活动,我当时就迫不及待地向老师报了名。正当我满怀信心地开始制作我自己设计的“动力小船”时,却发现了一个个让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的问题。如接上电线了电池却不通电。等我解决了电池的问题后却发现螺旋桨转不了了,当我解决螺旋桨的问题却发现这一个个问题把我搞得头晕眼花,头上金星乱飞,我一气之下把“动力小船”摔了个稀巴烂。结果认真制作,能持之以恒的同学获奖了。望着他们胜利的神情我后悔莫及。是啊,有句古话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为何说无难事呢?因为做了,“难”事则转为“易”事不做则反之。联系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挖根刨底地搞清楚,才能够为我国的将来出一份力量。
同学们,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未来的中国属于我们,我们要发奋学习,像嘎子哥一样毫无保留地把一切贡献给我们的祖国。
暑假里我和家人一齐观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影片反映了党和红军为了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冬子的爸爸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为了省下药给其他红军伤员用,坚持不用药,手术中他浑身冒汗,但他咬紧牙关没发出一声呻吟。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冬子的妈妈为了掩护群众转移,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后在烈火中光荣牺牲,看到这我流下了眼泪。潘冬子从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有志气,有胆量,勇敢的完成了给山上红军送盐的任务,巧妙地躲过了敌人的搜查。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红星闪闪放光芒,红星灿灿指路程”的歌声总在我耳边响起,这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它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就应加倍珍惜。看看过去,比比此刻,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里,是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下长大的,每一天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同学间还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做事不为对方和群众着想,太自私;在生活中不爱惜粮食,挑食,穿名牌,不爱惜书本和文具,真是不就应。我们应像冬子那样时刻不忘自我肩负的重任,从严要求自我,好好学习,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从此刻做起,争做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 抗日影片观后感
★ 爱国影片观后感
★ 林则徐影片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