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十讲》读后感,生活就是一本书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yimenganiu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活十讲》读后感,生活就是一本书(共含7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imengani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生活十讲》读后感,生活就是一本书

篇1: 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本来就是一本精彩的书,当我们站在时间的洪流里,需要学会思考,需要学会欣赏,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让我们用心去读懂生活这本大书。

最近,我们“泰享读”教师读书会读书二组的老师们正在读台湾知名画家、诗人蒋勋的《生活十讲》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衣食住行、社会伦理、艺术文化等皆囊括其中。

作为一名老师,读到其中跟教育有关的内容,总会激起我们内心的涟漪。张老师对书中第一章相关内容印象深刻。《新价值》这一章中讲到:我们评判一个学生,是坏学生、坏孩子,因为他的分数不够,可是他对人性可能已经有很丰富的理解;我们评断一个好学生、好孩子,也是用分数,却不代表他有能力面对情感和伦理的种种课题。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法律系的高材生不表示不会犯罪。读着这段文字,不禁让人想到了最近网上热议的北大经济系学霸弑母后逃亡3年案。这个众人眼中的完美学霸,居然是一个毫无人性的杀人恶魔。这不得不让人思考,我们的教育评价体质,只注重分数,众人眼中的学霸,是因为他的分数出众,可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连基本的人性都泯灭了,这样的孩子能堪称完美吗?但是,我们现有的教育体质很大程度上还是只能培养出会考试的机器。《生活十讲》中说:我们应该是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们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这些,是不能考试的。如果,我们的教育真的能发展到这一步,那该多好。

吴老师读了《生活十讲》作者在文中提到这样一段话很有感触:现在这个时代,人们有那么多事情要做,仿佛最不重要的就是吃饭了。一天最重要的早餐,有多少人是在路上匆匆解决的,更不用说要花几个小时准备一顿饭了。

其实,食物中是充满回忆和亲情的。异乡的游子,到哪里都会怀念妈妈的味道,他想念的不只是食物,更是母爱和乡愁。每次回家,我们常常感受到父母忙忙碌碌得做了一桌的好菜,他们的爱,他们的思念,他们的不舍都饱含在这一桌美食里,千言万语都饱含在食物中,他们不期待你大富大贵,但一定要吃好,不要亏待自己。正如作者在文末写的:在新食代,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缓下自己的脚步,少吃一点,吃好一点,并且学会等待,等待花开、等待果熟,等待不同季节的不同食材,等待一道食物用繁复的手工步骤细心料理。

篇2: 生活十讲读后感

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生活十讲》这本书。

这本书是台湾作家蒋勋写的,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它包括了十个方面。

蒋勋先生认为整个社会的一切都在商品化,人们正在物化,唯利是图,一切以钱为中心。这就引起了许多问题,比如毒奶粉,地沟油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彼此之间也变得冷漠,因而出现了许多伤害他人的事件。我认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此类现象。不过现状就是学生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付没完没了的考试,学校里从不教怎么在社会中生活,也不教基本的道德层面的知识。所以大学生犯罪也是层出不穷。他们肯定知道犯罪可能要坐牢,可是为了利,再加上道德的沦丧,他们还是去做了。这就反应出了教育方面的`重大问题。在我看来,清代的科举是以八股来控制读书人,那现代就是以试卷来麻痹读书人。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犯罪行为,其中许多是受到了不良诱惑才引发的。生活中总会接触到一些暴力色情的东西。这些东西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有利可图。国家zf必定想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总会有无法彻底解决的事。这就需要人们掌握基本的伦理,在最后一步解决问题。

当今想当官的人肯定不少,不过是为了人民而做官的又能有几个哪?许多“官二代”的行为被曝光后引起了我的思考:当官就能超越法律吗?再加上一些官员的贪欲,让我深感官场的黑暗。其实当一个普通人又有什么不好的哪?如果为了出名成为流传千古的大人物就太功利了,这样的努力本身就变了味。

有一件很矛盾的事:在学校做题时,老师说要有创造性思维。可是题目的答案却是唯一的,何谈创造?我相信美国的学生会更有创造力,从他们高科技产品的数量就可以看出。学生时期应该是一个人最有创造力的时期,可是却被浪费了,这不能不说是悲哀。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非常高的,总gdp也是很高的,但人多啊,离富裕还差很多。人们也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是科技是需要创造的啊!

书中谈到了文学。读书是了解文学的过程,读书笔记是结果。书中也说过:“如果你注重过程,那你就去学文学;如果你注重结果,那你就去学哲学。”现在学生读书,老师检查的方法是看读书笔记,大部分学生也注重结果。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哪?

书中也毫不避讳地讲到了“情”“爱”“欲”。可能由于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都尽量避免谈这些。不过有个比喻我还是来分享一下:如果一个人看到了花,又看到了蓝天,他都很喜欢,这可以说是专一。那为什么一个人喜欢一个女人就不能再喜欢另一个,这不也是专一吗?

最后讲的是吃。我觉得吃货没什么不好,美食家那才叫舒服,吃吃美食就好了。如果为了保持身材刻意减肥就太没必要了,你喜欢吃就吃,没人管你,为什么非要压抑自己。如果世界上没有胖瘦高矮,人看起来就都一样(除了脸),那一定是一件很恐怖的事。许多家长对小孩说过要多吃点才能长高,这是很荒谬的。长得高有什么好,一不小心撞门上,天塌了还得顶着。

我很佩服蒋勋,他观察的很多,也敢于表达真实想法,《生活十讲》对我很有启发,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

篇3:生活十讲读后感

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生活十讲》这本书。

这本书是台湾作家蒋勋写的,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它包括了十个方面。

蒋勋先生认为整个社会的一切都在商品化,人们正在物化,唯利是图,一切以钱为中心。

这就引起了许多问题,比如毒奶粉,地沟油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

人们彼此之间也变得冷漠,因而出现了许多伤害他人的事件。

我认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此类现象。

不过现状就是学生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付没完没了的考试,学校里从不教怎么在社会中生活,也不教基本的道德层面的知识。

所以大学生犯罪也是层出不穷。

他们肯定知道犯罪可能要坐牢,可是为了利,再加上道德的沦丧,他们还是去做了。

这就反应出了教育方面的重大问题。

在我看来,清代的科举是以八股来控制读书人,那现代就是以试卷来麻痹读书人。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犯罪行为,其中许多是受到了不良诱惑才引发的。

生活中总会接触到一些暴力色情的东西。

这些东西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有利可图。

国家zf必定想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总会有无法彻底解决的事。

这就需要人们掌握基本的伦理,在最后一步解决问题。

当今想当官的人肯定不少,不过是为了人民而做官的又能有几个哪?许多“官二代”的行为被曝光后引起了我的思考:当官就能超越法律吗?再加上一些官员贪wu腐bai,让我深感官场的黑暗。

其实当一个普通人又有什么不好的哪?如果为了出名成为流传千古的大人物就太功利了,这样的努力本身就变了味。

有一件很矛盾的事:在学校做题时,老师说要有创造性思维。

可是题目的答案却是唯一的,何谈创造?我相信美国的学生会更有创造力,从他们高科技产品的数量就可以看出。

学生时期应该是一个人最有创造力的时期,可是却被浪费了,这不能不说是悲哀。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非常高的,总gdp也是很高的,但人多啊,离富裕还差很多。

人们也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是科技是需要创造的啊!

书中谈到了文学。

读书是了解文学的过程,读书笔记是结果。

书中也说过:“如果你注重过程,那你就去学文学;如果你注重结果,那你就去学哲学。”现在学生读书,老师检查的方法是看读书笔记,大部分学生也注重结果。

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哪?

书中也毫不避讳地讲到了“情”“爱”“欲”。

可能由于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都尽量避免谈这些。

不过有个比喻我还是来分享一下:如果一个人看到了花,又看到了蓝天,他都很喜欢,这可以说是专一。

那为什么一个人喜欢一个女人就不能再喜欢另一个,这不也是专一吗?

最后讲的是吃。

我觉得吃货没什么不好,美食家那才叫舒服,吃吃美食就好了。

如果为了保持身材刻意减肥就太没必要了,你喜欢吃就吃,没人管你,为什么非要压抑自己。

如果世界上没有胖瘦高矮,人看起来就都一样(除了脸),那一定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许多家长对小孩说过要多吃点才能长高,这是很荒谬的。

长得高有什么好,一不小心撞门上,天塌了还得顶着。

我很佩服蒋勋,他观察的很多,也敢于表达真实想法,《生活十讲》对我很有启发,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

篇4:生活十讲读后感

无疑,谈生活,生活是一个太宽泛的话题。

我们只能从心出发,去探寻那种美好的可能性。

蒋紫壬的这本书,据他的自序里说是由人将他当年从事近十年的一个广播节目录音整理之后出版的。

而书中的内容,也的确牵涉广泛,内容丰富。

其根据的固然是台湾社会当年的生活万象,而在一个侧面上说,也是近些年来我们的社会所面临的困境所在。

虽然从书的结构看,是就十个方面独立成篇又互相贯通地探讨生活的问题,及我们可以去探索、去改善的途径。

而从中一以贯之的精神是不变的,即一个深谙社会脉搏与生活之道的知识分子对于当代人生活状态的忧虑,以及他古道热肠地劝勉。

之所以不说教导,是因为那种浅显文字间散发出的平和与真诚。

他似乎是在同阅读者聊天,讲一些故事,说一段自白,不知不觉间就让是非分明地道出来,而那又的'的确确是经得起推敲的,因为那一路我们都是参与其间的,尤其,那种对于生命的关怀,是很感染人的。

他说,我们的教育没有教会我们去合乎人性,拥抱自我,因为考试是不会考的。

我们固然被灌输了大量知识,但是那不等于智慧,也没法简简单单就转化为智慧。

以至于善恶的观念都模糊不清,因为我们不了解,也没机会了解,同时也没有用艺术的方式去引导他们把积郁的情绪释放出来。

所以当下的境况下所谓教育,不是在教书,实在说是一份救人的工作。

整个社会的教育都缺乏思想性,逻辑的训练和思维的缜密性都不够,那是很容易随波逐流的。

他说,一个不重视建设文化,而是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中受伤。

物质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价值观,而过去年代的传统里那种风范却丧失了,导致自己对于人没有清晰的定位。

而单一的物质化的价值观塑造出的是一个没有自信,也缺乏人性的社会面貌。

真正成熟的社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如同巴黎,人们各自都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有一种不用通过与人比较就能相信自己的勇敢,安安静静地就获得满足的自信。

他说,文化倘若不与现实结合,不落实到生活中去,就可能只是一个假象。

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权利,那些通过考试,拿到学位,拿到编撰教科书资格的人,当然会成为官学的维护者,不然就与自己的身份抵触了。

而面对那种没有节制地放任与纵容的巨大体制,我们还是可以做点什麽,不要轻易服输,努力让我们自己还有让孩子们有力量去思考、去判断、进而去抗争。

这个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却也是大众的责任。

篇5:《生活十讲》读书笔记

上个世纪90年代,蒋勋在台湾的一家电台主持一个名叫“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节目每周一次,每次大约一个小时,谈论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

这个节目做了十年,是当时台湾颇有影响的收听节目。,有人根据当年的电台录音,将节目内容整理为“生活十讲”。今年5月,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生活十讲》,按照蒋勋自己的话说,“希望当年谈的事件现象”,“在一个崭新的世纪,能够沉淀出一种清明”。《生活十讲》以娓娓道来的故事展开“生活教育”,内容从新价值的建立,到认识自我,再到心灵生活的滋养要件,比如伦理、信仰、爱情、价值观、创造力等等。

台湾与大陆的文化同根同源,同样的生活问题,在大陆似乎存在得更广泛、更深刻。笔者看来,这样的书对促进人们在这样一个商业化巨速运转的社会,如何转变观念,如何学会生活,具有积极的警醒意义。“有自信的人,充满富足的感觉,总是很安分地——做自己。”这是《生活十讲》封面上的文字,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作者认为,文化不是呈现在上层的礼教中,而是点点滴滴渗透在生活不知不觉的行为中,他从价值、伦理、信仰、文学、情爱、饮食等十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信的人,怎样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核心,《生活十讲》通篇都在关注人,关注人如何才能拥有健康的、多元的人性;关注社会,关注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多元的社会环境,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标。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个人自省与文化规范应该相互作用;物质和精神的快乐同样重要,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不能缺少神话和文学;爱是一生的功课,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才可以重拾生命的信仰。

虽然,作者一直在谈“如何学会生活”,但谈话类的节目,都有“说教”的意味。作为教授,作者对目前教育体制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校绝对不是训练一批考试机器的场域”,若教育体制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以考试为导向,升学为目标,谁还会谈人性、谈艺术、谈文化?其实,孩子们更应该接受最好的音乐、文学、电影的熏陶,而这些又不能考试。作者说,学校如果像养鸡场、养猪场,将是巨大的悲剧。但反观当下大陆的教育,不要说中小学教育只是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挂在嘴上、写在墙上的口号进行敷衍,大学教育也只是将就业作为培养的终极目标,年年加强的辅导员队伍也只是希望学生别去跳楼、别出乱子。

作者认为,教育不是教书,而是一份救人的工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两只手机轮流响地忙着赚钱,学生也只能想着在毕业前赶快将腰包赚满,毕业后即可用“第一桶金”继续赚钱。“每个人都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这样困在消费形态里的教育,最后只能垮掉。同样,作为家长,当自己在努力创造经济奇迹时,往往忽视对孩子的关怀;作为“回报”,孩子们会对这样的冷漠与疏离进行反叛。对此,家长们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作为美学家,作者认为“美是一种救赎”,这个“美”,可以是一句诗,也可以是一张画。“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因为文学了解天地之心,呈现人生的各个面向,有助于阅读者建立宽容、理解的生命态度。

面对困扰青年人的爱与情,作者说,“爱是人类最大的课题”,所有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绝大多数的主题都在谈论爱的问题,千百年来,没有结论,因此,我们要探讨这个主题时,要怀抱谦卑的心情。作者试探着总结到:“爱的本质是:人是为了幸福而活的。”“一纸婚约不能保障爱情,只有爱情才能保障爱情。”在《情与欲》中,作者认为,中国当下孩子的启蒙教育中,“性”教育仍是一片空白。家长在诸如此类的敏感问题面前,总是含糊其辞;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却不教情教爱,因而引发了各种严重问题。为此,作者主张让孩子们接触一些严肃的情欲描写的书,比如《金瓶梅》、《西厢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红楼梦》等,使他们因此开始反省、思考,从而对人性的认识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作者说,“这是一个富裕的时代,商业的富裕提供了物质上的满足,我们很容易得到想要的东西,一双鞋子、一件衣服,甚至一个人,拿钱就可以买到了。可是中间有一个东西,在容易购买、容易贩卖的过程中,遗失掉了,这个遗失的部分恐怕就是台湾目前最大的难题。”十年过去了,这个遗失的部分恐怕也是我们今天的难题之一。

《生活十讲》打开一扇扇观察、思考社会的门窗,让我们能反省来自内心深处的不解、苦耐、无奈与失望,从而使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慢慢清澈起来,开始有意识地认认真真地做自己。

篇6:《生活十讲》读书笔记

第一讲、新价值

在这一章,作者提到了一些案件,与最近的中科院研究生刺杀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样悲剧的重演在于:一方面,教育制度打造出的是考试机器,而未考虑学生的内心。另一方面,一切都在商品化,物质消费成了共同价值观,人类的追求无止尽

第二讲、新官学

这里的官学类似于“固化的思想”,我们太过于习惯的东西,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在这一章里,作者提到了柏拉图对于性交的分类。一种是生殖的性交,一种是精神的性交,动物的性交才是需要分别磁性,而精神性的性交上只需要一个精神上依恋的对象,可以是男生也可以是女生。便是对于这样的一种思想的包容,才让台湾成为亚洲第一个同性恋合法的地区吧。

第三讲、新伦理

真正好的、有文化的规范,是内省的,不是向外指责的。作者提到了内省的教育,也提到了意识形态的问题。现在的我们很容易获得一件东西,不需要长时间的等待,于是便很难珍惜。时代快速地进步,伦理不断改变你,人要在这么不稳定的状况下自处,应该要找回自己的信仰,在对人、对事的期待与渴望中,重新去体验追求本书代表的那种高贵性,才是永恒不变的。

第四讲、新信仰

信仰最有价值的力量就是实践,在佛教经典中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深”便是在强调实践。作者信仰过天主教,也研究过佛教。在他看来,信仰里面最可贵的就是自我反省的过程,也就是认识自己的贪痴嗔。在这一章中,作者强调了在教育中建立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当人们看到生命本质的真相时,就不会被假象所迷惑。

第五讲、谈物化

经济文明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没有平衡的力量。人文与物质的两难自古皆然。因此在物质和精神中保持平衡,便是在避免资本主义的单一化,维持社会的多元性。在这里,作者提到了《小王子》里的房子,很有共鸣了。

第六讲、创造力

“神话有一个无限领域,可以同时满足幻想的创造力与科学的创造力,所以小孩读神话,他可能将来变成科学家,也可能变成文艺家。”神话其实是虚构的故事,但是这种集体潜意识正是文明的起源。

第七讲、文学力

“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文学是一种疏离,“假作真时真亦假”。我喜欢文学,是因为文学里的美和震撼是跨越时代与国家的,与历史和政治无关。

第八讲、爱与情

爱的本质在于:人是为了幸福而活。人永远需要爱,需要付出爱,也需要得到爱。但是,如果带着占有之心去爱,那么对于彼此而言都是负担。与此相比,用一种保管的心情,彼此都会更好,也更宽容。

第九讲、情与欲

“情欲在我们的文化中,会变成一种恐惧,而使人不敢去正面凝视。”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情与欲本身就是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刻意回避,甚至去压制,那么只会将至妖魔化。电影也好,书籍也好,都有这方面的描写。当我们一味地想避开对于人类动物性的讨论,就会分裂。

第十讲、新食代

《饮食男女》这部电影里,渗透出了中国的饮食文化。那个时代的人,每一道菜都是细工出慢活,等待是他们的态度。如今的我们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也习惯了快餐。可能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慢下来,去用心生活。

篇7:读《生活十讲》有感

阅读完《孤独六讲》和《品质四讲》,就接着看了《生活十讲》,每一本都很精彩,每一本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经过了作者的叙述,思考,读者看到的却是高于生活的人生历练。

全书从生活的十个方面进行阐述: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谈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每一个方面都是独树一帜,读起来很有愉悦感,深深地被作者独特的观点感动、同化。

全书的内容有一个理论的核心:一切都是以人为本,要去探求内在的部分,探求那个“因”,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核心,接纳所有的观点,同时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框架、思想框架去形成自己的观点。像情和欲这一章,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情欲的减低来自对情欲的了解。好像作者就这样非常地坦诚,非常地真实,非常地人性化,向读者一点点地论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作者表达任何一个观点时,都会先申明不同于他的其他观点并不是不好,并不是错误的。这样的接纳态度为读者起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即接纳所有的一切,同时选择专属于自己的那一份。

看完这本书后,对我的最大影响如下:在这个热闹的世界之余,在看到别人如何热烈地、激情彭拜地过生活之后,还是回来安安分分地,更加坚定地做着自己,成为着自己。非常感谢蒋勋老师,让我发现和成就了不一样的自己。

生活就是课堂

生活也是一本书作文

生活就是自娱自乐散文

生活就是为了工作

美,就是生活作文

这,就是生活美文

生活就像一本书作文日志

生活是一本书优秀作文

原来这就是生活心情随笔

法国留学:留学生活就是这样

《生活十讲》读后感,生活就是一本书(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生活十讲》读后感,生活就是一本书,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