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读后感(共含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落水雀仔”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读后感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创作于一九二二年,在临终前两个月作最后修改过的唯一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也是论者甚众,歧义甚多的一部象征性作品。卡夫卡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艺术地展现了一个纯粹艺术家的生存竟遇和矛盾以及人生的荒诞。小说故事简单,通俗易读,而阅读之后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困惑和无尽的思索。困惑也好,思索也罢,留在以后再讨论,我们还是先一同走进文本吧!饥饿艺术家经历四十天的饥饿极限在人生的大舞台为观众表演--我认为是展示--纯粹的饥饿艺术,引来观众如云,掌声阵阵。艺术家并没有因此而陶醉其中,因为他清醒的意识到:他的观众.粉丝并不是真正在欣赏他的纯粹艺术,而是在欣赏他的表演才艺;在观众眼里,一个人不吃不喝能忍饿四十天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所谓的饥饿表演无异于马戏团的表演,杂耍艺人的表演。这的确让艺术家痛苦莫明,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即使行家也没有人知道,饥饿表演是一件如此容易的事,这实在是世界上最轻而易举的事了”。一个献身纯艺术的人凭着艺术家的良知和荣誉感,在表演期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点食不进的”,更何况他压根儿不是在表演,而是在展示艺术本身,“但是没有人相信”,从演出经理到由众人推选出的看守,“没有一个人能够认真体察他的心情”。这才是艺术家感到痛苦的真实原因。
几年以后,人们开始厌弃这种饥饿表演了。为了重振饥饿艺术,可怜的艺术家不得不受聘于马戏团,开始了与兽类为伍的演艺生涯。演出的那天,蜂涌而至的观众“从他身边扬长而过,不屑一顾”,直奔野兽表演区,没有人愿意在他面前住足停留,就连管事也懒得为他换牌记数了。整个演出期间,谁也没有记起这位可怜的艺术家,谁也不知道他到底饿了多少天。直到表演告终的日子,管事在拨弄笼子里的腐草堆时才发现已经奄奄一息的艺术家。令人不解的是饥饿艺术家的临终遗言既充满矛盾而又耐人寻味。卡夫卡写到:
“我一直在希望你们能赞赏我的饥饿表演,”饥饿艺术家说。
“我们也是赞赏的,”管事迁就地回答说。
“但你们不应该赞赏,”.“因为我只能挨饿,我没有别的办法,”饥饿艺术家说。
“你到底为什么没有别的办法呢?”管事说。.
“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
这是他最后的几句话,但在他那瞳孔已经扩散的眼睛里,流露着虽然不在是骄傲,仍然是坚定的信念:他要继续饿下去。
饥饿艺术家死了,应该说他是为了信念而死,为坚守他的纯粹艺术而死,确切地说他是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而死。取而代之的是生机勃勃的黑豹,它狼吞虎咽地吃着渴望的食物,引来了阵阵围观。
故事以饥饿艺术家被草草埋葬而告终,而阅读后纷乱的思绪却难以梳理,伴随阅读的困惑始终萦绕于心难以释怀。卡夫卡通过这篇小说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虽然可以活下去,但我无法生存。”如果卡夫卡这句话能够成为我们理解其作品的钥匙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说,饥饿艺术家的生存困境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而这困境源自于人与社会的.矛盾,高雅与庸俗的矛盾,精神与物质的矛盾。
首先,我们每个人既是有着自我意识的个体,同时又是社会的人。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的流行时尚,无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维。当社会以“票子,房子,车子”作为成功象征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物质利益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像饥饿艺术家那样在名利面前保持自我,坚守信念,宁可饿死也不愿苟且偷生的人,不是也沦落到马戏团与兽类为伍吗?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像饥饿艺术家的观众一样表面上对“高洁”顶礼膜拜,而内心里谁会真正视“名利如浮云”呢?谁会去学宁可饿死也“不食周黍”的伯夷叔齐呢?作为追求高雅艺术有坚定信念的饥饿艺术家既“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也无人相信他的艺术,又不愿与现实和解,这样的人怎能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呢?
其次,饥饿艺术家和黑豹分别象征高雅与庸俗。高雅的艺术家冷冷清清,饥饿而死;庸俗的黑豹却观者如堵,它享受着美食,生机勃勃。这就是现实。古人说:阳春白雪,和者寡。高雅的艺术是不为大众所接受的;高雅的艺术不属于生活,它就是艺术本身。不然古时的俞伯牙为什么会因为其知音钟子期之死而终身不复抚琴呢?饥饿艺术家向大众表演艺术并企求观众认可,这无异于对牛弹琴,本身就有失高雅;既然没有知音何必要屈身马戏团混同于庸俗呢?迂腐的艺术家即使不学俞伯牙,也可以学学当今的易中天啊,“学术的观点,大众的口胃,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不是一样能功成名就名利双收么?不知变通的艺术家根本不知道现实是失节是小,饿死是大啊!只要活着,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何愁“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呢?
再次,饥饿艺术家追求纯精神而不食不合自己胃口的食物,某种意义上有把精神与物质相对立的倾向,这只能为极少数道德高尚的人所效法而难能为大众所接受。人在生活中需要有某种精神支撑,诚如卡夫卡所说:“倘若心中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之物的信念,人便不能生存。”但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也同样不能生存。饥饿艺术家临死仍然坚守其信念,但眼睛里流露的不再是骄傲说明,他已预言未来物质会战胜精神。令人困惑的是,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过度的物质占有又会使人堕落,使人迷失自我;人们虽然崇尚高贵的精神,但无法放弃宝贵的生命,因为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在精神和物资的天平上,我们需要精神的追求,信念的支撑,但不能否定物资;对于物资我们只能说: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总之,《饥饿艺术家》是一篇极富象征意义的作品。饥饿艺术家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思考,而我读到的却是困惑与怀疑:饥饿艺术家的至死不渝地坚守其信念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我怀疑其艺术,更怀疑其人品。既然“无人信高洁”,何求“谁为表予心”呢?
MSN(中国大学网)
序文: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①;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②,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③,将④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⑤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⑥,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 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注释:
①虽生意两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借此自叹其不得志。这里即用其事。
②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树。召伯,即召公。周代燕国始祖,名, 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③曩时:前时。 ④将:抑或。 ⑤徽: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⑥缀诗:成诗。
西陆:指秋天。
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序文的译文:
囚禁我的牢房的西墙外,是受案听讼的公堂,那里有数株古槐树。虽然能看出它们的勃勃生机,与东晋殷仲文所见到的槐树一样;但听讼公堂在此,象周代召伯巡行在棠树下断案一般。每到傍晚太阳光倾斜, 秋蝉鸣唱, 发出轻幽的声息, 凄切悲凉超过先前所闻。难道是心情不同往昔?抑或是虫响比以前听到的更悲?唉呀,蝉声足以感动人,蝉的德行足以象征贤能。所以,它的清廉俭信,可说是禀承君子达人的崇高品德,它蜕皮之后,有羽化登上仙境的美妙身姿。等待时令而来,遵循自然规律;适应季节变化,洞察隐居和活动的时机。有眼就瞪得大大的,不因道路昏暗而不明其视;有翼能高飞却自甘澹泊,不因世俗浑浊而改变自己本质。在高树上临风吟唱,那姿态声韵真是天赐之美,饮用深秋天宇下的露水,洁身自好深怕为人所知。我的处境困忧,遭难被囚,即使不哀伤,也时时自怨,象树叶未曾凋零已经衰败。听到蝉鸣的声音,想到昭雪平反的奏章已经上报;但看到螳螂欲捕鸣蝉的影子,我又担心自身危险尚未解除。触景生情,感受很深,写成一诗,赠送给各位知己。希望我的情景能应鸣蝉征兆,同情我象微小秋蝉般飘零境遇,说出来让大家知道,怜悯我最后悲鸣的寂寞心情。这不算为正式文章,只不过聊以解忧而已。
译文1:
西角高墙外,枯瘦的古槐树上,秋蝉在一声声嘶鸣,
狱中囚禁的我,思乡的心绪一阵阵渐深。
真不能忍受,这秋蝉扇动乌黑双翅,
对我一头斑斑白发,不尽不止地长吟。
蝉儿啊,清晨露水太重,你虽双翼轻盈,却难振翅向高处飞进,
到黄昏,冷风狂虐,你高亢的吟唱,也容易被风声掩沉。
你——枉居高树啜饮清露,可浊世昏昏,无人相信那高洁冰清,
哎,又还能有谁为我表白皎皎廉洁的一颗心!
译文2:
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作为囚犯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阵阵悲伤。我虽不到四十岁已是满头白发,哪还经得起那如妇人黑发般的蝉儿哀鸣的侵袭。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虽然蝉儿居高食洁,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内心的沉冤。
译文3:
深秋里秋蝉不停地长鸣,触动了我在狱中念家思乡的愁情。哪禁得住乌黑的蝉影,对我已白头之人高声悲鸣。秋露重重有翼也难以向前飞进,秋风阵阵歌声也容易淹没而变得消沉。无人相信我如秋蝉一样清高廉洁,有谁来替我表白此种心意。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寓情于物”,借所咏之物——蝉,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诗中的蝉,既是自然之物,又是象征诗人品行遭际的人格化身。在这里,自然之物与人格化身契合为一了。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分别从蝉和己两方面写起。蝉最喜炎热的盛夏,那是它生命的辉煌时期。如今,到了白露已降、金风飒飒的清秋时节,临近它生命的尽头,这时的蝉鸣自然会变得凄切。诗人身陷囹圄,从荣耀的朝廷命官变成阶下之囚,也走上了人生的末路。人生天地间,无异匆匆过客;仕途多**,尤其宦游之人。因此,遭逢厄运时闻蝉鸣,怎能不感怆悲伤,客思深重?这样,在“西陆蝉”(秋蝉)与“南冠客”(囚犯)之间,无形中就建立起了一种沟通。细心体味,不难发现二者的契合点:时运不济。以下诗句,就是此意的进一步申发。
颔联从“己”着笔,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蝉的外形、蝉的悲鸣。“玄鬓影”在这里指蝉,“不堪”的主语是“己”;“对吟”指“蝉”,“白头”指“己”。这上下两句,以流水对的形式,把“蝉”与“己”联系在一起。蝉通体黑色,薄薄的蝉翼的纹络亦呈黑色。诗人正当盛年,却遭逢厄运,早生白发,本当乌黑的双鬓已成昔日旧影。如今树上那乌黑的寒蝉对着自己哀吟,让人怎能承受得了?“白头吟”三字,如以名词视之,则是汉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旧题。相传卓文君以此为题,写对负心人毅然决绝之辞。南朝鲍照、张正见都以此题作诗,写自伤清直而遭诬谤的哀怨。诗人巧妙地用在这里,语意双关,既说自己不堪听到蝉的悲鸣,又流露出对当权者失察而有负自己一片忠心的怨恨。此联是以“己”的角度写蝉,又是从蝉的形态写己,蝉与己相应,心与物相融。
颈联从蝉着笔,写蝉的生态及环境,实为借蝉喻己。“露重”、“风多”,既实写蝉所处的季节性气候特点,又比喻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飞难进”、“响易沉”,既是刻画蝉的生态形象,同时也喻写自己内心的痛苦。“飞难进”,喻仕途受阻,赴诉无门;“响易沉”,喻有志难申,心迹难明。骆宾王是被诬以赃罪下狱的,如作于同期的《狱中书情通简知己》有云:“绝缣非易辨,疑璧果难裁”。又如作于同期的《萤火赋》云:“嗟乎!绨袍非旧,白头如新。谁明公冶之非,孰辨臧仓之愬?”所言皆为赴诉无门、心迹难明的痛苦。这两句对仗工稳的诗,句句咏蝉,句句喻己。蝉与己,在这里浑融为一,自然无痕。
尾联主要写己,但仍切合写蝉。这两句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从而点明诗的主旨。从蝉的角度看,是说蝉高居乔木,餐风饮露,本是清廉高洁的;自己与蝉一样有着高洁的品性,却不被人理解。这样,自然之物“蝉”又与人格化身“己”相契合了。由分写至合写,有分有合,变化中达到整一。
译文:无人相信我如秋蝉一样清高廉洁,有谁来替我表白此种心意。
[出自]骆宾王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出处】唐·骆宾王《在狱咏蝉并序》。
【意思】 敢情是重露沾濡蝉身使它无法轻飞前进,加上刮风不已使它的声音压根儿淹没无闻! 当今世上根本无人信奉 “清高廉洁” 品行,那么又盼谁替我雪冤表衷情?
【全诗】
《在狱咏蝉并序》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全诗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在高宗仪凤三年 (678) 以上书讽谏触怒武后,被诬以贪赃罪下狱时作。诗中托物寄情,是比是兴,抒写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中品格的高尚和蒙冤受屈的`愤慨。
首联即点出秋蝉高唱,不绝于耳,叫人不得安宁。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引出客思。诗人在狱中深深地怀想自己的家园。句法上又运用对偶,并且对得很工。“深”字有的版本作“侵”。“南冠”用典,诗人以钟仪自喻。《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 ‘南冠而系者谁也?’ 有司答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颔联既说蝉又说自己,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表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凄恻感情。诗人不敢再看两鬓乌玄的秋蝉,它能一展歌喉,尽情高唱; 而诗人也正当年,大好青春,却经历着政治上的种种折磨,一事无成,还被囚禁,能用什么迎接人生的晚年?“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传说西汉时卓文君在司马相如对她的爱情不忠后写《白头吟》 以自伤。诗人巧妙地借用这一典故,表达执政者辜负了他对国家的一片忠爱之心。
颈联是诗的中心,既咏蝉,也自喻。露水重,蝉翼湿,难以向前飞进。比喻自己处境艰难,政治上的不得志,冤不能伸。风声大,蝉声便显得低沉。比喻自己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有口也难辩,言论上受压制。
尾联写诗人不顾及一切地将满腔忠愤一泻而出,诗人高洁的品质不为世人所了解,反而被诬下狱。诗人继续以蝉自喻,高居树上的秋蝉,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只有蝉和诗人才能互相理解,蝉为诗人高歌,诗人为蝉而写作。
这首诗因蝉而触发感想,又用蝉自喻,由蝉到诗人,由诗人到蝉,自然真 切,很好地实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用典自然,语言含蓄。
★ 你为谁工作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