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德蕾莎修女传读后感(共含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七七七个小雪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最近刚看完一本传记,关于一个曾经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在得奖的时候说过:我是代替所有的穷人来领取和平奖。没错,这个人物就是德蕾莎嬷嬷。
在近代的杰出人物中,我喜欢德鲍思高、德蕾莎修女和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他们是我钦佩的对象。也许是因为他们是生活在现代社会化的时代,更有真实感,我对于他们的喜爱远远胜过其他的圣人。
这本传记中我看到了德蕾莎的初生时代和大致经历。她是198月27日出生在南斯拉夫的一个叫史克比亚的城市。他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家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她十二岁,妈妈送给她一本―亚西西的圣方济各。因为这本书的缘故,在她幼小的心灵有一个渴望就是希望能为主做些什么奉献。
经过六年的光景,神父到她家的募捐却让她选择在一个自己从未见过的地方、离家又遥远的异乡―印度的加尔各答去福传。那年她是十八岁,跟随船只达到了目的地,他进入了修会生活。
经过十五年的时光,她在一次祈祷中听到了主的声音,希望她去印度的贫民区服务人,当她听到主的呼唤,她就像圣母妈妈一样,没有怀疑和不安,只有听命,因为她相信这一切有主的安排。
她经过申请得到教宗的.批准,她一刻也没有停歇,立刻去医院学会照顾各类病人的技能,就回到贫民区。在服务的过程中,诚如德蕾莎嬷嬷所说的,一切都有主的安排,从她进入工作时,主没有忘记这个工人,不断的安排人员l来帮忙,在德蕾莎修女的带领下,不仅仅成立了一个属于教宗直属管辖的修会,而且还是一个属于全世界的修会―男修会和女修会。
在这本传记中,我被感动的是1971年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战争,导致了霍乱的发生。印度加尔各答的市公所所长和保健科长为了防止霍乱传染,打算弃绝难民进入城市。但是德蕾莎修女却是带领了三十个健壮的修女去难民营服务他们,两个月的时间里面,她们的努力把霍乱给控制住,使他们的努力拯救了五千多个难民。其实令我钦佩的是他们的勇气,霍乱是一种极易感染的传染病,但是她们却不顾自己的安危,只是想到这种病一旦传染那么死亡的贫民就更多,到时候的危害就更大,他们心中装着大爱。经过这样的事,德蕾莎修女出名,可是他还是一如既往的生活,穿梭在服务贫民的人群中。
其实德蕾莎修女的事例很多,举不胜举。只是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在读完这本书,我有很大的感触,我深深的被修女的可爱、执着所感动。她的可爱之处在于她认为:贫困的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们绝不会骄傲,不会欺骗人,贫困的人均拥有感谢的心、上善良的心。她一生在为贫困的人服务,她的态度是一如既往。在她眼中每个人都是天主的宝贝、耶稣的化身。她在用对待耶稣的爱来对待她一生在服务的人。执着是她不放弃,认定的时候只要是对的,她都相信都天主的安排而坚持下去。
德蕾莎一开始听到天主的呼唤,她就不放弃,没有因为身处这样的环境而去怀疑是否是自己的错觉。在服务中,她相信一切有主的安排。就如在别人赠送的物品或者钱财,她认为这是主的恩典,所以应该是全部用在穷人的身上。就如教宗赠送的高级车。所以在他去世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财产,除了一双鞋和衣服。
简单通俗的文字让我相信了爱是恒久忍耐,世人对爱和认同的渴望,超过对食物的饥渴。
“ 我们必须在爱中成长,为此我们必须不停地去爱,去给予,直至成伤。”
世界上最出名的公益组织也是来自于特蕾莎之手,这个住在穷人堆里的穷人,这个为了信仰、为了爱仍无所畏惧做着利他的事情,不管中途受到颇多挫折,不禁令人心生敬畏。
她用一己之力,感化身边一群一群人加入,去帮助需要救助的人,去给予弱者温暖,直到这变成了一个组织,变成了大家的事情,变成了每个人的信仰,人性本善不是么。
要善良,要仁慈,要宽厚,要怜悯……从小父母和老师们就教给我们要这样做人,可是长大之后,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呢?特蕾莎修女,在让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内心生出喜悦,喜悦于世上还有这样的人。每个心存恶念,做过或正要做,或想做恶事的人,都应该看一下特蕾莎修女,看一下目前这个世界上正面能量最高的人,我相信如果十恶不赦的人站在她的面前,都会被她的这种仁慈祥和所震慑。
买的最后一本书,以它来迎接的到来,即使真的是末日来了,我也不会再感到恐惧,因为特蕾莎修女给人的正面能量,是任何毁灭也阻止不了的。
书读多了,会发现,书会像人际关系一样,编织出一张神奇的网。特蕾莎修女的事迹我本是不知道的,作为社会主义熏陶下的花朵,我一直对于神学嗤之以鼻。对特蕾莎修女的第一次印象是在去青海的火车上看的《迟到的间隔年》。作者东在最初的间隔年计划里,就是申请去印度的垂死之家做三个月的义工,这是我第一次接知道特蕾莎修女。
在图书馆看到《奇迹的故事》时,我知道我必须看她,这是我与特蕾莎修女的缘分。里奥神父(作者)和修女在一起工作的几年,以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特蕾莎修女的事情。印象最深的是修女在苏联和亚美尼亚的故事,有些传奇的味道。最喜欢的是书中对特蕾莎修女与她的显灵圣牌的故事,每次显灵圣牌如同真的显灵了一般。
最令我感到惊诧的是,看完了这本书合上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对我现在单位突然不知由来的涌出了一种爱意。我在这里与这里的同事只有三个月的相处,我总是不喜欢他们庸俗的话题,没素养的乱吵,显有礼貌的态度。但就是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觉的这里其实是如此妙不可言,人们相处不带隔膜,如姐妹、如家人、如战友。等到我到期的时候我会不会舍不得离开?
我也非常惊讶我突然的改变,这种改变就像是圣光照在我的头顶,最后融化我死板的心。我得内心感谢特蕾莎修女,谢谢她再拯救着我的灵魂。
雪玉兰冰终于更多地了解了这个令我仰慕已久的大善人,虽然很遗憾看电影也晚去了,没有能完整地看完整部影片,大半部影片的观赏,已是足够的震憾!
看电影的整个过程,我感觉是自己的灵魂被洗涤的一个过程,那种被德蕾莎修女无私的大爱以及她的大爱所带来巨大的感染力,一遍遍地把观者的灵魂置于蒸馏水里洗涤和过滤,过后是全然的纯净和清爽的感觉!
她说,她们的工作,是要把希望重新还给那些失去了它的人,这些人是病困街头、无家可归的乞丐、遭人遗弃的麻风病人和濒死的无人照料的穷苦人,她和她的`同伴们为这些人力所能及的照料以及让那些濒死的人能死在一个有屋顶的房子里,用一个老乞丐的话说“一辈子都像一条狗一样活着,却能够死得像一个人”。
诚如德蕾莎修女所说,人类的不幸并不存在于贫困、生病或饥饿,真正的不幸是当人们生病或贫困时没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临终前也应有个归宿,有尊严地死去。
“希望和尊严”,这也正是很多人活得不快乐的最大的困扰和症结所在!这或许也正是慈善和助人的真正意义所在---帮那些苦难或迷惑的人们重新找回他们的希望和尊严,让他们能够满怀希望地活出自己本该有的尊严人生!这或许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帮得上别人的!
她还说,这个地球上一切生命平等,穷人和富人,都是同样的尊贵!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挨饿,在因为贫穷倍受折磨,那么富人就没有权利自由支配自认为属于自己的财富,这个地球上的所有财富和资源应该是属于所有人的!
是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值得敬畏的!要在那些贫病交加的人身上,在那些濒死的人脸上,认出主的面目!无所顾忌,无所畏惧,狂妄自大,目无他人地活着,才是最可怕的!
再次体会那句话:仁者无敌!原以为当个老好人是很好当的,一个全然不为自己的大善人,却也不是那么好当的---那么多的威胁和阻挠都是我们全然想不到的,很多时候甚至是生命危险!但纯净和善良的力量终是强大的,但德蕾莎修女每次面临危险时所表现出的无限爱心和赤诚,让那些拿出刀阻止她的人只能把刀再悄悄地收起,让那些认为她的想法太过疯狂抱持绝对反对意见的人,在见她一面后却坚决地留下来与她一起共营慈善圣会。在那个印度还处处充满着贫穷和混乱的年代,在那个印度教为主要宗教信仰的土地上,她的工作和善心需要绝对的勇气,以至只能让人认为她是“被主选中的人”“作为主的一支笔,如果主有所指示,她就无法停止书写”。
德兰修女,又译作特雷莎修女,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从18岁到87岁去世,把一生献给了穷人中的穷人。
看《德兰修女传》搞清楚了一个问题,爱与一般的慈善之间是有区别的。爱必须是面对面给予和服务,是亲手去抚慰这一个和照料那一个,而不仅仅是一张支票,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
任何事,无不是从一个开始的。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整体有意义。没有开始的这一个,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于无限个,也就没有整体。
我确实是个慈善精神不足的人,每次看到慈善晚会上把受捐助的人弄上台,大家带着高他一等的心态捐钱捐物,可怜他、怜悯他,我认为都不如你去跟他生活两天,陪他说话,给他讲讲故事,听他倒出心里话,温暖他的心。
一个本来贫穷的人,突然间因为某个新闻报道而受到关注,获得大量捐赠,就像一个就要溺水的人被突然拉上豪华游艇,本来通过挣扎能学会游泳,在恶劣的环境中获得阳光心态,成长为红高粱一样健壮的劳动者,现在上了游艇,好奇、自卑、不适应,甚至无法获得平衡、进而心灵扭曲。
所以,我更敬佩德兰修女和她的教会所提倡的,对每个人微笑,拥抱他,就算一句话不说坐在他身边陪伴他,为他清洗伤口。她和她的修女们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救护穷人,不但在印度获得了大量的追随者,也在全世界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去乡村支教,长期资助贫困生等等,我们就从身边小事做起,你给小区里的老人扶门了吗,你对收垃圾的人说谢谢了吗,你尊重交通协管员听从他们的指挥了吗,你和卖菜的大姐聊家常了吗?让你周围的人感到被尊重,感到愉悦,给他们爱,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而做慈善,我觉得要非常慎重,没有好的方式我宁可不做。
书中215页,“家是爱的源泉,爱是一切美德的灵魂”。我们当中有一些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地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有个作家把这种行为称作“远程爱心”。如果你连身边的人都不爱,你又怎么可能真的爱远方的人呢,你所做的,不过是为了成就一种个人的功名而已。西方富裕社会,很多孩子和老人,得不到父母子女的关怀,焦虑、疑惑、孤独、寂寞,德兰修女说这是贫穷的另外一种面貌。
能够彼此相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在贫困的人身上看到这份爱。他们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家庭,他们虽然贫乏,甚至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是快乐的。所以她认为家庭应该是爱的源泉,除非这个泉眼里涌流出源源不绝的活水,否则我们无法保证我们的善心总不干涸。
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是为了成就个人功名吧。一个家暴的人,突然要我佛慈悲皈依佛教,还高喊造福大众,你可知他的真实面目了。
作者在127页有句话,我觉得特别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心理:我们也许只能在这种巨大的苦难和同样巨大的爱面前,惊讶地出神,除此之外,我们无法表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
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读这本书,看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的这一生,我只能惊讶地出神,也无法表述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
刚刚读完《德兰修女传》就发现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现在能深深的体会到作者想要描述的那个人的一个心境和做事风格。同时也能感同身受在其中。
当德兰修女第一次去救一个人的时候,要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非常脏的老人,满身都是污垢,而且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而且就快死了。要抱这样的一个人,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勇气,意志和力量。但是德兰修女做到了,为穷人中的最贫困者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仅仅有爱心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极大的耐心和无私的爱。
当今社会上的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当然了,我说的也不是绝对的,但是总是能有那一部分人就像一个老人摔倒了,现在舆论都不敢去扶,生怕老人家扶起来后直接赖着不走。首先第一时间的是拿一个机照拍了下来再去搀扶,还有的人视而不见很冷漠的就走了,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当然这也不乏为有的老人的就是为了这个摔跤而赚钱的。后来我觉得有句话说没文化很可怕,但是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更可怕。德兰修女就是凭着自己信仰一直走到最后。她觉得所有的行为都是上帝的指引,她只是来实践的。同时也认为自已是基督手中的一个工具,每天努力做一点点小事儿就会离开。这种深厚的谦卑特别值得我们好好领会。在姆姆看来认识自己,也就意味着认识上帝,因而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能够帮助我们心存谦卑。
当我看到姆姆离开我们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但是在姆姆看来,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生命的延续。
就这个话题,我们上个星期五读书会的时候也讨论过。当时说的就是有一本书上我看到说当人们去世的时候,这种物质痛大于生孩子的痛十倍。这时候,有一个同学就站出来说,请你不要把这种恐惧强加到我们身上。当然了,她也是好心去提醒我不要让痛苦的感觉停留在身内。其实是我还有后半句的话还没说完,当我们人生有信仰的时候就不会惧怕死亡,正如姆姆所说那样的。
还有一段姆姆说的“你若要爱人,首先要爱你的家人,同样你如要爱神,也要首先爱你的家人,通过爱你的家人来爱神,然后通过爱你的邻人来爱神,家是你爱人的起点也是你爱神的起点。涟漪就是这样扩展的,那更大的波浪也是这样开始的。”
这段文字对我也触动很大。首先要爱我们自己,同时有能力在爱我们最亲近的家人,邻居和身边的朋友,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我们再来爱众生。这也是我需要践行的路。
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就是这么一个瘦小的女子却做着这么伟大的事情。她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效仿。
很久很久没有这么感动了,当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封面的时候那个满脸皱纹的老妇人并没有引起我太大的注意,但随着对基督越来越多的信,开始关注到这本书。
书封面的老妇人满脸的皱纹,看上去是那么的苍老,她的手更是让人心有不忍,感觉经历了很多很多的沧桑,但当我翻开书,看到第一页圣方济各的和平祷告词的时候,我潸然泪下,因为那段祷告词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主啊,求你使我们成为你和平的工具,
在有仇恨的地方,让我播种仁爱,
在有伤害的地方,让我播种宽恕,
在有猜疑的地方,让我播种信任,
在有绝望的地方,让我播种希望,
在有黑暗的地方,让我播种光明,
在有悲伤的地方,让我播种喜乐。
主啊,求你给予我们那梦寐以求的,叫我们不求安慰,但去安慰,不求理解,但去理解,不求被爱,但去爱。因为,给予就是我们的收获,宽恕别人,我们就被宽恕,这样的死亡,就是我们的新生。
――圣方济各的和平祷告词
教会的姊妹告诉我说,只有生命能感动生命。
所以我抱着被感动的心看了《德兰修女传》。
当我看到德兰修女因爱上帝而愿意一生都去服侍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的时候,我一直都忍不住的掉泪,她的所作所为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真正的爱。爱一个人,爱一个家庭是需要怎样的付出。她为了照顾那些穷人中的穷人所放弃的,所承担的,所接受的,比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要多得多。
因为有爱,所以我们能够忍耐,因为有爱,所以我们能够包容,因为有爱,所以我们能够坚守。而这种爱来自上帝,是因为天父爱我们,所以我们因着上帝的爱去爱身边的人,爱我们至亲至近的亲人。
德兰嬷嬷去爱那么些跟她毫无关系的,生命垂危的,穷人中的穷人,不是一天,而是一辈子。带领着那么些年轻的修女去完成了在旁人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她们将所有的荣誉、称赞、感谢全都归于主,过着最清贫的生活,体会着穷人中的穷人的那种卑微,也为这些人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看到德兰嬷嬷我才知道,人可以如此的无私,而且还是为了那些毫不相干的人。但其实嬷嬷是为了主,她服侍这些穷人中的穷人的时候其实是在服侍主,因为她知道,她所做的一切都归于主。
从嬷嬷的身上,我看到了我的妈妈,看到了她在服侍我姥爷时候的耐心和爱心,看到了她当年在照顾我爸爸时候的忍耐和爱。我才慢慢的知道了,爱其实真的不是口里说的,而是行动里做的,对我们深爱的人的那种爱心和不抛弃的恒心。
每个婚姻和家庭都是蒙上帝祝福的,上帝也给我们无尽的爱,对家庭的,对丈夫的,对父母的,对孩子的,这些爱的能力都是上帝赐给我们的,当我们不停地从上帝那获取爱的时候,我们就有能力用我们的爱去支持我们的家庭和婚姻。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人的恶,不轻易发怒,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德兰嬷嬷一生都生活在爱中,她真的做到了凡事包容、相信、盼望和忍耐,无论遇到多艰难的事情,她始终没有终止过对上帝的爱,所以她最终得到了世人的爱。
学会如何去爱,真的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一口气读完了《岳夹夼传》中间感动的数次落泪。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的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平等爱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麻风疾病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
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的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穆斯林邻居。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种面貌是这样的:很多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的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的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困里。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的时候我们又不自觉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的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在这个世界中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老人、孩子、穷人、残疾人……然而,这个世界中的很多有能力帮助这些人的人们却很漠然地任凭他们挣扎甚至死去,那些因为残疾被抛弃的婴儿,一天天地溃烂下去,身体变得不完整,恐怖极了,于是没有人敢去碰他们一下,甚至没有人愿意去看他们一下……
然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德兰修女所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却把穷人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时时站在穷人的立场上,为穷人着想。
198月27日,在马其顿的首都科普里城,战争过后,和平开始温柔地拥抱这个美丽的小城市,就是这时,艾格莉丝。龚沙。包雅舒(就是日后举世闻名的德兰姆姆)诞生了。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龚沙从小就充满了仁爱之心,一听说印度加尔各达那样的场景,就想要成为修女过去帮忙。
18岁的龚沙真的成为了一名修女,而且对世界有很大的影响的修女,来到了加尔各达,她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首先成立了收容所,每天到街上捡那些被老鼠、苍蝇啃烂了的人,伤口中有蛆的人,充满慈爱、带着微笑为他们清洗伤口,用爱握着他们的手,让他们快乐安心地死去或者康复,接着她们开始帮助穷人中的穷人――被遗弃的孩子,再就是那些染上可怕的麻疯病的病人和艾滋病病人。
这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一种爱心,德兰姆姆所拥有的这份爱心,这份感染力,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在她的带动下,很多人开始效仿她,从开始的一人没有,到一人,二人,三人……到德兰姆姆去世的时候,仁爱传教修女会已在世界各地开办了六百多所会院,分布在127个国家,共有修女修士七千多人,其中修女4500人,分别来自111个国家,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欧洲的贵族小姐。
德兰姆姆和修女、修士们一直都和穷人保持着平等,一直都穿着价值不足一美元的长袍和凉鞋,从不穿袜子,甚至就在德兰姆姆站在诺贝尔和平奖的领奖台上时,依然穿着那身粗糙的只值一美元的棉布纱衣。
这个瘦小的德兰姆姆,却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了一份庞大的温暖,她从没想过个人利益,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着4亿多美元的资产,而当她去世时,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三件旧衣服……
最近,我读了华资姊妹的《德兰嬷嬷传》。
沉默的果实是祈祷,
祈祷的果实是信仰,
信仰的果实是仁爱,
仁爱的果实是服务,
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这是一位崇拜德兰嬷嬷的印度商人为她写的五句话,这五句话高度阐释了德兰嬷嬷一生所行走的道路,接下来,我们用这五个点来分析德兰嬷嬷的一生。
一、沉默的果实是祈祷
德兰嬷嬷生在阿尔巴尼亚的马其顿,这里位于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在美丽又多灾多难的环境中出生的.德兰嬷嬷从小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孩子,多愁善感使她沉默,沉默的她常常会跟上帝说话,享受在他里面无比的大爱。
二、祈祷的果实是信仰
虽然,她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她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经常带她去教堂守礼拜。但是,任何信仰都是从祈祷开始的。因为祈祷是与上帝的连接,才能真正地体验到神的大爱和这份信仰的真实。德兰嬷嬷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进行的宗教教育不一定会带来敬虔的后代,只有体验到信仰的真实才能带来敬虔的后代,但是符合真理的宗教教育是体会真实的信仰的开端。而身教永远是一切教育的良好开端!
三、信仰的果实是仁爱
22:37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22:38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22:39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22:40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
耶稣在世颁布的唯一一条命令也是最后一条命令就是爱,一个爱神的人必定是遵守上帝诫命的人,一个遵守上帝诫命的人必定是一个爱人的人。德兰嬷嬷遵行上帝的旨意,一生活在对上帝的爱中。在妈妈的影响下,小时候,德兰嬷嬷就积极帮助穷人。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是对她一生爱的总结:母亲的言行就这样影响着小龚莎,使她成为成为德兰修女后,懂得在为穷人服务的时候,尊重是不可获缺的,爱是重要的。穷人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但并不是没有尊严。所以当你为穷人做一点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让他感觉到,你并不是在施舍,而是在爱。一个不爱人的人怎么能是一个爱神的人呢?如何让后代成为爱神的人,关键是在于给后代培养一颗爱人的心。
四、仁爱的果实是服务
有一颗火热的爱心是一定会产生美好的行为的。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足以证明她一生服务的成果:9月6日,印度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印度进入国殇期,并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两天,政府机构一律停止办公,同时宣布9月13日举行国葬。印度政府不仅派出了最庄严的仪仗队护送灵枢,还派出了英武整齐的三军士兵沿途守护。我们要记住,没有一次嘉言美行不会产生影响。
五、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过德兰嬷嬷的麻烦。尤其是当印度教徒们知道了主持的事后,他们的态度就改变了。他们不仅不再反对嬷嬷,还帮助修女们上街寻找病人,并且捐钱给德兰嬷嬷。有个印度教徒对姆姆说:“现在我知道你们在这里干什么了,你们把那些不幸的人拖回来,然后再把他们背到天堂里去。”书中的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甘心服务他人,那些反对我们的人总会变成我们的支持者,会给我们一个和平的环境。
有一个人,她是上帝赐给我们这个世界的礼物,来告诉我们真正的福音是什么,“爱”是什么,告诉我们人生来就是要爱人,同时也是被人所爱的。她善良,仁慈,怀着非凡的爱,却做着微小的事情。他用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她就是德兰修女。
1、爱。从德兰修女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爱。现在我的身边,不缺少面包,缺少的是真情,热情。和加尔各答的穷人相比,我们生活在天堂里。但我们失去了体会爱的能力。修女在繁华的大街上看到了一位年迈的老人在街旁垂首独坐。修女本能的走过去,握住老人的手,长时间的保持沉默。老人抬起满脸泪水的脸,说: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握过这么温暖的一双手。爱,让被爱的人感觉到了被尊重。人活着,除了口粮外,还需要爱,仁慈,体恤。在你付出爱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让爱从我们身边开始,从家庭开始,付出微笑,付出时间给身边的人,直至感觉到痛苦。假如你连整日相见的那个人都不爱的话,那你怎么能爱一个看不见的人呢?在修女看来,祈祷付诸行动即是爱,爱付诸行动即是服务,因此没有爱的服务是没有意义的。在看完这本书后,班里组织看了《最美孝心少年》,虽然现在对看这类电视节目持中立态度,但我还是带领大家分享了我从中感受到的力量:天助自助者。让我们从身边的父母开始爱起: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在家长会上也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汇报,家长们都非常感动。
2、评判。修女从不评判人。在她看来,评判别人就不是爱的表现。“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上帝也要怎样审判你们,你们用什么量器来量,上帝也用同样的量器量给你们。你为什么只看见弟兄眼中的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作为老师,我深深知道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从开始上学的那一天起,爸爸妈妈就教导孩子要听老师的话。我们也经常从家长的口中听到,孩子就听老师说的。所以,在和学生交流时,我都保持这冷静,尽可能的不说过头话。在和周围的人接触时,我也知道,我们往往会因为一句无心的话,而把一根钉子钉进别人心里。在修女看来,这根钉子不管定在谁的心里,伤痕都是永远存在的。我今天在跑操的时候,还想:这届学生,经过我的三年的鼓励和欣赏,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现在需要适应我的思想,我的要求。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期待着明显变化早日到来。
3、尊严。任何人在修女眼前,都不会感到自己是一粒可有可无的尘埃,而是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她认为,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重要的。无论是生病的,残缺的还是垂死的,都值得付出全部的爱。那又怎样去付出自己的爱呢?发自内心的对每一个人微笑,你就多多少少给了这个人一些爱,即使你什么也不做。我想一位美国记者的经历最能道出我现在的心声:也许我能慷慨而友善的对待一个乞丐,或一个穷人,但我无法为那些垂死的患有各种肮脏可怕疾病的人清理溃烂的伤口,为他们洗澡。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我心中的同情,怜悯和信心还很弱小,还不足以承担那样深重的苦难。我知道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也越多。让我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我很渺小,我还需更努力。
4、从一开始。有人对修女说:这个世界上又这么多的穷人――数以百万计,数以千万计,甚至数以亿万计,你救得完吗?你服侍的过来吗?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只要对这一个有意义,那对这个正在被救助的人来说,就是全部,再多的数目,要想有所改变,总得从一开始。无论什么时候,当我们与世界相遇是,我们遇到的,都将是一个人:那个人,或这个人。总之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类。(将被潮水带到海滩上的海星扔进大海)。当老师虽说工作平凡,但是我将我的每一件事都做的尽善尽美,一句话,一个学生,一节课,一节教案……我想这不也应该是对从一开始这句话的切身体会吗?
修女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小事虽然微不足道,但能忠于小事却是一件大事。
让我的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有尊严的活着。
★ 传读后感
★ 德的读后感
★ 乔布斯传读后感
★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