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会看病五年级读后感600字(共含1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业改贵”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读了《学会看病》后感受很深。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孩子病了,妈妈准备打开柜子的时候,想让孩子自己去看病,就告诉了他看病的过程,让他照着妈妈说的这样去看病。妈妈也从中明白:我要不断的磨炼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要不断磨练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这句话我感受最深。在生活中,我们不会独自面对生活,但总有一天总会面对的。有些大人也让孩子买个东西都不准,怕她摔倒了,或者被坏人抓走了。其实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活在自己的阴影下,使他没有安全感。在这里也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总有一天,他还是要面对,这也成了无可避免的事实。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不禁想起了我妈妈。那是在中午的时候,妈妈接到一个电话,说是让她送餐送到小湾5号附6号的店里。接完电话后,就对我说:“刘婧叡,把这份饭送到小湾五号附六号的店。”
我当时就很惊讶,也很生气,妈妈明明知道我不会送餐,还偏偏要我去,太生气了。生完气后,妈妈就对我说:“第一,态度要端正,第二,说话要文明,第三,把饭送过去后要跟客人说谢谢光临,问他们还需要加点什么,知道了吧。”我就按照妈妈的说的,把饭送到了小湾五号附六号的店里。
那阿姨真好,说我是个乖孩子,这么小就学会送餐。回到家后,我把整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只点了一下头。我就好好反省了一下,看着那个餐盘,这才明白妈妈的用意:我总有一天会独自面对生活,妈妈现在能帮助我的就是给我一张路线图,好让我摸索着妈妈给我的路线图去寻找方法。
是呀,在生活中,每一种困难、磨练都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都会去面对,现在学会面对困难,以后才会克服困难。
读了《学会看病》这篇文章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很多的道理……
《学会看病》讲述了作者毕淑敏通过儿子生病,让儿子学会如何独立的故事。毕淑敏为了让儿子学会独立,就让儿子独自一个人去医院看病,磨炼儿子。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有一位中学生,家境很不错,从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自己在外头胡作非为,闹事了,闯祸了从来都是父母帮他担着。可有一次他的朋友和别人闹事,为了帮朋友“出气”,他居然把那位“仇人”的双脚砍了。他的父母也无能为力地看着他被关进监狱。他没想到后果吗?可是因为父母太溺爱他了,就什么事都去替他承担,不去教育他,改正他。就是父母的这种溺爱让他引火烧身了。
在学校里我也经常看见很多家长溺爱孩子的现象。如一些家长一到学校就忙着给孩子手中送各种他们喜欢的零食和玩具;还有的家长没等孩子出校门,就连忙跑过去把孩子身上的书包拿过来背,就好像他们想把“压”在儿女身上的负担,全部都往自己身上“扛”,不让儿女受苦受罪。
父母能指导你如何做,但分辨是非还是要靠你自己。父母期待你做一个优良品质的人,但不能确保你成为善良的人……
父母不能老是宠着孩子,因为父母不可能为我们呵护一生。
不做温室中受人呵护的花朵,而要做狂风暴雨中坚强独立的仙人掌!
读了《学会看病》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爸爸、妈妈不可能陪伴你一辈子,我们应该要试着独自面对生活,面对一切。
文章中的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锻炼儿子的独自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的能力,狠下了心,让生病的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而自己却只向儿子口授了一张不太准确的路线图。
读完了这个小故事,我想到了小时候的一次有趣经历。小时候的我胆小怕事,从来不敢自己独自在一个屋子里睡觉,所以,都是和爸爸、妈妈一起睡。有一天,妈妈突然对我说:“珺珺,你长大了,得一个人睡了。”“啊!为什么?”我被妈妈的这个决定吓了一大跳,妈妈拍拍我的头,温柔地说:“没关系,凡事总有第一次,害怕是很正常的,但是只要你迈出了第一步,你就成功了,不是吗?”我轻轻地点点头说:“好吧,那我试试。”
到了晚上9点,我来到自己的房间,将房间的灯全部打开,然后,我小心翼翼地爬上了我的小床,我准备睡觉了,躺下后,两只眼睛瞪得圆圆的,因为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心里还是像揣着一只小兔子一样惶恐不安。过了一会儿,妈妈走了进来,坐在我身边递给我一个毛绒绒的玩具熊,说:“你今天就抱着它睡吧!”结果了妈妈手中的毛毛熊玩具,看着妈妈,不一会儿,我便进入了梦乡。从此以后,我慢慢适应了独自一个人睡觉。
现在想起来,这不也是妈妈在锻炼我吗?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不能什么都依靠父母,要学会独自面对困难,父母能给我们指引方向,提供一些帮助,但是人生的路还很长,还得靠我们自己去走?
不经意地翻开语文书,《学会看病》这篇课文吸引了我的目光,细细地读完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
课文主要描写了一位母亲,自己本身就是医生。虽然完全有能力为儿子在家看病,却坚持让儿子独自一人到医院看病的事。课文中的一句话给我的感触很深: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
是啊,总有一天,我们的父母要离开我们,总有一天,我们要独自一人闯世界,在这之前,我们就应当做好充足的准备。
我又不禁想起了四年级曾学过的一篇课文:《乌塔》。仅有14岁的小女孩乌塔,利用暑假时间,自己挣钱,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她还说,以后要到遥远的中国来玩。乌塔的能力使我无比的惊讶,她的自理能力是多么强呀!
在生活中,我的妈妈也像文中的母亲一样,不断锻炼我的独立生活能力,让我一个人去上课,自己整理房间。记得有一次,妈妈让我和妹妹两人独自去科技馆。走之前,我希望妈妈陪同我们去,可妈妈硬是将我们推上了车,一个人转身就走了。虽然,由于对地点的不熟悉,我们俩还是坐过头了,但在妈妈电话的.指点下,我们俩不仅在科技馆度过了愉快的一天,还意识到:独自出行其实并不可怕。
父母不会陪伴我们一生,将来,我们也要各奔前程,有时,看似父母会对我们十分冷漠,但他们也像文中的母亲一样,那双“冷漠”的眼神下,藏的是更深的爱。那就是让我们学会自立,自强,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吧!
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学会看病》,它主要讲述了一个当医生的妈妈为了让儿子学会独立,在儿子生病的时候狠心地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儿子走后,这位妈妈又很后悔,在煎熬中等待儿子看病回来。儿子回来以后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懂得了独立的道理。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我悟出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迟早要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就像雏鸟迟早要独立翱翔天空一样,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知道自己要独立生活却不会怎么办?你会不会希望时光倒流,让父母再教你?这难道不能说明早点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吗?
我自小,从来没有独自去看过病,这篇文章里,我觉得这位妈妈很伟大,这个男孩也很勇敢,他迈出了独立的第一步。这让我想起我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让我深有感受,那就是我独自一个人睡觉的事情。
在上幼儿园中班之前,我一直都是和爸爸妈妈睡一个房间、一张床的。一天,妈妈对我说:“点点,你以后一个人睡自己的房间吧。”我开始以为自己听错了,妈妈又说了一遍,我才确认了这是真的。我很奇怪,也很意外,妈妈这是怎么了?她以前可从来不敢让我一个人睡的呀!于是我问妈妈:“为什么?”妈妈说:“你渐渐长大了,三个人睡在一起太挤了,而且你也应该学会独自睡自己的房间了。”开始我也不同意,后来妈妈的好说歹说之下,终于同意一个人睡自己的房间了。
那天晚上,电灯关掉以后,我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四下张望,可四周一片漆黑,我心里很害怕,只好硬闭上眼睛,可总是睡不着。过了好长时间,我终于困了,便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天已大亮,暖和的阳光透过窗户晒在我的床上。我想,好像独自睡觉也并不很害怕,只要闭上眼睛,慢慢地就睡着了,而且自己一个人睡一张床,很宽敞,也可以舒展身体。
于是,从那时开始,爸爸妈妈的床上就没有了我的身影,我也为我能独自睡而自豪!渐渐地,我长大了,也懂得了独立并不难,关键是自己要摆脱依赖父母的心理和克服自己的恐惧感。
最近,我读了不少文章,最令我记忆犹新的还得要数《学会看病》了。他就像一块浓香的巧克力,至今仍令我回味无穷。
故事是这样开展的:一天,儿子感冒了,当了多年医生的母亲为了让他能学会独立生活,便叫他独自上医院,最终,儿子学会了看病。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有着深深的爱。
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有长远眼光的好妈妈,知道为儿子的未来精打细算,我非常佩服她,我也要做一个独立的人。我主动向妈妈提出要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妈妈爽快地答应了。一次,妈妈买的打折电影票就快过期了,为了锻炼我的社会交际能力,就让我去卖票。忐忑不安地来到了卖票点,我望着排成了长龙的队伍。看了半天,最终选中了一位面容慈祥的阿姨,我壮起了胆子来到阿姨跟前。当我刚想开口,却紧张地把想说的话都给忘了,阿姨微笑地看着我,亲切地对我说道:“小朋友,找我什么事?”我的思路这才慢慢地回到正轨,一股脑儿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向阿姨叙述了一遍。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竟一口答应了。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兴奋地欢呼道:“耶!我成功了!”妈妈看了我的表现,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我喜欢《学会看病》,它让我懂得了“独立生活是金”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母爱的深沉,母爱的伟大。
一般孩子生了病,父母除了着急,就是马上去医院。可是,文中的这位母亲,她却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也许有人会这样认为:“这位母亲,她真够狠心,真不称职。”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教育方式别具一格,她爱孩子的方式更让人敬佩。当她的孩子生病时,她不是马上求医问药,而是“命令”他独自去看病。但是在孩子看病的这段时间内,她却饱受煎熬,度日如年。天下的母亲哪个又不如此呢?
记得有一回,表姐约我去溜冰。临走前,妈妈千叮咛,万嘱咐:“过马路要注意安全,溜冰时要小心点,当心摔跤,要早点回来……”我们溜了两个小时才回家。一进门,只见妈妈倚在门口,她缓缓地舒了口气,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这就是母爱,她们永远惦记着儿女的安全。
母爱有很很多种,象文中的那位母亲,她是渴望儿女早日学会自立,早日去独立面对生活。也许有人会觉得她冷漠,但她的出发点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爱。
让我们真诚地向母亲道一声“谢谢”,说一声“辛苦”吧。感谢她给予了我们生命,感谢她为我们默默的付出,感谢她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洒下的那一片阴凉。
有人说,母亲对待子女的爱是来自南国的一缕清风,吹拂着孩子们小小的脸庞;有人说,母亲对待子女的爱如一股涓涓溪流,滋润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田。而学了《学会看病》这一课,我认识了一位做法很特别的母亲,对母爱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医生,明知自己幼小的孩子生病了,明知自己可以医治这种小病,家里也有治病的药,但她却让病中的孩子第一次自己独自去医院看病。刚开始读这篇文unjs.com章时,我感觉这位母亲的做法太过偏激了。让病中的孩子独自一人去医院,而且这还是孩子平生的第一次,万一在路上出现什么意外,那怎么了得?如果是想锻炼儿子才这样做,那也不能趁儿子生病的时候呀!
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我每次生病时,虽然在身体上饱受病痛折磨,但是爸爸妈妈都给了我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可以说,我享受着vip贵宾级待遇:爸爸妈妈给我端茶送水;我可以在家看电视吃零食;我可以休息在家里睡懒觉……
为什么同是母亲差距怎么这么大呢?难道文中的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带着疑问,我继续读着这篇文章,越读到后面,越感觉到这位母亲对儿子的爱。作者运用了很多心理描写,文中的母亲随着时间的慢慢逝去而焦急不安,越来越后悔自责。当儿子出现在她面前的刹那间,她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爱,不能猜。我为自己刚才的判断懊悔不已。这位母亲对儿子的做法,也是母爱。
读完全文,合上书本,仔细想想。让孩子一个人去医院看病也并不是坏事,虽然存在风险,但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也许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早晚都要有面对社会跨出家门的时候。早一点锻炼,就能少经受波折,快一点成长。
学习《学会看病》,我意识到母亲的爱是伟大的。
《学会看病》这篇文章讲述了著名作家毕淑敏的故事,为了锻炼儿子的勇气,他让儿子在生病时独自去医院。她为他的儿子画了一张路线图。然后,她不停地告诉儿子,当他离开时,她很懊恼,觉得时间过得很艰难。
母亲想锻炼儿子的勇气,所以她让他一个人去看医生,但是当儿子离开时,她心里非常担心。为了训练我的儿子独自生活在社会中,我的母亲提前做了准备。我为作者的儿子感到高兴。
周日,我妈妈让我买一包味精,因为家里没有味精。我母亲给了我钱,我紧张地走着,一路上心里在想:小偷会偷我吗?我会被坏人给我的东西吸引吗?你知道,当今社会有很多坏人!
当我到家时,我松了一口气。我发现妈妈站在窗前环顾四周,走在她身边。我说,“妈妈,你怎么了?”你说:“没什么,我看到你回来了。”我妈妈很担心我。
我们在父母的爱中成长。父母的爱是亲切的微笑、亲切的话语、热情的鼓励和严格的要求。我们在爱中成长。
学了这篇课文,我才知道了母爱是深沉的,是与众不同的,母亲不但要让我们健康快乐的长大成人,还要培养我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我觉得母亲实在是太累了。
课文讲了儿子生病了,他的妈妈是一位医生,一般儿子生病,都是妈妈在家给他看,可这次妈妈却让儿子自己去看病,儿子没办法只好摇摇晃晃地去了,可是母亲心里却后悔起来。但最后,儿子学会了看病。
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文中的母亲那样做的目的,她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才这么做的,她这么做也是在爱着孩子,只不过与其它的爱不相同。这使我想到了雍正皇帝少年时领悟到的一段话:“爱不是爱,是溺爱;恨不是恨,而是恨铁不成钢;喜不是喜,喜多便会骄纵;忧不是忧,忧多便会自强;福不是福,福多便会招祸;祸不是祸,惧祸便会得福。”雍正的话是我开窍,爱不能是爱,恨铁不成钢,福祸能相交相替。
我的爸爸妈妈也一样,他们有时也让我做些事,可我却在抱怨,难道你们不会做吗?可现在不一样了,我明白了爸爸妈妈的苦心,他们是想让我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有生存能力,其实他们也很不忍心,有哪一个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呀?他们是为了我们好。
这篇课文让我感受很深,因为它让我真正明白了父母的心,在这里,我要对我的爸爸妈妈说:“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缺的是什么?
读了《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我很有感触:孩子生病了,从医多年的母亲却没给儿子看病,而让儿子自己去看医生。孩子虽然不解,但还是照办了。最后,孩子学会了看病,更学会了独立。
有人说,文中的母亲操之过急,并且没有给孩子一点帮助,太冲动了;也有人说,文中的母亲做得很对,让孩子学会了独立。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我想是后者。现在是崭新的时代,孩子们早已不缺吃、穿。那么,我们这一代人缺的究竟是什么呢?是独立。
如果一个人不能独立,那么他就算读再多书,也只是个“聪明的笨蛋”。何谓“聪明的笨蛋”?就是那些开口古训闭口诗词,看似有文化但却没有行动力的人。例如战国的赵括,讲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却因没有实战经验,最后被乱箭射死——生活也像战争,如果不能独立,你就是第二个赵括。
这篇课文使我想起以前的一篇课文《乌塔》。主人公乌塔小小年纪就能周游世界,这是为什么?她比我们多一只手吗?还是比我们多一个脑袋?都不是,她比我们多的只有一样东西——独立。
家长们,不要再对你的孩子溺爱下去,我们缺的不是金钱,是独立!同学们,不要再依赖下去,因为成功之路不是啃老,是独立!让我们记住一句话:学会独立,不一定能让你成功,但不会独立,你一定不会成功!
【学会看病读后感15篇】
母亲让生病的孩子独自去看病时,说到:“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后悔....”等复杂矛盾的心情的时候,我马上体会到,母亲很心疼。爱子情深,那孩子可是母亲身上割下的一块肉呀!我在想,母亲是多么的伟大,当她忍着剧痛生下孩子时,听到孩子的哭声后,先是喜悦而不是疼痛。母亲完全忘了刚才的剧痛,因为她认为自己生下的是一个幼小的生命,而没想哺育他(她)的过程会是多么的艰辛。
文中的母亲的爱是伟大的,因为她知道爱孩子就应该用孩子。我想到了雍正皇帝少年时领悟到的一段话:“爱不是爱,是溺爱;恨不是恨,而是恨铁不成钢;喜不是喜,喜多便会骄纵;忧不是忧,犹多便会自强;福不是福,福多便会招祸;祸不是祸,惧祸便会得福。”雍正的话使我开窍,爱不能溺爱,恨铁不成钢也是恨,福祸能相交相替。
我还想到一个故事:鹰妈妈把刚出生的小鹰扔在山崖下,让小鹰自己扑翅膀飞,飞不上来只能送死。鹰妈妈舍不得,但她清楚,上不来的小鹰日后也只能送死。这,就是肉弱强食。
鹰妈妈的故事让我清楚的认识到,在这个世界里,要想竞争,只能让自己变强,而不是让对手变弱。
我明白,自立才能生存,拼搏才会胜利。
母亲,将能给的都给了自己的孩子,留下的,只能让孩子们自己去干,去闯,那时候,就需要——独自面对生活!
我曾是一位医生,孩子生病都是我治了,但是,有一天,我却叫儿子自己看病,儿子去了,我感到后悔,在我焦急的等待下,儿子终于回来了,并纠正我说的不对的地方,我才明白,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应该让儿子独自面对生活!
是的,独自面对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依赖的,不正是父母吗?可是,要是有一天,我们不能再依赖父母了,要自己去面对生活,那又该怎么办呢?
或许,有许多人没有想到这一点,可是有一天,我们终将该独自面对生活,所以,从现在开始,丢开父母们温暖的怀抱吧!去独自面对生活!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我,我,不正是这样吗?看见自己想要的东西,却不敢自己拿,要依赖父母拿到;看见有趣的东西,却不敢自己尝试,要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胆怯的走过去玩一玩,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幸福吗?
去闯,去干,去——独自面对生活!
今天晚上女儿放学后,给我读了课本第20课《学会看病》。
文中讲的是:一位母亲在儿子感冒时,习惯地照顾孩子,又突然想到儿子比自己长得还高了,该学会自己看病了。这也是锻炼孩子独立自强的机会。尽管看着生病的儿子独自去医院于心不忍,还是强忍住心中的不安和担忧,并喋喋不休的叮嘱,要如何如何做,还把看病的过程用笔写下来,让儿子带上照着去做。
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母亲还是在孩子出门后一分钟就后悔了,在家中忐忑不安,如坐针毡。文中描写了作为母亲对儿子既心疼又想锻炼他的复杂心情。儿子回来后骄傲的宣布已经学会了看病,并打了针,还说妈妈的“路线图”顺序有些不对。母亲告诉儿子:在生活中,会有很多这样的“路线图”,他可能不那么准确,却聊胜于无。
听完课文,我深有体会,天下母亲的心是一样的,哪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不是既怕太娇惯了他(她)又怕委屈了他(她),在这种矛盾的复杂心理作用下,真的是很难分清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唯有尽心力而为之了。但愿我们也能像文中那位母亲做的一样的好,但愿我们的孩子茁壮成长!
“落花生也就是花生,它还有个名字,叫长生果,是一种极其普通的作物??”,老师正在教我们学习《落花生》这一课呢!课文内容是这样的:
许地山家的后园里有半亩空地,大家见它空着怪可惜的,便用它来种花生。几个月后,花生竟然成熟了。许地山和家人们在当天晚上一起过了一个愉快的收获节。大家在后园的茅亭里说说笑笑,吃着各种花生做的食物,开心不已,他们还从花生中悟出了人生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想了很多很多。记得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站着的老人,只见他那一头苍白的头发趁着一双疲惫的眼睛,手和脚不停滴颤抖着。我很想给他让个座,可我自己都是站着的,怎么办呢?于是,我轻轻地恳求身边那位正在专心化妆的阿姨:“阿姨,请您给这位老爷爷让个座行吗”?“哟”。她上下打量着我:“大队干部做好事都做到这儿来了。哼哼,想要本小姐我让座位,门都没有!”我很气愤,给老人让个座有那么难吗?这时一位腿有残疾的跛脚叔叔连忙站起来,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老人。这让我想起了花生不好看却很有用的道理。
读了《落花生》,我的感受很深。是啊,我要学习落花生,不要做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人。而且,还要像落花生那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
读了《学会看病》这片课文后,我对母爱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这位慈祥的母亲,之所以狠心让孩子在家看病,是因为他想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妈妈知道,总有一天,她会离开儿子,离开人世间。此刻的痛苦将化作以后的幸福!现在想来,如果妈妈不再让孩子自己看病,而是每次都帮助他,他又如何才能自立呢?
这些话也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经历。那是我六岁的晚上,母亲吧我叫到床前,与我谈话:“女儿,你长大了,应该学会自己睡觉了!”我开始很惊讶,心中觉得母亲不爱我了,不想和我一起睡觉了,心中生闷气,就答应了。灯熄了,无限的恐惧涌进了我的心房,我不禁想起了游戏里那丑陋的”僵尸”,泪水不住流下。我因怕“僵尸”找到我,就用被子蒙住头,不敢出来,却因此睡着了。第二天,我一醒来就见到母亲睡在身边,心中踏实了许多。
原来,是母亲担心我害怕,特意来陪我入眠,现在,我早已习惯了如此,不再害怕独自睡觉了。
母亲,是家人,也是朋友,更是人生的向导。她们会为孩子规划好一张“人生路线图”,这就是――母爱。
★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 学会看病反思总结
★ 学会看病小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