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嫌疑人X的献身》读书心得个人所感(共含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临时昵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用了一天时间没有间断的完成了东野圭吾《嫌疑犯X的献身》的阅读,这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部小说的成功,并不是继续了对于汤川学这样一位天才物理学家的刻画,同样也并不是因为小说情节的离奇与吸引,而是因为塑造了石神这样的一个形象。
他不修边幅,因为在他的理念中,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从来不是依靠一个人的外表;他有着周围人无法理解的一些想法,但那绝对不是因为怪诞,而是因为那些想法是出自一个天才的大脑,即使被称之为天才的汤川学也不得不承认,石神的确是当得起天才这个称号。
正如他对好友草稚说的那样:“虽然我不想随便用天才这个字眼,但这个字眼应该最适合他。听说还有教授指示,他是五十年甚至百年难得一见的人才。虽然选的学系不同,但他的优秀程度连我们物理系都有耳闻。他向来对利用电脑的解法没兴趣,总是半夜还窝在研究室,单凭纸笔挑战难题。那个背影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不知不觉间甚至赢得‘达摩’这个称号,不过这当然是表达敬意的称号。”
由这句话,我们就应该明白,石神在汤川学心目中所占有的地位。同样都是天才,同汤川学不同的是,石神对于外表不是特别在意,尤其也极少做必要的修饰,而汤川学给人的感觉就是帅气英俊,穿着也是整整齐齐的,尤其是经过福山雅治演绎了以后,在大家的心里,如此的感觉相信会更加浓烈。
但如果仅仅限于此,石神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我们称道的,尤其是同汤川学一比,绝对是相形见绌,然而,花冈靖子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她的出现,使得石神一瞬间超越了汤川学,起码是在情感的理解上,因为,当你同汤川学提及情感的时候,他总是在思考,如何拿公式来证明,因此,他的形象在周遭人的心目中,就仅仅定性于好老师、好同事、甚至是好朋友,但绝对不会是一个优秀的对象。因为他不理解爱,但他并不否认,更多的是,在我看来他仅仅是希望爱这种东西能够用公式公理这类东西来量化以便于他理解,这恐怕是这个天才的缺陷吧!
石神是在何时对于“爱”有了理解呢?在他初次见到花冈靖子的时候,他想:在那之前,他从未被什么东西的美丽吸引、感动过,也从不了解艺术的意义。然而这一瞬间,他全都懂了。他发觉那和解开数学题的美感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石神终于明白了,但这对于他来说,或许就是另一种的可能性吧!
我一直认为,人生之所以值得留念,是因为人生本质上来说,拥有者无数的可能性,无论好坏,我们都能够在选择中,度过我们短暂的一生,而也是因为选择使得我们的人生丰富多彩。假使人生没有了选择,我们只能一条路走下去,那种感觉,或许就是孤寂的绝望。
石神改变了,起码对于自己人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而也是这一丝微妙的变化,使得汤川学发现了他在案件中唯一的一个漏洞,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但毕竟是天才石神想出来的整个计划,他没有给警方留下任何一点余地,即使汤川学最后是发现了真相,然而真相的背面竟是如此的悲伤,石神为爱情所作出的牺牲,令的原本对于案情从来不感兴趣的汤川学都十分难受、难以面对,这也是我在接触神探伽利略系列以来,第一次看到汤川学竟然也会为案情、案件的事实而感伤。
这个计划的整个关键事实上已经完美到了,只要犯人本身不承认,警方就毫无办法的地步,完美的犯罪,出自于石神那颗天才的头脑,对于警方来说,这是一种侮辱,仅仅凭借石神一人,竟然将警方耍的团团转;对于汤川学本人来说,则是一种痛心疾首的哀痛,为何如此完美的大脑,要用到这种地方?汤川学不明白,或许他明白,只是他依旧觉得可惜。
我也明白,因为答案并不困难,那个答案就是“爱”!
有人问什么是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但是,石神所表现的,却是更大的超越,对于石神来说,他爱靖子,所以他要让靖子更好的生活下去,即使为此,牺牲掉自己。石神对于女性而言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长得不帅,也没有钱,同样缺乏一个好的家事背景,可是,他对于靖子的心却是任何人都难以企及的。
在这个故事中,靖子不止一次的怀疑石神,贬低石神的爱,但她是错的如此的离谱,如此的令人无法原谅,她根本无法理解在执行整个计划的过程中,是以什么条件做为计划的开端的,而石神在这个计划中的牺牲就更加无法令靖子能够想象了。一如书中最后当靖子知道了真相后,是如此描述的:
“她不愿去想石神牺牲到如此地步,她不愿去想石神为了自己这么一个毫无长处、平凡无奇、又没什么魅力的中年女人,竟然毁了自己的一生。靖子觉得自己的心还没坚强到足以承受这个事实。”
“她以前从没遇到过这么深的爱情,不,她连世上有这种深情都不知道。石神面无表情的背后,其实藏着常人难以理解底蕴的爱情。”
是啊,如此的爱情,即使是放到我的面前,我都不可能去想象,更不要说去相信什么了。合上书本后,始终萦绕在我脑中的一句话就是“爱一个人竟然能够爱到如此地步!”我反复的念叨,直到那晚,我闭上了双眼,进入了梦乡。
东野圭吾的小说,其最后的真相总能触及一个人灵魂深处最黑暗的地方,它的真相仿佛是藏在深渊中,你窥视它仿佛是站在悬崖边,窥向那让人毛骨悚然的深渊。《嫌疑人X的献身》,它的真相让人的心灵作呕。
数学家石神,在自己的心上人花冈靖子杀死了自己的前夫之后,用自己的天才大脑策划了一个近似完美的不在场证明,使警察无论怎样调查,都只能在案件的周边打转,越深入,越无法进入案件的核心。可是石神为了完成这样一个不在场证明,石神在靖子杀害前夫的第二天,自己亲手犯下了另一桩杀人案,他勒死了一名流浪汉,毁容,烧掉指纹,从而成功隐瞒了死者的身份。
在看到最后的真相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我在意的,不是为了自己的心上人,石神作出了多么巨大的牺牲,而是石神为了完成自己的计划,不惜把一个人的生命当作是棋子。绳子一勒,一个人鲜活的生命就从绳间流走,转瞬即逝,沦为另一个人棋局中的棋子。这时,我质问着,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何在?人与人之间,生命真的是平等的吗?命运也真的是公平的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流浪汉一样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有的还是在最美丽的青春岁月,但他们整天无所事事,抽烟、喝酒、打群架,做着没有前途的工作,却像杀马特一样游荡在街头。这些人,可以说对社会毫无贡献,甚至对社会有害。可他们依旧存在着,为什么?或许,我和石神的观点会有些相同,这样的人,活着没有什么意义,创造不出任何价值,不如死了算了,但这个社会不会允许无意义的事存在,这让我很矛盾。
社会中,还有一些人,他们即使很努力,如一些善良的农民工、理发店的打工仔,还有一些职校的学生,白天上课,晚上出来送外卖,但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很大的转机。我同情着他们,甚至在心里敬佩着他们。我也质疑着,命运给每个人的,读书笔记确实是不平等的。拿我自己来说,我曾在那些昏暗的地方遇到一些善良的人,他们谦虚谨慎、待人和善,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截然不同。恰恰相反,在实验班,有许多自命不凡、狂妄自大的人。两者差别如此之大,但他们所拥有的条件使他们的人生道路完全不同。
到这时,觉得不是在认真思考,而是在胡思乱想。我朝前翻着书,突然间看到一句话我走马观花漏掉的话。汤月在识破石神的计划后对石神说:“这个世上没有无用的齿轮,也只有齿轮才能决定自己的用途。”这与石神的态度完全相反,“那流浪汉,到底为何而活,就算死了,也没有人会注意到,没有人会察觉,更不会有人感到难过。”
现在,我有点渐渐明白:社会这一台巨大的机器,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齿轮,但我们无权去决定其他齿轮的用途或意义,其用途或意义,只能交由这个社会。我们或许觉得其他齿轮的存在毫无意义,但同样也身在机器上的我们,不可能去抹杀掉所有我们眼中无意义的齿轮,社会需要他们,这样这个社会才能平衡。确实,有些人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微不足道,而有些人对其至关重要,但这并没有公平和不平可言。
因为公平和不平就是硬币的两面,你不可能抹掉其中一面,弹指一瞬间,上下翻动的是生活。
点评:据说,斯大林最喜欢的口头禅之一就是“齿轮”。这是人自身的异化,还是政治的异化?如果,从这个层面去思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我们会不会有新的发现?我们真的无路可逃?我们的救赎之路何在?
读后感
写了余楠与胡小姐的一段“婚外情”,这两位都不是省油的灯,胡小姐拿余楠当个备胎,余楠想着借胡小姐出洋,看到杨绛先生对于他俩相处的种种细节描写,我都仿佛听到了他们彼此心里的算盘珠子响动的声音。最终胡小姐带着别人出了洋,余楠只好退而求其次假装给北京发了电报,来到北京谋了个文学研究的差事。借着余楠来京到的这个文学研究所的单位,各路“知识分子”粉墨登场了。其中着墨最多的两位就是这位余楠和许彦成了,余楠多少有点政治投机的意思,积极和领导靠拢,大会小会的积极发言和总结。许先生当年听到解放的消息不像有些知识分子唯恐避之不及,而是义无反顾的回了国,是个真正想做学问的人,在需要开会表态的时候经常不知道怎么发言,逼的急了就又生出口吃的毛病。在工作中,这位有家室的许先生认识了姚宓,渐渐的生出了情愫,两人倒是发乎情,止于礼。感觉这位余楠和许彦成在人物刻画上很多是对比着来写的,余楠最开始为了和胡小姐的私情和老婆撒谎,这位许先生是为了清静生活和自己妈编故事;余楠和胡小姐的暗度陈仓,许先生和姚宓的互生好感等等,让读者高下立判。
本书的最后三分之一写了“三反五反”运动,俗称“洗澡”。就是给各位知识分子们揭揭疮,拔拔脓,认识下错误思想的根源,好好的“洗洗澡”!按说这段历史应该是沉重的,可不得不说杨先生是大家,用幽默平实的语言,把这段历史描写的看上去没有那么“沉重”,却仍然能让你看出来这场运动给那些当事人带来的沉重的思想压力。
这本书给大家展示了旧时知识分子的面貌和人生百态。不管先生着墨多少,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挺鲜明。
这一段时间看了几本书,也看了一些推荐感言和读后感,真的很是失望,广告气息太重,好像是天下绝无仅有的一部书,好的不能再好了,等你真正看完这本书,就会发现你的感觉和人家的简直是千差万别了。
《洗澡》这本书也是这样,附在书上的推荐感言上说可以媲美儒林外史,让我看这本书时都是战战兢兢的,为什么会如此呢,总结了一下大概是因为有了些年纪,又看了一些当代作家的传世之作,实在是不愿意去看过多曲折、狗血而又充满情色的故事吧。幸好,《洗澡》没让我受这份罪。
整部小说非常符合杨先生的一贯风格,平淡而贴合实际,每一个人物好像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有自私的,有龌龊的,有高尚的,还有各种纠结的。
故事是围绕着一个新中国后改组的文学研究所展开的,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入骨三分,特别是每一个人都要经过的洗澡运动,更是情态百出,形形色色,我想这才是人类社会,才是真实的人,表面的高调下面就是这样一张张真实的脸,没有完美的人,说的永远比做的要好。
其中的感情主线应该就是姚宓和许彦成的感情纠葛,姚宓是改组前研究所所长的女儿,在父亲突然去世,母亲中风的坚难时刻,毅然挑起家庭的重担,退学并与未婚夫分开,专心照顾母亲。许彦成是向往新中国而回国的有志青年学者,有一个大学同学的妻子,一个彪悍的妈妈,还有一个假小子的女儿,我认为他是一个对人情世故有些不开窍的人。
这两个人的相遇,让他们对对方都有不一样的情愫,感情的发展突飞猛进,见到了姚宓,许彦成才对爱情开了窍,但是时机却不是最佳。
许彦成的妻子杜丽琳是一个漂亮的人,有着标准美人的外号。许彦成是杜丽琳自已选择的丈夫,也为了他,放弃了和家人一起,陪同丈夫回到了国内。
面对姚宓和许彦成的感情,她是难过又理智的,理智到可以放任这种感情,真是感到悲哀,但是这就是现实存在的啊。虽然姚宓和许彦成的感情始终没有突破最后的底线,但是在他们三个人的感情里,杜丽琳已成为了第三者。
我对这三个人的感觉不一,对姚宓是同情,对杜丽琳是可怜,对许彦成是有些厌恶的,担当是最大的理由。
读完了这本书后听说杨先生怕别人擅自续写破坏了她的作品,亲自写的续集《洗澡之后》,好像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了,等看完了续,再补写一下感想吧。
第一点体会:字句竟是带感情的,人物性格不是描绘出来的,而是字句之中散漫出来的。这绝对是功力。谁说的只言片语立刻使那人物立了起来,有血有肉,使你不相信是虚构。罗厚的血气方刚简直跃然纸上。
第二点体会:荒谬的事竟也被她稀疏平常地表达,娓娓而谈,仿佛愠怒已被碾平,剩下一颗历经岁月却也平淡如水的心。
尽管雷雨是戏剧,洗澡是小说,在我看来都是讲故事,只是讲的方式不同,讲的内容不一。我把雷雨和洗澡放在一起是因为雷雨在我心目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它的确如一场雷雨,从酝酿,到积聚,最终爆发,虽潜移默化却是十分规律按常理,慢慢袭来,仿若一开始便能感知结局,却仍旧被结局震撼。而洗澡的前两章确如洗澡般闲适,但最后一章竟像是在洗澡盆里发现的鱼雷,瞬间轰炸,不带预兆,只是发生。在事情发生的节奏这一点上,洗澡的确是比雷雨高明,雷雨是在揭伤疤,洗澡却在扯伤疤。而洗澡却不如雷雨震撼,也许杨先生不求震撼,也许平淡无奇也是一种震撼。其实故事很平淡,三反这些背景读者大概也能猜到其无理,读者猜不到的是杨先生表达竟如此平和,大风大雨在她面前都失了颜色。前部分姚宓和许先生的地下恋其实平淡,但却是有味道的,像是蒙在葫芦里的味道,是陈年的味道,却不像老酒般陈腐,也还有新竹的嫩香。读杨绛的小说,观众读的流哈喇子竟不敢去擦,要吸回去,总期待发生什么,结果还是没发生,杨先生一带而过,我们也睁大了眼顺从。其实我读完最后一章总觉得有些许突兀,不知是不是杨先生别有用心,想借此讽刺这沧浪之水浑浊不堪,抑或我太期待姚宓会发生什么,而杨先生确实吊人胃口一般只字不提姚小姐。总之杨先生写东西如她这个人,如清风般带过,干净纯炼,字字珠玑却无丝毫矫饰之感,读来舒服,真如洗澡,而不用脱裤子,割尾巴。对于这本书我更欣赏杨绛老师的表达方式,而故事本身,只是杨老师的手掌上的细纹,她不过随意捡挑一二,没有震撼人心,但却丝丝入味。
一位身患重病(渐冻症)的社会学教授即将离世,与学生约定每周二再进行一次教学,教学内容是人生,毕业典礼即葬礼。一位即将离世的老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哪怕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躯体,仍然希望自己有所价值,他希望自己是终身教师。看完全书感动之余也有一些收获。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学生问。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在思索是什么呢?失去生存的能力和依靠?看到老人的回答:“和生活讲和。”觉得自己想的太肤浅,不知道是否该庆幸这份肤浅。的确和生活讲和是最困难的事,如果能完成这个最困难的事,相信也没有难以克服的事了。这是一门毕生的修炼课。
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人们思考真正的大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关注一大堆实利琐事。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贷款、抵押、买车、买房、装修……层层叠叠,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而且总是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活得像样一些,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忌妒你。
我决定活下去——至少尽力去那么做——像我希望的那样活下去,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
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庸庸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超脱并不是说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你应该完完全全地投入进去。然后你才走得出来。
在这类小事情上我能遵纪守法。但在大问题上——如何思想,如何评判——你必须自己选择。你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个社会——来替你作出决定。
我认为逃避并不是解决的方法。你应该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
在生命的中途,我们同样需要别人活着。
大家在自己的轨道上不断地向前奔跑,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这就是这个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一个社会需要发展需要繁荣,它就需要提高其生产力,所以它的价值观毫无疑问的就是工作进步向前努力。可这并不是我需要的。
“Forget about what the culture says. I have ignored the culture much of my life. I am not going to be ashamed. Whats the big deal? ” 我们是否能抛开主流价值观对我们的影响,问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真正能让我感到快乐的是什么?是爱,是付出和给予。
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内心仔细想想,我所向往的生活是可以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从事的工作是自己喜欢的,钱挣得够花就好,有时间弹琴看书听音乐和爱人一起,周末可以看电影,假期去接触大自然、去我没去过的地方。
死亡与离别总是催人泪下的残酷。透过这样的残酷,你是否可能看到自己生活里日复一日的意义?无论是感动泪水抑或思考沉默,从书本到舞台再到人生的距离,需要我们用感受去一点点丈量。在这本书的结尾,米奇这样写道:“我的老教授一生中的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上一次,授课的地点在他家里,就在书房的窗前,他在那儿可以看到淡红色树叶从一颗小木槿上掉落下来。课在每个星期二上,课堂上不需要书本,课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用他的亲身经历来教授的。”
“——这门课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