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目送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小松菜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目送(共含1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松菜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读后感目送

篇1:《目送》读后感

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脚下的土地没有变。这是怎样微妙的变化,似乎有些东西注定般轮回;似乎某些场景总排山倒海般在记忆深处涌来,只是角色悄然间发生了转变。

作为母亲的龙应台一次次目送着儿子的背影,一次次的目送他的成长。即使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中,那长长的行列里,她仍就能够精准地找到他;作为女儿的龙应台不断地追忆成长的岁月,再又一次次的目送着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感受着与父亲一次又一次的分离,直至与父亲在殡仪馆里永远的分离……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是啊!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你是否想起曾经的点点滴滴。幼儿园时你一步三回头的目送着父母远去的背影,然后怯懦地迈进幼儿园的大门。中学时,当你面对青春迷茫无措,不知前进的方向时,父母则在你的身后目送着你成长,你可知这眼中包含多少惆怅和忧愁。他们只能适当地做下疏导,只因他们明白这雾还得你自己去拨。你可懂他们的用心?

那晚,风有些大。我有些无由来的烦闷,刚进初二的我就像一条被放入大海的小船随波逐流,不知道方向在哪;就像是进入了满是雾霭的荒原,张开眼睛却不知自己身处何处——我迷茫了。兴许是多了一门课程让我有些不知所措,眨眼间,物理第一次的测验成绩出来了。坐在座位上,看着这卷子,心里好似压了一块石头,一股酸酸的感觉涌上心头,在班上成绩还算不错的我受到了第一次打击。回到家中,我舔舔干燥的嘴唇,面对妈妈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是将试卷递给她。她轻轻的说:“一次,算不得什么。我相信你知道自己错在哪,不需要我来说,下次你会证明给我看的,对吗?”我满脸惊诧的看着她,僵硬的点点了头。转过身去,我分明感受到了她那饱含期待的眼神,是的,她一直以鼓励信任的眼神目送着我的成长。

我们在目送中一次次成长,又在目送一遍遍温情。请珍惜每一次目送,不要让期待落空;不要让信任消散;不要让亲人为我们伤感失落……

我们从目送中来,也将从目送中去。

目送无言,用心传送目送最真实的感动。

篇2:目送读后感

以前只知道《目送》里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然后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此类的句子

近日,把《目送》整本书都看了一遍,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里面给我更多的感受是学会珍惜,学会相处,学会接受!

珍惜父女之情,珍惜母女之情,珍惜兄弟姐妹之情,珍惜一切与亲人相聚的时时刻刻!她说,兄弟姐妹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一样,我们不像朋友,不像恋人,不像知己,我们都有彼此的空间和世界,我们相约往往也不是为了想念对方,而是为了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在彼此的眼里看见曾经的自己,我们就像两株雨树,即使相隔30米远,但是我们同树同根,是当有一天爸妈突然不在的时候,他们留给你世上最后的礼物!学会与人温柔的相处,以一颗包含热情的心去对待生命中出现的所有人,学会接受,接受自己不在年轻的皮肤,不再散发光芒的容颜,接受父母越来越迟钝的模样,学会接受坦然自若……

人生本来就是一段旅程,爸爸请慢慢走……看到这一段,我真的忍不住泪目了,突然想起那句,究竟是野马奔腾引起了尘埃,还是野马本身就是尘埃?我究竟是因为感性而流泪还是眼泪本身就是为了感性?我不曾知晓,也不想明白,只是读到这一段,我突然想起了我的父亲我的母亲,虽然我知道,很多事情我们都无法改变,我只祈求时光是慢一些再慢一些,我只愿在父母康健姊妹安乐的日子里,我们能够永远幸福!

篇3:《目送》读后感

这是一个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地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

翻开《目送》,一本记录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种种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伤感和彷徨。她用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动人心弦的种种感悟。读起来,连呼吸也充满了与之共鸣的渴望。

她,拥有着不凡的骄傲和锐气,然而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心甘情愿地作出了让步。在浮华的万千世界中,她常常这样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却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辞去了文化局局长的官职,抛开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环,重归学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朴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虚浮和掌声过后,在繁华落尽之时,留下的也许只是一份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细腻的母爱;她的优雅知性,也使孩子拥有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理应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许是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的心也变得容易忧伤罢,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不知不觉间也在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迹。我们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 所以,书中的一字一句仿佛踩在我们最柔软的心房上,让人流下暖暖的泪来。

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们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转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与亲爱的人相伴走完整个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顾着留意峭壁上那丛艳丽的花,等突然惊觉四下阒然无声时,却早已“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了。

篇4:《目送》读后感

得空逛了一次书店,偶然瞥见角落里的它――《目送》,封面是我最喜欢的绿色,看着并不晃眼,让人感到安静祥和,是大自然的味道。

数(除)了书名以外,看见了醒目的“龙应台”三个大字,一下子倍感熟悉。小时候妈妈看了很多她的书,以前看了《孩子你慢慢来》,总觉得我和他的性格大同小异,就很满意的把它抱回家研究。

惬意的窝在沙发里,抚摸着书的封面,我仿佛深深的沉入了这片绿色的“树林”。在龙应台的爸爸去世的同时,她的妈妈也在渐渐地向衰老。死亡走去;在她感叹没有在爸爸生前好好善待他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的在明白要好要珍惜之后照顾着她的妈妈。

妈妈确实已经很老了,龙应台的两个兄弟每天都陪在妈妈身边,照料她,但纵使她已然老到什么都不记得,但她仍然记得她有一个“雨儿”这应该就是母爱的力量了吧。妈妈是一个很耽溺于美的女人,曾经劳累不堪的她已如一盏枯尽了所有油的灯,但此时的她仍然要去化妆,隆鼻,文眉,纹眼线。从她身上我可以看到女不为悦己者容,只为了让自己开心。我开始喜欢这位“年轻的老奶奶”。

即将步入成年行列的十七岁的华飞屡次拒绝了身为母亲的龙应台的接机,送伞各种关心。华飞的心理,每一个曾经作为孩子的人都有过,父母们总是不厌其烦的关心我们,而我们总是一脸嫌弃地厌恶的推开,或者直接远远地走在前面,把他们孤独地抛在身后,而那些日渐弯曲的背影中所包含的,一定是那时的我们所不了解的。

我也曾和华飞一样孩子气的认为妈妈在公众场合大惊小怪是很丢脸的事,总是对路人投来的目光很敏感,有时甚至会对妈妈的行为感到生气,每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我总是以冷冷的口气回应我的妈妈,而当我读到《十七岁》这一篇时,当我以母亲的角度对待这里的每一件事时,才深深地体会到了作为母亲的心理,才明白了“不必追”这句话在每一个身为父母的心中的含义,这是埋藏在他们内心极深极深处的,既有苦涩又有甜蜜之处。

而我,以及和我年龄相仿的同龄人们,都如华飞一样,排斥,厌恶,甚至怨恨父母给予我们的一切,我们总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独立生存的能力,我们不再像孩子一样地需要父母小心翼翼的呵护,现在的我们,试图挣脱父母的怀抱,逃出我们所生存的温室,渴望着我们的生活圈以外的大千世界,认为这时候的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去完成自己远大的梦想,而被生活所被折磨得疲倦不堪的父母们有时会愿意让我们尝试着,放手一搏,也许这答案早已注定,但经历过的我们发现,在21世纪,我们这些孩子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又怎么能去追寻那个我们渴望已久的,世界呢?惆怅的青春,叛逆的岁月,是该出去一搏,而这个时代,真的适合我们吗?当我们感悟到了这些,开始打算重新开始时,也许会发现,已经晚了。

莎士比亚说过,时光会刺破青春的华美精致,也许确实是这样,当属于青春时间过去,逐渐成熟的我们沉淀下来,青春,只会成为匆匆流年中那一种美好的回忆。

合上书,也许,着(这)书面的颜色,就是青春沉淀下来的颜色。

篇5:《目送》读后感

日升日落,花开花谢,生命的脚步永不停歇。孩子长大了要远航;朋友相聚了终会散去;父母老了终将要离去;而自己,也不再是当年的青涩模样……

曾看过朱自清的《背影》,感受作者年轻狂少时不理解长辈关爱的懊悔;也读过林非的《离别》,体会那种宏大的老一代对年轻一代不舍的别离;而龙应台的《目送》,作者却用女性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朴实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写出对“离别”忧伤无奈的感慨,使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被震撼着、共鸣着。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蓦然回首,曾几何时,也是这样熟悉的目光在人群中伫立,目送着远航的自己,凝望着那抹背影久久不肯离去。

对我而言,目送总是带给我无尽的感动与点点希望。转动时间的轴轮,多少珍贵的片段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从初中开始,我便远离父母独自住校,每次背上行囊远行时,爸爸妈妈总是满怀希望的送我上车,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看着车轮慢慢滚动,目送着我渐渐远去,他们一直站着,站着,就是不愿转身离去。而我也从车窗里向他们挥手,依依不舍地看着他们,当他们的身影渐渐变小、渐渐模糊、甚至消失的时候,我可以想象,他们或许还没走,但也看不见我所乘坐的汽车了吧。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大概就一天一天算着孩子再次回来的日子,而我也期待着,下次回家能远远看见那个在门口守望的目光与身影。

。时间的轮轴继续转动着,一转眼我的孩子也上学了。每当上学时,我送孩子到校门口,目送着他一个人背着大大的书包,蹦蹦跳跳地走进校园,看着他的身影逐渐变小,直到消失。这一刻,我才真正懂得,心里即使有万般的不舍,也只能目送到此,因为人生的很多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一次,当他一个人紧张地越过川流不息的车辆,安全到达马路对面时,然后,他回过头向我挥挥手,给我一个微笑,一股暖流瞬间在心间流淌,我也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和微笑,也许他是用这样的背影与回眸告诉我“不必追。”

而每当放学后,我也静静地伫立在校门口,守望着孩子走出校门的身影。我们是如此熟悉对方,在上千个孩子涌出校门时我总能一眼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个,而孩子也总能在千万声呼唤中辨别出我的声音,并准确定位,当我们的目光交汇到一起时,我们是那样的幸福。

生命,就是由这许许多多的目送和回眸编织而成,它连接着生命的序幕与尾声。有期盼的目光为你追逐,有温暖的身影为你守望,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我越来越感到,我们都在走着重复的路。我们走着父母走过的路,孩子又沿着我们的脚印一路走来。

也许现在的人都在不停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很少回头看看身后父母。但是父母却从不埋怨自己的孩子,他们理解孩子的追求,他们只会在孩子偶尔的转身中叮咛几句:有空就回来看看;他们只会静静地守候着,期待着孩子再次回家的身影。那就在他们满眼不舍的目送中,在他们望眼欲穿的守望中,回眸吧。趁我们现在眼睛还看得见,趁头还扭得回,趁熟悉的身影都还健在,匆匆人生路上,让我们多几次这样的目送与回眸吧。

篇6:《目送》读后感

这几天读了一本书,其实反反复复看过好多遍了。每一次看都会有新的感触,这本书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目送》。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被誉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34岁第一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至今未毕业。龙应台“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的三本“作业”。

《目送》写的应该是人生长河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其中作者和孩子、和父母、和朋友之间那种令人思考、感动的亲情、友情。

作者宋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她看着孩子一步步走进校园,有不舍、有欣慰。她有一双温柔的眼睛,慈爱地注视着孩子,陪着孩子慢慢长大。而当华安16岁,准备坐飞机到美国做交换生时,她送他到机场,是多么希望她的安安能回头看她一次,可是一次都没有。看到这里,一阵伤感,每一个做母亲的都会经历这种时刻吧。看着孩子的背影,那种落寞、孤独的心情,孩子渐渐长大,只能选择放弃,放手。

对于父母,她细致入微的照料。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的陪伴他们,爱他们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理当好好照顾,来回报父母的恩情。

作者在其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篇7:《目送》读后感

有一种爱,一句话,一个微笑,或许就可以感知。有一种爱,散落得漫无边际,人只能默默地让自己确信它的存在,无从说起,却无处不在,而这全部都是爱。

其实,从开始拿起《目送》这本书时,我感触最深的是封面的那两个背影和那一句话,是一个母亲送儿子上学的背影,母亲高大的身子包裹着儿子,是那么的温馨,而一句话却打破了这个温馨。“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是啊,在生活中不就是这样吗!当我们要出去玩耍,是你有想过要回望那关心的身影吗?当我们匆匆赶进校园时,你有想过要回望那站在远处期待的身影吗?我想这些我们都无法做到吧。

或许,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那一个背影一直都在原地等待着我,从来不曾离去。

那是一个不太理想的阴天。刚好到我们放学时,天空便下起了倾盆大雨,就像水龙头一直关不上一样。而没带伞的我只能勉强的,跟着有伞的同学一起回家。才刚出校园,我便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她打着一把伞站在雨下,因为穿得单薄,有时还会冷得发颤,一双布鞋,早就在雨中被淋湿透了。两只睁的大大的眼睛,一直望着校门口,从不曾离去。而此刻我不知为何有些欣喜因为她并没有看见我。不知是什么在作祟。我并未跑向她,而是与同学离开了。回到家才一进家门,我就闻到了一股香味,我知道那是我最爱吃的菜。那一刻我没有像以前一样。而是丢下书包跑去了学校。因为那个背影一直都在原地傻傻的等我,从来不曾动摇要离去的心。步子再快再快,终于我到了看见那站在远处的背影,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她仿佛也看见了我,而她只是露出了微笑。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的愚蠢。是啊,她从不渴望我可以回望她,因为她只知道我平安就好。她从来都不曾打搅我总是在离我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因为她希望自己可以在我无助时第一个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又对她做了什么呢?只是慢慢的在学会如何忘记和忽视这个背影而已。

有一个背影是在你忽视之后还会出现。也许你从不曾关注她,但她会一直陪伴着你,直到她的离去。

篇8:《目送》读后感

自古以来,爱,一直处于文人墨客们的论坛顶峰。上有孔孟儒家学说的“五伦”,下有孟郊的游子吟。而位居五伦之首的“父子之亲”及父爱,被广为传扬与歌颂。

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没有夸张的累赘。《背影》,这篇不过短短一千字的散文,被朱自清用一件小事写得令人无不动容与称赞。背影是一篇回忆文,是作者朱自清在自己成为父亲后,自己经历过人生的起起伏伏后,理解了父亲当年的不容易,从而回忆起八年前父亲送自己去车站时的场景。冬天,父亲丢了差事,祖母的首饰也典当给了商铺,而父亲和朱自清由于新老思想的碰撞也闹的很不愉快。朱自清那时并没有明白:家里的重担父亲独自一人默默地扛起,而他还在嫌弃父亲说话不漂亮,认为失了颜面。但就在这种情况下,父亲还不忘给他定制一件紫毛大衣:‘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背影给我的共情很深,朱自清把父亲买橘子时的情景描绘的栩栩如生,我好像在朱父身上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但好像又没有。和朱自清,林海音家不同,家里的点点滴滴都是母亲在不辞辛劳的打理,而父亲就像一个家的舵手,掌握着大的方向,做着重要的决定。称赞母爱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而赞扬父爱的就显得少之又少。母亲很伟大,但父爱,在我看来也很伟大。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最欣赏目送的一点,是作者龙应台略带悲感的文笔。有人称目送为“生死日记 ”,记录着作者深刻的思想与忧伤,如挂在黑夜里的明月,似烛光冷照四壁。目送穿插描写着关于送别的故事,清晰的带出‘人有悲欢离合,孩子长大了就要离开父母’这残忍的真相。

龙应台因常年离开家乡,亲人极少的原因下,到五十多岁才直面死神。随着父亲的离世,母亲的失智,她逐渐理解到大自然的残酷,辞掉台湾文化部长的职务,回归故乡,照顾老母。我想,她做出这一决定时已经释然。她看惯了世间争斗,尝惯了美酒佳肴,再也看不上繁华和富贵的虚假。回归故乡,赏一树腊梅,品一杯苦茶,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篇9: 目送读后感

就我而言,父亲为了赚钱养家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与爷爷奶奶分别,来到南京,每年也就只能回家一次,留给爷爷奶奶的只剩下一间孤独的老房子。曾经的父母有我们在身边,即使一天相处的时间不多,但是同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一起坐在沙发上闲聊家常,也足以温暖他们的心灵。而今我和哥哥上了大学,家里就只剩下父母二人。他们则只能用工作化解自己的孤独。劳累了一天之后,他们却会坚持每天晚上准时坐在电话机前等待我的电话,如果我因为忙碌而忘却,他们则会等到忘记了睡觉的时间。

我的家现在也好似只剩下了一间空洞的房子,因为我们都离开了,父母也就离开了,因为见不到我们的地方对他们而言也失去了它的意义。从上大学以来,父母就总是来到我的学校看望我,而我却总是很忙,虽然相见的时间真的很短,但是哪怕十分钟,也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慰藉。“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读完《目送》,我流泪了,被这种父女、母女之情、对孩子的不舍却依然狠心放手的亲情和对亲人去世的无可奈何深深地触动。

篇10: 目送读后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开始了解,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目送》中,我一直记忆尤深的一句话。每每拿起这本书,眼眶总是犯潮,一种无能为力之感便油然而生。

在这本书中,作者龙应台给我上了三堂课,一课是父母老去,一课是与兄弟姐妹别离,一课是朋友间的牵挂。这三课,每个人都要经历,是躲不掉,逃不开的。

父母老去,是我们无法阻挡的事情。这一点在最近几年,我感觉尤其深刻。以前在我心里,父母一直都是年轻的样子,可是最近这几年,我发现,他们开始出现一些老态,脸上的皱纹多了,头顶的白发多了,睡觉时间少了……我们长大了,可他们却老了,这样的现实我不想接受,但也不得不接受。岁月匆匆,父母老矣,剩下的时光,只想少一些目送。

与兄弟姐妹分离,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小时候,我们形影不离,玩要一起玩,吃要吃一样的食物,晚上睡觉也要闹腾一阵,再各自安稳睡去。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角色的转变,我们终将要各自为家,甚至彼此远离。龙应台与自己哥哥的远行,被她写得深刻异常,也重重撞击了我的心。常念少年时光,但也知那是不能回去的日子,只愿我的兄弟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担得起家庭的重担,做一个幸福的爸爸。

与朋友牵挂,也是逃不开的命运。以前,我们下课一起趴在走廊的栏杆,谈天说地,一起去小卖部挑选共同喜欢的小零食。考试的时候彼此加油打气,失意的时候你给我温暖的依靠。可是,如今我们都长大了,也早就分别两地,除了偶尔朋友圈点个赞,其他再无交集。明明没想着要成现在这样,但终究抵不过时间,把友情淡忘。

岁月还长,但愿人间少目送。

篇11: 目送读后感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寒假,我虽然只读了其中二十六篇,却已经深深感动。

同名主打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或者妈妈出差离家时,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当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赴甘肃黄羊川,参加南京电视台的那次拍摄活动时;当我迈入南外大门,参加人生第一次入学考试时,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

对于13岁的我来说,人生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都会经历。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的那颗感动的心,那支感恩的笔。

篇12: 目送读后感

龙应台的《目送》是本生死笔记,它深邃,忧伤而美丽,在她的文章中我读懂了什么叫孝敬。

这世上总有一群人:当我们披着霞光呱呱坠地时,他们喜悦而泣;当我们学步不稳摔倒在地上时,他们急切心疼;当我们背起书包憧憬未来时,他们日夜操劳;当我们踌躇满至打拼事业时,他们独守空巢或孤老而终。目送了时间,语言和生命,让我知道了因为有自己的命运,长大后我们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我们身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人生尽绝时默默流下思乡的眼泪,每一次回家,总觉得如此衰老,为何父母总是如此的渐渐离去,总是在告别式微笑的说一声再见,在上车时独自的在心中流泪

很多人认为,孝敬只是一种单方面的给予,只要给予长辈足够的物资,就是孝敬,殊不知,孝敬其实只是一种陪伴;又有多少人认为孝敬只是一种动作,只要今天孝敬了这份温馨就能在长辈心里封存很久,殊不知,孝敬还是一种延续的状态,长辈们需要的不只是只言片语的零碎的关怀,而是呢喃细语的唠叨与问候。孝敬不是绝对的服从,它是一种心,一种情,一种内心的思念。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业。时间,永恒得把一些东西带走,带不走的,随着时间,也便成了永恒。然而,这种永恒到底是两个人的不悔的欢笑,还是两个人遗憾的泪水,完全取决于你对孝敬的态度!现在的我常常看到爷爷奶奶衰老的痕迹,很害怕突然有一天他们就不见了。任凭我怎么呼喊,他们都不会回来了。而有过多少年,那昔日健朗的爸爸妈妈也将步入风残烛年,也将从此消失,无处寻觅呢?

爱父母,孝敬他们,就是爱30年后的自己;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是爱五十年后的自己。孝在心中,心存敬意。

篇13: 目送读后感

有一本书,书名短小精悍,这是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这就是龙应台写的《目送》。

《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有写父亲的逝世;有写母亲的苍老;有写儿子的离别;有写朋友的深深牵挂;有写作者的失败和脆弱;有写作者的伤心和放手。写对儿子离别时的失落,也写了作者对时间的见解。

在一篇名叫《时间》的散文中,十八岁的华飞和朋友去午夜狂欢。狂欢,聚集也是一种时间的集体仪式。小孩子们也曾有过一种测量时间的方法,在他们的卧室上挂一个一米高的量尺。每一年孩子的生日,让他们站在门沿背对着尺,把其高度用小刀刻下,于是,刻度一年一年的升高,时间也在一步一步的流逝。同样,在南美洲的家庭中,也会有测量时间的方法,二个大人和五个小孩,每一年的同一条,他们都会轮流拍大头照,以此来纪念时间的流逝。

一杯热茶从热变冷是一段时间,一位老人从少年变老年是一段时间,一只钟转一圈也是一段时间。时间过的飞快,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时间吗?在生活中,一些人虚度光阴,到觉悟的那一刻才明白时间的流逝,到那时候,却来不及了。时间不等人啊!

同时,当我读到另一句话时,也充满了对时间的感悟。”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世不断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这句话也许说到了那些辛苦劳动父母的心中。看到这一句话,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辛酸与无助,也只有真正的经历过,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啊。时间流逝,父母都在慢慢地死去,子女们会选择离开父母自己打拼,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身边的人和事都在渐渐得离自己远去。

篇14: 目送读后感

“孤独的时候,书是最好的朋友”。

这半年,我养成了睡前看书的习惯。

每天晚饭后健身或者散步回来,看上一会电视,等到快10点,在城市停止了喧嚣的时候,关掉房间的大灯,轻轻的打开床头灯,霎时一股温馨的气息弥漫开来。

靠在床头,静静的打开一本书,思绪立刻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时候,你可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只有目光在字里行间跳动。

篇15: 目送读后感

重读《目送》,总有一种静默而细腻的温暖。

似乎,一切关于生命的细碎与美好都被作者收藏于对这文字的目送之中。

我们在人生的驿站上,亦行亦别,又目送过多少温暖与心酸。

落花缤纷,大雨滂沱,秋叶飞旋,冬雪轻拂,一场目送,几许流转。

或许,挚爱总是深沉和凝重的',因为有这些份量,所以亲情不会走远。

龙应台的《目送》,会让亲情的微光再次闪耀于你心中。

篇16: 目送读后感

最近我正在读龙应台的《目送》。

这是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了人性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了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每当打开这本书,亲情立刻滋润着你的心灵,这个时候脑海里全是父亲的背影、母亲的目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这是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母亲。

篇17: 目送读后感

今年,由于脱贫攻坚任务很重,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就更少了。

一个人在外,最难熬的就是夜晚。

下班的时候,就是孤独的时候。

每一天,当拖着疲惫的身体,迈进宿舍的那一刻,就走进了孤独,孤独的灯光、孤独的单人床,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都显得那么的孤独。

篇18: 目送读后感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

她们难以舍得让孩子一个人走,可是她们知道:“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闯;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所以,她们只能目送着你一个人的身影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在道路的转弯处,再也看不见……就是这样简单的目送,它包含了父母多少的挂念、似海的恩情和无私的爱,还有多少离别的无奈和难舍。

人生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目送中离别,又在一次次的在聚首中续写着新的目送……现在我们已经到了中年,可是依旧在母亲的目送中一次次启程。

母亲的目光,是我们风雨兼程中最挚爱的陪伴,是我们前进路上引航的灯塔,为我们指引方向,伴我一路前行……

《目送》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读后感目送

目送读后感

目送 山路 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550字

目送有感读后感

目送简单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100字

目送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目送(共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读后感目送,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