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行》读书心得(共含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别搞粉圈那一套”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读了杜牧的古诗《山行》我有一个有趣的小发现,在诗中诗人用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没有直接用“枫叶”红于二月花。记得以前,我看过一本科技书上曾经介绍过,枫树的叶片里含有一种叫花青素的特殊色素。它是一种“变色龙”,它在酸性环境中呈红色。到了秋天,气温降低,光照减少,对花青素的形成有利,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片细胞液呈酸性,整个叶片便呈现红色。
所以说,秋天的气象条件染红了枫叶。而杜牧是唐代的诗人,那个时候科技不发达,肯定不知道花青素是什么东西,可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出只有在深秋,经过寒霜洗礼,经受住风霜考验的枫叶才有满山的云锦,如烁的彩霞。
诗人用了霜叶一词,准确的刻画加强了诗句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说明他在统改全稿时,是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的。它启示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反复琢磨、斟酌和不断改进。永远精益求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什么,要去登二酉山么?除了二酉飞阁,仰止亭可不能错过哟!
沿着蜿蜒的石阶,洒下一颗颗清亮的汗珠,终于来到了仰止亭。林间的青石小路直达仰止亭,深山里的青松格外挺拔。苍松配白亭,真是别具一格。亭里的四面墙,画着精美的壁画。虽已斑驳,但历史的印迹依然历历在目。踏上圆形的旋转楼梯,到达亭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供奉着的一尊塑像。塑像的造型是一位黑发长者,身着青袍,慈眉善目,身边还有一根拐杖。他是谁呢?一位老师打趣道:“他可是你们的老师的老师的老师……应该尊称他为‘师公’呀!”我看了仰止亭里的仰止亭记后,我才知道雕塑老者叫善卷,是尧帝的老师。舜继位后,自知德才不及善卷,一定要将皇位禅让给他。善卷大惊,便逃到了深山。舜帝找到他后,坚持要让位。善卷不想做皇帝,便又逃到了沅陵二酉山。善卷从此在二酉山开始讲学,教化蛮愚,推行历法,制定二十四节气,为农民带来了新的稻种……有力促进了当地文化交流,善卷死后,人们把他当成君王,将他厚葬于二酉山。宋代,宋真宗得知尧帝之师善卷葬于二酉山,便批准用国款修“仰止亭”以纪念善卷。后来,“仰止亭”毁于山火,我们现在看到的“仰止亭”是20xx年重修的。
仰止亭――善卷,普通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高尚的心。
秋后,风清了,云淡了,打理好背包,带上满心的欢喜我踏上了一次新的旅途。
清晨我来到山下顺着蜿蜒在山间的小路一点点地向着山顶爬去,一路上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枝头有红枫叶,偶尔还能看几株青绿的野果树。然而好景不长,脚下的石板路渐渐地消失了,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条狭窄,两旁布满了灌木的小路。我胆怯了,有点想退缩,又有点失望。回头朝山底望望,就这样下山又觉得未免有些可惜。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我还是坚定了不放弃的信念,向山顶进发。本以为前方的路能引领我爬向山顶。但是我错了。前方的路愈发的难走了。然而我的信念再一次激励了我,使我再次充满了勇气,踏着脚下泥泞而坑洼的小径继续向山顶进发。我的脚越来越酸、越来越痛,但我强忍着伤痛前行。裤子被路旁的荆条割破了。这并不是我所在意的,因为我的目标是登顶,我再一次坚定了我的信念,收收鞋带,耸耸肩继续前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在我唯一的信念支持下。我终于登上了山顶。我尽情的享受着登顶带来的快乐。忘记了伤口,忘记了疲惫……
站在山顶,俯瞰这山下的一切,我不禁想喊:“我成功了!我成功的爬上来了!”,喜悦充斥着我的内心。而在我享受着快乐的同时也开始了思考。
在我看来人生的路也像一次攀登高峰的旅途。人生的旅途上有美丽的景致、有平坦而宽阔的路。有布满荆棘的泥泞沼泽。也充满了抉择与挑战。当你踏过荆棘来到终点时你可能早已遍体鳞伤。但你却总能欣慰的笑着。因为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人生的路就像登山,充满了曲折、挑战。但当我们坚定了信念,只须一路走下去,我相信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光明。只因我们的心中充满了信念……
去崮山体验生活的日子已经匆匆地去了,但那五天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第一次远离家庭,第一次过集体生活,许多第一次对我们都是一次很好的磨练,那是在课堂上很难学到的生活体验。
五辆大客车把我们送到了远离校园的地方---崮山。我们的集训丰富多彩、紧张有趣。我们动手做彩泥画、做塑像、做彩陶、做可口的饭菜:还有奇妙的定向运动,刺激的模拟驾驶和紧张地爬山活动。
定向运动是用智能卡在一定时间按正确顺序选择15个打卡器。有的同学来回穿梭,像陀螺似的打转,但打卡器就是不肯鸣叫。助威声嬉笑声响成一片,急得那个同学冒出一身臭汗,还是名落孙山。
第一次做饭,虽然是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但是自己做得菜吃着真香。
模拟驾驶是个刺激的活动,我尝试了第一次开车的感觉,真爽。做彩泥画盘,我描出了一只威武的雄鹰,它横空出世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不错,真有才啊,自我表扬一下吧。
第四天,老师带领我们爬岳阳山。那是一座满山披翠的大山。草木森森,点缀着不同颜色的花。山崖嵯峨,像一个巨人张着臂膀欢迎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我们兴高采烈地向山顶挺进。采一朵路边小花,哼一曲时髦小调,欢声笑语响彻山间。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小,只剩下一片喘息声。终于我们爬上了顶峰,眼前一片开阔,向四面远眺一览众山小。远处朦朦胧胧的山起起伏伏,像在云中盘旋的巨龙;近处村庄像精巧的模型镶在巨大的绿毯上。微风拂过,神清气爽,虽然很累,我们像一群飞上高山的小鸟乐在其中。这一晚我们睡得很香,梦中露出甜蜜的微笑。
五天很快过去了,我们告别了崮山,踏上了回家的路。至今我们还思念着那片令人难忘的地方。
唐代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译文
青青的枥树林的深处也住着人,一条小溪由几户人家共享同分。
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
蒸煮茶叶的香气从茅屋里冒出,缫丝的声响隔着竹篱也能听闻。
在路上遇见了买药归来的山客,心甘情愿随他进入如岛的白云。
注释
青枥(lì):一种落叶乔木,亦称枥树。深:一作“疏”。
分:分配,分享。
回:一作“移”。日午:中午。
从:一作“冲”。茅舍:茅屋。
缲丝:煮茧抽丝。
不惜:不顾惜;不吝惜。岛云:白云飘浮山间,有如水中岛屿。
赏析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次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如果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就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平淡少兴。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产生了一种令人倍感亲切的氛围。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诗人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的苦衷。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创作背景
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他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隐居山林达三十年,对山间的四时晨昏、风云草木极其熟悉。这首《山行》,便是写山村野景。
★ 山行课件
★ 山行 古诗
★ 山行教案
★ 古诗山行
★ 山行扩写作文
★ 山行 古诗意思
★ 鲁山山行赏析
★ 山行杜牧鉴赏
★ 山行600字作文
★ 山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