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不惧前行,不忘初衷》读后感800字(共含7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无糖草本”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不惧前行,不忘初衷》读后感800字
年开始,公司开始叫我们学习,工作中的优胜劣汰,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用以前的老思想如何能够创新,公司如何能够更好的向前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学习新的'知识,让自已不断的进步不落后别人,才不会被别人多淘汰。而读书是一个很好的一个学习方法,所以公司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选取一本书来读,然后写出自己的体会心得。后来我选了《不惧前行,不忘初衷》
这本书是我在网上看了一点简介后就决定买的一本书。看到了我在蹉跎、挣扎、磨砺、思索了几年之后所理解的工作方法,尽管我是如此的平凡,很多时候,就潜伏在你的周围,观察着,酝?着,或许一辈子都不会被发现,或许下一秒就现身,而有的人一直踌躇不前,仰望着他人的风华,自己自惭形秽。勇者,顾名思义就是拥有强大思想,能够勇敢生活。那么到底什么算是强大的思想,什么才叫作勇敢呢?所谓强大的思想,就是要意志高强,坚强雄厚的心志,面对失败与挫折都不放弃,很多人可以很清楚知晓弱者便是不拥有意志高强,心智坚强、能勇往直前,成功道路上充满了艰辛和苦痛,要是没有勇气,没有顽强的精神力,想要获得成功简直痴人说梦。成功并不能用一个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勇敢前进,相信自己,成功是属于勇者的!加油!!!
后期工作开展:
1. 工作中学会多培养“自燃型”人才。“自燃型”就是指“不需要等到别人吩咐才去干”,“别人命令了采取执行”的人,而是在“别人吩咐前自发去干”的主动积极的人。
2. 实行“三抓”提升车间管理水平
①抓班组带队伍激励斗志,我们以建设“五个好班组”为目标,通过与班组成员的事业心、责任感、创新力,把车间领导班组培养成为管理精、能力强、贡献大的班组。
②抓安全,在生产作业中防止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环保和健康;二是强化责任意识。认真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特别是巡检制度,抓好装置安全平稳生产。三是抓好隐患排查和整改。每个班组每月上报一项隐患,车间组织评估,特别是生产设备方面存在的隐患,由专员和班组共同排查。
③抓管理细考核实现目标,重点是对生产管理过程、作业技术指标提升和员工队伍建设等进行细检查、细考核,并加大考核力度,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安全环保、优化操作、做大产量、节能降耗、节水减排的积极性,确保车间各项目标的实现。
――总装车间 丁杰
6月14日
牢记使命时刻前行作文800字
孔子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就像流水一般,从我们的身边匆匆流逝,弹指一挥间,预备课结束了,一周的军训完成了,正式开学也已经很久了。
现在,站在此地的我们是不断适应环境,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改变过去的成长者。也是早已立于沙场,时刻警戒不能松懈的战士。我们能聚集在这里,并且坚持下来,说明我们都怀有自己的目标,拥有自己的梦想。同时,在一刻不停的'朝着他们迈进。
一开始,我们慌慌忙忙起床,把被子卷成一个个“花卷”、“蛋挞”……为了床铺不平的事儿,不知道揭了多少次床单,一开始我们睡眼迷离下楼,站在队伍里,一脸迷茫的拿着书也不记得翻读,因为不抓紧时间读书的事情,不知道被点了多少次名。一开始,我们在饭厅里面乱撞,虽然记得窗口号,但就是找不着北,为了找准路线,不知道把脖子伸得多长。一开始,我们抱着饭狼吞虎咽,却还是超了时间,为了提高效率,险些把头都埋进饭里。一开始,一开始……
我也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个这样的一开始了,我只知道想起做着这些举动的自己,我自己都会笑,都会觉得有几分滑稽。
现在,每天早晨总会快速创造出四四方方的豆腐块儿摆在床上,总会弓着腰把床上的褶皱抚平,就好像在铺平一天的课业,现在每天掐算好时间,跟着人流下楼奔跑奔跑入列,大声读书,拥堵在楼梯间的时候,可以看到天边的云霞,朗读课本的时候,能让自己打起精神,总觉得自己也像是天边的霞云,汇聚了一整日的灿烂。
同样,我也数不清楚我发生了多少的变化,在来到龙门的这些日子里。
我相信,现在站在这里的同学们一定都或多或少有了改变,有了收获,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成长。
不管有多少困难,有多少收获,我们都要明白,这些都是暂时的。我们最终都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迎战中考!不管现在有多累,我们都要记住,在我们的身后有一群人他们支持着我们,无条件地把信任交给我们,不管现在有多难,在我们心里都有一个要挑战的目标,都有一个要击破的关卡,他们在中考之路的尽头等待着我们的到来,所以我们一定要坚强,要坚持下去,坚持到与梦想与胜利碰面的那个时候。
现在,我们已经经历了第一次月考,在成绩出来后,同学们应该吸取经验,努力提升自己,不因高分而骄傲,不因低分而气馁。我们要带上自己的梦想,肩负亲人的希望与信任,打出来龙门之后,第一场正式的“战役”。同学们尽自己的全力,朝着自己心目中的梦想奔跑。在此,也祝愿各位同学首战能取得胜利!
让我们龙门学子一起,带着自己的梦想,牢记使命,时刻前行!加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题记
“你知道爸爸妈妈多大吗?”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问题。越是小时候,被提问的越多。总是当做圣言一般,背得牢牢的。为的是当父母在别人家孩子的父母面前问的时候,能骄傲地答上来。但是长大之后,关于父母的年龄,却越来越模糊了。再被问起,往往得想一下才能犹豫地说出答案。
初中时候,在家和父母吵架,为的是离开家住校。讲不过,就哭。最终还是妥协。等上了高中,得知要住校时,心里还是很开心的。但当住了四五天之后,就再也忍受不了,一回家就开始哭。很长时间之后,才开始适应这种生活。那时我才知道,“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的含义。
看过一句话“劳苦莫叫爹娘受,忧愁莫叫爹娘耽。”小小的年纪,哪里有什么劳苦忧愁,不过是同学间的小打小闹,回家就一股脑地倒给父母。其实开心的事情远比这些烦心事要多,但当面对父母,脑子里就只剩下自己的委屈。现在想想,“儿行千里母担忧”,原本自己一个人,父母就要牵肠挂肚,又只报忧不报喜,怕是他们比我更难熬吧。
上次回家,爸爸问我知不知道昨天是什么日子,我刚回家的心全都扑在手机上,漫不经心地回答,不知道。爸爸说,昨天是我生日。“哦,生日快乐。”之后就是爸爸的`沉默。这是一个女儿对爸爸多大的伤害。作为孩子,只懂得索取,却不懂得回报。每次回家就是伸手要钱,心安理得的拿了钱,却吝啬地分享一些自己的关心给他们。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对“孝”的理解却越来越淡薄。读的书越来越多,离父母也越来越远。但父母对我们的关心,却时刻围绕在我们周围。今天是母亲节,大舅决定带姥姥出去玩。他以实际行动来陪母亲度过母亲节。现在的我,没有太大的能力,只能为母亲说上一句“母亲节快乐!”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父母这样爱我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来辜负他们呢?“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小事做起,为父母着想,少惹他们生气。人生苦短,千回百转,像夜空中星辰闪烁,霓虹迷离;像云飘泊九万里,不曾歇息;像海波澜壮阔,沉默不语,不变的,只有我们之间的爱。感谢父母,像树枝摇曳十几个春秋,不知疲倦。
《从修脚工到董事长》读后感:不忘初衷 本色英雄
不忘初衷 本色英雄
――《从修脚工到董事长》有感
作者:闫建新
要不是生活习惯所限,我肯定会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因为很多年没有读到这么引人入胜、叹为观止的书了!感谢彭玲女士的生花妙笔,更感谢于桂亭董事长的传奇人生,这才让我们读到了如此亲切、真切、剀切的好书!
说亲切,书中用了大量的沧州俗语,诸如“大眼瞪小眼”“三脚踹不出屁来”“四六摸不着”“三饱一个倒”“三舞拨两舞拨”“出幺蛾子”“甩脸子”“上一论(lin)”……,极具乡情土味儿;
说真切,书里写澡堂子是澡堂子,写理发店是理发店,写家长里短就是家长里短,写混混儿是混混儿,写领导是领导,写谁谁谁就是谁谁谁……,几乎完全还原再现了那时代那年景那群人;
说剀切,就是切中事理,书中写于桂亭睡过道儿,睡出了“适应”,吃兔肉,吃出了“尊重”,出国考察,发现了“简单”……他卖冰棍儿,卖得总是比别人快,因为他懂得“卖不了也都化了,还不如送给别人吃”,他修脚,修到“全城的人都得排队来找我”,因为他懂得“没有人干这行,就我自己干”,才更吃香;他当兵,当成了最好的警卫员,因为他学会了“站在首长的高度思考问题,成为首长的眼睛、耳朵、手和脚”;他打铁,打成了沧州市二轻局最年轻的副局长,因为他抓得了生产,主得了事儿……
全书二十一章187个小节,写了100来个真实耐读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张张剪影,而把它们一帧帧一幕幕连续放映,一部高保真的鲜活生动的纪录大片就呈现在读者眼前,片中主角就是不忘初衷的本色英雄于桂亭,一位改革路上的先行者,一名企业界中的领军人,一个百姓嘴里的于老大。
一、改革路上的先行者
1980年,一个全新的激荡时代拉开大幕,而立之年的于桂亭被下放到东风塑料厂任副厂长,他的人生正剧也就此开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给他一个烂摊子”!
于桂亭接手时的东风塑料厂,两排低矮的平房,数个敞风漏气的车间,26台老旧生产设备,成堆成垛的积压凉鞋,上百万的外债,305张嗷嗷待哺的嘴……
他伏下身子,给银行做了三天清洁工,贷到了救命的五万元钱;他冒着被抓坐牢吃窝头的风险,自办凉鞋订货会;他宁丢利润,不丢信誉,“一握桂亭手,永远是朋友”成了他最有分量的名片。
在这里,他勇立时代潮头,走险滩,过急流,无怨无悔,无惧无畏。他第一个打破惯常思维,提出实行经济责任制,比著名的邯钢经验早了将近十年;他第一个提出企业改制,在外部改不了的背景下,就先从内部改起;他第一个响应住房改革,为此,他磨破了嘴皮子,不惜下“最后通牒”――通不过,立马走人;他在苦苦等了八年、困了八年、熬了八年之后,第一家真正实现股份制改革,却在利益面前轻轻把个人放在了一边,先济着员工认购;他历时七年,掉了十层皮,实现了沧州市第一家民营企业成功上市……
然而每一项改革都惊心动魄!为此,他骂过!打过!哭过!闹过!醉过!耍过!爬过!跪过!瞎过!死过!为此,他开除了自己的亲外甥,撤了跟老厂长吵架的生产科长,顶撞了主管市领导,甚至踹了正怀孕的结发妻子……1989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这是对一头“孺子牛”的奖赏,更是对一只“霹雳虎”的鼓励!
二、企业界中的领军人
东塑集团的成功是一个集体的'成功,一个团队的成功,但同时也是于桂亭这个舵手这个总瓢把子的成功。
于桂亭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他善于居安思危,东塑发展项目,往往是生产着一个,研发着一个,储备着一个;他更善于在危境中把握机遇,他始终把危机做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常态,能否防范危机、战胜危机是考验企业的重要指标。
作为领军人,于桂亭高举创新大旗,认为一个企业最大的隐患不是外部环境的恶化,而是创新精神的消亡,因此他天天想的是创新,日日讲的也是创新。东塑人三十年间,先后及时淘汰了16个产品,演绎了一场“凉鞋飞,床垫俏,硅芯管打败外国佬”的系列精彩大戏。“凉鞋飞”,350个花色的凉鞋,畅销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床垫俏”,大卡车压过不塌陷、不起皱、不变形的床垫,在北京大商场都得凭票才能买到;“硅芯管打败外国佬”,同时引进意大利、韩国两条生产线,一举打破美国都兰公司的垄断,直登行业老大宝座!他们还第一个实现了国际先进水平尼龙膜生产线国产化,国内第二家掌握隔膜生产工艺……
作为领军人,于桂亭更具雄心,他用做大做强思路,提出数一数二理论――只有拥有自主产权,拥有核心技术,拥有规模化量产,才能拥有市场发言权!他率领麾下铁军,东征南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历史:东塑威达化工项目,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投资最少,用时最短,创造了全国同类产品开车成功最快纪录;在德州平原,一个月开起了趴窝四五年的设备,打造了北方最大薄膜生产基地;在安徽芜湖,八个月建起了管道生产线,覆盖了华南、华东两大区域;在重庆荣昌,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创造了当之无愧的重庆速度,开拓了西南市场……
善款捐助贫困学生
三、百姓嘴里的于老大
跟于桂亭打过交道人,无不被他“能给八分,却给十分”的大度、“能拿八分,只拿六分”的厚道打动。他十三岁辍学走上社会,时时处处,吃亏让人,委曲求全,办事认真,敢作敢当,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用汗水泪水喂大了一个大男人的格局,撑起了大家长的风范,必然获得了大哥式大王般的拥戴――“于老大”,这个颇具江湖味道、草根情怀的海称实至名归。
于老大,用人大气,不惟学历,不惟资历,不惟年龄,能干就行!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在他一路提点下,成长为集团总经理。
于老大,花钱大方,为了交真心朋友,市场价1600的原料,他坚持以国家定价1960收购;为了百年基业,他无偿转让了逾亿元的股份!
于老大,做事大手笔,因为他眼里有大伙,心里有大家!他热心公益,扶贫助困,捐资助教,枚不胜举。市里有时遇到难事儿,不好办了,也去找他,就因为他有胆魄,有办法,有口碑,既有个人魅力,又有群众基础。仅就近年关系沧州民生的两件大事来说,一是重铸狮王,让千年铁狮有了传承,一是接盘三里家园,令千余业主有了盼头儿。
于桂亭有句口头禅,“不行,我还干我的修脚工去!大不了,从头再来”!其实,他一直在“从头再来”,在他的带领下,东塑也一直在“从头再来”.我想说的是,惟有不忘初衷的人,才能从头再来,惟有本色英雄,才敢从头再来!
于桂亭十三岁那年,在百姓茶社听说书的讲古,讲到沧州历代英雄,不妨套用一下,来作为我的读后感结语:
说英雄,道英雄,英雄自古命穷通。
不怨天,不尤人,艰难困苦把那脊梁挺;
有理想,有抱负,一身胆气海阔天空;
建功业,情义重,万民追随人称颂;
男子汉生于天地间,做人当学于桂亭!
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一场形势严峻的大规模的疫情防控战在全国全面展开。战斗号角已经吹响,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有这样一群同志,他们逆向而行,用专业和信念,坚守在抗疫的最前线,与时间赛跑,同病毒搏击,他们就是急诊人。在与新冠疫情抗战的斗争中,急诊人已成为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特种兵”。
急诊科是抗击疫情的第一道关卡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作为抗击疫情的第一道关卡,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重任在肩,责任到位,在行动上率先垂范,认真抓好抗疫的每一件事。
提前布控,有备迎战。随着病毒的不断肆虐,原本节假日特别忙碌的急诊科工作负荷更是增强,但大家没有退缩,毅然决然承担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筛查工作。在全院统筹安排下,急诊科调整科室区域布局及人员结构,将发热初筛分诊前移,安排有经验的医生、护士预检分诊,逐级分流,最大限度地将发热伴有症状的患者第一时间转移至发热门诊进一步治疗,有效防控疫情。春节期间气温骤降,加上寒风细雨,给户外工作增加了极大困难,但困难无法阻挡我们工作的热情,大家坚守岗位一刻不松懈、不怠慢,对每一位患者专心、细心筛查体温、询问症状和必要的信息等,做到一个不漏,严守疫情防控第一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全民口罩”时期挑战着医院各科室的物资储备,急诊作为特殊部门更是艰难。在科主任、护士长带领下,科室早早就启动了医疗物资的“战时管理”,将口罩、防护服等纳入应急物资,进行统一调配、统一领用和统一管理,为迎战疫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使命必达,火速集结。时值春节假期,疫情全国蔓延,抗击疫情刻不容缓。大年初三,接到科主任林志鸿的通知后,急诊科全员放弃春节假期,站在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没有权衡,没有犹豫,没有退缩,始终坚守岗位,随时待命。“做先锋,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急诊人用实际行动履行着“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疫情发生以来,科室全员“疫”不容辞,有的放弃出游选择加班、有的退了回家过年的车票、有的从外地赶回支援科室。每一个人都随时待命,做好了奔赴战场的准备。
急诊科是有效抗疫的前沿阵地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有较大的风险性、复杂性、困难性,急诊科作为“战疫”的前沿阵地,既要全力救治常规危重急诊患者,还承担着转运确诊病人和支援发热门诊的艰巨任务。在过去的这些日子里,急诊科核心组24小时在院,往往一夜过去,工作群里就翻过数十条信息……他们通宵达旦的工作,为医院筑起了一道牢固的防疫堤坝。
除夕夜的坚守。“我们在这过年,您却在帮我们过关”……这是今年春晚现场情境节目《爱是桥梁》里的一句话。里面的“您”,说的正是抗击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一线的白衣天使,也包括始终奋战在一线的急诊人。春节的急诊科,紧张、忙碌冲淡了过年的喜悦,这里正成为与疫情短兵相刃的“前线阵地”。预检分诊和诊室里的医护人员,24小时身着防护服工作,为人民群众守卫第一道防线。“别人的拜年照片都是红红火火,我们的拜年照片却一片素色,”今年注定是更加特殊的除夕之夜,疫情的蔓延让这些严阵以待的身影显得更加伟岸。
支援发热门诊。为了增强春节期间发热门诊的防控与救治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急诊科各位主任们也纷纷行动起来,林志鸿、冯少丹、郑建清挺身而出,主动报名加入支援小组,义无反顾走向了危机四伏的战场。他们说,“治病救人是我们的天职,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出现在那里!”作为发热门诊的二线兼新型冠状病毒的会诊专家,他们24小时时刻待命,毫无怨言。
幸有你们,我们安心。林志鸿,急诊科科主任,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发热门诊及急诊科这两个高危区域中穿梭,进行排查和督导工作,每天与发热病人接触。林志鸿说:“不害怕是骗人的,在疫情和病毒面前,谁都会害怕,但既然我们是专业的医生,我们掌握了专业的技能,即使再危险也要往前冲。”林主任表示,目前医院面临压力最大的是发热门诊,急诊要作第一线,做好预诊分流,把低危的患者留在急诊科,减轻发热门诊的压力,同时做好确诊病人的转运。“目前,医院的防控措施非常机动,每天根据疫情变化而变化,有时上午和下午的防控措施会跟着新的疫情变化走”林志鸿说。
林振吕,急诊科副主任兼医务部副部长,上班时,他分身多地,抢救室里有他的身影,发热门诊有他的英姿,病房留观有他的背影,与医护人员并肩作战,放弃休假,在防护流程、人员调配、物资供应上枕戈待旦,全力以赴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最坚强的后盾。做为医务部副部长,他更是忙碌不已,协调解决防疫工作中每个关键环节的问题。他关注疫情的防控,也关注我们前线同志们的防护,下班了还不忘关心值班人员的休息饮食是否保障。有他在,我们总是很安心,不论病毒如何肆虐,不管疫情如何严峻。“穿上白衣,我们是病人的依靠;脱了白衣,我们是家人的依靠,在这关键时期,我们更要当仁不让,因为我们是保护家人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我们必须得上,还必须赢得漂亮!”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急诊科是抗疫的先锋部队,急诊支部是抗疫的战斗堡垒
抗击疫情期间,急诊人与病魔赛跑,勇于承担一切,在这场特殊的战役中责无旁贷,特别是急诊支部的党员们,再次成为冲锋陷阵的排头兵、尖刀连。
无畏无惧,众志成城——因为我们是党员。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重大决策部署,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急诊党支部向所有党员发出了倡议书,号召支部全体党员职工凝心聚力、众志成城,遵循“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共同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为保证打赢防疫战役,医院接到福建省卫健委统一部署要求后,火速向全院发布“招募令”,再次吹响“集结号”,紧急组建援助武汉医疗队。急诊科医护员工群情激昂,积极响应,踊跃报名,深夜时分报名人数更是有增无减,在急诊支部组织委员梁添玉护士长等党员的带领下,短短数小时就有数十名医护工作者主动报名要求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去。
设立党员先锋岗,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急诊支部设立急诊支部党员先锋岗,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支部书记冯少丹对急诊科所有党员说“这是另一场战争,我们随时应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是强大的后备军,时刻听从党的召唤”。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要求大家要奋勇争先,不畏艰险,在一线承担特殊时期各项工作。
疫情袭来,时间就是生命,医院紧锣密鼓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感染科和发热门诊作为防疫的重中之重更是挑战重重,张燕茹副护士长临危受命,负责接手感染科工作,与从病房抽调的精英护士并肩作战共抗新冠疫情。当万家团圆其乐融融之时,她却仍奋战在感染病房,根据防疫要求规划布置病房各区域,制定工作制度,推敲每项工作流程,协调发热门诊各项大小事宜,全面落实确诊患者转运工作……事无巨细,她都亲力亲为,防疫每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经常一忙下来已经是晚上十点,桌上的饭菜早已凉了,却纹丝未动……这个春节她是在医院度过的,是与感染科、发热门诊所有工作人员,以及被隔离的患者一起度过的,对于这一切她却轻描淡写“越是危难越要向前,我们是医护人员,护佑人民健康义不容辞,愿早日战胜病魔!”
护师林彩铃,是一名党员,她的爱人也是福建省协和医院的急诊科护士,光荣的是,她的爱人成为了协和医院第一批驰援武汉的医疗队队员。在爱人即将奔赴武汉的前夜,得悉科室也在组织报名救援队时,还在哺乳期的她,虽然不舍怀中的女儿,但为了同样“救死扶伤”的信念,她毅然决然在“请战书”上印上了红手印。“身为医务人员的我们身上担负着责任与使命”“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决不能掉链子”,夫妻俩的大情大爱让人为之动容。
科里的老党员,急诊支部支委郭平清第一个表示要求参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积极向组织递交了请战书。“你被选为第三批援助湖北的队员,随时准备出发”,一接到通知,郭平清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念到“生命所系,健康所托,救死扶伤,天职所在,我们一定胜利”。“我妻子虽然很担心,但还是支持我去,让我做好防护,才能救更多的人,她恨不得自己也是医务人员可以共赴战场,女儿知道后也很骄傲,说我的爸爸也是战士”,他笑着说,笑容中透露着对打胜这场“战疫”的坚定。
医师黄孝锋也是一名党员,他主动请缨,向院领导写下了“请战书”,“我们医务工作者责无旁贷,党员同志们更要牢记入党誓词,做阻击疫情的身体力行者”,他这样说道。
入党积极分子,男护士谌瑞福成为第二批支援湖北的医疗队队员。“疫情就是冲锋号,武汉就是主战场,我们不上谁上,这是必须的。”他们这些坚定的话语,深深让人敬佩。提及传染病,大多数人都唯恐避之不及,而他们却始终坚守在最前线,与感染性疾病开展殊死搏斗,充分展现了急诊人的风采。
志愿报名的他们,也都是父母的孩子,或者是孩子的父母。他们中有的人多次请愿,请求援助抗疫一线;有的偷偷给自己报上名,不让告诉家里人。脱下白衣,他们是普通一员;穿上白衣,他们是健康卫士。面对疫情,急诊科党支部形成了众志成城,共同奋战的良好氛围,充分体现了作为党员的大无畏精神,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在特殊时期,急诊人众志成城,抛小家为大家,以实际行动表达“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初心,践行“来即战,战必胜”的急诊使命,砥砺前行,勇抗病魔。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在得知需要医护人员增援湖北后,宜春市人民医院的赵冲、梁文英和陈莹三名医护人员马上写了请战书,主动请缨到疫情最严重、最危险的防治一线去增援。作为宜春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他们于 1 月 26 日晚 10 点赶赴南昌,统一参加集训后,再奔赴武汉参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救治工作。
2 月 4 日,我院手术室的胡著芹、急诊科的熊丹两名医护人员作为我院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成员,紧跟第一批勇士步伐,勇敢逆行,驰援湖北。
宜医的广大党员干群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治这场攻坚战,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是最辛苦的群体之一。在宜春市人民医院,有这样一群「夫妻档」,他们是夫妻,是同事,更是战友,他们一同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舍小家顾大家,为生命护航。
曹盛生是宜春市人民医院的党委副书记、院长,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他带领全院上下众志成城,保障防控救治工作科学有效开展。为了做好防控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工作要万无一失,从大年三十至今,他日夜守侯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一线,奋勇担当,冲锋在前、示范在先;除夕夜一边吃快餐一边召开紧急部署会,他担任疫情防控救治领导小组的组长,每天第一时间去到疫情防控第一线,无论忙到多晚都会去邮桥传染病分院查看。他说:「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作为定点收治医疗机构,我们一定要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和医务人员健康安全。」
曹盛生的妻子罗彤是宜春市人民医院院感科副科长。面对疫情,她全身心的投入到防控工作中,深入各临床病区、发热门诊、传染病分院隔离病房第一线,带领大家学习培训相关知识,做到疫情防控知识全员知晓。连着十几天都是连轴转,经常忙的忘记吃饭,晚上回到家中也已是深夜。
病毒面前,这些普通的夫妻,牺牲掉自己的假期和陪伴家庭的时间,用铁肩扛起了疫情防控的一线任务。在宜春市人民医院,有很多像曹盛生、罗彤这样夫妻俩都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无畏生死,不讲条件,筑牢疫情防控严密防线,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无私奉献、勇于担当人民好医生、好战士,我们才放心,他们是疫情防治的最可靠的「答案」,更是「最美『夺冠』夫妻」。
★ 生命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