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巨人传》读书心得(共含9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大吃特吃”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如果你想要了解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三人的生平、成就及名著,只需到百度百科快速浏览一下全部的内容,外带随便的几张不知哪里摘来的图片画像。没有读书时,我便以为《巨人三传》只是这三位大师人生经历的百科式集结。
可是我错了。这本书没有像其他我所读过的人物传记,将三个人一生的逐个事件按时间顺序一一列举,也没有在艺术作品的角度着太多笔墨。如果你不知道贝多芬是因为什么而出名,那么看完此书,你也不会对此有太深的印象。在罗曼·罗兰的笔下,贝多芬不再是一个被冠以“钢琴家”之名的音乐大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用自己饱受苦难的灵魂在白纸的字里行间跳跃、歌唱。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描写人物所处的环境、大背景,渲染出紧张狂热的战乱时期、或是平和柔美的乡间生活。这是一种情感的基调,读起来会感到文字的色彩在逐渐渗透,和人物的经历、遭遇、情感都交错在一起,跌宕起伏。
这本书不长。如果不算译者的大量注解和编者的配图,也许三传加起来也只有薄薄一册。但它又是丰满的,它的文字深入人的心灵,刻画了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另一个侧面。他写贝多芬受病痛折磨时的坚强,但是也写他最初的绝望、甚至寻死;他写米开朗琪罗的天赋异禀,也写他精神的摧毁与苦楚;他写列夫·托尔斯泰著作的精华;也写他晚年与妻子关系不和、最终离家出走,病死车站的惨淡结局。这是灵魂的高度,就像我在本文最前摘引的那段话一样,“固然才智天赋,若无灾患磨砺,如何意志跨越忧患,灵魂挣脱困顿?受难是伟大的注解。”
苦难是折磨人的,也是塑造人的,就像“锻”、“炼”两字最初的文本意思,即放在熔炉里烧灼。大师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境遇里,他们并非圣人,也不是无恼无忧,有些坎坷甚至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也未能逾越。但是,他们的灵魂因沧桑而美丽,心灵因彻悟而高贵,这样的美丽和高贵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旋律、雕塑和文章中——铿锵有力的节奏、刚毅明朗的线条、犀利劲道的文字。这种沧桑过后,留下的往往是精华,是经历一遍遍洗濯之后的可用之才。
“固然才智天赋,若无灾患磨砺,如何意志跨越忧患,灵魂挣脱困顿?受难是伟大的注解。”——-———《巨人三传》。
是巨人,亦是英雄。
他们,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小说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
在人生忧患的征途上,他们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他们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悲惨的遭遇,或由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使他们窒息,可他们仍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因为“无论天空多么阴霾,太阳一直都在的,不在这里,就在那里,因为它长了一双会飞的翅膀。
贝多芬供大家欣赏的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米开朗琪罗留给后世的不朽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里,描述了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描述了他们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谐,借以播送爱的种子,传达自己的信仰:”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上帝生存的人“;”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能有幸福存在“.
罗曼·罗兰把他们称为”英雄“.
什么是英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罗曼·罗兰所指的英雄,只不过是”人类的忠仆“,只因为具有伟大的品格;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能倾心为公众服务。
他说:”人生艰苦。而对于不甘平庸凡俗的人,则是一场无休止的战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缺乏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战争。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作我们的养料;倘使我们太累,就把我们的头在他们的膝上休息片刻。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迸发,支撑支撑、温暖着我们与命运抗争。"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
二十世纪初,有感于“老迈的欧洲在一种沉重和污浊的环境下迟钝了,一种无高尚可言的物质主义压抑思想”,法国青年作家罗曼·罗兰一度希望借助“英雄”来感召人们变革现实,先后创作了多部名人传记。其中《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并称《巨人三传》,又称世界“三大英雄传”。
罗曼·罗兰重新定义了“英雄”的概念:“我不把因思想和力量获得胜利的那些人称为英雄。我所称的英雄,只是那些因其心胸而伟大的人。……成功对我们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伟大,而不是看起来伟大。”
在罗曼·罗兰看来,与生俱来的痛苦是人类伟大一族的最有力量的典范之一,他把战胜苦难作为衡量英雄的一把标尺。真正的英雄是痛苦和孤独的,是自我同无形物的抗争。“这些人的一生,几乎总是一场长期的磨难。……甚至无需探询他们的作品、倾听他们的声音,我们在他们的眼睛里,在他们的生平中读到,幸福从来没有像在痛苦中那样伟大、丰富和幸福。”
但是,罗曼·罗兰又认为“精神焦虑不是伟大的一个标志”,“我厌恶胆怯的理想主义,它避而不见人生的苦难和心灵的懦弱。一定要对过于受响亮话语的靠不住的幻象迷惑的民众说:英雄主义的谎言是一种懦弱。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这就是看到原本的世界,并爱这样的世界。”
《巨人三传》是一部揭示人类历史上三位苦难英雄的心灵传记。罗曼·罗兰没有过多叙写三位巨人伟大的艺术成就,而是把饱蘸激情的笔墨用于述说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承受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伟大的命运之歌。
无论是音乐巨子贝多芬,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还是文坛泰斗托尔斯泰,在那闪耀着灼人光芒的背后,却是一个个精神上的孤独者和痛苦者,像是在茫茫无际的沙漠上徒步的行人,他们在不断地探索,“每天都更接近我隐约见到但不能确定的目标。”
贝多芬的痛苦来自耳聋和疾病的折磨,不得不“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上帝在贝多芬肉体的痛苦上,还要再加一种精神上的痛苦,这个有着剧烈热情的人,却遭到感情的遗弃。他自己说:“可怜的贝多芬,这世上没有一点儿幸福,只有在理想之乡,你才能找到朋友。”《贝多芬传》的结尾这样写道:“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打造的人,世界拒绝给他欢乐,他自己制造欢乐送给世界!他用他的苦难铸造欢乐,正如他用一句豪言,概括了他的一生,而且是所有英雄的心灵的铭言所说——经由痛苦达到的欢乐!”
米开朗琪罗的痛苦来自他充满矛盾的灵魂:他既无残疾,也不贫穷。他出身高贵,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非常富有,却过着像穷光蛋一样的生活。他拼命工作,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却惊人的长寿。他的家族从未给他任何温暖,总是一次又一次从他身上榨取金钱。他渴望爱情,写出大量火热纯洁的十四行诗,却从未得到过女人的爱,终身未婚,孤单到老。在这荒漠般的天地里,只有维多莉亚的友情,曾闪过一道纯洁而冷峻的星光。周围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炽热的思想流星飞驰而过。
托尔斯泰的痛苦来自他主观意志的选择,终生强迫自己朝着总在前边的理想前进。“妻子、儿女、朋友、敌人都没有理解他,都认为他是堂·吉诃德,因为他们都看不见他与之斗争的那个敌人,其实这个敌人就是他自己。”他是一个一般人看来什么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天性善良,悲天悯人,他为城市贫民的凄惨处境感到震惊,为农民的生活贫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质富有、生活优裕而内疚,为自己不忍心摆脱家庭羁绊去过苦行生活而烦恼……总之,他的博爱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难,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安详的生活。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首先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让自己和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他在自己的庄园里实行改革,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佃户,他推行“爱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甚至提出“敌人要打你的左脸,要把右脸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更加变本加厉,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有财产,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绝之后,他以八十二岁高龄离家出走,最后孤独地死于出走途中。托尔斯泰是我们的良知,“我们的兄弟”。
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正是精神上的痛苦让他们变得决绝,思想上的压抑让他们产生了强大的内在爆发力,从而成就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我们的时代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却不想奋斗。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罗曼罗兰说:“生活是严酷的,对于那些不安于平庸的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搏斗,而且往往是无荣誉无幸福可言的,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可悲的搏斗。”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拒绝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巨人三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是尴尬与不屑,因为这些巨人的生平就像一面明镜,照出了我们灵魂深处的委琐与渺小。
在历史的长江中,总会有一些人和事让人刻苦难忘,犹如天空中绚丽的烟花,永远的留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中。而《巨人三传》中的每一位,都像浩瀚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星辰。读完这本书后,我深知:我为此感到自愧不如。
《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同出自法国作家罗曼之手。传记里的三个人,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一个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天地,三部传记三位名人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的故事。
贝多芬一生挫折不断,早在他幼年时期,父亲家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弹琴。在贝多芬十七岁时,他的母亲又去世了。二十五岁时刚刚在乐坛才刚刚出名,不幸耳朵又开始失聪。但是,上帝是公平的,他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窗--坚毅的性格和过人的勇气。凭着这两种精神与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不屈不挠与命运,与人类社会作斗争,即使命运与他处处作对,但如果命运平平坦坦,就不会才成就出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米开朗琪罗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他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底,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那些王公贵族却总是阻挠,当他在为依赖的教皇做事的时,疾病也侵入他的身体。在他完成作品的时候,终于支撑不了了,在疾病和精神上的重负下,他再也在不起来了。也许是上天妒忌他的才华,死神悄悄降临,带走了他。可是谁又知道,在他面临死亡的前一天,他还在工作,这种精神在这个世界上就很少有了。哪怕这一生碌碌无为,但他为了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表现出真,善,美的作品,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我们要学习他在充满忧患顿困的人生征途上的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来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俄国伟大的批判主义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是生于富裕的'家庭,一生下来就含着金勺子。可他一副农夫脸,可他并为此沉沦,他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是自己更加快乐,充实。即使在他放荡不浪的时候,他也一如以往相信自己。但是他总是剖析自己与别人,把事情看得太透,把自己的理解强制压在别人身上。也许就导致他造成悲剧的原因吧。直到生命的尽头,他也为之信仰,正义,自由而奋斗努力,直到死神带走他的生命。。。我们不应该学习他造福人民为己任,为坚持真理和信仰而受苦受难的钢铁般的意志。
苦难是折磨人的,也是塑造人的,就像“锻”、“炼”两字最初的文本意思,即放在熔炉里烧灼。大师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境遇里,他们并非圣人,也不是无恼无忧,有些坎坷甚至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也未能逾越。但是,他们的灵魂因沧桑而美丽,心灵因彻悟而高贵,这样的美丽和高贵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旋律、雕塑和文章中――铿锵有力的节奏、刚毅明朗的线条、犀利劲道的文字。这种沧桑过后,留下的往往是精华,是经历一遍遍洗濯之后的可用之才。
尽管距离三位大师生活的时代非常遥远,但是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竟不曾感受到精神层面的空虚。是罗曼・罗兰的文字,他华丽又不失亲切的语言、细腻而耐人寻味的刻画和感同身受的描写,把我带回到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这是一本传记,没有太多吊人味口的情节,但是我却非常享受地一直读了下去。
我也不住地赞同译者的标题――《巨人三传》。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他们不是什么所谓的旷世奇才、艺术名家,只是灵魂的伟人、思想的巨人。但是,在此之前,他们首先是人,拥有人最基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因为他们是人,甚至是再普通不过的凡人,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的灵魂被束缚、思想被羁绊。然而,最终成功挣脱命运的指派的,也是他们。这是一群不服输的人,逆境、痼疾、贫穷、寂寞都不能阻挡他们的步伐。他们跌跌撞撞地在苦难中挣扎以求解脱,成功与否并无定论,但他们自己在这个宝贵的过程中,已历练成为巨人。
人是会死的。我总是在想,当我们生命终结的那一刻,会不会有这样高贵而饱受磨砺的精神流淌在血液里?会不会有这样摄人心魄、超凡脱俗的文字留在世间?会不会在经历过许许多多之后,能够心灵蜕变而成长为强大的巨人?或是,在这之前,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思想高度,去坦荡地直面死亡?
这是《巨人三传》留给我的思考。人是在不断成长的,苦难是高傲的注脚,阅历是才华的基石,思想与灵魂的伟岸高贵,必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名人传》包含三部分:“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又称《巨人三传》。
19xx年到19,创作了《约翰、克里斯朵夫》,19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克里斯多夫的家庭、童年和少年,基本上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克一生战斗不止的精神,也是贝多芬本人的写照。)
罗曼、罗兰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19xx年离婚。战争、瘟疫、火灾、家庭不幸等等遭遇并没有压垮他,他依旧爽朗活泼,俏皮幽默,充分体现出法国民族传统中乐观的高尚精神。
1944年,去世,安葬在他的出生地――克拉木西。
“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快乐和痛苦、愿望和梦想,已经成为我肉中的肉、骨中的骨。”
他对德国音乐有着特别强烈的热情。19xx年写作《贝多芬传》有两个目的:1、感谢贝多芬的精神和音乐让他走出失望和苦闷,恢复了力量。2、希望这本书给当时的法国几百万生灵带来光明和希望。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么沉重。;老大的欧罗雅在恶法与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这里的“英雄们”不是指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指心灵伟大的人。贝多芬在肉体和心灵的双重压力下,仍保持着不屈不挠高昂的斗争精神,巨大的创造力和道德标准,任何时候都绝不向命运低头。
罗曼、罗兰总结了贝多芬的一生:一个不幸的人,平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快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世界!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言壮语来说明的、可以总结他一生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才是真言。《名人传》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
《名人传》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20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者是法国著名文学大师罗曼·罗兰。音乐家贝多芬在耳聋后,经常阅读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名人传》,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抚慰。受到这种启发的罗曼·罗兰决定写一些英雄人物的传记,宗旨在安慰和鼓励“世界上不幸的人们”。
贝多芬的苦难更多的是因为耳疾,比之于童年时缺少家庭温情,成年后爱情屡屡幻灭,耳疾对他来说是致命的。正如傅雷所说:“耳聋,对平常人来说是一部分世界的灭亡,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灭亡。”这一打击曾把贝多芬引向绝望,他说:“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的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
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在他成功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承受的痛,是身体的痛,更是心理的痛。童年生活的苦,他不曾享受家庭的温暖。成年之后的痛,更让他无法释怀。耳聋症开始肆虐,耳鸣整日整夜地折磨他,不但如此,还是懵懵懂懂的两次爱情,因为他的疾病,双双坠入深渊。
这些痛苦的回忆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他的心灵因此被摧残,备受煎熬,痛苦的他几乎想自杀,但他那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最终阻止了他。
然而,对于我来说,贝多芬所经历的事情是我无法想象,更是无法承受的'。无人知晓,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迫使他坚持了下来,克服障碍,冲向人生的顶峰;无人知晓,是多大的勇气让他面对现实,抛开世俗的眼光,坚强而痛苦地生活着。因为他知道,放弃,意味着最后一丝希望都将不复存在!坚持,才有可能重获新生!
最近几天,我十分热衷于“名人”,比如爱因斯坦、爱迪生、拿破仑、莫扎特、贝多芬等等。也许有人要问?了,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些名人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前几天爸爸给我买丁?-套书,其中就有一本《名人传》,我一看,立刻被它吸引了,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尤其是《贝多芬传》更使我爱不释手,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以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但就在贝多芬初尝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叩门。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楚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的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贝多芬的种种事件都能告诉人们深刻的真理。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不肯相信他面临的是无可救药的灾难;他渴望痊愈,渴望幸福,他对付未来充满着希望!那么想想我们这么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何心里不装满阳光,非要悲观行事呢?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很差,但那不代表今后的岁月中你依然是“蠢才”。要相信自己的实力,这一点贝多芬比我做得好很多。
★ 巨人传读书心得
★ 乔布斯传读书心得
★ 岳飞传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