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了读书活动个人交流心得(共含6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湊湊民间代言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大家好!
很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读书交流座谈会,和大家共同分享读书带给我们的快乐,现就我个人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探讨:
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1、读书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我们不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书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的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
2、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
3、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
4.读书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
5.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以前我的写作能力是很差的,有时给孩子辅导作文都觉得无从下手,于是我有空时就翻翻儿子的作文书,渐渐的感觉我的词汇就丰富了,给孩子辅导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可以说我们是孩子家中的老师,只有我们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很自信的去辅导孩子,才能成为孩子心中的“好老师”。
6.读书可以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比如说我们澄合局的赵伯壁、张玉和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劳模,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就是因为他们平时喜欢读书,钻研业务,善于从书中探索新知识,新技术,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技术大拿,为矿山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那么面对我公司建设百万吨矿井目标的即将实现,随着矿井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对我们每个人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认真学习理论业务知识,钻研新技术,练就一身过硬的技术本领,去适应矿山的发展需要,为矿山尽一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读书有很多益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它能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充实,学习到不同的东西,感受世界的不同,让我们一起融入到书的海洋中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矿山的发展做出贡献!
初中化学组人不多,为了有共同的交流话题,我们选择的都是《美国最优秀教师的自白》一书。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电脑、手机等获得信息如此的便捷,我们历来对报纸、杂志等是不屑一顾的。但是,哪怕我们只随意的看了一本书,一本书的一个小部分,收获是巨大的,对自己职业的启示和震撼也是无以伦比的。接下来就本次阶段交流的各自的收获作汇报。
一、教学理念的执行力:
菲利普比格勒1975年参加工作,我参加工作,中间横亘32年,我也自诩为新世纪的教师,教学理念的执行上确相距甚远。菲利普老师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让历史课呈现:总统竞选模拟活动、19世界大战前日内瓦国际和平会议过程模拟活动。而我们现代的初中化学课,还从未离开过一次课堂,去实践任何一个化学知识和现象,我们现在认为,一个老师必须具备的教学理念是:要尽量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参与到题目的讨论中来。和菲利普老师比,我们很严重的忽略了孩子们参与的内在需求,他们会认为这是老师们想让我们这样的,而并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似乎不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去努力实现它的执行力。
二、教师需要做出改变:
教师有一个通病,对变革和新思想表现出恐惧,甘心平庸,封闭在课堂狭小的空间,几十年不变的使用同一本教材,教同一门课程,忘却了时代的变迁。教师本应该是新思想、新思维的传授者、传递者,但是我们却抗拒着。
菲利普老师所在的20世纪80年代,会为了让学生观看一部历史影片而等待几个月,当影片由图书馆借回来时,不惜停止教学,来使用当时称之为宝贵的视听资料,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是无比的高涨。现代社会的我们,计算机、数码相机、播客、班级网页、网络日志等等现代技术,我们又运用了多少到教学场景中呢?真该反思。
三、教师需要充满激情:
菲利普老师说到:无论在哪个学校,我们都很容易辨认出优秀的教师。他们备受尊敬,因为自己的杰出工作得到广泛赞誉。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热情,对学生高度负责,身边洋溢着自信的光芒。
我们需要给予学生以自信,我们需要对待学生以热情,我们需要带领学生以激情。为师者,交流的都是对学生对同事对学校不利的话题,这样的教师会破坏学校的校风使教师队伍变得涣散。
四、教师需要做对学生最有意义的事:
菲利普老师每年都会带领班级去宾夕法尼亚州的葛底斯堡战役的战场实地考察,活动大受欢迎。这样的活动需要花几个星期做细致的安排,大量的后勤准备工作。甚至,其他学科的老师抱怨会因此而影响其他课程。菲利普老师写到,我对那些无视学生需要的的会议和提议毫无兴趣。每次写教案,我首先想到的都是学生的需求,希望自己的教案能帮助学生学到知识、取得成绩。
结合自身实际反思,初中化学有那么的素材需要我们学生去感受、去实践。可我们却反复都是以考试为借口,从未开展。我们为什么不能去参观岷江自来水厂生产流程、我们为什么不能去参观青白江化工厂、我们为什么不能联合物理、生物参观市科技馆等等,我们能够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和体验。
五、怎样才能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韦德这样认为:优秀的教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具备天赋、智慧和才能!
他会根据对每个学生的了解为每个人安排任务,比方说:让奥利弗研究植物的高度和质量的关系,因为他喜欢数学;赛文的任务是创作一本有关植物分类的漫画书,因为他擅长绘画,而最让我感动的是,对于患有口吃的罗伯特,韦德老师也布置了特殊的作业,他发现一项有趣的研究,口吃的孩子在唱歌时不一定口吃,口吃的人对动物讲话时不会口吃,所以,韦德老师让他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对着植物唱歌,植物会不会生长得更好?小罗伯特用一个惊喜来回答了大家,经过一段时间,他能对着植物唱歌,唱的很动听,每个发音都格外清晰,罗伯特的口齿障碍终于消除了,他运用对科学的热爱解决了口吃问题!罗伯特很幸运,他遇到了一位优秀的教师。
细想一下我们的教学有这样的耐心和细心吗?我们会为孩子量身定做适合他的作业吗?
美术活动是幼儿比较喜欢的一种艺术活动,也是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我从《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书中讲到要让幼儿大胆的作画,就要给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如要信任幼儿,用和蔼的态度与幼儿交流,尊重幼儿有不同寻常的想法,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还要给幼儿提供适合的、多样的绘画材料。如提供给幼儿的纸不能过小,幼儿在绘画时会放不开手,提供的材料要充分,不要害怕孩子会弄脏而不提供,要让幼儿在多种材料的吸引中有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尽量的用情境、游戏的形式开展绘画活动,这一点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很明显,活动中用念儿歌、或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幼儿参与的兴趣就会很高,反之,兴趣就会有所减少。根据不同的美术活动,怎样创设一个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情境,还是需要多思考的。此外,尽量采用“鼓励法”评价幼儿的作品。教师要努力的去读懂幼儿的画,充分了解孩子“稚”“拙”的特点,站在幼儿的角度评价幼儿作品,对于个别幼儿讲不出画的是什么,教师不要着急,要引导幼儿,肯定孩子的优点,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挑剔。
在引导幼儿学习绘画的时候,绘画的范例是我们经常运用的工具,如何更好的运用它,什么时候用?怎样用?用什么样的范例?在书中,我也找到了一些答案。首先,范例要有美感,有美感的作品才值得欣赏,幼儿从中得到收获,而不美的范例就不能为幼儿树立很好的榜样,让幼儿的观察机会丧失、观察能力得不到发展。
绘方法应该是适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是他们能够合理接受的,积极健康的,太成人范画不适合幼儿来欣赏。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还是收获很多的,书中讲到关于美术方面的理念,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都可以运用到,对自己的业务水平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看着书最后写的一句话是:他人有罪,我亦有罪。也是突然间感觉压力油然升起。不是因为书里面的事件造成对于环境的感伤,也不是因为“好人蝌蚪”变得对于孩子是不是应该还给陈眉而心生感伤。究竟是因为什么有压力,其实就像我看完书在笔记本上手写的那样。
每次看书的过程中,还有开始看一本书,看书结束之后都在笔记本上记录一些所思所想。
诺贝尔文学奖,肯定是在很多方面满足了很多人的审美,满足了很多人的共识,对人的灵魂起到了影响,对人的精神进行了洗涤,我们就是在经历中逐渐成长,我们就是在别人的经历中学着去成长,我们更是在经历中学着用自己的思想武装自己,这样的武装不是为了攻击外界,而是为了让自己百毒不侵,让自己历经风雨仍然悠然自立,走过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近日花了三四天拜读了莫言笔下的《蛙》,对于同样是初为人母的我而言,这部小说给我带来了非同一般的感受与体会,让我对人类孕育这件事怀以最崇高的致敬,此时此刻的我又劳累了一天,此时此刻躺在身边的这个暖暖的小生命在安睡,此时此刻的这个深夜,倒一杯温水,敬给自己,写下这篇读书笔记。
越来越喜欢莫言了,感觉他笔下的臀啊乳啊就特别伟大,根本不会让人觉得丝毫的烂俗,那些个歇斯底里的欲望背后都隐藏着透彻骨髓的悲哀,我想起《丰乳肥臀》中的一幕,在那食树根烂草的饥荒年代,主人公的一个姐姐被一个赖皮狗男人拿着一个馒头诱奸了,姐姐吃着馒头,根本不知道发生着什么,纯洁和生命都很美好,但生命为了生存,有时就顾不得纯洁了,毕竟那是一个透着肚皮可以看到绿草的年代!诶~话说回来,生命和孕育的确是伟大的,伟大到尘土里,化为每一滴乳汁,融入每个人的骨血,受过馈赠的我们又懂得几分感恩呢,自从怀孕生产以后,我眼里的每个人都很不容易,因为都是你们的妈妈小心翼翼的将你们呵护成人,看在母亲的份上,人人都应该学会仁爱!
说起这部《娃》,首先作者命名的特别有意味,我喜欢一个字,深邃又霸道,就像我很喜欢廉伟给女儿起的名字一样,单字一个“伊”,简单文静又美好!《蛙》的名像作者介绍的那样,蛙像娃,又像娲,有着旺盛的繁殖能力,不过我觉得最主要在于作者坚信人类起源于蛙的生物论,我想他肯定纠结再三然后再这三个字中艰难的做出决断!最让我惊叹的在于姑姑对于计划生育的狂恋和痴迷,“喝毒药不夺瓶,想上吊给根绳”但我评价不出她的好坏,即使作者在书中一而再再而三的解释姑姑的责任,说她这辈子吃亏就吃在太革命太衷心太认真,然而依然冲淡不了我心里残留的那些丧失人性的血腥计划生育,但我也不责怪姑姑,因为历史就是那样的历史,谁也无法为历史的错误负责,毕竟谁也负担不起,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金字塔,万里长城都是如此,我们的计划生育依然如此!在书中最后的舞台剧中,姑姑也算死过了,也算赎罪了!毕竟她这一辈子生的比灭的多得多,青蛙的生冷已经折磨了大半辈子,也足够了!就像莫言而言: 清醒的人,不要点破她的虚妄,给她一点希望,让她能够解脱,夜里不在噩梦,让她努力像个无罪感的人一样活下去!
我是一个没有多少耐心的人,一本厚书要我看完是很不容易的,但中国出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而获奖的作品就是《蛙》,借着这样的光环,我几乎是一口气在线读完了莫言的《蛙》。越看觉得越有趣,越看越觉得有点怪,越看越觉得玩文字游戏的人真厉害。
小的时候读书,老师都要帮我们找作品里的中心思想,且一定要上线上纲找出它的思想意义来,要深处挖,往祖坟上挖。当然,必须是革命的,即使是不革命的,也要用批判的眼光去找出它的反动性来。我看《蛙》的时候就在想,这个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不用我说,读过的人都能讲得出来,主要是通过姑姑这个形象,反映计划生育的得与失,反映__的悲剧,反映的是人性。但我关掉电脑后,脑海里不断涌现的是三个关键词:蛙、娃、娲。
作品的名称叫《蛙》,蛙是什么,是青蛙、牛蛙,蛙最初是由蝌蚪变成的,而蝌蚪最像我们看不见的精子,这可是造人的种子呀,这样就把蛙与娃联系在一起了。人是由谁造的?神话说是女娲,但现实中的“女娲”不仅有“造人”的母性,而且有“灭人”的野性,这样,作品就通过三个不相干但却十分谐音的关键词有机地结合起来,演绎出一个荒诞却又十分辛酸的故事,这其中,姑姑的形象和陈眉的形象让我们揪心地痛。
《蛙》是一部不按常理出牌的作品,我不知道莫言当初给这部作品是如何定性的,你如果说它是长篇小说,最后一部却出现了“九幕话剧”,你要说它是话剧剧本吧,它以又以书信的形式作序,且结构全篇,也许这正好又验证了莫言的荒诞。当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作品有了一种我行我素的气势,有了一种独霸一方的风格,有了单一体裁无法包容的丰富感。
《蛙》的语言环境是山东的高密,一个土得掉渣的地方。作品里的泥土味十足,这主要表现在它既贯穿通篇的描写,又存有谚语、歇后语、俚语等语言结构,尤其是对人物的描写,善于抓细节,抓动态,用人的神态透析其心理,使作品的语言十分细腻、生动、传神。
有人说,莫言身上充满“匪气”,我以为很准确,正因为他的“匪气”使他别具一格。
★ 读书交流心得会
★ 交流心得如何写
★ 导师交流心得
★ 交流心得收获
★ 小学教师交流心得
★ 工作交流心得
★ 个人读书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