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shonyfeat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共含7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honyfeat”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篇1: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在各种历史学说中,王阳明的心学并没那么瞩目,但却是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最广泛的一种。在他去世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实意地把他当作精神导师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都是他忠实的拥趸。15,日本人庵桂梧把心学带回日本,300多年后,日本人在王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了举世皆惊的“明治维新”,摇身一变而成为世界强国。我很好奇,心学到底是如何的一种学说,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

在《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中,介绍了从王阳明生平伴随着心学的萌芽、初露头角、成熟的过程,让人更好的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而我更关注的是王阳明的一生。在他的前半生,应该是在“龙场悟道”之前,他随性但是有想法,执着又心高气傲。他精通儒学、朱熹理学,钻研科举、道教、佛教及军事。虽然前半生毫无成就,但是也为他后来的理论成就和军事治国成就奠定了基础。在他的后半生,虽然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是却拖着疲惫的身体在建功立业和心学推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关注他的一生,就能慢慢理解他“知行合一”、“事上练”和“心即理”。

王阳明认为,知与行是合一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二者是一回事。“知行合一”实际上也是他心学“事上练”和 “心即理”的延伸。

对于王阳明的“事上练”,其实他本身也是一个喜欢实践的人,从他的幼年到青年,从骑马吓退蒙古人到日日排兵布阵到为了研究道教就去深山请教高人等。他研究朱熹理学“格物致知”的时候,格竹子格到晕厥。用今天的话说,都属于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天理既然都在我心中,后来他就明白他要做的就是去实践来验证他心中的天理,而不是去外面再寻找天理,如此一来,我们就节省了大量时间,而这些时间可以用在实践中。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理想。王阳明心学和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这里,它也正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闪光点。在江西剿匪时,他之前从未有过剿匪经验,但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南赣土匪在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的四省剿匪部队几乎奈何不了他,但在王阳明指挥的一万余部队面前却不堪一击。原因何在?靠书上学,靠听,靠问,靠静坐悟道,无论想的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无补。王阳明剿匪取胜很大的原因在于他认为不要迷信自己的经验,一定要“事上练”。必须要到事上去磨炼。

对于王阳明的“心即理”,做事时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这才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炼心”。康有为曾说,言心学者并能成事,而且是大事,这句话在王阳明身上是不言而喻的真理。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任何一件事,只要你用心,正如王阳明所说,道理就在你心中,你用了这个道理,就必能成事。王阳明江西剿匪另一成功之道就是“用心”。他最初的目的是消灭山贼,他就“用心”研究匪患特点,然后灵活运用“诈术”消灭山贼。他后来的目的是还百姓一个太平世界,他就“用心”地设立政府据点、教化百姓,出炉《南赣乡约》。因为他的使命感告诉他,消灭土匪后拍拍屁股走人不是做事的正确态度。“用心”其实就是一种使命感,为了一个目的而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除了“知行合一”王阳明还有很多地方给我启发。比如俗话说“拿起容易放下难”,王阳明用他的行动告诉了我们:该放手时就放手,不必计较付出多少。王阳明在辞章、道教、佛教上的付出如海洋般深沉,在这三方面的成绩几乎是他半生的心血。然而,他一旦想明白,说放就放,连个犹豫的眼神都没有。他认为只有放弃,才有日后的得到。如果你在付出的人事上得不到快乐和人生价值的答案,它就是一个包袱,甚至是五行山,只有放下它,才能轻松上路,继续你的前程。

王阳明的后半生并非为个人功成名就而拖着病躯各地剿匪、征战朱宸濠、治理地方。此时的他已经把建功立业之理想抛弃脑后,更多地是因为自己的“良知”,解救百姓的生活,同时通过讲学,使百姓获得心灵解脱。在他的弥留之际,他最后一次总结了自己的“致良知”,致良知的功夫就是简易真切,越真切就越简易,越简易就越真切。这段话无非是告诉那些人:你们在生活中只要简易地按良知去真切地为人处世,那就是圣人气象。真心实意的对待自己的父母,安分守己的工作,这是多么简易的事,你把这些简易的事真切地做明白了,每天都会感到心是充实的。我的心学也不过是让你们内心充实,没有烦恼。他抛弃了那些思辨的理论,单刀直入告诉世人,要学会王阳明心学非常简单:只要按良知的指引去真切地为人处世,并持之以恒,圣贤的境界就在眼前。“心学”给我们生活及工作中的疑虑指明了方向。

篇2: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阳明先生,其一生可谓波澜壮阔、浓墨重彩,而公认其真正大彻大悟、踏入“圣人队列”的关键时刻便是著名的“龙场悟道”,龙场,今贵州修文(属贵阳),我的家乡。

贵阳市区也有个阳明祠,尽管应不是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处、但很有可能是其开院讲书之地,初中时候班里还组织在这里搞活动,那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阳明”是一个人……估计带我们去的班主任(教数学的)都未必了解这个伟人的多少丰功伟绩,而今,此地已经是一个喝茶聊天之地。

前些年去过修文,真正去了趟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地,环境清幽而安静,人流稀少,稀少到连卖旅游纪念品的工作人员都不见了踪影,要知道,当时已是旅游旺季,却少有人问津此地,又怎样呢?我想真正得到先生真传精髓的人,心已到达,又在乎于躯体乎?

其实要说真正对阳明先生及其心学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得助于《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该书将有明一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娓娓道道,大量的人物粉墨登场,各种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如烟花般缤纷闪烁,作者在讲到一代名臣于谦的时候,留了一个悬念,他认为于谦在有明一朝的所有伟人中只能遗憾的排名第二,“不是因为他不够好,而是因为另一个人太牛X”,因为,这个人及其经历被誉为“完人”、圣贤,我们说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如果说有所最接近的人,就是他,本书的主角,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世人惯称其“王阳明”。

篇3: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是句中国人对伟人传奇故事起点的总结,亦或者什么“家境贫寒、父母双亡、从小持家、勤奋好学”,也与我们的主人翁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阳明先生从小就是浙江富饶地区的一个不择不扣的富N代、官N代外加学N代,他从小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英雄事迹,不过有一点“志向远大”他的确是办到了,不过他的志向无论是当代还是今日,都让人匪夷所思、天方夜谭,他的志向是——做圣贤。

他老爹是当代的状元,这是无数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宏大志向,儿子想超过父亲,是可以理解的,学术路线(状元)他老爹算是到头了,非要说超过也只有传说中的“连中三元”,另外,官职上他爹是组织部部长,要超过也就是内阁那几个位置,虽然难,但志向嘛,有还是比没有好。至于说当圣贤,就比较无厘头了,有点像今天西方有个人说他要当“耶稣”一样,因为在此之前能够得上这个级别的也就三人归于四个字“孔孟朱熹”,按理来说父亲听到儿子宏大梦想应该欣慰,毕竟老子英雄儿好汉,但听到阳明先生讲出这个梦想的时候,一个巴掌就掴了上去,也顾不得体面涵养了。

一个奇人,可以理解为奇怪的人、奇特的人、奇异的人,这些王阳明都占了,他不仅想法奇怪,而且也付之于行动上,真可谓“知行合一”,这个阶段,他与佛、道、理学亲密接触,一句歌词反过来说可以概括“不断希望、不断失望”……最后一直失望到怀疑人生,过中情节、极富喜感,在此就不详说了,书中描写得很生动。

总之,这个阶段,可以看出,阳明先生是一个充满好奇心、执着力、执行力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始终带有怀疑精神、不入俗流的人,他的思维模式非常活跃、不拘于常规与权威,像一只鲜活的小鱼一样,穿梭于世俗、古板、僵化的潮水中,却始终保持一种鲜活的生命力与百折不挠的毅力,他始终有一种抽象、逆向、逻辑思维在看待他周边的世界万物,我想,如果他在搞科研的话,一定也可以成为一位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

一个奇人,如果他的“奇”是立足于事实、主客观统一、知行合一,那将有助于他改变周边走向成功,如果反之,那就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甚至心理医生主要服务的对象。

篇4: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该书作者为度阴山,主要讲述了我国明朝时期心学家王阳明(王守仁)的人生历程和阳明心学的来源及“修炼”法门。通读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几个词语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及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心学的归纳“四句教”。阳明心学,用现代的话总结就是用良知的心作为人生中为人处世的标准,是一门使人内心强大和自信的心理学。阳明心学的创建最初来源于朱熹理学思想(明朝是以朱熹的著作作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及标准,可见当时举国思想潮流),但又有所不同,从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开始讲学心学之初,便被大多数的朝政官员及士子们标榜为异类并质疑攻击,但随着心学理论的迭代更新及王阳明对心学的实践,如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和广西戡乱,心学的力量被慢慢的展现出来并被百姓和士子门接受并学习,直至今日,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就预言过,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知行合一”,给我最大的体悟是:知道的一件事或一个道理,就要用心做到,不要找借口或拖延。如现在的我尝试开创某个对社会有价值、给人们带来益处的事业,知道这需要某个领域知识或人脉资源,我就得去用心学习和沟通;我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就得坚持锻炼身体,保证睡眠质量。从这点理解,“知行合一”恰恰就是对现代人拖延症的一副良剂。从另一方面理解,“知行合一”还表示当在“行”某件事时,一定要对“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为什么“行”?“行”的意义是什么?,即要“知”,不可以盲目的“行”。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无论是对内修养或对外处世,良知都是无可替代的准则。举个例子,在这个车水马龙的繁华的社会里,诱惑实在太多太多,最多的要数追求名利和财富,每个人都想有车有房有权,都想发财。心学中虽然针对此有提到过“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即所有的事物都可以通过从自己的内心获得,无需向外所求。但这里很容易被误解,它根本目的并不是告诉我们不要有追求,恰恰相反,阳明心学是支持我们去追求的,但在追逐这些事物的过程中需要能时刻能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内心,不要患得患失,不要被外物控制自己的心智,所做的一切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这样名利和财富才会长久,即“合天理”。

“心即理”,心就是良知;理是指天理,在明朝,天理的意思大概等同于圣人行事准则,或者可以理解为当时存在于朝野的那套连皇帝都要遵守的道德规范(这套道德规范当时更多的是为了约束皇帝而不是百姓,认为通过这样可以对权力进行监控,给国家带来和平强盛)。回到现代,“理”即社会风气,只不过有些人往好的方向实践维护,有些人则认为是法制社会无需如此,甚至因一己私利做出有损社会风气的事情,如扶老人被讹事件等。仔细想想,中国老祖宗们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却从未间断是不无道理的,无论是道德规范还是社会风气,都要正,正即需要良知,“心即理”表示只要我们遵循良知,就是合乎天道的,强调了良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世间万物的道理都可以从自己的内心诉求,如仁孝礼智信等。

“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所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一般视此四句为王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这四句从字面意思即可大概理解其含义,这里就不再赘言。

总的来说,阅读这本书给我的心得是,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及个人素质和心理需求的普遍提高,加上近些年中央推行政策和道德宣传的趋势,更明白了良知的当代作用,知行合一就是实践,通俗说就是“事上练”,甚至可以理解为勤劳。凭良知去知行合一,就如同顺势而为,无论是创业、工作、生活、为人处世都会如鱼得水。

篇5: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阳明

读了郦波老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仍是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看到度阴山写的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又有了再读王阳明的渴望。

再次纵览王阳明的一生,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仿佛都在为之肃然起敬。悟道心学、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广西戡乱,这每一件于他人而言已是辉煌的一生,对王阳明来说不过是人生的一段经历,王阳明用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都无法企及的人生。

再读王阳明,对心学又有了一些更深的感悟。

致良知:守住心中底线。

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去为人处世,王阳明心学认为人心中有个能分是非善恶的良知。

王阳明的一生都是坚持按良知的指引去做,所以做到了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拥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都有自己的是非善恶之心,但很多时候没有听从内心的声音。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可以遮挡我们的良知,功利之心、贪欲之念、纵情之求,我们忘记了要时时打扫自己的良知,让它清澈、明净、透明,反而被自己的欲望层层包裹起来,忘记了良知的存在。

习总书记说“不忘初心”,现在想来,也有不忘良知的意义。不论我们走到哪里,要做什么,一定不要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不要偏离了良知的道路,不要与自己的初心越走越远。

致良知更重要的还要持之以恒。

王阳明在生命弥留之际,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只说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个字像一道强光直抵我的内心,震憾、钦佩、叹服,仿佛一切的情绪都无法描述,我有了欲哭的冲动。一个人如果能光明一生,这是何等闪耀的人生,即便籍籍无闻,即便没有丰功伟绩,但这一生一定是无憾的是圆满是美好的。

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圣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良知,但这个世上终有善恶之分,有美丑之别,就是很多人无法把良知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那些我们曾经坚持的、捍卫的、遵循的良知,在物欲横流中逐渐面目全非,逐渐不知所踪。

事上练: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在军事上体现出来的雄才伟略,让人啧啧称赞,这就是心学表现出的力量。王阳明在各种战争中最后总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事上练。他是军事才能不是天生的,不是突然具备的,去了解他的一生,在他15岁时,他就曾单枪匹马私出居庸关,从小就喜欢排兵布阵,并在并在江西一次又一次的剿匪中不断积累经验,进行事上练,才能以悬殊兵力平定宁王。

事上练就是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是在实际中,我们常常做了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空有远大的理想,却无从实现;似有满腹的才华,却无从施展。我们常常抱怨没有机会、没有平台、没有运气,却不知事上练,其实事事皆可练。

从一分一秒的时间开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自己的内心练得无比强大,把自己的本领练得无比强大,一个强大的人必能找寻到自己的梦想。

王阳明的心学似乎总能给人一种力量,在冥冥之中能重新焕发出精神的光华,能催生出前行的动力,能让平淡的日子有了更多的力量,让平凡的生命有了更美的追求。

篇6: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1.初遇王阳明

第一次听说王阳明是在高中政治课上,讲他对人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课本上将他批判为典型的唯心主义——你看不看花,花都客观存在。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从此也把王阳明和唯心主义打入了深渊。

2.再遇王阳明

第二次遇见王阳明,是看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把王阳明列为明朝近3历史上的第1人。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洪武帝为代表,明朝的英雄好汉层出不穷,各领风骚数载,能在这个英雄榜上排第一,王阳明绝对不同凡响。书中的王阳明是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还有教育家。这几个头衔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名垂千古,没想到他短暂的一生就铸就了这么多辉煌。他的道德品格、政治操守、军事才能、哲学思想和教育情怀都让我觉得十分佩服。当年明月把明朝那些事儿最后的篇章留给徐霞客,我想也是和王阳明心学呼应。徐霞客就是心学最好的实践者,在一个200多年不断纷争的政治帝国面前,徐霞客和王阳明就像一股春风,耳目一新,敢于跳出程朱理学和科举桎梏,做到真正的自由自在。王阳明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的发端。

3.知行合一王阳明

所以,接下来就看了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从他的生平事迹中探寻他心学的真谛。对于我来说,读心学的感受就是从心所欲,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被外在的欲望、物质、言语所左右,真正的去修炼自己的心,知道什么是善恶,能够去恶从善,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最后就是回到自己本真的状态,也就是直觉。通过知行合一,不断充实自己的身心感受。这让我想到了《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所说的,人有两个系统:

(1)系统1是直觉情感的直观感受系统;

(2)系统2是逻辑,理性的间接系统。

王阳明所做的就是让我们找回那系统1,并且通过系统2不断的修炼,让系统1不断锐化,变得更为理智,生命也会变得更加从容和睿智,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坚守。

正如王阳明所说,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能分辨好坏,但在漫长的学习与社会的磨砺中,模糊了善恶之间的距离,正如韩寒所言:“成人世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迷失自我,失去力量,慢慢都被磨平了,变成了无趣的’社畜‘。

4.阳明与三毛

王阳明的心学让我想起了三毛,她就是心学最好的诠释。三毛从小数学不行,性格又古怪,感觉自己融入不到成人世界中。但她喜欢画画,读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寻找着自己的方向,偏偏在人人避之不及的撒哈拉沙漠,找到了自己的故乡,心归属的地方,也找到了自己爱情。这才有了那么短暂却美好的撒哈拉故事。心之所向,素履所往,这就是心的力量。

5.坚持初心

王阳明的心学,有点唯心也有点禅修的意味,但不同的是,他不是出世的修行,而是儒家入世的实践,不断通过实践来磨练自己的内心,来坚守自己的初心。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我曾通过冥想企图断绝一切外部的声音,但心学却要顺其自然,让这些外部声音内化成内心更强大的自己,更加坚定自己内心的声音,坚定自己的梦想,做自己的主人。

篇7: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本次读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感觉这书里有种力量。或许有人会说又是本鸡汤。我负责的告诉你绝不是鸡汤。这种力量是与生俱来的。通过阅读本书,把藏在身体深处的力量挖掘出来。这种力量叫做“致良知”。

它类似于心理学。心理学会告诉我们很多原理。但很少教我们方法怎么运用。而阳明心学确能简单易懂的理解去践行,确实佩服这位古人留下来的智慧。

阳明先生说“致良知”是终极目标。是我们的指路明灯,光明良知才能强大自己,持续不断的光明良知,才能成大事。看起来非常简单,实际却没那么简单,深挖隐晦的智慧才是不断探索的价值。

光明良知有两种简单的方法,第一静坐,第二事上练。

静坐并不是佛家的苦禅啥也不想。而是让自己静下来感受自己的良知。整理自己的思想。通过独立安静的思考把蒙蔽良知的东西清理出去。

关于“事上练”我们每天都可以实行。对待生活和工作,事事都可以从良知来判断是非,并管理好自己,时时刻刻的光明自己的良知。

理学讲存天理去人欲,阳明先生重新解读,人人平等,没有条条框框,良知与生俱来,良知也容易被私欲所蒙蔽。人只要没有私欲,自然能成为圣人或领袖。伟大主席“毛泽东”不就是这样的吗?至少我在电视剧里就是这样的。

前几天我看了一个电视节目《对白》。当代的华人神探李昌钰讲了他自己的故事。对我印象比较深的不是他,而是她的母亲。他的母亲真的很伟大,做到了知行合一。养育了一群子女,学历都非常的高,都非常的出色。李昌钰的成长和人生的道路基本也是他的母亲给他指明的。他的母亲就是一个良知光明的人,私欲极低的人,一个教会儿女“致良知”的人。真心的尊重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母亲。

对于李昌钰本人,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每天工作16小时,吃饭都怕浪费时间。就是这种勤奋成就了他。他也能做到知行合一。他有自己的目标。他知道这个目标自己怎样做可以达到,并长期努力坚持付出。最终成了华人神探,现实生活中的福尔摩斯。

说到这里,我一直说别人的故事,我也来讲讲自己的体会和事上练。自从理解了良知的力量,简单的理解了阳明先生致良知。认为自己良知也被蒙上了一层较厚的灰尘和污渍。上至孝,中至信,下至公共社会。自己的私心太强。很多事情现在想想有些脸红,很多行为不够光明。

比如对父母的孝,一直觉得自己非常有孝心,但做的很少,知行不一。前几年觉得自己对朋友以真心相待,这几年反而没有了,利益心太重,还是私欲太重。自己也会学着占便宜了。社会公共事业的参与感没那么强,总觉得跟自己没啥关系,或者自己等着结果直接受益就好了,还笑别人费力不讨好。等等……。我的良知被社会的习气所蒙蔽了。

通过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我也初步了解“良知”的力量。一个人做到无私自然无畏。无私无畏不是说不作为。你做的事情只要符合良知,你的心中就没有任何恐惧。比如革命先烈,他们就是心中的无私所以伟大。比如我们看到美女会不好意思对视。说白了还是心理有私欲。比如我们看到我们的上司和老板,有时不敢面对也是心理的私欲在作祟。只有去除这些私意,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发挥自己强大本身的力量。

知行合一读书心得体会

知行合一阅读心得感想

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论文

知行合一作文

关于王阳明的读书心得: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阳明传奇读后感

王阳明经典名句

建行知行合一心得体会

知行合一作文优秀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推荐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