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北京的趣味歇后语(共含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流水寒”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趣味的老北京歇后语
曩时,笔者曾喜搜集民间方言俚语,而对社会上流行的歇后语尤为留心笔记,故许多“俏皮话”,至今不忘。
北京人爱说俏皮话,而且有些话颇具地方特色。现略举数句,浅释其意,以飨读者。
西直门到海淀——拉啦!
这是旧时北京人力车夫常说的一句谚语。
原来,由西直门到海淀距离不远,而且是从市内去颐和园的必经之路。人们常借用这句歇后语表达儿童排泄粪便而不知预先告诉家长,却以此诙谐之语道出。
二龙坑的鬼——跟上啦!
北京西城二龙坑,即前清郑王府附近,辛亥后,府邸售与中国大学为校址。此处旧时是一片荒地,俗名“烂死岗子”。凡清贫人家死了人,无力发送出殡,多将死者尸体用芦苇席卷裹埋葬于此。民间有“二龙坑闹鬼”的传说,有人夜间倘若必须路过此处,须三五成群结伴,又唱又喊以壮胆,其实乃自欺欺人。
天桥的把式——净说不练。
北京天桥是旧时江湖卖艺人聚集的地方,其所练武艺,五花八门。有吞活蛇者,有吞宝剑、铁球者,有以头开砖者,有练刀枪把式兼卖大力丸者,有摔跤、耍中幡者……其实,天桥的把式并非净说不练,如吞宝剑、吞铁球、吞活蛇乃是真功夫,有时竟在表演时口吐鲜血,其艰苦可见。
打磨厂的大夫(医生)——懂得帽(董德懋)!
北京正阳门外迤东有一条街,名叫“打磨厂”。当年在这条街路南有一位中医师挂牌应诊,此人姓董名德懋,医术一般,故有此歇后语之流传。“懂得帽儿?”乃北京俗语,意即什么都不懂,带有轻蔑的口气。
老太太上电车——你先别吹!
旧时,北京有轨电车每到一站停下,待乘客登车毕,售票员则以铜哨通知司机启行。车将开时,老太太从后面赶来,招呼售票员莫吹哨。此句乃讽刺爱“吹牛皮”者。
活跃于北京人口头上的.歇后语,其条目之多,不胜枚举,其历时之久,数百年而不衰;且涉及人物、政治、名胜、民俗、宗教等诸多方面之故事,内容丰富多彩而趣味盎然。
太和殿的匾——无依无靠。
这是康熙皇帝继位后,逐渐流传于京城的一条歇后语。
康熙皇帝为避免皇子争夺帝位而诱致萧墙之祸,一改退位前公布继承人之旧制,而将诏书存放于太和殿匾额后面,直待临死或退位时当众取下宣诏。文武大臣于宣诏前,面对复杂而残酷的政治斗争不知依傍哪位皇于,在诸多激烈竞争帝位的皇子之间,首鼠两端,莫衷一是,虑及将来仕途而深感无依无靠。
宛平城的知县——一年一换。以及宛平城里做知县——跪着的差使。
这两条歇后语,迄今仍被上年纪的老北京人津津乐道。
宛平城位于北京西南,乃咽喉要道,拱卫京师之重镇。按明清旧制,京师城区分别划归宛平县和大兴县管辖,中轴线以西,皆属宛平县界,以东皆属以大兴县界。
明清两代时,上自皇帝下至朝廷重臣,凡赴西南各省办事者,皆出入宛平城。京官出行,朝廷在此为其饯行,知县须跪迎跪送;外埠封疆大吏进京先在宛平城落脚,知县亦须跪迎跪送,丝毫不敢怠慢,故有“跪着的差使”一说。区区七品芝麻官,为一顶乌纱而常年卑躬屈节,亦良可叹矣!
宛平县管界内的先农坛,特为皇帝辟有一亩三分地,供其每年春季来此耕耘,以皇帝亲事稼穑而告诫臣民莫违农时。秋收后,知县照例须向皇帝征税,以示皇帝带头遵纪守法。而七品知县胆敢向皇上征税,又有欺君犯上之罪,按律当斩,姑念其为国家收税,死罪可免,而官是绝对不能再做了。皇帝交税后,即为宛平知县罢免之时,久而久之遂成定例。
东岳庙的匾——善恶有报。
此条歇后语,在地道的老北京人心目中,可谓刻骨铭心,没齿不忘矣。
东岳庙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神路街。始建于元延佑六年(13),为道教正一派大宗师张留孙自资兴建。事未竟而身先死,后由其弟子吴全节继续修建。元末惨遭兵烫。明正统年间重建,扩大东西两庑,设七十二司。
七十二司皆有司名,按职掌可分为七大部分,其一为东岳大帝行政部分,包括官职司、都签押司、掌曹史司等十二司。其二为都察调查记录部分,包括掌都察司、词状司、生死司等7司。
其三为磨勘逮捕及划分善恶部分,包括磨勘司、勾生死司、追取罪人照证司等六部分。其四为定案及核案善恶并起诉部分,包括善报司、修功德司、行污司等二十六司。其五为审判部分,包括推动司、枉死司等四司。其六为执行部分,包括现报司、速报司、化生司等十八司。其七为压制管理游荡者部分,包括魍魉司、精怪司等三司。举凡七十二司,各司其职,善恶有报,人们深信无疑,故有上述之歇后语广为流传耳。(作者:周简段)
老北京的趣味歇后语
西直门到海淀——拉啦!
这是旧时北京人力车夫常说的一句谚语。
原来,由西直门到海淀距离不远,而且是从市内去颐和园的必经之路。人们常借用这句歇后语表达儿童排泄粪便而不知预先告诉家长,却以此诙谐之语道出。
天桥的把式——净说不练。
北京天桥是旧时江湖卖艺人聚集的'地方,其所练武艺,五花八门。有吞活蛇者,有吞宝剑、铁球者,有以头开砖者,有练刀枪把式兼卖大力丸者,有摔跤、耍中幡者……其实,天桥的把式并非净说不练,如吞宝剑、吞铁球、吞活蛇乃是真功夫,有时竟在表演时口吐鲜血,其艰苦可见。
打磨厂的大夫(医生)——懂得帽(董德懋)!
北京正阳门外迤东有一条街,名叫打磨厂。当年在这条街路南有一位中医师挂牌应诊,此人姓董名德懋,医术一般,故有此歇后语之流传。懂得帽儿?乃北京俗语,意即什么都不懂,带有轻蔑的口气。
老太太上电车——你先别吹!
旧时,北京有轨电车每到一站停下,待乘客登车毕,售票员则以铜哨通知司机启行。车将开时,老太太从后面赶来,招呼售票员莫吹哨。此句乃讽刺爱吹牛皮者。
活跃于北京人口头上的歇后语,其条目之多,不胜枚举,其历时之久,数百年而不衰;且涉及人物、政治、名胜、民俗、宗教等诸多方面之故事,内容丰富多彩而趣味盎然。
太和殿的匾——无依无靠。
这是康熙皇帝继位后,逐渐流传于京城的一条歇后语。
康熙皇帝为避免皇子争夺帝位而诱致萧墙之祸,一改退位前公布继承人之旧制,而将诏书存放于太和殿匾额后面,直待临死或退位时当众取下宣诏。文武大臣于宣诏前,面对复杂而残酷的政治斗争不知依傍哪位皇于,在诸多激烈竞争帝位的皇子之间,首鼠两端,莫衷一是,虑及将来仕途而深感无依无靠。
宛平城的知县——一年一换。以及宛平城里做知县——跪着的差使。
这两条歇后语,迄今仍被上年纪的老北京人津津乐道。
宛平城位于北京西南,乃咽喉要道,拱卫京师之重镇。按明清旧制,京师城区分别划归宛平县和大兴县管辖,中轴线以西,皆属宛平县界,以东皆属以大兴县界。
明清两代时,上自皇帝下至朝廷重臣,凡赴西南各省办事者,皆出入宛平城。京官出行,朝廷在此为其饯行,知县须跪迎跪送;外埠封疆大吏进京先在宛平城落脚,知县亦须跪迎跪送,丝毫不敢怠慢,故有跪着的差使一说。区区七品芝麻官,为一顶乌纱而常年卑躬屈节,亦良可叹矣!
宛平县管界内的先农坛,特为皇帝辟有一亩三分地,供其每年春季来此耕耘,以皇帝亲事稼穑而告诫臣民莫违农时。秋收后,知县照例须向皇帝征税,以示皇帝带头遵纪守法。而七品知县胆敢向皇上征税,又有欺君犯上之罪,按律当斩,姑念其为国家收税,死罪可免,而官是绝对不能再做了。皇帝交税后,即为宛平知县罢免之时,久而久之遂成定例。
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吃饺子不吃馅--------调皮。(挑皮)。
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耕地Y甩鞭子--------吹牛。(催牛)。
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航空兵翻b斗--------颠倒是非。(颠倒试飞)。
耗子掉到水缸Y------时髦。(湿毛)。
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货轮出了海----------外行。(外航)。
火烧旗杆------------长叹。(长炭)。
黄鼠狼钻鸡笼--------投机。(偷鸡)。
酱缸Y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
井Y放爆竹----------有原因。(有圆音)。
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屁股吃人参----------候补,
(后补)。
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皮太后)。
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老石人)。
牵著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扇著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
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空中布袋------------装疯。(装风)。
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
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
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留绳)。
天安门的狮子---对儿摆着。注:天安门前后的石狮子都成对儿摆放,比喻成双成对的东西。
皇城角儿上看墙---多饶一面儿。注:这里的皇城实际是紫禁城,站在角楼看城墙总能看到两面儿,比喻言语行动过份,适得其反。
故宫里插柳条儿---竖不起来。注:紫禁城里除了御花园,一律不准种树,以策安全,因此种树也活不了,比喻自己不争气,别人扶不起来。
太和殿的匾---无依无靠。注:太和殿的匾额悬挂在殿檐下,背后有空隙,比喻无人帮助,孤立无援。
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注:卢沟桥上雕刻的石狮子极多,难以数清,比喻事物数量太大。据文物部门统计,卢沟桥上有石狮子485个。
香山的卧佛---大手大脚。注:香山东面的卧佛寺,供奉一巨大卧佛,手脚为常人的两倍半,比喻花钱不计算,随意出手。
永安寺的狮子---头朝里。注:北海南门里的永安桥正对白塔,其北侧的牌楼“堆云”下有一对向北的石狮子守着桥头,好像再北侧的永安寺大门前的石狮子,而且头朝着寺门,比喻自私自利的人。
万春亭上聊天儿---说风凉话儿。注:万春亭是景山上正中最高处的亭子,四面透风。
十三陵的石人张嘴---没话可说。注:十三陵神道有翁仲12个,其中四个武将张着嘴却不会说话。
前门楼子搭脚手---好大架子。注:脚手即脚手架。
钟鼓楼上的家雀---耐惊耐怕。注:旧时北京钟鼓楼定时击鼓撞钟,而在其楼檐下的家雀(麻雀)却习以为常,并不惊怕,比喻遇事不惊的人。
皇上家的祠堂---太庙(太妙)。注: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原为明清太庙,祭祀皇上的祖先。此处谐音。
1.钢丝穿豆腐———别提了,
2.鞭炮两头点———想(响)到一块了。
3.吃鱼不吐骨头———说话带刺。
4.厨房里的灯———常常受气。
5.八百年前立的杆———老光棍。
6.擦粉进棺材———死要面子。
7.财神爷要饭———装穷。
8.搭棚子卖绣花针———买卖不大,架子不小。
9.打发闺女,娶儿媳———两头忙。
10.抱黄连敲门———苦到家了。
11.冰块掉进醋缸里———寒酸。
12.带着存折进棺材———死要钱。
13.刀砍大海水———难舍难分。
14.到手的肥肉换骨头———心不甘。
15.雕像匠不给神像扣头———知道老底。
16.东扯葫芦西扯瓢———故意找茬儿,
17.冬天的大葱———皮干叶烂心不死。
18.冬天火炉夏天扇———用得上。
19.兜里的钱,锅里的.肉———跑不了。
20. 进竹筒里———假装正直。
21.赌徒的嘴巴———尽说到点子上。
22.渡船过河———划得来。
23.断柄锄头———没把握。
24.儿媳妇大肚子———装孙子。
25.饭桌上的抹布———尝尽了酸甜苦辣。
26.粪堆上开花———臭美。
27.赶庙的失孩子———活丢人。
28.擀面杖作筷盆作杯———大吃大喝。
29.刚出炉的铁———心地纯正。
30.寡妇打孩子———舍不得。
31.棺材铺的生意———赚死钱。
32.寒山寺的大钟———搬不动。
33.和尚挖墙洞———妙(庙)透了。
34.候车室里的挂钟———群众(众人)观点。
35.虎口拔牙———胆子不小。
★ 趣味动物歇后语
★ 趣味经典歇后语
★ 鸟的趣味歇后语
★ 《老北京的春节》
★ 老北京的婚礼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