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美文故事:母亲的腊八粥(共含6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行走的黄豆芽”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妞啊,快考试了吧?我到城里给你煮腊八粥来……”前一刻,还在想着母亲的那碗腊八粥,这一刻,电话那端就传来母亲亲切的问候。
母亲说来真来了。去车站接她的时候,远远地就看见她手里提着一个粮食布袋。刚一出站,还没等我问,母亲就笑盈盈地告诉我:“今年豆子大丰收,都新鲜着呢!”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上,却使她看起来更加消瘦。
母亲这次来是专门为我熬腊八粥的,因为母亲知道我最近要考试,又有胃病,想让我在紧张繁忙的日子里多喝几碗粥养养胃。母亲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腊八粥可以天天喝,说完就把布袋里的豆子都拿出来,一一分类后,然后开始捡豆,泡豆。看着母亲一进门就开始忙碌的身影,我想起了小时候喝腊八粥的一些往事。
记忆中,母亲年年都会熬腊八粥给全家人喝。每当腊八节到来之前,她总会像变魔术似的从一个小布袋里拿出红豆、黄豆、白豆等一些熬腊八粥的食材。母亲说,据“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煮料时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个人喜好而定。
腊月初七的'晚上,母亲淘洗好煮腊八粥的备料,然后挑亮煤油灯,在灶炉里点起柴火,就开始在大锅里煮腊八粥了。冬日的寒夜,张嘴都是白气,我和姐姐坐在炕头不停地催促母亲把火烧的旺旺的,好让我们早点喝上腊八粥。可是,母亲根本不理会我们的急躁,她一边往灶炉里添柴,一边告诉我们:“煮腊八粥不能急,慢火炖出来的粥才好喝,你们一定要耐着性子等啊。”
那个夜晚真是太漫长了,看着火炉边宁静而安详的母亲,我和姐姐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想。腊八节一早,我刚一睁眼,腊八粥的香气就扑面而来。可是在那个诱人的时刻,母亲并不着急揭锅,而是非要等一家老小凑齐了才开吃。记得有一年腊八节,爷爷去邻村听说书一晚上没回来,母亲大清早就把父亲从炕上赶起来,让他去接爷爷回家喝腊八粥。那天,北风呼呼地刮着,父亲骑着自行车赶了五里路,等把爷爷接回来,手都冻僵了。待爷爷和奶奶落座后,母亲终于开始盛粥,先是给爷爷奶奶端,再是给父亲端,最后才轮到我和姐姐,而且喝腊八粥的时候,趁着大家都在,母亲总会强调一下我们家的家风,像“老人要尊敬”“要懂得节约”“待客要懂礼节”等话语她每年都会说上好几遍。
小时候,家里的日子总是过得捉襟见肘,顿顿吃的是令人乏味的红薯玉米粥,干粮也只有玉米面窝窝头。但是一到腊八节,母亲总会想着法子改善我们的生活,就算日子再苦,我们也能喝上一碗香喷喷的腊八粥。每当奶奶看到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常会内疚地对我们说:“你们吃的这么甜,可知道你妈在山里受的苦?”母亲听见后,就会安慰奶奶:“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生活就像这碗腊八粥,需要慢慢熬,耐心等,我相信总有一天咱们家一定会过上好日子。”母亲这种乐观、坚韧的精神经常感染着大家,她说的每一句话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总是起到了润物无声的熏染之效。
母亲这次来,依旧着以前的***惯,天还没亮,就悄悄地起床为我准备早饭。而我像小时候那样,趴在床沿上,一边看书,一边看她做饭。在我眼里,母亲做饭经常是带着诗意的,她一边表演着超群的厨艺,一边不紧不慢地炖着一锅粥,那一脸的从容总是传达着一种闲适自在的韵律。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逝去,母亲的腊八粥总是像熬煮时光一样,小火熬,慢慢等,等着等着就看见粥锅里有一层黏黏粥皮,粥皮下的豆子黏糊糊地混合在一起,轻轻地舀一勺,送到嘴里香香的。
临近腊八节时,母亲坚决要回去,我知道老家还有一大家子人等着喝她熬的腊八粥呢!虽然只是一碗粥,但家人都离不开,因为母亲的腊八粥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是我们一生享受不完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是当我们身处逆境时,它总会提醒我们:遇事不着急,耐心等,只有经历时光的熬煮,才能看到积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的美好现实。
关于母亲-美文故事
如果“母亲”这个词有颜色,我想该是暗绿的。它该比青衫的颜色深些,若襟前有一块泪湿了,就恰相似。写下这个比喻之后,我走出宿舍,站在阳台上。就这样,在一个迎风远眺的时刻,在落花流水的五月,我像一个初次出门远行的小孩,目瞪口呆地看着“绿色”人潮般涌出火车站口,直冲到我脸上。它从衬托的角色里挺身而出,直叩我的记忆之门。
我的记忆从山重水复的那边姗姗来迟,“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殷勤寄语已在频频回眸里慢慢淡去,嫩嫩的女儿绿静静坐在地上,不再嬉闹。于是,我的记忆才绕过这许多屏障,才来到这里——这曲径通幽的深处,出现一座被遗忘的茅屋,檐角上还有一只蜘蛛在不懈地织网。我顺着潮湿的苔痕拾阶而上,推开柴扉,母亲就坐在油灯的光圈里,膝上蜷着一团衣服,一根淡绿的丝线在指尖牵得很长。她并不抬头看我,眼帘低垂着,脸上明晃晃的。我记起来了,这是书本里的`一页插图。《游子吟》的诗行像一挂疏疏的帘子筛出道道温和的火光,它让所有的读者都成为帘外人,让帘内的母亲永远静静坐在我们的目光里。她的脸上看不到忧伤,仿佛还和往常一样,不知道幼子已成为游子,将迈出家门,从此走向天涯海角。那时,一位好友评论那插图画得不像,因为在她心里母亲总是哭哭啼啼的。
那个遥远的母亲,抬起头来,没有惊讶的神色,她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接着在宽宽的背包带上抚摸起来,就和熨衣服时总要垫块布一样。她的目光在我脑后的苍茫背景中慢慢游移,最后如释重负般落在我的脸上。她说:“小繁,你知道,外婆生病了,我要照顾她,你爸又刚好要出差去,所以不能送你去大学了。我和你爸想,反正以后的路也要自己走的,正好锻炼锻炼……我们打听了到站时会有人接的。东西在哪你都清楚吧,多放些零钱在外兜里,不要老掏皮夹子……”那一刻,我看到小时候,她还是个年轻母亲的时候,我像一只有着柔顺毛发的白色小猫,睁着好奇的眼睛,拽着她的衣角,紧紧跟在她后面,踩着她踩过的石头,走过蔬菜担子和肉铺,走过挂满漂亮衣服的商店,走过夏日黄昏的悠悠树林……而她则不时回过头来解答我麻雀一般叽叽喳喳的奇怪问题。我跟在她后面,看看被大鞋子压倒的青草,又看看她高大的后背。突然的,那个高大的背不再回过头来复述她的所见所闻了,它主动地移开,让我那两只不安分的眼睛直面这个世界。我有些委屈,可是想到外婆,我只有壮起胆子点点头。
时间像回到了童年,母亲坐在汽车站的候车室里,我坐在她身边像个麻雀一般说个不停,而她却愈像一棵寂寞的树,周围缭绕着空荡的回音。书籍给了我足够的幻想和勇气,我的心早像被拴在车篷上的气球,在去往天堂的途中摇曳不止了。所以,我远没有曾经的游子那般心情沉重,好像一切顺其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我们的视线都朝着同一个方向,那是我的方向,也是母亲的方向。汽车进站的时候,她比我更着急,一手拎着旅行袋,一手拖着行李箱,向检票口走去。我背着背包,手里捏着票,跟在她后面。这时我才发现,母亲的背一点也不高大。
于是,在那个令人难忘的夏天中午,我背着背包,一手提着发沉的旅行袋,一手拉着笨重的旅行箱,在陌生的地面上不知所措,灼灼的日光照得我裸露在外的手臂像水泥马路一样发白。终于,我如同一只干瘪的蚂蚁,拥挤在狭小的臭烘烘的接送汽车里,旅行箱笨熊一样左右摇晃,没有任何空间可以盛放我所剩无几的幻想。而幻想中的母亲,大概正倚在门口,久久不曾离开,她的目光穿越千山万水,在我的泪花或汗水里晶莹一闪。
事实上,母亲根本没有这般闲情,她忙得晕头转向,直到晚饭时多数了一双筷子,才想起我。所以那天晚上,当我和另三个将共处四年的室友谈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我接到母亲的电话。她问我旅途是否顺利,床是否铺好,再三警告我晚上不要贪凉整夜用电风扇吹风。我告诉她,其实我只能拿一本杂志当扇子。电话那边呆了半晌,我眼睛有些发酸,说这里晚上倒挺凉爽,不用扇子就能打发。母亲听说也信以为真了。我便问外婆今天怎么样,她说外婆晚上抿下了一碗粥,下午我还在平田岗的姨婆来看她,她竟能认得。两个老太太一起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话。我想起上次姨婆来时扯起许多当年的不容易,比如外婆怎么用番薯粉和上当时极金贵的面粉做面条给发高烧的母亲吃,姨婆一旁看了直咽口水,又不好意思说;又如下山赶集的时候,外婆到造纸厂怎样说尽好话讨来一叠废纸给母亲订作业本,直把我听得愣愣的。姨婆的到来一定勾起了母亲历历在目的童年记忆,总之,母亲电话里的声音仿佛在把沉重的岁月抽丝剥茧,一缕缕地送过来,让我闻听。她一遍遍嘱咐我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让我保重好身体,说像外婆现在这样躺在床上,让人多么难过。那一刻,我才猛地醒悟到:母亲也是女儿啊!
今天是母亲节。我站在遥远的阳台上一心一意地回忆着母亲,而母亲天天忙碌在单位和外婆的床榻前,却未必知道今天是母亲节。我又一次想起了《游子吟》里的贞静的母亲,可能母亲都是一样,有很多事情要做,没有时间哭哭啼啼。
可是,我的脸颊却已像绣满了绿苔一样潮湿,满目的暗绿铺天盖地地泼出整个世界。在它面前,一切比喻早已失去了意义。
缅怀母亲美文故事
壬辰年母亲节前的一个凌晨,抚育我四十余年的慈母溘然长逝。
母亲是外祖父母的幺女,孩童时候,曾跟着教私塾的舅父旁听过几天《三字经》《百家姓》《女儿经》等规范做人做事道理之类的传统蒙学小册子。到了该上小学的年龄时,受“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思想影响,再加上外祖父家道中落,渴望求知的她,虽眼巴巴地看着同龄男孩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堂,自己也只能默默不语、暗暗泪流。
年轻的母亲嫁到我家时,物质条件匮乏,婚礼是极简单地办了。对此,母亲终生没有半句怨言,总是每天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争抢着多干农活家务,妯娌邻里间大小事都处理得稳当妥善。
从我能记事时起,母亲就没黑没明不知疲倦地缝洗、纺织、纳鞋,多少个夜晚,当我半夜被尿憋醒,光着屁股蛋钻出被窝,揉着蓬松的睡眼,却常朦胧地看见在昏黄的老油灯下,母亲身下垫一盘麦草蒲团,左腿抵压在家里那辆老旧的纺车底杆上,右腿屈缩着,伴随着母亲摇动纺车时身体一起一伏的节拍,纺车就唱出了“嗡儿,嗡儿”般悠扬的歌声。炎热的夏夜,我们姐弟几个围着母亲横七竖八地躺坐在打满补丁的芦席上,母亲缓缓挥动自己用旧布片精心包裹了扇檐的芭蕉扇子,不停地替我们驱赶着蚊虫。扇风袭来,阵阵凉爽沁人心脾。这时,母亲会教我们辨认天上的北斗七星,还给我们讲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等美丽的传说。严寒的'冬日里,当我们一大家人围炉取暖、谈笑开怀时,母亲往往一边用铁钎戳旺火苗,一边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王祥卧冰等《二十四孝》中的经典故事,红亮亮的火苗,暖和了屋子,也照亮了我们的心。
母亲虽不识字,但却特别喜欢子女们学知识、有本事。母亲最爱看秦腔《三娘教子》,常常用古戏里的故事情节和话语启发教诲我们姐弟自强有为。母亲有句口头禅:“我不‘眼红’别人有华厦万间,也不‘眼红’别人有良田千顷,我最‘眼红’别人家里能出几个大学生。”那一年,我高考败北,心情郁闷沮丧,在未告知家人的情况下,索性跟着同学的哥哥去西安建筑工地打工,我这一离家出走,可急坏了母亲,她让姐姐、哥哥四处打听,当好不容易打听到我的下落后,托人捎话给我:“没考上大学,也不是啥丢人的事,大不了回家种地务农,咱这村里,老几辈没考上大学的人多的是,不是也活得好好的么?你现在正年轻,脑子也不笨,不要松劲,再下下功夫,明年争取考上大学,那就是给咱增光添彩了,妈这一辈子即使累死累活也值得。”后来,在母亲全力支持和鼓动下,我最终进了高考补习班。每当我在家里看书看得身疲意懒、昏昏欲睡时,一抬眼看见母亲缝衣、做饭、喂猪、扫院的身影,听见母亲在房前屋后的脚步声,立刻浑身一震,脑子也就清醒了许多,又抖擞精神看书学习了。
母亲虚龄八十辞世,一般来说也算是高寿了。虽然我也明白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谁也不可违背。可刀子只有割在自己身上时,才感觉到真正的伤痛。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里就是迈不过母亲离世这道“坎”,转不过这道“弯”。每当闲下来时,满脑子都是母亲,特别是见到有亲人提到有关母亲生前的话题或事情时,总禁不住泪流满面,只要看到母亲用过的东西,想到母亲说过的话,母亲的音容笑貌就会立刻浮现在眼前。
静夜里,绵绵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默默地滋润着干涸的大地和庄稼。我穿着母亲亲手给我做的黑平绒平底布鞋,倾听着无意间保存下来的那年冬天母亲和小侄子一段婆孙间嘘寒问暖的电话录音,品读着著名作家张洁倾注心书写的那本《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在悲切的幸福里缅怀母亲,不由地联想起两句唐诗:“唯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愧对母亲美文故事
由于分配在离开家乡三百六十多里的地方工作,因为和家乡有了一定的距离,看待很多事情其实更加清楚,这也许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来源吧,也正因为这样,我在近两年内写出了四十多万字的作品,所以,我觉得分配在外地工作也是有好处的。可是,因为没有分配在自己的.家乡,我是愧对父母的,特别是愧对我那善良的母亲。因为我的父亲是个想得开的人,他会每年到我工作的地方来小住上十天八天的,我的母亲却常常不愿意花钱,说穿了是不舍得花钱,六七年也难得到我这儿来玩。
中国人几千年的习惯“父母在,不远游”,特别在交通和通讯比较落后的八十年代,母亲是多么想我留在老家工作啊。母亲虽然有三女两儿,三个女儿已经出嫁,我哥哥以前在部队当兵,母亲就常常望着天上的飞机出神,因为母亲曾经告诉过我,“天下军人是一家”啊。为了我的高考,母亲没有少花精力,常常天没亮就替我烧好饭,让我早早地吃了好到十几里外的中学去。她想:等到儿子考上学校她就舒服了。我考取学校了,要分配了,她想:现在家里有个吃国家粮的人,可以轻松了,说不定还可以隔三差五地到县城去玩一玩。可是,也许是母亲太善良了,养成了我的任性,我什么事都不和母亲商量一下,更很少征求她的意见。一不留神,我就离开了老家工作,母亲当时有说不出的不舒服。可是,母亲是个不轻易流露自己感情的人,再大的困难,她常常一个人默默地忍受。
到了20xx年,母亲连照应重孙子的任务也彻底完成了,她几次和父亲说,要到我的小家庭住上个两三个月,我也多么想在她老人家即将八十的时候好好尽一下孝道,可是,当年的8月8日,母亲就悄悄地撒手人寰,留下了我们做子女的永远也弥补不了的遗憾。许多人说人生有三大遗憾,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其实,我觉得“子欲养而亲不在”同样是令人痛苦的。
早知道会是这样,我当初要是不离开老家工作,该要多尽多少孝道啊。
遗憾往往在自己付出代价后才知道,可已经是无法弥补的。愧对母亲,只好写写文字告慰她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时间像极了马力十足的货车,承载着生活的喜怒哀乐,一溜烟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都不会停歇片刻。不经意间,又近年关。突然就想起了腊八粥。
“一九二九冰上走,三九四九破碴口,哈五九冻死狗,七九八九净肚郎娃娃拍手,八九九九河开燕走,九九加一九犁铧遍地走”。一到年关,母亲总会唠叨着教我们这些流传了一代代的经典谚语,于是模糊朦胧的童年记忆里就有了腊八娃娃的影子。
母亲说腊八娃娃是上天排下来管理百姓家的厨房伙食的,他怕败家子媳妇们大吃二喝败了家境。腊八这天早早的就骑在墙头看着每户人家的灶膛。庄户人家日子一年四季过得紧吧,总想在过年时奢侈放纵一回。可腊八娃娃在墙头看着呢。据说腊八娃娃最爱喝粥,一喝粥就会犯困。
于是,人们便在腊八这天早早的起来熬粥,熬的又糊又香甜。然后乘天未亮就打粥去送给腊八娃娃喝,喝了腊八粥的腊八娃娃就会迷糊起来,不再限制人家的灶膛。也就是从这一天起,所有的煎炸炒炖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二月二龙抬头。
在隆冬的清晨里,人们早早的架起了锅灶,整个村落家家户户都在熬粥。腊八粥是用小米熬的,母亲会在粥里放一些小枣,核桃仁和蕨麻,用文火慢慢地煨。丝丝香甜就从砂锅的缝隙里渗出来,弥漫在整个空间。我们一溜趴在炕头的被窝里,看着母亲在灶前忙活,偷偷的讨论着腊八娃娃,讨论腊八娃娃惊人的食量,母亲便低声的呵斥我们,生怕被他听见了去。我们便躲进被子里偷偷地笑,使劲下咽着口水。
粥熬好了,母亲便庄重的盛一碗粥,趁着天黑让父亲去送给腊八娃娃。剩下的我们一抢而光,连锅底焦糊的锅巴都是上好的美味。粥喝完了,天还未亮,我们接着迷糊。
早晨醒了,才想起了腊八娃娃。哒叽个鞋子忐忑地去寻腊八娃娃。哪有腊八娃娃的踪影,家家墙头只剩下一片一片被糊上去的粥印。
整个童年都装着腊八娃娃的传说,总是期待着腊八娃娃在某一个清晨里和我邂逅。长大是没有传说的,也就没有了期待,没有了憧憬。只是年复一年百般无聊的打发着每一天。告别了那些古老的童话时,心也就一天天少了感动。
家以外的世界也是没有传说的,我很少熬粥,即便是熬了点粥,也没有母亲的味道。可母亲总会在腊八前一天就会叮嘱我,“兆丫头,明儿就是腊八了,记得给腊八娃娃熬粥奥”。母亲没有文化,也就很是迷信,对一切很是虔诚,敬畏。我总是欺骗她说熬了,在腊八这天会打罐八宝粥象征性地喝上两口。至于给腊八娃娃送粥,往那送啊,往人家楼墙上抹几道粥印子,让别人逮着还不扁死我。于是,腊八娃娃离我越来越远,也使自己越来越孤单。
然而在心里面,永远留着那个带着红肚兜,头扎俩冲天鬏,胖乎乎的腊八娃娃,在墙头开心喝着母亲熬的腊八粥。粥的醇香弥漫在了我记忆里,那里装满了母亲的味道。
快到腊八日了,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熬的腊八粥。
每年一进入腊月,母亲就开始张罗腊八粥,先是买来各样的米,各样的豆,还有葡萄干、核桃仁、红枣等干果,仔细地一样一样地挑拣过。到了腊八那天,更是起个大早,等我们起床,那一锅香甜粘稠的腊八粥早已在等候馋猫似的我们。等不得洗漱,先盛上一碗,喝一口到嘴里,那枣香、豆香、米香、还有葡萄干的甜,真是叫人如痴如醉。及到成年,每每想起小时候的样子,都忍俊不禁。
我小的时候脾气比较暴戾,遇事爱较真,时常和周围的.人发生争执,母亲时常为我担心和着急。吃腊八粥的时候,母亲望着我,不无担忧地说,知道腊八粥为什么好喝吗?各种米、各种豆本来是不相干的,各有各的性,只有把他们放到一起,用火慢慢熬煮,直到把他们的性煮没了,煮化了,让他们的性融到了一起,这腊八粥的香味才能真正出来。这人就和这腊八粥里的料一样,单凭自己是出不来腊八粥的香味的。也要在人生的大锅里熬煮,得把自己的性煮的淡了、化了,能和其他人融在一起了,你也就真的长大了。
懵懵懂懂听着母亲的话,开始并不以为然,心里只想着腊八粥的享受。等到了社会,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波波折折,起起伏伏,在把一切的功名利禄看得可有可无的时候,在看到其他人为此争执的黯然神伤、焦头烂额、甚至亲者相仇而嫣然一笑,不起波澜的时候,忽然想到母亲曾经说过的话,霎时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些年来自己走过的路,不就像那腊八粥里的豆,由开始的生硬,不入伙,不合群,特立独行,到现在能够平平静静生活,能够和所有不同个性的人做朋友,能够原谅和包容各种人的性格,甚至面对无端的伤害、无端的非议也能淡然一笑。不正是在人生的大锅里被煮、被熬得结果吗。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尽文章。小小一碗腊八粥,在母亲的眼里竟也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若能早些听懂母亲的话,或许能少走许多的弯路吧。
电话响了,是母亲打来的。她说,明天是腊八日,我给你们熬好腊八粥,你们回来吃吧。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啊。今年的腊八粥,不知又能吃出点怎样的境界呢?
★ 古代母亲故事
★ 腊八粥作文
★ 经典美文朗诵母亲
★ 老师母亲感恩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