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我们已经失去了独处的能力,谈何信仰与自由美文(共含7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金的迷妹”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们已经失去了独处的能力,谈何信仰与自由美文
白居易在《初出城留别》中云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此心安处是吾乡
李煜在梦里不知身是客
直把他乡作故乡
然而如今
我们未能把漂泊多年的他乡认作故乡
反而曾经怀恋的故乡在我们眼中
越来越像陌生的异乡
于是
放下手机几小时便开始焦虑
旅行才到达目的地就归心似箭
一个人久了便黯然神伤
我们越来越害怕孤独
灵魂再找不到安放之处
然而正因为如此
我们更需要找个地方独处
唯有在孤独中
才能沉下漂浮的心来思考一些事情
比如
信仰、欲望、自由、和平、死亡
如果你找不到心安之处
且随我来
孤独的场所
其实孤独并不可怕
不懂得享受孤独才是生命的损失
诺顿小屋
岛屿让人们不得不去面对自己
与自己诚实对话
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安息
军舰岛
思考的'场所
充满几何与逻辑的建筑
是哲学家与禅学家的漫步空间
铃木大拙纪念馆
图书馆在未来的形态
无论如何变化
永远是思考的天堂
瑞士理工大学ROLEX学习中心
信仰的场所
宗教场所常伴有洁净的水域
在神与人相遇的地方
感受天使的舞动
水御堂
光之教堂
死亡的场所
其实死亡不意味着恐怖
墓园是最静谧的地方
如童话中沉睡的森林
森林墓园
人最难得的领悟
便是面对死亡的智慧
鲍姆舒伦韦格火葬场
重新归零的场所
西方的修道院
东方的茶与禅房
自我沉淀中寻找本源
拉图雷特修道院
高过庵
探照心灵的场所
寂寞天地间
把身心交还给真实
片山津温泉街汤
沙克生物研究中心
和平的场所
人类历史的疯狂荒诞
留下意识与悲剧的纪念碑
欧洲受难犹太人纪念碑
纷争的最后
是握手言和的艺术
和平祈念馆
上面这些地方
其实都是
《灵魂的场所》
1个人的独处空间读本。无所不能的网络把个人隐私压缩到最低的限度。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引领你回到一个人的空间,享受并与自己的内心接轨。
7个人生重要议题呈现。孤独、思考、信仰、欲望、自由、和平、死亡,每一个主题都是我们生活中难以避免的况味,如何接受并与之共处,是作者想要通过这本书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最大理念。
9个国家,33处经典建筑或场所。跨美国、芬兰、日本、瑞士、奥地利、法国、瑞典、德国、丹麦,光之教堂、范斯沃斯住宅、朗香教堂、罗斯福四大公园……令人在世界各地都体会人生况味。
100+幅作者一手精美图片。图片与文字联结,感受更直观的建筑美学。
独处是一种能力美文
1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是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能独处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2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3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然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4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5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6
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7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独处。但是,绝对不能忍受独处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最新美文:与自己独处
忙碌的生活里,我们总是一件事情接一件事情的忙,渐渐地忘记了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朋友——我们自己,是的,就是我们自己。
在失业的那段时间,我总是一个人发呆,我总是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到底怎样才算满足。我感谢那段失业的时光,是那段昏暗的岁月让我从忙碌的.、木偶般的生活中跳了出来,与自己交朋友,至少我更清晰的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也越来越能明白书中的那句话:平静的时刻越多,幸福感和成就感也会越多。
所以,我现在所投身的工作中,已经很少去跟人争论一些浮生屁事了,也不会去与人计较高低贵贱,在团队中,我热情奔放,努力配合完成工作,工作之外,我更喜欢一个人看书,喝茶,听音乐,发呆也无所谓。
偶尔,我也会写一些文章、字句,尽管拿不上台面,也只当记录心情。在文学中,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在没有成功的时候能够读到书中主人公的成功喜悦,在不孤独的时候读到书中她的孤独感受,读懂了书中主人公的每一次犹豫,我都能在下一个十字路口处更加坚定。
这世界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读书是最好的与自己相处的方式,他不至于会让你发呆,也可以建立审美意识,拓展知识体系。
与自己独处的时间越多,越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前进的脚步也会更加坚定!
独处与交友情感美文
1、
因为我的忙碌和疲惫,经常性地待在电脑前做方案或是敲下一篇篇,不止一次有用审视外星人般的眼光瞪着我,并异常惊讶地说:“天呐,都没见你出去跟朋友玩过,天天把自己困在一个‘笼子’里不会生病吗?小心你‘自闭’到连朋友也没有。”
对此,我真是哭笑不得,也很费解。谁说独处就没有朋友了?
曾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文中有一句写得很对心,说“朋友之间,越简单越好,有事就联系,没事各忙各的。”
我觉得这是时下一种很好的交友,在越来越忙碌甚至焦灼的中,被分割到无数地方,就连阅读也流行起“碎片化”的方式,时间真真匮乏如稀世珍宝。
当你疲惫的时候,或许你更愿意去做的事就是看一本书或大睡一觉,用独处的时间给身心一个疗养,而不是呼朋引伴,四处奔走,甚至通宵达旦地豪饮狂欢。
2、
我有一个从初中就走在一起但已多年不见的好友L,还在学校上学的时候,我们天天一起上课下课,一起吃饭,周末又一起开车出去玩,逛街买衣服也互相提供意见,我们就像是江湖上所说的“好基友”一样,好得不得了。
后来因为学习差异,不得不走上各自的路途,导致有一段时间没有任何联系。
但是当我们从各自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彼此的时候,没有责怪,没有陌生,还是和从前一样嘘寒问暖,没有隔阂地交谈。
一天L打来电话,问我在哪?我说我在广州,他有些欣喜地说:“我也来广州了,并准备在广州安定下来,前段时间租了一间铺面,目前正在装修中,过几天准备开业,到时过来坐坐…”,我毫不犹豫地说:“没问题啊!”,充斥着满满的和兴奋。
就这样聊了几个小时,准备挂电话了他又补了一句:“有空也给我写副书法作品呗,静和忍分开写,要大点能挂起来那种……”,我有些惭愧地说:“行,不过我好久没练字了,等空了我练练去……”,又聊了一阵才挂了电话。且不管之后如何,但这种没有客套,互任的朋友关系,让内心充满了安定和实在。
刚毕业工作那年,一位很久没联系的舍友因为炒股亏了些钱,生活出了状况,硬着头皮动用人脉圈借钱周转。当然,也打了电话给我,问我能有多少,并说后面工资下来就给你,因为是大学里比较上心的好友,我说我尽力,然后就把当时能拿出来的所有家底5000元转了过去。
他当然像找到了救命稻草那般兴奋,大概提供帮助的也就那么几位好友,之后他不无感慨地在朋友圈发了条信息:“感谢你们,在我如此窘迫的时候,二话没说就给我提供了帮助,有空出来吃饭,我请客!”
我在后面留了一句话:“那你可得存钱了,下次见面,我要点最贵的`佛跳墙!”
一个月后,他感激地归还了所有借款,还请吃了一顿大餐。谁说喜欢独处就没有朋友了?真正的朋友,是即使见的面很少,但是心里有你,特别当他有成就的时候能想起你,并和你一起分享成果,或是在你有困难的时候,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你。
3、
朱光潜老先生在《谈交友》中写过一段话,我个人非常喜欢,在我看来,这段话也能作为我对朋友这个词的一种概括。他说:“谁都知道,有真正的好朋友是一件乐事。人是的动物,生来就有同情心,生来也就需要同情心。读一篇好诗文,看一片好风景,没有一个人在身旁可以告诉他说:“这真好呀!”心里就觉得美中有不足。遇到一件大喜事,没有人和你同喜,你的欢喜就要减少七八分;遇到一件大灾难,没有人和你同悲,你的悲痛就增加七八分;孤零零的一个人不能唱歌,不能说笑话,不能打球,不能跳舞,不能闹架拌嘴,总之,什么的事也不能做。”
幸甚至哉,感谢老先生写了这么一段话,让我作为自己的一种交友宣言。
静心想想自己的朋友圈子,确实是由曾经的多而杂变得越来越少了,以前觉得朋友多是一笔人际资产,关键还是受了那些老话的影响,什么“朋友多了路好走”、“在家靠,出门靠朋友”等等,现在想想,这个时代,自己踏踏实实的努力才是真正不动的资产。
可喜在为数不多的留下来的朋友中,他们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因为他们心里有我,而我的心里有他,彼此之间是一种玄妙的心照不宣的关系。
4、
也许有人会问,你的意思是真正的好朋友都要维持这种关系吗?不是的。
我当然不主张闭门造车,自我封锁,都靠这种关系维持朋友的距离。所以我在这里还要强调的就是,有些,还是得维持在必要的联系上,因为每个人对友情的理解和看法不一样。而多一些沟通,对的与思想的交换更是一种莫大的促进。
想起近几年,我也陆陆续续地参加了一些朋友的聚会,有些是因为刚好出差路过,顺道见个面的,有些是因为出国归来接风洗尘的,有些是因为考试大家一起庆祝的,有些是因为不定期举办的见面会或是会等等。
这许多聚会,我都尽可能地出现,在我看来交流是一种乐趣,这其中的乐趣,当然不是为寻找“写作方子”而动的私心。我只是乐意在亲近到没有隔阂的友情之间寻找互为认同,互爱互助,相互和理解的。听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各自奔忙的东西,听他们与我分别多时的所见所闻,甚至是一些抱怨和不满。
交流最大的在于,你能在彼此面对面的沟通中得到新的收获。
比如男性朋友会给你一些职场建议,恋得,还可以聊聊各自喜爱的运动明星,谈谈人生的憧憬和发展,也很有可能挖掘到平时不容得到的生意经,合作门道等等,而这些触动,你也许读上十年书也未必能得到。
女性朋友则会更关注生活与,给你提供自己的美食心得或旅游攻略,也许还能给你物色对象,或是告诉你以前班上的哪位老同学结婚了,找到了怎样的云云,你也总能在其中找到一丝鞭策,今年可一定要努力脱单啊。
你看,我也不尽然就因为独处而变得没趣,甚至没趣到连朋友也没有。
但是在诸多聚会和玩乐当中,有必要提醒的一点是:外面的世界那么大,朋友那么多,你就是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凿得冰山一角,就是挖出自己的心也未必能得到真正的好朋友。而以退为进,让躁乱的心在独处中获得新的养分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
5、
周国平曾说:“中有大快乐,沟通中也有大快乐,两种都属于灵魂。一颗灵魂发现、欣赏、自己所的财富,这是孤独的快乐。如果这财富也被另一颗灵魂发现了,便有了沟通的快乐。所以,前提是灵魂的富有。”
可见,沟通和孤独是同样重要的两件事,是互为牵连,并不矛盾的。但是,丰盈自己的灵魂,还要以孤独的修炼为前提,之后,才能有沟通中的大快乐。
至于所谓的喜欢独处就没有朋友,这是根本就站不住脚跟的。因为独处是一种自我审视和疗养的状态,而和朋友在一起是一种互为影响的沟通,两者都足够。
我们需要一种信仰美文
花事已过,而我在匆匆时光里,无端的错过了花期,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奔走,突然发觉,那些说好了携手天涯的人,早已分道扬镳,而那些曾经的天真烂漫,曾经的信誓旦旦,我们还剩下了多少呢?
慢慢地,慢慢地才知道,很多东西只能拥有一次;慢慢才知道,两个天天在一起的人不一定是朋友,有可能什么都不是;慢慢才知道原来才华和能力有的时候只是大海上的一叶扁舟;慢慢才知道,快乐常常来自回忆,而痛苦常常来自于回忆与现实的.差距。
当手中握住繁华,心情却变得荒芜,才发现世界上一切都会变卦,可是,我觉得,我们最心底还是陈放着真善美的,还是搁置着对梦想的热忱,身体里仍然流着孩童血,只是,我们有的时候害怕孤独吧,过于彷徨和懦弱了。因为我们被外界的一些权钱思想灌输着,被所谓的社会动向蒙骗了呀。
就像卢新宁老师在一次北大毕业演讲中说的那样:“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真理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仰。”
的确,在这个怀疑的时代,在这个能力被身家关系淹没的时代,在这个爱情跟不上分开的节奏的时代,在这个很多人都口蜜腹剑的时代,我们仍然需要信仰呀。如果能追随信仰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此刻我的脑海中又浮现了几年前高中时的“时光胶囊”那个小盒子里面我的梦想。嗯,我准备好了。不管前方有多少荆棘,有多少障碍,我相信我会乘着风,踏过浪,穿越重重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你们准备好了吗!
我们都需要信仰的美文
这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
信仰是什么?周国平先生在《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中给出了他思考的答案—“真正的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目标。”或许大多数人从小就认为自己有崇高的目标与追求:学生时期的目标不外乎努力学习,考上好的大学,找份好的工作;工作者的目标不外乎挣更多的钱,为妻儿父母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让生活更加舒适美好……所有的这些目标,在我看来,终归是为了一个词——生存。这一点反倒体现出了我们人类身上动物的本性。所有的动物,自来到这个万千世界,生存繁衍便成为它们唯一的目标,不论是手段残忍的肉食动物还是性情温和的草食动物,活下来并繁衍后代不正是它们一生的任务吗?与此同时,这也正是支撑它们活下去的信念。人类与动物唯一不同的是我们会思考人生,会明辨是非。因此,那些大多数人认为是崇高的目标和追求,并不是真正的信仰,更多的只是生存的目标,是受名与利的驱使,尽管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不过仅是雅俗的问题罢了。
在《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中,周国平先生写了这么一句话:“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这让我想起我的高中生活。以我主观的角度来看,整个高中我过的是恍恍惚惚,为此我感到十分之遗憾。高一的时候我很是抱怨命运之不济,我总是在遗憾中考差两分就能去市最好的高中,从而长期处于可惜埋怨的心理中,并产生了一种病态的自负感。我自诩清高,自命不凡,看不起身边的凡夫俗子,于是,一整个高一都荒芜了。高二的时候我却玩世不恭,于是,又荒废了一个高二。高三的时候,我终于有所觉悟,怎奈临近高考却大病一场,最终高考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其实回首我的整个高中阶段,发现自己正是缺乏目标,更别谈信仰了。换言之,我缺乏的是一种对人生的真诚的态度,是一种对人生不负责的态度。周国平先生在《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中对真诚做出了如下解释“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不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我相信很多年轻人都有着远大的抱负,或成为企业家,或成为高层领导,或成为所在领域的佼佼者。包括我在内,我也有这远大而宏伟的理想和目标,但当我真真正正去探索我自己的灵魂时,我却发现,我的灵魂中,充满着不尽的贪婪与欲望,为什么?对,我的灵魂缺少了真诚的.态度。但反观现在社会,尽管我并没有太多的涉世经历,但单从新闻上看到的听到的就不难发现,当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急功近利,不务正业。不说别的,就说股票,现在炒股的人中已经出现了很多年轻人,甚至是未成年人,这难道不是一种病态的暴发户心理吗?这难道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现象的最佳诠释吗?因此,信仰需要真诚的态度,而真诚的态度的形成,则需要我们真正认清自己。
所谓信仰,不论是超出世俗的理想目标,亦或是真诚的态度,终归而言之,还是离不开灵魂的思考和升华,这是一种信念,是激发人类意识潜能的方式。在《一个人的朝圣》中,老人哈罗德徒步走了627英里,用时87天,就为了这个词——信仰。尽管从始至终徒步到贝里克疗养院看望身患癌症随时死亡的奎妮都是他唯一的目标,但我始终认为能支撑他到最后的却是他对往事回忆的那种自责与遗憾,并因此下定了北走的决心。的确,期间有着许多琐碎繁杂的小插曲,也曾有过信仰危机,但最终他坚持下来了,他始终有着这么一个信仰——曾经我已经辜负了我的儿子与妻子,我不能再辜负这个女人了!让我一生能完成一件大事!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信仰,这种信仰不是后来跟随者里奇那般带有浓厚利益目的,而是一种纯粹的,发自灵魂深处的坚定。试想从古至今,又有多少这样的人?是苏格拉底对哲学的信仰?还是陶行知对教育改革的信仰?我们不妨稍作思考。人,终究而言是有欲望的。神尚且会为权力大打出手,更何况我们这般个凡人,只是在面对诱惑时,我们能否有着自己灵魂的思考与升华,能否有着独一无二的信仰罢了。
我们总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美文
我们总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老天慷慨地给了林徽因弥补的机会,在一切还来得及的.时候让她重新选择安排自己的缘分。如果没有这次生死考验,也许林徽因还在徐志摩个梁思成之间苦恼不已。其实命运不一定残酷,在你感到迷茫的时候它会给你暗示,让你选择自己想走的路。虽然选择也会有得有失,但人生就不能完全无憾。
对于已经不再相爱的那个人,有人选择还是朋友,有人老死不相往来。这两种态度不能说谁对谁错,因为性格决定选择,想要以何种关系继续以后的生活,就要保证自己不被那种关系所搅乱。林徽因和徐志摩此后一直都是好朋友,因为林徽因够理智,够清醒,她知道自己的心已经给了梁思成,再无可能与他分开,所以才坦然地与徐志摩相处。
喜欢一个人,爱一个人,是一种沉重而长远的事,可能会是一生一世。这要靠行动而非语言。喜欢,或者爱,于用情至深之人,是千钧的重量,一旦化成语言就减轻了份量;是付出,而非索取,一旦索取,就不再纯粹。
人的一生终究是一个人的一生。不是说要孤独终老,而是大家各有所追求,有缘分就相遇,有缘无分,情深缘浅也是常事,分开也未尝就会痛苦得无法自持。人生如戏,一场落幕下一场又要开始,自然也不必过分耽于昨天。你记得也好,你忘记也罢,生命本就是如轮回一般,来来去去,何曾为谁有过丝毫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