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春回家乡-美文故事(共含5篇),供大家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莫莫绣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春回家乡-美文故事
我们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被煤炭行业招工到了外地,后来一家人随父亲也到了外地生活。以前爷爷奶奶在世的时候,一家人在春节时总是拼着命也要回家和老人一起过年。如今,两位老人早已作古,我也是二十几岁孩子的母亲。我是在家乡出生长大的,所以对家乡有着很深厚的感情。
多少年以来,每到春节,我总会代替年迈的父母回到家乡老屋看一看,给他们的兄弟姐妹拜个年问个好。今年本也计划回家乡,可是从初一开始我就感冒了,父母想想我也不年青了,老公体谅我身体不佳,所以极力阻止我回到家乡。我理解他们爱我的心,欣然接受了,就今年一年不回,明年说不定心情会更好。
春节期间,感冒一直不见好,心情有些烦燥。父母老公都看在眼里,想要我出去走走,去哪里呢?我犹豫了。这时候闺蜜和儿时的几个同学也在召唤我,我心动了。就在元宵节前两天的那个下午,老公陪我去化了妆,盘了头,漂漂亮亮我飞车去了一百多公里以外的家乡。
见的同学当中有两个是我儿时的同桌。一个同桌为我安排好了住处,然后大家一起去到一个烧柴火的吊锅店,品尝那久远的香味。
我们四个儿时的同学加上闺蜜共五人,围坐在土灶边。看着灶里煮的大杂烩,就想起了小时候一家人围在土灶边,看着锅里热气直冒的食物,父亲总会先往我们几个小家伙的碗里夹东西。那时候,我们总会吃的很香。很多年过去了,虽说也常回家乡,像这样体会小时候的生活还是第一次。
同学问我喝什么酒,我选择了老米酒。店家将老米酒拿壶烫了,口感正好。老同学见面,你一杯我一杯,我来你往,差不多十斤的老米酒在不知不觉中消灭了。年轻时,一人喝几斤都没事,可年近五十的我们,这些酒就已经多了,果不其然,说话的音调无形中变高了而不自知。只有开车的同学只喝了半杯,清醒如他,知音如他,将我们几个老玩童拉去KTV发疯醒酒。歌曲唱了一首首,舞跳了一曲曲,茶水喝了一杯杯,独没有酒。
酒正酣,人正醉,清醒的同学将每个人送到家门口,确认安全才返回。
同学们知道我是要睡到自然醒的,加上酒的作用。第二天上午十点以后,同学们才开始打电话催我起床吃早餐。说是早餐其实差不多也是中餐了,喝了白米粥,吃了两个小包子,我又生龙活虎。早餐时,听同学谈起柏子塔,就有想去看看的冲动。
很多年,总是听家乡人说起一个传说。说的是千年以前的一个不知名的朝代,我的家乡出现了真命天子,是十条龙的化身。算命先生对这个人说让他将七七四十九根草绳缠在腰间,七七四十九天不要解开,而且在这个时间不要同任何说话,也不要见任何人,否则会有灭顶之灾。这件事传到皇帝耳朵了,皇帝就去见这个人,这时候这个人还是一个不知天命的普通人,十条龙还未聚陇在他的身上。听说皇帝要见他,他不敢不见,忘记了算命先生的叮嘱。于是皇帝约他在城池旁边的山顶上见面,这时离他十龙附体还差一天。
见面后,皇帝对那个人说,只要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十条龙唤来,他就将皇帝的位置让给他。皇帝说的很诚恳,说他从未看见过真龙,这人听信了皇帝的话,真的就开始传唤十条龙。皇帝没想到这人还真的能唤来龙,其实皇帝早在山顶周围布满了士兵,他真正的目的就是要斩杀这些真龙和这个有可能会代替他做皇帝的人。
很快,有九条龙在空中出现,空中出现了一道道彩虹。皇帝一看心里慌了,密令士兵围杀九条龙,还叫了得道高僧指挥能工巧匠在山顶上筑了一个塔镇压那九条龙。那人一看不好,问皇帝为什么言而无信。皇帝说,你只唤来了九条龙,还有一条未到,现在时间已到。还说,难道真的要等到你唤来十条龙,将皇帝让你来做吗?这人悔恨已晚,眼看天上的九条龙被皇帝的士兵斩杀压在塔下,瞬间九条龙化作九条红色的山脉,从此以后这些山脉上千年来寸草不生,只有历经日月光辉留下的斑澜的苔鲜。
那人也在皇帝的一声令下倒地,被埋在塔里面,皇帝还令人在塔的周围种上超过百棵的柏树,让这人永世不得超生。柏子塔由此而得名。
我们一行几人驱车来到了山下,这里已被后人修了一个叫九龙寺的寺庙来纪念九条龙的悲惨命运,这个故事也在家乡流传了上千年。我们将车停在寺前的停车场,徒步走上山。现在政府已将这里作为一个景点,将寺庙前的道路修成水泥路,路两旁也种了一些可观赏的树,供游人观赏遐想。
寺庙里有专人打理,穿过寺庙,后面的'山顶就是那千年柏子塔。这塔经过上千年的洗礼,仍然保持着它原有的风貌。虽然塔身的青砖有些地方有风化的迹象,但它仍然屹立在山顶,威武挺拔。
山上也有一些和我们一样心情的游人,也许他们也是在找寻龙的影子吧。山顶的风很大,吹乱了我们的头发。我在山顶为那些红色的山脉,塔,塔边的松树和柏树拍了照。我走下山脉,用手抚摸着那山脉上的苔鲜,这些苔鲜只有在雨水中才显现它们的生机。
感慨完了龙的命运,同学建议去看看麻姑。
麻姑是晋后赵石勒的部将麻秋的女儿,山西太原人。十三岁随父亲麻秋上任到楚地的西陵。当时晋室已衰败,南北纷争,兵戈云扰。麻秋到西陵三年后,奉命在住地筑城。麻秋迫于当的情势危急,亲自监督筑城进度。严令筑城的人,必须在太阳刚出现时开工,鸡叫才能停工,筑城的劳工非常痛苦。当时十六岁的麻姑,可怜这些劳工的痛苦,进入夜晚,故意扮鸡叫,引起周围的鸡都叫起来了,劳工就可以得到休息,麻姑很开心。后来她的父亲麻秋知道了,用竹笞打她并将她赶出了家门。麻姑跑到城北的山上,找了一个山洞住了起来。一年以后,她从峭壁上飞下。人们感念她的恩情,认为她已飞入天界成仙了,并且还将她住过的山洞重新修整,叫麻姑仙洞,让大家可以在那里凭吊。从那以后,历代凭吊麻姑的人们络绎不绝,这里已成为家乡的八景之一。
我开着车在山上转了好几个急弯,又使劲踩着油门才上得山去。到了山上路就宽阔了,政府用水泥铺了可以行车的路,还有停车场。停好车,上得山上也有水泥做的台阶,让敬仰麻姑的人们可以轻松的走上去,还可以轻松的走下来。
到了仙洞那里,我们四处看了看,在那个没有车没有路的年代,这山离城那么远,山还那么陡,麻姑一个十六岁的小女孩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住上了一年多,我为麻姑的遭遇感到惋惜。
回到城里,去参观了同学开的店,看他忙的样子就想到了自己以前的忙。还是忙好呵,它可以让人很充实。晚上又是几个同学一起热热闹闹的聚餐,这次大家只是用少量的酒来调节气氛。
元宵前,我返回外地的家陪家人过节。
这次回家乡,是我在家乡过的很开心之一的一次。每次回家乡,总是有同学陪我开心陪我笑,这也算是我愿意回家乡的理由吧。希望我的同学们因为我的到来为他们的假期增添乐趣,也希望我的家乡永远繁荣昌盛。
春回家乡作文
春姑娘回来了!春姑娘回来了!春姑娘披上魔法衣,穿上魔法鞋,拿上魔法棒,踏着轻盈的舞步,回到家乡——八五八农场。
春姑娘拿着魔法棒在安兴大街上一点,安兴大街两旁绿化带中树木成行,像列队检阅的仪仗队,小草也扒开头上的泥土,小心翼翼地看着这个未知的、新奇的、美丽的、充满阳光的世界。它先露出小眼睛,再冒出小鼻子,最后,她的小嘴巴才拱出来。调皮的她翘起小嘴巴就大声叫到:“春姑娘,春姑娘你可回来了,我们真想你了!”春姑娘说:“我也想你们了,噢!再见!我要忙去了,Byebye!”
春姑娘披上魔法衣,一转身回到了绿化带中,她摇身一变,变成了许多美丽的小蝴蝶,飞过的地方立刻百花齐放,百鸟争鸣。鸟儿们叽叽喳喳地喊叫着“春姑娘来了,春姑娘来了!春姑娘这回变得更漂亮了!”春姑娘羞红了脸,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过了一年,你们的飞行技术提高了不少啊!”“拜拜!再见!”春姑娘转身又忙去了。
春姑娘穿着她的魔法速滑鞋,回到了乌苏里江上,后面随即开江,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巨大的'响声,气势雄伟,汹涌澎湃。开江后,小鱼们欢快地在水中嬉戏,吃食,吐泡泡,非常开心。小鱼儿感谢春姑娘说:“春姑娘我们又见面了,谢谢你,一年没见了,我们好想你呀!”“我也想你们,你们都是我的伙伴。”春姑娘习惯性的一看手表:“呀,到点了!再见!”一转身便急匆匆地又忙去了。
春姑娘要去干嘛呢?哦,是要回各个小区。金穗小区、阳光小区、晨光小区、乌苏里小区……她挨家挨户地敲窗户,告诉小朋友要做好准备!原来她要告诉小朋友新学期快开始了。有了春姑娘的提醒,小朋友按时到校,教室里又像往常一样,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传来了优美的歌声。
春姑娘回到八五八农场不停地忙着,她跑遍了家乡的每一个角落,让家乡处处春意盎然。
美文欣赏:回家乡
好久没有回家乡了,带着对家乡的无限深情,在新年的第一天,我便踏上了回家的路。同去的还有我的一位朋友,她也想去看看我的家乡。
同无数次回家乡一样,一晚上的兴奋,第二天很早就醒来了,总感觉时间过得太慢,只望着黑夜里还看不清家乡方向发呆。可我又不能早早动身,按这位朋友的话说就是要把觉睡足了才有精神,让我九点来钟过去接她,同去的还有她十岁的儿子和一个不足八岁的其本家的弟弟。
好不容易等到她一起出发,一天的艰难行程便开始了。同许多乡村有些格格格不入的是要走二十多公里凹凸不平的路,加之她稍微坐车远一点就要晕车,所走的每一步路都让我提心吊胆。这路除因正在修建一条高铁路导致这段路破烂不堪,一直未修建外,还有另一段泥土路要走,因我家乡盛产建筑用的石材,也造成这路至今未改造。
我的老家除了二家堂哥住在那儿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亲人。母亲因十多年前一次意外车祸长眠于此,留下健在父亲的一亩多责任地也在七八年前种上了树,破败的老屋在二年前进行了重建,这是父亲的.愿望,叶落归根嘛,一切都能理解。
车子在高低不平的公路上颠簸,为不让朋友晕车,我一路上给她摆我家乡的故事,摆我小时候的故事,两个孩子也很高兴,一路上嘻嘻闹闹,我像一个勇武的骑士,车子好象也不是在烂路上行驶,仿佛是在宽广无边的草原上驰骋,只是在高低不平的公路处慢慢爬行。好不容易接近我的家乡了,家乡的路已在开始修建,泥土路通过压路机一压,显得很平整,就像在地毯上轻快地漫步,也让我看到了一线希望,给了我一些安慰。再过几个月,我再回家乡,就不用走这样让人伤心的路了。
到了家乡,那熟悉的山水、房屋、树木、庄稼,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映入我的眼帘,清新、热情、大方、纯朴、厚重的家乡人是我久违了的亲情,在我心里交织、翻腾,是因我离开家乡太久了,许多时候都让我在梦里触摸家乡,现在他们就在我的眼前,我的家乡就在我的眼前。
去拜访了我本家两位堂哥后,碰到相识的邻里打打招呼,问问好,叙叙旧后,便迫不及待领着朋友二个孩子来到了已修建一新的老屋。两个孩子都很新奇,缠着我们问这问那,玩棍耍棒,到果树上捣果子,同我们争锄头、刀具,还学着我们的样子挖土、除草,好不开心!
因回老家时候太少,在房前屋后的树下长满了茂密的杂树杂草,有些藤萝植物伸上了树干,把树子缠得结结实实,伸展的树干也被压得弯腰驼驼背,我们必须将它清除,并将清除的杂草堆放在一块空地里用火烧掉。
朋友说她很想吃烧红薯,孩子们也欢呼雀跃,嚷着要吃烧红薯,这还不简单吗?去堂哥家拿了几根大红薯,丢进了火里,用烧过了的柴火灰将红薯埋上,我们边除屋前屋后的草,边烧红薯,待一大堆杂草被烧尽后,红薯也烤好了。
一张张花里复稀的脸,一双双被烟子熏得有些腊肉香的手,还有被烟子熏得发红的双眼,眼泪夹杂着汗水,再拍打着烤熟了的红薯,急急放进嘴里,烫得团团打转,烤红薯的香甜便扑鼻而来,别提有多惬意。草除过了,红薯也品尝过了,果树上天然的环保的果子也品尝过了 ,并摘了一大兜水果,挖了些地里的野菜带回城里享用。
中午是在堂哥家吃的红薯干饭,堂哥为我们准备了蒜苗回锅肉、烟熏香肠、腊肉、咸蛋外加青菜滑肉汤,还有我最喜爱吃的花生,都是带着浓浓香味的家乡土特产,再喝上一小杯家乡的老白干,酐畅淋漓,口胃大开。孩子们吃饱了就在院坝里上串下跳,追逐嘻戏,同堂哥家的狗猫鸡混在了一起,仿佛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我们都在一边看着孩子们天真快乐而幸福满满。
孩子们永远也疯不够,玩不够,我们经过一天的劳作,杂草还未锄完,却深感身心疲惫,手足无力。加之天色已晚,为在天黑前赶回城里,我们不得不起身出发,依依不舍地与老屋道别,与亲人道别,与家乡道别。
生我养我的家乡哦,我的魂牵梦萦的家乡哦,寄予了我万千情思,珍藏着我无限深情与厚爱。
我的家乡哦,我还会回来!
春恋-经典美文故事
事业成就梦想的驱使,让他将全部的心血滴洒在漫漫凉荒的漠山之顶。或许,他的人生后阶段就灿放在那里,也或许,他的人生后阶段就存放在那里,这个梦想犹如他的纤瘦一样太过细太过长。
少见的一个充满阳光的秋中,于料石杂乱的场地间,他接待了一位令他此后的生活来了一个梦幻般、转基因似的颠覆。
与她的初次邂遇后的时日里,手机便成为他的高辐知己,其通话作用被他应用得凌厉精致。彻夜的煲着甜绵的电话粥,总也煲不完、总也煲不糊。突然涌出的语言才华让他自己都感觉很惊异,对着麦的不停诉说,持续的说,想不到竟有那么多的话去说。言语间没有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动静态关系,词汇里没有七情和六欲之间的忐忑和羞涩。
流淌过情殇的点滴,传递过朴素的喻美,梦呓过向往的情感,颤动过敞扉的潇洒,喜悦过朦胧的憧憬。“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日与月的交替被隐秘在商隐先生的诗词里。
始起望穿秋水的每一天,他都在精心的收获着用放大镜才能看得到的果实,都会轻轻的将这个果实放在心田里最温暖的地方。
不知多少个夜昼,不知多少个时长,从不在意情感的他竟然完全放飞了自己的情窦,牵系着那片云,与期望荡入峮空。
那个总也抹不掉的身影在他的脑海里愈来愈清晰,浅浅的'抿笑,盈盈的身条,殷殷的步履,弯弯的眉梢,甚至那细细的发丝,被他构成一幅倾城绝代的情图。望着画中被纱雾遮裹的她,心切的跳蹿,心望的畅游,心萌的骚动,思绪在波澜,感觉在激狂……
漫长的几个月里,只恨时短的过程,将他的心澜放大,大到无法抑制。只恨时长的蹉跎,将他的思绪拉长,长到尽头无籍。他无法淡然、无法失佚、无法掩饰,“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期盼电话终端的凝聚。
春初,正值烂漫瑰花灿遍野,暖意迎取双翼燕。他的心脏第一次跳动的那么剧烈,剧烈到把所有的生命组成都融了进去。他感觉到从未直觉过的快乐,那种动感的撼动让他无法找到自己。
他与她的携手将遥远的距离完美的拉近,并透过她刷新了自己被奔放的荷尔蒙。亦步相趋的她的一个赞许的嫣然笑容,让他“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沉浸在桃花的奕香里,一句沁心的香郁韵容,让他“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跌入到天竺的缠绵中。
寂静的晚曦,的眼目中犹如冰雪如明月,更胜粉嫩李桃盈的她,那般的真实。借着李商隐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他偕她偎倚阑珊,在暖寒的春意里眺望星月,尽数着情丝,紧拥着情意,搅动着情怀,徜徉着情结,倾诉着翱翔的灵与肉。倾诉着那段念恋的情缘、那种带苞的情窦、那般蠢动的情愫,几根情丝已被拨动。
溺蜜于万籁中的他如揽碧钰,情致飒爽,轻抚她如瀑秀发,不禁脱口而诵:青松傲霜雪,寒柏据峰岭,高山水游丝,小女风中静。
她问:你是松?
他答:柏如你。
婉约的星空,在悄然的记录着他俩的情意。
家乡的水-美文故事
历史上,家乡缺水。
关于家乡关于水的记忆,最深的一幕,莫过于青少年时挑远水的经历。
除了望天水,没有其余的水源,屯里一百多口人,守着填一个敞口洞而修起来的常常漏水的“水井”生活,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要到距家1公里多的山洞取水。屯里的其他乡亲,都是天亮后才去取水。勤劳的父亲,从我八岁开始,每天凌晨5时左右就把我从酣睡中叫醒跟他撵马去取水。少时瞌睡多,被父亲早早叫醒,苦不堪言。
我的任务,是牵马和举火把。因为没有人抬驮子,父亲让我牵马站在洞外,从洞中一桶一桶地将水提出,把马鞍架上的一对“马桶”,一瓢一瓢地灌满。可别小看这对“马桶”,可以装4担水呢。灌满后,我牵着马举着火把在前面走,父亲还要挑一担水跟在马后面。这样,在天亮前就能取回5担水,天一亮,父亲就可以去忙其我农活了。
许多年过后,我刻意重走了一次当年的挑水路。因为村屯都修好了公路,那条小路几乎没人再走,已隐没在荆棘荒草中几近湮没,那些被人踩马踏曾经圆润光滑的石板,已覆盖着厚厚的绿苔。站在山坳口,当年的情景又展现在眼前:火把微弱的光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显得刺眼,照亮着崎岖的山路。清越的马蹄声、马及父亲粗重的喘息,在寂静中传得很远,似乎整个山谷都充满了这种负重的声音。
我初中毕业,十五岁,假期里,取水的任务自然落到我的肩上。依然是那条崎岖的山路,依然是那么远,依然是每天5担水的任务,不同的是,没有了父亲的陪伴和马蹄声的伴奏,也没有了黑暗的约束。
有一天,疲惫至极的我在接近寨子的石板路上不小心踩滑了,在跌倒前的慌乱中,我只抓住了身前的那只桶,而后面的那只桶却撞上路旁的山石摔成了几瓣。珍贵的水泼洒在山路上,伤在我的身上,痛在我的的心里。休息了一会儿,我一只手抱着扁担和几瓣桶片,一只手提着剩下的'大半桶水,一拐一拐地回到家。病残在家的父亲问我伤得要不要紧,我倔强地摇摇头。父亲拿着破桶片去修理了,我强忍住一阵阵袭来的疼痛,担忧着第二天的挑水任务能不能完成。
家乡挑远水的历史随着水柜的大量兴建而结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作为全县发展烤烟生产的重点乡镇,品尝到水柜甜头的父老乡亲,有样学样,积极利用政策扶持资金或自筹资金,掀起了水柜建设的高潮,就我家那个小村庄里,二十几户人家,几年间,家家都建起了不少于60立方米的家庭水柜。
除此以外,在每个垌子里,还分布着几座地头水柜。寨子里寨子旁,沟边坎上山脚下,一个个水柜象一座座小水库,它们星罗棋布,接屋檐水、纳天上水、引山箐水,增强了人们抗击旱魔的能力,切实改变家乡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促使家乡面貌的日新月异。
有的乡亲在地头水柜里放鱼饲养,实现了“岩窝窝头鱼撒欢”的梦想,有的乡亲把地头水柜边比较宽敞的旱地平整为田,种上水稻,创造了“石堆堆里产稻米”的奇迹。有的乡亲甚至在新建的楼房顶层内设计房中水柜,用于储蓄天面接纳的雨水,然后在一楼卫生间里装上电热水器,或者在天面安装太阳能面板,这样就能在劳动后,轻轻松松地用温水洗去汗渍和疲惫。
前年遭遇特大旱情时,我对在家乡生活的母亲不放心,安排好手里的工作,就回去探望。回到家,母亲和弟媳正在家庭水柜旁就着水龙头哗啦哗啦地洗衣服,水溢出盆外,浸湿了一大片地方。
我说:“妈,今年旱的厉害,可能还要等好久的时间才能下雨,你们这样用水,怕顶不住啊!”
“怕什么,那边还有呢!”
哦,我想起来了,老弟为了扩种烤烟,在村口那片地旁,建了一座120立方米的地头水柜,想是已经蓄满了水吧。
家乡不再缺水,我感到非常欣慰。
注释:“马桶”为桂西北山区群众用木板打造的运水工具。桶身与打造木桶相似,不同的是,“马桶”桶身一面扁平,一面椭圆,上下两面底,上面留有一鸡蛋大水口,备有塞子;容量根据马力大小而定。因其整个设计以方便绑上马鞍架驮水为目的,故称“马桶”,现已绝迹。
★ 美文欣赏:回家乡
★ 国庆节回家乡作文
★ 春回的席慕容散文
★ 后回家乡想象作文
★ 后我回家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