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浅说(共含5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萌妹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成语浅说
在五光十色的词汇大观园中,盛开着一朵绚丽的语林奇葩--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相沿习用、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语.如果我们能准确地使用成语,一定会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凝练.
作 者:江志刚 作者单位: 刊 名: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英文刊名: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 年,卷(期): “”(10) 分类号:H1 关键词:浅说太极
太极是一种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和万物生灵的相依相存.在一个优美、宁静的环境里打太极拳,你会感到融合到大自然中了,你会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罗曼蒂克的感觉.浪漫艺术,产生于优美的大自然中,是人对自然万物的顶礼膜拜,是心灵对宇宙太空,山川河流,草本花虫的'自然而然的感应.太极拳是生命的律动,与大自然的韵律相谐相合,在太极拳中会感到浪漫的艺术氛围.
作 者:陈玉斌 马东芳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工贸职业高级中学 刊 名:体育师友 英文刊名:TIYU SHIYOU 年,卷(期): “”(6) 分类号: 关键词:《坛经》浅说浅析
《坛经》的书名,称谓不一。敦煌写本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惠昕本称《六祖坛经》,契嵩本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宗宝本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此外还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注》、《施法坛经》、《法宝坛经》、《坛经》等名目。本来,对佛教说来,只有释迦牟尼本人的传法记录,才能称之为“经”,而我国佛教徒将慧能的活动和讲经语录也尊称为“经”,这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据说慧能曾在法坛传法,门徒敬他如佛,便把他的法语汇集成书,称为《坛经》。
《坛经》的思想,基本反映了慧能的思想,又不全是慧能的思想;因为《坛经》的成书,出于慧能弟子的记录和整理。而《坛经》在长时期的流传过程中,又经过后人多次的增改。
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俗姓卢,南海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人。幼年丧父,稍长卖柴养母度日。因听人读《金刚经》,慕名往蕲州黄海县(今属湖北省)礼拜五祖弘忍。初在寺内随众做舂米等杂役,前后八个多月。适遇五祖传授衣法,慧能文化水平很低,请人题写了与神秀针锋相对的菩提偈,为弘忍所赏识,传为六代祖。后来,他只身南下,机智地避过佛教徒内部争夺法衣的风险,毕生在韶、广二州行化,门徒很多。
《坛经》的成书年代,说法不一。任继愈、李富华说“约成书于676年”(《佛教经籍选编》),即慧能“开山”传法的仪凤元年;胡适说“其著作年代在开元二十二年(734)以后”(《坛经》考之一),即神会(668或686—760)“滑台之会”,树立南宗顿教之后。至于敦煌写本的成书时间,郭朋则定在780—8之间(《坛经校释·序言》)。由于敦煌古本久已失传,社会上广为流布的,都是宋以后可能据另一古本(未见)编修的,最重要的有北宋惠昕本(967)、北宋契嵩本(1056)和元初宗本(1291)。大体说来,敦煌写本虽宝然也不是《坛经》法海本的原本,但基本上还是慧能讲经语录的实录,比较接近慧能本人的思想。近人郭朋以日本学者铃木贞太郎、公田连太郎的敦煌写本——法海本《坛经》为底本,参校几个改编本酌予订正,出版了《坛经校释》,是目前比较完善的本子。
《坛经》的内容相当繁杂。据《坛经校释》整理,共有自然段落五十七节,约11200余字。全书可分为上,下两篇,现依次概略介绍如下:
上篇从第一节至第三十七节,约7000余字,记述慧能应韶州刺史韦琚之请,从曹溪至韶州城内大梵寺所进行的一次传法活动。这是全书的主体。据印顺考证,这部分写于慧能生前(《中国禅宗史》)。
第一节,简述传法的地点、主持人、参加人数及记录者,说明慧能由曹溪至韶州传法的缘起,显示这次传法活动的隆盛,也是《坛经》命名的依据。
第二节至第十一节,慧能向听众自我介绍身世和经历。
第十二节至第三十三节,是慧能在大梵寺的传法记录,即全书的核心部分。
第三十四节至第三十七节,慧能讲经之后,回答使君(即韶州刺史韦琚)提出的三个问题。
下篇从第三十八节至篇末,约4000余字,包括慧能平日与弟子的谈话、临终嘱咐和身后安葬等事,也可称为附篇。这部分当写于慧能寂灭之后。
第三十八节,总结慧能一生行化的时间、地点和门徒的总数,强调南宗以《坛经》为惟一“依约”。
第三十九节,概括说明南北二宗的异同。
第四十节至第四十七节,记述慧能平日向志诚、法达、智常、神会和十弟子传法的要点,以示南宗能广纳各宗,达于大盛。
第四十八节至第五十三节,记述慧能临终前的遗嘱,包括造塔辞别、预言乱法和明示传法世系三件大事,并有几篇反映南宗基本思想的偈颂,说明禅教的思想渊源。
第五十四节,夸述慧能灭度和埋葬时的祥异景象。
第五十五节,注记《坛经》的编集者和流传的情形。
最后两节,指出持受《坛经》的基本条件,以示高度的严肃与虔诚。
《坛经》反映了如下基本思想:
一、“自性万法”的本体论
“佛性”论是《坛经》首尾一贯的中心思想。“佛性”,就是成佛的可能性。按佛教的传统教义,过去有“佛”,将来也会有“佛”,人人都有可能成“佛”。关于这一点,《坛经》发挥得十分彻底。首先,所谓“佛性”,指的是人的“自性”。其次,没有什么此岸、彼岸、东方、西方之别。在慧能看来,宇宙的一切,都不过由“自性”幻化而成,或者说是“佛性”的表现。总之,慧能认为:人的“自性”,不仅是“佛性”和“西方”的同义语,还是最高的本体:“性含万法”,“万法自性”。《坛经》的其余各种思想,都由此衍生。
二、“本心般若”的认识论
《坛经》的认识论,以其“自性万法”的本体论为基础,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无相为体”:就是对于各种对立的“相”,“于相而离相”,做到超尘脱俗,视而不见。“无住为本”:不是“念而不住”,而是“无住一处”,这是做到“于相而离相”的基本途径。就是取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专注于某事某物,自然既不贪恋,也不烦恼,“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无念为宗”:做到“无相”、“无住”,进一步还要“无念”,“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所以,要“境上不染”,“百物不思”,“于念而不念”,没有任何念头,也即停止一切思维活动。
当然,《坛经》的所谓“无相”、“无住”、“无念”,全然是针对“本心’’来说的。既然“自性”便是本体,所谓认识与智慧,也就以“自性”为限。必须“自性戒”、“自性定”、“自性惠”;“自心除妄”、“自性自度”;“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这是一种极端神秘的蒙昧主义和不可知主义。是要人们无知、无虑、无求、无怨,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
三、“自心顿悟”的方法论
《坛经》倡言“顿悟”成佛,是佛教修养方法的一次重大改革,体现了南宗区别于印度佛教的一大特色,也标志着我国佛教的根本性变化:一是中国化,二是简易化。慧能强调“智惠观照”,“不假文字”,就是有意放弃众多的佛教经典,不作任何考证,“直指人心”,只凭个人虔诚的'主观信仰。这种高度快速的成佛途径与方法,既迎合了中下层群众寻求解脱的迫切愿望,尤其适应佛教危机以后的发展需要,因而也是南宗得以延绵不绝,最终成为佛教主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宗修行的简易化,来源于《坛经》“顿悟”成佛的理论主张。在慧能看来,既然“自性”就是本体,而“自性’’本来又是“净”的,所以众生能否成“佛”,无须外求,关键只在于“自性”的“迷”或“悟”。修养方法也极简单,就是排除“妄念”,“明心见性”。
自然,要“易”要“快”,仍然要“从于自心,顿现真如”;“不离自性”,才能“见性成佛”。这是“易”和((J陕”的途径与方法,也是“易”和“快”的前提。这样,就把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统一起来了。
在慧能以前,只有禅学,没有禅宗,而《坛经》则是禅宗的“宗经”。
佛教在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佛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宗教、哲学、道德、文学、音乐、建筑、雕塑、壁画、美术、天文、医药诸文化领域。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产物,自然有重大的影响。
不少学者正确指出:没有禅宗,就没有宋明理学。“唐代之禅宗,从上是佛学之革新,向后则成为宋代理学之开先,而惠能则为此一大转折中之关键人物。”(钱穆《六祖坛经大义》)唐宋以后的哲学家,唯心主义者固然直接采撷于佛教,他们的思想渊源,无疑都来自《坛经》。由于禅宗的心性理论揭示了不少哲学上的重大问题,留下丰富的思想资料,唯物主义者如柳宗元、刘禹锡、王夫之、戴东原等人,也不得不“出入佛教”,从中受到深刻的启示。至于《坛经》所提倡的大胆怀疑的独创精神,更为历代先进的思想家所继承。
《坛经》不仅是探索中国宗教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必读典籍之一,而且由于它的通俗性、形象性和流传的广泛性,还为历来许多文学史家、文学理论家及文学作家所重视。
作为中国文化史的一块里程碑,《坛经》和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一样,不仅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还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坛经》的优秀成分,已经融合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随着我们对它认识的加深,它的精华和积极因素,经过消化和改造,还会继续被我们新文化的机体所吸收。
浅说《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一本学佛必读、妇孺皆知的大经。大般若经在四处,讲了十六会,共有六百卷,这经是第九会所说,译成中文共有5837个字。念诵的很多,但知义的较少。世亲菩萨著《金刚经论》用二十七疑来破除疑惑,阐明经旨。现在按照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大略讲解其要义。在三十二分中,第一分是序分,第二至三十一分半是正宗分,半分是流通分。学习般若法门,先须了解三种般若,即由文字般若下手,引起观照般若,而达到实相般若。“般若”是梵语,是五种不翻之一(1、秘密不翻;2、含多义不翻,如薄伽梵;3、我国所无,如阎浮树;4、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5、生善不翻。)“般若”是生善不翻,因不学佛法,不能领悟“般若境界”。古人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所以要即文字离文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与般若相应。金刚是坚固、透明、锐利,用来比喻般若的体、相、用,所以此经是以“法”、“喻”为名。(佛经取名有七种:即单的三种,单“人”,如《佛说阿弥陀经》;单“法”,如《涅槃经》;单“喻”,如《梵网经》。复的三种,“人、法”,如《文殊问般若经》;“法、喻”,如《妙法莲华经》;“人、喻”,如《如来狮子吼品》。还有一种人、法、喻都具足的,如《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波罗密译汉语为“彼岸到”,意即“到彼岸”。实际上,此岸、彼岸都是比喻。具足烦恼即名此岸;解脱自在,即名彼岸。“金刚般若波罗密”是别名,“经”是通名,也叫“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名的含义是:以金刚般的智慧,转化烦恼妄想,到达解脱的彼岸。另外,此经以实相为体,以无住为宗,以破我灭罪为用,以至极圆顿为教相。这是此经“五重玄义”的提要。
现在简略地讲一下译经的法师。鸠摩罗什大师,译为“童寿”,是一位有名的译经大师,《妙法莲华经》、《维摩诘所说经》、《佛说阿弥陀经》等,都是他翻译的。七岁便随母出家,精通大小乘经论。在姚秦也即后秦时代,由姚兴在长安集中八百多人,译出经论98部。临终火化,舌根不坏,证实所译经典没有错误。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从“如是我闻”到“千二百五十人俱”,其中有六种根据,也即六种成就。“如是我闻”意思说:这些内容是我亲自闻到的,这是一般的解释。真“如”之理,决定“是”而不错,这是较深的解释。这里包括“信”和“闻”两个成就。“一时”即在说法的一个时间里,因各国历数有所差别,所以不用具体年、月、日,以“一时”说明之。这是“时”成就。“佛在舍卫国”,舍卫国是波斯匿王的京都,译为丰德——物产“丰”富,道“德”高尚,名闻全国。“祗树给孤独园”是太子祗陀的树,给孤独长者的园,这园是给孤独长者向祗陀太子用“黄金铺地“买下的。这就是说法 “主”成就和“处”成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六种成就中最后一种“众”成就。他们是常常随佛听法的。“比丘”是梵语,译为“怖魔”、 “乞士”和“破恶”三义;“大比丘”即是回小向大的比丘。“众”即僧众,也即“和合众”,在事相上要有六种和合,——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总之,身、口、意、戒、见、利六种都要和合。“千二百五十人俱”,佛常随弟子有1255人,举大数,叫1250人。其中佛成道后,在鹿野苑先度五比丘;次度了三迦叶,即优楼频螺、迦耶、那提三位迦叶。三人学外道,名气很大,弟子也很多。佛就用火光三昧和慈心三昧,制服了口吐毒气的毒龙,这就折服了优楼频螺的骄傲,师徒共500人,皈依了佛陀;其他二人师徒亦有500人也同时皈依。舍利弗和目犍连本来也是外道,佛的威德感召,也弃邪归正。另有耶舍长者及同学50人,受度归佛。这样,实际上是1255人常在一起。以上是通序,也叫证信序。以下再讲别序,各经有所不同,故叫“别”。当中午、即日不过中,吃饭的时候,世尊依照规定,穿了僧伽黎大衣,即25条的袈裟,手持应量器——钵,入舍卫城中去次第乞食。“次第乞”也是一条戒规。过去迦叶尊者乞贫不乞富,为了让贫穷的人多培些福报;而须菩提却是专化富人,恐怕他们福报享完,要他们继续行布施。佛知道后就定下“次第乞”的规矩,平等利人。现在东南亚的泰国,还实行托钵乞食。“还至本处”以后,佛在吃好饭,收好衣钵,洗了足之后,展开座具,结跏趺而坐。上面这些动作,正是般若放光,全理成事,全事即理,体现了世尊不开口的说法。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以下是正宗分,正式开始讲这部《金刚经》。
“善现”是须菩提的译语。在佛的弟子中,他是解空第一。原是青龙陀如来再来。他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都是印度的礼节,表示恭敬,也就是“三业虔诚”。
然后须菩提赞叹世尊。“希有世尊”是说佛陀大慈大悲,一举一动无不加护怀念诸菩萨,无不付与、叮嘱诸菩萨。一切从有利于菩萨出发。须菩提随即请问如来:善男子、善女人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应怎样使心安住,应怎样降伏其心。这里必须注意,所谓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一般的善良之人,而是指已发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的大乘根性的菩萨。佛当时允许了须菩提的请求,“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须菩提也欣然应诺,“愿乐欲闻”。
这里所谓“如来”,是佛的名号之一。十号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所谓“如来”即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这是指应身如来。经上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指法身如来。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以下开始谈降伏妄心、安住真心的修行方法。古德把经分为信、解、行、证四方面,第二至第八分,是开示无住以生信;第九至第十六分是推广无住以开解;第十七至二十四分,深观无住以进修;第二十五分至三十一分半是圆满无住以成证。脉络分明,层次井然,经中都有语句可作证。所谓“菩萨摩诃萨”,翻为大菩萨,也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大乘心的觉有情的人。佛教导说,一切大菩萨应当这样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包括卵、胎、湿、化。其中依水湿而生的叫湿生,有些小虫,也是依湿而生。诸天与地狱是无而忽有是化生。蚊子由小虫脱皮而生,也属化生。此外,也包括“若有色”,指欲界和色界的众生。“若无色”,指无色界的众生,也指灭色归空的空无边处天众生。“若有想”,指以识想为命的识无边处天众生。“若无想”,指伏住六、七两识的无所有处天众生。“若非有想非无想”,指八识似转未转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众生。佛告须菩提,所有这十大类众生,我都叫他们入于无明已断,迷惑已尽,二种生死(分段和变易生死)已了的“无余涅槃”。但虽然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际上我没有灭度他们,因为离相度生,并不执著于能度所度;而且众生本具佛性,实际上是自性自度。这是为什麽呢?因为菩萨如果有能度的“我相”,有所度的“人相”,有很多差别的“众生相”,有执著不舍的“寿者相”,就不成为菩萨了。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还有,须菩提,菩萨修行布施时,对于六尘诸法,应无所住著;也就是说不住著于色、声、香、味、触、法上去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这样不住相布施。为什麽呢?菩萨能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其福德是不可思量的。须菩提,你以为怎样,东方虚空可思量吗?须菩提说:不可思量的呀!佛又说,那麽南、西、北方及思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吗?须菩提亦说,不可思量的呀!佛说,菩萨布施而不住于相,福德广大亦象这样不可思量!佛告诫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此离相布施,无住生心,如我所教,把真心安住下来。经中“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不正是四维空间的描述吗?现在科学家,叫虚空的长、宽、高,叫三维空间,在三维空间的坐标上,加上时间,时空互相联系,就构成“四维空间连续区”,空间维数愈高,境界愈不可思议。《金刚经》到这里,已把离相度生、无住行施的道理讲清楚,故佛说:“如所教住”,就可以了。以下是详细发挥离相、无住的妙旨。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佛又对须菩提说,你的意思怎样,是否可以把众生身相就认为是法身如来呢?须菩提说,那是不可以的,为什麽呢?如来所说的是众生身相,并非法身、实相。佛便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条件具备就产生了“缘起”现象;既是“缘起”,还是生灭的。但在缘起事物上,知其“非相”、本空,就能见到法身如来。这样迷时性相不同,悟时性相不二。如镜显人影时,镜即是影,影即是镜。所以《楞严经》说:色身、虚空、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物。”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对佛说,可曾有众生,听到这样言说、章句,生起真实信心吗?佛就告诉须菩提:不要这样说。如来涅槃以后,“后五百岁”(即末法一万年中的最初五百年),还有持戒修福的人,对于所说离相度生、无住行施、非相见佛的章句能生深信,以此为实。我们知道,戒是定慧基础,福是修行资粮,持戒修福都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如果听到这些章句,乃至能生一念清净心的,如来能以五眼六通,尽知尽见,能得如十方虚空不可思量的福德。为什麽呢?因为这些众生,已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法相”,也没有“非法相”。慧彻三空,功圆诸行。如果这些众生,取执“我相”,就著“我执四相”;如果取执“法相”,就著“法执四相”;如果取著“非法相”,就著“空执四相”。所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因此不应取著“我、法二相”,到了我、法两空以后,也不应取著“非法相”。正因为远离“四相”,自心才能清净。所以我常说,比丘们知我说法,比如借筏渡河,到岸即舍,惑业若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之空。这里“法”即是有为法,“非法”是无为法,两边不著,正是朗然大觉呀!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上面讲到一切皆不应取,为什麽如来还得要说法呢?为了防止这个疑问,佛就设问,如来是否得无上菩提,是否有所说法?须菩提说:根据我的理解,所谓“无上正等正觉”,实际上,是个对待的假名,是无有定法的;而且是对机说法,应病与药,也无有一定的法则可说.为什麽呢?如来所说的法,本来不可取著,也不可言说,非有非空。为什麽这样说呢?因为一切圣贤都依止“无为法”修心,究竟无智亦无所得,但境界却有高低的差别。如按别教说:有的入于十信、十行、十回向的三贤位,有的证入十地的十圣位;从圆教说,一修等于一切修,一证等于一切证,是初后不二,解行俱顿的。但从破惑来说,圆教是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共破四十二品无明而成妙觉。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这是第一次较量持经的功德。所谓三千大千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有四大部洲,有一个太阳和月亮,合起来成为一个“小世界”,大略相当于一个太阳系。一千个小世界,名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为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故称“三千大千世界”。据现代天文学说明,我们所看到的银河系,有各种类型的恒星1,000亿颗以上,宇宙中还有许多超级银河系。真是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佛对须菩提说,用充满三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福德可否算多呢?须菩提回答:那是很多啊!为什麽呢?我是按照福德事相说的,不是依照福德的理性说的。但福德相有限,而福德性无量,按福德事相说,所以如来说福德多。佛说,如果有人乃至受持实践经中“四句偈”,且能为他人讲说,其福德能胜过七宝布施。为什麽呢?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之法,皆从此经所出。所谓此经,不仅是指的文字般若,因为可由文字起观照,而达实相,更主要的是领悟“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妙理!这里所谓“四句偈”并不限定指哪四句,只要出自《金刚经》,能正确解释它,都可算是“四句偈”。
佛说《金刚经》处处随立随扫,所以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所谓佛法”是俗谛,“即非佛法”是指真谛,真俗不二,二谛融通,就是中道第一义谛。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又对须菩提说,你以为怎样?能否作我得须陀洹果之念呢?须菩提说,不可以的。这是因为须陀洹虽断三界见惑尽,入小乘见道位,名为“入”??圣人之 “流”,但实际上,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并无所入,不起分别和贪著之念,假名叫须陀洹。佛又问,那末已断欲界前六品思惑的斯陀含,能否作我得斯陀含果之念呢?须菩提也说,不可以的。因为斯陀含虽一来天上,一来人间,在欲界再受一番生死,而实无往来,不执著于往来之相,假名为“一来”。佛又问,那末阿那含能否作我得阿那含果之念呢?须菩提说,也是不可以的。因为阿那含虽已断欲界后三品思惑,称为“不来”,而不执著于不来欲界之相,假名为“不来”。佛又问,那末阿罗汉能否作我得阿罗汉道之念呢?须菩提也说,不可以的。因为阿罗汉虽已断三界见思烦恼,所以译为杀贼、应供和无生。既是无生,还有什麽实在之法可得。若阿罗汉作我得阿罗汉道之念,便著了我执四相。怎麽能得阿罗汉道呢?世尊呀!你说我得无诤三昧,是得无诤三昧人中的第一人。还赞叹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但我不作“我是离欲阿罗汉”之念。因为我若作我得阿罗汉道的念头,世尊便不说须菩提是乐于寂静的行者。由于实无所得,才叫须菩提是乐于寂静行的。
以上三种果位,都是小乘分位之果,到了四果才算得究竟道法,所以称四果为“阿罗汉道”,也就是近于佛的觉道。“无诤三昧”就是不生诤论,不说是非长短的无诤正定。“离欲”即断除财、色、名、食、睡的五欲,没有一切欲念,不仅是指淫欲的。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须菩提,你以为怎样,如来昔在燃灯佛处,是否获得了授记成佛之菩提法呢?须菩提明确地回答:“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若有所得,“四相”未空,怎能成佛呢?妄心不住著,就能安住真心。这是授记成佛亦无所住。佛再问:你以为怎样,菩萨是否广修六度万行,来庄严自性佛土呢?不是这样,世尊,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须菩提以三谛道理来回答:“庄严佛土”是俗谛,因有假相,还须任运庄严;“即非庄严”是真谛,不住于庄严之相;“是名庄严”即是非空非假、即空即假,会归于中道第一义谛。所以这三句话,可以用真俗中三谛来融通。这是庄严佛土无所住。一切事物都可以作如是观。佛告诉须菩提,所以大菩萨们应生这样的清净心,不应住著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上生出妄心,应该无所住著,而生清净之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经眼、核心,十分重要,包括了佛法主要修证内容。应无所住,就是“真空”,而生其心就是“妙有”;终日无住,终日生心;终日生心,终日无住。当年惠能在五祖处,三更入室,听五祖说《金刚经》,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时,惠能言下大悟,说了五个“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五祖便传顿教及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所以此语我们必须精心体会。如果不出生清净之心,便断灭了佛性,而且既无“妙有”,“真空”也成为顽空。清净之心,是既不偏“空”,也不偏“有”;既不落“常”,也不落“断”。如果执常,就成为“常见”外道邪见;如果执断,就成为“断见”外道邪见。外道的六十二种邪见,就是以“断”、“常”二见为根本的。须菩提,你以为怎样?譬如有人,报身的大小,象须弥山王,你认为这身大不大呢?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为什麽呢?有相之身可以大小来衡量,但佛所说的是非有身相的法身,假名叫大身而已。
浅说人生_记叙文
一天,一个朋友对你说:你好像变了。你会如何?我愕然,匆忙拿出镜子映出一张已不年轻的面,心底一个声音叹起:是的,我好像变了。心音哽咽,面容沧桑。记得一年前的这个寒假,我还十分热衷于网上聊天,一天二十四小时要在线十二小时,天南海北的聊,胡天阔地的说,而现在,上线的时间很少,看着百多个网名,也只有有限几个可以聊,却也不在。现实中,我们认识交往的人很多,但真正交心知心的却很少。人,一辈子有一知己就是无比的幸运,但更多的人和事只是泛泛而矣。有过多少人与我们擦肩而过,又有过多少人与我们背道而驰,几许陌生换了熟悉,几度知交凋成无声。走过人生的一个站台,蓦然回首,人影凋零。是时间的腐蚀,还是空间的隔离,我,不知道。羡慕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哀叹人与己的事事沧桑。知交半零落,唯有别离多。那是,长庭外,古道边,有芳草碧连天。人事的变幻是无奈,而于己的变换是人生。我们都会变的,从少年到青年,从懵懂的纯真孩童到圆滑的社会成员,从年少轻狂到沉默寡言,有人问我:你怎么变低调了。我一笑,说:因为我成熟了。声音缓缓,若水无为。一滴心泪,默默告别如歌的.年少,如梦的年华。少年的我们都是热烈而坚持的,那是一种光芒引人入胜,我羡慕那些时光流逝也没能改变他们的人。那一刻时间定格,年少的记忆永固。在现实与社会的慢慢同化下走向所谓的成熟,那不只是时空的更迭,还有岁月的流逝。我们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在失败后才明白奋斗,在悲痛后才走向成熟。从青春激扬到而立之年,从壮志凌云到疲惫不堪,成长的代价竟是人事的变幻。是谁教我理性?理性与信仰是那么的不可捉摸,无从猜度。为什么?我看到电影会唏嘘,看到飞鸟会叹息。人,事,己,在匆忙中化成了人生的轨迹。是谁,敲打着我的窗,是谁,撩动着琴弦,那一张定格的笑面……
★ 议课浅说
★ 浅说端午祝语散文
★ 全成语
★ 羊年成语
★ 八面受敌成语
★ 杜口裹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