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带有“一”字的成语典故(共含3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ar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成语】: 一窍不通
【拼音】: yī qiào bù tōng
【解释】: 窍:洞,指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成语故事】:
纣王,是商朝时一位昏庸暴戾的君主,他十分宠爱他的妃子妲己。一天到晚只知道和妲己饮酒作乐,既不理会朝政,也不管老百姓们的痛苦;同时,他还听信宠妃妲己的话,杀害了不少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因此,各地的诸侯都想推翻他。纣王的叔父比干看见他这样昏庸,便费尽心机的苦谏,劝他不可沉迷酒色,不要屈害忠良,枉杀无辜,应该振作起来,为国家和百姓做点有益的事情。妲己知道之后,十分的气愤,心中想道:“比干不除,我的地位终将不能稳固。”于是,她便对纣王说:“比干成天干涉我们俩的生活,谁知道他是不是另有目的?如果他真是忠良的话,为什么不叫他自己胸膛剖开,取出心肝来看看呢?”纣王被妲己迷住了,竟不分是非好坏,赐比干剖胸而死。
这则故事,在吕氏春秋中也有记载,并且加了注,它的全语是这样的:“纣心不通,安以为恶,若其一窍通,则比干不杀矣!”
“一窍不通”就是从上面的话引申而来的,用来讥笑人家的愚蠢和胡涂,同时也可以比喻人对某种技艺学术的一无所知。
【成语】: 一丘之貉
【拼音】: yī qiū zhī hè
【解释】: 丘: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成语故事】:
汉朝汉宣帝时,有个很有名的人叫杨恽,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母亲是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养,少年时在朝廷中的名气就很大,因为向汉宣帝举发大将霍光谋反,被封为平通侯。汉朝当时的社会贿赂风气很严重,有钱人用钱行贿,可以到处玩乐,没钱贿赂的人就要一年到头辛苦地工作。因此他大力革除了这些弊病,整顿了朝廷的不良风气,获得人们的称赞。他自认为功劳很高,有时目中无人,得罪了太仆戴长乐。
有一次,杨恽听说匈奴的首领单于被人杀了,便说:这是不明是非的君王,忠心的臣子提议的治国策略不用,却听信小人的谗言,杀害忠良,结果性命不保,国家灭亡。秦朝如果不是因为这样,也许现在还存在,而不会被汉朝代替。自古以来,各朝代的君王都是如此,喜欢听信小人的谗言,就像从同一个山丘里出产的貉,没有什么差别。这话传到长乐的耳里,他连忙向汉宣帝报告,宣帝听到杨恽把自己和历代君王比作一丘之貉感到非常震怒,再加上长乐又说了许多杨恽对宣帝不满的坏话,因此就下令革去杨恽的官职。
后来一丘之貉用来比喻那些臭气相投、不务正业的人。
【成语】: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拼音】: yī rén dé dào,jī quǎn shēng tiān
【解释】: 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成语故事】:
刘安是汉朝的淮南王。传说他很少干正经事,只爱寻求仙丹灵药。他逢人便说:“有了仙丹就可以长生不老!”他派人进山访仙,果然,他从仙翁手里得到了一张仙方。他把自己关进暗房里,炼起仙丹来。八卦炉里炼出10颗圆滚滚的仙丹,他一口气吞下5颗。没等吞下另几颗,他已飘飘悠悠飞上天去!剩下的仙丹,让门外的鸡犬抢着吃了。空中一阵鸡鸣狗叫,原来它们也上天成仙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对一人做官,全家享福的生动讽喻。
【成语】: 一日千里
【拼音】: yī rì qiān lǐ
【解释】: 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在赵国作人质时,与同在赵国、尚未做秦王的赢政相处良好。
后来,赢政回国做了秦王,太子丹也在秦国做人质,赢政不但没有顾念旧情、加以特别照顾,反而处处冷待、刁难他,太子丹见此状况,便找了个机会,逃回了燕国。回国后,太子丹一直耿耿于杯,想报复赢政。但由于国家小,力量薄弱,难以实现自己复仇愿望。
不久,秦国出兵攻打齐、楚、韩、魏、赵等国家,渐渐逼近了燕国。燕国国君害怕极了,太子丹也忧愁万分:就向他的老师鞠武求教能够阻挡秦国侵吞的好办法,鞠武说:“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田光,他很机智,有谋略,你可跟商讨一下。”田光请来了,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并说“希望先生能替我们想个办法,抵挡秦国的侵吞。”田光听了,一言不发,拉着太子丹的手走到门外,指着拴在大树旁的马说:“这是一匹良种马。在壮年时、—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它衰老时,劣马都可以跑在它的前面。您说这是为什么呢?”太子丹说:“那是因为它精力不行了。”“对呀!—现在您听说的关于我的情况,都还是我壮年的事,您不知道我已年老了,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着说:“当然;虽然有关国家的大事我已无能为力,但我愿向您推荐一个人,我的好朋友荆坷,他能够承担这个重任。
后来,太子丹结交了荆轲,派去行刺秦王,但最后行刺以失败告终。
【成语】: 一日三秋
【拼音】: yī rì sān qiū
【解释】: 三秋:三个季度。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
【成语故事】:
诗经这本书是我国很有名的著作,在当时其实是一则则流传于民间的古代歌谣,其中包括了许多赞美爱情、描述男女间相恋的故事。
诗经里有一篇名为《采葛》的诗,就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这首诗是写一对男女分开之后,心中非常思念对方。全诗的意思是:我日夜思念的那个人啊!你正在外面摘葛藤,我要是一天没有看到你,就像是三个月都没有见你那样;我日夜思念的那个人啊!你正在外面摘萧草,我要是一天看不见你,就如同九个月没见你一样;我日夜思念的那个人啊!你正在野外摘艾草,我要是一天不见你,就好象隔了三年那样长!
带有“一”字的成语大全
一丝半粟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一路平安 指旅途中没出任何事故。也用作对出门人的祝福语。
一视同仁 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一见如旧 初次见面就情投意合,如同老朋友一样。
一挥而成 挥:挥笔;成: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一无所有 什么也没有。指钱财,也指成绩、知识。
一口两匙 比喻贪多。
一德一心 德:心意。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一身是胆 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一世之雄 雄:英雄豪杰。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一无所能 什么能耐也没有。
一刀切 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
一举手之劳 比喻不费力,只是一抬手那样。
一目十行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一朝之忿 朝:早晨;忿:气忿。一时的气忿。
一切众生 佛教指人类和一切生物。
一目了然 目:看;了然:清楚,明白。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一榻横陈 形容人在床上横躺着。
一世龙门 一世:一代;龙门:后汉时李膺有重名,后起的文人有登门拜访的,称之登龙门。称文人所崇仰的人物。
一息尚存 息:呼吸,气息;尚:还。还有一口气。指生命的最后阶段。
一心一意 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一日千里 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
一败涂地 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一见倾心 倾心:爱慕。初次见面就十分爱幕。
一掷千金 指用钱满不在乎,一花就是一大笔。
一落千丈 原指琴声陡然降落。后用来形容声誉、地位或经济状况急剧下降。
一退六二五 原是珠算斤两法口诀。比喻推卸干净。
一曝十寒 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一概而论 一概:同一标准,一律。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一纸空文 只是写在纸上没有兑现或不能兑现的东西。
一般见识平常的见识。表示不要跟知识低、修养差的人争论,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一国三公 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一不做,二不休 原意是要么不做,做了就索兴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兴做到底。
一触即溃 指军队士气涣散,跟敌人一接触就崩溃。
一身都是胆 极言胆大勇敢,
一面如旧 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
一钱不值 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一言为定 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一元大武 指古时祭祀用的牛。
一寸丹心 丹心:赤心,忠贞的心。一片赤诚的`心。
一本正经 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一岁九迁 岁:年;迁:官职升迁。一年之内升迁九次。比喻官职升得极快。
一日三秋 三秋:三个季度。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
一日万机 一天要处理成千上万件事(用在 )。
一往无前 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
一而再,再而三 再:第二次。一次又一次。
一木难支 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一手包办 指一人独揽,不让别人插手。
一唱一和 一个先唱,一个随声应和。原形容两人感情相通。现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一块石头落地 比喻放了心,再没有顾虑。
一技之长 技:技能,本领;长:擅长、长处。指有某种技能或特长。
一身五心 比喻杂念很多。
一无所取 原指一点都没拿。后也形容什么都未得到。
一物不知 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喻知识尚有欠缺。
一潭死水 潭:深水坑。一池子死水。比喻停滞不前的沉闷局面。
一字连城 极言文辞的精妙。
一狐之腋 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贵的东西。
一夔已足 夔:古贤臣名,为舜时的典乐官。夔一人已足制乐。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
一片宫商 宫、商: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一片和谐的音乐声。形容文辞如乐声一样优美、悦耳。
一去不复返 一去就不再回来了。
一棒一条痕 比喻做事扎实。
一佛出世,二佛涅 佛家称生为“出世”,死为“涅”。指死去活来。
一字不易 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也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章。
一手遮天 一只手把天遮住。形容依仗权势,玩弄手段,蒙蔽群众。
一草一木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一字一板 形容说话从容清楚。
一鳞半甲 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一倡百和 和:呼应,附和。一人首倡,百人附和。形容附和的人极多。
一牛九锁 比喻无法解脱。
一斑窥豹 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一室生春 整个房间里充满了愉快欢乐的气氛。
一团漆黑 形容一片黑暗,没有一点光明。也形容对事情一无所知。
一问三不知 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
一塌刮子 总共加在一起。
一片冰心 冰心:清洁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成语】: 不求甚解
【拼音】: bù qiú shèn jiě
【解释】: 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成语故事】:
东晋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陶渊明,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很少的农田维持生计。长大后,他曾几次做官,又因为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几次辞官回家。他不贪图荣华富贵,喜欢过清静悠闲的田园生活。在耕作之余,他勤奋读书,并自称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读书不要过于咬文嚼字,死钻牛角尖,应该深刻领会书中的要旨。这个成语比喻读书不认真,理解不深入。
【成语】: 不屈不挠
【拼音】: bù qū bù náo
【解释】: 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成语故事】:
汉成帝建始三年秋天,长安城内流传着大水将要进城的消息。大将军王凤见城内百姓争相逃命,就劝成帝和太后及后宫嫔妃都躲到船上去。王凤还建议让官吏登上城楼避水。群臣都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宰相王商反对。王商认为,大水不可能一日之间突然来到,必然是谣传。不一会,长安城就安定下来。成帝派人查问,果然是谣传。成帝当众称赞了王商,批评了王凤。从此,王凤对王商怀恨在心。
一次,王凤的亲家在当琅邪太守时失职,王商要惩处他。王凤主动找王商说情。王商不徇私情,还是罢免了王凤亲家的官职。王凤采取阴险手段,诬陷王商,成帝轻信王凤的话,罢免了王商的宰相职务。《汉书》作者班固评论说:王商为人朴实,性格不屈不挠,但最后还是罢官。
成语不屈不挠比喻人的意志十分顽强,即使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也不低头、不屈服.
【成语】: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拼音】: bù rù hǔ xué,bù dé hǔ zǐ
【解释】: 不进老虎洞,就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担风险就不可能取得成果。
【成语故事】:
公元73年,东汉明帝的高级侍从官窦固奉命征伐匈奴,四十岁的班超被任命为假司马。在这次征伐中,班超立了战功,深受窦固赏识。不久,窦固派他和军中的高级参谋郭询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带了三十六名勇士,首先来到鄯善国。国王开始对他们很尊敬,礼节也很周到,但不几天忽然变得冷淡起来。班超与手下判断认为,这必定是北方匈奴的使者来了,国王态度摇摆不定,吃不准服从哪一方的缘故。于是把接待他们的胡人叫来,诈骗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此刻在哪里?”
那胡人很惶恐,招认了实际情况,证明班超的判断是正确的。班超把这胡人禁闭起来,然后把三十六名勇士全部集合起来喝酒。喝得畅快的时候,班超激怒大家说:“你们和我都在这极远的地方,想立大功以求得富贵。现在匈奴使者来到这里才几天,国王对我们的礼节和敬意就中止了。如果他逮捕我们,把我们送给匈奴,那我们连尸骨都会被豺狼吃掉。你们看,这事怎么办?”
他的下属表示了同一个意愿:“现在处于危急关头,不管死活都听从您的命令。”
班超下决心说:“好,不进入老虎洞,不能捉到小老虎。眼前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趁着黑夜,用火攻击匈奴派来的人。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一定非常震惊,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这些敌人,国王就会吓破胆,我们大功告成,事业也建立了。”
大家同意班超的行动计划,但又提出这件事要和郭恂商量一下。班超发怒说:“是凶是吉决定于今天。郭恂是个文弱而又庸俗的官员,听到这件事必定害怕,会泄露我们的计谋,这样我们就会白白送命,当不成好汉。”
大家都同意班超的看法。当天夜里正刮大风,班超带领勇士们悄悄来到匈奴使者的驻地。他布置十个勇士拿着鼓,藏在匈奴使者的房舍后,并跟他们约定,见火烧起来就打起鼓大喊大叫。其余的勇士都拿着武器,埋伏在大门两侧。
一会儿,班超顺着风势把火烧起来,顷刻之间战鼓齐鸣,杀声四起。匈奴人惊慌失措,乱成一团。班超亲手杀死三个敌人,勇士们杀了匈奴使者和随从三十多人,还有一百多人被烧死。
第二天,班超把这件事告诉郭询。郭询听了大惊失色,班超马上对他说,你虽然没有参加行动,但我哪里会独占功劳呢?郭询听了这话很高兴。
接着,班超去见鄯善国王,并把匈奴的头颅给他看。国王吓得不知如何是好。班超对他作了解释,并且加以抚慰。这样,国王终于决定靠向汉朝一边,并把自已的儿子送到汉朝去做人质。
【成语】: 不甚了了
【拼音】: bù shèn liǎo liǎo
【解释】: 甚:很;了了:明白。不很明白,不很懂。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河南太守李膺名声很大,轻易不接见客人。有个10岁的孩子,名叫孔融,他偏要去见见李膺。
太守府门庭森严,孔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大人的亲戚。守门人陪送他去见李膺,可李膺不认识他,问:你是我的什么亲戚?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很有交情。我和你不是世交吗?李膺的宾客们见他才思敏捷,很善于讲话,都感到惊奇。只有大夫陈韪不以为然,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窘得陈韪半天说不出话来。
孔融长大后中,做过北海相等官,是历史名人。
了了:明白。不甚了了由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引伸过来。形容不十分了解。
★ 带有字的成语
★ 带有月字的成语
★ 带有负字的成语
★ 带有蛇字的成语
★ 带有怕字的成语
★ 带有洞字的成语
★ 带有彩字的成语
★ 带有河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