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案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轻言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案设计(共含2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轻言”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案设计

篇1: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案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②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③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⑤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A案

第一课时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①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②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③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

①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②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①默写生字词。

②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①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③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③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①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②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③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④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①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②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③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①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②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质疑问难

●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课堂作业

①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②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②板书设计:

B案

第一课时

●揭题

把你了解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介绍一下,教师浏览网页综合介绍。

●整体感知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自读课文,读准,读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或联系上下文解决,或请教同桌、教师。教师巡视,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及时讲解。

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怎样的景致、当时的心情等)

●探究阅读,理清脉络

①课文哪些语句提示了游览顺序,读读画画,并画出游览示意图。

个人准备,然后小组讨论,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新疑问在小组中提出,互相讨论。此时教师巡视各组,适当加以点拨。选定一组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参观路线图,并做介绍。

②根据讨论,梳理课文。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路上见闻”“外洞”“通过孔隙”“内洞”四个部分。

③分别请各小组轮读各段,注意正音,同时对一些难解词进行释义,如: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钟乳等词语。

④作业练习,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围绕“在游览过程中,作者怎样把看到的景致、内心的感受写出来的”这一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析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验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

①第一部分的学习,教师引路。

“路上见闻”一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你怎么把它读出来?(抓住描写油桐、映山红、溪流等景物的句子来体会)

指导朗读,试着默记或背诵这些语句。

②第二部分的学习,学生自学,然后交流。

(体会如何写出外洞的“高”“大”)

③第三、四部分的学习,同桌合作体会。

(这两部分是重点,可引导围绕以下几是探究学习;

a.作者怎样写出“孔隙”中挤压的感觉?

b.课文怎样表达内洞的宽大?

c.描写石钟乳、石笋就两句话,却写出了这些岩石的形状变化多端以及观赏的乐趣)

相互商定各选一部分,按“读读、说说、背背”三步与同桌交流,听方需做出评价、提出疑问。双方相持不下时可请教老师。

●知识内化

分学习小组,任选其中的一部分做为自己的导游讲解内容。(可以结合板书示意图做导游讲解)

在四人学习小组充分练习讲解的基础上,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小组其他成员帮助他(她)进一步完善导游讲解词,可以增添课外了解、搜集的资料。接下来全班同学组成“金华双龙洞旅游参观团”,各组代表到讲台前担任一次导游。全班同学进行评论,总结经验,改正不足之处。

●课堂作业

篇2:记金华双龙洞

记金华双龙洞

记金华双龙洞

设计者: 石湾区古灶小学 陈小雄

一、教学目标

1、教养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

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

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 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 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 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 ,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板书:可爱河山 美丽奇特 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

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记金华双龙洞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3: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

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

映山红突兀、森郁窄漆黑

油桐花宽、大挤压双龙、石钟乳、石笋

比外洞大

溪流泉水泉水泉水

(变换调子)(靠洞右边)(孔隙流出)(缓缓、源头)

附学生的片段练习。

我乘车穿过金华城,大约行了五公里来到了罗甸。只见一座红色的山映入眼帘。还有几分亮绿点缀着。是那么另人心醉!汽车迎着山路盘曲而上,仔细看那些红色的小东西,原来是一朵朵红色的油桐花。这些花开得太繁了,太密了,就象一团团的红园球,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些红色的绒球呢!叽叽叽我朝树枝上一看,一只黄色的小鸟在树枝上唱着欢快的歌,伴着溪流的溪声,它唱起了歌儿,真有节奏。

学生:黄秦

溪流之女滚滚地流动着,洁白、清透。她唱着婉转的歌:有时咕咚咕咚、有时叮当叮当。她很温柔,如一个和蔼可亲的母亲,轻柔地扶摸着水里的石头,在她的呵护下石头静静地进入了梦想,当它们醒来时以换上了新衣。溪流之女时时变换着身姿,摇动着它的长裙。它无时无刻不带给我们以米的感受只听见耳边所有的事物都在赞叹。突然,一束太阳射下的金光,穿透了溪流之女的心。她的歌声更加动听了。

学生:喻涵

我坐船来到内洞,见内洞漆黑得没有一丝光亮。工人拿着油灯在前面引路。这时我才感觉内洞比外洞大多了。里面的钟乳石千奇百怪,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有的像孙悟空的定海神针。再往里走,洞里安静得出奇。乳石的水滴下来,发出嘀,嘀的声音,人走在里面觉得很阴森。突然,一滴水滴在我的脸上,凉凉的,吓我一大跳。又走了一段,听见有水流声,原来是溪流的来源。这时我发现内洞太大了,人在里面只不过是一个微生物罢了。接着,我排着队出了洞。

学生:闫墨锋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围绕中心,根据游览顺序,学着给课文列提纲。

3.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着给课文列提纲。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想一想: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⒉作者通过记叙有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三、学习给课文列提纲。

⒈基本方法:⑴通过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确定作文记叙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⑵要选择好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并确定分几段写。

⑶给每一段写个简短的段意或列个小标题。

⒉格式:⑴题目。

⑵文章中心。

⑶材料安排。

⒊学生学着给本课列题纲。

⒋评讲学生列出的题纲。

四、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五、总结学生学习情况。

篇4:《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稍微”、“时而”造句。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情感,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引入

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知道些什麽?你还想知道些什麽?

2、老师引入:

既然同学们想知道那麽多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今天咱们也和叶老先生一起去游览双龙洞,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你们想去吗?

二、指名分读课文,找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语句,讨论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

第一段:(1自然段)

第二段:(2~3自然段)

第三段:(4自然段)

第四段:(5自然段)

第五段:(6~7自然段)

第六段:(8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扫清生字新词障碍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新词

二、指名说说本课叙述顺序

三、学习第三段

1、当叶老来到双龙洞口,他都看到了什麽?有什麽感觉?指名读课文。

2、集体讨论:

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感觉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很宽。

外洞:高、大、像大会堂,可容800~1000人,不觉拥挤。

3、自由读文,作者采用什麽句式来写的?(比喻)

4、归纳段意。

四、学习第四、五段

1、合作小组自学,提纲:

读课文,标出孔隙、内洞的特点。

想:是怎样写具体的?用了什麽方法?

2、集体讨论:

孔隙:窄,只能容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矮:小船进出靠人工拉,人仰卧在船内。

险: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头稍微抬起一点儿,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昏暗、八九米长。

内洞:黑:一团漆黑,什麽都看不见;提着汽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

大:不知道有多麽宽广;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麽大。

深奇:洞顶有蜿蜒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有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麽,也很值得观赏。

采用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景物特点。

3、练习朗读课文,读出孔隙和内洞的不同特点。

4、想:

作者此刻的心情怎样?

5、有语气朗读课文:

小组成员互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6、小结:

金华的双龙洞无论是洞口、外洞、还是孔隙、内洞,景色各异,特点突出,真可谓是奇观异景,值得前去欣赏。

7、归纳这两段的段意。

五、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

全文既然写游览双龙洞,可为什麽还写路上的所见所闻?作者在途中看到、听到、感受到什麽?

2、讨论:

看到、感到、 听到。

公路:盘曲 溪声时时变换调子。

映山红:开满、 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油桐:正开花、一从、一簇、很不少 一片明艳。

沙土:呈粉红色 在别处似乎没见过。

溪流:随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从洞里流出来。

3、小结:

沿途景色犹如悬挂在天地间的一幅巨大的彩色山水风景画。它是那麽吸引人,双龙洞在此山中,不正是画中画,景中景吗?洞内外浑然一体,真是美不可言,令人神往!

4、齐读课文,归纳段意。

六、总结全文

1、指名读句子,结合板书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说出主要内容。

3、标画出文中写溪流的句子,想:它在文中起了什麽作用?

4、从本文中,你感受到了什麽?

【板书设计】

篇5:《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设计

(高、大) (黑、大、奇)

入山──>金华城 ──>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像桥洞 宽) (窄小、低矮、昏暗)

篇6:《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

简析: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描写的又是我国的名胜.所以讲这一课时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双龙洞的特点,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播放有关双龙洞画面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       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       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       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

篇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的知: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思: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板书设计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 孔隙→ 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重点体会金华洞景象的奇异。难点“孔隙”的写法。教具CAI课件 录像教学过程  一导入  :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课题。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习课文。过渡: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三、四、五大段,看看我们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洞口、外洞、孔隙、内洞)过渡: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1.洞口 宽 像桥洞 (1) 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2) 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高、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3.出示资料: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1)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2)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3)感情朗读。(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4)看电脑填空。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5)有感情朗读全段。过渡: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1)黑 漆黑一片 什么也看不见 (2)洞顶的双龙(3)石钟乳和石笋 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4)看图片加深体会。(5)把句子补充完整。 (6)出示资料: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7)感情朗读。指读。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1)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2) 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与课文相似或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3) 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从网络上、书中、报刊中以及亲身的游历中,搜集到丰富的材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和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篇8: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第一讲义――基础篇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2月16日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202月17日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年2月20日

执教教师:颜朝阳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篇9: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字。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二)合作交流

1.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2、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4、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三)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四)品读体验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五)巩固延伸

金华城的浏览路线还有吗?

第二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字。

2.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

(三)品读体验。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

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6、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7、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第三课时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篇10:《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教养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

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篇11: 记金华双龙洞作文

内洞外洞更大,但也更冷。我打着冷战,寸步不离地跟着导游,逐一参观内洞的`景物。首先是在洞顶双龙,一条黄龙和一条青龙。导游说:“这两条龙原来是皇母娘娘的,有一天,皇母娘娘得了一种小病,要人间的仙水才能治好,她就派了青龙黄龙来找仙水,双龙在金华这边找到仙水后,没有献给皇母娘娘,而是救济了金华的人们,因为当时金华正在闹大旱。这事被皇母娘娘知道了,就把双龙点为石头,困在金华这个洞里。”原来是这样,我惊讶极了,导游又说道:“天宫里的神都十分同情这两条龙,都纷纷来到这儿看这两条龙,你们看,这是天宫里的一个将军,他十分同情这两条龙,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帮双龙抵住整座山,因为那天他刚刚在参加皇母娘娘得宴会,所以他的脚边还有一只盛酒用的高脚杯。”我们朝着手电筒的方向看,果然是这样。我们又来到了一块叫“罗汉堂”的石钟乳边,导游说:“这里有大小100个罗汉,真诚地恳求皇母娘娘放了黄龙、青龙,最后也被点化成石。”原来是这样,听了这个故事,我大受感动,向罗汉们拜了九下,祝他们天长地久快乐地生活。

内洞里的景色比外洞稀奇的多,我也学到了不少知识,随着我们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内洞的出口,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金华双龙洞。

篇12: 《记金华双龙洞》读后感

《记金华双龙洞》读后感

在上网课当中,我读了《记金华双龙洞》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叶圣陶的游览双龙洞时所写的课文。

开头第一自然段用了开门见山的方式,很不错。

第二段描写了山里的景色,这句“山里开满映山红,无论是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把这里描写成花海的世界,令我感受到山里的风景真美呀!

第三自然段作者着重描写溪流。从“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我能想象到溪流的样子。

而第四段只着重描写洞口,从“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1000或是800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挤。”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口的巨大无比。不仅如此,这句“在那里聚集1000或是800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挤。”还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也能让人感受到洞口的巨大无比。同时我又从“突兀森郁”这个词中体会到洞口的气势。

第五自然段着重描写孔隙,从“虽然说是孔隙,可也只容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也没法容第三人,是这样的小船。”这句话用了映衬的手法,通过描写小船的小来描写孔隙的'小。

接下来是第六自然段,第六自然段着重描写内洞。内洞很黑的,什么也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间,小小的一块地方与外全是黑暗,不知道有多宽广。”这句话也是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内洞的宽广,我在脑海里头也构建出了一个巨大的内洞。

最后作者出洞了,这篇文章结束了。

我很喜欢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不仅仅是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更是带我体验了场金华双龙洞的奇妙旅程。所以我很推荐大家读读这篇文章,希望你们也能像我一样和叶老在金华双龙洞畅快游玩。读者们,再见!

篇13:语文 -28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的 知: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思: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板书设计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 孔隙→ 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重点 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 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教具 CAI.课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一  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8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篇14:语文 -28 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山中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双龙洞到了! (板书:金华―罗甸―路上―)

明艳

二、学习课文。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叶老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

生:叶老游览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和内洞。(板书)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上节课我们已经随着叶老来到了洞口,在洞口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宽)洞口这部分我们是怎样学习的?(明确学法)

生:学习洞口这部分我们先找出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师: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请大家自学外洞这部分,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生: 高、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找一生读

师: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同学们自由读第四大段,说说孔隙给你什么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生:(窄小、低矮)(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

师: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此段中你喜欢的语句。

看电脑填空。

师: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第四大段。

师: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请大家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生:1、黑 漆黑一片  什么也看不见

洞顶的双龙

石钟乳和石笋  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看图片加深体会。

师: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师:让我们看投影中的句子,把它补充完整。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感情朗读。指读。

师: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

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搜集的材料很丰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  洞口 →外洞 → 孔隙→ 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语文教案-28 记金华的双龙洞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5: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案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介绍课文及作者

1.课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①读音

wānjírǔsǔn

蜿蜒即使石钟乳石笋

②新词

孔隙突兀森郁进

四、读熟课文

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

篇16: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杜鹃、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难点

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杜鹃、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及图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语。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那狭窄的双龙洞。(板书:17记金华的双龙洞)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考入草桥中学。19,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新课教学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鹃、臀、蜿、蜒”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这些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会比较好。也可以让学生用联想法由一个字联想到多字加以区别分析。)

(1)读准字音

浙江一簇臀部漆黑蜿蜒杜鹃宽窄肩背

移动额角陆续石钟乳石笋变化多端上源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簇笋”,翘舌音“浙窄乳”等。

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臀窄”。

“臀”上下结构,笔画较多,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窄”上宽下窄,下面的部分是“乍”,不要写错。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拥挤:(人或车船)等挤在一起。地方相对较小而人或车船等相对较多。

(2)空隙:指中间空着的地方;尚未占用的时间;空旷间隙;相似的情况或状态再现的时间间隔。

(3)稍微:表示数量少或程度浅。

(4)蜿蜒:上下起伏,曲折像蛇类爬行的样子。

(5)依据:基础,按照。

(6)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突兀,山峰高高耸起的样子;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

(7)石钟乳:在溶洞里常见到,形如寺庙里的大钟,也叫钟乳石。

(8)石笋:指的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一种钙沉积、形成像笋子一样的石头。

(9)名目:事物的名称。

4、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4、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5、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叶圣陶先生一道欣赏了美丽的溶洞景色,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溶洞里面去看一看,看看那里到底有多么神奇,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那里看看!

篇17: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过程,重点了解内洞的景象。

3、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欣赏文中的好词好句。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过程,重点了解内洞的景象。

2、欣赏文中的好词好句。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顺序)

沿途 明艳

外洞 宽大 黑大 美好

孔隙 窄小 双龙

内洞 奇特 石钟乳 石笋

篇18: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原文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课后练习题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 )花朵和叶子,( )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 )不比作什么,( )很值得观赏。

二.《记金华的双龙洞》有两条记叙线索:一条是游览顺序,一条是泉水流经的路线。请你在第一行括号里写出游览的景点,在第二行括号内填写泉水流经的地方。

金华城五公里( )五公里( )―( )―( )―( )

( )―( )―( )―( )―(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路上景物的特点是( ),外洞的特点是( ),孔隙的特点是( ),内洞的特点是( )、( )、( )。其中( )和( )是重点,写得很具体。文章借溶洞抒发( )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叫做( )。

四.回答。

课文是怎样把孔隙的“小”具体写出来的?

五.总结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六.写一篇文章,向你的亲友介绍你游览过的一处景点,要按一定顺序写,把景点的特点写具体。

【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三、教学提示

1.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岩洞,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播放录像带。没有条件看录像也可以看幻灯片。连这条件也不具备的,教师可搜集图片让学生看。总之,应当有感性的材料供观赏。

2.写双龙洞沿途景物要让学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3.学完这课书,教师给学生组织一次旅游,可近距离的,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1.小学语文反思性周记

2.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后记

3.小学语文教学后记

4.小学语文教学后记范文

5.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周记

6.花信年华的意思及解析

7.小学语文知识课件

8.小学语文好孩子课件

9.小学语文鲸评课稿

10.小学语文活动教案

篇19:《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

2、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3、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4、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

1、了解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山路上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双龙洞。

(板书:金华→罗甸→山路)

二、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顺序,明确学习重点

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四至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用圆圈在书上圈出。

(学生按教师提示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2、作者运用六句话把描写这些景点的段落连接起来,默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他们的作用:

⑴ 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学生朗读。

⑵ 教师:

这样各段落构成一个整体,使课文的结构显得更加严谨。

3、过渡:

作者重点描写了外洞、孔隙和内洞,这三处景观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写法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外洞有什么特点?

⑴ 学生汇报。(板书:宽敞)

投影: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教师:

运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表达更清楚。

⑵ 通过朗读表达你对外洞宽敞特点的理解。

过渡:

外洞高大,让人豁然开朗,内洞却有另一番景象!

2、默读文章第六、七自然段,概括内洞的特点:

⑴ 学生汇报谈体会。(板书:漆黑、宽广、奇异)

⑵ 投影文字、图片,学生谈感受。

投影:

黄龙、青龙、神仙、动物、宫室、器用、名目四十多。

教师: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也可以使表达清楚、明白。

⑶ 自由朗读指名读。

小结学法:

写什么有什么特征怎样写具体。

四、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教师:

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相隔,形成了一个特别的通道孔隙。这是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堪称游览方式的一绝,有水石奇观之美誉。

1、自学第五自然段,概括孔隙的特点:

(板书:低矮、窄小、昏暗)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投影:

⑴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⑵ 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擦破额角,擦伤鼻子。

3、朗读体会:

教师: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作者写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都是为了把孔隙底矮、窄小和昏暗的特点介绍清楚。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数字说明、举例子和借助对其他事物的描述体现本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4、写作练习:

⑴ 出示话题。

⑵ 口头表达。

⑶ 出示范文。

⑷ 动笔练习。

⑸ 交流指导。

五、总结所学

1、抓住事物特点,把一事物写具体。

2、教师画图,引导再读书。

六、布置作业

修改短文

【板书设计】

篇20:记金华的双龙洞详细公开课教案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详细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个字。激发同学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了解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4、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发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使同学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发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仿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投影、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和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二、介绍作者及溶洞:

师:在去之前,我们得先做准备工作。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1、了解叶圣陶爷爷。

2、了解溶洞。

三、自同学字、新词。

1、自读课文,画出并分析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自学情况:(1)分析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课文

(3)理解生词

四、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配乐朗读课文

2、同学自学:(1)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什么?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3、在小组中交流自学收获。

4、教师指导

游览顺序:路上见闻→外洞→由外洞进内洞(孔隙)→内洞→出洞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只是蒙着面纱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下节课,我们要真真切切的游览一番。期待吗?

六、作业:

A、誊写生字、新词

B、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同学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发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了解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细细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的路线。

二、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1、小组合作,填好课后一题的表格。(表格如下)

游览的地方

看到的

听到的

感受到的

2、任选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指导。

重点指导以下内容:

(1)路上的见闻:

①理解句子“眼前一片明艳”;“一路迎着……变换调子。”

②有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感受作者的心情。

(2)外洞:

①理解句子“洞口很宽,像……。走进去,仿佛……”,体会打比如的独到之处。

②有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感受作者的心情。

(3)由外洞进内洞(孔隙):

①孔隙的特点及作者的感受。

②孔隙的写法

③有感情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及作者的感受,要感同身受。

(4)内洞:

①内洞的特点及作者的感受。

②双龙洞的由来及溪水的源头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读完以后说说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揣测文章连段成篇的方法。

(1)小组合作,完成课后2题。

(2)教师指导: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理解过渡句的作用

(3)教师引导:我们是按游览的顺序分析文章的,这篇文章还有一条线索,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找一找这条线索,下节课我们交流。

(4)教师总结: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身的感受。

三、总结:

1、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2、师语: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四、作业: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

C、找文章的另一条线索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2、说话练习:介绍双龙洞。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的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通过记叙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3、请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4、课文是怎样把几局部内容连接起来的?(过渡句)

5、汇报:泉水流经的路线

6、教师总结:文章把这两条线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作者正是“一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二、说话训练:

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扮演。)

三、写作训练:

1、同学自身读描写“孔隙”的一段。

2、说说“孔隙”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3、教师说明:既可以学习“孔隙”写法的一种方法(如:借其它事物描写本领物),也可以学习“孔隙”写法的两种方法,还可以把描写孔隙的方法与学过的其他描写事物的方法结合(如:用数字说明、打比如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课后4题(仿写“孔隙”)

板书设计:

5、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外洞(洞口) 由外洞进内洞 内洞 出洞

映山红 突兀、森郁 窄 漆黑

油桐花 宽 、大 挤压 双龙、石钟乳、石笋

比外洞大

溪流 泉水 泉水 泉水

(变换调子) (靠洞右边) (孔隙流出) (缓缓、源头)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说课稿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案设计(精选2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案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