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化学的说课稿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抽抽Bear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化学的说课稿(共含10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抽抽Bea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有关化学的说课稿

篇1:化学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

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回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小结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板书]课题2:元素

[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板书]一、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补充说明]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

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回忆]课本P69小注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板书]2.特点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板书]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请看下列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①水是由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2个元素。

[学生回答]

①错误。改正: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错误。改正: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提问]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

[回答]应该不是。

[介绍]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投影]放映教材图4-4的放大图

[分析该图并由学生说出从该图中得到的信息]

[可能有的回答]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小结]通过分析可见,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板书]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过渡]那么,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分布情况又怎样呢?

[学生阅读P72资料]

[活动与探究]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食品、药品的说明,查找其组成元素。

[学生活动]……

[回答]1.阿莫西林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硫。

2.罗红霉素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

[小结]很多的资料表明,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物质,均由有限的一百多种元素经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可见,正是这100余种元素组成了我们周围绚丽多彩的世界。

[过渡]请大家结合前面有关分子的知识与本节课有关元素的知识,共同来看下面的讨论。

[投影]展示“讨论”。

[讨论]下述化学反应中;

水氢气+氧气

(H2o)(H2)(o2)

硫+氧气二氧化硫

(s)(o2)(so2)

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有不同意见者补充说明]

[回答]上述两个反应,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讲解]第一个反应中,反应物是水,由水分子构成;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第二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分别由硫原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生成物是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

在第一个反应中,水中的氧和氧气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水中的氢和氢气中的氢同属于氢元素。第二个反应中,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同属于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同属于硫元素。

[小结]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元素并没有发生变化。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物质的构成可用原子表示,现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

用原子表示物质的构成和用元素表示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区别呢?

[板书]4.原子和元素的区别:

[学生思考]

[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原子时只能

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请看下列表格:

[投影]展示下列表格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原子

概念间的联系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即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及举例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如可以说,“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里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

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②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a.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

b.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

c.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答案]a.错误。改正: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元素和汞元素。

b.错误。改正: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错误。改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补充]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

宏观→物质→元素→组成

微观→分子→原子→构成

[过渡]了解了元素的定义以及它的特点后,我们再来看元素的表示。“知识是无国界的”,

但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若用各自的文字来表示,则给学术交流带来很多的不便,从而也会阻碍化学前进的脚步。所以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

[板书]二、元素符号

[阅读]请大家阅读P73资料,了解元素符号的来源。

[学生阅读后,请学生简要陈述元素符号的来源]

[陈述]1.最先研究元素符号的是道尔顿,他曾用图形加字母的方式作为元素符号。但随着发现的元素越来越多,符号设计越来越复杂,这种符号不便于书写和记忆,未能广泛采用。

2.现在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书写时要大写。如,

氧o,氢H,碳c。

3.若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如,铜cu,钙ca,氯cl。

[总结强调]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第二个字母一定要小写,即“一大二小”。

[板书]1.表示: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氧o,氢H。

若第一个字母相同,附加第二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过渡]知道了元素符号的写法,还应该知道元素符号的读法。

[板书]2.读法

[请同学们读出下列元素符号]

HcucaNsNa

(注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很可能会读成该字母的英文读法,一定要及时纠正过来.并加以强调)

[强调]元素符号在渎的时候就应该渎成该元素的名称,而不能读成英文字母。如,c读碳,s读硫,cu读铜,等等。

篇2:化学说课稿

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 氧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 氧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氧气的制法的性质,对学生进行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手段:本节课设计投影机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氧气占21%,工业上就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空气制取氧气的。那么医院用的氧气是不是利用空气制取的呢?如果不是化学实验室里是怎么样把氧气制取出来的呢?又是怎么样收集的呢?设置这些问题是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性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汾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新课讲解: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阅读课体第17页,氧气的工业制法。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速度,说明制取氧气的速度慢,时间太长。加热二氧化锰又说明受热不产生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制取氧气。而且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说明了二氧化锰的作用。导出了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的概念。让同学们总结回答。这样增加了对综合知识的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通过氧气制法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便能灵活运用这一知识来制取一些气体,并运用这些知识在科学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向学生简单扼要的介绍氧气的应用,使学生知道一些氧气的化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建设家园的教育。

3、归纳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4、反馈练习:

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设计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5、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使学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系统。

篇3:化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这节课的设计和处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了氧气和水两种自然界常见的物质之后,我们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安排。通过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为后面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和金属的冶炼做了很好的铺垫。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能力。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我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技能 知道碳的化学性质,能准确描述有关实验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能运用碳的化学性质分析解释有关现象和问题。

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碳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碳的化学性质。难点: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二、学情分析:

1、学情调查 九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教材中学生已经获得了不少有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所以学习起来相对简单易于接受。

2、教法和学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以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采用问题引导探究策略:通过设计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参与课堂,在体验和感受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流程

我们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以“碳的化学性质”为中心,结合我校的四步教学法将整堂课设计成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探求新知→拓展应用→反思提升

环节一: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通过学生表演自编小品引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开始学习。

环节二:探求新知

碳的稳定性:首先利用图片设置问题引发思考,引入常温下碳具有稳定性,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性质的理解。我们把学生带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明确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当然通过这几幅古代字画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碳的可燃性:紧接着追问如果温度升高碳的化学性质是否会改变呢?顺利过渡到第二个化学性质碳的可燃性。并结合生活中吃烧烤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例和学生一起探究氧气不足生成一氧化碳带来的危害。并结合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探究为什么碳和氧气反应有时生成二氧化碳、有时却生成一氧化碳。得出相同的反应物由于条件不同,现象不同产物也不同的结论。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而服务的深刻道理。

碳的还原性:碳的还原性是本课的难点,不但还原性难理解而且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也不好做。这个实验本身是演示实验,它不属于初中化学学生必做的八个实验中任何一个,所以我们没有设计为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做演示实验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实验的危险性,另一方面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也规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我们用酒精喷灯代替酒精灯用时短现象明显,有利于实验结束后有充分的时间分析实验从而引出还原性这一概念。还原性这一新的概念学生刚开始接触理解不透彻,只抓住要点点到为止,我们不再进行扩展。因为以后还会学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所以仅以炼铁为例简单说明即可。

环节三:拓展应用

有个成语叫“学以致用”所以根据本课题知识点我们设计了几个有梯度的习题对碳的.化学性质加以巩固和理解,并适当延伸为下一课题的学习做铺垫。

环节四:反思提升

在这一阶段利用本课最后几分钟开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研讨,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化学,结合本课内容倡导低碳生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四、板书设计

板书采用框架式呈现给大家,这样设计既清晰又简洁,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的同时,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们团队对这节课的设计和处理,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4:化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几种重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合金。在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氧气、氢气和碳三种非金属单质,在此处又学习金属材料,使整个初中的化学教材,既有一定的非金属元素知识,又有一些金属元素的知识,这样,使整个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内容就比较完整了,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习的全面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能区分生铁和钢,认识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材料的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三、目标重难点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

重点的突出、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采用科学探究和分析归纳的教学方法。

目标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点的突破、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准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分析归纳的方式来学习。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设计意图、

通过教学,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教学活动层次逐步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最佳兴奋的状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来。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五、说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是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由于本课实验的探究的内容很多,学生的思维又特别活跃,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逐步得到发展。

这时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和见过部分金属,但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认识不够深刻。他们喜欢探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但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方法和总结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等方面均有欠缺,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所以我准备让学生采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收集资料,整理归纳,小组讨论及交流分享等学习方法。

篇5:化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对电池也有所了解。学生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学生对本节课会有所期待。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 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② 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 过程与方法

① 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 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② 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该内容特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电子在原电池正负两极转移的微观模式。

五、说教法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说教学过程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一)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建立新思维

我邀请学生一起动手利用西红柿,苹果让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在这个现象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1) 引导学生复习金属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提出问题:

锌和稀硫酸反应的类型属于哪一类?

这个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用双线桥法表示锌和稀硫酸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以及数目?

(2) 通过分析锌和稀硫酸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做出大胆的假设:如果让锌失去的电子在闭合回路中发生定向移动,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从而引导学生设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计出电子定向移动的闭合回路,得到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图。

(3) 通过分析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产生电能,依据能量守恒原则,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那么电能到底是什么能转化而来的呢?和学生一起分析从而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这种通过问题情景的引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二) 师生互动,传授新知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分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部分。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分组探究,再结合设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1. 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教学:

教材中“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我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依据之前设计出的铜锌原电池装置提出回题:如果更换铜锌原电池中的部分电极材料,那么电流计的指针依旧会发生偏转吗?得到实验方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设计的实验方案,我把学生分为四大组,共八个实验,通过分组对比实验,根据实验现象的不同,分析可能的原因,交流讨论,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2.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

原电池原理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动画演示,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微观示意图,使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原电池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如电子的定向移动,以及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引导学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在初中物理已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通过电流的方向来确定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总结判断正负极的其他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最后利用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解释在新课之前的实验现象,说明苹果,西红柿中含有电解质溶液,和铜片、锌片以及导线共同构成了一个原电池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使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通过这个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篇6:化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和功能

本节内容是继烷烃之后,向学生介绍不饱和烃和烯烃的概念,乙烯的分子结构、和乙烯的化学性质。在乙烯的化学性质中,又介绍了另一种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加成反应。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烷烃之后,已初步了解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的情况下学习的又一类烃,在教材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且本节内容所涉及到的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产品,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能源、药物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乙烯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究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式

2.掌握乙烯的氧化和加成反应

3.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三维想象培养

过程与方法:

1.准备地观察实物、模型

2.利用模型法帮助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具体和抽象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有机化学的入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有序、认真的学习态度

2.通过分子节后模型,意识到化学世界的外在美

3.通过乙烯用途的学习感受化学学科对社会生产生活得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乙烯的化学性质和加成反应

教学难点:乙烯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

二、说教法:

1.本节内容涉及到乙烯分子的结构问题,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在教学中可多使用球棍模型,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结合多练习、多对比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的知识。

2.本节内容涉及到乙烯的化学性质实验。通过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乙烯的化学性质。

3.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用计算机课件模拟乙烯的加成、加聚反应。其主要作用在于突破难点,化小为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或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发展。

三、谈学法:

1.观察法:通过观察分子结构模型,掌握物质的分子结构特点;全面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对比学习法:通过对比学习,掌握乙烯、甲烷燃烧火焰的情况。在介绍加成反应时,与取代反应对比。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活。通过对比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学习法: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引言]用一个塑料袋将青香蕉密封起来,在袋内充入少量乙烯气体,或放入一个熟的香蕉,成熟的水果自身能释放出乙烯,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引出本节的主角——乙烯。

[多媒体展示]各种塑料图片。引起学生更大兴趣。

[板书]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思考与交流](乙烯与苯的用途)体会它们作为基本化工原料的重要价值。

[板书]一、乙烯

[讲述]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中国现有的乙烯生产能力为600.5万吨/年,即便加上目前正进行扩能改造的产能,也不过1112万吨,而有数据显示,目前乙烯年增长率达8.5%,估计在20xx年乙烯年需求量将达到1500万吨,国内产能仅能满足市场需求的50%左右。目前还需大量进口。

[科学探究]椐图3-6进行石蜡油分解实验:

[观察现象]1、气体使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褪色。2、燃烧冒黑烟。

[质疑]以上气体是烷烃吗?为什么?

[释疑]产物中含有与烷烃性质不同的烃。研究表明,石蜡油分解的产物主要是乙烯与烷烃的混合物。

[板书]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烃类叫做烯烃,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

[展示样品]让学生观察乙烯的颜色、状态,并嗅气味,小结物理性质。

[板书]物理性质:无色气体,稍有气味,密度是1.25克/升,比空气略轻(分子量28),难溶于水(排水法收集乙烯)。

[展示]乙烯分子的模型,练习写结构简式(参见投影):

[讲述]实验表明,乙烯是一种不饱和烃,分子里的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双键里其中一个键容易断裂,能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结合。

[演示]乙烯与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反应:

[现象]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颜色褪去。

[演示]乙烯在空气中燃烧,观察现象:

[现象]:火焰明亮,有黑烟生成。说明含碳量较大,部分碳没有充分燃烧。有水生成(火焰的上方罩一干燥表面皿观察)。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用附有氢氧化钙液滴的表面皿观察)。

[板书]1、乙烯的氧化反应

[讲解]乙烯中碳碳双键在酸性高锰酸钾作用下,可断裂而被氧化,而使其褪色。另外,乙烯还能进行催化氧化等等。

2cH2=cH2+o22cH3cHo

[板书]2、乙烯的加成反应

[动画]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

[讲解]乙烯分子在溴的攻击下,c=c双键里的其中一个键容易断裂,同样溴分子在乙烯的作用下,Br—Br键也会逐渐断裂,两个溴原子分别与两个不饱和的碳原子结合,生成无色的1,2一二溴乙烷。

师生共同小结给出定义: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别的物质的反应,叫做加成反应。

[板书]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常见的加成试剂有:H2、Hcl、H2o等等。

[思考、练习]1、如何鉴别乙烷与乙烯?

2、完成方程式:

cH2=cH2+H2

cH2=cH2+Hcl

cH2=cH2+H2o

[投影]

[小结]乙烯的加成反应在实质上是c=c双键容易断裂,能够分别与其它的原子或原子团结合成新的共价键,说明乙烯的化学性质比乙烷活泼。

3、聚合反应

在适当的温度、压强和催化剂条件下,乙烯双键里的一个键全断裂,分子里的碳原子能互相结合成为很长的链。这种聚合反应也是加成反应,简称加聚反应。

[小结]由于乙烯分子里的c=c双键里的一个键容易断裂,能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因此,乙烯的化学性质比乙烷活泼,能发生加成、加聚和氧化反应,另外从乙烯的活泼性和还原性也充分说明乙烯是含有双键的不饱和烃。

[阅读]课本63页第一段乙烯的用途

【板书】三、乙烯用途

做催熟剂,乙烯主要来源于石油,指出:乙烯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水平。

【课堂小结】乙烯能发生氧化反应、加成反应、加剧反应。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一课时:乙烯

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烃类叫做烯烃,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

一、物理性质:无色气体,稍有气味,密度

是1.25克/升,比空气略轻(分子量28),难溶于水(排水法收集乙烯)。

二、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燃烧;

2、乙烯的加成反应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常见的加成试剂有:H2、Hcl、H2o等等

3、聚合反应

三、乙烯用途:

做催熟剂,乙烯主要来源于石油,指出:乙烯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水平。

小结:乙烯能发生氧化反应、加成反应、加剧反应

篇7:化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空气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二和课题三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初三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2)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学法指导目标:

在学习概念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时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指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3、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中学生需要重点掌握和理解的内容,那么本课的重点是: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是一节课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易混易错的知识,所以我认为本课难点是: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二、学情分析

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三、教学方法、手段

1.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与讨论。

2.说学法

我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合作探究法、阅读法、实验法等。

3.教学手段

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

四、教学设计

在这一部分呢,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实验导入,引出新知---科学探究,学习新知---实践操作,运用新知---联系实际,拓展新知。

(一)、实验导入,引出新知

课件出示:(1、小实验:尽可能长时间的屏住呼吸,之后谈谈自己憋气的感受。

2、说说你对空气的认识。)

以一个小实验导入,让学生尽可能长时间的屏住呼吸,之后谈谈自己憋气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空气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小学自然等学科的学习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让学生说说对空气的认识。

设计意图: 以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二)、科学探究,学习新知

在这个大环节中我设置了两个探究活动。

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讨空气成分

课件出示:1、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

2、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列举实例和叙述实验, 证明空气的存在。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空气的成分与含量,之后教师小结并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让学生以具体的例子为感知对象,形成对混合物、纯净物的认识。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从而也突出了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搜集证据的能力。

探究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在认识空气成分的基础上,我将问题引向深入:

课件出示:

1、空气的成分是怎样发现的?

2、如何测定空气的中氧气的含量呢?

让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并思考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这部分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我采用师生互动的方法,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总结实验思路,从而攻克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件出示:

((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出示实验装置,药品。(4)注意事项。

(5)实验步骤,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6)现象描述;

(7)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重点讲解:

(2)实验原理,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路:

a.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又不产生新的气体?

b.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c. 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

(4)在强调注意事项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实验要求,小组分析确保实验成功应注意的问题,在讨论如何检查气密性时,学生出现了困难,我先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到必要时进行示范。

(7)重点讨论:同学们实验结果差别较大,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各抒己见,我则适时引导补充。

课件出示:

反思:做这个实验时如果进入的水达不到1/5,是什么原因呢?红磷的量为什么要过量?

师生共同反思、讨论,总结原因。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三)实践操作,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练习题

在本环节我利用课件出示这样的习题。在做题之后,我与学生共同进行信息反馈,对于学生出现有争论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知识的碰撞中产生结论。我根据学生思维方式、答题方式、解题方式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设计意图: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了重、难点;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情况,及对实验现象的判断和记忆。

(四)联系实际,拓展新知

课件出示:

1、思考题: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对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什么要求?

2、家庭小实验:自己设计一个可行的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并动手做一做。

3、课后查阅和整理关于空气中各种成分的用途及保护空气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系统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扩大知识面,进一步促使他们将知识转为能力。

【板书设计】

一幅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这节课的板书我主要以蝴蝶寓意以情,鼓励学生要像蝴蝶的蛹一样不畏漆黑,敢于展翼飞向光明。

五、教学感悟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在科学史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实用性、创造性三元思维,并通过学生的亲身探究、设计、动手操作实验,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学间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学生动手实验时间不好控制,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在以后的实验课中,我会对学生进行实验的时间进行明确的要求,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指正!

篇8:化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铝的重要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氧化铝,氢氧化铝,铝盐-明矾等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金属铝的化学性质,以及金属钠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基础上,对金属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它侧重于使学生理解怎样去学习金属元素和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变化,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元素和其化合物的应用价值,为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也是化学概念和理论的用武之地,为以后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过渡】接下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学生已学习了铝的化学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模式,这为本节课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奠定了基础。但两性化合物这个概念学生并没有接触过,要想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个概念,就需要利用好化学学科的典型手段——实验。教材中对铝的.化合物性质的探究,尤其是对氢氧化铝两性的探究,是这一块内容的重点,在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要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对以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过渡】结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氧化铝的主要物理性质;(2)学会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及Al3+的鉴定方法(3)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掌握Al2O3和Al(OH)3的分别与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4)知道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用途,知道明矾的相关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设计实验来判断两性化合物并验证其性质,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正确的实验操作,合理的实验设计和分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设计实验,体会通过实验发现物质性质的过程;分析铝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学会辩证的认识事物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Al(OH)3的制备

【难点】

Al(OH)3的制备,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过渡】根据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及教师观,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展示内容与先前学习的知识形成冲突认知冲突进行导入,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随堂实验、多媒体展示、启发法、比较、归纳分析、交流讨论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学习中要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在教学中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体验;在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做事。

本节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利用已学习的铝的化学性质,来动手实验获得氧化铝两性的知识。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学生相互讨论、自主探究、动手实验来完成氢氧化铝的制备,并获取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充分利用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多种探究活动来完成学习目标,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

【过渡】接下来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此环节中我准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导入。在课程开始前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铝制产品的图片。这与学生已学过铝的性质很活泼形成了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活泼的铝,怎么可以应有的这么广泛,激发对铝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探讨,开启了课堂教学。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此环节我将并应用已学的铝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借助实物、学生动手实验的方法进行教教学,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参与新知的建构。

1.实操结合,形成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观察氧化铝粉末实物,来认识氧化铝的物理性质。再通过结合导入时应用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哪些物质可以腐蚀这些产品。学生已有的铝性质的知识,进行动手实验,获得氧化铝两性的新知识。

2.实验探究,深化概念。

教师出示生活实物胃舒平,引发学生制备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铝,开启氢氧化铝知识的学习。

接着让学生围绕着氢氧化铝的制备进行讨论,学生得出有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到氢氧化铝,(1)用Al2(SO4)3溶液和NaOH溶液来制备。(2)用Al2(SO4)3溶液和氨水来制备。学生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得出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在制备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氢氧化铝可以溶解强氧化钠得新知,学生通过用氧化铝性质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实验验证,获取氢氧化铝两性的知识。最后教师总结,并补充氢氧化物的又一化学性质-不稳定性。

通过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学生已经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所以在铝盐知识的学习中,教师知识通过新闻实例引入明矾,学生自主学习的到铝盐的化学性质。

这一环节的设计中主要是使用了层层逼进进行探,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到淋漓尽致。为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加深了学生理解和掌握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知识。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在铝的重要化合物知识学完后为学生呈现两个题,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1.可溶性铝盐与NaOH溶液互滴时,其现象有何不同?你能否画出生成的沉淀与滴加溶液间量的图像关系并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若是偏铝酸盐溶液和盐酸互滴时现象又会如何呢?

2. 请完成下列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并写出上述转化图中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对本节内容加以巩固延伸。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结

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目的在于:1、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2、实施以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以图表的方式直观让学生清楚本节的内容要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布置作业: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本节课的课后作业预留了必做题及选做题的方式。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采用的是纲领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篇9:化学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一单元课题二。

本节说课共分八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化学 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会做实验,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应用化学原理的必不可少的途径,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本节内容主要是实现《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它是学习化学的初始阶段,也是学好化学的基本功训练阶段。在学生刚刚学习了化学的发展史,了解了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后,安排本节课,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亲自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体会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整个化学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学生存在着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学习的基础,但存在着局限性。本节课的两个探究实验都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寻求新知的,再加上八年级学生乐于探索,大胆实践的优点,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成功的关键;

2、能遵守实验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亲身操作、体会操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四部分: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

教学重点: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等基本操作的训练,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五部分:教学模式

本节采用的教学模式是:问题情境—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

之所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完成课程目标。

第六部分:教学手段

本节运用投影仪和下列实验仪器及用品: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石灰水

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直观、形象、简单、易于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第七部分:教学流程

分六个环节。

环节1:前测补救

①什么是化学?

②什么是化学变化?

这两个问题设计的理由是:它可以检查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同时,通过学生的分析回答,教师指出: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个你非常熟悉的化学变化,它是什么呢?大家听我讲一个故事:从前某国有一位使者出使到另一国,面见国王,国王有意刁难使者,于是出了这样一题:“我给你一块硬币,去给我买东西,并使买回的东西必须能充满整个皇宫。”同学们,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想一想买什么东西才能满足国王的要求,好使这位使者免遭杀身之祸呢?学生讨论,但提出的方案都一一被否决,最后教师点题:这位聪明的使者想了一下后,马上到集市买回了一根蜡烛和一盒火柴,并在皇宫点燃了蜡烛。小小的烛光充满了整个皇宫,解决了皇帝的刁钻难题。亲爱的同学们,烛光给皇宫带来了光明也给使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光明”——探索蜡烛燃烧。

这样,通过一个故事引入了新课,并使学生兴趣高涨,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

环节2、创设情境,提出猜想

同学们的桌上有你熟悉的蜡烛,你注意观察过它吗?

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探究一:蜡烛的外观,包括颜色、状态、形状、硬度、气味、溶解性、密度等;

探究二:蜡烛的燃烧过程中,火焰各层的颜色是否相同,各层温度高低如何进行实验验证?

探究三: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什么?如何验证?

探究四:蜡烛熄灭前和熄灭后形成烟的颜色如何?熄灭后的烟能否被点燃呢?

利用投影,出示问题,并持续实验过程始终,保证实验圆满完成。

问题提出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胆猜测。这个问题情境的设置,因为它的熟悉,能够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并使学生感觉到化学的生活化。

环节3、验证猜测,学生实验

第一步:知识准备,教师提出本节课用到的知识。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第二步: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过程。

在课前,学生有过预习,但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缺乏系统性,再让学生阅读教材,明确过程,使学生实验时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

第三步:设计实验报告。

由于学生第一次设计实验报告,教师指出设计重点。并提示可参照教材提示,也可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

第四步:设计方案,学生实验。

教师明确要求:提示学生观察时注意运用除味觉外的所有器官,尽可能从多角度对实验进行观察,注意观察的顺序和角度,做好记录。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实验,重点完成探究二和三的实验方案的确定。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活动,使学生感觉到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从而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理念。

环节4、交流与合作

组织学生将自己填写的表格与同学进行交流,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并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描述的体验。

此环节的设计,体现并促进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环节5、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验证猜测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描述,鼓励学生补充不足。

通过实验与分析,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解决投影中提出的问题。肯定优秀的设计方案。并通过探究三得出蜡烛的燃烧过程属于化学变化,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以巩固上节课对物质变化的学习,体现知识的联系。

环节6、知识回顾,总结提高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自己的收获,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鼓励优点,指出不足。

通过观察和学生总结,使学生感悟到学习化学时需要掌握以下要点:

① ①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以及如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及变化时伴随的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

③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现象,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及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避免有些学生只是出于好奇心,课堂看热闹,无收获的现象,使学生真正体会探究这一重要的学习手段。

第八部分:板书设计

我采用的是要点式板书,它简明扼要,突出体现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篇10:化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氯气的性质》,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 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与作用

本节课位于苏教版必修1专题2、第1单元的内容。本专题以宝贵的自然资源------海水为研究对象,引出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重要的化学物质,探究典型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氯气的性质》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知识,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后面钠、镁、铝、铁、铜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二、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应该达到如下的学习目标。

1、了解氯气的主要性质,认识氯气的用途。知道人们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主要途径是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氯气的性质》在整个高中化学化学教学中具有核心的地位,本节课的重点是氯气的化学性质。难点是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课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由于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这节课我采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归纳总结氯气的性质。

三、教学思路和过程

为了有效的完成学习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主要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巧妙的利用一些资料和现实生活中氯气的泄露,让学生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归纳总结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有毒,一定要强调闻有毒气体的方法,尽量避免对学生的健康造成危害,有意增加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较好的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2、理科课堂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见证奇迹的课堂,由于氯气有毒,我们化学组经过讨论不再用集气瓶收集氯气,而改用矿泉水瓶,口小密封性又好,尽可能减少氯气对环境的污染。向装有氯气的矿泉水瓶中加水,,奇迹出现了,水变成了黄绿色,瓶子变瘪了,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加深学生对氯气溶解性的认识,又为下一节课氯水性质的探究提供药品。

学生画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推测化学性质。

(1)、因为氯气有毒,同时又避免学习方法单一, 因此有关氯气化学性质的学习,我使用演示实验和播放录像资料两种方法。教师先演示两个实验:钠在氯气中的燃烧、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学生观察现象,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播放三段视频: 铜在氯气中的燃烧、铁在氯气中的燃烧、氢气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的爆炸

学生思考:

①、氯气与变价金属铁反应时,生成高价盐还是低价盐?对比初中铁与盐酸反应,铁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加深学生对氯气这一化学性质的理解。

2、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3、关于习题设计,我根据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和教学重点,设计针对性的练习,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4、小结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为什么氯气的性质很活泼?氯气有哪些性质?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说课到此结束

化学说课稿

走进化学实验室说课稿

初中甲烷化学说课稿

九年级上下册化学说课稿

化学《甲烷》的说课稿

《空气》九年级化学说课稿

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

化学必修二说课稿速率

运动的水分子化学说课稿

高二化学《铁和铁化合物》说课稿

有关化学的说课稿(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有关化学的说课稿,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