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八册《小珊迪》的说课稿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KILL4me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小学语文第八册《小珊迪》的说课稿(共含13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ILL4m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学语文第八册《小珊迪》的说课稿

篇1:小学语文第八册《小珊迪》的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小珊迪》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这篇自读课文介绍了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着弟弟没人照顾,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阅读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按叙述顺序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从文中受到感染,学习故事主人公诚实、善良的品质,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和交流,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创新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想象,培养学生创造心往一处想想象的能力。

三、教学支点

重难点:通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创新点:1、在小珊迪受伤,七个便士不知去向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2.在小珊迪临死时,从他的目光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空白点:在文章的结尾处,提供练笔机会,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留下空白。

四、教学过程

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1.教师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怀着沉重的心情)。

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毕业以后,他去德国的大公司寻找工作。第一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二家公司也拒绝了他,第三家公司还是拒绝了他。他一连找了20多家大公司,结果没有一家肯接收他。他想:凭自己的博士文凭和优异成绩,找一家公司应该没什么问题吧!但是,谁也没想到,他找的一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他。

2.让学生猜想,为什么德国那么多家公司都会拒绝这位中国留学生(学生的猜想可能有:看不起中国人、专业不对口、留学生要价太高、公司已经人满为患、公司不景气等)。

3.教师继续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这位中国留学生愤怒了!他对那家小公司的老板说:“请您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要拒绝我?”那位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找到了一份关于您的记录。记录显示,您在德国留学期间乘坐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中国留学生吃惊地说:“逃三次票算得了什么?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吗?”德国老板郑重地说:“是的!先生。我们知道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我们认为您缺了一样东西!正是您缺的这样东西,让我们德国人不敢聘用您。”

4.让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有些什么想法。

二、通读,潜心会文动真情

1.教师:同学们,我们这位中国留学生缺文凭吗?缺知识吗?缺能力吗?那他到底缺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小珊迪》这里去寻找答案。

2.学生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觉和心情的变化。

3. 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注意下列语句的朗读指导:①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a、请注意冷的感觉。b、体会一下,那么冷的天,小珊迪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说话能这样轻松、这样有力吗?c、人在发抖,嘴唇在发抖,声音也在发抖。要读出这样的感觉。)

②“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我可以给您去换零钱。”(a、请注意饿的感觉。b、饿了还有力气吗?饿了还会大声说吗?c、他是怎么说的?是乞求说。怎样的请求叫乞求?可怜地请求、恳切地请求、苦苦地请求、像要饭一样地请求,这才叫乞求。要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

③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说:“先生,我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a、请注意这是一个断了两条腿、快要死了的人说的话。b、请注意这是一个临死前还担心着弟弟、挂念着弟弟的人说的话。)

4.渲染氛围。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怜的孩子死了!(全体女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敬的孩子死了!(全体男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善良的、诚实的、守信的孩子死了!(全体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参读,一字一句总关情

1. 教师充满悲痛、充满崇敬、充满怀念地诉说:小珊迪死了。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他死了!除了他的弟弟小利比,除了故事中那个买火柴的我,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死了,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是因为什么死的。但是,故事中的那个我,却被小珊迪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他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双充满乞求、充满善良、充满感激的眼睛。他想为小珊迪画一张像。他想把小珊迪的这张像永远放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天天看到他,天天想起他。他会画一张怎样的像呢?

2.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笔一。

请用课文中描写小珊迪外貌的`词句,写一段关于小珊迪外貌的话。

(小珊迪的外貌拟写如下:小珊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虽然被冻得发青,但他的面容是那样的诚恳,他的神情是那样的使人信任,他的眼中充满了乞求、充满了善良、充满了感激。)

3.当堂交流学生的小练笔,教师作随机点评。

4.教师深情地诉说:看来,小珊迪的外貌已经深深地印入了我们每个同学的脑海。听着大家的发言,我们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又一次看到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

四、研读,设身处地悟深情

1.教师充满深情又若有所思地诉说:为了找还那四个便士,找还那部分不该属于他自己的钱,小珊迪被马车轧断双腿、不幸死去了。我在心里默默地想,如果小珊迪不急着把四个便士还给人家,他就不会被马车撞倒,他就不会死去。我又想,小珊迪难道真的不需要那些钱吗?

2.学生默读思考,画出有关语句仔细体会。

3.组织全班交流。

①从“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②从“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③从“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打算买一盒”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④从“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⑤从“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⑥从“他俩是孤儿,父母早就死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⑦从“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⑧从“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⑨从“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4. 教师动情地、肯定地诉说:是啊!正像大家刚才分析的一样,其实小珊迪非常需要钱。他需要钱去购买衣服御寒,需要钱去购买面包充饥,需要钱去医治自己的双退,需要钱去照顾自己的弟弟。他还需要钱去上学,需要钱去游玩,需要钱去过一种幸福的生活。他真的太需要钱了!这样一个需要钱的孩子,当他被马车撞断双腿,当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找不到了、有七个便士也找不到了的时候,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学生完成课堂练笔二。

一辆马车把小珊迪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小珊迪心里想:

(学生练笔拟写如下:1.糟了!便士!便士!那些便士哪儿去了?我拿什么钱去还那位先生呐?2.我的腿不能动了。我怎么办呐!那位先生还等着我回去还他四个便士呢。3.我的腿断了。我会死吗?我要是死了,那位先生的钱怎么办呢?我可怜的弟弟怎么办呢?4.先生,您一定等急了吧。我真想马上把钱还给你的,可我被马车撞了,我不是故意的。5.人穷志不能穷。我虽然被马车撞了,可能会死去。但那位先生的钱我一定要还给他,我不能让他瞧不起我们穷人的孩子。)

5.组织全班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

五、精读,含英咀华品至情

1.教师充满敬意地诉说: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可敬的孩子!即便是在自己遭遇车祸、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尽快把钱还给人家、是自己弟弟今后的生活。难怪故事中这位买火柴的先生做出这样的判断。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①指名诵读此句。

②把“诚恳”的意思、“信任”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③把“断定”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④把“他”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⑤把“不是那种人”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⑥你想突出哪种意思,你就怎么读。全班齐读。

2.教师设疑:他不是那种人!请问,他不是哪种人?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____________人。

3.指名回答,指名上台板书答案。

(预想的答案如下:坑蒙拐骗、人穷志短、惟利是图、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贪图钱财、不讲信用……)

4. 教师以一种坚定地、一气呵成的语气诉说:说得多好啊!他很穷,他非常需要钱。但他绝不是那种坑蒙拐骗的人!绝不是那种人穷志短的人!绝不是那种惟利是图的人!绝不是那种见钱眼开的人!绝不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绝不是那种贪图钱财的人!绝不是那种不讲信用的人!这样的孩子可爱吗?这样的孩子可敬吗?这样孩子我们会把他遗忘吗?不会!永远不会!(教师一边诉说,一边用粉笔在学生所写的答案上逐个打叉。)

5.学生全体起立,怀着敬意再次动情地诵读此句。

六、活读,妙笔且抒个中情

1.教师:我们忘不了这位可爱又可敬的小珊迪,我们也忘不了那位可怜又可悲的中国留学生。同学们,听了小珊迪的故事,你一定有话想对那位中国留学生说,是吧?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完成练笔三。

请给那位中国留学生写几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和想法。

叔叔,您好!

(学生练笔预想如下:1.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您缺的是诚实,缺的是守信。2.您真应该好好地读读《小珊迪》的故事。您身上缺少的东西,恰恰是小珊迪身上拥有的东西。3.您在哪儿跌倒,就应该在哪儿站起来。您在诚信这里跌倒,希望您在诚信这里站起来。4.做人要有骨气,做中国人更要有骨气。您失去了在德国公司的机会,可惜!您更失去了一个中国人在德国的骨气,可悲!5.痛定思痛,望您学一学小珊迪诚实的品质、守信的道德,学一学小珊迪人穷志不穷的骨气和精神,做一个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中国人。)

3.组织全班交流。

4.结课:同学们,让我们像小珊迪一样,多一份诚实的面容,多一点守信的品质吧。老师相信,拥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篇2:小珊迪

小珊迪

小珊迪

请双击页面,看看发生什么:-)

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1.教师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同学们,老师怀着沉重的心情,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毕业以后,他去德国的大公司寻找工作。第一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二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三家公司还是拒绝了他。他一连找了20多家大公司,结果没有一家肯接收他。他想:凭自己的博士文凭和优异成绩,找一家公司应该没什么问题吧。但是,谁也没想到,他找的一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他。

2.让学生猜想,为什么德国那么多家公司都会拒绝这位中国留学生(学生的猜想可能有:看不起中国人、专业不对口、留学生要价太高、公司已经人满为患、公司不景气等)。

3.教师继续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这位中国留学生愤怒了!他对那家小公司的老板说:“请您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要拒绝我?”那位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找到了一份关于您的记录。记录显示,您在德国留学期间乘坐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中国留学生吃惊地说:“逃三次票算得了什么?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吗?”德国老板郑重地说:“是的!先生。我们知道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我们认为您缺了一样东西!正是您缺的这样东西,让我们德国人不敢聘用您。”

4.让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有些什么想法。

二、通读,潜心会文动真情

1.教师:同学们,我们这位中国留学生缺文凭吗?缺知识吗?缺能力吗?那他到底缺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小珊迪》这里去寻找答案。

2.学生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觉和心情的`变化。

3.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注意下列语句的朗读指导:①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a、请注意冷的感觉。b、体会一下,那么冷的天,小珊迪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说话能这样轻松、这样有力吗?c、人在发抖,嘴唇在发抖,声音也在发抖。要读出这样的感觉。)

②“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我可以给您去换零钱。”(a、请注意饿的感觉。b、饿了还有力气吗?饿了还会大声说吗?c、他是怎么说的?是乞求说。怎样的请求叫乞求?可怜地请求、恳切地请求、苦苦地请求、像要饭一样地请求,这才叫乞求。要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

③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说:“先生,我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a、请注意这是一个断了两条腿、快要死了的人说的话。b、请注意这是一个临死前还担心着弟弟、挂念着弟弟的人说的话。)

4.渲染氛围。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怜的孩子死了!(全体女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敬的孩子死了!(全体男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善良的、诚实的、守信的孩子死了!(全体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参读,一字一句总关情

1.教师充满悲痛、充满崇敬、充满怀念地诉说:小珊迪死了。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他死了!除了他的弟弟小利比,除了故事中那个买火柴的我,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死了,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是因为什么死的。但是,故事中的那个我,却被小珊迪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他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双充满乞求、充满善良、充满感激的眼睛。他想为小珊迪画一张像。他想把小珊迪的这张像永远放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天天看到他,天天想起他。他会画一张怎样的像呢?

2.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笔一。

请用课文中描写小珊迪外貌的词句,写一段关于小珊迪外貌的话。

(小珊迪的外貌拟写如下:小珊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虽然被冻得发青,但他的面容是那样的诚恳,他的神情是那样的使人信任,他的眼中充满了乞求、充满了善良、充满了感激。)

3.当堂交流学生的小练笔,教师作随机点评。

4.教师深情地诉说:看来,小珊迪的外貌已经深深地印入了我们每个同学的脑海。听着大家的发言,我们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又一次看到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

四、研读,设身处地悟深情

&

篇3:小珊迪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纠缠、乞求、饱受饥寒、品质”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31课《小珊迪》。

(二)初读课文

1.小珊迪是一个英国小孩的名字,他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呢?

篇4:小珊迪

(4)再读课文,同桌讨论各段的段意

第一段(1~10)“我”没有零钱买小珊迪的火柴,他去找零钱却没有回来。

第二段(11~16)小珊迪的腿被马车轧断了,还派弟弟送回零钱,“我”去看望小珊迪,答应永远照顾他的弟弟。

第三段(17)“我”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他美好品质的赞美。

(三)布置作业

“预翱魏罅废?、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

1.自读第一段,思考: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珊迪是一个饱受饥寒的孩子?

用“______”画出

(2)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

明确:因为他饿极了。

(3)他几次请求先生买火柴?说话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明确:四次;请求的一次比一次迫切,话语一次比一次可怜。

3.指导用乞求的口气读小珊迪的四次对话。

4.分角色读对话。

5.小珊迪去换零钱,过了很久没回来,作者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的?(齐读第10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先猜想“可能上当了”,后来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呢?

明确:因为社会上有骗子,他怕上当,后来他想到小珊迪的精神和语言,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断定他不是骗子。

6.那么,小珊迪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默读第二大段,从中概括出来。

明确:诚实,善良

7.哪些事表现了他的诚实和善良?

明确:他为了找回零钱被马车撞伤了,还派弟弟送回零钱,多么诚实,他被马车撞断了两条腿,临死前还担心弟弟小利比无人照顾,是多么善良啊!

8.作者是怎么知道小珊迪受伤的?

明确:小珊迪的弟弟利比告诉他的。

谁能根据利比的话来想像小珊迪受伤的情景?

9.听了小利比的诉说,一种强烈的同情感在“我”心底升起,“我”让这个孩子吃了东西,然后和他一起去看珊迪。“我”在珊迪家里看到了什么?

明确:珊迪家里只有一张床,一张破方桌,方桌上有一支小蜡烛,发出暗淡的光,珊迪躺在床上,脸色苍白。

10.分角色读“我”和珊迪的对话,想想珊迪为什么目不转睛地看着“我”?

明确:因为珊迪临死时,最担心弟弟无人照顾,听说作者会永远照顾弟弟,他非常感激,所以目不转睛的'望着“我”。

11.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多么动人啊!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请同学们将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三)朗读全文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小结,通过精读课文,我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小珊迪在如此穷困的情况下,仍保持诚实善良的品质,是多么可贵啊!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 “小珊迪受伤回家后与弟弟的对话”。

3.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弟弟哪些美好品质打动了你的心?

(二)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各段写了什么内容?

2.文章重点写什么?

明确: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3.文章为什么还要写小珊迪饱受饥寒?

明确:第一段写小珊迪饱受饥寒,更能衬托小珊迪诚实,善良品质的可贵。

4.小结

小珊迪是穷苦的孤儿,他饱受饥寒,是多么需要钱啊!但在他身受重伤,知道自己就要死去的时候,还想着让弟弟把零钱给人家送去,这是多么诚实的孩子啊!珊迪虽然年纪不大,生活又很困难,可他处处关心、照顾弟弟。临死前最挂念的是无人照顾弟弟;当先生答应照顾他弟弟的时候,他又是那么感激,他心灵是多么善良、多么美好!

(三)指导复述

1.同桌的互练,要求做到,主要情节不走样,次要情节可适当增减,要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故事,同时尽量用上文中的好词佳句;语句要通顺连贯。

2.指名复述,按要求评议

(四).总结

从小珊迪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写日记,与珊迪比童年。

2.预习第32课《同一个名字》。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按时间分,按地点分。让学生明确分段方法是多种选择的。并指导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在精读课文时教师采取围绕重点进行阅读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带着语气分角色读对话及复述故事等手段让学生在读中悟出小珊迪在如此穷困下还保持诚实善良的品质。

探究活动

课后把小珊迪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人听,并询问他们听后的感想和他们讨论。

小珊迪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5:小珊迪

2.学生自学课文完成以下作业。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不懂的查字典;

(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检查自学情况

(1)正音:轧(yà)

(2)理解词义

乞求一一求别人给予,本课有哀求的意思。

纠缠――找麻烦。

信任――信得过,把事情交给他很放心。

目不转睛――指不转眼珠地看。

(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按时间分第一段(1~10)白天发生的事

第二段(11~16)晚上发生的事

篇6:小珊迪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3.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学习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罪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学习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人人都有幸福而美好的童年。在家里,得到爸爸、妈妈的亲切爱抚;在学校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关心。一年四季都有漂亮的衣服穿。天天生活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而小珊迪没有幸福的童年,在饥饿和痛苦中挣扎,但他却有纯洁美好的心灵。小珊迪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学习课文。

(二)指导预习。

1.认真读课文,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

(1)正音:

本课中的“缠、侍、质”是翘舌音,要读准。

还有些字声母读起来易错,或因字形相似易读错,教师应给予提醒。如:

珊:sh1n不读s1n,裸lu%不读k8。

(2)课文中有的生字是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如:便bi4n,轧y4。讲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如: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练习。

(1)填下表

(2)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质”,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有的字可以用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如:“纠”字是旧字“叫”把“口”字旁换成“纟”旁。“侍”字,把旧字“待”的“彳”旁换成“亻”旁就是“侍”。“掏”字,旧字“淘”把“氵”换成“扌”旁。

还有的字是旧字加偏旁。如:“几个”的“几”加上“饣”就是“饥饿”的“饥”字。“轧”字是“ ”加上“车”旁,就是“轧断”的“轧”。

(3)扩词

柴:柴草、柴垛、火柴、木柴。

纠:纠正、纠察、纠缠。

乞:乞食、乞讨、乞怜。

猜:猜迹、猜测、猜想。

(4)组词

(5)近义词

乞求--请求 诚恳――真诚

3.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以“猜想”和“断定”为例,分以下几步完成。

①感知课文的用法。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带有“猜想”和“断定”的句子,并思考“我”根据什么猜想自己可能上当了,又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②理解词义。让学生明确“断定”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判断,排除其他可能性;“猜想”则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估计、猜测,不排除其他可能性。

③变换词序。课文原句中,“猜想”和“断定”都在后半句,要求学生把它们放在前半句。说成:“我猜想可能上当了,因为我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因为我想到他那诚恳的面容和使人信任的神情。”

④课内迁移。出示下列句子,评议“猜想”、“断定”用得是否正确。

a 天很冷,小男孩的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我断定他一定是冷极了。

b 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到我,难受地哭了,我断定他已经快死了。

⑤补充句子。

c 老师今天没来给我们上课,我猜想( )。

d 我断定体育课在室内上,因为( )。

通过以上五步训练,以感知、理解到运用,由易到难,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训练过程。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乞求:请求给予。

饱受饥寒:形容饱受饥饿寒冷的折磨。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2.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清脉络。

1.老师范读课文,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从而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

(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听完老师范读后,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和初步的了解,可以归纳出:

(1)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他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

(2)全文一共有17个自然段。

教师小结:全文17个自然段写出了小珊迪的悲惨的命运,但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哪些事情体现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这样教师通过谈话,引入下一步骤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的1~10自然段。

1.引导学生小声地读课文,思考:

站在“我”面前的小男孩什么样?说明他的生活处境如何?

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重点词句回答上述问题。老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对比品读。

投影:

①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穿着一件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脚冻得通红。

②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教师采用先省略后补充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品味重点词在文中的作用。当学生读后,发现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只”、“又薄又破的”、“瘦瘦的”、“赤着的”这些词语后,一个饥寒交迫、生活境遇艰难的穷苦孩子的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语言的感情色彩也更加强烈了。这也是下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珊迪要“我”买他火柴的那些话,这些话语又说明了什么?

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小珊迪卖火柴时由“请”到“请求”再到苦苦哀求的话,体会此时小珊迪已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从小珊迪的外貌,可以见其“寒”,从其卖火柴时“请”、“请求”、“乞求”的语气可以见其“饥”,而且不是一般的“寒”和“饥”,而是“饱受饥寒”。

3.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此一个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的孩子,此时换零钱没有回来,“我”会产生什么想法呢?

投影出示重点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让学生讨论、思考:

(1)“断定”是什么意思?

(2)“那种人”指的是什么人?

(3)“我”怎样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学生经过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为理解和概括小珊迪的品质搭了一座桥。

“断定”是下结论的.意思。

“那种人”指的是用行骗的方法得到别人的怜悯,品质低劣的人。

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小珊迪的外貌和他卖火柴时的语气理解:

“我”是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让学生理解到:“我”是根据他的面孔和神情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联系上文,他的面孔是“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再联系他的穿着,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紫,靠劳动谋生的孩子,不是那种靠欺骗诈取钱财的人;他的神情从请求到乞求,迫不及待地要把火紫卖给“我”,并且不惜降低价钱,也说明了他不是那种人。

4.总结第1~10自然段的段意。

白天,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

5.指导学生复述第1~10自然段。

课文第1~10自然段写了三点:①从小珊迪的外貌说明他极其寒冷;②从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时的语气说明他极其饥饿。③从小珊迪换零钱没有回来,引起“我”的种种猜想。按照这个顺序学习复述课文的第1~10自然段。

(三)一个先令,引起了“我”对小男孩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他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学习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

小珊迪是在什么情况下叫弟弟给“我”送来买火柴找回的零钱的?

通过学生读课文,自己思考,集体讨论,让学生知道小珊迪是在被轧伤,帽子、火紫和另外几个便士丢失,而且在自己面临死亡的情况下,还让弟弟前来,把保存下来的四便士送还给“我”。

再读课文,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这表现了他什么美好的品质?

从他换零钱、受伤、还钱的一系列动作行为表现了他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个事情说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有道理的。

2.品读重点词句:

投影出示:

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学生读句子,思考讨论:

“目不转睛”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小珊迪为什么会这样看着“我”,他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知道了:“目不转睛”的意思是不转动眼珠地看。

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珊迪在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他的弟弟。联系上文理解:小珊迪和他的弟弟是孤儿。小珊迪惨遭车祸,在那个社会里,无人过问,足见社会的冷酷和不平等。小珊迪临死前担心的是他弟弟将来的生活。他的话,表达了他对弟弟的爱、深深的担忧和绝望。珊迪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决心照顾小利比。当小珊迪听了“我”的回答后,“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说明他对“我”寄予无限的希望。“目不转睛”体现着一种托负,一种信任,一种感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思考:小珊迪临死最牵挂的是弟弟,而不是病危中的自己,看出了他的什么品质?

4.总结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

通过晚上发生的事:小珊迪的弟弟替他把换来的零钱交给买主,并且交待了没及时送钱的原因,在伤势严重濒临死亡时还想着这件事,说明他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他临死还在牵挂弟弟,看出他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课文写了晚上发生的事,“我”对珊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5.练习复述,指导复述第11~16自然段。

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写了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复述时要强调:从其换零钱、受伤、还钱的一系列动作行为显其诚实;从其临死前对弟弟的关心显其善良。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难点

理解珊迪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

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饱受饥寒的小珊迪死了,但他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是对全文的总结。

(二)带领学生在弄懂每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投影三段的段意,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写下面的内容?

(1)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

(2)小珊迪换好零钱往回跑,发生了车祸。

(3)小珊迪的美好品质永远给人以教育。

2.根据三段的段意内容,归并目然段分段。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第1~10自然段):小珊迪要“我”买火柴,“我”没有零钱,小珊迪去换零钱,却没有回来。

第二段(第11~16自然段):小珊迪受了重伤,派他弟弟来送找的零钱,“我”对珊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珊迪的悲惨遭遇令人同情,他的美好品质永远给人以教育。

3.指导学生找一找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分: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

第一段表示时间的词:有一天。第二段表示时间的词:晚上。第三段表示时间的词:直到今天。

(2)按地点转移:找出表示地点变化的词:旅馆门前和旅馆里。

(三)指导复述课文。

在一段一段复述的基础上,进行全文复述,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把整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要求要怀着对小珊迪的深切同情,用被他的美好品质深深打动的心情,来讲这个故事。让每一个听故事的人也受到教育。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投影出示文章的中心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启发学生思考:

1.文章为什么要先写饥寒,再写其品质?

2.为什么要把这两者放在一个完整的故事中写?

让学生理解:这是事情发展的顺序决定了的。因为家里穷,所以才饱受饥寒;因为饥寒,所以才卖火柴;因为急于卖火柴,所以才发生了被车撞倒的灾祸;因为发生惨剧,所以才让弟弟去找“我”交还零钱;因为“我”被其诚实的行为所感动,所以才亲去探望,才亲睹了小珊迪临终嘱托的感人一幕。这些情节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一环扣一环地写下来的,先后有序,层次井然,不能颠倒。另外,写饥寒交迫的处境更能突现其高尚美好的心灵,小珊迪的诚实和善良正是在残酷的现实、巨大的惨痛中放射出更加美丽的光彩。

篇7:四年级语文小珊迪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每天穿着漂亮的衣服,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着无比幸福的童年。然而,在一百年前,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的童年却是灰暗的。有的为别人擦皮鞋,有的给被人卖火柴,他们大部分都是孤儿,小珊迪就是其中一个。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珊迪的童年,来了解他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叫叫他的名字吧!(板书课题:小珊迪)

2.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梳理课文(抓关键词语)

生说师板书关键词语:卖火柴、换零钱、轧断腿

3.请学生对照关键词语说,说得即简略又清楚

4.师:读了这篇课文,你们受感动吗?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引读这段话)

师:读了这段话,你觉得为什么学这个会深受感动呢?引出:

饱受饥寒

美好品质

三、精读课文,感受“饱受饥寒”

1.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看课文,饱受饥寒的小珊迪是怎么生活的,那些地方能突出“饱受饥寒”呢?你是怎么感觉到的。(找关键词)

2.生答。出示“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师:这些关键词如果去掉会变成怎样呢?你们再读一读,对比一下有什么感觉?

(更加形象、具体;更加突出小珊迪饥寒交迫)

师:是呀,如果主要到这些关键词语,我们的阅读会更加深入。

师:我们刚刚是从(外貌)上来体会小珊迪的饥寒交迫的,还可以从(语言)上体会到。

3.用“ ”划出小珊迪语言的句子。

4.出示小珊迪语言的四句话。自己读,关键词语能让我们体会到更多,你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一些什么呢?

请――请求(追问)其中还有一个词语是近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乞求”(板书“乞”,像乞丐一样请求)

师:哪个语气更强烈?(乞求)

师:你能读出这种越来越强烈的语气吗?

(师生互读,师读请求,生读乞求)

5.除了从外貌、语言上可以感觉到小珊迪的饥寒交迫,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

生回答。(动作上,“跑”)

从这个“跑”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跑出了他的饥饿

跑出了他的寒冷

师:是啊!我们现在可以的的确确感受到小珊迪饱受饥寒,可怜的小珊迪令我们深深同情,但他那美好的品质更令我们感动。(回到最后一段,出示。)

四、精读课文,感受“美好品质”

1.师:自己默读课文11――16段,其中哪一个画面最打动你,把他划出来。

生找到小珊迪临死前说的那段话。课件出示:“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2.师:谁来当当这个小珊迪,来读读他说的话。(2人读)

3.师:同学们,读着读着,你发现了吗?这段感人至深的话中就包含了小珊迪他的美好品质。

生说 (善良、关心亲人、诚实守信)

师:当时小珊迪他需要钱吗?那他为什么要急着跑回来?

(更加突出他的诚实、守信)

师:这里又出来一个跑,这一跑又跑出了什么?(诚实守信)

师:同学们,你看,小珊迪临终前的这段话竟包含着这么多美好的品质,让我们一起配合音乐读一读。(播放音乐)读出虚弱、担心的语气(引导学生理解)

五、情感升华

1:师:同学们。这么一个感动的故事打动了你们,也打动了老师,更打动了文中的“我”,学生读14--16段

2.返回到最后一段,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将永远打动我们的心。为了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几个便士,这饥寒交迫的孩子死了;为了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几个便士,这个拥有美好品质的'孩子死了。

3.总结

直到今天,世界上的孩子们大都拥有了一个美好的童年,都拥有了快乐的生活。可是这个故事依然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们,它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让我们对小珊迪说几句心里话吧?

篇8:语文 -31 小珊迪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3.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学习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罪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学习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人人都有幸福而美好的童年。在家里,得到爸爸、妈妈的亲切爱抚;在学校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关心。一年四季都有漂亮的衣服穿。天天生活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而小珊迪没有幸福的童年,在饥饿和痛苦中挣扎,但他却有纯洁美好的心灵。小珊迪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学习课文。

(二)指导预习。

1.认真读课文,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

(1)正音:

本课中的“缠、侍、质”是翘舌音,要读准。

还有些字声母读起来易错,或因字形相似易读错,教师应给予提醒。如:

珊:sh1n不读s1n,裸lu%不读k8。

(2)课文中有的生字是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如:便bi4n,轧y4。讲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如: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练习。

(1)填下表

(2)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质”,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有的字可以用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如:“纠”字是旧字“叫”把“口”字旁换成“纟”旁。“侍”字,把旧字“待”的“彳”旁换成“亻”旁就是“侍”。“掏”字,旧字“淘”把“氵”换成“扌”旁。

还有的字是旧字加偏旁。如:“几个”的“几”加上“饣”就是“饥饿”的“饥”字。“轧”字是“ ”加上“车”旁,就是“轧断”的“轧”。

(3)扩词

柴:柴草、柴垛、火柴、木柴。

纠:纠正、纠察、纠缠。

乞:乞食、乞讨、乞怜。

猜:猜迹、猜测、猜想。

(4)组词

(5)近义词

乞求--请求 诚恳――真诚

3.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以“猜想”和“断定”为例,分以下几步完成。

①感知课文的用法。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带有“猜想”和“断定”的句子,并思考“我”根据什么猜想自己可能上当了,又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②理解词义。让学生明确“断定”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判断,排除其他可能性;“猜想”则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估计、猜测,不排除其他可能性。

③变换词序。课文原句中,“猜想”和“断定”都在后半句,要求学生把它们放在前半句。说成:“我猜想可能上当了,因为我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因为我想到他那诚恳的面容和使人信任的神情。”

④课内迁移。出示下列句子,评议“猜想”、“断定”用得是否正确。

a 天很冷,小男孩的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我断定他一定是冷极了。

b 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到我,难受地哭了,我断定他已经快死了。

⑤补充句子。

c 老师今天没来给我们上课,我猜想( )。

d 我断定体育课在室内上,因为( )。

通过以上五步训练,以感知、理解到运用,由易到难,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训练过程。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乞求:请求给予。

饱受饥寒:形容饱受饥饿寒冷的折磨。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2.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清脉络。

1.老师范读课文,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从而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

(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听完老师范读后,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和初步的了解,可以归纳出:

(1)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他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

(2)全文一共有17个自然段。

教师小结:全文17个自然段写出了小珊迪的悲惨的命运,但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哪些事情体现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这样教师通过谈话,引入下一步骤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的1~10自然段。

1.引导学生小声地读课文,思考:

站在“我”面前的小男孩什么样?说明他的生活处境如何?

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重点词句回答上述问题。老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对比品读。

投影:

①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穿着一件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脚冻得通红。

②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教师采用先省略后补充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品味重点词在文中的作用。当学生读后,发现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只”、“又薄又破的”、“瘦瘦的”、“赤着的”这些词语后,一个饥寒交迫、生活境遇艰难的穷苦孩子的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语言的感情色彩也更加强烈了。这也是下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珊迪要“我”买他火柴的那些话,这些话语又说明了什么?

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小珊迪卖火柴时由“请”到“请求”再到苦苦哀求的话,体会此时小珊迪已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从小珊迪的外貌,可以见其“寒”,从其卖火柴时“请”、“请求”、“乞求”的语气可以见其“饥”,而且不是一般的“寒”和“饥”,而是“饱受饥寒”。

3.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此一个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的孩子,此时换零钱没有回来,“我”会产生什么想法呢?

投影出示重点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让学生讨论、思考:

(1)“断定”是什么意思?

(2)“那种人”指的是什么人?

(3)“我”怎样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学生经过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为理解和概括小珊迪的品质搭了一座桥。

“断定”是下结论的意思。

“那种人”指的是用行骗的方法得到别人的怜悯,品质低劣的人。

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小珊迪的外貌和他卖火柴时的语气理解:

“我”是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让学生理解到:“我”是根据他的面孔和神情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联系上文,他的面孔是“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再联系他的穿着,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紫,靠劳动谋生的孩子,不是那种靠欺骗诈取钱财的人;他的神情从请求到乞求,迫不及待地要把火紫卖给“我”,并且不惜降低价钱,也说明了他不是那种人。

4..总结第1~10自然段的段意。

白天,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

5.指导学生复述第1~10自然段。

课文第1~10自然段写了三点:①从小珊迪的外貌说明他极其寒冷;②从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时的语气说明他极其饥饿。③从小珊迪换零钱没有回来,引起“我”的种种猜想。按照这个顺序学习复述课文的第1~10自然段。

(三)一个先令,引起了“我”对小男孩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他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学习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

小珊迪是在什么情况下叫弟弟给“我”送来买火柴找回的零钱的?

通过学生读课文,自己思考,集体讨论,让学生知道小珊迪是在被轧伤,帽子、火紫和另外几个便士丢失,而且在自己面临死亡的情况下,还让弟弟前来,把保存下来的四便士送还给“我”。

再读课文,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这表现了他什么美好的品质?

从他换零钱、受伤、还钱的一系列动作行为表现了他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个事情说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有道理的。

2.品读重点词句:

投影出示:

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学生读句子,思考讨论:

“目不转睛”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小珊迪为什么会这样看着“我”,他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知道了:“目不转睛”的意思是不转动眼珠地看。

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珊迪在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他的弟弟。联系上文

篇9:小学语文《小珊迪》教学反思

首先,引导还没有达到自然、无痕的境界,生涩的感觉还是有的。比如,珊迪的美好品质“善良”的总结和概括,原以为会水到渠成。但是,因为学生思维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具体的关爱等,最后一个学生终于说出了概括性的“善良”。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让那个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展现自己思维的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表达,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种学习。

其次,感情的渲染和升华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情境的创设力道不足。有的学生还没有完全投入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环境中,有些作为旁观者在看别人的故事这种感觉,如果老师能把学生引导到以或珊迪或利比或“我”的角度,设身处地去体会,读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课堂上还有诸多不当之处,还请诸位同仁批评指正,我会很好地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谢谢!

篇10:小学语文《小珊迪》教学反思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本课教学的着眼点。本课设计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街头流浪孩子的图片,引出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有很多孤儿没有饭吃,不得不流浪街头,靠卖火柴勉强度日。”紧接着师说:”今天我们就走进其中的一位,他叫小珊迪。在情景中学生仿佛看到了那位可怜的小男孩儿。

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了小山地的善良、诚实的美好品质,然后图片呈现小珊迪的外貌神情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感受他的贫穷。为学生深入体会小珊迪虽穷,但诚实善良的品质做铺垫。

紧接着通过讨论小山体因为归还找回的零钱儿双腿轧断的片段,使他的这种诚实善良,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通过多媒体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珊迪在临死前还不放心,年幼的弟弟,这种善良、高尚的品质深深打动了读者,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达到了有效的融合。

不足之处

当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在音乐渲染下感受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时,个别学生并没有进入到情景中,没有真正的走进小珊迪的内心世界。所以播放幻灯片时缺乏有关小珊迪的音频视频资料学生感受的`不够真切,感情抒发的不够强烈。

改进方案

第一、在出事小山地轧断腿对作者所说的话时,应该配上相应的影像资料动画演示小山地临终前的遗言,这样学生通过感受小山地临死前的话语,更好的能够打动了读者,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小山地的美好品质。

第二,幻灯片背景选择与课文相关的人物图片或者是场景,这样才能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课文去理解课文,感受小山地的那种美好,善良诚实的品质。

篇11:小学语文《小珊迪》教学反思

这堂课给了我今后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一个启示,即要针对情感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一片断的教学,我认为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生的内心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使学生得到发展,使语言更具人性美,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展示编制得十分细致的教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演示教案的过程,就难以上出鲜活的好课,就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感受时,要能根据学情的变化灵活组织教学,通过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通过对小珊迪弟兄生活的深切感悟,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激发起他们培养诚实、善良品质的自觉性。

2、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在这一教例中,我让学生用自学讨论法去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总之,尊重学习体验,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通过激发兴趣,诱发体验;师生互动,感悟体验;多元评价,升华体验。增进生存体验,是时代的发展需要,只有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围绕这一主题参观、考察周边的生活环境,真切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沉重的话题,才能使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具有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成为时代的需要,才能使语言表达富有真情实感。

篇12:小学语文《小珊迪》教学反思

新课改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为此,在这节课中,我尽力做到构建开放的语文环境,注重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中的品读、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

一、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和“对话”,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如他不是那种人,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让学生实现文本的对话。在品读小珊迪买火柴时的语句时,让学生进行点评,也达到了“生生对话”这一新理念。

二、给学生一个感悟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情能力就如杠杆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托起这个“地球”。因此,我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小珊迪饱受饥饿在乞求卖火柴时说的话和品读“乞求”时,让学生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师生更进一步感受小珊迪的可怜。在感悟小珊迪美好品质时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再让生品读,达到以读为本以读悟语、以读悟情的新理念。

三、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在体会小珊迪诚实这部分时,小珊迪受伤了,被马车轧断了双腿,不能给那位先生送还零钱,而是让弟弟转还,课本中没有写出小珊迪是怎样吩咐弟弟。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珊迪会对弟弟说些什么话呢?再通过学生的写读再展现学生的感悟。

四、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

在感受了小珊迪饱受饥寒和美好品质后,小珊迪的形象已经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此时,让学生对小珊迪对话,既抓住课文中心进行教育又进行读写训练,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当然,在教学中和预想的还有一段距离,在品词、品句,品读的指导方面还须努力,课堂煽情艺术还不能完全渲染学生。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篇13:小学语文《小珊迪》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讲述的故事年代久远,并且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本课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抓住情感这条主线,先从人物外貌初步感受小珊迪的可怜,再从他卖火柴的四句对话中进一步感受他的饱受饥寒,接着重点品读了13、14段中小珊迪和弟弟说的话,充分体会到了小珊迪命运的悲惨和品质的高尚。这样的教学流程安排,设计简洁而巧妙,重点突出了对主要人物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本课教学的着眼点,也是本课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本课故事中,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是与他可怜窘迫的处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教者意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出浑身解数把小珊迪这种“可怜”渲染到了极点的时候,小珊迪身上这种美好的品质也就自然而然地凸现了出来,也就更有了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一切,几乎完全是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到的!纵观整堂课学生的学习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读为本”的语文学习理念。读书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朗读,有带动作读,有入情入境地分角色读,学生在一遍遍诵读、一轮轮交流、一次次探究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熏陶。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教学还采用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当朗读达到一定的深度,师生的情感已经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教师精心地设计了一段“他需不需要……他需不需要……”的排比式的师生直接对话,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小珊迪诚实的可贵;在回顾全文时,一缕哀婉的乐曲,几幅素净的画面,伴着学生静静的回味,营造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情境,给了学生一种思维联想和回味的空间,“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最后进行的写话练习,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而且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住课文的思想哲理,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这样的语文训练,很好地演绎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内涵。随着老师成功的情感调动,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自身的情感不断地得到了激发,自然而然地,逐渐地达到了与作者、教者的情感共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新境界,从而获得了成功!

小珊迪读后感

四年级语文下册:《小珊迪》

小珊迪读后感600字

《小珊迪》教学反思

《小珊迪》教学实录

《小珊迪》教学心得

《小珊迪》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八册课件

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语文第八册的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第八册《小珊迪》的说课稿(通用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学语文第八册《小珊迪》的说课稿,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