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园春雪》说课稿(共含11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rainjia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心园春雪》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欣赏是初一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心园春雪》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的首篇诗词,学好这一课有利于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对培养学生诗词欣赏能力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教材简介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率部准备渡河东征,在到达清涧袁家沟后,他亲赴黄河畔观察地形,目堵北方雪后风光,俯瞰北国大好河山,于是挥毫泼墨绘出这壮丽的画卷。这首词上阙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空前的抱负以及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立及依据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根据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口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结合教材本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内涵。
2、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3、学习探讨赏评诗词。目标1和目标3侧重能力目标,目标2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教育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教学重点古典诗词的教学主要有两大块,一是理解诗词内容,二是能欣赏诗词。因此我设计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初步赏析这首词教学难点初一的学生,对诗词的内容理解还容易些,但是要进一步去赏析诗词确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设计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如何赏评诗词
二、说方法和手段
1、说教法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分角色轮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语言和意境,用读表现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从而融会贯通,与作品融为一体。依据:诗词音韵和玄旨优美,语言凝炼,感情丰富,适于朗读。点拨法学生的理解有限,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启发点拨。在学生视听课文的内容和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动用联想和想像体会词的意境,如“望”字,如“惜”字。特别是当学生经过讨论自选一个角度赏评诗词的时候,学生回答,教师需进一步点拨,可以让学生的思想观点由模糊变为清晰,由不确定变为肯定,从而充满信心,同时也得到鉴赏水平的提高。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讨论法本节课主要在理解课文内容后自选角度赏评课文时使用,这个问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前后桌讨论,然后发表交流,教师从旁点拨。依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
2、说学法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尝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节课教学过程中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音美的同时,教会了学生学习诗词重要的.方法―诵读法。这节课是一个很好的引子,学习一首诗词,要先整体感知,随后了解背景,进一步理解诗词,最后能鉴赏诗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学习诗词的流程,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诗词的能力。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例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3、说手段利用多媒体优势,播放视频《沁园春雪》,出示写作背景,提出问题,板书,这样直观感性便捷,既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思维想像的翅膀,理解词的主题和博大的意境。同时也能增加课堂容量。
三、说教学时间这首词我安排一个课时。词的内容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有充足的时间去安排学生对这首词进行初步的鉴赏,一个课时已经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了。
四、说教学流程
1、导入同学们,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形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的美称,特别是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毛泽东就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不仅在临床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赋词。泱泱诗国的文化甘露,浸润、哺育了毛泽东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有幸来学习欣赏这“伟大的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雪》。七年级的学生接触古典诗词不多,对词的兴趣爱好还没有形成,对毛泽东的了解恐怕也只停留在政治家的层面。设计这段导语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同时了解毛泽东作为古典诗词的爱好者和伟大诗人的一面。这一环节需要一分钟。
2、看视频《沁园春雪》,正读音,整体感知课文利用多媒体,通过视听《沁园春雪》,带学生进入一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无比壮美的北国雪景图,让学生对全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这样可以一开始就给学生形成感性上的认识,也给全词定下一个磅礴大气的基调,也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朗读树立一个较好的模仿范例。正读音,这些字音有些是容易读错的字,落实这一步,也是语文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需要三分钟。
3、了解写作背景唯有了解了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才能很好地去体会在那样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面对如此壮丽的祖国大好河山毛泽东胸中涌动的壮志豪情。这一环节需要一分钟。
4、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气势。读是主要的教学方法,通过读去理解词,去口味词。下面有关朗读的教学流程就不再重复说了。这一环节需要两分钟。
5、品读上阙,理解作者的感情
(1)总写了什么内容?
(2)哪个字在上阙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引起哪几句话?写了哪些具体事物?
(3)上阙哪几句是想像?
(4)上阙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这些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上阙的内容,从而为后面的赏评打下基础。这一环节需要八分钟。
6、品读下阙,体会毛泽东的伟大抱负
(1)作者对古代的英雄是怎样评价的?
(2)作者在评论这些英雄时,又用了哪个字?管到哪一句?
(3)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这个惜字有哪些意味?
(4)哪一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5)作者是怎样将上阙的写景和下阙的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也是不难解决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下阙的内容,了解过渡句的作用,也为后面的评赏打下基础。这一环节需要八分钟。
7、初步赏评这首词这首词千锤百炼,精妙绝伦之处可以说比皆是。请你以“《沁园春雪》妙就妙在――――”为开头,自选一个角度赏评课文。这是这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先组织学生前后桌讨论,再举手发言,教师作点拨点评。举个例子来说:有学生从修辞的角度赏评,却没有说到拟人,教师可以提示:“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教师视具体情况而作结。最后师生一起总结这首词妙在什么地方。这一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不主,通过全班合作大家相互补充。一是看学生对这首词是否理解,更重要的是对这乎词的特色进行整体性观照,重在品与赏。培养学生初步赏评诗词的能力。这一环节是个难点,安排学生五到六分钟的时间讨论,然后初步鉴赏,教师点拨,共安排十八分钟。
8、学生饱含感情地进行朗读,背诵,教师激情寄语作结通过讲与评,学生对这首词应该已经有了很多的感情,所以最后让学生朗读一定可以读得激情澎湃,然后当堂背诵。这是趁热打铁,有利于仍沉浸在词的情感氛围中的学生带着理解和感悟记忆积累,这样比课后背诵效果要好。最后教师以饱含激情的语言作这节课的最后寄语:同学们,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有这样一句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十一年后,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毛泽东豪情万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同学们也能树立远大的抱负,成为21世纪的风流人物!这样的寄语,不仅是毛泽东的两篇《沁园春》的一问一答,更重要的是想继续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的豪情壮志。这最后的教学内容安排四分钟。
五、说板书设计
结合多媒体出示板书体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直观,简洁,明了
心园,顾名思义是心中的一个小园,
心园作文
。当然每个人心中的小园都不一样。现在,大家来看看我的心园吧!我的心园有花坛,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的我喜爱的花儿,如娇艳欲滴的牡丹,清香淡雅的茉莉……每当我走到这儿,就有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我的心园里有凉亭,曲径幽深的小道延伸着向远方的路。我喜欢在夜深人静之时,来到这儿,依着栏柱,仰望天空,与明月星光缠绵在一起,叙述我的悄悄话,
我的心园里有厢房,里面装着喜、怒、哀、乐。只要我用手轻轻触摸这四种不同的感觉,那就会让我立刻感到它的神秘所在。
我的心园里有栅栏,那栅栏一排排,将我的心园围起来。我喜欢靠着栅栏望外面的世界,总认为外面的事界美妙无比。
这就是我的心园。
我爱我的心园,是它给了我以快乐;是它给了我以力量;是它陶冶我的性情……
小山作文
教学目标:
1、愿意关注周围生活,发现和寻找周围生活中方的或圆的物品,了解其主要特征。
2、理解故事的内容,懂得圆形和方形各有优点,各有各的功用。
教学准备:
1、圆形和方行图片各一张。
2、各种圆形、方形的物品若干。
3、制作故事《圆圆和方方》的PPT。
教学过程:
一、出示各种圆形和方形的物品,导入活动。
1.师:小朋友们看一看桌子上都有些什么?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2.出示圆形宝宝和方行宝宝的图片,让幼儿给这些物品分类。
“这些东西有圆的,有方的,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们把圆的送到圆圆家,把方的送到方方家。”
“如果把圆的东西变成方的行不行?把方的变成圆的呢?”
二、利用PPT讲述故事《圆圆和方方》,懂得其中的寓意:圆有圆的优点,方有方的长处。
师:“圆圆和方方是一对好朋友,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可是,以前他们也吵过架。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幼儿边观看PPT,教师边讲述故事。
提问:
1、圆圆和方方为什么要吵架?
2、圆圆做了什么梦?有没有把方方赶走?为什么?
3、方方做了什么梦?有没有把圆圆赶走?为什么?
4、最后圆圆和方方为什么不吵了?它们是怎么合作的?你还见过哪些东西既有圆的又有方的?
三、说一说、找一找周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方的?哪些东西是圆的?哪些东西既有圆形又有方行呢
把圆的东西变成方的行不行?把方的变成圆的行不行?为什么?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寻找生活中圆的和方的合作的东西。
语言《园圆和方方》说课稿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园圆和方方》是一个主题单一明确,情节简单有趣,语言生动浅显,容易吸引幼儿的一个幼儿故事。故事中的园圆和方方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各自自夸,并且在“梦境”中还互相攻击对方。最后“梦醒”了才知自己不对,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各自都有不足和长处,懂得了:圆圆有圆圆的优点,方方也有方方的优点。圆形和方形物体是幼儿比较熟悉并且周围环境中都有,可以说是贴近幼儿生活的物品。但是幼儿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不仅对这些物品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还懂得了一个道理:不要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而应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活动设计的起点,又是教育活动设计的终点。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活动目标:
1、体会故事中圆园和方方对话的趣味性,并偿试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
2、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圆形和方形各有优点,人们都离不开。
3、让幼儿明白:同伴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重点:圆形和方形的各自用处很大。
难点:理解“为什么有些物品一定要做成圆形或方形的”。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
1、生活中常见的圆形和方形的物品。
2、挂图、录音机、语言磁带。
3、教具圆形,方形各一个,字卡。
4、“圆形”,“方形”头饰及相关“圆形”,“方形”的图片卡。
四、说教学和学法:
1、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本次活动中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图片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
提问法是语言活动中都能用到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尝试将单一性、封闭式的提问方法改成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如:圆圆说了什么?方方说了些什么?它们说的有道理吗?为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讨论法能开拓幼儿的思维,是激发幼儿言语的重要方法,在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理,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2、说学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同时还用游戏法加以巩固和理解活动内容。
五、说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物品,引入课题。
提问:请小朋友看一看,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的?“对。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是关于它们的。名字就叫《圆圆和方方》”。
2、教师有感情地讲述一遍故事。
提问:
(1)刚才,你们听到的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圆圆和方方是谁?它们因为什么在争吵。
3、请幼儿顷听故事录音。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教师注意将孩子的口语提炼为故事中的语言。
4、教师分层次讲述故事。
第一层:从第一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
提问:圆圆说了什么?方方说了什么?
第二层:从第六自然段到第八自然段。
提问:圆圆做了一个什么梦?这些东西能换成圆形的吗?为什么?
第三层:从第九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
提问:方方做了一个什么梦?这些东西能换成圆形的吗?为什么?
第四层:从第十一自然段讲到结尾。
提问:圆圆和方方的话有道理吗?
5、幼儿边看挂图边听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鼓励幼儿用自己认为比较合适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
6、游戏;以“图形宝宝找家”结束教学。
六、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教师内外寻找圆形和方形的物品并讨论:它们能否换个形状?
这个环节是让幼儿通过观察、讨论了解有些物品可以是圆形的,也可是方形的。如:桌子、板凳既可是圆的也可是方形的。而有的就不能改换,如:风琴,太阳等等。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园圆和方方》是一个主题单一明确,情节简单有趣,语言生动浅显,容易吸引幼儿的一个幼儿故事。故事中的园圆和方方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各自自夸,并且在“梦境”中还互相攻击对方。最后“梦醒”了才知自己不对,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各自都有不足和长处,懂得了:圆圆有圆圆的优点,方方也有方方的优点。圆形和方形物体是幼儿比较熟悉并且周围环境中都有,可以说是贴近幼儿生活的物品。但是幼儿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不仅对这些物品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还懂得了一个道理:不要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而应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活动设计的起点,又是教育活动设计的`终点。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活动目标:
1、体会故事中圆园和方方对话的趣味性,并偿试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
2、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圆形和方形各有优点,人们都离不开。
3、让幼儿明白:同伴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重点:圆形和方形的各自用处很大。
难点:理解“为什么有些物品一定要做成圆形或方形的”。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
1、生活中常见的圆形和方形的物品。
2、挂图、录音机、语言磁带。
3、教具圆形,方形各一个,字卡。
4、“圆形”,“方形”头饰及相关“圆形”,“方形”的图片卡。
四、说教学和学法
1、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本次活动中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图片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
提问法是语言活动中都能用到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尝试将单一性、封闭式的提问方法改成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如:圆圆说了什么?方方说了些什么?它们说的有道理吗?为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讨论法能开拓幼儿的思维,是激发幼儿言语的重要方法,在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理,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2、说学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 同时还用游戏法加以巩固和理解活动内容。
五、说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物品,引入课题。
提问:请小朋友看一看,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的?“对。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是关于它们的。名字就叫《圆圆和方方》”。
2、教师有感情地讲述一遍故事。
提问:(1)刚才,你们听到的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圆圆和方方是谁?它们因为什么在争吵
3、请幼儿顷听故事录音。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教师注意将孩子的口语提炼为故事中的语言。
4、教师分层次讲述故事。
第一层:从第一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
提问:圆圆说了什么?方方说了什么?
第二层:从第六自然段到第八自然段。
提问:圆圆做了一个什么梦?这些东西能换成圆形的吗?为什么?
第三层:从第九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
提问:方方做了一个什么梦?这些东西能换成圆形的吗?为什么?
第四层:从第十一自然段讲到结尾。
提问:圆圆和方方的话有道理?吗?
5、幼儿边看挂图边听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鼓励幼儿用自己认为比较合适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
6、游戏;以“图形宝宝找家”结束教学。
六、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教师内外寻找圆形和方形的物品并讨论:它们能否换个形状?
这个环节是让幼儿通过观察、讨论了解有些物品可以是圆形的,也可是方形的。如:桌子、板凳既可是圆的也可是方形的。而有的就不能改换,如:风琴,太阳等等。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一、说教材
㈠、教材分析:
《游园》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并能正确算出规则多边形的周长。
㈡、学生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和对数学学习的激情,但他们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以及生活经验的缺乏,很难只通过课本和教师的直接讲授来学习,他们天生好动,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多通过直接体验、亲身实践来积累经验,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会全身心投入,他们是由兴趣而进入学习过程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通过游园,算出多边形周长。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应由学生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教学设计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理念。
㈢、学习目标:
(1)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进一步认识周长的含义。
(2) 探索并掌握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3) 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㈣、学习重难点:
1、数据若特殊可以选择计算周长的不同解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㈤、教学时数:1课时
㈥、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
㈦、教学准备:课件,相关图片
二、说教法
1、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应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探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多者之间的沟通,也较易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猜想,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来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强有力的说明,从而也可以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并能通过已学知识,试着去解决,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多的,应该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4、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无疑对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对于一些实验操作,也能够提够很好的直观性与生动有趣性。这种多彩的世界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推进教学进度
三、学习过程
1、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有哪些公园吗?十一期间小玲去了一趟公园,在公园里,她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老师今天也带你们去一趟公园,看看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方法一:
240+200+560+190+200+410=1800(米)
方法二:
240+560=800(米) 410+190 = 600(米)
200+200 = 400(米)
800+600 + 400 = 1800(米)
学生讲解计算过程,以及这样计算的原因。老师展示课件,进一步讲解计算过程。主要说明第二种解法的特殊性,强调在出现多个数据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数据之间有何特征,能“凑整”的“凑整”,以求简便。
小结:求多边形的周长就是将每一边的长度全部加起来。
引导学生求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等规则图形的周长。(出示课件,教师巡视,请学生板演,着重对错例进行讲解,对学生给予鼓励性评价)
小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求多边形的周长就是将围成多边形的所有边的长度加起来。
四.拓展练习
(1)课件展示,教师巡视,请学生讲解计算过程,并对最后一道题进行重点讲解,演示错例,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说出原因。
(2)回忆一下今天学的知识。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怎样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多边形的周长是围成多边形所有边的长度之和。
(3)小结:
周长是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度,所以计算周长时图形内部线条的长度是不需要相加的。
各位评委老师好,下面我对所教的这节课进行一个简要介绍。
一、说教材
《于园》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短文,该单元以“建筑艺术”为主题展开。《于园》是一篇介绍我国园林建筑的一篇说明文,本文按照空间方位的'说明顺序从先到后地从“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三个方面说明了“于园”奇在“磊石”的特征。语言准确而又生动形象,说明顺序清晰合理,不失为一篇文质兼美的说明文。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本领、历程与方法、情绪态度和代价观”的三维学习目的,我将本课的学习目简直定为:1、能纯熟地朗读课文,并能明白全文的寄义;2、相识于园的独特之处;3、掌握按空间方位为阐明次序的写作方法;4、领会我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精良和制作者技能的高明。
二、说教法
1、接纳多媒体技能,使教学形象化,使用多媒体,直接出现园林修建的美,在给学生带来视觉打击的同时,引发了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2、提问法和点拨法相联合,在题目中渐渐引导学生,能使其渐渐深入明白文章,又通过点拨,让学生睁开遐想,拓展其思绪。
三、说学法在学法上
我所贯彻的引导思想是把“学习的自动权还给学生”,提倡“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法。详细的作法是在疏通文意时由学生借助流释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聚独立完成,然后以学习相助小组为单元举行组内展示、交换,对句子寄义的明白,为了节流时间,我让他们一人一句举行解释。这也便是平常所说的“自主探究”“合和作交换”相联合,在办理课文后边四个明白性题目时,我又让他们互助完成,在整个教学运动中,只要学生能办理的我绝对不代庖,不克不及的我构造各组之间的同砚举行互帮相助,让他们相互资助、配合完成,我只赶到了一个构造者的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历程为了完成学习目的,整个教学运动我按一个关键睁开。
1、读课文,正字音,释词义,知内容。在此关键中学生要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通过课下解释疏通文意,再举行小组内展示交换,造就学生的语感和表达本领。
2、以小组互助的方法讨论以下三个题目:于园的特点;从哪几方面先容了磊石;除磊石外,还先容了哪一处风景。通过完成这三个题目,学生会渐渐深入明白文章。
3、感知本文的阐明次序。
4、咀嚼本文的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用语正确、生动形象,很好地体现了于园的特性,很值得学生去推测咀嚼。
5、感觉我国园林设计的精良和制作武艺的高明,造就学生的民族自大心和自大感。
以上我从课本、教法、学法、教学历程四个方面临这节课举行了阐明,我的说课至此竣事,谢谢评委老师。
春雪下的行知园作文
雪,飘飘落落的下了一天,也是201X年的第一场雪。春雪覆盖了我们的校园,一切白茫茫的。春雪下的行知园会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进入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刻有“行知园”三个字的假山石,下面详细介绍了行知小学的来历。
接着,是一大片绿绿的`草地,这会它们都穿上了白色的“棉袄”虽然寒冷,它们依然屹立挺拔,好似一个个忠实的士兵,守护着行知园,守护着同学们,守护着我们的校园。在一处的角落还有金黄色的迎春花不甘寂寞,不怕寒冷绽开了美丽的花朵,好似一个个金黄色的小喇叭“嘟嘟”。那是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它们头上覆盖着厚厚的白色雪花,看起来像给迎春花戴了一顶顶小帽子。显得格外好看。
看,那油光水滑的鹅卵石铺成的石子小路,现在已经落满了轻柔的小雪花,薄薄的一层,像为石子小路盖了一层薄薄的被 子。看着真不忍心走上去破坏它。
顺着弯弯曲曲的石子路,看着美丽的雪景,真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现在,我们来到了陶爷爷的雕像旁,陶爷爷慈祥的面孔清晰可见,不管严寒酷暑,陶爷爷坐在那里,纹丝不动,注视着我们的校园,看着我们一天天成长。我在心里默默的说“陶爷爷放心吧,我们一定好好学习。”
怎么样?春雪下的行知园是不是很吸引你的眼球,那就来我们学校做客吧,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收获满满!
心如春雪涌春情散文
节气雨水,冰融雪化之时,万物复苏之际,却连续下了几场春雪,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素洁的六瓣雪花一片一片的飘下来,落在我的身上,不及细看,又被北风吹飞了,象鬼精灵似的消失在地上。一会儿,满天的雪花象一朵朵绽放的白色梅花,随着风哨声,快乐地在山间、小村庄里旋转着飞舞起来,互相炫耀着华美。风润雪,雪润风,柔柔的,软软的,绵绵的,漫天弥漫。整个村庄已被披上银色薄纱,变成一片圣洁的冰清。雪花,飞舞正欢,她舞姿轻盈、飘逸,旋转着飞落于屋顶、树梢、道上,将天地一色的大乡村装点得清澈滋润,素雅大方,传递着早春的和煦,显示着柔美的意境。红松、杨树、果树的枝头也挂满了束束银玉,天地间飘溢着淡淡的清香。
雪越下越大,闪着银光的雪花,从原来的梅花形变成了鹅毛状,铺天盖地的从苍穹飘下来,把人、山地、森林都凝成一个和谐的群体。渐渐的身后清晰的脚印消逝了,前面的山径也被雪覆盖了,身边只有凸凸凹凹的清清一片白色,十几米外什么都瞧不见了,只听雪在深邃、沉寂的山林中发出一种极细微的磨擦声息。我被这罕见的美妙雪景迷住了,觉得站在这洁白的雪中,仿佛置身于满山盛开的花海,只不过这雪花没有根和叶儿,但它却和姹紫嫣红的春花一样,清馨得醉人。我贪焚地抒胸展肺,大口大口地呼吸着,品味雪花溢出的冷香,让心随着飘逸的.雪花,融入这娇美的雪野中。
风伴着雪,雪和着风,轻歌曼舞,面对飘舞的雪花,总会有许多情思、许多思绪,雪,像一个如诗的梦悠然地飘落着,它飘落在我心灵的深处,如跳动着波光的山泉,滋润着我那葱绿的灵魂。望着飘舞的雪花,回首逝去的日子,心里涌动着几多惆怅,几多情思,几多希冀。有欢笑,有迷惘,有困惑。而这些,都已成了心底的记忆,正如普希金在一首诗中所说的:“而那过去的,都会染上莫名的相思。”不是吗?
雪,还在飘洒,轻盈自由地飘洒。那清纯,那澄澈,那玲珑剔透的飘袂,蹁跹着天地风云,流淌着一种俯仰皆是的风流美韵。
幼蒲公英儿园说课稿
一、说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主要是围绕春天这一主题,我选择了在春天开放的蒲公英,设计了《蒲公英》这一折纸活动。突出了主题,同时让儿童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二、说目标:
1通过折纸这一活动,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2在学习折痕对折的基础上折出蒲公英。
三、说重难点:
重点是让儿童学习折痕和对折的基础上折出蒲公英。
难点是在折法3处,儿童精确折到三分之一处。
四、说准备:
根据本堂活动的设计需要,我准备了:
1绿色正方形蜡光纸
2幼师折出的蒲公英范例2朵
3油画棒,剪刀,双面胶
4歌曲《我是一只羊》的磁带。
五、说过程:
1、让儿童听故事“美羊羊哭了”,引出本堂课
本班的`儿童对动画人物美羊羊非常的喜欢,孩子们得知美羊羊遇到的麻烦,我会愿意积极的帮助她,所以在第一个环节,我让孩子们为了帮助美羊羊学习折蒲公英,这样儿童们带着任务去学习折蒲公英会更加的有兴趣,同时也会更认真。
2、出示“蒲公英”的范例和示意图,和儿童一起学习怎么折出蒲公英。
孩子们喜欢动脑筋思考,这是他们的优点,所以我让儿童们一起来观察示意图,幼师适当的作一些提示和引导,和儿童一起看示意图,一起讨论怎么折。这样儿童在学会折蒲公英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动脑能力。
3、儿童展示自己的作品
幼师播放歌曲“我是一只羊”,儿童将折好的蒲公英贴到主题墙“多彩的春天”上。
4、活动延伸
儿童可在区角活动中,多折一些蒲公英,把它们连起来做成漂亮的花环。
芯园春长沙说课稿
作品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作品译文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第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
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课定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2.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味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诗歌是通过意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意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高一学生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为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宏大的意境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首先,学习诗词要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在导人这一环节中,可以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要采用反复诵读方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缠绕妙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情感。在教学中,应该着重落实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能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第五,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的理解较初中的水平有所提高。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如(《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
第六,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读,力求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三、说学法
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习者能动地走上主体位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作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自主画出词中的意境和带入角色朗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教学,以美读为线索,分三步学习(韵味、情境、人生)本课的教学程序如下:
1结合视频联想秋天,并对比古人笔下的秋天来导入笔下的秋
2.初步朗读,疏通字词。
3.结合韵味示意图,初步感知美读。
4、进入美读的第二层次,情境。也就是说我们读诗要读出作者的感情,要读进作者创设的意境。
首先,要读出作者的感情,那就得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因而也要了解词的创作背景。
其次,解题。区分词牌名和题目。
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重要动词,分段解析,从词中众多意象中,感受意境。主要解决几个问题:
(1)本词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通过这个问题的解答,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及豪壮的气势。
(2)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由“看”所引导的怎样一幅画面?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非常独当、传神?
景物多而不乱,分别从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来写,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染”为什么用得好?用拟人手法,比喻手法。写出了层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漫山遍野的枫叶像火一样,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击”改成“飞”可以吗?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
“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在修辞上这叫“移用”。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3)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分析完湘江秋景图,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
再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画出来。
(4)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而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
从人物性格和写作背景两个角度。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品格的高下。难怪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的忧思。
下面齐读上阕。
(4)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c、.最后三句有什么作用?
老师明确: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
b、这些“同学少年”是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自信
c、既是对上阕“谁主沉浮”的回答,也是以有力的问句收束全篇。--豪迈
(5)归纳总结,把握词中所抒发的感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立--豪壮 看--欣喜 问--忧思
忆--自信 记--豪迈
按刚刚同学们所说的情感:豪壮、欣喜、忧思、自信、豪迈(与动词一一对应)老看看整首词的情感场景。现在我们把情感把握住了,然后再回到刚刚的韵味图中去。这个时候我们就能清楚,为什么有的地方要读得快、读的重、读得急,现在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请五个同学接力读)
刚才我们读出了作者细致的感情,这还不够。美读的第二点的情境。我们不但要读出感情,还要读境
3.人生(美读第三步)
在这首词中充满豪气,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理想、抱负
作者的抱负是什么?以天下为己任。作者的理想抱负不是在看到眼前秋景才产生的。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学生谈谈启发。
三、背诵
四、作业
1、找出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体会其意味
2、按美读要求诵读《沁园春 雪》
3、试比较两首词的“情”与“境”,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以便课后交流。
五、说板书设计
毛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立“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 园说课稿
★ 《春雪》鉴赏
★ 春雪,飘舞散文诗
★ 春雪的诗歌
★ 青春雪散文
★ 春雪的诗句
★ 春雪 阅读答案
★ 春雪经典诗歌
★ 春雪高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