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植物趣谈说课稿(共含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c427109”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植物趣谈》说课稿
一、从教材方面说
《植物趣谈》是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本课内容一课时。从信息技术知识模块上看,本课是文字输入学习和网络浏览的一个知识整合。从任务内容上看,本课又是语文写作和信息技术学习的一个整合。让学生通过网站获取文字资料并用写字板编辑成一篇短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上的应用,培养学生网络浏览、文字输入,文字修饰、语言组织等多项能力。
从课堂内容上看,本课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趣味植物介绍怎样从网上寻找想要的资料。第二部分为我所用介绍怎么从网上获取文字信息到写字板中。第三部分修改文章介绍怎样完善这篇短文,并且提出尊重知识产权的初步做法。
本课的练习是让学生模仿本课示例,通过网上获取资料,写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从知识目标来说:要让学生知道从网上可以获取文字资料并要有所选择。
从能力目标来说:让学生学会获取网上的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并学会写字板的字体设置。
从情感目标来说: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操。
本课的重点是获取网上的文字资料
本课的难点是网上资料的筛选。
二、从教法方面来说
教师在占用课堂时间较少(大约是30%)的情况下,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指导法,以任务驱动模式来达到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给予学生启示。
三、从学生的`学法来说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本人利用小组制,目的是考虑到整个班级水平有差异,分成几个小组,在每组中设立一位电脑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组的纪律等,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能让更多的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四、从教学过程来说,分成四个部分:新课导入,新课教学,上机操作,课堂总结
(一)第一部分:导入(3-4分钟)
首先问学生:你看到过会吃动物的草吗?再让学生浏览中国科普博览馆的植物馆里的图片及资料
然后问学生:我们怎么样把自己到网上查到的东西保存下来?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引出网络下载的教学内容
(二)第二部分:新课教学(8-10分钟)
1、有选择地选中自己需要的文字
2、突出复制操作的作用(右击后选择复制选项)
3、突出文章编辑时几个键(光标定位键、回车键、退格键等)的使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说教学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说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说教学步骤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弯向窗外生长。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教师讲述:以上都与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不同种的生物调节方式不同,植物是通过激素调节,动物则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作
教师:“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
〖板书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师:给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1880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
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让学生分别回答。最后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鼓励学生从科学家的用词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
教师:“学生们继续思考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
教师:“现在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想是正确的吗?”
学生分析,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说是正确的;有的说是不能说明,因为不能排除琼脂块的影响。
教师总结:不能。因为没有排除琼脂本身对去尖胚芽鞘的影响。
(介绍实验的设计原则:)
1、单一的变量
2、要有对照组
〖旁栏思考题2、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2、提示:因为该刺激(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分布(浓度)存在差异,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
3、提示:没有。他是在对实验结果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这个推断的。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既需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还需要一定的想像力。
〖讲述由此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能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学生阅读教材,得出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后来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其他植物激素包括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
〖板书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师生共同回顾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设计实验 提出假说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指出:这是真理发现的模式之一)
〖板书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产生部位: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运输方向:从植物形态的上端向下运输,不能反向。
分布情况:生长旺盛部位。
〖技能训练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不严密,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时的情况。
2、提示:结论2不严谨。没有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3、提示: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1节,是在对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和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基于对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的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植物个体水平的稳态和调节,并与1、2章内容并列共同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本节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这为进一步学习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说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长素发现过程。
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四、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稳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又是怎样的呢?它与动物的调节方式又有什么区别?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是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
学生在高一的时候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并且在学习孟德尔豌豆实验时,又学习了“假说演绎法”,已经有了基本的生物学科素养,小组合作意识较强,所以对于本节课“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的四个实验的设计,以及层层递进的推理过程都能很好地理解。但对于实验的设计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要着重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多媒体出示:向日葵图片。
讨论:
(1)图中向日葵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
(2)可能是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向日葵生长方向的改变?
向日葵会朝向太阳生长,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现象。其他植物会出现这种现象吗?多媒体展示更多图片。师生共同总结出向光性的概念。
向光性:植物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那么,植物为什么会表现出向光性的现象呢?单侧光是如何引起植物的向光性生长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和达尔文一起“思考”,与詹森,拜尔同感“刺激”,随温特揭示生长素的奥秘。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设计意图: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公,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环境和条件。让每个小组推荐一人分别阐述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和结论,教师适时给予总结。
1、达尔文的实验(19世纪末)
19世纪的时候,达尔文就已经注意到了植物向光性的问题。他用金丝雀虉草进行了简单的实验。
多媒体出示:
学生发言:在单侧光照射下,实验一:生长,向光弯曲;实验二:不生长,不弯曲;实验三:直立生长,不弯曲;实验四:生长,向光弯曲。
设疑:
(1)实验一与实验二对照,说明了什么?
(2)实验一与实验三对照,说明了什么?
(3)实验一与实验四对照,说明了什么?
(4)你觉得达尔文的实验设计,遵循了什么原则?
师生总结: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过渡】但这毕竟是达尔文的设想,要想证实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它会引起背光面生长快呢?它真的可以向下传递吗?就需要达尔文之后的其他科学家进一步研究。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詹森的实验设计。
2、詹森的实验(1910)
多媒体出示:
教师:詹森的实验可以看出什么?
学生发言: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向下传递。
你觉得这个实验需要补充吗?
学生思考。教师展示云母片的图片。
【过渡】达尔文的实验,我们设想产生了某种影响;詹森的实验,证明确实产生了某种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可以透过琼脂片向下传递。那么,为什么影响传递到下面,就会引起胚芽鞘的弯曲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感受拜尔的实验方案。
3、拜尔的实验(1914)
多媒体出示:
教师:拜尔的实验为什么要在黑暗的环境中进行?拜尔为什么要将尖端放置在左侧或右侧?拜尔的实验是如何体现对照的?
学生发言:避免单侧光照射对结果造成影响。
学生发言:由实验可以看出,将尖端切下,放置在左侧,胚芽鞘会向右弯曲;放置在右侧,会向左弯曲。我们小组推断,尖端放置在左侧时,影响顺着左侧向下传递,导致左侧分布多,右侧分布少,就向右弯曲;反之,尖端放置在右侧,影响顺着右侧向下传递,导致右侧分布多,左侧分布少,就向左弯曲。
师生总结: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造成的。
学生发言:拜尔的实验体现了相互对照。
【过渡】根据上述几个实验,科学家推测:“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不均匀分布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那么,这个推断成立吗?让我们来领略温特的实验过程。
4、温特的实验(1928)
多媒体出示:
学生发言:由实验可以看出,放置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左侧,会使其向右弯曲;反之,没放置过尖端的琼脂块,不会产生这样的作用。
教师设疑:大家觉得温特的实验严谨吗?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
师生总结: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它命名为生长素。
5、生长素研究的后续进展
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生长素,即IAA(吲哚乙酸)。
1946年,人们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后来又分离出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如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小结】: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教室设疑:为什么单侧光照射下,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是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了,还是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了呢?
展示实验设计,证明是由于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了。
教师:至此,我们终于弄清了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人类每一次的科学发现,都经历了科学家一步一步的研究,最终所有科学家的成果汇总才使科学前进了一大步。现在,仍有很多问题人类还不清楚,也许将来,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就会
为科学发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过渡】:接下来,我们考虑一下,除生长素外,植物体还有哪些激素?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6、植物激素
多媒体展示:赤霉素、乙烯、细胞分裂素的共同特点:
(1)植物体内产生
(2)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
(3)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4)微量
(5)有机物
【过渡】:学习了以上内容,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8,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有关内容。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多媒体展示以下问题,请同学阅读课本后回答:
1、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在哪里?
2、生长素是如何运输的?
3、生长素一般分布在哪里?
学生发言:
1、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极性运输(由上到下)幼嫩组织 属于主动运输
非极性运输 成熟组织
3、集中于生长旺盛的部位
例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茎的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回顾】:我们本节课的内容就学习到这里。下面请四位同学扮演科学家,帮我们再一次重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四位同学在讲台上扮演科学家,进行表演:
“达尔文”说:我设想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 “影响”;
“詹森”说:我初步证明了“影响”可以透过琼脂块向下面传递;
“拜尔”说:我初步证明,由于“影响”在下段分布不均匀,才造成了弯曲;
“温特”说:我进一步证明了尖端产生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
至此,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教师:宣布下课,课后请同学们自主学习P49的“技能训练栏目”,并思考有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生长素发现过程
(1)达尔文 推测:产生了影响
(2)鲍森·詹森 证实:影响可以向下传递
(3)拜尔 证实:影响分布不均匀
推测:影响是化学物质
(4)温特 证实:影响是化学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七、教学反思
在讲授本节时,以向日葵作为切入点,利用学生想知道向光性原因的欲望为动力,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观察现象后小组讨论,得出答案,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随着一步步揭示真相,学生参与了科学研究的历程,体会了科学发现的不易,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在探究过程中,老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新课改教学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授课中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知识的得出都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掌握知识比较容易。
《种子植物》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种子是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器官之一,而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总是由种子发育成幼苗,再依次长出其它器官,所以教材把《种子植物》安排在学习了植物体结构层次之后学习,既为学习种子的萌发打下基础,又对学好后面各章节内容有重要作用。
2、本节教材的编写是两个内容“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安排两个课时。所以种子的结构教学,我安排一个课时,以“学习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归纳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的概念”为线索。按此线索授课,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较易地掌握本节的知识。
3、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本节内容分三部分: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② 玉米种子的结构;③ 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比较。本节的教学重点是:① 观察认识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②教学难点为:① 玉米种子的胚观察; ②描述菜豆、玉米种子的异同点。因为观察玉米种子的胚(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均较难。
4、本节教学目标可确定是:① 理解有关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②通过对种子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④ 通过对比与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5、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二、说教法
在教学设计中,为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采取同步教学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观察实物菜豆、玉米种子,边观察边听讲解,这样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我采用了以实验、观察为主线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心理,以本节教材内容来创设问题情镜,即用问题“一粒小小的种子萌发后为什么能够长成一株新的植物体?”来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激发起学生探求种子结构的欲。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获得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而学生的认识规律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这种积极参加的求知状态下安排“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实验,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探究种子的结构,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指导学生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解剖和观察菜豆种子,对照课本自学,大致了解菜豆种子的结构。要求学生在出示幻灯 “菜豆种子的外形和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辨认出菜豆种子的各个结构的名称。接着让学生观看“菜豆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观看后学生思考,总结出菜豆种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在观察完菜豆的种子后,我提出问题“所有的种子结构都一样吗?”“有一样的结构吗?又不同的吗?”激发学生兴趣引导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然后强调注意事项与方法步骤,再组织学生进行解剖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作巡视指导,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观察完菜豆和玉米种子后,我提出问题:“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主要部分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异同点?”“不同点从子叶的数目和营养物质储存在哪里”等方面思考,引导学生获得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再作简单明了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两种种子的异同,最后出示几种植物的'种子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得出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名称和概念。
通过检测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巩固新知识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矫正遗漏问题。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已阅读课文,尝试观察、解剖种子,围绕提纲思考与回答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如指导学生解剖菜豆种子时,可问:如何观察菜豆种子呢?如何解剖菜豆种子呢?通过学生思考与老师点拔,使学生认识从外到内的观察方法和从上到下的纵剖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如学生 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运用分组讨论法来比较两类种子的异同点。
4、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如指导学生抓住种子的结构这一重点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都具有二片子叶的这一关键。
四、教学安排
下面就本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提出的处理思路与程序:(1)让学生围绕思考题,自学菜豆种子(或玉米种子)的结构,然后老师提问 中下层生回答,加以鼓励性评价。(2) 组织观看“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的电脑动画。(3)利用模型配合手势进行解剖演示。(4)指导学生进行解剖观察实验。(5)组织同学分组讨论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异同点,并指定小组代表回答。(6)为使学生理解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特别强调此分类是根据种子中子叶数目的不同来划分的,且通过思考题:①如何识别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②列举几个分别属于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例子,来加深对这二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3、组织达标测试,进行课堂小结。
《植物写生》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人美版第8册第1课《植物写生》。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学习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植物写生》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
本课是该套教材中线条系列的内容之一,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植物充满了丰富的线条,便于学生对细部的观察和刻画。由于植物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学生家里都养植物,让学生感受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体验植物带给人的美感,感受自然的美。同时,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作用等,自然地渗透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由此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线造型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学习重点:
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条表现植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如何运用线条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学习过程:
(一)设疑自探
1.谈话导入
公园、植物园里、花坛里、我们的家里,都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有高有矮、有疏有密、枝叶旺盛、千姿百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色彩。(出示课题)
2.课件展示各种植物图片,提出问题,学生分组探究。
①你喜欢这些植物吗?你知道它们各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吗?
②你知道一些植物的寓意吗?
③这些植物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每片叶子有区别吗
(二)解疑和探
1.请几位学生说说讨论结果。
2.观察教室中的植物。
提问:你观察到植物的叶子(花)有什么不同?(结合书中的图片)
通过欣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叶子有前后遮挡、有大有小,不同角度看到的叶子形态上有所不同……
3.欣赏美术作品:赖少其的中国画《君子兰》。
提出问题:
画家抓住了植物的哪些特征进行表现的 作品表现出画家的什么情感
小组和作探究,初步感受画家如何用丰富的线:如疏密、长短、曲直、穿插等变化,表现出植物的形态特点及自己的情感。 4.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材上的几幅学生作业。 师:教材上的学生作业哪部分画得好?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认识不同角度的花和叶形状各有不同。 师:这些孩子的画对你有哪些启发呢?
生:表现形式可以是刮画、国画、线描、等等。
生:画的时候注意线条的前后穿插。
引导学生认识在绘画中,植物的前后关系可以用虚实变化、大小变化、粗细变化、穿插变化。
(三)质疑再探 选择几种植物提出问题。
(1)说一说,所观察的植物的生长特点。 (2)不同角度的花和叶各有什么不同? (3)植物的前后关系如何表现?
请学生进行分析特征、姿态,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先观察它们的全貌,说出它们的特征。纠正那种上来只看植物细节的错误方法
(四)拓展运用
1.说一说画植物写生应注意什么?
2.教师在黑板上简单演示植物写生方法,画两幅,一幅前后关系处理得当,一幅前后关系混乱的两幅植物写生图。引导学生巩固刚才所学的知识,进一步认识如何用线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四、板书设计:
1、植物写生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明了、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体现本课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对本课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植物写生》一课的整体构思,恳请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有关于生长素的内容。由于这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对本章内容有了初步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生长素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归纳。从高考的考点入手,一个一个知识点的把重难点进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史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难点是光照偏转问题和生长素的双重性。对于重难点,采用例题加习题的方法,结合学生的自主分析进行突破。
说学情
这节课我面对的学生是高二(28)班的学生,这个班学生的中男生占大多数,因此课上课气氛较活跃。学生反应较快,思维灵活。但是28班男生的普遍存在的缺点是对基础知识的不重视。一味的去追求难,偏的题目。而高考中,出现偏题怪题的可能性不大,高考注重的还是一些基础和重点内容。所以针对28班学生这种特殊的知识现状,我力求从最基础的开始,通过反复的强调一些该掌握的知识点,考点。加深,加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辅以从基础知识延伸出来的相关习题的变形,逐步提高学生对基础的重视和解题的`能力。
说设计
作为一节复习课,传统的的教学方法是罗列知识点,强调学生去记忆,而这种强调记的过程,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也很容易被学生遗忘,这样,复习的效果就会很不理想。所以这节课,我设计的亮点是对于生长素的发现史这个知识点采用 “引导----探究”式探究性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它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让学生自己思索、探究和发现事物。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而“引导”的作用主要在于要对事物原有的发现过程从教学的需要加以编制,以缩短、减少发现过程的难度,使之沿着最简捷的路线进行。
另外我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而并非是只强调结果。而且设计的问题,环环紧密相扣,对学生思维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认同生物学知识主要来自科学实验,领会生物学实验中材料选取、理化技术的使用、巧妙的设计以及对复杂的结果进行理性分析的重要性。
说反思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体会到: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将知识的获取过程化,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运用新理念指导生物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否定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教师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其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当然由于本节课是复习课,概括的结论性知识比较多,加上课时的限制也不可能过多的展开,因此每个知识点,我都力求精选习题,通过习题训练活动使学生“动”起来,对考点进行逐一突破。从教学效果上看,这种处理方法也是正确的,当然,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还有待加强,如更应该关注个别学生,了解学生在知识层面的上差异,从而在整体的教学效果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对联趣谈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民风民俗。它可以说是诗词曲赋的余波,它比诗词曲赋更简明,更有神韵。建筑与艺术,书法与文学,都在这里变得直观,变得具体。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为戏台题写过一副对联:
二帝生,三王净,五伯七雄丑未耳,汉祖唐宗也称一时名角。其中拜将封侯,不过扛旗打伞跑龙套;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曲也,李白杜甫能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总是沿街乞食耍猴儿。
这副对联,境界开阔,戏演的是历史,而历史也如戏:炎黄二帝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生角,夏禹、商汤、周武三王扮演了净角,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只能充当丑末的角色。那汉高祖、唐太宗称得上名角。其余的历史人物不过是充当扛旗、打伞、跑龙套的角色了;儒家经典《四书》《六经》是戏台上的念白和引子,诸子百家的言论是杂曲,李白杜甫的诗是唱词。此外,那些咬文嚼字的文人,为了生活写写画画,这和沿街乞讨耍猴行骗的人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一副对联,话尽千古风流人物。雄视历史,点化生活,有情有理。
对联,是一种民风民俗。婚丧喜庆,开业典礼,各种类型的大小会议,都会张挂一下对联的。
对联是传统的。它源于宋初期的后蜀。最早的一副对联相传是蜀后主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副对联简洁而有气势。“新年”、“嘉节”、“余庆”、“长春”这些字眼,渲染出新年的吉祥喜庆。但是,这副对联,对蜀后主来说,却是一个亡国的预言。巧得很,宋朝灭后蜀后,新上任的成都太守姓吕,名 “余庆”;宋太祖的诞辰就叫做“长春节”。这位才子式的后主为自己题写了一副人生谶语的对联。
对联是现代的。有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有一道让各省市出句对句的文艺节目。西藏自治区出了个很妙的上联:
雪域春秋扎西德勒
“扎西德勒”是藏语吉祥如意的意思。
天山南北乌鲁木齐
对得天衣无缝!“乌鲁木齐”是回语――美丽的草原。
对联,在中国人的眼里,是一种典雅的的智慧游戏。下面以拆字联和回文联来谈谈这一特点。
先欣赏一下金朝的一位皇帝在琼华岛上和皇妃的对句。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皇帝和皇妃在琼华岛上赏月。皇上触景生情,吟出了上句:二人土上坐。皇妃望着一轮明月,对出了下句:一月日边明。出句与对句合成了一个很妙的对联,上实下虚,颇有气势。
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岳阳楼上,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两只螃蟹,呆在楼壁上,怎么也不走,像是贪恋这里的风景似的。后来大才子李白来到岳阳楼上,看见这两只“稀客”,沉吟片刻,题写四字:“水天一色”,一落墨,那两只螃蟹就“咚”的一声掉入洞庭湖了。原来,仙人吕洞宾知道李白要到洞庭一游,他想试试这位被人间誉为“谪仙”的才气,于是用法术,把两只螃蟹挂在楼壁上。李白一见,知道这是一个下联的谜语:“虫二”描写的就是眼前的景色,这个谜底就是 “风(繁体字)月无边”,李白以“水天一色”来对,真是自然天成。
说对联有下里巴人的流韵,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下里巴人,”是说它符合大众品味,“其和者众”。
有这样一则笑话:
古时,一个学监到一地去视察,遇见一位农民,学监想考考这位庄稼汉,随口说了一上联:
花园里桃花香,荷花香,桂花香,花香香花花花香;
那个农民回敬了一下联;
大街上人屎臭,猪屎臭,狗屎臭,屎臭臭屎屎屎臭。
上联听似顺耳,实则不合逻辑,桃花开于三月,荷花开于夏季,桂花开于秋天,“花花香”于花园是不可能的。对于学监故弄玄虚,信口开河的出句,庄稼汉用如此不雅的对句来嘲弄,也是一种智慧。
说对联是阳春白雪,更不为过。每一个中国人不可能不和对联打交道。结婚,有婚联;过生,有寿联;吊唁,有挽联;开业,有贺联。道观庙宇,茶肆酒楼,家居厅室,都是对联的栖身之所。对联既是风景的点缀,又是文化的象征。
婚联,数量最多,但我认为脱俗的少,大都落入“比翼鸟、连理枝”之类的俗套。
凤落梧桐梧落凤;
珠联璧合璧联珠。
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回文联,它顺着念倒着读都是一样的。就是用这种文字游戏的形式来表达一种情感,可以说是婚联中的`佳构。
在对联的海洋中,挽联的艺术高出婚联。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这是大哲学家金岳霖为绝代风华的旷世才女林徽因撰写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是言其貌,还是言其才?是叹惋,还是佩服?是写实,还是想象?下联“万古人间四月天”,写得哀婉凄艳。“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的诗句,更是作者的发挥。工巧的对联中,有美好的追忆,有无穷的叹惋。不是哲学家作不出此联,不是和亡者有深厚的情谊也难为此联。
新月新诗广陵散;
奇人奇死破天荒。
――只有大才子徐志摩才担当得起这样的挽联。“广陵散”与“破天荒”相对,以典对典,工巧,贴切,是对徐先生功名事业,人品才情的经典概括。
那么,什么样的对联才是好的呢?
对联,就是要对而且联。上下联之间要求对仗而且相关联。但是上下联如果势均力敌,仅仅是合格而已。上联弱下联强或者上联实下联虚那才是上乘的作品。像上面所讲的“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就是这样的好作品。这样的对联读起来有一种气势,符合仄起平收的音节规律。
下面的几幅对联,是我所作,援引为例子来谈谈。
我曾为几篇小说题写过对联。
题《祝福》
前夫夭折,后夫暴亡,莫非克夫之命?怪谁?
娘家不收,婆家又逐,终成无家之人。恨天!
题《边城》
唯善唯美构建桃源世界;
至清至纯展现湘西风光。
题《荷花淀》
描写战争不见刀光剑影;
刻画英雄原是渔妇村氓。
这三副对联,自然工整,既概括了小说的内容,又有观点和思想。尤其是题《祝福》,庄谐并举,寓庄于谐,堪称上品。高天厚地,竟无一寡妇的立足之地;芸芸众生,竟容不下一贫妇!想当年,杜甫寄居四川成都时,门前有一枣树,邻居一个寡妇来打枣子,他从不惊动她。后来杜甫移居别地,就把这间草堂让给一位亲戚居住,这位亲戚为了防止别人打枣子,就在枣树周围围上了篱笆。杜甫听说这件事后,立即写诗劝阻,告诫他不要这样做:“堂前扑枣任西邻,无衣无食一妇人。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柳却甚真。”西邻的这位寡妇,有杜甫这样的邻居,是她的福气。可是祥林嫂生活的周围却尽是篱笆,尽是冷眼,尽是嘲弄。“怪谁”?人无情;“恨天”,天无眼。
创作或欣赏对联,可注意以下几点。
一、上下对等
我为教育局春节联欢晚会撰写了一副对联:
歌以抒情,舞以壮志,载歌载舞,歌舞声中庆盛世;
诗而铭德,乐而颂功,亦诗亦乐,诗乐场里度流年。
上下对等,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点,只算是“工”,还没有达到“化”,艺术境界不会高。上面讲到有艺术的对联是上联弱,下联强,或者是上联实,下联虚。这样的对联,有回味,有气势,是仄起平收音韵形式的内化。
二、上实下虚
有一年的高考前夕,我题写了这样一联:
十二年梦想凝笔端,友情亲情,美圆七彩梦;
九万里风云奔眼底,高校名校,好凭六月风。
三、长点的对联要注意起承转合。
山之气度,水之情怀,磊磊落落,无愧如诗盛世;
诗以栖居,书以相伴,潇潇洒洒,不负似水流年。
四、富有哲理
在《敢问路在何方》唱遍的一年,我为一所学校题这样一副春联:
路在何方?在你脚下;
春行哪里?行我心中。
北宋苏东坡少时曾自恃才高,于门口写一对子: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对联趣谈
。一天,一白发老翁拿一本小书登门“求教”,苏轼竟不识书上的'任何字。于是羞惭,老翁去后,即改写了门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虽只加入四字,其意却大变。苏轼终有惊人成就。? 据说,一天苏轼访一友人和尚。进门后他闻到鱼腥味,知鱼在罄中,便念出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和尚随口对出: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就说:既然罄(庆)中有余(鱼),那就拿出来吧,两人大笑。? 苏小妹、苏轼、佛印和尚泛舟江上。妹见和尚将竹蒿打在自己的倒影上,遂出一联。和尚想到苏小妹前日井边打水情景即对出下联。(小妹)和尚撑船,蒿打江心罗汉,(和尚)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苏轼为试小妹才华曾出一对,句里有词牌三个,而小妹见一丫环端酒缓缓而来竟灵机一 动,说出下联。 (坡)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妹)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贵阳北关桥头有一副对联耐人寻味。说一声去也,送别河头,叹万里长驱,过桥便入天涯路;盼今日归哉,迎来道左,喜故人见面,握手还疑梦里逢。?内蒙古呼和浩特昭君墓,藏克家题联。千载传佳话,一身系安危。?邯鄣吕仙祠黄梁梦亭有一对联别有趣味。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淄博蒲松龄故居,郭沫若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苏州沧浪亭、梁苣林集句题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庐山简寂观、李笠翁题联。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说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自先师。?汤阴岳飞故里,岳府、吴雪樵题联。千秋冤案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
古往今来,对联撰写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撰写对联不仅注重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而且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层次。下面列举几例个性化春联的语言文字技巧和修辞手法,以飨读者。
笑联:我国有些寺院景点的“笑联”,是人遇麻烦心事时的一剂清心良药。四川乐山凌云寺:“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本无 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云南昆明华亭寺联:“青山之高,绿水之深,岂必佛方开口笑;徐行不困,稳步不 跌,何妨人自纵心游。”湖南衡阳罗汉寺联:“大肚能容,容人间恩怨亲仇,个中藏有几许;开口便笑,笑世上悲欢离合,此处已无些烦。”
戏联:有些戏联,读来似在说戏,又似在说人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既冷眼,又超然,而且语言明快,声调铿锵,读之既语意深刻,又妙趣横生,耐人 寻味。如:“人生到底好排场,耀武扬威,任你放开眉目做;世事原来多假局,装模作样,惟吾脚踏实地看。”又如:“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场便见; 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再如:“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棋联:“九十点无穷变化,千种情趣,半喜忧喜,问甚胜负?在仙府也称雅对,洞天天长斜枰影;州二路极致厮杀,万般寻思,转瞬沉浮,怎论得失?是人 间一大快事,月夜夜半敲棋声。”据说这是一位棋人为了庆贺一象棋名宿的酒店开张而特撰写的。读罢使人领略到棋局的无穷奥妙和棋迷们的乐此不疲之情。据史书 记载,清朝有一雅士,出了一上联来征对:“大帅用兵,士卒救命,车辚辚,马萧萧,气象巍巍,祝此去一炮成功,方不愧出将入相。”面对此形势,有人灵机一 动,对出了下联:“至尊在野,长短休论,文泄泄,武沓沓,议和叠叠,到后来万人失望,直落得抢地呼天。”此上联得体地把象棋子借用到联中去,下联则匠心独 具地将骨牌诸子嵌至联中,与上联相互呼应,浑然一体。整副对联工稳妥贴,语意双关,读来上口,令人玩味无穷。
钱联:明代,浙江海宁县城内有南安知府张津题撰的一副楹联:“宽一分则民可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当然,在封建社会里贪官污吏很多。 有这样一副楹联,是一位县官为自己公正廉洁提出的虚伪自夸联:“若受暮夜钱财,天诛地灭;如听衙役说话,男盗女娼。”有一副写财神的联更有趣:“只有几文 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为好?不做半点事,朝又拜,晚又拜,教我为难。”林则徐有一副谈钱的联,很值得玩味:“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 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才,益增其过。”
竹联:苏东坡爱竹,有联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看来,苏东坡是宁瘦不俗了。“山色*不随春老;竹枝长向人新。” “为天地生春,抚节长存终占绿;与松梅作伴,洁身共证辟寒心。”翠竹四季长青,给大地注入永恒生机。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不畏风霜雨雪,始终保持纯洁, 令人钦佩赞叹。“千古虚心尊此老;九州高节拜先生。”“宜和竹论虚和实;不与谁争高与低。”赋予竹以人格灵性*,虚怀若谷,高风亮节,既虚又实,能高可低, 受到世人的尊敬。
《西游记》第八十八回,话说唐僧悟空一行来到玉华县。王府宫中有三个小王子,一个个都好舞枪弄棒,本想教训悟空一行,但看了他们的本事后,便想拜师学艺。悟空笑道:“教便也容易,只是你等无力量,使不得我们的兵器,恐学之不精,如画虎不成反类狗也。古人云,教训不严师之惰,学问无成子之罪。汝等既有诚心,可去焚香来拜了天地,我先传你些神力,然后可授武艺。”
《中国成语大词典》把“画虎不成反类狗”解释为“画虎不成,反倒像狗”。后比喻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终无成就,反贻笑柄。亦喻仿效失真,反而弄得不伦不类。
这个成语流传了好几百年,人人都在使用,却也不曾细想过,狗与虎,在外貌、形体上相差甚远,虎画不成,但怎么着也不可能会像狗吗?如果能把老虎画成狗,倒也本事不小。其实,人们只是习惯从字面上去理解,反正古人说了,管他意思通不通,管他像什么,就这么一说罢。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汉班固《东汉观记•马援传》:“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我们不妨顺着古代的思路去梳理一下。清代大文字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马二岁曰驹、熊虎之子曰狗同义,皆谓稚也”。大意是二岁的马叫做驹,熊和虎的幼崽叫做狗,都是幼小的意思。《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注:“律曰‘捕虎一,购钱五千,其狗半之’”。就是说捕获到一只老虎,可以得到五千的赏钱,如果是虎崽,赏钱得一半。《尔雅•释畜》:“(牛),其子犊”。郭璞注:“今青州呼犊为狗”。古人对犬与狗也有明确的分别。《礼记•典礼上》“效犬者左牵之。”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由此可见,很多动物的幼崽,在古代都可以称作“狗”。因此“画虎不成反类狗”的“狗”不是现在所说的“狗”,这儿的“狗”应为“虎崽”,即“虎仔”,也就是小老虎。整个成语的意思为“大老虎没画成,反倒像虎仔”。
在《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529页)该词条之下,还有一条成语“画龙不成反为狗”,解释同“画虎不成反类狗”。该词条的引文为:《后汉书•孔僖传》:“因读吴王夫差时事,僖废书叹曰:‘若是,所谓画龙不成反为狗者。’”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那就更说不通了。龙和狗的外形何止相差十万八千里。《说文》曰:“马七尺为(马来),八尺为龙”。这儿的“龙”应为“八尺的马”,而“狗”应为“马之子”即“驹”。整个成语的意思应为:“画大马没画成,反倒像马驹”。看来简单的望文生义,是会弄出笑话来的,以讹传讹,更会贻笑大方。
食盐趣谈
今天上午,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盐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我冥思苦想,怎么想也想不出来。 于是,我决定做一次试验
首先,要准备试验材料:糖,盐,沙子,铁钉。还要准备一个水槽和半盆水和一枚鸡蛋。先把水道入水槽中,然后把鸡蛋放在水槽中。鸡蛋没有任何变化。随后,我又在水槽里加入了糖,沙子和铁钉。结果还是一样,鸡蛋沉在水底。他好像一个羞答答的小姑娘一样,藏在地下不敢出来。我有些不耐烦了。心想:我一经有3名“大将”被水和鸡蛋打败了,这次,我一定要反败为胜!当我放盐的时候,心里想:鸡蛋快浮上来吧 。这次,鸡蛋果然题目勾勒我的话,慢慢地上来了!当时,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有一个念头--我成功了!
后来,我通过了翻书,从电脑上面查找资料才知道:当盐水的`比重超过了鸡蛋的比重时,鸡蛋就会上升。
食盐真是太有趣了!
★ 鸟巢趣谈美文
★ 野钓趣谈散文
★ 趣谈春节节日作文
★ 孝感春节习俗趣谈
★ 导入新课激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