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语文《看花灯》说课稿(共含5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是我是我还是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说教材
第一单元以“元宵节”为主题,元宵节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更加热爱生活。其中第二篇主体课文《看花灯》这首儿歌以生动活泼、极富动感的词语配以充满年味的画面,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元宵节看花灯的欢腾场面,抒发了看花灯的奇妙感受和“明年我也做花灯”的愿望。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和能力。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朗读体验看花灯的奇妙感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
教学难点:体验看花灯的奇妙感受。
二、说教法
一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富于想象,但生活经验和词汇量有限,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以读代讲。在教学中我多处创设了情境,使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在积极奋发的状态中进行学习。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又通过反复阅读来感悟文本。
三、说程序
(一)激趣导入,进入情境
上课伊始,我为学生们展示各种漂亮的花灯,勾起学生对花灯的喜爱。接着我问:感觉怎么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元宵夜去看更多、更好看的花灯。(板书:看花灯)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使学生很自然地走进了元宵之夜。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初读课文时我先为学生范读,然后学生模仿跟读,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学生自读时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出示词语和生字,采用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识字游戏“我来问,你来答”等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师只作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完成识字任务。
(三)感情诵读,感悟诗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在整体读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里写的那种花灯?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扶助、引导的作用,采用追问、反诘等方式,使学生更深入的体验课文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板书:金鱼、猴子……)其间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金鱼怎么吐泡泡?猴子怎么眨眼睛?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元宵夜花灯的奇妙。(板书:奇妙)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出节奏来,如果学生需要,我可以带读,同时采用自读,小伙伴互读,配乐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感受阅读的乐趣。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在教学的最后引导学生仿照诗歌的形式说一说“你想设计什么样的花灯呢?”。这一环节的设计,提高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铺设桥梁,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五)指导书写
出示重点生字,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我先示范写,然后学生尝试书写,教师指导。
交流其他生字应注意的地方。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是按照课文的主线来设计的,力求体现课文的精华,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
看花灯
金鱼
猴子,奇妙
尊敬的各位评委:
早上好!我是丰台区樊家村小学的张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京版第二册第2课《看花灯》的第二课时。由于水平有限,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恳请您的批评指正。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件出示:《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阅读教学起步阶段的第一要求。
依据《课标》中的阐述,在本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引导学生以不同形式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中感受花灯的漂亮,以及看花灯的乐趣。在读好文本的基础上,拓展内容,适时进行积累与表达。
以上是我设计本课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看花灯》是一篇反映儿童寒假期间生活的课文,讲的是“我”和妈妈在正月十五的晚上看花灯的情景,全文洋溢着欢腾喜庆的气氛。通篇词语的运用准确、恰当,尤其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使文字优美,语言活泼,非常适于学生训练朗读和积累语言。
2、学情分析:
经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对阅读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表达,乐于想象。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能说出课文中花灯的名字。然而经课前调查,我发现班中大部分学生虽然和家人逛过庙会,但却极少有在晚上去街上看花灯的经历。这势必对体会语言文字带来难度。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借助直观的图片资料感受,弥补学生相关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生字、认读字,指导学生正确、端正地写好“飞”字。
2、读中感悟,体会花灯的漂亮,感受看花灯的快乐。(重点)
3、能将自己看到的花灯讲给大家听,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难点)
主要教学流程:
本课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想突出以下教学理念:
关注识字写字,练有实效。
以朗读代讲解,读中感悟。
体会文章写法,学习表达。
一、关注识字写字,练有实效。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个重点,从以下环节进行了识字、写字的指导。
(一)词语复现,连词成句。
揭示课题后,我以先来和字词朋友打招呼的形式,引出生字,进行巩固。
第一屏:
字音方面:正晚上()妈妈()
自形方面:花(板书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第一屏的生字中,很多都是上节课新学习的生字。及时的复现,让学生加以巩固。接着课件上再增加“去、我、和”几个字,引导学生连词成句:“正月十五晚上,我和妈妈去看花灯。”这样的设计考查了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对字、词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表达。
(二)词语搭配、回顾内容:
(1)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首先引导:这一天,“我”和妈妈都看到了哪些漂亮的花灯呢?然后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句子:
(2)出示本课“飞、游、甩”等字,引导学生体会这些都是描写什么的词语?然后进行词语搭配,并带着动作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帮助“金鱼、蝴蝶、玉龙”这几个词语找朋友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对两类生字的认读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请你想象着样子、动作读一读。”这样的复现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了动词的意思,使词语牢牢地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三)扎实写字,培养习惯。
在本课时第一环节和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两次“指导学生写字”的过程。
第一次:二次指导“花”字,将字的下半部分写紧凑、写舒展。
“花”字是第一课时重点指导的生字,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多数学生在书写“花”字时,下半部分都写得不够紧凑、舒展。遵循孩子的学习需要,在“词语复习,连词成句”的环节,我对“花”字进行了二次指导。“下面是个左右结构的字,竖弯钩写在竖中线上,左右就紧凑了。最后一笔的竖弯钩,要舒展一些。比一比,看谁写得比上节课有进步。”(边说边板书范字),并让学生现场书写一个。
第二次:重点指导“飞”字,感悟独体字怎样写得紧凑、舒展。
本课时的最后环节,我引导学生独立观察、书写“飞”字,以训练学生认真观察、正确书写的能力。继而要求学生独立书写,在集体反馈时,指导重点笔顺,避免把第二笔和第三笔写成一笔“撇点”;还有第一笔的“横折斜钩”要把斜钩写长一些,舒展一些。然后,要求学生再次书写一个字,通过巩固练习,逐渐将字写好。
设计意图: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不能是一句空话,我们要真真切切地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挖掘生字中需要指导学生写好的训练点。踏踏实实引导孩子观察、书写,切实提高写字能力。
二、以朗读代讲解,读中感悟。
(一)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会花灯之多。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听中感悟,初步体会花灯多。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向学生训练朗读特别有效的方法。范读中,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朗读中的抑扬顿挫,使学生进入情境,进而感悟语言。学生可能会说:我觉得花灯特别多,墙上、树上、天桥的栏杆上到处都是花灯;我觉得花灯亮闪闪的,特别漂亮等等。
2.图片比较,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深入体会花灯多。
在交流中,教师抓住学生对“树上挂的都是花灯”的感悟,理解“挂满”。出示图片,这是挂满吗?这是吗?图中的花灯由少变多,再到更多,通过直观地观察与比较,从中体会“挂满”的“满”字用词准确、形象。
3.启发想象,引导学生想中感悟,融入“灯的世界”。
“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些各式各样的花灯挂满――墙上,挂满――树上,挂满――栏杆上,还挂满哪儿了?”启发想象,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训练了语言,还使他们感受到了花灯之多,仿佛置身于灯的世界里。朗读的欲望被激发,朗读的水平得到了提升。
(二)加强读法指导,引导学生感悟花灯之美。
针对年段特点,我将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加强读法指导,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花灯真漂亮”。
首先,教师引导:“谁愿意把你看到的漂亮的花灯读给我们听?你准备怎么读?”根据我对学生既往的朗读训练,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的几种朗读方法:(1)把文字变成画面,想象着读(2)有的愿意加动作读。(3)还有的愿意进入角色读。我随即进行表扬与鼓励,“就用你们说的这些好方法,读一读这段话。(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比一比,看谁把花灯读得最漂亮!”
在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后,我安排朗读展示的'过程。首先以描写“金鱼”花灯的句子为例,巩固朗读方法。此处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金鱼”在风的吹动下,一摆一摆的,真像在水中游动。
1)生生互评发现读法:通过他的朗读,你觉得这个花灯哪儿漂亮啊?学生通过评读发现读法。
2)自我评价交流读法:结合学生的感受追问朗读的同学,你是怎么读,就让大家感受到“金鱼”花灯,金光闪闪,还一摆一摆的,特别漂亮?
不管是哪种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
3)教师评价小结读法:通过他的朗读,还让我感受到“金鱼”花灯好像真的在游动呢!
4)综合运用,提升朗读水平:谁还能像他这样给大家读一读?此时运用上面的方法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在生生、师生的评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了读法的指导,我想,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朗读水平定会有所提高。告别分析式的阅读,以读代讲,学生在感受朗读乐趣的同时,提高了朗读能力。这个过程,更为实在、真切!
(二)限时练习背诵,积累优美语言。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给学生限时三分钟,要求学生背诵第3自然段,此时,教师出示课件,给学生以背诵提示。然后,根据提示进行检查。
设计意图:此环节鼓励学生独立尝试背诵。在熟读中积累优美语言。
三、体会文章写法,学习表达。
(一)在比较阅读中,启发学生想象,渗透表达方法。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训练学生表达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本课时我设计了说话训练:把你见过的花灯说给大家庭。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低年级学生普遍只会说出“我见过猴子灯,我见过飞机灯”这样简单的句子。至于吸引人,栩栩如生就谈不上了。
恰好文章第三自然段生动有趣的表达,为学生训练表达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不仅将看到的花灯说清楚,还加上想象说得更生动就更好了。这个表达的提升虽不做硬性要求,但它给班中一些有能力的同学提供了表达的机会。通过这两年对比较阅读的研究,我认为借助比较阅读,让学生发现课文表达特点,训练后,提升表达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是这样引导的:
1、引导学生回忆复现生字词阶段出示的句子。
还记得这句话吗?
2、通过比较文本,引导学生发现异同:
教师引导:这两句话都能告诉我们什么?那又有什么不同呢?
两种写法的相同点:都能够告诉我们作者看到了哪几种花灯。
两种写法的不同的:第二句话加上作者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花灯很漂亮,第一句话却不能。
此时教师及时小结“想象”写法的作用,再次感受“想象”的妙用,使积累背诵加以巩固。
(二)在拓展阅读中,丰富学生认知,提升理解,训练表达。
1、出现拓展的小儿歌《看花灯》,引导学生自读、同桌读、指名朗读,在儿歌的诵读中,复现了本课的生字认读字,又及时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为表达搭建了台阶。
2、教师出示两种花灯的图片,启发学生想象:“小马”和“白鹅”好像在干什么呢?接着模仿书中的句子,用一句完整的话将自己看到的花灯说给大家听。
3、通过小组练说、推荐说、集体评议,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通过想象我们不仅把花灯的样子说出来了,还让别人感受到花灯特别漂亮,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大家眼前。
布置作业:
必做:1、自习课上,把课文朗读给学习伙伴听。
2、阅读读本第二课《放风筝》,感受想象的乐趣。
选做:把你喜欢的花灯画下来,旁边还可以配上你的描写。(老师会在板报中进行展览)
板书设计:
(图片)
金鱼游
玉龙甩
各式各样漂亮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我是从写字、朗读课文、借助想象说话这三方面设计的。这三方面也正是我本课要落实的三个目标。
1我能在田字格里写好“花”“飞”二字。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读得很好()
②读得比较好(错误在两处以内)()
③读得不理想(错误在两处以上)()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到了,怎能少了花灯这个主角呢?今年,我们学校能举办了"观花灯、猜灯谜”的有趣活动。
花灯展在学校东大门门口举办,这些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花灯全都出于同学们的灵巧之手,虽然没有街上卖的花灯精致、但它们却构思巧妙,创意新颖,各具特色。
当我们到花灯区,大家便像放飞的小鸟一样,跑进花灯的海洋,而我却找了張雨豪结伴,在那里看花灯。许多构思巧妙,创意新颖的灯展现在我们眼前,远远望去,一盏盏美丽的花灯随风摇曳,好像在竞相媲美!你们想知道花灯展里有哪些灯吗?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有小巧玲珑的兔子灯。红红的小眼睛,白白的身子,可爱极了。高大威猛的老虎灯看了让人不寒而栗。中国结似的红包灯、栩栩如生的荷花灯,载着“小猪”的热气球灯和全副武装机生碧绿的坦克灯。其中,我最喜欢的花灯了简称“红包灯”。它是用无数个红包透明胶袋做的。我还喜欢龙灯,当一阵微风徐徐吹过,那龙灯的尾巴便陏风摇摆,好像一只腾云驾雾的飞龙。
这时候,猜灯谜的时间到了,瞧那边的女生,正对着一盏灯笼的谜面瞑思苦想,一儿咬咬笔头,一会儿用笔敲敲脑袋,一会儿用手抓抓头。发再偏过脸瞧瞧旁边的男生,他正在思考一道关于武功的谜面,一会儿手脚并用地打来打去,一会儿闭起眼睛想来想去,突然,他睁开眼睛,灵光一闪,想到了答案,便高兴得踢了几脚飞毛腿,去到了另一道谜面前,这样吧!我来给你们出去一道题吧!“长久住医院”打一字,嘿嘿,你们不知道了吧,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这道谜面的谜底就是“疚”。
过了一会儿,大广播让我们回班,我便在心里感慨道: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真希望下一年的元宵节能够早日到来。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一剪梅》,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说教材:
一、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这首词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李清照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讲《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李清照,他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本词
2、熟记作家作品地位
3、把握婉约词的意境及特点
说教法
一、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李清照积满苦涩忧怨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跟自己亲人分隔两地的经历,更不可能有过结婚后深切思念自己另一半的体会,如不引导,很难体会面对冷月凉席,深切思念自己的丈夫。但李清照又不同于苏轼辛弃疾,她倾向于写深闺体会的婉约词。
二、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情景交融的写法;更能领悟到李清照用词的精妙,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安排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婉约词与豪放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了点,希望各位老师指正。
三、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婉约词,应读得语调低缓,情感深沉。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五、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
六、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李清照的另外两首词为例比较不同,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说板书及作业
一、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
二、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消逝的钟声》
早上好!我是丰台区樊家村小学的张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京版第二册第2课《看花灯》的第二课时。由于水平有限,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恳请您的批评指正。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件出示:《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阅读教学起步阶段的第一要求。
依据《课标》中的阐述,在本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引导学生以不同形式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中感受花灯的漂亮,以及看花灯的乐趣。在读好文本的基础上,拓展内容,适时进行积累与表达。
以上是我设计本课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看花灯》是一篇反映儿童寒假期间生活的课文,讲的是“我”和妈妈在正月十五的晚上看花灯的情景,全文洋溢着欢腾喜庆的气氛。通篇词语的运用准确、恰当,尤其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使文字优美,语言活泼,非常适于学生训练朗读和积累语言。
2、学情分析:
经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对阅读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表达,乐于想象。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能说出课文中花灯的名字。然而经课前调查,我发现班中大部分学生虽然和家人逛过庙会,但却极少有在晚上去街上看花灯的经历。这势必对体会语言文字带来难度。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借助直观的图片资料感受,弥补学生相关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生字、认读字,指导学生正确、端正地写好“飞”字。
2、读中感悟,体会花灯的漂亮,感受看花灯的快乐。(重点)
3、能将自己看到的花灯讲给大家听,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难点)
主要教学流程:
本课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想突出以下教学理念:
?关注识字写字,练有实效。
?以朗读代讲解,读中感悟。
?体会文章写法,学习表达。
一、关注识字写字,练有实效。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个重点,从以下环节进行了识字、写字的指导。
(一)词语复现,连词成句。
揭示课题后,我以先来和字词朋友打招呼的形式,引出生字,进行巩固。
第一屏:
字音方面:正()晚上()妈妈()
自形方面:花(板书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第一屏的生字中,很多都是上节课新学习的生字。及时的复现,让学生加以巩固。接着课件上再增加“去、我、和”几个字,引导学生连词成句:“正月十五晚上,我和妈妈去看花灯。”这样的设计考查了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对字、词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表达。
(二)词语搭配、回顾内容:
(1)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首先引导:这一天,“我”和妈妈都看到了哪些漂亮的花灯呢?然后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句子:
(2)出示本课“飞、游、甩”等字,引导学生体会这些都是描写什么的词语?然后进行词语搭配,并带着动作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帮助“金鱼、蝴蝶、玉龙”这几个词语找朋友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对两类生字的认读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请你想象着样子、动作读一读。”这样的复现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了动词的意思,使词语牢牢地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三)扎实写字,培养习惯。
在本课时第一环节和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两次“指导学生写字”的过程。
第一次:二次指导“花”字,将字的下半部分写紧凑、写舒展。
“花”字是第一课时重点指导的生字,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多数学生在书写“花”字时,下半部分都写得不够紧凑、舒展。遵循孩子的学习需要,在“词语复习,连词成句”的环节,我对“花”字进行了二次指导。“下面是个左右结构的字,竖弯钩写在竖中线上,左右就紧凑了。最后一笔的竖弯钩,要舒展一些。比一比,看谁写得比上节课有进步。”(边说边板书范字),并让学生现场书写一个。
第二次:重点指导“飞”字,感悟独体字怎样写得紧凑、舒展。
本课时的最后环节,我引导学生独立观察、书写“飞”字,以训练学生认真观察、正确书写的能力。继而要求学生独立书写,在集体反馈时,指导重点笔顺,避免把第二笔和第三笔写成一笔“撇点”;还有第一笔的“横折斜钩”要把斜钩写长一些,舒展一些。然后,要求学生再次书写一个字,通过巩固练习,逐渐将字写好。
设计意图: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不能是一句空话,我们要真真切切地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挖掘生字中需要指导学生写好的训练点。踏踏实实引导孩子观察、书写,切实提高写字能力。
二、以朗读代讲解,读中感悟。
(一)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会花灯之多。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听中感悟,初步体会花灯多。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向学生训练朗读特别有效的方法。范读中,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朗读中的抑扬顿挫,使学生进入情境,进而感悟语言。学生可能会说:我觉得花灯特别多,墙上、树上、天桥的栏杆上到处都是花灯;我觉得花灯亮闪闪的,特别漂亮等等。
2.图片比较,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深入体会花灯多。
在交流中,教师抓住学生对“树上挂的都是花灯”的感悟,理解“挂满”。出示图片,这是挂满吗?这是吗?图中的花灯由少变多,再到更多,通过直观地观察与比较,从中体会“挂满”的“满”字用词准确、形象。
3.启发想象,引导学生想中感悟,融入“灯的世界”。
“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些各式各样的花灯挂满——墙上,挂满——树上,挂满——栏杆上,还挂满哪儿了?”启发想象,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训练了语言,还使他们感受到了花灯之多,仿佛置身于灯的世界里。朗读的欲望被激发,朗读的水平得到了提升。
(二)加强读法指导,引导学生感悟花灯之美。
针对年段特点,我将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加强读法指导,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花灯真漂亮”。
首先,教师引导:“谁愿意把你看到的漂亮的花灯读给我们听?你准备怎么读?”根据我对学生既往的朗读训练,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的几种朗读方法:(1)把文字变成画面,想象着读(2)有的愿意加动作读。(3)还有的愿意进入角色读。我随即进行表扬与鼓励,“就用你们说的这些好方法,读一读这段话。(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比一比,看谁把花灯读得最漂亮!”
在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后,我安排朗读展示的过程。首先以描写“金鱼”花灯的句子为例,巩固朗读方法。此处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金鱼&rd
quo;在风的吹动下,一摆一摆的,真像在水中游动。
1)生生互评发现读法:通过他的朗读,你觉得这个花灯哪儿漂亮啊?学生通过评读发现读法。
2)自我评价交流读法:结合学生的感受追问朗读的同学,你是怎么读,就让大家感受到“金鱼”花灯,金光闪闪,还一摆一摆的,特别漂亮?
不管是哪种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
3)教师评价小结读法:通过他的朗读,还让我感受到“金鱼”花灯好像真的在游动呢!
4)综合运用,提升朗读水平:谁还能像他这样给大家读一读?此时运用上面的方法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在生生、师生的评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了读法的指导,我想,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朗读水平定会有所提高。告别分析式的阅读,以读代讲,学生在感受朗读乐趣的同时,提高了朗读能力。这个过程,更为实在、真切!
(二)练习背诵,积累优美语言。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给学生三分钟,要求学生背诵第3自然段,此时,教师出示课件,给学生以背诵提示。然后,根据提示进行检查。
设计意图:此环节鼓励学生独立尝试背诵。在熟读中积累优美语言。
三、体会文章写法,学习表达。
(一)在比较阅读中,启发学生想象,渗透表达方法。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训练学生表达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本课时我设计了说话训练:把你见过的花灯说给大家庭。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低年级学生普遍只会说出“我见过猴子灯,我见过飞机灯”这样简单的句子。至于吸引人,栩栩如生就谈不上了。
恰好文章第三自然段生动有趣的表达,为学生训练表达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不仅将看到的花灯说清楚,还加上想象说得更生动就更好了。这个表达的提升虽不做硬性要求,但它给班中一些有能力的同学提供了表达的机会。通过这两年对比较阅读的研究,我认为借助比较阅读,让学生发现课文表达特点,训练后,提升表达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是这样引导的:
1、引导学生回忆复现生字词阶段出示的句子。
还记得这句话吗?
2、通过比较文本,引导学生发现异同:
教师引导:这两句话都能告诉我们什么?那又有什么不同呢?
两种写法的相同点:都能够告诉我们作者看到了哪几种花灯。
两种写法的不同的:第二句话加上作者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花灯很漂亮,第一句话却不能。
此时教师及时小结“想象”写法的作用,再次感受“想象”的妙用,使积累背诵加以巩固。
(二)在拓展阅读中,丰富学生认知,提升理解,训练表达。
1、出现拓展的小儿歌《看花灯》,引导学生自读、同桌读、指名朗读,在儿歌的诵读中,复现了本课的生字认读字,又及时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为表达搭建了台阶。
2、教师出示两种花灯的图片,启发学生想象:“小马”和“白鹅”好像在干什么呢?接着模仿书中的句子,用一句完整的话将自己看到的花灯说给大家听。
3、通过小组练说、推荐说、集体评议,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通过想象我们不仅把花灯的样子说出来了,还让别人感受到花灯特别漂亮,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大家眼前。
布置作业:
必做:1、自习课上,把课文朗读给学习伙伴听。
2、阅读读本第二课《放风筝》,感受想象的乐趣。
选做:把你喜欢的花灯画下来,旁边还可以配上你的描写。(老师会在板报中进行展览)
板书设计:
(图片)
金鱼游
2看花灯蝴蝶飞
玉龙甩
各式各样漂亮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我是从写字、朗读课文、借助想象说话这三方面设计的。这三方面也正是我本课要落实的三个目标。
1我能在田字格里写好“花”“飞”二字。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读得很好()
②读得比较好(错误在两处以内)()
③读得不理想(错误在两处以上)()
3我看到了、、的花灯。
★ 看花灯作文
★ 第二课 看花灯
★ 看花灯日记
★ 看花灯学生作文
★ 元宵节看花灯作文
★ 新年看花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