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得手套》教学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肥康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温暖得手套》教学设计(共含14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肥康”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温暖得手套》教学设计

篇1:《温暖得手套》教学设计

《温暖得手套》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冬季到来,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加厚了衣服,有的戴上了帽子,有的围上了围巾,有的戴上了手套,小朋友的穿戴都非常的温暖。看到孩子们的保暖物品,想到了以下几点来设计一节线描美术课程。

1、在教学活动前,教师有意识地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冬季幼儿园小朋友的穿着,活动等,引导幼儿自主观察,总结发现。

2、准备丰富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发挥创作的热情。

3、运用正面的评价,鼓励幼儿进行充分的自我表现,增强自信心。

(二)活动目标:

1、学习线描画的特点,感受线描画独特的美。

2、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尝试用线描画的方式设计各种各样的'手套。

3、感知冬季生活中的穿戴。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线描画中的各种线条,并作用到设计绘画手套中

难点:运用合适的线条设计手套,区分特点。

(四)活动准备

课前准备:线描画、雪花片、手套

课上准备:勾线笔、素描纸

(五)活动过程

1、导入(谜语导入)

教师:亲爱的小朋友们,欢迎来到今天的美术小课堂。课程开始之前,我们来一起猜一个谜语小朋友们要竖起耳朵认真听,谁能第一个猜出谜底呢!

“十指尖尖肚里空,有皮无骨爱过冬,不怕严寒不怕风,寒冬腊月逞英雄。”

教师:我们一起伸出小手想一想,什么东西是冬天套在手外面的呢?

幼儿:手套

教师:恭喜你们,谜底就是手套。冬天来了,小朋友们每天上学都是戴着手套来幼儿园的。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两双手套,小朋友可以观察一下它的特点,是什么样式的,什么颜色的,有什么样的花纹呢?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来回答。

2、讨论过程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手套的特点。

3、欣赏线描画手套

教师:老师带来许多不一样的手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幼儿:和我们的小手一样!带着不同的花纹!

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线描画设计手套。可以看到,手套是用各种各样的点、线、面来组成的,那我们就要了解一下什么样的点、线适合在设计手套时作用呢。

4、学习了解线描画基本技法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可以看到,首先“点”是最简单的,我们可以在设计手套的时候运用到,最简单的“点”,还有“雨滴点”、“爱心点”等等;接下来就是“线”,可以用到“直线”、“波浪线”、“蜗牛线”等等;我们还可以运用到“点与线”的组合成的面以及“线与线”组合成的面。

5、设计我的温暖的手套

教师:小朋友们来想一想,你们自己开始设计手套了,要用到上面的哪些图案呢?你想用哪一种图案装饰你的手套呢?

(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老师听到你们的讨论已经结束了!那接下来就到了我们设计绘画手套的时间了。老师有几点小提示小朋友们要认真听!

①我们可以作用点、直线、波浪线、点与线组合、线与线组合进行设计!

②小朋友们在绘画时要将手套画得大一些,会有更多的空间进行装饰!

③注意点、线、面的装饰都要用到我们设计的手套里

④完成后可以画一些小雪花,陪伴着温暖的手套

6、教师巡回指导

7、活动结束

总结:小朋友们,今天的课程就结束了!因为现在是冬季,所以我们在外出活动游戏时,一定要记得注意保暖,戴好帽子手套哦!今天我们都设计创作出了自己“温暖的手套”。每位小朋友的作品都是非常有特点的。请小朋友们大胆的将“温暖的手套”作品展示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吧!

(六)活动延伸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幼儿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冬季是寒冷的,也是快乐的季节。穿上棉衣,戴上帽子,出去快快乐乐的和小朋友们打雪仗,堆雪人。所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今天的课程通过设计绘画手套,小朋友们学会了利用线描画的技法进行绘画。我们也可以用线描画来画衣服、帽子,围巾,冬季的各种保暖物品。

篇2:小班美术《打扮手套》教学设计

小班美术《打扮手套》教学设计

活动准备:

1、要求幼儿观察谁早上起得早。

2、每人一副纸手套,每张桌子一种颜色颜料,蔬菜印章若干

3、冬天人们冒着严寒工作的照片、图片,布置一个:“不怕冷的人”的展览。

活动过程:

(一) 感知经验、激发情感

启发谈话:冬天来了,天气好冷,可是有许多人“不怕冷”,坚持早早起,有的还在室外工作。

1、冬天的早上,谁早早起。

(1) 讲述家里谁起得早。

老师可以启发提问:

①这几天,你在家里看到谁比你起得早?

②他们起来做些什么事?

(2) 讲述生活周围谁起得早。

说明:

①可提问:早上除了爸爸妈妈之外,你还知道谁起得早。可通过幼儿早上的生活环节,启发讲述,他们起得早,为大家做事,真了不起。

②谈话重在了解那么多早起的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激发幼儿对那些早起的人们的感谢尊敬之情。

2、谁是不怕冷的人,冬天工作在寒冷之中。

(1) 讲讲自己在户外的感觉。(很冷、风刮在脸上有点疼……)

(2)看看谁是冬天里不怕冷的人?他们在干些什么?(如十字路口的人民警察,在指挥交通;扫地的清洁工人。) 教师展示照片

(3) 教师小节,激发幼儿感受不怕冷的人十分辛苦。

(二) 制作手套

启发谈话:天气这么冷,我们给那些“不怕冷”的人送副手套吧。

1、观察讨论

(1)你们猜猜看一副手套有几只?

请个别有手套的幼儿拿出手套集体观察(教师强调左右图案一样)

(2 )幼儿探索材料用法

教师出示范例手套

王老师这里有一副打扮好的手套,你们看看漂亮么?上面有哪些图案?这些图案是用什么材料宝宝变的?两边图案一样么?你们知道我是怎么样把两边图案变得一样的?

2、教师示范 印章亲亲颜料宝宝,在手套上按一下,再印一印,轻轻按,翻开来。

说明:教师在示范中穿插对颜料的选择,提醒幼儿每张桌子只有一种颜色,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多种颜色印画。

3、幼儿操作

(1)教师观察幼儿印画情况,鼓励幼儿走动选择颜色

(2)教师根据情况提醒幼儿印画的轻重和颜料的'使用,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操作

4、谈话:鼓励幼儿将自制的手套赠送给自己觉得最了不起的人。

我们先把手套凉凉干,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送给早上早起的了不起的人好么?

操作建议:

可以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继续巩固操作。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印画的形式大胆地装扮手套,感知每一幅手套上的对称图案。

2、了解冬天在户外工作的人,通过打扮并赠送手套激发对冬天不怕冷的人的关爱。

重点与难点:

1、通过打扮并赠送手套激发对冬天不怕冷的人的关爱。

2、用印画的表现手段感知对称。

篇3:《种瓜得豆》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组织谈话:同学们,你们长得都像谁呢?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追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与父母那么相似,好像同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有的却找不到与父母相同的特征呢?

4.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评价。

5.教师描述、揭题:原来在我们的体内有一种叫做基因的东西会遗传,它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特点。当妈妈生下我们时,爸爸、妈妈的基因就传到了我们身上,如果这些基因没有发生意外情况时,我们就会长得与爸爸妈妈很像,但如果碰到一些异常的情况,基因就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长得不怎么像或根本不像爸爸妈妈了。基因啊,是一个很神秘也很神奇的东西,所有生物体内都有基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基因有关的文章。板书:《种瓜得豆》

7.学生读题并对课题提出疑问。(种瓜应该得瓜,种豆才会得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

8.教师引导读文:从常理来讲,种瓜是不可能收获豆子,但如果你读了课文,认识了基因及其有关技术,你就会豁然开朗了。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新词,认读识记。

3.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发号施令:号,号令;施,发布。发命令,下指示。

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

水土不服:水土,泛指自然环境和气候。指不能适应某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供不应求:供,供应,供给;求,需要。供应不能满足需要。

和平共处:指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彼此间经济和文化联系。在本课中指转基因猪的心脏移植到人体后可以在人体中适应并工作。

三、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什么科学知识?

⑵围绕着这一知识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⑶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介绍的,读后,列一个阅读提纲。

1、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什么科学知识?(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同时板书。

2. 围绕着这一知识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教师板书

3、编列提纲、理清层次

1).指导编写课文第二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认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⑵想想各个自然段间的联系,说说作者是如何向人们说明转基因技术的?

⑶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⑷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示范编写阅读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板书:

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1)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2-4)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5-10)

①提出问题(概述,点明这一部分的内容)

②介绍基因的作用

第一层:摸清一些生物体内基因的本领,让一种生物里的“大管家”搬到另一种生物里去发挥它应有的本领。第二层:转基因技术也因有“水土不服”或不被接受而失败的。

③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学法小结,独立编写课文第三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指名反馈。

⑵.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①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过渡段,引出科学家研究基因技术的意义。

789 段举例说明:(培育转基因棉花、培育出蓝色玫瑰、培育转基因大豆和西红柿。)

②转基因在医学上的应用。

(不怕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蓝色的转基因玫瑰、可杀死杂草的转基因大豆、不容易腐烂的转基因西红柿)

(用转基因猪的心脏为人体实施心脏移植手术)

四、课堂小结

全文按总―分结构,每个分述部分都有总述句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种瓜得豆看似不可思议,但由于现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却完全能够做到。这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真是令人惊叹呀!

五、布置作业

1.读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完整地编写本课的阅读提纲。

3.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转基因技术。

篇4:除得尽吗教学设计

第5节 除得尽吗?

[教学内容] 除得尽吗?(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份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它们和被除数 、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动物王国要举行一场有意义的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从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找数学信息:蜘蛛3分爬行73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

2、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2: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3:谁爬得快???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1、估一估,谁爬得快一些?

学生可能会汇报的几种情况:蜘蛛只用了3分钟就爬了73米,而蜗牛用了11分钟才爬了9.4米,蜘蛛用了较短的时间爬了较远的路程,而蜗牛用时较长路程却较短,所以蜘蛛爬得快;

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可以对比蜗牛与蜘蛛爬行的速度,73÷3大约等于二十几,而9.4÷11还不到1,所以很明显蜘蛛爬得快??

2、师:蜘蛛和蜗牛每分钟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来算一算。

同桌比赛:一人计算蜘蛛的速度,一人计算蜗牛的速度,看谁算得又准又快。

3、学生会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尽,小组合作讨论:除得尽吗?余数、商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余数和商重复出现,总也除不尽。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所以商也会重复出现,继续除下去总也除不尽,商的小数部分有时一个数字重复出现,有时几个数字重复出现。

4、师介绍:像24.333?,0.85454?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作循环小数。

5、介绍写法。

在国际上有一种通用的表示循环小数的简便方法,那就是在循环小数中,如果是一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这个数字上面点一个点;如果是几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首尾两个数字上面各点一个点。

6、试着将下面的循环小数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来。 24.333?,0.85454?

7、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试着将24.333?,0.85454?保留两位小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哪几题的商是循环小数。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2、4题。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

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73÷3=24.333??

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9.4÷11=0.85454??

篇5:除得尽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循环小数:15-16页。

教学目标:

在自主计算的过程中,经历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

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

在进行数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

难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自主探究。

独立计算。

明确问题,列式子

独立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交替出现)

感受循环小数的的特点。

怎样表示这两道题的商呢?

共同探究循环小数特点。

观察这两个小数,看小数部分分别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

说出几个循环小数。

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课堂练习。

完成书中的试一试。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

篇6:除得尽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份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系统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本课中,教材创设了蜘蛛和蜗牛两动物爬得快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除法中余数和商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探索它们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循环小数。有关循环节、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是在“你知道吗”中呈现的。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它们和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师生做拍手游戏

师: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下面请跟我一起拍手(先拍一下手,再拍两下手)。

2.你能接着画下去吗?

(出示:△△○△△○△△○△?????)

师:你知道下一个将画什么吗?你是如何知道的?

生:我发现上面的是2个△1○个依次出现,所以我认为接下来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做游戏的形式。在缓和学习气氛的同时初步感受什么是依次,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循环小数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

师:你们从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蜘蛛3分钟爬行73千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千米,它们谁爬行得快?

师:如何可以知道它们谁爬行得快?怎样列式?

生1:可以比较它们的速度。

生2:蜘蛛的速度可以用73÷3来计算,蜗牛的速度可以用9.4÷11来计算。

2.解决问题

⑴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个算式进行计算。

⑵边做边思考:

①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问题?

②这两道题里商的小数部分和余数有什么特点?

③你们如何表示这样的商?

3.汇报交流

⑴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你们组的结果,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

生11:我们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尽,73÷3的余数始终是1,商始终是3。

生2:那你们这道题的商的横式是怎么写的?

生1:73÷3=24.33….

生2:为什么写省略号?小数部分重复出现的数字应写几个?

生1:写省略号表示除不尽;重复数字我们认为写2个比较合适,因为写少了不能表示依次重复出现的特点,写多了麻烦也没有必要。

(生依次汇报)

⑵认识循环小数

师:观察这两个商,想一想:这两道题和我们前面的计算题有什么不同?

生1:前面的计算题都能算得完,这两道题除不尽。

生2:这两道题的商中有数字依次重复出现。

师:像24.33…、0.85454…等都是循环小数。谁能说一说循环小数有什么特点?

(生说,师板书:依次、不断、重复。)

(设计意图:以计算为载体,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对“除不尽”、“商中的小数部分有些数字重复出现”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的特点。)

4.举例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你能说出一个循环小数吗?

生1:0.11…

生2:8.1212…

生3:5.4444

生4:这个不是循环小数,它到第四个4后就没有了。

生5:9.52765276…

生6:这个数的小数部分有4个数字重复出现也是循环小数吗?

……

师:观察这些循环小数,想一想:小数部分分别从哪一位开始有几个数字依次重复出现?

引导学生发现:循环小数中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师:同学们在自己举例中,不断交流、争辩,对循环小数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完善,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课堂中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探索空间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基于此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举循环小数的例子,并就所举的例子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更清晰、完善的认识循环小数。)

5.自学循环小数的简便表示法。

学生看书第16页的“你知道吗”,自学循环节及小数的简便写法。

6.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师:对于循环小数我们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如:24.33…保留两位小数就是24.33…≈24.33,0.8548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0.854854…≈0.85。

师:那么现在你们能知道谁爬得快吗?

生:蜗牛慢,蜘蛛快。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0.666…??????1.48383…?????4.2525??????0.1875875…

2.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3÷8??4÷3???10÷9??2÷4???14.2÷11???0.4÷9??1÷7??5÷6

3.猎豹是动物中的短跑冠军,速度可以达到100千米/时,照这样的速度它平均每分钟能奔跑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循环小数本质特征的理解和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循环小数有了那些认识?

五、布置作业:

第16页的2、3题。

六、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像24.33…、1.85454…等都是循环小数

依次、不断、重复

24.33…保留两位小数就是:24.33…≈24.33

0.8548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0.854854…≈0.85

篇7:除得尽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书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两只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商和余数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普通记法和简记两种方法表示循环小数,会读循环小数。

3、通过动物乐园的情景,体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循环小数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他们和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说一说你喜欢看什么比赛?动物王国要举行各种比赛,想看看吗?首先是一场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课件出示课本主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A:蜘蛛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B:蜗牛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C:谁爬得快?

【设计意图:创设动物王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估一估,谁爬得快一些?

学生汇报。

2.蜘蛛和蜗牛每分钟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

4.商重复出现的数字与余数重复出现的数字有联系吗?如果有,有什么联系?

大家先独立思考。【学生先独立思考半分钟】

师:现在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半分钟讨论】

师:咱们先看它【手指着第一个算式和竖式】,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两个学生说】

生1:商从小数点后面开始每次除得到的商都是3,然后余数又是1,商3,余数是1,不断反复出现。

【学生表达上可能不清楚,或指向不明,对学生的语言进行引导】师:那这边呢?【手指着第一个算式和竖式】【一个学生说】

生2:余数中的数字6和5循环,所以商中的数字5和4循环

师:看来正是由于计算过程中余数的不断循环导致我们的商中小数部分的某些数字也在不断循环。

师:嗯,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发现。

师:像24.333…,0.85454…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叫…

生:循环小数【板书循环小数】

4.介绍写法

师:既然我们都算出来了,可是该怎么写上去呢?能一直写下去吗?生:不能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可以用省略号代替,表示无限【师在横式后面板书:24.333…】

师:那这个商应该怎样写呢?像这样吗?【板书:0.854…】生:不可以,这样就不知道哪些数字在循环。师:所以循环的数字我们至少要写两次。【再在原来那里添上54】【引导规范书写,循环的数字至少应该写两次】

5.循环小数的读法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写好了,有谁愿意来尝试读一读这个算式。生:24.3333333…

师:其实应该这样读二十四点三,三循环【请两个学生读】

师:你会读了吗?能把第二个算式读给你同桌听听吗?

师:谁来尝试读给全班同学听。生:零点八五四,五四循环

师:通过我们刚才准确的计算,我们知道谁爬的快些吗?【蜘蛛要爬得快一些。】

6.求循环小数的近似数。

有时候根据需要,我们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如0.854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0.85454…≈0.85

7.循环小数的简记

师:其实啊,循环小数除了这种表示方法【手指着】,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你们想知道吗?现在请你自己认真仔细的阅读。

8.总结循环小数的特征。

师:那我们学到了像24.333…,0.85454…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出示课件】那循环小数有什么特征呢?

师:请你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分享【同桌讨论,全班分享】 【板书小数部分】

9.小结:通过观察这两个商我们发现了,它们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像这样的小数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循环小数”。【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认识了循环小数,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再学习。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那你能迅速通过第一关的考验吗?

(一)第一关:“超级小神算”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

1÷2= 1÷3 = 1÷5= 1÷7 =

(二)第二关:1.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三)第三关: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3.141 5926 5358…是循环小数。

2. 0.282828是循环小数。()

3. 9.0526526…是循环小数。()接下去一位是()。

(四)第四关:刚才我们观看了动物们爬比赛,海里的动物正在举行游泳比赛呢!出示:

1、学生提出问题

2、自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第五关拓展:

1.

2.8.236236 …小数部分第8位上是数字几?第50位上是数字几?四、全课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除得尽吗(循环小数)

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

73÷3=24.333···(米)9.4÷11=0.85454···(米)

《除得尽吗》教学反思:

《除得尽吗》是新版北师大版第一单元《小数除法》中的一部分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和小数除法的计算及求积、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循环小数。为了让学生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并求出循环小数的近似值。我是这样设计的一个情境贯穿始终,提供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思如下:

优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新课标倡导: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动手、动脑从生活中感知体会理解,更有利于学习的学习。我以学生熟悉的比赛引人,结合书中的情境,创设了两只小昆虫在网上晒自己的爬行情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以比赛情境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开课你喜欢看比赛吗?设疑引入,说一说你喜欢看什么比赛?动物王国要举行各种比赛,想看看吗?首先是一场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课件出示课本主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后自主交流。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体现教研专题。

新课程提倡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必要性,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和乐学、好学的动力。这节课我没有直接呈现教材的情境图,而是让学生在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提供时间让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这符合新课标倡导的四个能力的培养。学生完整叙述之后,提供时间列式,学生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在提供时间尝试计算,计算中发现规律。

3.本节课不但重视结果,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交流发现时教师及时引导,也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注重训练学生讲题,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整节课也体现了我本学期我的研究课题,教会学生提问,可以说一举多得。

⒋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好习惯成就美丽人生。本节课我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大胆发言,认真审题及书写要规范等多方面的习惯而且特别强调学生的书写姿势,相信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⒌练习设计形式比较多样,由易到难,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足:

⒈这节课预设不到位,没有备好学生,估计不足。

⒉课堂上教师有反馈,由于时间有限,有点着急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关注的不够,反馈做得不是很到位。

3.由于重视学生讲题,导致练习没有完成。

改进:

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及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⒉用心研究教材,教法,充分挖掘教材的情境因素,激发学生兴趣,不但备教材更要备好学生,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⒊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以教研促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成绩。

⒋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关注细节的把握和处理,力争做到滴水不漏。

⒌关注学困生,课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做好个别辅导。

篇8:《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关于《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 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 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 求闻之若此 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篇9:《种瓜得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意思,积累词语

⑵读懂课文,编写阅读提纲,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⑶抓住有关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⑴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

⑵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理解内容。

⑶品析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

⑴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强烈欲望。

重、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会编写阅读提纲。

2.难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加以积累。

2.读懂课文,感知大意,理清层次,编列阅读提纲。

3.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你第一次看到“种瓜得豆”这个课题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莫非是写错了吗?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常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可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的疑问就会得到解决。

2.教师板书课题:种瓜得豆

3.学生读题并对课题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识记,

重点强调:玫瑰的瑰读轻声,供不应求的供读一声

4.分段开火车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6.讨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7.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三、编列提纲、理清层次

1.指导编写课文第二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认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⑵想想各个自然段间的联系,说说作者是如何向人们说明转基因技术的?

⑶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⑷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示范编写阅读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①提出问题。

②介绍基因的作用。

③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学法小结,独立编写课文第三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指名反馈。

⑵.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①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不怕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蓝色的转基因玫瑰、可杀死杂草的转基因大豆、不容易腐烂的转基因西红柿)

②转基因在医学上的应用。

(用转基因猪的心脏为人体实施心脏移植手术)

四、课堂小结

种瓜得豆看似不可思议,但由于现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却完全能够做到。这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真是令人惊叹呀!

五、布置作业

1.读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完整地编写本课的阅读提纲。

3.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转基因技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阅读链接《话说基因工程》,感受文章的情趣,激发阅读以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回忆编写阅读提纲的方法。

(通读全文,了解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又分别说了什么,按顺序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二、品析语句,体会写法

1.读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觉得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叙述方法、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打比方)

3,课文运用了打比方的写法来形象地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如“基因是每种植物或动物的‘大管家’”。从课文中再找出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这种写法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4.学生默读课文,动笔用“---”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打比方写法的语句,谈谈这种写法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5.先独立找句子,再在小组内交流、介绍。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找出语句,体会写法。

7.教师小结: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打比方的写法,用人们熟悉的生活行为来形象地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使文章所表达的内容通俗易懂,并且富有情趣。

8.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9.把你觉得描写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部分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10.结合学生的发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有关段落。

三、阅读链接,编写提纲

1.学生独立阅读选文《话说基因工程》。

2.运用所学的方法为短文编写阅读提纲。

3.小组交流阅读提纲,发现不足,进行修改。

4.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5.展开想象,举例说明怎样合理使用基因工程为人类造福。

四、课堂小结

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对我们来说曾经是那么陌生、那么神秘,作者运用打比方与列举事例的写法为我们作了形象而生动的介绍,使我们在阅读时感到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我们在感叹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写法之高明。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如果你是一位掌握了转基因技术的科学家,你会运用这项技术做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基因的作用

种瓜得豆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在医学上的应用

2.难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篇10: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积累穿、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2.理解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预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训和启示好比是灵魂。”今天我们来看看《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被称为“四公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名扬四海。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他们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师范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朗读并让学生点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待,等待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到。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于井中: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二)、翻译课文。齐读一遍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第二步、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问之:穿井得一人之使。

作者感叹:以讹传讹不如无闻。

二)、理解课文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这句话有歧义,本意是“我打了水井省下了一个劳力”,在当时的情境中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但一旦离开具体的情境,传着传着别人就容易理解成“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分别从传之者、丁氏和宋君的角度说说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有什么现实意义?

传之者: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子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以讹传讹。

丁氏的角度: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不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宋君的角度:治理国家一定要头脑清醒,详察民情,绝不可轻信谣言,以讹传讹,误了国家大事。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你认为谁的做法好?为什么?

三、学生练习:学法大视野85页4、重点实词(4)(5).课堂训练2、3题

四、板书设计: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道听途说

宋君闻之:穿井得一人之使、验证真相

作者感叹:以讹传讹,不如无闻

篇11: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溉汲”、“及”、“道”、“对”等实词以及“而”、“于”、“之”等虚词在本文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会疏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寓言的寓意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溉汲”、“及”、“道”、“对”等实词以及“而”、“于”、“之”等虚词在本文的用法;

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游戏“传声筒”,“我们一起去吃饭吧!”

(二)、《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三)、“书读百遍”

1、范读课文,正字音。

2、合作朗读,明句意。

(四)、翻译通

1、请同学展示合作朗读的'成果。

(五)、援疑质理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2、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七)、总结梳理

1、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寓言,你能根据这些小故事概括一下寓言的特点吗?

2、文章中心:

篇12: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理解文意,并积累文言字词。

2、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3、合作探究,思辨两则寓言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课时重点:

合作探究,思辨两则寓言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课时难点:

合作探究,思辨两则寓言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过程:

一、寓言故事导入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河南濮阳)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意

三、复述故事,加深印象

四、理解分析,思辨寓意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讨论并归纳:

五、理性思考,课堂小结

《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

篇13: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言文的有关知识,并学着运用。

2.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

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吕氏春秋》概况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二、预读课文明句读

回顾所学的断句的方法,运用方法给课文断句。

1、对称句式断句法。

2、抓住动词断句法。

3、借助虚词断句法。

补充:

4、对话标志断句法。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三、颂读课文知内容

全班大声齐读课文,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四、译读课文识词汇

1.回顾文言文的`词类现象。

2.从文中找出几组一词多义的现象。

3.回顾文言文翻译的“六字真言”,翻译句子。

五、理读课文明主旨

自主探究: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说说,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1.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

2.从丁氏的角度来看:

3.从宋君的角度来看:

4.从文本对待传闻的本意及引申角度来看:(知识链接: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原文中有这样几句:“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5.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六、联读课文求拓展

一)阅读下面《智子疑邻》,先加上标点,再完成后面练习。

二)运用本课所学的文言知识自学《杞人忧天》

篇14: 《会变的小手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一节“设计应用”课程,目的是激发学生运用身边常见的材料进行有趣的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本课以人们冬季常戴的手套作为艺术再创造的原材料,使学生在对手套形象感受联想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发散性获得新的形象。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初步感受适形造物的艺术表现手法。应会:能大胆地创作,通过对手套进行简单的添加创作出某种新形象。(2)隐性内容与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适形造物的方法,发散学生思维,创作出较生动的形象。(2)难点: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形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小手套、橡皮筋、碎布头、彩纸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安定学生情绪。

二、讲授新课。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出示几件手套包扎的小玩具,问小玩具里包着什么?

变魔术般打开手套口,露出废纸团,让学生吃惊。

总结:废旧的东西经过包扎修饰变成了有趣的艺术品。

板书课题――会变的小手套

(二)包扎材料的选择。

1、包裹材料:小手套。

2、被包裹物:纸团、泥团、稍大一点的干果、各种形状的鹅卵石等。

(三)制作方法课件

1、构思。

2、包扎。一头扎,两头扎,长扎,短扎,留穗扎,圆头扎,多节扎等。

3、添加装饰。

方法:剪贴与描绘。

原则:包扎后的原形特点,突出事物形象特征,去掉不必要的环节,做到画龙点睛。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

1、讲评保持原形特征、添加得当而生动的作品。并借此再重申突出事物的主体和特征。

2、布置下节课所带工具、材料。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习用具,安定学生情绪。

二、复习前次知识。

(一)提问回答:

1、你认为适合做被包裹物的材料有那些?你选择了什么材料?

2、你准备用小手套做什么物体?

3、包扎的方法有那些?

(二)教师概括小结。

(三)布置作业:每人继续制作一个小玩具,形象与上节课不同,必须突出特征。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辅导要点:

1、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可以多节包扎。

2、启发学生根据物象特征选择好包扎方法。

3、装饰要多样化。

四、小结:

1、分组欣赏作品。

2、请几位优秀的小设计师叙述一下自己的构思、制作过程。

3、教师小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课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是很丰富多彩的,过程中设计的环节不是很多,没有多少悬念,是靠着内容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自己的制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没有比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了。

温暖的羊皮手套 阅读答案

魔法手套作文

手套作文300字

手套房子作文

教学反思偶得

《赋得古原草送别》课程教学设计

暖和的手套作文

神奇的手套作文

我想像中的手套

《始得西山宴游记》 设计

《温暖得手套》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温暖得手套》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