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上册)(共含20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童欣”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主动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练习用“一瞬间、舒畅”等词语说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心愿,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本课教学中我拟运用情境导入法、媒体辅助法、读思议结合等方法教学。学生的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进行指导。
在分析了学情,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法、学法后,我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并努力追寻语文教学的“诗意”:
一、想象描摹,浸润心肺
上课伊始,一曲美妙的《鸟叫》,把孩子们带入了鸟的天堂,并让孩子们说说,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看到了什么,想起了哪些词语或诗句。
二、揣摩文本,情思相融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新课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在读时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听读、自读、品读、演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
1、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然后说说听到了什么?
2、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第一遍时,要读准字音,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读第二遍时,要用心感受,看看有什么新发现。自读后,教师检查学生字词学习情况,并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说说读文后的感受。
3、品读课文
抓住重点句“突然,父亲站定,朝幽深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道。”“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轻声,他生怕惊动了鸟。”“父亲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等句子进行品读。在教学中,采用抓重点词深入理解、想象“父亲”的神态、动作、语气及教师导语煽情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
如:在体会“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这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句子。
(2)幽深的树林是什么样的?
(3)“喃喃道”是怎样地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轻,这样慢地说?
(4)谁能学学父亲说话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5)师:父亲在幽深的树林边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父亲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4、演读课文
请同桌分别演父亲和孩子,练习对话。全班分角色读。老师读旁白,男同学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孩子的话,老师给课文加入提示语。
三、积累拓展,情思飞扬
1、交流关于鸟类的知识及有关描写鸟的词语和诗句。新课程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而且注重学科的整和。通过收集资料,既培养了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关于鸟类的知识。
2、积累词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指导学生运用课后2题中的词语说话。在“作业超市”中,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用“舒畅”和“一瞬间”写句子;抄写课后的词语;抄写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对话;搜集爱鸟、护鸟格言。
3、写一写。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写一写,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课件出示)在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的歌声中,鸟妈妈带着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突然一声枪响,鸟妈妈被击中落地。受惊的小鸟只有躲在树林中哭泣。让学生续写后面的故事,可提示,如果自己碰到那只没有妈妈的小鸟该怎么做?如果你看见那个猎人该怎么做等等。
四、升华情感,余音袅袅
尾声时,我让孩子们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一句中体味出孩子的爱鸟之情、护鸟之愿。并动情地说:“孩子们,父亲经常来树林,和这些可爱的小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听懂了鸟语,理解了小鸟的喜怒哀乐,他就是鸟儿的知心朋友。让我们像父亲一样知鸟、爱鸟,与自然界的小动物和谐相处,做他们的朋友吧!”
并配上轻快的音乐。
板书:
26、父亲、树林和鸟
喜欢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理解“茫然、宁神静气、舒畅、惊愕”等词语。
2? 通过品词析句,领悟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语言的精练、优美;难点是在朗读父亲语言过程中体会蕴涵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配乐朗读录音带,有条件的可制作“树林和鸟”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
1? 读题。读了课题,你想说点儿什么?(说说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或是你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是你大胆的猜疑)
2? 试着将课题中“、”换成恰当的词语,将课题连成一句话,再读一读。
师小结激情:同学们理解得真好,这篇课文是写父亲与树林和鸟的对话,更是人与大自然的一段真情告白。好好读一读,你会有很多很多的收获的。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2? 分别以同桌、小组、全班交流检查学习情况,注意及时提醒(重点交流)容易混淆的字音和难写字的字形。
如:“黎、喃、翎、猎”等字中边鼻音的区分;“幽”的笔顺是“幽”,“黎”的下面是“水”的变写,不要写成“水”字,“翎”字第二笔的捺变成点,“喙”字第四、五笔的书写可以老师范写一下。
师再次出示新词,开小火车读生字,组词语。并用你喜欢的词语造句。全班齐读生词,再次巩固。
3? 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读通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4? 说说自己从这篇课文中了解到些什么,提出自己阅读时遇到的问题。
5?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知道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还有哪些需要探究的问题,以明确下一步的目标。
三、细读探究,体会情感
1?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出自己认为最能说明父亲喜欢林子和鸟的语句。
2? 再细细读读勾画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把你想到的用文字或是符号、图画作上批注。
3? 分组交流。把自己勾画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体会。
4? 全班交流。师生、生生与文本间互动。
引导学生找出我的态度变化的词句:茫然、惊愕、真高兴。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惊愕”两个词语,并用他们分别造句。
联系上下文抓住父亲的语言,通过朗读体会父亲爱鸟,积累了许多经验。
词语: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宁神静气。
句子:“树林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地说道。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学生谈到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上下文说说鸟有什么气味?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体会)
“鸟要准备唱歌了。”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向天空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引导思考:为什么此时父亲也最快活?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5? 分角色朗读父亲与“我”的对话,在反复朗读中想象意境,感受语言美,体会父亲对鸟和树林、对大自然的热爱。
6? 讨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启发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如果父亲是猎人将会怎样?从而体会这句话所表达的我也爱鸟的思想感情。
再反复朗读体会这句话。
四、朗读品味
1? 师生共同小结全文。请学生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
2? 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那么,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六、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故事、资料、图片等,在全班开展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交流会。
附:板书设计
父亲、树林和鸟
父亲 最喜欢幽深的树林
快活的小鸟看到鸟多
闻到鸟味
听到鸟唱 热爱大自然 保护环境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上册)]
核心提示:S版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以读悟情,有感情地朗读是体会人物感情的主要方法;直奔主题,围绕课文题目,抓住重点文段和重点词句,朗读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内容:这篇课
S版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以读悟情,有感情地朗读是体会人物感情的主要方法;直奔主题,围绕课文题目,抓住重点文段和重点词句,朗读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内容: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S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这种爱也感染了我,使我有了爱鸟意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
教学要求:
1. 会认本课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茫然 、宁神静气、舒畅、惊愕”等词语。
2.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3. 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习作者先概括写,再具体些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语言的精练、优美;
2. 在朗读父亲语言过程中体会蕴涵的情感。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理解“茫然、宁神静气、舒畅、惊愕”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引入新课。
1.读题。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最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
2. 试着将课题中“、”换成恰当的词语,将课题连成一句话,再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留意预习时划出的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重点交流容易混肴的字音河南写的字形。
3.交流检查学习情况。
⑴. 出示会认的字。
黎 凝 兀 瞬 掠
黎明 凝神静气 兀立 一瞬间 掠过
(①.指名认读。强调“凝”的读音。②.说会认字在文中出现的词,理解意思。强调“ 凝神静气”“ 兀立”“ 掠过”的意思。)
⑵.出示会写的字。
①.指名认读。强调“蒙”的读音。“鼻”和“舒”的部首及字形。“翅”的笔顺。
②.说会认字在文中出现的词,理解意思。强调“舒畅”的意思,会用其造句。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2.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3.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的讲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结束):具体讲父亲怎样喜爱树林和鸟。
四.布置作业。
1.规范的书写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的爱,激发学生爱鸟、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的具体表 现,体会父亲的爱鸟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我”的心情变化:为什么心里掠过一丝沉重,也由衷地感 到高兴;教育学生懂得爱鸟、保护大自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检查生字词。
2.回顾课文,说说文章的重要内容。
⑴.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
⑵.齐读课文,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感悟,有感情朗读。
出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
1.体会“最喜欢”“一生”流露出父亲怎样的情感。
2.从哪儿能看出父亲对树林和鸟喜爱的感情之深呢?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相关的语句。
3.学生交流汇报。
⑴.看的仔细。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
父亲:“林子里有不少鸟。”“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
我:“既没有看见一只鸟,也没有听到一只鸟叫。”“仔细找,却没有找到晃动的叶子。”
提问:父亲为什么能发觉林子里有不少鸟,而我却什么也没看见?这说明什么?(扣住“父亲看得仔细、很爱鸟、对鸟非常的熟悉和了解”说即可。)
想象:①.父亲在看时的神态和动作。(学生描述完之后,填空补充句子“父亲( )地站在那儿.”,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神态“凝神静气”,动作“像树一般兀立”。)
②.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我心里想些什么?此时我脸上的表情回事什么样的,用一个词语形容。(在肯定学生的同时,最终落实到“茫然”并理解意思。)
分角色朗读2--6自然段,读出父亲对鸟的喜爱之情。
⑵.闻得认真。
①.指名读父亲说的话。从父亲的话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树林里为什么会有鸟味?怎样才能闻到鸟特有的气味?你体会到了什么?(这都是父亲长期观察和亲身体验所积累的经验和体会,是父亲爱鸟的具体体现。)
②.有感情的朗读7---10自然段。
⑶.听得快活。
我为什么说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候便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候。想知道鸟最快活的时刻是什么样的吗?(出课件)
⑷.父亲对鸟还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听了父亲的话,我的心情为什么”沉重”,又由衷的感到高兴呢?
教师小结: 是啊,父亲不是猎人,即使是猎人也不会伤害小鸟,因为――(齐读第一段,即全文中心句)
三、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课文,令你最感动的是什么?(再次体会父亲对鸟的了解与喜爱。)
2、将题目的顿号换成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读一读。(爱)
3、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写作方面:先概括再具体的表达方法。
内容感悟: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教师总结:鸟儿们常常欢歌笑语,喜欢自由飞翔,它们也有自己的欢喜忧愁,我们应该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关爱鸟儿,让它们和我们一样快乐地生活。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片断练习:以“天上的云变化多端,形态万千。”为开头写一个片段。
2.走进大自然,去看一看鸟是怎样飞的,听一听鸟的叫声,再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26. 父亲、树林和鸟
看 鸟动 仔细
父亲 闻 鸟味 认真
爱鸟 听 鸟歌 快活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上册)]
目标
1.认识“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3个字,会写“父亲、童年”等16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3.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难点
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过程
1.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中,“黎、猎”的声母是边音,“凝”的声母是鼻音,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辨析;“畅、瞬”的声母是翘舌音,“畅”可借助熟字“场”识记;“黎”可语境识字,放到“黎明”一词中,理解“黎明”是指天快亮的时候。“猎”可用字源识字,造字本义:动词,用训练的狗抓捕野兽。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蒙、鼻”横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字形再书写,注意多个横画间要写得紧凑,“蒙”字下边部分不要少写横,“鼻”上边部分是“自”不是“白”。
2.体悟词语
我们既可以关注词语的表达形式,模仿学习语言,在语境中揣摩“幽深的”“雾蒙蒙的”“闻了又闻”“凝神静气”“树一般兀立的”“浓浓的”“苦苦的”等这些词语的意思,还可以感受这些词语是如何表情达意的',借此进一步感受作品中父亲的形象。
3.朗读课文
本文通篇采用对话的方式记叙。读懂对话,可以借此寻找到课文记叙的线索,指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能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触摸人物的情感,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语言积累
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学习语言,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文本规范的书面语言。本课有不少优美的语言值得学生学习、积累并内化,为今后的语言运用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指导喾一读懂课文,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文中11个生字,会认5个字,理解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理念:
抓住重点词句,以读代讲,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走进文本,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一、创设情景,引题激情
1、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森林里去看看鸟,你们高兴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课件)
2、到了,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景致,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3、多活泼的小鸟呀!同学们都看得入神了。有一位小朋友和他的父亲也来林中看鸟了。(课件)
4、你瞧,他们边走还在边说话呢。他们在说些什么?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6课(父亲、森林和鸟),请同学们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吧!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课题吧!读了课题以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多媒体课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自主质疑,有思考才会有疑瓿,有疑问就会有探究,有探究就会有收获。]
二、初读感知,以学定教
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件“我会读”)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出那些藏在课文中的字宝宝,把字定宝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上台认读生字。
3、师生同做认定游戏。
4、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交流识字,真正实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三、精读感悟,以评促读
1、通过刚才的读,你能说说父亲和鸟有什么关系吗?是啊!父亲不但爱鸟,还很了解鸟。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讨论划出课文中写父亲爱鸟、了解鸟的句子。
2、学生读课文,划句子。
3、师生交流所划句子。
4、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要读得让同桌也能喜欢这些句子。
重点指导读好以下句子
(1)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
(2)父亲突然站定,朝雾濛濛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的`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重点感悟“喃喃的说”练习朗读。
(3)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父亲怎么知道林子里有鸟,他望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4)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这”指得是什么时间?学习练习用“快活”说一句话。
(5)父亲又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间,是飞向天空飞离树枝那一瞬间,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清晨的鸟儿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6)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溼,飞起来沉重。”
教师小结:是啊!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他除了看动静,闻气味,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清晨鸟儿爱唱歌,清晨鸟儿容易被猎人打中,他真是一个了解鸟的人。同学们,假如你有一个这样了解鸟的父亲,你会怎么?(学生回答)
是的,课文中的小朋友也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高兴、自豪。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吧!(学生读课文)
“猎人是什么人?(打猎的人,课文中指打鸟的人)父亲不是打鸟的人,我为什么高兴呢?父亲不是猎,那么父亲是什么人呢?板书:爱父亲是个爱鸟的人,我就高兴,说明我也是一个爱鸟的人。
5、同学们也爱鸟,昨天你们蒐集了有关鸟的资料,谁能结合你收集到的资料,说说你为什么爱鸟。
6、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语句的交流、品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真正实现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初步学习作者先概括写,再具体写的表达方法。
3、课外延伸思维,拓展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创新思维能力。
4、指导写字。
一、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升华感情
师:上节课我们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了课文内容。
是的,清晨林中最快活,最可爱的小鸟,他们飞来飞去,唤醒森林,保护庄稼,看到它们活泼可爱的样子,我们怎能不爱它,又怎能忍心伤害它们呢?让我们带着对小鸟的爱,再来读读课文吧!
1、学生自帷事作分解色读课文。
2、师生合作分角色配乐朗读课文。
二、思维拓展
1、刚才,从同学们读的眼神里,老师看到,你爱鸟,他爱鸟,我们大家都爱鸟。假如你就是林中的小鸟,此时此刻,你看到这么多人爱你,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那就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和小鸟玩交朋友的游戏吧!(课件想象)和你的小伙伴,一个扮演林中的小鸟,一个扮演小朋友,做上动作,把你想说的话,说给对方听吧。
3、学生做游戏。
4、指名上台表演。
5、老师有一个建议,让我们拿起笔,写一句爱鸟的广告词,不会写广告词的,写一句赞美小鸟的话,也可以。
6、把自己写的广告词读给大家听。
7、老师也写了一句广告词,学生齐读。
8、是啊,小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是大自然的精灵。我们爱它,要保护它。你们手中不是还有很多小鸟吗?让我们献出爱心,放飞你手中的小鸟,让它回归森林,回归大自然吧。(学生上台贴小鸟图)
三、初步学习写作方法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叙述的?
2、师小结
课文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讲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具体讲父亲怎样喜爱树林和鸟,文章采用先概括再具体的表达方法,记叙具体,层次清楚,使读者印象更加深刻。
四、巩固识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3、指导写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认识“雾、蒙、翅、膀”等5个生字,联系上下文与实际理解“雾蒙蒙”“幽深”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雾、蒙、翅、膀”等5个生字,联系上下文与实际理解“雾蒙蒙”“幽深”等词语。
难点:掌握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组词法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游戏导入:看到这个字——鸟,大家想起哪些成语或是诗句呢?
小鸟依人
鸟语花香
百鸟朝凤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杜甫《望岳》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大家对鸟都有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和鸟有关的课文,请看到课题:父亲、树林和鸟,看到课文题目,你有什么好奇的吗?父亲、树林和鸟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初读感知,疏通字词
(一)初读全文,标出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疏通长难句。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1、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初读效果;
2、指导朗读:长句子要注意停顿,幽深的雾蒙蒙的这两个词语比较难度,大家可要都准确啦!可以重读望了又望,闻了又闻,来表示强调!
3、学习一类字:雾、蒙,。
①我们先来看雾字,上下结构,一个雨字头,一个任务的务,请注意雨字头写扁,同学们看过雾吗?
②再来看蒙字,这是个多音字,同学们知道吗?它有三个读音。蒙字也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中间有两笔短横。
4、联系实际理解字词:雾蒙蒙是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可以通过联系实际的方法,你看过雾吗?有雾的时候是怎样的呢?这句话中还有比较难懂的词语——幽深,我们可以通过组词法来理解,是什么意思呢?幽静/深远的意思;那现在请大家想想这是怎样一个树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1、指名朗读;
2、理解字词:凝神静气、兀立,同学们可以联系上下文和结合实际去理解,同学们请起立,我们来演一演父亲,像父亲一样望一望。
3、通读一类、二类字词。
(三)学习一类字:这篇课文中还有这些字需要同学们学会书写,请同学们准备好《写字本》,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些字!
1、一类字按结构归类;
2、重点学习:鼻、翅、膀三个字;
3、每个字描红两遍,临帖两遍。写好了同桌交换互相评一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观看朗读视频,在文中圈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时间是一个春天的黎明,地点是滹沱河岸的一片树林,人物有我和父亲,事件是父亲和我在树林里谈论鸟儿。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课后作业:完成本课的《写字本》;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上网搜集关于鸟儿的百科知识。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理念:
抓住重点词句,以读代讲,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走进文本,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引出新课,指导学生自主质疑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6课(父亲、树林和鸟),请同学们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写写吧!我们再一起把课题读一读吧!
2、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打开,我们把课文读读,男同学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到结尾。
2、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3、指名读课文,边读边随机指导理解“茫然、凝神静气、兀立、舒畅”的意思。
(1)读有关句子;
(2)理解词义;
(3)你们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
(4)师小结:理解词义可以通过查字典、换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形式去理解。
(三)、精读感悟,以评促读
1、小组合作学习
①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读,谁能说说父亲和鸟有什么关系吗?(师:是啊!父亲不但爱鸟,还很了解鸟。下面大家分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找边划出课文中写父亲爱鸟、了解鸟的句子并同组讨论。)
②学生读课文,划句子。
③师生交流所划句子。
④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要读得让同桌也能喜欢这些句子。
2、重点指导理解和读好以下句子
(1)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一生:指从生到死的全部时间;最喜爱:说明不是一般的爱,喜爱树林和唱歌的鸟超过所有的喜爱的事物。)
(2)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的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上上下下、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写出父亲观察得仔细、闻得认真,同时也说明父亲对树林和鸟非常熟悉和了解。重点感悟“喃喃的说”练习朗读。喃喃:小声唠叨)
(3)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这说明父亲对鸟爱护备至。父亲怎么知道林子里有鸟,他望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4)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这”指得是什么时间?学习练习用“快活”说一句话。
(5)父亲又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间,是飞向天空飞离树枝那一瞬间,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清晨的鸟儿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6)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教师小结:是啊!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他除了看动静,闻气味,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清晨鸟儿爱唱歌,清晨鸟儿容易被猎人打中,他真是一个了解鸟的人。同学们,假如你有这样一位如此了解鸟的父亲,你感觉如何呢?(学生回答)]
[是的,课文中的小朋友也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高兴、自豪。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吧!(学生读课文)]
(7)“猎人是什么人?(打猎的人,课文中指打鸟的人)父亲不是打鸟的人,父亲不是猎人,那么父亲是什么人呢?我为什么高兴呢?我高兴说明什么?(父亲是个爱鸟的人,我就高兴,说明我也是一个爱鸟的人。)
(四)、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升华感情
师:刚才我们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了课文内容。
是的,清晨林中最快活,最可爱的小鸟,他们飞来飞去,唤醒森林,保护庄稼,看到它们活泼可爱的样子,我们怎能不爱它,又怎能忍心伤害它们呢?让我们带着对小鸟的爱,再来读读课文吧!
1、齐读课文。
2、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思维拓展
1、刚才,从同学们读的.眼神里,老师看到,你爱鸟,他爱鸟,我们大家都爱鸟。老师有一个建议,让我们拿起笔,写一句爱鸟的广告词,不会写广告词的,写一句赞美小鸟的话,也可以。
2、把自己写的广告词读给大家听。
3、老师也写了一句广告词,学生齐读。
教学反思
阅读这样的文本,犹如温习着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每一个字符中流淌的是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相融的片片情愫。
之前听过别的老师说这是一片难上的课文,有些高年级课文的味道,作为三年级的孩子来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引领大家反复诵读,用心体味。我并不在于挖掘的意蕴有多深,而在于情感的流露有多真。
孩子们的世界就是多姿多彩,一经打开心窗,清新的小花便会探出头来,惹你喜爱不已。如下面一段文字的品读:
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父亲在观察叶子的动静中就知道林中有鸟儿,说明他很关心鸟。”
“我从话音很轻,看出父亲非常非常爱鸟。如果大声会吵着了鸟儿。”
“我从生怕惊动了鸟儿,看出父亲很了解鸟。因为现在是雾蒙蒙的清晨,也许小鸟还在睡觉呢。”
“父亲那么的爱鸟,又是那么的了解鸟,父亲一定知道此刻的鸟儿正在做什么。你们能猜想一下吗?”
“也许鸟妈妈鸟爸爸刚刚醒过来,正伸着懒腰呢。”
“也许鸟宝宝还在甜甜的睡梦中,与花蝴蝶嬉戏,呵呵。”
“也许刚起床的鸟儿正在梳理着蓬松的羽毛。”
“也许”。
“哦,为了不打搅鸟儿的梦,为了不惊扰鸟儿的安闲,所以父亲的话音这么的轻轻。来,谁会读好父亲的话?”
无需多讲,朗读的时候,孩子们的声音很轻柔很投入很动情。
在品闻“鸟味”时,有孩子说:“鸟味是树上飘下的一根羽毛,还带着淡淡的体温。”“鸟味是晨雾中飘来的一股暖流,只有父亲一样的鸟的知音才会闻得到。”
在感悟“快活”时,有孩子说:“鸟儿唱歌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候,那么父亲是鸟的朋友。朋友才会快乐着朋友的快乐。”
在研究“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时,有孩子说:“如果父亲是猎人的话,那么他一天就会打中许许多多的鸟儿。”“我真高兴是因为父亲那么的爱着鸟了解鸟。”“我真高兴,传达的是这个小男孩也是那么的爱鸟。”
“是呀,我们相信‘我’不仅仅是一个爱鸟者,还将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一位鸟的知音,鸟的朋友。”
课快结束了,孩子们纷纷表达着心中的想法。“星期天,我要和小伙伴们到树林里听小鸟唱歌。”“我要买一些鸟的书来看,来了解鸟的习性。”“树林没有了鸟儿,天空没有了鸟儿,这个世界不再美丽了。”“我们可以成立红领巾护卫队,解救受伤的小鸟。”
孩子们的话语是稚气的纯真的,祝愿他们能把课堂中升腾出的一份份美丽情愫积淀起来,然后饱蘸心灵的笔墨,将生命里的“爱”字书写得越来越醒目。
【内容简析】
课文通过一件事,生动地讲述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表达了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文章先概括地讲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再具体讲父亲怎样喜爱树林和鸟,条理清晰,层次清楚,具体而生动,使人回味无穷。课文以对话的形式推进整个故事情节,适于进行分角色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突出训练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朗读训练、思维训练,整体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关键词句,通过朗读,体验、感受父亲一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2.借助插图,整体把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作者先概括写,再具体写的表达方法。
3.会认“黎、凝”等6个生字,会写“雾、蒙”等10个字。学会文中的新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感受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课文插图)、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牛汉。
2.提问:就课题,猜猜课文会讲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猜对了吗?
2.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自主识字。(自读识字→小组内交流记字的方法→教师检查学习情况,注意指导把字音读准。)
3.同桌互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留足时间,让学生多读。)
4.指名学生读课文,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把文读通、读顺的困难点,及时指导,尽量使学生做到:不读错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不读破句。特别要注意读好文中的长句子,如:“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鸟最快活的时刻,是飞离树枝飞向天空的那一瞬间”等。
三、借助插图,整体把握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插图反映了什么。(反映了“我”和父亲坐在树林边,高兴地观看树林的鸟和听鸟叫的情形。)
2.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部分的内容描写了这幅插图的情形。(从第2自然段开始到课文结束。)
3.默读思考: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什么?与下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后面的内容具体地讲父亲怎样喜爱树林和鸟。这是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层次清楚,给人印象深刻。)
四、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1.读生字。先读读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的字音:指、浓、舒、畅、猎、膀。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互相提醒:这些生字都是什么结构?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书写的字,师生评议。
五、布置作业
1.继续完成生字的书写。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生字,组词语,用“舒畅”口头说句子。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
2.在小组中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感受。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1)父亲发觉“林子里有不少鸟”,原因是什么?(叶子在动,有“鸟味”。)父亲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找出有关词句说明。(抓住“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生怕惊动”等词句,理解父亲仔细观察,对树林和鸟非常了解,对鸟有着深厚感情。)
(2)鸟为什么会有气味?怎样才能闻到树林里鸟的气味?(通过父亲的话语,说明父亲由于长期观察和亲身体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舒畅”“深深”“准备唱歌了”和“静静地用心地闻”等词语和短语,可以看出父亲对鸟儿特殊的情感。)
(3)为什么说“树林和鸟儿最快活的时候”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刻”?(可通过朗读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儿的喜爱之情。)
4.讨论:父亲说“黎明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我”听了父亲的话,为什么心里掠过一丝沉重,也由衷地感到高兴?(表明“我”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喜欢上了鸟儿,进而产生了保护鸟类的思想感情。)
5.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写字
1.检查对生字词的认读。
2.出示本节课要写的部分字:雾、鼻、凝、翅。
(1)读准字音;
(2)分析字形,互相提示;
(3)教师示范,学生书写。
四、布置作业
1.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语。
2.走进大自然,观察鸟儿是怎样飞、怎样叫的,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理解“茫然、宁神静气、舒畅、惊愕”等词语。
2通过品词析句,领悟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语言的精练、优美;难点是在朗读父亲语言过程中体会蕴涵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配乐朗读录音带,有条件的可制作“树林和鸟”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搜集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资料。
课时布置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
1、读题。读了课题,你想说点儿什么?(说说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或是你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是你大胆的猜疑)
2、试着将课题中“、”换成恰当的词语,将课题连成一句话,再读一读。
师小结激情:同学们理解得真好,这篇课文是写父亲与树林和鸟的对话,更是人与大自然的一段真情告白。好好读一读,你会有很多很多的收获的。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2、分别以同桌、小组、全班交流检查学习情况,注意及时提醒(重点交流)容易混淆的字音和难写字的字形。
如:“黎、喃、翎、猎”等字中边鼻音的区分;“幽”的笔顺是“幽”,“黎”的下面是“水”的变写,不要写成“水”字,“翎”字第二笔的捺变成点,“喙”字第四、五笔的书写可以老师范写一下。
师再次出示新词,开小火车读生字,组词语。并用你喜欢的词语造句。全班齐读生词,再次巩固。
3、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读通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4、说说自身从这篇课文中了解到些什么,提出自身阅读时遇到的问题。
5、师生一起归纳小结,知道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还有哪些需要探究的问题,以明确下一步的目标。
三、细读探究,体会情感
1、按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出自身认为最能说明父亲喜欢林子和鸟的语句。
2、全班交流。师生、生生与文本间互动。
引导同学找出俺的态度变化的词句:茫然、惊愕、真高兴。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惊愕”两个词语,并用他们分别造句。
联系上下文抓住父亲的语言,通过朗读体会父亲爱鸟,积累了许多经验。
词语: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宁神静气。
句子:“树林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地说道。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同学谈到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同学上下文说说鸟有什么气味?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体会)
“鸟要准备唱歌了。”父亲和俺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父亲对俺说:“鸟最快活的时刻,向天空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引导考虑:为什么此时父亲也最快活?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5、分角色朗读父亲与“俺”的对话,在反复朗读中想象意境,感受语言美,体会父亲对鸟和树林、对大自然的热爱。
6、讨论“俺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启发同学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假如父亲是猎人将会怎样?从而体会这句话所表达的俺也爱鸟的思想感情。
再反复朗读体会这句话。
四、朗读品味
1、师生一起小结全文。请同学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
2、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俺们知道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那么,生活中俺们应该怎么做呢?
六、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故事、资料、图片等,在全班开展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交流会。
教学目标
1痹擞醚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理解“茫然、宁神静气、舒畅、惊愕”等词语。
2蓖ü品词析句,领悟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语言的精练、优美;难点是在朗读父亲语言过程中体会蕴涵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配乐朗读录音带,有条件的可制作“树林和鸟”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
1倍撂狻6亮丝翁猓你想说点儿什么?(说说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或是你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是你大胆的猜疑)
2笔宰沤课题中“、”换成恰当的词语,将课题连成一句话,再读一读。
师小结激情:同学们理解得真好,这篇课文是写父亲与树林和鸟的对话,更是人与大自然的一段真情告白。好好读一读,你会有很多很多的收获的。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弊杂傻匦∩朗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2狈直鹨酝桌、小组、全班交流检查学习情况,注意及时提醒(重点交流)容易混淆的字音和难写字的字形。
如:“黎、喃、翎、猎”等字中边鼻音的区分;“幽”的笔顺是“幽”,“黎”的下面是“水”的变写,不要写成“水”字,“翎”字第二笔的捺变成点,“喙”字第四、五笔的书写可以老师范写一下。
师再次出示新词,开小火车读生字,组词语。并用你喜欢的词语造句。全班齐读生词,再次巩固。
3敝该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读通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4彼邓底约捍诱馄课文中了解到些什么,提出自己阅读时遇到的问题。
5笔ι共同归纳小结,知道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还有哪些需要探究的问题,以明确下一步的目标。
三、细读探究,体会情感
1卑醋约合不兜姆绞蕉量挝模一边读一边勾画出自己认为最能说明父亲喜欢林子和鸟的语句。
2痹傧赶付炼凉椿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把你想到的用文字或是符号、图画作上批注。
3狈肿榻涣鳌0炎约汗椿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体会。
4比班交流。师生、生生与文本间互动。
引导学生找出我的态度变化的词句:茫然、惊愕、真高兴。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惊愕”两个词语,并用他们分别造句。
联系上下文抓住父亲的语言,通过朗读体会父亲爱鸟,积累了许多经验。
词语: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宁神静气。
句子:“树林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地说道。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学生谈到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上下文说说鸟有什么气味?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体会)
“鸟要准备唱歌了。”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向天空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引导思考:为什么此时父亲也最快活?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5狈纸巧朗读父亲与“我”的对话,在反复朗读中想象意境,感受语言美,体会父亲对鸟和树林、对大自然的热爱。
6碧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启发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如果父亲是猎人将会怎样?从而体会这句话所表达的我也爱鸟的思想感情。
再反复朗读体会这句话。
四、朗读品味
1笔ι共同小结全文。请学生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
2狈纸巧朗读全文。
五、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那么,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六、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故事、资料、图片等,在全班开展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交流会。
附:板书设计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茫然、宁神静气、舒畅、惊愕”等词语。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主动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用“一瞬间”“舒畅”造句。
3、体会父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难点: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的具体表现,体会父亲的爱鸟情感及作者的护鸟心愿,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懂得保护大自然。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按要求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小河是鱼儿的家,蓝天是白云的家,草丛是小昆虫的家,学校是学生们的家,你们知道小鸟的家在哪里吗?(课件出示图片)(树林)
课件出示树林和鸟的图片,鸟鸣配音。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起了哪些词语或诗句。课件出示诗句。
预设:百鸟争鸣/鸟语花香/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一行白鹭上青天。
2、你喜欢鸟儿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用“我喜欢鸟儿,因为......”说话)(课件出示)
3、师导入:今天我们将在课文中接触两个人,他们和你们一样,十分喜爱鸟儿。课题:父亲、树林和鸟。学生齐读课题。(板书:父亲、树林和鸟)
4、师:读了课题,你想说点儿什么?(说说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或是你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是你大胆的猜疑)
预设:父亲,树林和鸟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初步探究。
师:这节课,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去看看父亲、树林和鸟有着怎样有趣的故事。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1、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讨论,交流记字的记忆方法。(重点交流容易混淆的字音和难写字的字形)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3、小老师带读。
师:大家看,课文里有好多生字娃娃,你们认识它们吗?能和它们做好朋友吗?小老师,谁来当?
师评:声音洪亮,字正腔圆,真是一只声音悦耳的百灵鸟。
4、自由读,开火车读。
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总”,翘舌音“朝、湿、翅、畅、瞬、重”,前鼻音“瞬”,后鼻音“蒙、膀、凝”等。
5、师: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去拼音生字)开火车读。
教师指导“黎、凝、畅、瞬、猎”的识记,继续巩固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6、词语练习:
(1)师:你们悦耳的朗读声把一群小麻雀吸引来了,你们瞧,它们都停在大树上听我们读书呢,让我们叫叫它们的名字。(课件出示词语)
(2)仿说词语:雾蒙蒙、热腾腾、茫茫、喃喃。
师:你们准确的叫出了小鸟们的名字,可真棒。你瞧,天上飞来了几只黄鹂,我们也来打打招呼吧!(课件出示词语)生齐读。
师: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类似的词语吗?课件出示。
预设:静悄悄,亮晶晶……
默默,渐渐,静静,轻轻……
7、初读课文。
师:看来大家已经和汉字娃娃交上朋友了,不知道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抽生指明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老师相机进行字音指导。
(二)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师:相信孩子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这篇课文有些了解。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句话,你能在默读全文后,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课件出示)(默读时做到用眼看,用脑思考,用手勾画)
2、学生汇报: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相机出示文段)
3、师:既然父亲一辈子都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那你能读出他那种喜欢吗?(生自由朗读)
4、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我会写”的生字)
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
“抖、湿、猎、膀”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朝”,左右结构,左右等宽。“雾、蒙、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
“鼻”,上中下结构,但要注意整个字不要写得过长,其中要注意“自”和“田”的要写得扁一些,按正确笔顺规范书写。
“雾”和“蒙”上下结构也要注意不要写得太长,各部分写扁一些。
“翅”,半包围结构,“支”的最后一笔写长一些。
写一写: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遍,写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及时改正。
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3、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四、小结。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朋友,也知道了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小鸟”来写的,那么为什么说最喜欢树林和小鸟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到课文中去找找证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字词,分男女读词。
师:上课前,咱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字词吧。
2、导入。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小鸟)(课件出示)
师:这样的句子是总写,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总的内容分别告诉我们的。(板书:父亲、树林和鸟)
二、品读欣赏,初步判断。
1、同学们默读课文,说说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
2、汇报交流。(课件出示)
(1)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2)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3)父亲很善于观察。
(4)父亲热爱自然。
(5)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过渡语:同学们来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判断的依据。
三、细读探究,体会感情。
(一)过渡语:父亲这么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那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父亲喜欢鸟的句子,快速读读第二到二十三自然段,找找父亲喜欢树林和鸟的句子,勾一勾,读一读,比一比。(生找,读并汇报)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二)师:父亲是怎样望鸟的?自由地读读课文第3~9自然段,找找描写父亲望的语句?再读一读。(课件出示)
1、理解句子:
A、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文段)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树林?(幽深、雾蒙蒙的树林)(相机变红词语),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树林很大,枝叶繁茂,早晨树林里雾很大,很潮湿)
师:作为一位喜欢树林的人,通过什么方式,观察树林有没有鸟的?(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变蓝)
师小结:不是望一眼,闻一下,而是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从这一遍又一遍中,我们除了感受都父亲对鸟的喜爱,还能体会到什么?
预设:父亲善于观察。
师:谁能学着父亲的样子,来读读这段话。(个别读——齐读)
师过渡:让我们来看看此时作者眼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姿态。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B、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相机出示)
(1)师:读了这个句子你觉得父亲是怎么望的?(课件出示提问)
(课件变红;凝神静气)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语的?(理解的方法有多种:可以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可以做做动作,还可以找找它的近义词……)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使精神凝聚,使心气平和)拓展几个有关描写神态的成语:谈笑风生、哭笑不得、呆若木鸡、怡然自得。课件出示。
师:谁来像父亲一样望一望?(抽生表演)从父亲的神态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预设:体会到父亲对鸟和树林的热爱/体会到父亲对自然的热爱。
(2)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种热爱来读一读句子。(抽多名学生读读)
(3)师:父亲在凝神静气地望时,我在干什么?(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很容易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接下师;“我”为什么茫茫然地望着父亲?(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父亲望到什么?(没有风,叶子在动)而我呢,看到这一切了吗?(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板书:看叶知鸟)
2、谈话过渡:父亲只是望了望吗?(闻)
(三)那父亲又闻到了什么?是怎样闻的?快快读读课文第10~13自然段,找找答案吧!(课件出示提问)(生回答,全班交流,师板书:闻到鸟味)
1、师:文中哪句话最能让你了解到小鸟有气味?(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浑身的羽翎,要抖净露水和湿气。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相机出示文段)
指导朗读。
师:读了这句话,哪个词语给你的感受最深?(舒畅)“舒畅”是什么意思?(心情宽舒欢畅)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小鸟的心情宽舒欢畅)怎样读好这句话?(读出小鸟的欢快舒畅)男女生读。
师:多么美好的黎明、多么快活的小鸟,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它们的快活吧!——齐读。
2、师:父亲说的鸟味,作者闻到了吗?(没有)那作者闻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课件变黄“浓浓的苦苦的”)师:“浓浓的苦苦的”给你什么感受?
预设:草木味很浓,不好闻。
师小结:在这么浓的草木味中,父亲还能闻到鸟味,课件父亲对鸟的了解非同一般呀!
(四)过渡语:看来,父亲对于鸟来说真是个有心人,而喜欢树林和鸟的父亲对鸟的了解仅止于气味吗?默读课文第十四至十九自然段,思考:父亲对鸟还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用读句子——读词语的方法找一找)(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1、学生汇报学习结果,随机指导朗读。
2、“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相机出示句子)
师:“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是什么时刻?(黎明时)鸟儿们在做什么?(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chàng)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鸟儿们要做什么?(鸟要准备唱歌了)(板书:知鸟快活)
师:让我们在鸟儿快活的歌声中来读读这句话。(播放鸟叫)
(五)指名朗读第十四至十九自然段。
1、“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课件出示)
师: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生答,知道快乐与危险并存)(板书:怕其受害)
师为什么这时小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呢?(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2、师:是啊!父亲不仅知道鸟儿什么时候唱歌,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最快活、最危险,父亲真了不起啊!这一切都源自于——读第一段中心句(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课件出示)
(1)听了父亲的一番话,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课件出示)齐读。
(2)师:我为什么感到高兴?
师小结:是啊,父亲不是猎人,即使是猎人也不会伤害小鸟,因为——(齐读第一段,即全文中心句: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课件出示))
是呀,我高兴,也不仅仅是父亲不是猎人。我心里还有更大的愿望,希望我身边所有的动物都不要受到伤害,自然和人类能友好相处,和谐相处。
四、拓展延伸。
1、师: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我国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对于那些捕杀野生动物的人,当然要受到我国法律的惩罚和制裁。
(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二章、野生动物保护。
第八条、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第三章、野生动物管理:第十六条、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猎捕野生动物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猎获物、猎捕工具和违法所得,处以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板书设计:
看叶知鸟
闻鸟有味
父亲、树林和鸟 父亲深爱大自然
知其快活
怕其受害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理念:
抓住重点词句,以读代讲,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走进文本,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引出新课,指导学生自主质疑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父亲、树林和鸟),请同学们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写写吧!我们再一起把课题读一读吧!
2、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打开,我们把课文读读,男同学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到结尾。
3、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4、指名读课文,边读边随机指导理解“茫然、凝神静气、兀立、舒畅”的意思。
(1)读有关句子;
(2)理解词义;
(3)你们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
(4)师小结:理解词义可以通过查字典、换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形式去理解。
(三)、精读感悟,以评促读
1、小组合作学习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读,谁能说说父亲和鸟有什么关系吗?(师:是啊!父亲不但爱鸟,还很了解鸟。下面大家分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找边划出课文中写父亲爱鸟、了解鸟的句子并同组讨论。)
学生读课文,划句子。
师生交流所划句子。
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要读得让同桌也能喜欢这些句子。
2、重点指导理解和读好以下句子
(1)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一生:指从生到死的全部时间;最喜爱:说明不是一般的爱,喜爱树林和唱歌的鸟超过所有的喜爱的事物。)
(2)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的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上上下下、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写出父亲观察得仔细、闻得认真,同时也说明父亲对树林和鸟非常熟悉和了解。重点感悟“喃喃的说”练习朗读。喃喃:小声唠叨)
(3)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这说明父亲对鸟爱护备至。父亲怎么知道林子里有鸟,他望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4)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这”指得是什么时间?学习练习用“快活”说一句话。
(5)父亲又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间,是飞向天空飞离树枝那一瞬间,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清晨的鸟儿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6)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教师小结:是啊!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他除了看动静,闻气味,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清晨鸟儿爱唱歌,清晨鸟儿容易被猎人打中,他真是一个了解鸟的人。同学们,假如你有这样一位如此了解鸟的父亲,你感觉如何呢?(学生回答)]
[是的,课文中的小朋友也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高兴、自豪。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吧!(学生读课文)]
(7)“猎人是什么人?(打猎的人,课文中指打鸟的人)父亲不是打鸟的人,父亲不是猎人,那么父亲是什么人呢?我为什么高兴呢?我高兴说明什么?(父亲是个爱鸟的人,我就高兴,说明我也是一个爱鸟的人。)
(四)、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升华感情
师:刚才我们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了课文内容。
是的,清晨林中最快活,最可爱的小鸟,他们飞来飞去,唤醒森林,保护庄稼,看到它们活泼可爱的样子,我们怎能不爱它,又怎能忍心伤害它们呢?让我们带着对小鸟的爱,再来读读课文吧!
1、齐读课文。
2、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思维拓展
1、刚才,从同学们读的.眼神里,老师看到,你爱鸟,他爱鸟,我们大家都爱鸟。老师有一个建议,让我们拿起笔,写一句爱鸟的广告词,不会写广告词的,写一句赞美小鸟的话,也可以。
2、把自己写的广告词读给大家听。
3、老师也写了一句广告词,学生齐读。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词析句,领悟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父亲爱鸟、人与自然和和谐相处的情感。(重难点)
3.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串题连句,切入中心。
1、板书:树林你脑海中浮现了哪些形容词呢?词语也是有温度的,读出自己的感受,我们也就能赋予它生命。再依次板书出父亲鸟、和
2、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面对这双眼睛,你有什么疑问。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字词,整体感知。
1、在走进课文之前,先检查预习的情况
学生: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有:,请跟我读
出示所有词语:黎明鼻子舒畅猎人翅膀喃喃一瞬间热腾腾(一声)凝神静气
2、个别读、男女生读
3、书写:鼻
4、出示、交流以下几个句子
(1)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河岸上的一片树林。
a、指名读。
b、读准字音“滹沱河”。简介滹沱河:滹沱河发在河北省,是一条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的河流,滹沱河两岸有着一大片幽深的树林,环境十分优美。
(2)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a、这个长句子如何读好?学生探讨:反复读、读好难读的词、掌握停顿
(读准“茫然”、“凝神静气”、“兀立”;掌握停顿: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b、小结:遇到难读的长句子,我们可以先把难读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根据意思先划出它的停顿,就能读好。
三、以疑串文,细读文本
1、刚才我们讲到猎人都是打猎为生,他们肯定对动物都是了如指掌的,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父亲具不具备当猎人的条件呢?
生:具备
师追问:那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生汇报,相机引导学生品析父亲对鸟的熟悉。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a找出动词。抓住动词“上上下下”“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父亲只看了一次,闻了一次吗?(父亲仔细观察)
b父亲在什么样的树林“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呢?
(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出示图片,体会发现鸟的难度。
过渡:然而当父亲判断了有鸟之后,孩子却“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一只”“一声”说明了孩子连一点蛛丝马迹也没有找到,看见树叶动,只有父亲知道有鸟,走进树林,只有父亲才能闻到鸟味。这说明父亲经常来树林,对鸟非常熟悉。(板书:知鸟)
这样的对比还有几处,请你找出来,也用这种分析关键词的方法来品一品。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生:这是神态的对比。
我的茫然是完全感受不到鸟儿的存在,而凝神静气和兀立则说明了父亲的安静和专注,他已经沉浸在了鸟儿的世界。
*“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生:我抓住了“仔细”突出了父亲的知鸟。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味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说明鸟的气味。
生:我抓住了“浓浓的苦味的草木气息”,说明鸟的味道不容易被闻到,更加突出了父亲观察仔细。
过渡:看见树叶动,只有父亲知道有鸟,走进树林,只有父亲才能闻到鸟味。这说明父亲经常来树林,对鸟非常熟悉。这种熟悉还体现在哪里?
*“鸟要准备唱歌了。”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鸟最快活的时刻,是飞离树枝的那一瞬(shùn)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生:父亲刚说到准备唱歌,就真的唱了,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容易被打中,他都知道这种料事如神说明他非常了解鸟儿的习性,就像走进了鸟儿心里一样。
分析一瞬间:约为0.36秒,说明时间短。
师小结,板书(懂鸟)
3、过渡:父亲这样知鸟、懂鸟,知鸟、懂鸟这些足以让他成为一个百发百中的猎人,但是他却成不了猎人,这是为什么呢?(他爱鸟,板书:爱鸟)爱是最掩饰不住的,你从哪里看出了他的爱。
*“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a“喃喃”指什么?(轻声地自言自语)
b为什么要轻声呢?(怕打扰到鸟儿),足以他对鸟儿的喜爱。
c把这种爱带进你的朗读(板书:神态)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轻”、“生怕”,不正是好朋友之间的体谅和尊重吗?不正是好朋友之间的关爱吗?在父亲的眼中,鸟是和自己同样地位的生命存在,所以父亲对鸟的一举一动,都是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和体悟,他爱鸟!(板书:动作)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板书:语言)抓住“也最快活”体会父亲以鸟儿的快乐为快乐,他喜欢听鸟儿唱歌,喜欢鸟
生:喜欢看鸟儿飞翔
生:喜欢看鸟儿在枝头停歇
师:他高兴着鸟儿的高兴,挂心着鸟儿的安危,在他的心里,鸟儿是朋友,是家人,是不能被伤害的精灵。所以,我们和文中的我一样,庆幸父亲是鸟儿的知音,而不是会伤害他们的猎人。看看幽深的树林,听听鸟儿们的歌唱,那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让我们再深情地读一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四、课文总结
1、课题中的顿号可以换成哪个字?(爱)
2、其实文中还藏着一个爱鸟的人,你知道是谁吗?对,那就是“我”,希望同学们和故事中的父亲、儿子一样爱鸟
3、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对于树林和鸟,我们应该怎么去爱呢?
4、希望我们身边所有的动物都不要受到伤害,自然和人类能友好相处,和谐相处。
教学目标 :
1.借助拼音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正确书写“黎、喙”两个生字;并用 “快活”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的爱,激发学生爱鸟、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的具体表现,体会父亲的爱鸟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教育学生懂得爱鸟、保护大自然。
教具准备:课件、田字格卡纸、课堂练习题、图例(父亲、树林、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播放鸟叫声音乐,问:“你听到什么声音?”就学生的回答贴上鸟图。
课件展示图片,明确“家”的概念,问:“你知道小鸟的家在哪吗?”就生的回答贴上树林图。并板书:树林和鸟)
让学生用“我喜欢鸟儿,因为------”来说一句话。(贴上父亲图)
(二)边板书课题(27 父亲、)学生边自由轻声读课题,再全班齐读。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一)先自由读一遍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带生字的新词,并借助拼音自主认识生字,强调鼻音和边音。
(二)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反馈:课文共20个自然段。课件出示生词:黎明、幽深、喃喃、羽翎、鸟喙、猎人、惊愕、潮湿、热腾腾、凝神静气。
2.抽学生起来当小老师带读词语。
强调:黎(边音)、喃(鼻音)、翎(边音)、凝(鼻音)。
3.课件展示顺口溜,让学生猜字:
(1)禾在左上,勿在右上,勿字中间少一撇;
人字居中,水字在下,水字左边变点提。黎:
学生快速地在课文后面的描描写写部分找到这个字,然后跟着老师一起借助顺口溜书写“黎”这个字。
(2)小小鸟兽口叫喙,争斗丢了互头尾,
逐字来帮走之掉,劝和别闹开口笑。喙:
同上方式老师示范指导,学生跟着书写。
4.巡视,并强调生写错的地方。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全班齐读
1.先让学生说说“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这篇课文呢?”(快乐、喜欢)
2.学生带着快乐和喜欢的感情来整齐地读课文,并在文中找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句子?
(二)反馈并指导朗读中心句
1.生反馈信息,课件展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2)哪两个词最能体现父亲喜欢的感情呢?(最,一生。)(3)那么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父亲如此喜欢树林和鸟的感情读出来呢?(4)咱们全班再一起读一读。”
四、精读课文,理解并感悟课文内容
(一)小组合作,读文填空探究
1.这样的句子是总写,我们把这样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称作中心句。那么作者是凭借哪些事来说明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呢?
(课件展示:)文中哪些事件能说明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2. 学生前后两桌为一个小组合作学习,自由读课文,完成填空题,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最好,完成题目的速度最快?能夺得今天的阅读冠军!
(二)反馈信息
1.将完成得好的作业投影出来,让学生说出你们是从哪个句子中找到这道题的答案的?
2.就生的反馈相机板书,并体会父亲的爱鸟情感(重点在“生怕惊动鸟,与鸟同快活,担心鸟的处境”这三个部分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情感。)
就题(1)归纳板书看叶 知 :父亲看叶动便知道有鸟,“我”知道了吗?哪个句子看出来“我”不知道?父亲和儿子这么一对比,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父亲对鸟儿充满了什么才会这么了解鸟呢?(充满了喜欢。)
就题(2)归纳板书闻味 知:引导学生带着父亲生怕惊动鸟的感情读第7自然段。哪三句话告诉我们父亲闻到了鸟味?父亲闻到了鸟味,“我”闻到了吗?哪个句子看出来我没有闻到?这次父亲和儿子的对比还是说明了什么?(父亲喜欢鸟。)
就题(3)归纳板书听歌 知:鸟唱歌时显得怎样?鸟快活,父亲也跟着怎样?从哪个句子知道?原来鸟的快活就是父亲的快活。(相机板书:同快活)快活是什么意思?(愉快,快乐。)谁能试着用“快活”来说一个句话?并且配上“快活”的动作?父亲和鸟一起这么快活,更加说明了什么?(父亲更加喜欢鸟)
引导学生快活地读读15、16自然段。
就题(4)分析:鸟儿正处在危险关头,这时父亲会显得怎样?(相机板书:忧危险)父亲在担忧着鸟儿的危险,从这里我们再次体会到什么呢?(父亲很爱鸟,担心鸟儿受到伤害。)
引导学生带着父亲的这份担忧读一读第17段。
3.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课文的学习,现在你们知道思考题的答案了吗?(课件问题:文中哪些事件能说明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谁来回答这道题呢?(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归纳回答)
(三)释题理解重点句,升华情感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们觉得如果将题目中的“、”换成一个字,可以换成哪个字?(“爱”;并大声读出来:父亲爱树林和鸟)
2.引入对课文最后一句话(课件展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的理解。(父亲不是猎人就不会伤害小鸟,我也喜爱小鸟,所以我很高兴。)全班一起高兴地齐读这句话。
四、拓展总结全文
(一)假设情景,激发情感
假设没有小鸟后树林和世界会变得怎样?用此情景激发学生的爱鸟情感,问:“所以我们要像谁学习呢?(父亲)学他怎样?”(就生的发言相机板书: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
(二)总结
是啊,父亲经常来树林,和鸟儿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那么懂鸟,爱鸟,他就是鸟儿的知心朋友。让我们像文中的父亲一样,与大自然里的小动物们和谐相处,做他们的朋友,让它们和我们一样快乐地生活吧!
五、作业设计
(一)让学生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鸟儿被猎杀的情景)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
(二)并完成作业:“请你写一封信给破坏大自然的人们吧,呼吁他们一起来保护我们大自然!”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lí)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hūtuó)河岸上的一片树林边走过。突然,父亲站住了,朝幽(yōu)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nán)喃地说。
可我既没有看见一只鸟,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我茫然地望着凝(níng)神静气像树一般兀(wù)立的父亲。
父亲指着一棵树的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晃动的叶子。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
我只闻到有浓浓苦味的草木气,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鸟也有气味?”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群的,羽毛焐(wù)得热腾腾的。黎明时,所有的鸟抖动着浑身的翎(líng)羽,要抖净露水和湿气。每一只鸟都张着嘴,舒畅(chàng)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它们要唱歌了。这时候只要你静静地用心地闻,你就会闻到那种鸟类特有的气味。”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突然听到“喳喳,喳喳”“布谷,布谷”……群鸟齐鸣。哇!太动听了!鸟真的唱了起来。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
我知道这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刻。
过了一会儿,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是飞离树枝飞向天空的那一瞬(shùn)间,但这时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我惊愕(è)地问。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我的心里掠(lüè)过一阵沉重。我也由衷(zhōng)地感到高兴,因为父亲不是猎人。
教学目标
复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的爱,激发学生爱鸟、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并用“舒畅”、“快活”造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的具体表现,体会父亲的爱鸟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我”的心情变化:为什么心里掠过一丝沉重,也由衷地感到高兴;教育学生懂得爱鸟、保护大自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质疑课题。
读了题目,爱动脑筋的孩子脑子里必定会闪过一些疑问。(学生说)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见一见昨天认识的生字朋友)
3、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句话,你能在默读全文后,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学生汇报: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板书)
指名读句子,体会“一生最喜欢”。
师:读了这句话,爱动脑筋的孩子此时又会产生疑问了,请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三、细读感悟。
到底这树林和唱歌的鸟凭什么魅力而成为父亲一生的最爱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树林里的鸟吧。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个段落描写了树林的鸟?(提示:默读时动眼、动脑、动手画。)
2、学生汇报,指导学习第十自然段。
师:谁能把这一段话读正确、通顺、流利?(指多名学生读)
师:读了这段话,你了解到鸟的什么特点?(鸟有气味)
师:哪句话最能让你了解到小鸟有气味?
随机指导朗读句子“每一只鸟才张开……呼吸着”。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语给你的感受最深?
随机指导理解“舒畅”一词:你用什么办法理解这个词?
小结:查字典、换近义词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指导朗读句子,读出鸟儿的欢快舒畅,可以加上动作读。
师:谁能用“舒畅”来说一句话?
3、指导朗读句子:多么美好的黎明、多么快活的小鸟,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它们的快活吧――齐读一至四句。
4、这是鸟特有的气味,非一般人所能闻到,那如何才能闻到?读第十段最后一句,用刚才的办法,把这个句子读成一个或者两个词语,也就是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
结合学生的汇报,随机指导理解:你怎么理解“用心”一词?(换近义词:专心,认真。)我们平常闻气味都是用鼻子闻,可父亲却说要用心闻,那么,怎样闻才是“用心地闻”呢?你能联系前文,找到文中的的话来解释吗?
5、默读课文第二至第九段,思考前面的问题。
6、学生汇报,随机指导理解“用心地闻”。
“突然,父亲站住了……闻了又闻?(从“上上下下、望了又望”体会父亲仔细看、用心闻。)
“我茫然地望着……兀立的父亲。”指导朗读,体会父亲静静地用心地闻、仔细地观察。
随机指导理解:茫然、凝神静气。(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再读句子,你仿佛看到了父亲是地站在那。
7、一旁茫然的我,这时心里想什么?(哪有鸟?父亲怎么知道林子里有鸟?)请位父亲来回答。
8、指导读父亲说的话,体会父亲用心爱护鸟的感情以及父亲对鸟的熟悉。
9、父亲这么仔细观察、用心地闻鸟味,再次读文段,读到父亲的心里去,看看你还能体会到什么。(爱鸟――读第一段)
10、看来,父亲对于鸟来说真是个有心人,而喜欢树林和鸟的父亲对鸟的了解仅止于气味吗?――
11、默读课文第十一至十六自然段,思考:父亲对鸟还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用读句子-读词语的方法找一找)
12、学生汇报学习结果,随机结合课件指导朗读。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想知道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是什么样的吗?――看课件。
理解“群鸟齐鸣”,指导朗读第十一段。
“鸟最快活的时刻,是飞离树枝飞向天空的……”(指导指导朗读句子,体会“快活”,并用“快活”来说一句话。)
鸟儿歌唱着要飞上天空时,心里想的是什么?可是却不知它面临的危险――
“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所以,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看,父亲知道鸟儿什么时候唱歌,也了解鸟儿最快活与最危险的时刻,父亲真了不起啊!这一切都源自于――读第一段中心句。
13、听了父亲的一番话,此时,我的心情如何?
1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我心情为什么“沉重”,也由衷地感到高兴。
15、小结:是啊,父亲不是猎人,即使是猎人也不会伤害小鸟,因为――(齐读第一段,即全文中心句)
四、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课文,令你最感动的是什么?(再次体会父亲对鸟的了解与喜爱。)
2、将题目的顿号换成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读一读。(爱)
3、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写作方面:先概括再具体的表达方法。
内容感悟: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鸟儿们常常欢歌笑语,喜欢自由飞翔,它们也有自己的欢喜忧愁,我们应该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关爱鸟儿,让它们和我们一样快乐地生活。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拓展。
走进大自然,去看一看鸟是怎样飞的,听一听鸟的叫声,再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26 父亲、树林和鸟(爱鸟)
看 鸟动
闻 鸟味
听 鸟歌
知 快活与危险
[父亲、树林和鸟(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生字,学习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用“一瞬间”、“舒畅”造句。
3.一边诵读,一边想象,感受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根据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师:
本课〈〈树林和鸟〉〉的教学课件。
生:
搜集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息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生字,学习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黎明”“幽深”“ 羽翎”“潮湿”“惊愕”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趣伏情
导入
1.蓝天是白云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草丛是蟋蟀的家,朝阳小学是孩子们的家,那孩子们,小鸟的家在哪里呢?(课件展示:小河、蓝天、草丛、校园等图片)
2.你喜欢鸟儿吗?为什么?
请你用“我喜欢鸟儿,因为------”说话。(板书课题)
3、和你们一样,我们今天也将在课文中接触两个人, 他们和你们一样,十分喜爱鸟儿。请读课题。
看图片,复习《家》
唤起对家园的感性认识。
说自己喜欢鸟儿的原因,定下感情基调。
读课题,进入学习情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宁新词,标出自然段,看看能读懂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①大家看,课文里有好多生字娃娃,你们认识它们吗?能和它们做好朋友吗?
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生字,注意正音;
重点指导:黎、喃、腾、喙、翎;
齐读;开火车读。
②看来大家已经和汉字娃娃交上朋友了,不知道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抽生指明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老师相机进行字音指导,并强调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齐读课文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看看还有哪些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朗读、勾画、标注。
指明回答
教读
齐读
开火车朗读
自由朗读课文3遍。读通顺、正确。
交流朗读,评议。
结合同学老师的发言,纠正读音。
齐读课文
自己读,思考,批注。
三、指导写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讨论,交流记字的记忆方法。
2.教师指导“幽、腾、翎、愕”的识记,继续巩固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1)“幽”:仔细看看,“幽”字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怎样记忆才牢固?
(2)找一找,有哪些生字娃娃是形声字?
你能根据它的部首推断出它的意思吗?
学生交流“腾、翎、愕”等的字义。
(3)小结:大家真能干,虽然咱们汉字中有不少的同音字、形近字,但只要你根据部首想字义,自然能把这些调皮的汉字娃娃分清楚了。
3词语练习:
(1)学生运用形声字“腾、翎、愕”等扩词。
(2)教师提供词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4.学生书写生字,师提示:注意根据字的间架结构合理安排书写。
学生自由和同桌、同组的同学交流。
和老师同学一起沟通,学习。
“幽”字最主要注意笔顺和两点。
腾、黎、翎、饿、潮等都是形声字,根据此,思考意思,掌握简便方法。
扩词练习,主要是展示。
规范书写。交流学习。
作业:
一、朗读课文。
二、写生字新词。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一边诵读,一边想象,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感知春天刚来到时景物的变化特点。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课文生词。
2、孩子们,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
这样的句子是总写,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总的内容分别告诉我们的。
听写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听,进入学习状态
二、品读欣赏
(一)引导自己读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自己认为最能够说明父亲喜欢林子和鸟的语句。批注:为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点拨,相机指导朗读。
(1)“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父亲看到叶子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这个可以说明什么?
我们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2)“还有鸟味”
①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② 出示图片:鸟儿群居睡觉的图片。
③ 请孩子们注意,我们上学期学习了引号的使用方法,知道引用别人的发言需要用引号,今天,你看这几个自然段,发现什么没有?
④ 听老师朗读父亲的话,看又能够体会到什么。
⑤ 我们自己也来读读吧。
(3)“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快活”这个词语,用换词语的方法,可以怎样换?
为什么父亲能够说出这样的话?
对之后的一句话的理解是怎样?
(4)“鸟最快活的时候---------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你怎样理解“一瞬间”,生活中什么事情发生在“一瞬间”,来练习说话。
你又读懂了什么?
(二)讨论升华。
你对课文最后一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是怎样理解的。我们一起来讨论吧!
提示:如果父亲是猎人,又可能怎样呢?
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课后的第三题处。
组织交流汇报
(三)积累小结,再次回味
l.刚才我们一起聆听了一曲人间人与动物、植物和谐相处的动人的赞歌,现在,我们一起来加入这动人的旋律吧!分角色朗读。
2、练习。
3、交流朗读
自己朗读体会,勾画、批注。
继续学习方法
交流、倾听。
读句子,从句子背后读出藏着的意思来。
弄懂背后意思以后再朗读句子,感觉有什么不同?
(鸟也有味?)
看图片直观感受。农村的孩子也可以结合养家禽的例子理解。
再读句子
听朗读课文 感受
一起朗读。
快乐
感受父亲对鸟的了如指掌,感受那份难得的感情。
再次证明父亲对鸟的熟悉,同时也说明父亲爱鸟。
读这句话,感受文字背后的意思。
换一个角度思考,也许问题迎刃而解。
练习份角色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
三、拓展延伸
1.课题为“父亲、树林和鸟”,我们还可以怎样定课题?
在此之后补充几个字,就可以总结出我们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了,你体会到的是什么?
2.你还搜集到哪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
父亲对我的谈话不仅是在对我说,更是对树林和鸟的谈话,是人和打自然的真情告白。父亲对大自然深深的爱
交流
作业
1、写词语。
2、摘抄佳词佳句。
3、造句:
一瞬间
舒畅
板书: 父亲、树林和鸟
看叶知鸟
闻鸟有味 父亲深爱大自然
知其快活
怕其受害
[父亲、树林和鸟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互相提醒:这些生字都是什么结构?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书写的字,师生评议。
五、布置作业
1.继续完成生字的书写。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生字,组词语,用“舒畅”口头说句子。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
2.在小组中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感受。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1)父亲发觉“林子里有不少鸟”,原因是什么?(叶子在动,有“鸟味”。)父亲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找出有关词句说明。(抓住“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生怕惊动”等词句,理解父亲仔细观察,对树林和鸟非常了解,对鸟有着深厚感情。)
(2)鸟为什么会有气味?怎样才能闻到树林里鸟的气味?(通过父亲的话语,说明父亲由于长期观察和亲身体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舒畅”“深深”“准备唱歌了”和“静静地用心地闻”等词语和短语,可以看出父亲对鸟儿特殊的情感。)
(3)为什么说“树林和鸟儿最快活的时候”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刻”?(可通过朗读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儿的喜爱之情。)
4.讨论:父亲说“黎明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我”听了父亲的话,为什么心里掠过一丝沉重,也由衷地感到高兴?(表明“我”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喜欢上了鸟儿,进而产生了保护鸟类的思想感情。)
5.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写字
1.检查对生字词的认读。
2.出示本节课要写的部分字:雾、鼻、凝、翅。
(1)读准字音;
(2)分析字形,互相提示;
(3)教师示范,学生书写。
四、布置作业
1.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语。
2.走进大自然,观察鸟儿是怎样飞、怎样叫的,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理解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吹泡泡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欢乐。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冰心写自己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吹肥皂泡泡的童年趣事。表达了冰心对自己童年时代快乐生活的留恋之情。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吹泡泡的,体会冰心奶奶是怎样仔细观察事物,把吹泡泡的过程写清楚的。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图文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观察画面,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
说说自己喜欢吹泡泡吗?为什么喜欢吹?
2、分自然段读,并说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组织讨论。
⑴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⑵说说为什么喜欢?
⑶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⑷理解句子。
三、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词:齐读生字、词卡片。
2.强调易错字: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冰心奶奶是怎样把吹泡泡的过程写具体、写清楚的。
2、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图文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检查复习生字词。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看看作者小时候是怎样玩吹泡泡的,在书中圈圈画画,做上记号。
2、学习“吹泡泡”的语句,理解词语意思,体会作者用词正确。
①出示吹泡泡的句子后,谈谈哪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用得好?练读句子,体会用词的准确。
②通过填空练习理解:“慢慢地”吹、“轻轻地”一提、“慢悠悠地”在空中飘游、“轻轻地”扇,用词准确。
③感情朗读吹泡泡的句子。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自主学习:你最喜欢的哪种泡泡,为什么喜欢?
2、学生汇报交流。
3、指导朗读。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自由读文,思考:冰心奶奶小时候为什么最爱玩吹泡泡的游戏?
五、练习背诵4、5自然段
[《吹泡泡》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上册)]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冰心奶奶回忆儿时玩吹泡泡游戏的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快乐生活的留恋之情。文章中吹泡泡的过程既清楚又具体,而且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值得反复品味。
【设计理念】
通过读文并结合吹“七彩泡泡”的情境,感受肥皂泡的美丽和神奇,感受冰心奶奶用语的优美、生动,培养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易、裂、碗”等10个生字,会写“戏、易”等13个字。
2、学习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事物的,学习如何把事物写清楚、具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事物,把事物写清楚、写具体的。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七彩泡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小朋友,你们平时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呢?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小时候最爱玩的是吹泡泡游戏了。同学们一定也玩过这个游戏,对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课文,看看冰心奶奶是怎样吹泡泡的,好吗?(板书课题,读题目。)
二、认读生字,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在文中画出本课生字,读熟会认,再用自己的方法记一记,再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认字方法,“开火车”认读生字。
4、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5、小组交流。
6、指名回答,全班评议。
(先介绍吹泡泡的时间和地点,接着写怎样吹泡泡及肥皂泡的美丽和神奇,最后写喜欢吹肥皂泡。)
三、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1、细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归纳难题。
四、作业
1、抄写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引入新课
1、指名朗读。
2、全班评议。
二、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3、4自然段。
(1)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小时候是怎样玩吹泡泡的?并把相关内容画出来。
(2)用自己的话说说玩吹泡泡的过程。
(3)同桌互相说,然后派代表说,师生评议。
(4)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一边指导朗读,一边体会冰心奶奶小时候是怎样把吹泡泡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的。
①文中哪些词用得好?用重点号标出来,并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②指名回答,全班评议,教师随机指导:“放”“加”“和弄”“沾”“吹”“一提”等用词精当,且描写有条理。
(5)让学生吹七彩泡泡,亲身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
(6)朗读课文3、4自然段,积累好词佳句。
2、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冰心奶奶小时候为什么最爱玩吹泡泡的游戏?
(2)小组交流。
(3)全班归纳。
(其一,泡泡是“我们”自己小心地做出来的,它使“我们”骄傲。其二,泡泡是那么圆润、自在、透明和美丽。其三,泡泡使“我们”心里充满快乐、骄傲与希望。)
3、教师引导体会课文最后两句话的意思。
(1)作者看着这些肥皂泡,想象到了什么?(想象到肥皂泡飞到天上,挨着明月,渡过天河,飘过大海,飞越山巅。)
(2)出示句子“它们一个个飞到天上……”指导反复朗读。
(3)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泡泡真的能飞那么高,那么远吗?
(4)指名回答,全班评议。
(这句话说的是肥皂泡随风飘散了,但它们不可能飘得那么高那么远,这是冰心奶奶的想象。冰心奶奶望着天上的泡泡,希望泡泡把自己五彩的梦想捎给太阳。)
(5)拓展想象:冰心奶奶小时候会有哪些五彩的梦想呢?
三、感情朗读,积累语言
1、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中有许多好词好句,写了美丽神奇的肥皂泡,请同学们把喜欢的摘录下来,多读几遍。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4、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1、指名背诵课文4、5自然段。
2、全班齐背。
二、巩固生字,书写练习
1、抽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读准
“扇、若、扯、润”的翘舌音。
2、小组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重点指导记字方法。
用已学过的部件记忆字形,例如:乘--剩羽--扇止--扯度--渡乔--骄
用对比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字形,例如:飘--漂若--苦
4、指导书写。
“易”字下面是“勿”不是“匆”。
“戏”和“越”右上角都有点。
三、拓展延伸,实践体验
1、说说你最喜欢的游戏名称及具体的游戏玩法。(先小组交流,再派代表发言。)
2、玩一玩自己最爱玩的游戏,然后把玩的过程具体地写下来。
3、把写好的片段读给父母听,看看他们有什么意见,并作修改。
【同步练习】
一、给加下划线的汉字注音。
( )骄傲 ( )圆润 ( )散裂
( )和弄 ( )渡过
二、补充恰当的词语。
( )地飘过飞越( )玲珑的( )
( )的浮光慢悠悠地( )( )的球面
三、多音字组词。
和hé( ) 散s3n( ) 扇sh1n( )
huò( ) s4n( ) sh4n( )
四、写反义词。
骄傲( ) 容易( ) 美丽( )
潮湿( ) 小心( ) 零乱( )
[《吹泡泡》教学设计 (S版三年级上册)]
吴忠市利通区第十二小学 马学兰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进一步感受泡泡的美。
2、能仔细观察吹泡泡的过程,并能按一定顺序用“先……接着……然后”等表示顺序词的句式表达出来。
3、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课文内容。
4、用“那么……那么……那么……那么”造句。
5、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事物的,学习如何把事物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所表达的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有顺序地说出吹泡泡的动作。
3、能通过认真观察按照一定顺序把事写具体、写详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进一步感受泡泡的美。
3、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所表达的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有顺序地说出吹泡泡的动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小朋友,你们平时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呢?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小时候最爱玩的是吹泡泡游戏了。同学们一定也玩过这个游戏,对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课文,看看冰心奶奶是怎样吹泡泡的,好吗?(板书课题,读题目。)
二、认读生字,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在文中画出本课生字,读熟会认,再用自己的方法记一记,再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认字方法,“开火车”认读生字。
4、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5、小组交流。
6、指名回答,全班评议。
(先介绍吹泡泡的时间和地点,接着写怎样吹泡泡及肥皂泡的美丽和神奇,最后写喜欢吹肥皂泡。)
三、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1、细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归纳难题。
四、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朗读课文。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吹泡泡的过程,并能按一定顺序用“先……接着……然后”等表示顺序词的句式表达出来。
2、学会用“那么……那么……那么……那么”造句。
3、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事物的,学习如何把事物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泡泡的,并且能有顺序地说出吹泡泡的动作。
2、能通过认真观察按照一定顺序把事写具体、写详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吹泡泡》,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 课文主要回忆了“我”小时候和小伙伴 、 的事。
师:是的,冰心奶奶的童年充满了无穷的乐趣,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冰心奶奶的“吹泡泡”,重温一下当年游戏带给她和伙伴们的欢乐。
2、板书课题:吹泡泡(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弄清楚泡泡的制作过程
师:想要玩吹泡泡的游戏,首先要制作泡泡。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制作泡泡?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冰心奶奶是怎样制作泡泡的? 老师已经把制作泡泡的过程写在了精美的卡片上,可是由于粗心一不小心把卡片的顺序弄混了,你们能帮帮老师给卡片排一下顺序吗?
①给制作泡泡的过程排序
卡片1:轻轻一提,那轻圆的球儿,便从竹管上落下来,慢悠悠地在空中飘游。用扇子在下面轻轻地扇,它们有时能飞得很高很高。
卡片2:我们把用剩的肥皂头儿,放在一只小木碗里,加点儿水,和弄和弄,使它溶化。 卡片3:用一根细竹管,蘸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来,吹成一个又轻又圆的泡儿。
师:正确的排序是?你为什么这样排呢?(312)
出示句子:我们把用剩的肥皂头儿,放在一只小木碗里,加点儿水,和弄和弄,使它溶化。用一根细竹管,蘸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来,吹成一个又轻又圆的泡儿。轻轻一提,那轻圆的球儿,便从竹管上落下来,慢悠悠地在空中飘游。用扇子在下面轻轻地扇,它们有时能飞得很高很高。
②用“先......然后......再”说话
师:我们知道,作者是按照一定顺序来制作泡泡的,这段中的哪些词是表示顺序的词?请你迅速圈出来。
师:我们把这种表示动作先后的词语称作什么词呢?你还能列举一些这样的词语吗?谁能用这三个顺序词说一句话呢?
出示练一练: 我先 ,然后 ,再 。
师:只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才能把一件事情写具体、写清楚。
(2)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
师:我们从冰心奶奶的文章中感受到了制作泡泡的快乐,那这种快乐我们是否通过朗读能读出来,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试。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把“慢慢的”和“轻轻”这两个词读的很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吗?(引导学生体会制作泡泡时快乐的心情)
师: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两个“轻轻”,有什么用意呢?
(喜欢泡泡,生怕泡泡破裂,可见他们制作泡泡时快乐的心情。)
师:有了这样的理解,同学们再次朗读的时候回别有一番情趣!一起来读读。
(3)体会动词的妙用
师:制作泡泡和吹泡泡的过程与动作在字里行间流露,能找出这些动词吗?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①指名标出动词。(师随机板书:动词:放、和弄和弄、蘸、吹、提、扇)
师:用上恰当的动词,不仅能清楚的表达要说的话,还能使描写的句子更有条理、有次序。
2、学习第4自然段(泡泡的美丽、神奇)
师:按照冰心奶奶教给我们的方法,泡泡制作出来了。接下来,该做什么了呀?(吹泡泡)
师:这一个个五彩的泡泡,在作者笔下变得又美丽、又调皮。
(1)默读第4段,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原因。(学生上台来画)
出示句子:
这肥皂泡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清澈透明的球面上乱转。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还会裂成两三个玲珑的小球,四散纷飞。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弱的球儿,会扯得又长又圆,颤巍巍的,光影零乱。这时,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屏住呼吸--不久,这五彩的薄球,就无声地散裂了,又变成肥皂水落了下来,水珠洒到我们眼睛里。大家都赶忙低下头揉眼睛,揉出了眼泪。
(2)指名读,指导朗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呢?你是怎么想的?
(随机板书:美丽、神奇:颜色 、形状、变化)
(3)再读感受语言的优美
师:是的,作者仅仅抓住对泡泡的颜色、形状描写和泡泡的变化,就把泡泡的美丽与神奇展现给我们了,我们也要学习作者这种抓住事物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师:现在,带着你学习之后的收获和理解,谁愿意再来读一读呢?
3、展开丰富的想象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神奇的泡泡会飞去哪里呢?
①学生回答
②师:(总结、评价)那一个个晶莹透亮的泡泡或许还会飞向......(指向白板的手势)
齐读:
那一个个球儿,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地吹出来的。它们轻轻地飞起,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借着扇子的轻风,它们一个个飞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目送着它们,我们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与希望。
③出示:那么,那么,那么,那么
师:在你们心目中,你觉得什么最美呢?
接下来请你用“那么,那么,那么,那么”这样的排比句赞美你心中最美的人或事物。
师:同学们,要想写出这美丽又神奇、又会千变万化的泡泡,离不开作者的?
(板书:观察、想象)
三、小结:
师: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有细心观察,才能把一件事的过程写具体、写清楚。
四、板书设计
3、吹泡泡
观 制作、吹泡泡:先、然后、再 (快乐)
察 美丽、神奇 :颜色、形状、变化(变化)
五、作业设计
选取一个有趣的游戏,把游戏过程写具体、写清楚。
六、教学反思
《吹泡泡》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冰心写自己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吹肥皂泡泡的童年趣事。表达了冰心对自己童年时代快乐生活的留恋之情。
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吹泡泡的,体会冰心奶奶是怎样仔细观察事物,把吹泡泡的过程写清楚的。三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力是很丰富的,但是对于如何把一件事情的过程写具体,写清楚,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尤其是在制作泡泡的顺序上,所以在课堂中故意将制作泡泡的顺序颠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排序,也就是整理制作泡泡的先后顺序,进而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识顺序词,并试着用“”“先”“然后”“再”这组顺序词造句来巩固顺序词。学生只有深刻掌握了这组顺序词,弄清制作泡泡的先后顺序, 才会知道泡泡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也就解决了我们的教学重点。在训练中,教师采用图片与训练内容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根据图片提示,可以先回忆制作或完成顺序,再把它加工成文字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也练了口语表达。
对于阅读,学生很容易出现唱读,没有节奏,感情不丰富。在本课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反复的读,读中感悟,来体会和感悟阅读的魅力。指导学生阅读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要怎样去读,而是引导学生大胆的尝试自己读,教师对学生的读做评价,在客观的评价中让学生知道自己阅读的优缺点。在评价时,注重表扬学生的优点,注重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比如在学生读完第3段后,追问:“老师听出来了,大家在读的时候,把‘轻轻地’和‘慢慢地’读的很轻,老师想知道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读?”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表达的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次的读,情感上会有升华,这就是“有感情的朗读”,但是课堂中在实践时由于紧张,学生优秀的朗读没有完全的表现出来,师生之间的配合和交流不是很默契,这也是这堂课欠缺和不足的地方。
[吹泡泡 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上册)]
★ 父亲我鸟教学设计
★ 鸟教学设计